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数学项目导向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中职数学项目导向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中职数学教学陷入困境。项目导向教学的实践创造性地解决了中职数学实施过程中的“短板”问题。项目导向教学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是以项目导向、实施策略和目标导引作为教学的总流程。项目导向开发要从专业课程的教材中提炼,要从生活媒体信息中提炼。项目导向教学是以项目带动,构建“三位一体”的数学课堂实施过程;是以评价引领,推进项目导向教学的有效实施。实现了中职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同时教师业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数学;项目导向;课堂教学;实践;职业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日趋深入与完善,中职学校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中职数学陷入困境,中职数学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创造性地解决中职数学实施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数学学习方向的迷失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因而不少学生片面地认为,他们将成为流水线上操作员工、门市部营业员、宾馆服务员等生产生活一线的劳动工作者,与集合的运算、三角函数及解析几何没有什么联系,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操作或懂一些简单的基本运算就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他们更认为数学不重要了,甚至认为学数学无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了许多中职生数学学习的方向性迷失,从而导致学习数学的基本目的性和基本动机严重丧失。正是由于学习数学方向的迷失,导致中职学生学习数学没有了自信。大多表现为意志力薄弱,遇挫折能力差,注意力分散,容易被外界刺激所打扰;有些学生争强好胜,但自制力差,没有毅力并且耐心也不够,做每件事情不能够专心钻研,对于稍显繁杂的问题,常常选择“逃避”。
3基础薄弱与能力低的双重瓶颈
根据近四年宿州市中职学生中考数学成绩的统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中,中考数学成绩在30分以下的占到总体的278%,60分以下占到总体的499%,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的基础知识少,学习能力低。基础薄弱与能力低已成为中职生学习的瓶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虽有不少学生有学好数学的愿望,但由于基础薄弱,根本听不懂数学课。即使在课堂上能听懂,但很多学生课后不做作业,考试总是一塌糊涂。于是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怎么努力都是白费的。另外,知识缺漏严重,对知识的认识往往是片面孤立的,他们无法对原有的知识形成稳定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无法建立有效的知识迁移机制,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学习方法大多停留在机械学习上。进入中职的学生,在知识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仅不适应学习内容,也不适应学习方法。
3知识负积累与厌学情绪
数学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很多未掌握的知识点,未能正确掌握与运用所学的技能与技巧,从而形成了数学知识的负积累。中职学生由于数学知识长期的负积累,造成数学基础知识严重贫乏。同时,中考失利使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阻碍了学生学习,产生了焦虑、畏惧和厌烦的情绪。另外,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于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就对他们大加指责,甚至打骂,以致家长与子女对立,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再加之有些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又脱离实际,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他们不可能接受的新知识,造成中职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数学因厌恶而放弃。
4直觉感知与理性思维的失衡
中职学生的认识思维都是正常的,但无论是对当前事物各部分的整体反应,还是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概括都存在严重的不足,也就是说他们的直觉感知和理性思维水平较低,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主要表现为:多数中职生思维僵化,缺乏联想,他们更习惯于直观形象思维,而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
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中职数学教学实施提出严峻的挑战。本人为了解决与改善存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项目导向教学。
二、项目导向教学的内涵与基本流程1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内涵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以“项目导向”为贯穿课堂主线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主要是针对某个数学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并且与专业课程、专业技能、现实生活及数学文化紧密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主题。具体地说,项目导向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导向的开发是把专业课程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核心素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活材料。
(2)项目导向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3)项目导向具有生成性,生成的问题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自然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是自然融合的。
(4)项目导向生成的问题,具有关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兴奋点的作用。
(5)项目导向生成的问题,是在学生实际认识能力范围内,并且能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对于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指导。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与人文教育思想为根本,突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的本质。在教育过程中,项目导向教学始终体现了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且是发现、激发、培养、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它是一种关注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突出道德,挖掘具有内在的人文教育。
数学学习过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要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与之相对应,关于数学教学活动则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以后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基本流程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以项目导向、实施策略与目标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总流程,在每一个环节设置中,都应贯穿项目导向的思想。要设计具有专业文化底蕴,并顺应学生思维的方式的生成问题;在实施策略的过程,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目标导引的标准中,从学生的情感入手,使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形成及能力提高同步进行。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流程如图所示。
三、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践
(一)动态生成,构筑项目导向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首先需要开发贯穿课堂教学的项目导向,开发项目的方法一般是从专业课程、现实生活、媒体信息中寻找核心素材。如在机电专业中,可以把零件加工作为解析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项目导向;在建筑专业中,把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作为简单线性规划的项目导向;在旅游专业中,以解说喷泉作为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项目导向,等等。但是对于项目导向的开发,须具备项目导向的特征,使数学课堂教学顺应着项目导向生成与发展。
表1
专业课程素材解析几何内容机械基础斜垫块的斜度与锥度,形成直线的倾斜程度,引进直角坐标系,生成项目导向直线的斜率利用机械配件吊环的生产图纸,形成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与计算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面上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提出一个半圆键的配合尺寸图,给出半径与半圆键的直线长,要知道圆心到半圆键的直线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机械基础的圆弧线的连结,从这节内容中,提炼一个关键要素,如何找到圆心与作出切线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2
生活媒体信息素材数学内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从地理方位上讲:宁波到上海的距离缩短了120多千米,但是位移没有变向量的加法车祸的产生与事故的测定二次函数的应用照镜子与翻阅课本的日常生活偶函数中国移动通信的手机卡:神州大众卡、移动29卡、移动69卡的比较不等式(大小比较)函数的应用跳水的翻腾动作:向内翻腾与向外翻腾,左转与右转角的概念景区建设索道项目的公开招标:建设一条从山顶到河边的索道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从专业课程的素材中提炼
在中职课程改革的理念引领下,中职数学教学的两大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数学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中,结合专业课程素材,提炼项目导向成为了数学教师的努力方向。例如,机械零件的加工问题时工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运用解析法不仅可以使这类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且有利于数控机床的操作。因而,在解析几何《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选择了机械零件吊环作为切入口,通过零件的图纸展示,给学生真实的背景,让学生看图、读图,然后抓住核心问题,进行解决。这是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真实氛围,使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不断激励学生对数学功能的认识。
结合机械专业课程素材,从解析几何的内容出发还可构筑如下项目导向(见表1)。
2从生活媒体信息素材中提炼
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是身边刚发生的事件或者经常看到又习以为常的现象。因为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很高,但自我的感悟能力又不是很强,所以通过对事件或现象的剖析,使他们深受触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兴趣顺应着数学教学的方向不断递进,达到教学目标,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方向。
在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宿州市为开发旅游产业,在大桥南岸规划旅游景区,现已进入招标阶段。以这一新闻要素入手,编制了一个现实建筑公司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目前有两个项目,分别是市区内的商业写字楼旅游基地,并出示地形的规划问题。基本类型为: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安排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数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
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首先根据题意列出线性约束条件,确立目标函数;然后由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最后在一组平行直线中,找出在可行域内到原点距离最远的直线,即可得最优解。在建筑专业班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这一新闻切入,运用简单线性规划,对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突出了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理念,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要素。
结合生活媒体信息的素材,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发,譬如(见表2)。
构筑项目导向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把握项目导向的动态生成,找准方向,进行开发。譬如企业单位的实际生产中的招工安排、物资调配、产品设计等素材,日常生活中大包装与小包装的定价关系、跨楼梯的角度、生活安排问题等素材,都可以作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项目导向,从学生熟视无睹的事件与现象中提炼数学,结合教材的核心概念进行全面的渗透与挖掘。
(二)实施策略与目标导引
1实施策略的过程
实施策略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以提供大背景作为起始情境,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课堂。通过项目导向的问题生成,创设数学的活动情境、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参与探究,展开数学思维;理解掌握项目生成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呈现多类型的应用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评价,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与深化,使学生的参与更有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最后的环节中,归纳与评价成为课堂参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关键因素,因而在问题的设计上,采用了分层法处理,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成绩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分析,更注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体会与思索。
2目标导引的标准
目标导引的标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设置每一环节时,都在数学教学目标的导引下井然有序地展开。项目导向生成的问题序列,都紧紧围绕目标导引的标准。观察模型,背景分析是为了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及求实的品质;项目导向,问题生成作为教学转变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问题,探索发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渗透学法指导,发展数学基础能力;提炼结论,发展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数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使不同学生充分发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解决项目,形成体系是学用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促进发展思维,发展个性,培养特长。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理念与流程,形成了有效解决数学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并突出数学教学的功能。
(三)项目带动,构建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是由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与效果评价三位一体构成,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从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中,形成项目导向。项目导向引领着各个环节,构建起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项目导向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
数学教学计划方案的制订是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的设计,项目导向在设计过程中,贯彻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数学教学要求相一致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的。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在实施方案设计的过程中,紧扣以下八点:
(1)项目导向设计的科学性:项目导向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否遵循了科学的原则。这里既包括项目导向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又包括了项目导向生产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项目导向设计的教育性:项目导向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项目导向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同时又包括了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项目导向设计的合理性:项目导向的设计是否遵循项目导向生成过程的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数学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项目导向的选定与教学内容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包括了项目导向的选定与教学目标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譬如,在建筑专业以房地产开发为项目导向,进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设计。
(4)项目导向设计的实践性:项目导向的选定是否遵循实践性,是关系到项目导向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这里既包括项目导向的设计与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又包括了教学目标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
(5)项目导向设计的趣味性:项目导向结合教学内容选定具有一定趣味性素材。这里的项目导向在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项目导向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导向的选定要考虑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可行性。这里根据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同时要求做到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以保证教学设计按计划开展。
(7)项目导向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项目导向的设计应贯彻系统化原则。不管是“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环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
(8)项目导向设计的现实性:项目导向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2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考察项目导向的生成与发展在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在课堂实施过程的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1)项目导向生成的自主性:项目导向生成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指导是否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项目导向生成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与职业能力要求,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项目导向生成的实践性:项目导向生成的实践性,体现了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促进体脑合一,知行统一,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示范作用而不是代替包办;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求学生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切实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的。
(3)项目导向生成的开放性:项目导向生成的开放性是教学中重要特征,不仅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要广泛、融洽,学生乐于交流;同时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要有弹性,尊重个体差异,并且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专业、职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度。
(4)项目导向生成的整体性:项目导向生成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了项目导向生成与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状况,还要及时关注整体效果,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进步。
(5)项目导向生成的创造性:项目导向生成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项目导向内容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时还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乐于创新,敢于质疑,提出创造性的思维与方法。
(6)项目导向生成的教育性:项目导向生成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活泼、务实、求真;同时整个生成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3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数学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与效果评价。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的激励性评价与效果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效果:
(1)集体进步效果: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直接效果指项目导向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班集体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否达到项目导向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与学所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化。外显性效果用于数学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方法与手段,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3)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施,养成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重视项目导向的文化背景内涵,加强项目导向问题生成的探究性,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师德榜样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评价引领,推进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项目导向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维度出发,遵循教学评价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
1教学目标――可行?可用?可测
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符合数学课程的大纲。制订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兴趣等诸多方面,而非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二,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相适应,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第四,目标达成度。教学目标反映学习的层次性,不同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收获。
2教学方法――适合?适当?实用
教学有定势,教学又无定法。教学方法科学否,有无理论,有无事例支撑,贴不贴近学生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能否针对所教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定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评价。第一,符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能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第二,符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注意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兴趣;第三,融合知识内容。注意程序性知识与逻辑性知识的区别,讲、练、探要有机的结合,充分考虑把知识迁移到应用方面。
3教师的表现――有智?有序?有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引路者,在课堂上要把事先想到的和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况巧妙地结合好,以情引思、以智激思、以趣促思。教师能否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培养和探索能力,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
(1)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构建起整个教学的基底,一般从下面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教师语言。是否有条理,是否简洁规范,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有启发性。第二,教师指导。是否得当,是否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第三,教师仪表。是否得体,肢体语言是否恰当。第四,教师安排。是否有序,对于细节处理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
(2)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知识建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知识建构能力,是教师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第一,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内容、应用、大纲、考试说明及教学趋势有透彻的认识,切记一些基本的错误。第二,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学习资源的处理。学习内容处理科学、适量、难度合理,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充足,开展有利于学生观察、研究、猜测、推理、验证、讨论等教学活动。第四,指导的范围和有效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第五,教学过程调控。能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灵活整合处理临时发现的各种情况。
(3)教师的态度与管理方式。教师的态度与管理方式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核心问题,没有教师正确的认识态度与科学的管理模式,很难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教师态度。教师教学要投入,要有耐心,有热情,对学生不能冷漠,要关心学生。第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要融洽,教师是指导者,但切忌把自己认为是权威。第三,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只照顾少数同学。
4学生的学习――参与?收获?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建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才能获取知识。教学过程中若忽视和淡漠了学生,这个课堂注定是失败的。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参与、收获和发展更应受到关注。
(1)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学生主体参与程度是课堂教学有序、有利、有力实施的主要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度上进行把握:第一,参与活动态度。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关注,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参与活动深度。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发表个人见解,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实验,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观点,能与其他人合作,分析学习的兴趣。第三,参与活动广度。学生参与活动的人较多,方式多样,时间充足,学生有兴趣。
(2)师生互动程度。课堂深层次的挖掘在于深入学生的思维内核,而中间的纽带就是师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课堂气氛宽松度。学生受到尊重,讨论、质疑和回答受到鼓励,学习过程有张有弛。第二,课堂气氛活跃度。课堂有序,师生、生生交流频繁、融洽,问题讨论有序、开放。第三,师生精神状态。教师情绪饱满,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进一步学习的期望。
(3)学生发展程度。学生的发展程度是落实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过程中的生命线。我们从以下四个层面上进行观察:第一,主动学习的兴趣。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权由学生掌握。第二,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思维价值,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第三,学习习惯的发展。渗透学习方法,教授学习策略,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第四,学生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感悟,注重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项目导向教学的成果1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题
通过对实验班的调查,学生对数学教学总体评价较好以上为928%,对学校实施数学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达90%。这充分表明了项目导向数学教学解决了中等职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难题。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数学学习的正确方向,弥补了学生基础差与能力低的缺陷,提高了数学知识掌握的有效性,通过不断的强化,使“断点”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完善,并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项目导向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及参加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与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2非智力因素不断强化
随着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实验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不断改进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等学习品质比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与座谈交流,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各项指标明显上升,在学习专业技能方面,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实验班学生在数学应用题竞赛中,获得了重大突破;工科类与现代服务业类的应知应会成绩大大提高,竞赛成绩在学校同年段中遥遥领先。
3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
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且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从2006年到2013年的8年里高三实验班数学对口高考成绩斐然。在2006年所带的两个专业数学平均分分别居全县同专业之首,并且种植专业数学平均分居全县所有专业平均分第一;在2007年学生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数学仍考出了优异成绩,平均分96分;在2009年对口高考数学成绩十分出色,全班53人,140分以上有24人,其中9人满分(150分),平均分1305;在2010年对口高考中有4人满分;2013年对口高考又有8人满分。
4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中职数学项目导向教学实践,带动了数学教师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为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创新,并提出了适合中职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有效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从不同的层面上去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并从不同的侧面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并对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充实。充分把握了中职数学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对中职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转变了中职数学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项目导向数学教学的实施,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发生、体现与发展的过程,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曾继云主编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吴剑峰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看中职数学教学定位[J]福建中学数学,2008(08).[5]张心瑜项目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刘玉新论项目导向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第二篇:基于能力导向的中职《商品知识》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能力导向的中职《商品知识》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及课程考核的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商品知识》教学的实践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商品知识技能导向
一、《商品知识》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在电子商务行业中不断开拓创新,再加上许多地方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形成巨大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中职作为培养初级电子商务人才的阵地,任务很艰巨。
但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暴露的问题日趋明显:目标定位模糊,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实际性;课程模式僵化,缺乏实践性;教学模式落后,缺乏驱动性。作为深耕在教育一线的电子商务教师,我就自己所教的《商品知识》课程进行研究,以改变和创新自己的教学。
教学中普遍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重视,这样就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商品知识内容相对陈旧,知识结构虽然完整,但是比较繁杂琐碎。我们打开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缺少对学生相应技能的训练。
课程的实施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要深化课程改革,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以推动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商品知识》教学理念的转换
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问题,往往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至整个教育过程起到一种先入的决定作用。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所以首先要在观念上更新自己。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自身教学的切身感受和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我觉得中等职业教育中商品知识教学的理念可以确定在这几个层次上。
首先,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我们一直强调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中央也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实践得很少,在教学中依然照本宣科。所以要重视在教学中真正以能力为导向,训练学生技能。
其次,树立“理论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观念。在商品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处理教材,改变课程中“难、繁、偏、旧”的内容,引入新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努力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商品知识》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中,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觉得可以很好地指导商品知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现在的商品知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和抽象,学校在制定商品知识的教学内容时,一般由任课教师依据课时、教材而定。我在教学中一般选择书本重要的一些知识,进行理论讲授,其他内容通过对各种商品的资料收集、整理、商品介绍资料的制作及学生展示等完成。这个也是考虑学生今后的所需,如果学生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则其中一项就是网页商品描述。所以结合这样一个工作任务和现在电子商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训练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训练这方面技能。
为了落实“理论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为了把枯燥的知识传授教学转化到有趣的案例、学生参与中,所以把课本内容进行大胆处理,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查找资料、制作材料、讲述商品的时间。主要是按照商品的分类,选择典型的商品,让学生能够整理,描述商品,通过软件一般是photoshop制作出商品描述的版块,并不定期地选择优秀的作品让学生阐述他们的制作。
四、《商品知识》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商品知识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氛围,很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学方式。在商品知识教学中,主要使用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真正进行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和运用相应知识。商品知识课程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商品知识的收集,收集资料的整理,以及最终对这一商品进行介绍、鉴定和阐述等。这一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锻炼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资料,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还有就是在讲授的时候多运用案例教学,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案例,把教材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例子,经过研究从中得出某些结论和原理,还原到课本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商品知识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还能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增强他们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培养一定的思维。
五、《商品知识》课程评估考核的改进
商品知识课程评估考核,我觉得可以设立相应量化表格,从不同方面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参与程度进行考核,并且不定时地公布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竞争欲望。
商品知识里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于这些概念,需要笔试进行,但要尽量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问题中测试。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进行量化,还要及时记录每次实践课学生的表现分,以供最终考核用。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记录到量化表格,不定时公布。
最终的期末成绩也不是全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以考试、平时的量化考核综合测算。
六、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商品知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怎么让这门课程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更有益于学生学习之后运用到实践中,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在以能力为本位,“理论够用,强化技能,重在应用”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创新运用更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好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知识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29.[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2010-11-27.[3]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3.[4]国家教育委员会.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
第三篇: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为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一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关键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具有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在此必须注意:讲究知识完整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和注重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两者之间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的重点是要解决“供需”矛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造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还要关注社会(企业)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强调校企合作的就业“零距离”,要关注学生认知现状、能力需求、教学规律,关注:
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两者的相互认同,也有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逐步地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将一个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只是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个体发展的随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个整体的必然设计,但是作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地点、人群和个体的心理驱使下,个体发展呈现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是不可驾驭的。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特殊性、局限性、时限性和随机性,才能真正做 到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年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服务。
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不是简单的“砸烂”,而是“解剖”,是有序的过程,而非无序的混沌。
“解构”首先是对现有课程中“虬枝”的剔除。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在既定工作岗位基础上实施的培训,具有极强的针对向,而职业教育一般只能是针对“岗位群”实施的教育。细节性的教学往往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其次是对课程的“枝干”进行分析,分析不是为了简单的保留和剔出,而是通过分析,明确课程的改革的方向,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适当的“整形”手术,形成“强干”再造。
“重构”的目的是使个体能够通过学习,“量其才、尽其能、劳其智、食其力、乐其心”,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重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构”使个体得以稳步发展,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重构”的评价是个体和社会的“双元”评价。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达成共需双方“天人合一”。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服务于实践的能力,除需要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能力的传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思路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标准开发参与人员来自企业、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上海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实践过程包括具体产品的组装、调试、维修等等具体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生产制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在所有课程中都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
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如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学习情景体系。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景,即将学习领域设计为多个学习情景(又称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设计多项任务,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不变。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教学活动的起始,不是以理论或者是实践为前提的,是以实践中包含的技能和理论中富有的知识和技能内涵为基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这样,学习活动才由低层次的模仿性学习过渡到高层次创新性学习,这个循环向上的发展过程,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在此,要十分注意的是:这 种循环只有从学习上升为创新,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真正得以体现。
活动设计采用“选取„„典型产品(案例),采用„„教学策略,通过„„实践手段,达成„„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所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的存在性状,以及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开放的、积极的,有着与学习、社会沟通的可能。只改变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位置是没有更多意义的,关键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问题。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评价
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指的是设计者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找出不足指出,以便做出及时修改调整。设计者应该选择客观有效的信息搜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该了解有关本课程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学生的满意程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的可迁移性 教学的影响程度
课程评价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评价本身。课程理念要能主动地生成于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形成制度创新、方式方法革新,并给原有评价行为以激烈的冲击,才是新评价方式得以在学校实施的有效手段。
课程评价的关键是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课程的价值不仅反映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反映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这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结构和框架的组成形式,更为学科教学所提供了科学内涵。
课程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生个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利益等方面。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还是学生,两者之间其实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基本特征即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人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是个体的。
“双元制”课程反映了课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协调。
[功能性评价] 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思想,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培训的结合,注重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课程是为企业的生存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学校课程制订的依据是企业的需要,课程在功能上要反映这种需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必须是可操作的,所以课程在功能上还必须能够切实地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便利。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企业发展的主人是现在的学生,所以课程还必须具有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的功能。
[结构性评价] 课程结构是建立在课程功能基础上的,通过科学的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最简捷的学习途径,掌握最完整的学科框架,获得最需要的实践知识,把握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有效性评价] “双元制”教育关注的是课程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必须以课程的功能、结构的正确、合理作为前提。
“双元制”课程的有效性表现在: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跳跃性、可持续性;学生心理的协调性、学生和社会(企业)之间融合性;企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同一性、学生为企业发展的贡献性、创导性等。
[发展性评价] 课程是发展的动态概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就表现在课程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具有与社会、企业、学生同步发展的空间,并为这种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评价应由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保证课程定位的正确性,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教学的质量。
企业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导向,学生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基本,教师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保障。
“双元制”在教育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企业的发展差异,教育的层次差异,决定了“双元制”教育思想贯彻的途径和效果。
第四篇: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各大高校逐渐实施大规模扩招,普高热愈发流行,直接导致中职学校招生源数量与质量的直线下滑。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父母多在外地打工,很少有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上下工夫,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基础较之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差。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相关教育部门与人员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丰富与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等。对此,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对如何在中职数学中全面贯彻分层教学作探索,以期帮助广大中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将不同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有效分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实践研究表明,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是符合教学国情与学生学情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结合与关注了学生已有认知体验,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与自尊心,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层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明确指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发展的人。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根据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制定了适应不同群体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目标,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根据中职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与实际情况,可将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分为A、B、C三个大层次的教学目标,即选择性目标、共同性目标、基础目标,要求A层次的学生具有分析与综合知识的能力;B层次的学生能够自主理解与解答课本例题,能做一些基础、简单的新题;C层次的学生能够模仿基础例题,解决好课堂上与课本中的练习题。同时还要对这三种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注重提高A层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与自学能力;对于B层学生,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领悟与运用,以扎实学生基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对于C层学生要强调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缓解学生畏难情绪,使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做到了教学目标分层,才能有效实施分层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的分层
数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知识运用与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数学技能的训练,将不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加之中职学生具有思维散漫、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如果没有一定的课堂练习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转移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课堂技能训练是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中职数学课堂练习的具体设计中,教师应当进行分类与分步教学,紧密地将课堂练习与内容讲解相结合,让学生能在课堂练习中加深与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练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而言,主要锻炼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对这部分学生的课堂练习设计中要突出基础性与简单性,如:“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多设计以考察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定义域为主的练习题,此外课堂练习的训练频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增加其课堂训练的频繁性,强化学生的有效记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有能力、有信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分层
在中职数学分层教学中,分数不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应当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因而,在中职数学分层教学中要善于建立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要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与开放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与挖掘学生的特殊潜能与存在问题。中职数学教师要及时收集与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自我评价,做好单元记录,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确保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进步与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多元化评价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a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强调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为了适应中职数学分层教学需要,考试内容应当全面具体,有一定广度、难度与深度,试题的设计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而提出的一种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既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又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让不同群体学生的德智体美都有所发展。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中职数学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英丽.中职数学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0.[2]翟倩.中职数学分层教学模式下生活化策略的探索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3]林建书.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A3:52-53.[4]廖宗明.中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72:87-88.
第五篇:试析高师声乐的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高师声乐教学应该以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就业需求的为重点。通过对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培养目标、教学改革等情况的分析,认识到应该加强素质教育与就业目标的结合,提高教学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的结合,坚持师范特色与学业范围多角化的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单位需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和建设者。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的研究对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具有理论与现实意声乐课是高师义。
论文关健词:高师声乐 就业导向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高师声乐专业培养的学生可能要走向讲台,也可能像音乐学院培养的声乐表演人才一样走向舞台,或者是其他工作岗位。在多种就业导向的需求情况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1.1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情况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比2000年高出近两倍之多,但生源整体专业水平却并没有体现出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以四川省为例,尽管考生的声乐演唱曲目越来越大,但部分考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却是逐年下滑。由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考生在专业学习上急功近利,专业基础学习不扎实,为追求在专业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选择与自身歌唱能力不匹配的声乐作品,可想在考试中会有怎样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才学习三个月的声乐,就去演唱《黄河怨》之类的歌曲,令评委老师感到忧虑。快速应试的学习方法可能会获得歌唱的音色、音量,但是不能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较大地危害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尤其是考入大学后,专业老师还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纠正学生形成的坏习惯,浪费大量宝贵的教育资源。
1.2高师声乐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实践能力包括声乐演唱实践、声乐教学实践两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为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等,这个培养目标决定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范畴是音乐基础教育。声乐教学尤其如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仅要解决会唱的问题,也要解决会教的问题。但是高师声乐现在教学的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在教学方式、教学曲目、歌唱要求上习惯于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忽视学生的主观条件和培养目标而盲目地追求高超的演唱技巧和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应具备的声乐实践能力相背离。这种教学模式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少数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对声乐演唱技巧掌握较好,但往往过于注重歌唱技巧而忽视声乐作品的音乐表现,无法掌握音乐教学的本质。“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也就是高师的学生演唱作品的目的是培养他们领悟作品的审美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他们在教音乐课的同时挖掘、培养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二是大部分基本素质一般的学生经过歌唱技巧学习训练之后,既没有熟练运用歌唱技巧的能力,对科学的演唱规律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学生无法解决会唱的问题,更谈不上会教了。
二、把握就业导向,明确教学目标
高师声乐教学要体现出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为目标。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教学单位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工作,即教学本职工作(学校规定的音乐课程,主要以传授乐理知识和音乐鉴赏为主)和学校社团工作(主要有合唱队和乐队两种,条件好的学校通常有管乐队和民乐队两类)。因此,声乐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1培养学生教学工作能力
键盘和声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音乐课程的教唱内容就要求教师自弹自唱。因此,钢琴即兴伴奏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即兴伴奏应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高校个别课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区: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较高的希望,教学中用表演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种现象必将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有很强的声乐基础教学能力外,还要有高超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声乐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不问不管,钢琴教师也不能过于注重学生的演奏技巧,弹奏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钢琴在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实用性—钢琴伴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技术的提高,而且应与社会需求接轨,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所有对学生将来工作有用的能力都应该予以培养。
2.2重视培养综合理论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分类过细,人为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过多地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较差,融合性相对薄弱。而音乐教育中的声乐课教学,长期因袭音乐院校培养专业演员的教学体制,有,一些学校只开设声乐个别课(师生一对一上课),缺乏师范性,教育的整体性更是难以实现。由于各学科之间分类过细,教师只重技能训练而轻理论研究,致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少,陈旧单一的声乐个别课授课模式因其信息含量低,导致学生声乐知识结构不合理。当然有一些师范院校已经采用小组课的授课方式,但是声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他们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平均分配给几个学生,他们还是只强调学生的演唱技术层面。因此,必须从传统的陈旧观念即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树立现代音乐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构建声乐教学新体系,使其更具时代的特征,更具实效性、普及性、适应性,使学生的声乐知识结构得以丰富和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将来的音乐教学中,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普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目的,为此教师应具有相当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目前许多学院高师教学过程中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所占的课时比例偏低,造成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传输的局限性,加之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课学习不重视,导致了音乐基础理论课在教学中的失重。为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应适当增加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课时,使之得以平衡。所以我认为声乐教师要想上好一节声乐课,应改变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侧重于音乐家的生平介绍,作品赏析,并配以大量的音响资料、乐谱、音像制品,必要时可作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比较,同时多采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大家都有机会做老师来评价彼此,共同突破声乐难关,以增添音乐基础理论课的趣味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加强声乐技巧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高师声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高师音乐教育中不能仅仅沿袭着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只重视声乐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把本来改革后的小组课又分成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把声乐条件相对差的师范生当歌唱家来培养。这种只只要把歌唱好了就一定是一个好的音乐教师的思想,是不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规律和目的。因此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本质区别。在声乐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教学能力,加强声乐技巧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一名优秀的声乐学生既要有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又要有很好的声音判断能力和解决声音问题的方法,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一切社会和人文知识,还要能够为歌曲进行即兴伴奏等等。只有具备这些技能,才能够胜任将来的音乐教育工作岗位。
三、明确就业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就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同时要注意就业要求的这个重要导向。
3.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
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各级院校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首先,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这一课程应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至少应开设一学期。其教学内容应包括生理学、解剖学、歌唱心理学等。因为声乐是一门靠人的声音来诊释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正确的歌唱发声是人体各器官控制与协调的结果,它牵扯到人体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及各种肌肉之间的牵动和协调。因此,学习声乐的学生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各生理器官间的相互作用与技能都应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还有涉及演唱者的心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为准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声乐学习。
其次,在三年制专科或四年制本科最后一年,至少应开设一学期的声乐教学法课程。目前,声乐教学法的讲授几乎空白,学生学习声乐教学法的知识只能通过师徒之间的传承而获得,而这往往受到师生双方的制约。不仅教师应明确传授教学法的目的和方法,学生还要有目的地学习。而现实这种既不规范又不系统的声乐教学,显然难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教学法知识,更不要说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师。因此声乐教学法知识应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再次,讲授童声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生毕业后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小学至高中这漫长的年龄段学生,学生嗓音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包括了变声期这一特殊的生理变异时期。怎样训练和保护嗓音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和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3.2授课方式要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在声乐的上课形式上作以调整。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采用小组课的形式,可以两三个人一个小组,每周一学时,同时要开设声乐理论大课,使学生在第一年就对声乐理论和良好的声音有一个正确概念。第二年开可以继续采用小组课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可根据学生的声乐演唱基础进行一对一式的教学,经过两年的基础训练,学生这时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声乐基础,可尽量多地接触一些大型作品,拓宽演唱曲目,加强音乐修养,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同时开设声乐教学法大课,使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对声乐的教学方法有充足的了解。大四学生还要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和观摩活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3.3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声乐教学中,应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歌唱技能和教学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后,要组织开展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互教互学活动,指导学生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让学生在互相教学诊断和个别指导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这样,就把声乐教学的理性认识逐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教学经验,对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学生从实习中可获得更多直接的教学经验,而间接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和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相对提高。在实习返校以后,老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在教学实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安排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这些实践活动将促进学生声乐技巧不断提高,并且教学方法也不断长进。
四、结论
高师的音乐教育不仅表现为技能技巧、音乐局部的学习,更重要的表现在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那么他在社会竞争与选择中就增加了一份实力。高师的声乐教学改革必须推陈出新,将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解决好就业导向与教学实践关系,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