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大全)

时间:2019-05-12 13:0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大全)》。

第一篇: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大全)

字号:A+A-

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

2012年09月14日 09:47新浪佛学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迷信,迷信是指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

怎么判断是不是迷信?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二是所揭示的道理是否具有确定性,理论会不会有变化。佛教是揭示人生的真理、宇宙的真理和自然的规律,是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并且这种真理性和规律性永远如此,即使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必然也如此。越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是能够证明佛教教义的真理性。比如世尊在2500年前就说过,“我看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现代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微生物存在,才能理解到佛陀这句话的意思。佛教里有一部经叫《入胎经》就是详细介绍生命胚胎在母体中发育过程,连现代医学都望尘不及,这部经中描写了生命胚胎在母体中每七天的变化过程,而现在医学最先进的仪器都无法观察出如此细致的变化。

现在国外有相当多数量的医学家、临床学家、心理学家进行研究发现,六道轮回是存在的。他们主要通过研究濒死病人灵体离开肉体现象,催眠方式研究轮回转世、及用现代的科学设备来研究灵体,如意大利学者马协娄。巴希博就用一些电子收音设备,收录鬼神和灵体的声音。西方对这个方面研究成果非常显著,再如美国的魏斯医生就就做了两万多个实验,证明轮回转世现象,他出来了两本非常畅销的书,分别是《前世今生》、《来自神灵的讯息》(如有兴趣可以详看锺茂森所讲的《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通过这些案例,探讨轮回的原因。原来是《首愣严经》告诉我们的“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做了一个研究叫《物理学正在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就是《入楞伽经》所说的:“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因此,他不无感慨的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诚如爱因斯坦说过的: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的动力,世界上如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除佛教莫属。

其实佛教不论传到哪个国家和地区,都促进了当地社会、科学的发展。以中国为例,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各方面、各个领域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佛教文化的大国,从莫高窟到南海普陀山,能吸引外国旅游者的主要东西还是中国的佛教文化。虽然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在公元62年就传到中国,近两千年来,对思想文化影响是相当深的。世界上的大佛,大部分都出在中国,如乐山大佛,云冈大佛等,有一部分在印度和尼泊尔。曾经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就在西藏扎西伦布寺,高26米。下面,就从几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1.佛教对中国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相继崛起于隋唐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代表。佛学成为当时社会势力极大的一个思想潮流,唐朝时间,中国是“家家观世音、户户普门品”可见但是中国对

佛教的信仰程度。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被吸收发展的历史。至于宋明理学,则更是深摄佛教思想。新儒学派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和。

2.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及晋朝以后译文的丰富,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有时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和欣赏。可以说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佛教里面的而六朝时代,一般文人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文人所写的鬼神和怪物的故事,借鉴了佛教寓言故事。唐宋人的传奇小说融入因果报应、入冥转世思想,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受印度影响的还有“变文”——大多是演唱佛教故事,其内容有些亦取材于佛经,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结和的文体,在我国的敦煌石窟中有大量发现。此后的中国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其影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诗坛的发展。许多诗人涉足佛教,王羲之与名僧支遁交游开诗人与名僧交游之先声;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苏轼与佛印禅师等的交游都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佳话。特别是王维,他早年就信仰佛教,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于道光法师,并与慧能的嫡传弟子神会有直接的交往,连他的名号都取自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取号“摩诘”二字。而到了晚年,他更是“长斋奉佛,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也使他的诗常常深含佛理禅趣、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如他的《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等都是字字入禅之作,是以禅喻诗的代表作。

3.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化影响

我们以曾被古人喻为“华夏文化之冠冕”的诗、书、画与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可以看到,所谓“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我国吸取梵文,由重视汉字的形象意义转向汉语的发音,并从此建立起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定出了“四声”,编定出依照声音分类排列的新字典。而至隋朝,在分析汉语每个字的元音、辅音的基础上定出了汉字所有的读音系统并整理成书《切韵》(后至宋朝有《广韵》)。而恰恰是唐朝的和尚守温,仿照印度梵文字母表制出一套汉语辅音字母表,使汉语语音分析更精密,汉语语音学又有了新发展,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语也有很多来源佛教,仅丁福保的《佛学大词典》中搜集的源自佛经的外来语和专用词语就达三千余条。如“宗教”、“世界”、“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百尺竿头”、“天花乱坠”、“心心相印”、“不可思议”等都是来自佛教的语汇。

4.佛教对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且不论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或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佛教戒、定、慧三学与书法之道相通。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汉蔡邕《笔论》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圣”王羲之也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柳公权则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些议论,都深契佛家禅观之旨。

画家涉足佛教者更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许多画家创造佛画。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和顾恺之,又如南朝之张僧北朝之曹仲达。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特别是吴道子,他在长安、洛阳两地所作壁画多达三百余间,且笔迹挥宏磊落,势状雄峻、飘逸,遂有“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之美誉。到了晚唐,出现了专攻佛道人物画的画家,左全便是声名最着的一个。而唐代王维开创了一种别具风格的禅意画,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壁画是佛教对中国绘画影响最为突出代表,如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和河南的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中,有大量的佛教本生故事、菩萨、罗汉、天王、飞天等壁画。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不懂得壁画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而中国古代的壁画自魏晋后,几成佛家之天下,或见诸佛寺,或取材佛教,或出自释门之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撇开佛教壁画,中国古代的绘画乃至中国古代美术将顿然失色。

特别一提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影响。茶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用,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创造出丰富多采的茶文化,使茶成为了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并且通过“茶马互市”和各国间的交往,茶流传到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及世界各国,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尤其在日本,僧人们将饮茶与修心养性、人际交往等结和起来,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茶道”,体现了茶与佛教特有的“血缘”关系。

佛教对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心灵的影响更是无法言尽,在这里就此问题先不叙述,有机会另文详谈。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时,真正的佛教的精神和教义又仅仅是些由高僧或具有相当文化层次或某些具有深厚善根的人才能领悟。一般老百姓确实把中国本身所有的迷信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糅合一起,上面提到的释道儒三教不分也是这一点的体现,最为突出是把佛教的思想与神祗的思想相混淆。如把皇天、后土、雷公、电母、山神、土地、等作为供奉的对象,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富贵繁华、吉凶祸福都是这些神祗控制。所以一般家里都敬奉有、土地、门神、灶君等等,谷场中有谷神,水旁有水神,河里河神,尤其在农村还供奉什么天仙、大仙、真人、仙姑、娘娘等等。

佛教承认这些神祗存在,但是这些也只是六道中的一道,这些鬼神确实也具有些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曾经修福修善的结果或是因为鬼神本来就有些神通罢了,佛教不承认他们是主宰力量,佛教认为人自己是自己主宰,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善恶因果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自己修善,积功累德,必然就得到善报;反之,作恶多端,必然要自尝恶果。同时佛教的教义也怜悯、慈悲这些鬼神,他们也是众生的一种形态。

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人世而非厌世。”说佛教是迷信的人,大都是对佛教一知半解,或是道听途说或是受了不明事理人的影响。佛法博大精深,这些人没有完全懂得佛法的教义和佛教所揭示的真谛。(文:洛桑陀美仁波切)

第二篇:佛教不是迷信,烧香礼佛念经超度的真正含义

1.为什么烧香? 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恭敬,提醒自己以戒定真香供养三宝。

2.为什么礼佛?

是为了降伏自我的骄慢。佛陀不是神灵,而是导师,代表着无上的悲智.种种礼拜供养并不是为了膜拜偶像,而是恭敬、尊重它所代表的“道”。

3.世间的财运福报 是和自己的心量和德行有关系是吗?

主要决定于过去生的福报,同今生的心量、德行有时也有关系,可看《了凡四训》。

4.按因果论,人亡后会随业风而转,那么做法事超度,会对死者亡灵的往生有根本影响吗?

佛法不承认“不灭的灵魂”,生生世世轮回流转的主体是心识,心识本身也是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但亡者能够有亲友为其施设法事,也绝非无因之果。借三宝之力为殊胜外缘,对往生者大有裨益。

5.为什么诵经、念佛可以消业?

通过诵经忏悔,令身心清净,减轻烦恼障,让自己过去生曾经造的善业提前感果,让身体重新健康,因为烦恼是让我们善业不能先感果,反倒让恶业先感果的主要原因。佛法的重点在于因缘果报,自己的业因是根本,佛菩萨的加持是外缘,若一味求感应,与迷信无大区别。

6.广论中十二缘起讲由无明,行色,再经爱取滋润,至少要两生才会圆满。那么是否说今生今世发的愿要在下辈子才会赶果?

特别重的业和特别轻的业会在这一生就感果。业的轻重,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对境,对于父母、师长、三宝所造之业,即使很小也是重业,所以面对这样强大的具力业门,应当努力殷重造善业。

7.我三年前开始真正接触佛教,很是欢喜,读过《心经》、《金刚经》、《地藏经》、《坛经》等佛经,不是很系统,我一直想很系统地学习佛教经文,以解除自己的一些迷惑。能否请师父推荐一个循序渐进的佛经书单?

可以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可联系龙泉寺教化部,咨询学习资料及参与方式。

8.学净土宗那么容易成就,为何学那么复杂的广论啊?

成就有大有小。念佛号容易,深信切愿不容易,上品上生不容易,需要适当广闻深思,以促进深信切愿乃至上品上生。

9.修神通是不是必须通过禅密才能修出呢?学教是不可能修出的吧?

学教修止观可修出神通,不一定要通过禅密。修神通需有良好的戒力,否则难免邪狂自害。

10.对于佛法的很多道理我非常接受,也会依此修身修心,可是对于很多仪轨(比如烧香、拜佛、诵经、佛事„„)还是无法接受。

心从闻思开始,在实践中坚定。所有的仪轨都是帮助我们到达内心的通道,譬如要去某个地方,必须依赖交通工具,交通工具不是目的地,但离开了它,也很难达到目的地。宗教仪轨是千百年来无数修行人实践智慧的结晶,若能诚恳恭敬的奉行,用心去实践,必能真实受益。

11.什么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并不是指放下手中的刀,而是放下内心的恶念、烦恼;“立地成佛”,也并不是立即成就了佛陀圆满的果位,而是指回归了内心的佛性。

12.开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佛菩萨本自具足成就,为什么出家人还要为其开光? 开光是通过庄严的仪式加持于佛像等,增长人们内心的恭敬、信心与虔诚,其根本在于开启人内心的善法光明。13.因果报应

业果通三世,今生受果是宿因所感,今生所作是未来之因,这是两重因果,不可混淆。譬如某人今天没有工作,却能够从银行取钱,这是因为过去有存款;如果只取不赚,未来终将亏空乃至一贫如洗。有智慧的人绝不会因此得出结论说不工作就可以有钱。

庄稼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种下一棵果树,则需要好几年才能结果。凡事从因到果,都需要时间,人生的因果更是如此,它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异时、异地、相异而熟,称为“异熟果”。虽然因果隐晦难明,凡夫不能亲眼现见,但因缘会遇之时,所造之因必定感果。14.修学佛法目的

修学佛法能够获得世间的福报利乐,但这不是佛法的究竟目的,要牢牢把握最终的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经里边讲拜佛也好,念经也好,持咒也好,有多少多少功德,都是鼓励我们初学的人。你这么去做有什么好处。这鼓励我们初学的人这么我们才会去做的,他这种方便的说法,不是一种究竟的说法。那么他不是这个佛法的本意。你能不能破我执,能不能破法执的问题,能不能跟法相应的问题,它不是一个数量的问题,是一个质量的问题。

佛法从两个角度来讲:一者破,一者立。破者,即从苦、空、无常、无我等角度,讲放下、净除罪障之法;立者,即从福德、智慧等角度,讲愿力、积集资粮之法。或破或立,根据当前众生的根机而应机说法,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第三篇:浅谈佛教

浅谈佛教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佛教之在东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无论在一般的历史演变上,抑或是在社会生活上以及人类的精神上,都曾起过巨大的作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一直到现在,它还影响着东方千百万计的生活和灵魂。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2年前(一说3000年左右)左右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二、佛教教义

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槃。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为有余涅槃;《中论》等则以“诸法实相”为涅槃,是为无余涅槃。大乘还分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净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了大小乘涅槃学说立四种涅槃:①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②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③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槃,名为无住涅槃。大乘佛教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

三、佛教的重要节日

①佛诞日即释迦牟尼诞生日。由于说法不一,世界各国佛涎日期也不相同,中国汉

族地区和日本均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蒙、藏族地区为四月十五日;傣族地区 为清明节后十天。佛诞日各佛寺一般都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

佛身”的传说,教徒要以香水洗释迦佛像,故又称为浴佛日。

②佛成道日;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口子。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届时佛寺要举行纪念仪式,并煮“腊八粥”以供佛。为什么要供“腊八粥”呢? 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苦行多年,饿得几乎死去,后遇一牧女送他乳糜,得免

于死。释迦牟尼成佛后,人们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

粥”。后来民间也逐渐形成吃“腊八粥”的习俗,用以庆贺五谷丰登,驱逐鬼邪瘟 疫。

③佛涅架日;即释迦牟尼逝世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但是释迦牟尼 逝世的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相差59年,南传佛教认为是公元前545年;北传

佛教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后者是我国公认的年代。

④世界佛陀日;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把佛诞、成道、涅槃三个节日合并起来,称作“维莎迦节”,时间是五月中旬的月圆日。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

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规定为“世界佛陀日”。在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这是一个全 国性传统节日,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

⑤观音的纪念日。在中国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 为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涅槃日。届时善男信女便举行盛大的庙会,被

看作观音道场的浙江普陀山,更是摩肩接踵,香火旺盛。

⑥其他佛或菩萨的纪念日;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的诞生日。农历二月二十一 日是普贤菩萨的诞生日。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

萨涅架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诞生日。农历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即

孟兰盆会。何谓自恣:就是佛教徒每年安居期满之日举行检举忏悔集会,请别人尽

情(恣)揭发自己的过失,自己进行忏悔,同时也检举揭发别人的过失。此日称“僧 自恣日”届时以百味饮食供养自恣僧,据说如此能使现生父母和七世父母都度脱苦 厄。

四、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汉魏之际,佛教虽已传入中原,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载却极为鲜见。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绘画方面,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等画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汉画的技艺和风格,一方面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绘画表现手法的影响,在绘画理论和表现手段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相,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这基本上是南朝士大夫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南朝画风的代表.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以东晋戴逵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戴逵的创作态度认真,据说有一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佛教寺院的各种塑像以及画像,现在大多都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传世或出土的一些金铜佛像以及当时开凿的一些石窟寺中,来了解和研究当时佛教造像的一些情况。

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338)造的释迦佛铜像。此像现藏美国旧金山市博物馆。像通高 39.4厘米,身着通肩大衣,衣纹以身体胸部为中心,向左右对称雕出作平行下垂状、两手在腹前作禅定印,肉髻较大,脸部轮廓清楚。佛座为四足方座,这是大多数早期金铜佛像所采取的形式。整个佛像身体略向前倾,衣纹形式化,左右对称,略显呆滞,带有早期还不成熟的佛像制作风格。

南朝佛像,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手印、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传统手法,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的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大佛像,历来被视作云冈石窟的代表、由于这一洞窟的顶部和前壁已揭,佛像成为露天,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瞻仰这一大佛的雄姿。佛像高13.7米,面部丰满,高肉髻,鼻梁挺直,嘴部轮廓清楚,嘴角处略带微笑、眉眼修长,眼睛瞳孔部镶着黑釉陶器,看来炯炯有神。双耳垂肩颈部肥短,两肩宽阔厚实、双手作禅定印,手肘外张,显示出力量和威严。造像整体看上去端庄凝重。身披袈裟,偏袒右肩,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当时生活于北方寒冷气候中的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也具有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某些特点。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因此,标志着这一时期艺术水平的龙门石窟,具有更加浓厚的中国风味、其中如古阳洞、冥阳洞、莲华洞等,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衣纹皱折也是线条流畅,富于节奏变化,同时显出衣物的质地轻薄、紧贴身上,更显得肉体的丰腴和体态的婀娜多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以及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和塑像等等。

五代宋以后的佛教造像,以四川和云南各处的石窟中保留得较多。这时的像有许多是密宗的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密宗的流传情况。元代盛行藏传密教,藏密寺院中,也塑有不少密宗的造像。此外,杭州飞来峰的摩崖石刻造像,也多为佛教造像,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其中又以笑口弥勒(布袋和尚)的像最为著名。它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看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吸引着一群群的游人和朝拜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代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罗汉像以及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有些完全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这些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内容。从造像的风格上看,则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也更浓,这样也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大多从唐以前的面部留有蝌蚪形小髭的男相,转变成风姿绰约、美丽端庄的女性形相,而且更具有世俗的风韵。这时的佛教艺术,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来看,都已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

五、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包括佛教哲理、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诗歌、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以及寺院里的庄严器具、坛场布置、佛事仪轨、丛林规制等等。佛教是中国化的宗教,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与中国人的民族特征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对西洋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基督教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希望大家对佛教文化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佛教信仰

信仰是宗教本质的部分、核心的内容,相当于我们常讲的“思想”、“精神”,而佛教提倡的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皈依”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

七、佛教的影响

从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就文学而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使中国文学作品想象更丰富,故事性更强。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诗歌格律的形成。佛教还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丰富了文学观念。同时,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从盛唐开始,佛教与儒家、道家并列,成为人们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佛教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稳定了社会,使人们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广泛的被国人用于外交领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融通,总之,其深远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97.htm

http:// http://www.newsmth.net/bbsanc.

第四篇:佛教(范文模版)

一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中国四大宗教指那些教?

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园六世纪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不等”、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每个人靠自己修行得道求来世灵魂进入“极乐世界”

2基督教: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是耶稣,宣扬耶稣是上帝的使者,是基督即“救世主”,是为拯救贫苦人民而降生的,宣传世人应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即忍受苦难的人死后都会升入天堂,3,伊斯兰教:公元622年,发源于阿拉伯(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主张伊斯兰教徒部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当前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后称中国四大宗教 二,我国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宗教在社会主义将长期存在,我们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它,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无神论者与宗教信仰者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汉族宗教信仰有何明显特点?

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接受不同的宗教

2外来宗教必须在中国地方化、民族化后,方能被汉族所接纳,并在汉族地区扎根、发展 四,中国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方法的状况如何?

中国西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藏、蒙、裕固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白、壮、布依、侗、纳西、满、朝鲜等10个民族信仰大乘佛教,俄罗斯、鄂温克族信仰东正教,另有部分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五,我国著名的宗教场所有哪些?

佛教寺院有:北京的法源寺,洛阳的白马寺,上海的龙华古寺、立佛禅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陕西西安大 思寺,嵩山 材寺,成都的文殊院,西藏布达拉宫等

基督教堂有:北京南堂、北京的北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国际礼拜堂,天津的老西开教堂等

伊斯兰的清真寺游:广州的怀圣寺,浙江的凤凰寺,泉州的清静寺,北京牛街礼拜寺,东北的清真寺,上海松江的清真寺,西安化觉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道教道观有:陕西楼观台,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成都青年宫,福建莆田妈祖庙,苏州玄妙观,山西芮城永乐宫,河南登封中岳庙等 六,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教,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王国(今尼泊尔南部)净 王得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他宣扬苦\无常,无我,缘起,解脱等教法,并强调无论任何阶级均可信奉其教说都可以成佛,后世佛教徒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家族的圣人,佛教曾经长期广泛流传于南亚、东南亚及东亚等众多国家,近代以来,已流传到欧美等地 七,印度佛教发展的三部曲是什么?

1,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时期,称为原始佛教阶段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称为部级佛教阶段

3,公元1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阶段,乘即教义,大乘佛教宣扬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发展到13世纪初,受外来侵略扼杀,才在印度衰落

八,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它主要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三法印’以及它的‘无我观’‘众生平等观’和僧伽制度,这些也是释迦牟尼首次传法的内容

九,何谓‘四圣谛’

‘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法之一,谛是谛理即真理的意识,它的核心是讲世间、人生都充满苦难,‘四圣谛’(又称‘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灭谛讲佛教可以帮助人们灭断根源,而达理想的无苦境界(即涅槃),道谛讲断灭痛苦的具体八种正确途径与方法 十,什么叫“八苦”?

“八苦”是指佛教的基本教义的“四圣谛”之苦谛中的八苦:①生苦 诞生时的痛苦②老苦 老年时的痛苦③病苦 生病时的痛苦 ④死苦 死亡时的痛苦 ⑤怨、憎痛苦,指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物离别时的痛苦⑥求不得苦 指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⑦五盛阴苦 指人生之色、爱、想、行、识五种基本因素生灭无常,满是痛苦

十一,什么事“十二因缘”和“八正道”?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四圣谛”中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因果关系,三世轮回

“八正道”则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发挥,它具体指出八种解脱诸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当的职业)、正命(正确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确勤修善行)、正念(专心修正确的思想)、正定(按以上七阶段修持,进入涅槃解脱的境界)十二,何谓“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意即“佛法之特征”是判断思想是否合佛教之理得三条标准,第一条是“诸行无常”这里的‘诸行’指一切事物的运行与变化,主要是生灭变化;第二条是“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指一切事物都处于刹那生灭,事物主体“我”是不存在的;第三条是“涅槃寂静”是通过对物,我的透彻理解,而达到的最高境界,此时一切烦恼、痛苦均已消失,精神进入永恒的安乐状态 十三,“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唐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所谓“三宝殿”是指佛教寺院里的三个活动场所,“三宝”即佛、法、僧,“佛”是指僧人,“大众登场办事”的地方;“法”是指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僧"是指和尚”燕息(睡觉)的“寂静禅房”,这些地方是不准随便登门游览的

“三藏”是对庞大浩繁的佛教有关经籍的统称,它包括佛经、佛律和佛论三大部分,经也称经藏,凡佛所言(一一般都是由佛的弟子复述出来的,所以经的开首都是由“如是我闻”起首,即是“经”“论”(论藏)是对经加以解释和阐发的各宗派学说、论著,“律”(律藏)是佛教僧侣行为的规范和宗教仪式的规则,三藏法师是法师的最高的尊称(头衔),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唐三藏是对唐朝高僧玄焋的尊称 十四,我国一般佛寺的大雄宝殿里供奉的三尊是什么?

这三尊佛称三世佛,三世佛又分为竖三世佛和横三世佛两种,竖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是燃灯佛(也称迦叶佛)传说他是释迦牟尼前进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定成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指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继承人

横三世佛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正中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十五,佛教的丛林、宝刹、迦兰有什么区别 丛林:通常指佛教禅宗寺院,也称禅林、丛林的原义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一定的规矩和法度,丛林起初规模不大,不设佛殿,只立法堂、建立佛殿是后世的事,另设方丈、僧堂、茶舍、僧人均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生活

刹:指佛塔顶部的装饰,由大寺院中多建有塔,因此以“宝刹”指代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伽蓝即僧伽蓝,原为梵文的音译,异译为‘众园“僧园”原意为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群在内的寺院

十六,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是怎么回事?

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是指修者得到证悟和果位,据佛经载,佛有十六弟子受佛之嘱,“不如涅槃,常位人间”以助众生,十六罗汉的尊称为十六尊者,这些已在《法住记》一书中(作者为公园2世纪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此书后被唐玄奘译成汉文,唐末著名僧画家始画十八罗汉即在原十六罗汉之外加上庆友和玄焋,后则被世人接受成十八罗汉之说,而五百年之说有三:一说是释迦牟尼的五百个弟子,二说是参加第一次或第四次集结(佛教会议)的五百罗汉,其实“五百”在古印度只是形容众多的意思 十七,佛教的五欲供是什么?

佛教认为人生有五欲(色、声、香、味、触),而戒除五欲可以减轻烦恼、安然自得,故寺院前供品尝有:鲜花(或明镜)琵琶(或其他乐器如钟)香、水果天衣(或帐幔)、鲜花象征视觉,乐器代指听觉,香则喻为嗅觉,水果为味觉,天衣为触觉,这些称为“五欲供”即象征五种感官引起的各种欲望,劝引人们放弃欲望,一心修佛 十八,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灭佛”是怎么回事?

由于佛教势力的扩张,严重影响到封建社会王朝的赋税收入和兵力、劳动力的来源,佛教同最高统治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过“三五之厄”的皇帝灭佛运动,三武指的是①北魏太武帝拓跋寿②北周武帝宇文邕③唐武宗李炎,以上三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下令灭佛,尤其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以灭佛运动是最严重的一次,称为会昌法难,它给佛以严重打击,使佛教从此由盛而衰 十九,中国佛教产生宗派的原因是什么?佛教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经逐渐出现各种译本和不同的理解,并受印度部派佛教影响,在南北时期已发生了各种不同观点的学派,但未成宗派,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开始形成,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寺院经济高度发展,这样,佛教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具有各自理论体系和宗教法规的佛教宗派便开始建立 二十,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

中国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寺、法相寺、华严宗和禅宗这四个各自理论体系的宗派以及律宗、密宗、净土宗这三个在民间广有影响的宗派,其中天台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在唐代以后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并在那里建立了各自或互相结合的宗派 二十一,什么事密宗

密宗又称密教、瑜伽密教等,此宗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以真言(咒语)、手印、仪轨等方式,达到即身成佛,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宗要,故名密宗,它是7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结合而产生的,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在长安译经传播,曾极盛一时,五代后衰微,现在西藏多密宗和唐代所传的部系不同,一般称为藏密和喇嘛教,而后唐代长安的密教为唐密

二十二,为什么密教要修持“三密加持”

密教认为,世界万物、佛如众生皆由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识”为“公法”二者统摄宇宙万物,而又皆众生之心中,佛与众生修性不同,众生如果依法修持“三密加持”-----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静,与佛的身、口、意相应,这样就能即身成佛 二十三,喇嘛教是什么样的宗教?

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因其主要在我国的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故藏传佛教或藏语系佛教,它是印度密教在公园8世纪时传入西藏并与当地原始宗教(本教)斗争结合而形成,它以藏文《大藏经》为主要经典,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至13世纪,由于元朝统治者得大力扶植,上层喇嘛教开始掌握政权,在西藏逐渐形成“政教合一”的制度 二十四,喇嘛教有哪些教派?

喇嘛教在不断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后演变为格鲁派、俗称黄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和格鲁派(即黄教)等,以格鲁派影响最大,而且它目前仍是喇嘛教中最主要的教派 二十五,喇嘛教僧人的教阶(僧阶)制度是什么?

喇嘛教的僧侣俗称为喇嘛,藏语中意为上师,只有地位学问有修养且能为人师表,领人修行的僧人,其僧阶制度;最低级为僧侣(所谓闲散喇嘛)格西(有一定学位的僧人)、扎萨克喇嘛(僧学院或中小寺院主持人)、**(大寺庙的主持人,藏语俗称“ 古”是神化现的肉身,是喇嘛教的五级僧侣)大**(称为“呼图克图”,是蒙语中“有寿之人”的意思,具有世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为贵格)、**和** 二十六,喇嘛教首领的转世相承是怎么回事? 喇嘛教依据灵魂转世,生死轮回的教理,规定自**以上高级僧侣的产生,采取转世制度(即灵童转世制),喇嘛教首领原本是父死子继,至13世纪,由噶举派的噶玛已支系开始实行转世制,15世纪格鲁派兴起并禁止喇嘛娶妻,转世制度更为流行,**死后。寺院上层集团通过古卜,降神等活动,寻找**圆寂时出生的婴儿,将其名字写于纸片,从若干纸片中选出一张,这个婴儿就是上代**“转世”的灵童,迎来寺中继承**的地位 二十七,何谓金瓶掣(抽)签?

1727年,清廷设置驻藏大臣,规定与**、**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后又由清朝皇帝----金瓶(即金奔已瓶),专供寻认灵童之用,该瓶口内插有签筒,筒内放置如意头像牙签五支,凡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上,放入瓶中,选派有真正学问的**、祈祷七天,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如果找到灵童只有一名,亦需将一个有该灵童名字的象牙签同放瓶内,如抽出没有名字的牙签,就不能认定已寻得灵童,而需另外寻找,**喇嘛和**额尔德尼的转世也一样,须经瓶挚签才能确定 二十八,喇嘛教的主要寺庙有哪些?

在西藏地区当今喇嘛教最大有影响的是格鲁派,俗称黄教,其寺院也最有影响,黄教有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一般均由当时**担任“池巴”(住持),札什伦布寺不列入“三大寺”,但也是西藏地区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青海的塔尔寺,是西藏地区之外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在世界佛教界也享有盛名。

另外还有噶举派(白教)的止贡寺、萨迦派(花教)的萨迦寺、宁玛派(红教)的多吉扎寺等

二十九,什么是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式,以期彻悟用心故名禅宗,主张用“禅定”作为宗教的全部修行方法。

第五篇: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迷信邪教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迷信邪教为耻

西华小学

六一班

卢冠文

指导教师:陈兴元

岁月的流逝,使曾经无知的我们懂得了很多。当今世界,现代科技和先进文化不断加速人类进步的社会发展,崇尚科学、倡导文明越来越成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人们的共识。但是,一些邪教组织的实力也在不断滋生、蔓延。他们倒行逆施,摇唇鼓舌,炮制和宣扬种种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毒害百姓。

邪教的精神控制一般是三部曲:首先是披着善良的外衣劝人“从善”或以满足人们健身祛病的需要为诱饵,让你入门;其次,进“门”之后,就让你死读他的“经书”,千百遍地读,期间不让你学习和相信其他知识和文化,大搞思想洗脑。最后,他们散布“世界末日说”和“练功免灾论”,对产生怀疑的人进行威胁、恐吓,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李洪志及其邪教组织更是大肆宣扬“末世论”,鼓吹“地球要毁灭”,“人类面临绝境”,还说只有练“法轮功”才能免除灾难,其目的就是要对“法轮功”练习者实施严密的精神控制。

我们要怎样铲除与对付邪教这种不正当的活动呢?毫无置疑,科学就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最有力的武器。科学知识有助于人们消除无知和愚昧,从根本上来制止迷信的形成。今天,人类就是借助科学。已观测到1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勘探到几十公里的地球内部,甚至观测到10000多米的神奇海洋。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人类的目光已进入了科学的殿堂。然而,人们既没有看到邪教所说的天堂,也没有看见地狱和龙宫。没有看见过玉皇大帝、山神水妖,更没有发现不死的灵魂。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科学不是万能的,宇宙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还有许多科学未曾涉及的领域,以及许多科学回答不了的问题。这就为迷信留下了可乘之机。于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编造了各种离奇的歪理邪说,提出各种打着科学旗号的“假科学”,各种邪教也由此而生。由于科学永远不可能穷尽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迷信就总能找到喘气的机会。因此,科学只能是不断地打击迷信,缩小迷信的地盘,却不能完全根除迷信。在一些科学、经济落后的国家,贫穷、饥饿、疾病和日益恶劣的环境,使得许多人或是极其向往美好的生活,或是感到前途、命运未卜。因此,当某些邪教鼓吹可升入天堂或宣称世界末日将要到来等等。他们往往会相信他们的一面之词,从而成为邪教的俘虏„„

面对邪教给社会给数以千万计的家庭造成的危害,我们要用科学的力量去抵制邪教的侵害。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科学与邪教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科学以其岿然不动的姿态用其正义的力量遏制邪教的蔓延,终将战胜邪教。我相信,只要我们忠于科学、崇尚科学,我们就一定能够使那些迷失于邪教歧途的人们重新找回自我,用科学的光芒照亮那片被邪教阴霾所遮蔽的生命之空。在人生的航线上让我们以科学为指向标,让在邪教中迷惘的生命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向着美好的未来起航。

下载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要迷信汪中求

    不要迷信汪中求 ——有感于《细节决定成败》热 赵永军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翻了一遍心中并没特别的感觉,只是好像是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品尝一下玉米饼,感......

    为说课“号脉”

    为说课“号脉” 前不久,作为万州区“城区教师引进”体育评委之一,听了引进教师的说课,颇有感慨。其中不乏较高质量的说课,不过也有部分教师对说课有误区,甚至有些迷茫。下面就本......

    佛教歌曲歌词汇总

    佛教歌曲歌词汇总缘 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 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 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 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愿 愿修一切善,愿断......

    经典佛教名言

    经典佛教名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佛教调查报告

    清明节,让我走进佛寺,了解佛教。一时间顿觉大彻大悟。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

    佛教知识

    认识佛教 名词解释,对于初机很重要,很多的同修不仅对佛教的观念是错误的,也许是对名词不理解所至,我和同修们一样都是初学,所以我遵照净空法师、佛学大辞典上的解释转抄给同修,帮......

    佛教知识

    佛教知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0分) 1. 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 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为了求得解脱之道苦修悟道。 2. 释迦牟尼佛的第一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 3. 第一位皈依佛陀的......

    佛教经典语录大全(模版)

    篇一:佛教经典语录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