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广州市四区(市)高三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
2014年广州市四区(市)高三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
专题研讨活动获奖名单
2013年10月,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语文科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从化市、增城市、番禺区和花都区四区(市)同时启动2014年广州市四区(市)高三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专题研究成果征集活动。
活动通知发出后,受到了四区(市)高三语文老师的高度关注。至12月14日截稿日期为止,共收到原创作文题成果29份,高三语文备考专题研究论文45篇,高三语文备考教学设计18篇;其中,从化市提交成果34份(篇),增城市提交成果25份(篇),花都区提交成果20份(篇),番禺区提交成果10份(篇)。经评委认真审定,分别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特设活动优秀组织奖两名。
现公布获奖名单如下。
2014年广州市四区(市)高三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优秀组织奖
从化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科增城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科
2014年广州市四区(市)高三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高考作文原创命题”竞赛
一等奖
从化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秀全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增城市郑中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番禺区象贤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二等奖
从化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增城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增城市新塘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广东番禺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番禺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从化中学 夏昶花都区狮岭中学 徐明
花都区新华中学 江超贤
三等奖
花都区圆玄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花都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花都区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增城市荔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增城市派潭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增城市中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增城市仙村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增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增城市新塘中学北校区高三语文备课组
从化市第二中学 翟锐钧从化市第六中学 谢青云
从化市第三中学 李暖珊从化市第五中学 赵伟新
花都区第一中学 刘红青
2014年广州市四区(市)高三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高考备考专题研究教学设计”评比
一等奖
教学设计获奖教师
“以写促读”,搭建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新平台
——“高考经典人物素材积累与多维解读:子贡”教学设计严泳洁 从现象到本质,使文章深刻——议论文升格教学设计李暖珊 议论文专项复习——学会叙例刘玉琴
二等奖
教学设计获奖教师
曲径通幽,探寻真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专题宋雪琴
遵循阅读程序,善抓必考思路教学设计朱江、江瑜珠、陈晓红、黄丽欢 活化修辞巧拟题覃发明 让我的道理论证更加深刻而独特——怎样对论点进行阐述、分析说理黄琼玉 人物传记探究题答题技巧教学设计罗文娟 善筛选巧整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学设计郭素琼 掀起你的盖头来——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学案谢青云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指导之——筛选并整合信息梁惠珍
三等奖
教学设计获奖教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复习备考曾卫清 “故事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设计刘健谊 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教学设计钟丽贤 规范审题,避免偏题——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题陈杏辉 材料作文开篇模式指导黎榕开 高考(实用类)传记阅读之“分析概括传主的特点”教学设计陈菊环 “凤头”赢得“百媚生”陈杏娟
2014年广州市四区(市)高三语文教学与考试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高考备考专题研究教学论文”评比
一等奖
教学论文获奖教师
悦读、快读、明读——浅谈高三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林国敏 谈如何在15分钟内快速建构作文徐敏霞 明确目标,培养写作思维——浅谈时评的写作任士见 方寸之地的奋斗——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刍议肖丽娜 巧饰“凤头”显才情 ——高考考场作文开头实用技法例析杨雪玲 立足实情,传知识,授方法,悟规律
——高考实用类阅读的备考策略研究郭素琼
掌握规律,成竹在胸——谈谈传记阅读的备考策略黎榕开 浅议现代论述文高考备考策略陈兰芬
二等奖
教学论文获奖教师
高考作文备考的有效措施与经验总结宋雪琴 善读勤思,以读促写马结文 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徐淑红 细审材料 析准观点
——浅探如何“抓住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审题颜志红 激发写作热情——谈如何提高高三学困生的作文积极性李丽梅 切题,可由关键词论证开去——小议新材料作文立意行文之一二法符永懿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读写习惯郭惠丽 挖掘材料,广积生活素材,下笔有数江日琼 为学生点亮一盏灯——浅谈高考作文备考策略黄慧玲 谈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做题技巧叶智婷 握住灵魂——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黄芳华 溯根源·扣文本·明要领——谈现代文探究题解题策略张夏颖 磨刀不误砍柴工,思路清楚文理通
——浅谈高考作文备考中拟写提纲训练的重要性林芬 只有读懂,才能会做
——现代文阅读概括段落大意和快速梳理文章思路的策略黄琼玉 构建思维导图,唤醒沉睡素材谢燕云 新材料作文好角度的“气质”李丽华
三等奖
教学论文获奖教师
利用微格训练,实现有效升格江帆
浅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朱江、江瑜珠、陈晓红、黄丽欢 归纳题型,明辨方向,答足要点
——关于现代文阅读有效备考的思考廖裕彬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胡姣 合理分类,准确立意——浅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邓锦新 一次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实践熊晓芹 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李春梅 浅谈现代文阅读的层次性思维能力训练于洋 曲径通幽,暗香袭来
——浅析“起(承)—转(述)—整(合)”式现代文必考解读思路张燕妮
重视作文讲评 提升作文能力廖剑萍 浅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叶智婷 谈高考作文高分意识的培养与训练贾清梅 搭建好框架,写好议论文翁燕梅 “三限”课教学备考的策略与操作之五步答题法赵伟新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研究邓小云 高考议论文的有效备考策略利晓玲 高考作文备考之审题立意李伟铨 真情实感是高考作文的生命吴海燕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与2014年高考作文复习策略殷柏基 有效阅读,规范答题
——如何提高学生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梁惠珍 抓实抓稳,写好作文开头
——以议论文为例谈基础薄弱学校材料作文开头备考崔荻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语文科
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
2014年2月22日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研究专题
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级别: 国家级期刊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期刊简介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每月出版三种版本,上旬为教师版《教研天地》(国内邮发代号:38-53),中旬为大众版《综合天地》(国内邮发代号:38-59),下旬为学生版《读写天地》(国内邮发代号:38-330)。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教研天地》以“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创新教育”为宗旨,创刊近50年来在我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刊载内容囊括了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教改的各个方面,有大量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主要栏目有:语文新话题、名家新访问、新思路、阅读新视野、理论新框架、教材新解析、教法新实验、语坛新名师等。
《综合天地》创版于2003年,突出大语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以“关注语文现状,传播研究成果,促进语文发展”为宗旨,创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致好评,发行量逐年攀升,并被广大语文教师誉为教研中的好伴侣,教学上的好帮手。主要栏目有:佳作欣赏、理论阐释、方法探寻、阅读指津、导引、考试指南、文教随笔、百家争鸣等。
《读写天地》以“扩大阅读视野、加强训练、迎接语文考试”为宗旨,自1999年7月创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它通过对大量名家名篇的赏析和中学生优秀习作的评点,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是目前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读本。近几年,全国有20多个地市的中考语文阅读题和作文题与《读写天地》出现过的题目相同或相似。全国高考作文题连续多年都被《读写天地》比较准确地预测到。目前刊物的月发行量已超过28万份。主要栏目有:读者包厢、三点式阅读、美文博览、圆桌读书会、读写新概念、应试阅读题库、话题作文三重奏、作文材料自选厅、创新作文广场等。
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栏目
语文教学与研究设有栏目有:语文教材研究、教学法探讨、阅读与训练、作文教学、汉语学习与运用、青年教师之页、疑难解答。等栏目。
语文教学与研究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南方的理发师北方的剃头匠
教育部启动汉语能力测试工程
湖北咸丰发现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教科书
牙刷里的爱
鹊桥仙·夜闻杜鹃
手是身体的花朵
叶圣陶孙女谈开明国语课本
老教师称新《水浒》血腥场景中学生不宜看
第三篇:小学语文研究历年考试试卷四
历年考试试卷四
一、填空题
1.197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一次提出了“基础训练”的概念。
2.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3. 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
4.从西周开始出现的“ 六书”理论,支撑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小学识字教学,并在现代继续发挥着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1.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3分)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2.5分)
2.阅读作文包括哪些类型?
2.(1)摘录精彩的句段。这类训练主要是为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它是必备的作文的前奏。
(2)根据原文编写故事。这类训练通过让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3)写出文章提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思路,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4)写心得体会。即把阅读后的收获感想写下来,这是阅读作文的重要训练形式。
3.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
3.打破传统的封闭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沟通课内外联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整体优化;(3分)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显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3分)综合性学习涉及面广,吸纳的信息量大,对指导教师的要求高,有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2分)
4.当前小学语文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最大限度避免将分数功能绝对化,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2分)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充分利用语文评价的反馈信息,调节语文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论述题 1.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识字教学策略主要有哪些?举例论述其中一种识字教学策略的特点。
1.识字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六种: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简化字形记忆的心理过程;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寓识字于游戏之中。(以上6点各2分)
2.结合实际例子具体论述口语交际教学“动机激发”策略.
2.动机激发策略:通过创设真实的El语交际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3分)选择开放的口语交际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3分)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3分)
四、分析题.
1.具体分析该案例最突出的体现了哪些新的课程理念?(12分)
1.该案例从教师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到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的学习思路和方法,都鲜明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分)同时借助这种学习方式,将语文学习辐射到更宽广的生活中,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让开放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得到了落实。(6分)
2.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该案例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10分)
2.还原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尊重学生.把学习王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5分)教师较好地理解和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定位,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同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感悟课文。(5分)教学案例:
《坐井观天》
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的成语故事都能告诉人们一个小小的道理,我布置了课前收集有关动物成语的预习作业,并要求作好交流准备。上课铃声响过,大家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收集的成语告诉同学们。一个小男孩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地说:
“我来,我来!”第一个发言的机会就给了他。只见他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老师’我知道了'狼心狗肺’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特别的坏,就象长了狼的心,狗的肺一样。”“哈哈„„”同学们笑了,我也笑了,整个课堂充满了欢乐。其他同学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知道了'狐假虎威’„„”,有的说:“我知道了‘与虎谋皮,..„。”,还有的说:“我知道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孩子们 了解了每个成语故事都会说明一个小小的道理后,就带着课本的疑问进入了课文的学习。„„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块小黑板,在小组里合作学习。有疑难先在小组王里互相帮助,能在小组里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在全班解决。如果整个组都不懂的问题、字词就 写在小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经过几分钟的小组学习,很快整篇课文的难点全部集中在“无边无际”、“说大话”、“井沿’’这三个词语上,特别是集中在“说大话”这个词语上。一个小 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说大话的意思,打个比方说,前天,我妈妈答应带我去‘沃尔玛’,可是到了昨天,我妈妈却说没有时间,她这就是说大话。”他的话刚说完,孩子们就议论开了,并且激烈地争论起来。另一个小男孩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他说得不对,他的意思是撒谎的意思,说大话的意思并不是撒谎。你看课文中,青蛙并没有说小鸟是撒谎,只是说小鸟说得有一点夸张,天没有那么大,被小鸟说得那么大。”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我同意刚才同学说的,说大话的意思是夸大原来的意思来骗人。”
孩子们学完课文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文、背诵课文,我制作了本课的动画片’让学生来给课文配音朗读。在熟背课文之后,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能不能不按照课文中的话’用自己的话来给课文配音。,’我点点头,同学们顿时热情高涨。下面是其中一组的配音:
学生甲:小鸟,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学生乙: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在天上飞了一天一夜,足足有一百多公里,我累得不行了。现在,我又渴又饿,下来找点水喝。
学生甲:小鸟,你别骗人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我才不会相信你呢。
学生乙:朋友,你弄错了,外面的天空无边无际,很大很大。我真的不骗你。
学生甲: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每天都看见天.它只有井口那么大,你别骗人了,我一定不会弄错的。
学生乙:朋友,你真的弄错了,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坐在我的背上,我带你出来看看吧!
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我问孩子们:“这个成语批评了生活中的哪一种人呢?”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这个故事批评了像井底之蛙一样,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人。”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帮帮这只小青蛙,想一想,小青蛙从井里出来以后,看见了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让他们去续编故事。
第四篇:高三语文练习(四)
高三语文练习(四)
一、阅读现代文湖王蒙
①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和清澈。②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③那时侯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一次去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和自身的渺小。
④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⑤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睛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⑥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接近它。
⑦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⑨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1994年4月
1.第一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本文第五段似可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概括回答,不超过40字)
□□□□□□□□□□□□□□□□□□□□□□□□□
□□□□□□□□□□□□□□□□□□□□□□□□□
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太液池给了幼年的“我”一个奇异的温柔,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斯湖给了中年的“我”一种“庄严”和“庆幸”。
B.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作者认为山、海、沙漠,河流都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
C.本文第四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的使人感到美丽,领受到一种情意。
D.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睛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音最感亲切随意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6~10题。
人生与碗
(1)碗始终浸泡在寂寞里:糠来了她吞下糠,白开水来了她咽下白开水,什么都不来时她吞下寂寞。(2)她把一切统统咽进肚里,她不是“宰相肚”,她连将军肚也不是,可她的心理状态好得让现代人望尘莫及。自从经历了火的洗礼后,她就变得分外坚强了;再不像从前,别人想把她揉捏成什么,她就乖乖地成为什么。她永远都感激火(她从不忘恩负义),火使她获得了新生。
(3)她当然也有把持不住自己的时候,这一般是在冬天,周围的寒气和心底的寒气双双夹攻过来,久违了温存的她要被冻僵了。此时,假如有什么东西(比如说水)带着火辣辣的激情汹涌而来,往往会打动她。这时如果你听到“啪”的一声——这一声很细很温柔,这就是她打开芳心的声音。就在她芳心打开的一刹那,她成了不能修复的残品。
(4)成了残品的她注定还要成为“弃妇”,或是降级去做猫食碗。流放了,发配了,也醒悟了,可也永远沦落了。
(5)人生多么复杂,人生又何其简单,简单到只是由两个动作组成的一条线。一个动作是捧起碗,一个动作是放下碗。在捧起碗与放下碗的过程中,生命一点点地绚烂,又一点点地枯萎。当那只碗最后一下放下,永不被捧起的时候,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生命的线也因不再延伸而拥有了可以丈量的长度。
(6)此时的碗便成了俞伯牙摔碎的那只古琴,形单影只,形影相吊,像找不到躯壳的灵魂。
(7)是的,碗是有心的,一个碗就是一个生命。
(8)老禅师向小和尚宣讲轮回,宣讲世上一切都有生有死。有一天,小和尚失手打碎了老禅师珍爱的一个茶碗,小和尚悲悲切切,去向禅师报告:“师傅,您的茶碗死了……”(9)也有不死的碗。(10)不死的碗是一个媳妇给她哆里哆嗦的婆婆定做的。有一天吃饭,小孙孙看到奶奶又要哆嗦,便咿咿呀呀地说:“当心奶奶!可别把碗摔破了,还可留着给我妈用呢!”(11)女人是男人的碗,男人也是女人的碗。大地是万物的碗。哪个生命不曾受过碗的哺育?哪个生命不曾在碗里投下丝丝涟漪?
6.第(1)(2)两段写出了“碗”的哪些特点?
答:
7.第(3)(4)段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举一生活实例加以说明。
答:
8.第(1)—(5)段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9.为什么说第(10)段中提到的碗是“不死的碗”?
答:
10.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选择“碗”这个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器物作线索,歌颂了多种人生美德,也对人类的某些行为提出了警告。
B.现实生活中的碗有的高雅精美,有的粗陋破旧;有的上过宫廷御宴,有的只见过破灶寒窑。作者开篇就说“碗始终浸泡在寂寞里”这不符合艺术真实。
C.“碗”在全文各层中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第(6)段写“碗”在伴随了主人一生之后,似乎有了灵性,主要是为下一层老和尚宣讲“一切都有生有死”的轮回思想作铺垫。
D.最后一段写男女两性相互包容、依存,写大地对万物的包容、滋养,从前文对人类生命的思索发展为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E.本文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整散句式交错使用,语言风格平实凝重,含蓄隽永,如陈年老酒,耐人寻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
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
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
12.下列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原意的一项是()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1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D.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1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
C.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
D.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四.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5—20题
张俭①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②,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原以为献。”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重熙五年③,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紬帛④,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谕之。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⑤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而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选摘自《辽史·卷八十》)
①张俭(961一1052)辽国人,圣宗时为左丞相,兴宗时为太师,中书令。
②统和十四年:辽圣宗的年号,即997年。
③重熙五年:辽兴宗年号,即1036年。
④紬(chóu)帛:粗布衣服。
⑤尚食:宫中主管皇帝饮食的官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 易:调换。
B.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谕之。讽:用含蓄的话暗示、劝告。
C.上怜其贫,令恣取内府物 恣:放肆、肆意。
D.会宋书辞不如礼 如:依照。
16.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俭)进见(帝)不名,赐诗褒美。
B.(帝)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俭)却之。
C.(帝)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
D.(帝)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17.下列各句中加黑的“之”,都指代同一对象的一组是()
①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
②乃从之。
③尚食先往具馔,却之。
④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
⑤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
A.①③④⑤B.②⑤
C.②③④⑤D.②④
以下18—19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8.①性端悫,不事外饰
②由此顾遇特异
A.①生性正直诚实,不注重与别人交际。
②由此皇上看出了他非同一般的谋略。
B.①生性正直诚实,不注重与别人交际。
②由此皇上对他照顾得特别优厚。
C.①生性正直诚实,不留意外表的修饰。
②由此皇上看出了他非同一般的谋略。
D.①生性正直诚实,不留意外表的修饰。
②由此皇上对他照顾得特别优厚。
19.①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
②使得归葬,足慰存没矣。
A.①张俭领命只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加被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生者和死者了。
B.①张俭领命只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加被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没死的人使他们生存下去了。
C.①张俭领了旨意,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表现出对他的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没死的人使他们能够生活下去了。
D.①张俭领了旨意,拿了三端布就出来了,这样更表现出对他的奖励和器重。
②让他们能够收尸埋葬,足以慰藉生者和死者了。
2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俭生性正直诚实,很有才华。皇上在云州围猎时,当地地方官把他作为财宝献给皇上与皇上初次见面,张俭就显露出智慧和谋略,深受器重。
B.张俭善于讽谏,仗义疏财。为了制止当时奢侈华靡的风气,他故意穿上三十年前的布袍来劝说皇上崇尚俭朴;对于皇上赐给他的财物,他都周济给了亲朋故旧。
C.张俭严于律已,直言进谏。皇上要给他五个弟弟赐给进士头衔时,他坚决推辞;而有关官吏错杀无辜的事件发生后,他再三请求再审,直到皇上最终采纳他的意见。
D.张俭作为两朝重臣,即使退休回家以后也深受皇上的器重。在皇上准备兴师讨伐宋朝时,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分析了利弊,终于使皇上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高三语文练习
(四)答案纸 _______班 姓名_______ 2001.10
一、阅读现代文
1.(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它能引发人各种感情。
2.用排比句更突出地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3.不宜删去。因为此段与第六段相互补充,表明自己对大湖、小湖都喜爱。(体会到湖脉脉流动的深情)没有此段四、六两段不连贯,不衔接。
4.不超过40字
只要好好地做,更近人情一些,更善良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是那么困难。
5.B D
二、6.①心怀宽广 ②坚强,不任人揉捏 ③不忘恩负义,懂得感激。
7.人在内外交困时,会因对温暖(温情)、渴望而扛持不住自己,铸成难以补救的过错。
8.托物言志(象征拟人)将抽象道理讲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9.(这里一碗是晚辈对长辈的态度,即使碗碎了,这种态度也会传给后代)
10.A E
三、阅读
11A 12C
四、阅读古文
13B 14D 15C 16B 17B 18D 19A 20B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研究》读书笔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书笔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它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美的洗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的工具性是客观的,但它绝不是单纯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是人类精神发展、美化与升华的“媒体”,是有血有肉的东西。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漠视这“有血有肉”的东西,学生就会失去思想的教育,失去情感的陶冶,失去审美的提高。自古以来,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就说过:“他们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老师也说:“语文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所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诵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的契机,抓住一个个具体的语境,一个词语,一个细节,甚至一个标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丰厚意蕴,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和激动,让他们的心智在这种“喜悦”和“激动”中升华。汉字有四声,诵读有抑扬顿挫,诵读能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优秀作品遣词造句运用语文的精妙,启承谋篇的谨严,知识思想的深厚,都要在诵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会,特别是经典作品应有较多的背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通过自己有表情的朗读,或者组织学生的朗读。读的形式也可以有多种多样,要把齐读和个别读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和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二、通过深入分析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描绘 文学作品往往以精练的文笔、清丽的语言,把美的风采给展现出来,描绘出一个诗情画意的场面,使我们能对新鲜事物具有敏感性,从而善于发现美、捕捉美和创造美。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以春景为审美对象的优美散文,当我们深入到其中的艺术境界时,会被作者对美所描绘出的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锡所陶醉,它是那样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我们的心灵。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情
感投注到对春天的描绘上,他的笔下的春天好像有了人的感情。你看,在作者描绘之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像眼睛,像星星,还眨眨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一直在笔下流淌着,在字里行间荡漾着。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分析者观察自然、体会自然的独到之处,从作者用词,修辞方法、语言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品味那种“味道极而且醇厚”的情致。
语文课文中描述自然景色的篇幅很多,在教学时,应充分抓住重点篇目,一步步展开分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景象,产生美感。
三、通过作品中的形象美和意境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深邃的意境能给读者以激情的壮志,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联想,令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例如《背影》、《小桔灯》、《卖蟹》中的人物形象,《天净沙•秋思》、《春》中的意境。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深远的意境均给人以美的满足。
如《天上的街市》,通过对“天上街市”中的人物形象的描绘:“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淌过浅浅的天河,可以自由来往,夜间时还可手提灯笼„„”,人物的生活多幸福、多美好啊!在这儿,专制的统治者已不存在,代之的是自由自
在的幸福生活。一对恩爱夫妻,于耕织之余,手提灯笼,悠闲自在地闲游于“天上的街市”。读着读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读着的感情会不知不觉中随着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游仙境,从而感受到作者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通过诗歌所具有的意竟美和形象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发现美、追求美。
四、通过作品结构的奇与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章的结构之美,往往能使读者感到作品的严谨精美、丰富充实。如《春》的结构,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即,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颇具匠心。
在古诗古辞中,作者往往以奇特的作品结构,丰富的想象,神话般的色彩,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感受,表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神奇的审美情趣。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全诗三段,脉络分明,连贯自然,组成精心结撰的奇美诗篇。特别是本诗的第二段,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般的色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图,倾注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之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这一段的用笔,由外到内,由静到动,动静相宜;由缓而急,急缓相错;由平凡而神奇,奇想驰骋,美不胜收。全诗通过奇特的结构,丰富的想象,把作者那种对
现实、对理想的追求梦幻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奇梦仙境的感觉,通过仙境的奇美,更衬托了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以及作者那种超越现实的洒脱的思想。
五、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内容 古往今来,无数的好的作品都美感出发反映生活、感染读者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多变地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有利条件,如可以运用图片、幻灯、音响、影视(包括多媒体)、演讲等手段,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激发审美想像与审美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审美对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通过朗读和吟诵让学生感受美
诗歌含有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之特点。如《示儿》这首诗便塑造了十分感人的艺术形象,短短的字句中一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丰满高大,这种感情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一步品味诗中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
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心境,从而感受美。如《可爱的草塘》写得如诗如画,情趣动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抒情散文。全文以“草塘”为中心,以“可爱”为重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就里地抒发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心境,从而更好地品味草塘的动静相衬之美。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的指导思想,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目的,而语文教学永远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我们不能将审美教育只看做是一种狭隘的鉴赏、愉悦,甚至是“玩玩而已”,而应把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通过语文的载体使之提升。于漪、钱梦龙等许多优秀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其实就是语文教学道德审美教育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