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数学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高三数学互动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萧山三中 张烈
关键词 互动 策略 问题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积极交往与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没有交往与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代之而来的是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分析当前高三数学教学现状,从教的角度看,大多数教师将数学知识简单地预以重复,即认为是复习;将数学知识简单地预以堆砌,即认为是构建网络结构;将题目讲完了,即认为学生应该学会了。复习时,轻基础知识的复习及网络结构的构建,重解题教学;解题时,注重例题的典型性,解题方法的可模仿性,练习设计与范例配套,突出求同思维;搞题海战术,重复训练,认为见多识广,熟能生巧,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作,可不讲就是不放心,并且认为讲了,学生就应该会了,自己也就放心了。从学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提问或回答被同学、老师讥笑;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生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承认。面对这样的学生,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放不开”或“不敢放”,师生之间感情冷漠,缺乏沟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其二,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被动”的因素,它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一个过程。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评估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交流、鉴赏、总结,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解疑释难。
(二)理论依据
1、主体性教育理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和出发点,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是主体性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主体参与是主体性教育的一条重要教学策略,其有效性的目标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整体效益,而要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主体性教育将重点放在尊重、唤醒学生的主体人格,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2、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交往活动,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
3、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在教育、在学校、在教室这个“文化生态”中,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立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 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不师生关系的品质。而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双向的,并非有任何倾斜的。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从多方面整体的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他们的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充分激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
5、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教师的学生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前对数学互动式教学的研究,已较普遍,但其成果对高三学生缺乏可操作性。
三、高三数学互动式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
注重解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解题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了教会学生解题,在解题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其真正参与解题思维活动。为了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提高解题教学的效果.提出下面的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挖掘课本题目的功能
课本的例题、习题、复习题具有基础性、典型性、示范性的作用,很多高考题源于课本,是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组合、加工、拓展。为了更好地发挥课本题目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题目进行整理、归类、总结,力求形成算法化(指解答同一类型题目的运算程序)。例如在复习函数的奇偶性时,让学生归纳(教师给予适当地指导)课本中有关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题目后形成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的运算程序(即: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再考察)与 的关系)。然后在复习每一知识块时,教师整理、精选并向学生提供近几年高考题中来源于课本或由课本题目经过整合、加工、拓展而成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原型,分析考查到的知识、方法。最后,教师在剖析课本例题、习题、复习题的基础上精选那些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具有“新”“活”性的题目精心设计成由浅入深的题组让学生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备考复习能紧靠课本、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参与解题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解题
例题教学,教师要从讲解者的位置退下来变成解题的组织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题思路,让学生参与解题过程的主要思维活动,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如对于每一道典型例题,教师都激励学生先思考,再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打算,显示怎么做及如何想到这样做?暴露出找到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突出解题中的探索环节及发现解题思路的过程。学生一开始对解题思路的确定可能是不对的,这时教师如何对其进行思维“转舵”,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学生能够自己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向,才算真正学会解题。所以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错误思维,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因情况而异)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再探索错误的根源,而后展现教师纠正思路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解题思维方面得到训练。这样,能让学生明确到:解题过程实质上是问题逐步转化的过程,因此,在解题中应自觉探索化归的方法(即将新问题化归到旧情景中谋求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解题模式,掌握理性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有序的思维习惯.3、借助一题多解激发学生解题思维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经常训练一题多解,因为这样能促使知识网络化,能训练多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要合理、流畅,不能勉强凑合、牵强附会,千万不要为多解而多解,盲目追求解法的数量。在学生谈出各种解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讨:梳理清各种解法的思路并加以提炼,要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解法的根据、优劣(这样的比较能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的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把解决该题的通用解法、技能与特殊方法、技巧区分开,让学生重视解题通法、技能,突出基本数学思想及常用数学方法的运用。例:关于 的方程
取值范围。
分析:学生解题思维的角度、层次不同会产生下面不同的解法:
法一:(正向思维)直接求二根,由大根大于2,小根小于2组成不等式组,再解不等式组,这种解法学生容易想到,但运算较繁,应少使用。法二:(逆向思维)设两根为,则
且
。这种解法观察的一根比2大,另一根比2小,求实数 的到本题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使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法三:(联想思维)与常见题型进行联想迁移,若令
程 元法。,则问题转化为关于 的方
有一正根一负根;这种解法观察到数字的特征使用换法四:(联想思维)通过数形结合进行联想迁移,原问题转化为抛物线
与 轴有两个交点且分别在 的两侧。故
。这种解法从已知条件中挖掘出其特点:方程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借助函数图象的特点快捷简便地解决了问题。
4、重视解题后的反思及“说题”训练
重视引导学生在解题完毕后进行反思,解决了一道例题后,在师生互动下,把解决问题的原理、思想方法揭示出来,就等于让学生拥有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一旦应用这把钥匙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能在解题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发现兴趣。许多灵活、简捷的解法是通过反思而得到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在反思中得以提高。正如波利亚所说过的,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并且传授给学生下述看法:没有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总结,总会有点滴的新发现,总能改进这个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如果我们每解一个题都能注意总结经验,从中提炼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养成灵活的思考方式和科学的思维习惯,使自己终身受益。
对于综合性强的题目,为发挥其教学功能,还要引导学生说题,即把审题、分析、解答、回顾等环节简明扼要地说出来。包括:说隐含条件的挖掘;说已知与
未知间关系的发现;说解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怎样将其与已知、未知联想起来;说解题的主要步骤;说解题中用到的思想方法;说解题中的易错处、易忽略处;说解法的优化及其它解法;说解题收获;甚至编拟出本题的变式题、探索题;说题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可使学生注重方法的总结、提炼,对于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复习“抛物线”时,让学生解答课本的题目:过抛物线 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于
.然后:(1).要求学生说出解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解题设计及主要步骤、解题思路的确立过程、解题原理、解题思想方法等;(2).已知条件不变时,解题目标改为: ① 求证:
③ 求三角形 的面积; ④ 求焦点弦
; ② 求焦点弦的长;
两点,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 的焦点,求证: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⑤ 求
的值; ⑥ 判断以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的位置关系。(3).改成逆向探索题:一条直线与抛物线 两点,如果满足
(或
相交于)),那么这条直线是否经过一个定点?若过定点,求定点的坐标;若不过定点,则说明理由。(4).改成变形探索题:已知条件不变,增加条件:“过
”.问:
分别作 轴的垂线,垂足为
能否成等比数列或成等差数列?说明理由。
四、高三数学互动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策略
针对高三数学总复习的特点,探索并实施“课前整理——课中互动——课后反思”的互动式学习策略。
1、课前整理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基础,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高三数学复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模块。高三一节课的容量是高
一、高二时的若干倍,如果仅凭上课时对概念、定理的简单回忆,势必有不少学生跟不上紧接着的解题教学。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个体特征整理知识。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复习《数列》时,可设计下面的问题组让学生课前思考:
(1).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怎样得到?怎样证明? 分析:可先根据等差(比)数列的概念得出数列的前几项,再猜想出a,而后用数学归
纳法证明,即用归纳猜想法;也可根据等差(比)数列的概念得到
个式子后叠加(乘)
},而得到。类比这样的方法可以用于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例: 已知数列{ 且 =(2).数列{ }满足
=1,求。
为常数),则数列{
=________;数列{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条件是______________,此时
}是等比数列的充要
?
=________;若 ,如何求
分析:本题考查等差(比)数列的概念,化归转化法(把非等差(比)数列化归为 等差(比)数列求解).(3).等差(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什么?怎样得到?怎样证明?
2、课中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关键,遵循的是“互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互动来解放学生的身心,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灌输,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命力;主要以“创设情景,教师导动——变式教学,师生互动——巩固应用,小组交流——回顾反馈,生生自动”四个环节来实施。
3、课后反思是互动式教学的延伸、拓展,课中习题教学只是个数学学习的载体,生长点,良好的数学题感是反思总结培养起来的,通过课后反思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扩大互动的空间。我要求的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当天课堂的例题进行反思,反思解题思路、方法、技能,反思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对做过的各种卷子的错题进行反思、回顾,写出错误原因,注意事项,并建立错题本;三是写一些数学小作文,比如以图式的方式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比如以作文的形式整理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等等。四是对学习方面的反思,不仅包括反思学习的各个具体环节,还要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意志等进行反思。“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如同人体之消化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深化吸收,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五、高三数学互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应走向平等交流,教与学、师与生互动并结合,教只是为了引导学、促进学,学则更体现主动和自主。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我探索并实施“创设情景,教师导动——变式教学,师生互动——巩固应用,小组交流——回顾反馈,生生自动”的四环节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教师导动;
情景创设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其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是互动式教学的媒介。如在教学“概率”时我设计:“某班有n个人(n≤365),那么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引入新课。又如,教学“二项式定理”时,我设计了“今天以后的第22003天是星期几?”问题,等等。这样创设引入教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变式教学,师生互动;
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极大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考试,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互动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例
1、已知F1、F2分别为双曲线C:
x2y221(a>0,b>0)的左、右焦点,过F1作垂直2ab于x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若ΔAB F2为直角三角形,求双曲线的离心率。变三角形的形状
变式
1、若ΔAB F2为等边三角形,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变式
2、若ΔAB F2为锐角三角形,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变式
3、若ΔAB F2为钝角三角形,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变直线的位置
x2y2变式
4、设双曲线C:221(a>0,b>0)的右焦点为F2,右准线l与两条渐近线交ab于P、Q两点,如果ΔPQ F2为直角三角形,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x2y2o变式
5、已知双曲线221(a0,b0)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60的直ab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A、(1,2]
B、(1,2)
C、[2,)
D、(2,)
x2y2变式
6、过双曲线221(a0,b0)的一个焦点F2 作垂直于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ab两支交于A、B两点,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变双曲线为椭圆
x2y2已知F1、F2分别为椭圆221(ab0)的左、右焦点,过F1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ab与椭圆交于A、B两点,变式
7、若ΔAB F2为直角三角形,求椭圆的离心率。变式
8、若ΔAB F2为等边三角形,求椭圆的离心率。
变式
9、若ΔAB F2为锐角三角形,求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变式
10、若ΔAB F2为钝角三角形,求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3.巩固应用,小组交流
要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展开小组讨论式学习,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欲望可以得到最大满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题经验和思维方式,这些东西有时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反而使我们的思维陷入僵局,此时如果通过小组的讨论,不同的方法、观点得到暴露,思维可能在讨论中灵活起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情感延伸中巩固和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最终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例
1、抛物线F按a(1,3)平移后,得到抛物线F的函数解析式为
y2(x1)23,求F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情境创设:第一步,先根据题目板书:已知函数y2(x1)3和向量a(1,3)第二步,让学生针对上述两个对象小组讨论设计问题,并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典型问题如下:
①求抛物线顶点坐标或对称轴;
②求抛物线y2(x1)3的图象按向量a(1,3)平移后所得新图象的函数表达式;
③求函数的最小值;
④哪一个函数的图象按a(1,3)平移后的图象解析式为y2(x1)23; ⑤向量a(1,3)的坐标与抛物线顶点坐标是否相等。
在教学过程中先简要温习问题①、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②、④、⑤等与向量相关的问题。然后完整展示例1的内容和要求并引导学生探索求解思路,完成解答。
2例
2、直线y2xm与抛物线yx相交于A、B两点(请你添加22条件),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 ①AB5;
②若O是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
涉及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课堂气氛非常融洽。至此,通过小组协动,课堂形成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交往。在此互动中,学生敢于提出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4.回顾反馈,生生自动 回顾反馈性教学环节是针对学生对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进行测验,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技能熟练化、情感体验化;并且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要及时反馈,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及时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其方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的练习题,或总结归纳法则,或形成技能性的题目等;教师并对这些训练情况及时地收集、归类处理,对个别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共同普遍性的问题又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老师并给予点拨、辨析,以此来深化学习方法,巩固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该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价值观的形成,情感体验的基本保证。
互动式教学活动中的四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其核心是 “分层提问,师生互动”,而目地是为了“巩固应用”,并且在“巩固应用”中再创设新的教学情景,造成新问题与旧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矛盾。然后引导学生 “回顾反思”,继续不断的探索,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进转化,使新问题得到解决,此时不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是螺旋式上升了,在教学中把四个环节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可以使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六、高三数学互动式教学的问题设计
1、问题设计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提高基本技能,解题方法典型;应富于启发性,具有思维价值;难易兼顾,具有良好的层次性,便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取所需;问题的思维角度多样,便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在知识交汇点设计问题。
问题的来源和设计的基础是多方面的,一是对教学材料的准确把握,即对材料的价值、目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整体结构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对数学学科体系的总体把握,把中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放在数学学科的大背景中定位,又把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放在数学整个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把握,从而形成宽广、高度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发掘并把握教学材料的内在结构和价值,从而使教学能处于一定的高度。二是对往届学生的学习中反映出的一般性问题的积累。三是利用作业、考试、练习、交谈、面批、答疑等各种机会,对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调查分析。概而言之,在把握教学材料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方式及结构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多角度、多形式的发掘并设计“问题”,以具有合理的高度和梯度的问题系例来构建合理的问题教学结构。才能使问题教学获得良好效果。
2、问题设计的语言要求。
问题设计时要注意所提出问题是否明确,语言不可模棱两可,难易是否恰当,不能过易或过难,提问对象是否普遍,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使学生通过思考,能快速回答,问题是否有启发,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关系,形成链状,使之具有连续性,同时应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课堂结构要给学生的思维留白,预设的提问要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做出一定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如:看到|z|1,你能联想到什么?
第二篇: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定稿]
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总结
何春花
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但这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创造、犯错误、丢弃和承认等的认知过程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中的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式,是更为重要的另一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即主动掌握知识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稳定的在不同条件下都起作用的数学能力,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下面谈谈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实践: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传统的新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进行知识分析,教师讲解例题,教师提问,教师总结,教师完全主宰了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准备的一切;而“互动式”教学把课前的准备工作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归纳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新的知识点和练习题,把新课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一种巧妙的解法,一次全面准确的总结都能使小组和个人在班级竞赛中加分。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条件。
(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主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动式”教学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主讲”,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它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几个学习阶段,每一阶段都由学生自行设计,自我调控,自主完成,自我评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3)变“划框定调”为“自由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惟恐学生的问答超出自己的设想,学生的思维稍一发散,教师就急于“启发”,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向引导。而“互动式”课上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多角度的,如在质疑答辩阶段和求解练习题阶段,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可以讨论、可以争辩、可以修改、可以补充,这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培养。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互动教学模式以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化相互关系的理论,探求以互动促自主,以自主推互动的客观规律,研究新的师生互动方式,推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头一天晚上先回想当天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清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老师再讲;在学习过程中,哪些题目不会做;对课堂所学的内容的不同见解以及课外习题等有关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写在日记中,有的学生还通过数学日记提出自己对数学课的建议。通过日记,还可以及时的捕捉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其高教师自生的素质。其实我觉得这就也是一种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处理得不好,须及时改进。
第三篇: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是一关键、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师也开始重视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其中互动式教学方式颠覆了以往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本文就新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互动教学必要性入手进行分析,探讨构建以及完善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以往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或者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探索,对落后的教学理念加以完善,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和重视的问题。对于互动式教学来说,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有效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必要性
1.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特征要求
对于初中语文学科来说,其不仅仅是一门人文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具有相当实用性的学科,因此就会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满足学生技能武装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在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之后,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另外,学生的生活中随处都充斥着语文知识,这就需要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尊重,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知识学习中来,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和应用互动教学模式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特征。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补足与短板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被动接受,整个课堂中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就越没有兴趣,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课堂死气沉沉。面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补足与短板,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3.多学科相关理论的要求
互动式教学模式最初是从教育学以及哲学等相关科学中提出来并得到应用的,基于哲学角度,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只是应当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主动性和积极行得到激发,但是学生被动听讲并不在实践范畴之中。基于教育学的角度,最近几年所提出的合作学习、终身教育等相关理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强调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要不断鼓励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获得感和体验感。基于此,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意识
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比较注重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依旧是形象思维比较突出,依据学生的这一特征就需要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音乐、模型等比较具象的实物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在教授《端午的鸭蛋》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带着自己家腌制好的咸鸭蛋或者买一串粽子走进教室进行导学,这就会使得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兴趣大增,从而更有欲望去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内容,更好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写作的由来与情感,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自身的思维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动手的习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被激发出来,使得语文教学课堂的气氛更为融洽。比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使至塞上》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好绘画工具,要求学生边吟诗边作画,由语文教师来吟诗,然后学生依据教师所吟诗句进行绘画,勾勒出心目中所体会和感受到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争先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来,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更加到位。
2.师生角色互换,注重调动课堂气氛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应当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凸显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机会和平台,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质疑的精神,要尊重学生、相信学习,对于有效构建互动性教学模式而言,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教师这一角色,让学生备课、讲课以及进行归纳和总结,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但却也是一大锻炼。能够比较充分的、全面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对新课程内容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更为认真,提前做好充足的预习,使得教学课堂更为融洽。
比如,在人教版《皇帝的新衣》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从而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情感,使得学生内心的童真被唤醒。教师可以在上这一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好好准备“当老师”,教师提前不指定谁来授课,这样就会使得所有学生都有一种紧迫感,从而参与到这一课的“备课”过程中来,在预习和准备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就及时询问同学和老师,通过这一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程准备以及知识学习中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教师这一课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3.巧妙运用多媒体,提升互动教学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凭借声音、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营造了良好的互动、开放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比如,在教师在教授《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这一课的内容特色,加强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印象与情感,提升学生对国家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搜索关于苏州园林的相关影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呈现,有效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苏州园林产生一种深刻、直观的认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将感想写下来,对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进行描述,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的互动性更为有效和直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往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或者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教学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对如何有效加强互动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尊重,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给予学生互动和创新的机会、和学生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度媒体技术提升互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这些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正成为语文知识学习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慧.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2]尹昭.浅议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12)
[3]陈金柱.刍议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互动教学[J].群文天地.2016(8)
[4]杨荣华.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构建方法略谈[J].教育.2015(7)
第四篇: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
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
2013年8月,我们课题组成立。经过分工,我在杨庄镇一中主持进行美术欣赏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工作。我以课题为中心,加强教育实践、总结等各方面的工作,探索美术欣赏课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采用互相提高,共同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实践以来,我越来越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也更习惯于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努力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的竞争气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更自主的创造氛围。
“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步骤是: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分析范品,了解方法,引导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
3、自主探究,质疑解疑;
4、师生互动,自主表现;
5、拓展思维,鼓励创新。
实践以来,我惊喜地发现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显的谈谈自己对“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比较的研究。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是一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指导者,又是点拨者、激发者、欣赏者、调控者、评价者。教师更用心地去做导演,让每个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更用心地设计好课堂,让整个环境都能为教学服务。
传统模式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被教师主宰,问题由教师提出;只要有学生回答了,就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曾经围绕课堂问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约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优秀生厌烦教师的说教,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因基础差而听不懂或似懂非懂。“大一统”教学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难以解决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问题,也就造成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消极应付的状态。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现状。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美术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缺乏学习美术活动的外在诱因,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使学生在内心对美术学习抱有极大兴趣,才能使美术学习卓见成效。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动机、鼓励尝试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愈好。教师可以对学生自学中的进步进行表扬,对美术学习成功作努力和能力方面的归因反馈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表达:“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很强的美术自学能力。通过努力自学,许多学生掌握了老师本来要讲的一些内容。即使是过去美术成效较差的学生,这节课通过自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学生们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当然,教师除了言语上的激励外,还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所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可以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录像、范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活动或游戏来激活学习热情,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学之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阅读美术课本时重点看什么,感兴趣的是哪部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把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用符号在书上标出,或用笔记的方式记下来,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这样,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自学方法,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后,有些内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老师在学生美术自学教材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就是及时给予指导,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强化,对那些应付学习的学生加以督促。
传统模式的美术课偏重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着单纯重视美术技法传授的现象,忽视美术文化,忽视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教育注重开发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促进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的本质,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多媒体技术兴起于80年代末期,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采用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具有广泛的用途。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时,若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美术的“愉悦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那么他们的创作灵感将很容易被激发。学生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的思维和情绪在期间纵横千里,乐此不疲。
我以七年级上册《在美术世界里遨游》为例做一下说明:讲到欣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情景,同时为学生展示与《父亲》相配套的画面,创设了一种真实情境,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课件中切换成《父亲》并提问第一环节中的问题如何解答。学生感受情景,进行思考;大部分同学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这时,教师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认真感受作品内涵,积极探索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教师引导画面并作适当解析,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
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锻炼了学生在大集体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获得灵感的机会,同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保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气氛异常高涨,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训练学生质疑、猜想的能力。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寻找、去探索,得出各问题的结论。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内显的行为,不易检测,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的。通过实践中和实践后的调查,观察发现,学生对提出问题的频率,深度和广度都有明显的提升,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更加的明显。学生面对一幅幅陌生的作品,从以前被问到感受如何时经常表现出哑然无语到现在能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视觉感受,并大胆说出自己对一些作品的评价与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美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活动延伸,外化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样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大综合素质,更好的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活动延伸,外化创新”可采取多种方式,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调查报告等来完成。
在这种格局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团结,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传统的美术课程忽视美术文化教育意识,忽视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教育注重开发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促进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的本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中,应该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己成为目前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五篇: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市**区
**小学区是一个所辖11所村小的大学区,村小相对来说,师资力量较薄弱,如何促进本学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学区的校情、学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借鉴一些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启动了以案例为载体的互动式校本教研模式。目的是使教师互动互促,让学区内教师人人都有展示教学的机会,着力改变各校孤立单一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学区内各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为了突出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总结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指导、以网络为平台”的校本教研形式,即结合本学区实际创建全新的教研模式,以“激趣质疑 合作探究 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主题,以“区域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载体进行实践探究。
具体操作流程:围绕“备课—预设;观课—议课;评课—改课;跟进—再创;拓展—延伸”五大环节而展开,共同探究新的教学策略。
一、备课—预设。确定研究主题,选择典型课例,区域同年级学科教师人人思考,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补充与拓展教材内容。中心校组内教师集中备课、议课,研究教学方案,并推派一位教师完成第一次备课任务,撰写说课稿,写出教学详案。
二、观课—议课。中心校组内教师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听课人要听教师的“讲”,同时看学生的“学”。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课时目标是否达成?教学中哪个片断精彩?哪儿是亮点?哪儿有失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评课、议课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修改教案并打印,为村小同年级组教师每人分发一份。
三、评课—改课。学区间同年级组学科教师集中听课,评议课堂教学实案。教师以学习的心态、研究的心态听课。边听、边看、边记、边想,对听看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做好准备。
四、跟进—再创。中心校教师进一步反思,完善教案形成共案,各村小学校教师再各自结合本校实际、本班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后再上课,并进行校本互助式观课,让教师间互助指导,着眼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拓展—延伸。
区域性互动教研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四个环节之后还需要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对取得的经验进行重新审视、反思、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在各校内开展研究,推进学区各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中心校提出六个结合的总体要求:
1、理论学习与业务交流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科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有:
1)、积累式交流。让教师关注自己教学方面的文章和信息资料,为自己开展研究做好理论垫基。
2)、心得式交流。开展读书活动,然后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组织交流,增强教师文化底蕴,提升理论层次。
3)、主题论坛式交流。每学期都有一个教师论坛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等主题开展对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既有实践案例的分析,还有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交流与学习中创造的智慧得以启迪、专业的素养得以提升。
2、备课与反思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注重抓好日常教学中的备课与反思。同年级组教师共同备课形成共案,上课后,组内教师间进行教学反思交流,针对不足改进教学方法,为再上课提高教学实效提供可能。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1)、即时性反思:上课后立即进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2)、阶段性反思:对某一章、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思考,总结。
3)、终结性反思:结合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情,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总结,撰写出自己创新性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3、观课与议课相结合
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研究,突出抓好日常校本教研观课与议课。观课后立即议课能够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剖析,对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