第一篇: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填空
1.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一,社会体育政策宣传;二,社会体育组织;三,社会体育活动参与;四,社会体育经费;五,社会体育场地设施
2.社会体育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指导性原则;二,以宣称教育为主的原则;三,依法管理的原则;四,以扶助支持为主的原则;五协作性原则
3.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类型:一,政府管理型;二,社会管理型;三,结合管理型
4.体育资源的特点:1,社会性;2,继承性;3主导性;4,流动性;5非均衡性
5.社会体育计划的特征:1,目的性;2,先行性;3,前瞻性;4,普遍性;5,时效性
6.社会体育组织结构: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事业部式
7.社会体育控制的类型:前馈控制,即时控制,反馈控制
8.全面健身计划的对象和重点: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9.行政领导方法的结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
10.社会体育产业管理的特点: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法治为保障,一经济方法为主要管理手段
11.社区体育管理的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福利的功能,社会参与的功能
12.职工体育的目:增强职工体制,丰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为提高生产力服务;任务:建立组织并完善工作制度,建设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包括工间操,医疗体育和多种体育竞赛活动,开办运动队,办业余训练,通过体育进行企业间货企业与外部的经济交流
13.影响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内部因素:残疾人自身的生理因素,残疾人的心理因素,残疾人的经济状况,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
14.影响社会体育管理绩效的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科技因素,环境因素
15.社会体育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系统性,权威性,经常性,抓住重点
16.社会体育控制的过程:制定标准,发现偏差,分析偏差,纠正偏差
名词解释
1.社会体育计划的概念与内容:计划是指为实现体育工作目标而制定的理论规划及活动方案。社会体育计划为社会体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是管理者行动的依据,同时还是管理者进行组织以及实施控制的标准
2.社会体育控制:指为保证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的各项活动按预期计划及目标进行而采取的管理活动
3.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知道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4.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在社区中,在闲暇时间里,就近开展的具有组织性和非营利性的,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娱乐,健身等需求的体育活动
5.职工体育的概念:是指在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所开展的,以职工为参与对象,以提高职工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主要目标的大众性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不断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职工身心全面发展而开展的体育活动
6.农村体育:是指在农村地理范围内,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所开展的体育活动
7.残疾人体育:指个体在生理,心智,肢体等方面具有功能性障碍,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改善
身体机能的运动,包括残疾人体育教学,锻炼,训练,竞赛,医疗,康复,管理和研究等
简答
一,社会体育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目标任务原则;2统一指挥的原则;3分工协作的原则;4有效管理跨度的原则;5精干高效的原则;6职权责对等的原则;7相对稳定的原则
二,体育产业管理的内容: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的管理,健身娱乐业的管理,体育彩票业的管理,体育场馆经营的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体育用品的管理,体育系统的多种经营管理
三,我国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的展望: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体育市场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了外部环境
四,.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居民在社区体育活动参与意识薄弱,社区缺乏自治主题与机制;社区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体制障碍已成为束缚社区体育管理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社区体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体育资源闲置和供不应求的矛盾突出;社区体育活动缺少资金保证;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薄弱,素质较差,难以胜任专业化的要求
五,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的途径:必须构建新型社区体育自治体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能;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开展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组织应高度重视自身公共关系的开展;社区体育组织应加强社区体育服务方式和手段
六,农村体育的特点:锻炼时间的随意性和季节性,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体育活动的地域性和传统性较强,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农村体育的农业生产性
七,残疾人体育事业管理发展趋势:残疾人体育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和健全;残疾人体育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促进更多的残疾人更加广泛的参加体育活动;获得更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社会支持;促进残疾人体育无障碍化和人性化发展;强化健身目的,弱化竞技意味
八,社会体育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通过管理绩效的评价,使人们根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不断强化对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绩效的管理,不断修正与目标偏差的行为,使社会体育管理效果不断接近目标要求,确保社会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管理绩效评价,可以鉴别各项管理工作的业绩,并衡量社会体育管理工作时候达到既定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对全社会体育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社会体育管理绩效评价的水平;社会体育管理绩效评价的过程,可以使人们在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与诊断存在的问题,找出管理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为有关决策部门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体育管理绩效评价提供可参考依据
论述题
一,制定社会体育计划的程序:1分析环境,科学预测;2正确决策,确立目标;3分析差距,提出对策;4拟定备选方案;5确定方案;6编制社会体育计划
二,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管理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社会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2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3体育产业法规部健全,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二)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管理与改革:1形成以体育主体产业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3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法规,使市场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4加速体育市场的培育,促进开放、统一市场的形成,5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展望: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体育市场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了外部环境
三,我国农村体育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2有助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3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4有助于培养体育后备人才;5有助于促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第二篇:社会体育管理复习资料
社会体育管理的任务:1.不断增加体育参与者的人群
2.建设和改善人们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3.刺激人们的健康投资,发展体育产业
4.传播优秀体育文化
5.推进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社会体育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总称,它是实现社会体育管理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我国现行社会体育管理体制是处于由政府管理型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类型。
社会体育管理制度的概念: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为管理社会体育所制定的各类工作规程及其行动准则的总称。
体育资源管理的含义:是指由一定的管理主体为实现体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资源的合理分配而对体育领域内的资源进行开发、配置、使用、评价等诸环节的总称。
体育人力资源乏指体育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体育学识水平或技能,并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已经或可能做出创造性劳动人们的总称。
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直线式、双层式、三明治式
当前的体育信息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检索、研究、报道、服务等六个主要环节。
体育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广、精、准的质量要求,即广泛收集信息、快速处理信息、精确控制信息、准确传递信息。
社会体育计划的概念:是指为实现体育工作目标而制定的理论规划及活动方案。(内容如下):
1.工作的目标具体任务
2.完成工作的实施起止时间和完成进度
3.完成计划的措施和每项工作要达到的标准
4.完成工作的步骤、重点、程序
5.工作所需的经费预算
6.工作所需的场地设施与使用的方法及规定
7.制定或执行计划的主体以及执行具体任务时的责任和权限
社会体育计划的特征:1.目的性
2.先行性
3.前瞻性
4.普遍性
5.时效性
社会体育组织结构:1.直线式 2.职能式 3.直线职能式 4.矩阵式
社会体育控制:为保证社会体育组织的各项活动按预期计划及目标进行而采取的管理活动。(过程如下)
1.制定标准
2.发现偏差
3.分析偏差
4.纠正偏差
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抓住4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村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
行政领导的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机构和领导者的权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对被管理者产生影响,并依靠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特征如下)
1.权威2.强制性3.稳定性4.时效性5.垂直性
行政领导方法一般有以下四个程序:1.发布命令 2.贯切实施 3.检查督促 4.调解处理
行政领导方法的优缺点如下:优点1.集中统一 2.便于管理职能的发挥 3.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4.能处理特殊问题缺点:1.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影响 2.不便于分权 3.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 3.横向沟通困难。
经济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的方法。经济手段方法的基本原则:1.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 2.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3.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 4.经济效益的原则 5.奖惩结合的原则
社会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体育产业部门在合法的条件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
社会体育产业管理内容:1.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的管理 2.健身娱乐业的管理 3.体育彩票业的管理4.体育场馆经营的管理5.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6.体育用品的管理7.体育系统的多种经营管理(要求如下)
1.明确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向
2.培育和建立体育市场体系
3.健全法规制度,完善调控机制
4.正确处理主业和副业之间关系
5.把握生财、聚财、用财、理财之道
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管理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社会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2.体育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3.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二)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管理与改革:1.形成以体育主体产业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 3.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法规,使市场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4.加速体育市场的培育,促进开发,统一市场的形成 5.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三)我国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的展望:1.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体育市场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的途径:1.必须构建新型社区体育自治体系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部门职能 3.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开展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组织应高度重视自身公共关系的开展 5.社区体育组织应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方式和手段。
残疾人体育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残疾人体育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和健全 2.残疾人体育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3.促进更多的残疾人更加广泛地参加体育活动 4.获得更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社会支持 5.促进残疾人体育无障碍化和人性化发展 6.强化健身目的,弱化竞技意味。
社会体育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1.系统性 2.经常性 3.权威性 4.抓住重点
第三篇: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意义和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容: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理解和把握。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挑战、新问题,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增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同时,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的较短时间里表现出来,有些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可能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发展成果,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新期盼、新要求,要求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更好凝聚社会各方共识与合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社会管理也随之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从思想上、工作布局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彻底克服轻视、放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健全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的惩戒制度;二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快速反应力;四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社会管理队伍。
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一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二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还要做好五方面的创新:在管理主体上,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在管理手段上,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第四篇:社会体育管理的原则
社会体育管理的原则
时间:2004/6/28 12:08:32
社会体育管理者在实践中,常常面临着一对尖锐的矛盾,这就是社会体育复杂性和管理的科学之
间的矛盾。愈是复杂的条件,愈是困难的环境,就愈是要求高度科学化的管理,管理者所面临的考验也就愈严峻。处于这一矛盾之中,管理者所应注意的首要问题,就是遵循社会体育管理的基本规律,按照社会体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体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从大量的社会体育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根据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提出的。它既不违背管理的一般原则,又具有它自身有别于一般管理原则的特点。
一、整分合原则 社会体育管理目标的多样性,使得管理者难于准确地确定目标,而应用整分合原则,可以使复杂多样的目标条理化,系统化,构成科学的目标体系。就社会体育的管理目标而言,整分合原则包含三项内容:
(一)对系统的总本目标进行总体的本质把握 这是构筑目标体系的基础,是整个目标本系的纲领。社会体育根本目标就是增强人民本质,提高全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离开了这一根本目标,片面追求其他目标,就背离了社会体育的本质。和为高层次的社会体育管理者,对这一点尤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将总体目标科学地分解为一个个分目标 从组织系统的角度,可以把组织的总体目标争解为下属各个单位的目标。例如可把一个省的核试验 口增长目标分解后分配到各省辖市,成为各市的目标;从管理要素的角度,可以把总体目标分解为人事目标、财务目标和物资配置目标。根据各个单位的分目标,可以进行明确的分工,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并建立责任制和一系列的奖惩制度。
(三)进行总体组织综合,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 分工不是管理运动的终结。分工后的各个环节,可能在时间和空间、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脱节。因而需要严密的组织,有力的协调,实现科学有效的综合。这样一个总体-分解-综合的过程,就反映了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在按照整分原则实施管理时,要注意两个要点。其一,分解是管理目标的分解,而不是管理职能和职权的分解。任何一个承担任务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对所承担的工作具有计划、组织、控制等全面职能。如果一个组织或个人只享有单一的或不完全的职能,就不可能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承担完全的责任。其二,承担任务的组织或个人,应享有必须的人、财、物上的自主权,实现责、权、利的一致。
二、区别性原则 由于社会体育管理系统存在复杂性,因此,社会环境的差异,参与人员的差异以及活动的差异,无不对社会体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上下,在社会体育管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贯彻区别性原则,区别性原则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社会环境条件的区别 我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迅速变革的国家。发展和变革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环境的不平衡。在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同时,一些内陆省分还未能彻度解决温饱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体育管理环境的千差万别和管理因素的错综复杂。因此,在社会体育家务事中,必须贯区别性原则。无论在制订发展目标,实施组织管理,还是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都应仔细研究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切忌生搬硬套他国或他地的模式。
(二)注意活动内空和形式的区别 由于参由于社会体育活动的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体育需求,社会体育的内容也是千姿百态的。一般说来,社会体育的活动应当是小型的,我样化的,以便适应不同群体的需要,使社会体育活动能为多数人所接受,并长期地坚持下去。目前,娱乐体育正在体育领域内迅速崛起,娱乐体育的形式较之常规的运动项目更加灵活。然而,娱乐并不是社会体育的唯一功能,一些以健身,健美等其他功能为主的体育活动仍应保持并继续发展下去。社会体育管理者应该对各种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功能加以区别,并促进它们的协调发展。
(三)参与人员的区别 如前所述,社会体育参与人员的构成极为复杂。对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不同动
机等都要有所区别。在组织活动时,切忌行政命令、一刀切。否则会有损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社会体育工作的失败。
三、合作性原则 由于社会体育管理系统具有边界模糊的特点,使它既迫切需要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又易于和其它社会系统发生矛盾。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体育的管理必须遵循合作性的原则,即由负责体育的部门和其他部门合作、协调,这样才有可能处理好社会体育中的各种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社会有限的体育资源。由于社会体育是由各个不同的社会系统参与共同组织管理的,不同的社会部门往往从自己本部门或本系统的立场出发,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因此,如何协调各部门的行为,尽量减少和缓和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各部门对社会体育的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使它们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体育整体,明确社会体育的总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在实现总体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照顾到各社会部门自己的目标和局部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合作不能只讲义务,还应从互利的角度探索合作的具体形式,加强社会各系统在社会体育中的联系。这就需要找到不同的社会部门与社会体育的利益结合点,使它们意识到对社会体育的投入与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由于一个社会的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成员,是由各社会系统参与管理的,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对社会体育的的投入会越多,参与越积极,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因此,合作性原则也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整体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环境保持一致。这也要求得者必须有一个比较高的着眼点,能够统观全局,能够把握不同社会单位在社会体育全局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四、激励性原则 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的社会性,使家务事者主要以社会体育组织和指导的方工进行管理,因而不可能采用学校体育云贵运动训练中各种行政指令的方式要求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参加社会体育是以完全自觉自愿为前提的,人们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取决于他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和兴趣。因此,在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诸环节中,如何启发人们内在的体育动机,使“让我参与”与变为“我要参与”,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管理问题。激励性原则就是要求社会体育管理者通过激发群众的体育动机,将人们吸引到社会体育活动中来。贯彻激励性原则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竞争激励 社会体育本质上不是以竞技成绩为目标的体育,但是通过引入各种形式的竞争,可以满足人们好胜心与高成就的愿望,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参与兴趣。在实行竞争激励时,可以组织各种饶有兴味的比赛,也可以进行各种内容的评比。
(二)集体荣誉激励 在组织竞赛或评比时,如果采取群体对抗的方式,往往可以取得更好效果。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群体意识,通过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可以调动人们积极和努力地参与体育活动。
(三)榜样激励 通过树立样板,典型示范等方式提供人们学习的榜样,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管理中要留有余地,使管理工作具有伸缩自如的弹性。人们常常认为,科学的管理必须是丝丝入扣,分毫不差的。然而,在管理实践中,尤其是在社会体育管理实践中,这种要求是不切实际的。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伶管理是复杂的,管理者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因而,社会体育场管理有较大的不可知性。第二,社会体育主要是对于人的管理,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常常是难以定量的。在一些没有数量标准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做到精确无误的管理。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管理工作就必须留有余地,以适应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弹性原则可以应用于各个管理环节。尤其是在制定计划时,应该注意目标要定得切合实际,不可过高。计划的时限不可过长,过长则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丧失计划的意义。弹性原则还表现在工作的灵活性中。管理社会体育,切不可从概念出发,而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从现实可能性出发,灵活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篇:党课内容“组织起来,创新社会管理”
陈鸿宇
只有把社会、把公民组织起来,公共服务的网络才能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公民才能受到关注和关爱
在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粤北山区县,县里给每个乡镇都配备一辆垃圾收集车,镇里为每一条山村都配了垃圾桶,村委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们,把垃圾自觉地送到收集点去。自此以后,村前村后的垃圾少多了,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地解决农村社区的垃圾问题,恐怕比修一两个供参观用的“新农村样板”有意义得多。因为,一个覆盖全县城乡的垃圾处理网络形成了,原来分散地处理垃圾的农村居民被组织起来了,农村朝着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又扎扎实实地迈进了一大步。
能否这样认为,只有把社会、把公民组织起来,公共服务的网络才能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公民才能受到关注和关爱;而本不宽裕的社会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来整合,更合理、更有效、更公平地为更多的人提供公共服务。因此,“组织起来”非常重要。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首先要转变对“组织”的狭隘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通过党组织、政权组织、工青妇组织、村居自治组织等“体制内”的法定组织,开展社会管理。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当下的广东社会,除了“体制内”的法定组织之外,客观上已经存在着许多“体制外”的社会组织,这些“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出现和发育的基础,源于社会各阶层日益强烈和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诉求,也反映了公共治理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愿意组织起来,担当公共治理主体的职责。因此,只有拓宽对“组织”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才能实现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比如在农村基层社区,就可以通过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并借助农村各类传统群体,大力发展维稳、治安防范、农业培训、产业化服务、文化、慈善、宗教等群众的“自组织”,把党建工作、基层政权建设和扶贫“双到”渗透其中,形成一张覆盖农村社区的大网,以更加广泛地联系广大农村居民,使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标。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需要转变的第二个观念是,“组织起来”的这个“组织”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一个阶段以来,“体制内”的法定组织往往视各级领导者“对社会管治”为己任,虽然也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但还是多少给群众留下了“管理控制的多”“索取的多”“服务的少”“给老百姓实惠的少”等感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讲话所指出的,“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将基层党建和政权建设与完善发展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村居自治组织的职能,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工作重心下移,从“对社会管理控制”向“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让各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都成为贴近老百姓的“服务型”的组织,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树立基层党政组织的威信,进而发挥其在建设和完善发展社会组织中的核心导引功能。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需要转变的第三个观念是,给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服务,党委、政府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大包大揽。政府理所当然是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重要的主体,但政府不可能具有无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权力,来完全满足所有公民日益丰富的、多元的和多变的各种诉求。这就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把“公共服务”的责任、权力和实现成本在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政府和公民个人之间明确加以界定。该政府承担职责的,政府决不能推卸责任;该村居自治组织提供服务的,村居自治组织必须到位;交给社会组织去承接或通过市场购买的,各级政府要敢于放权、授权,同时保留进行社会救济的责任。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有序地组织起来,社会管理的创新就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