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察笔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3:4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观察笔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观察笔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基于“观察笔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

《基于“观察笔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

宝钢新世纪学校顾欣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诸如:(1)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2)语言表达的能力较差。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不会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去写,而只会用叙述性的语言去写。

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诸如:在传统作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指导轻练笔、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便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作文实践,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想像来感知和

理解世界。我们则要重视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客观情境,发展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能力,把语言功能的发展与此紧密联系起来,把作文与生活,把语言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所谓观察笔记是指记录人们对事物观察所得的一种笔记。它是为写作积累素材,从而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札记、随笔。观察日记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形式要灵活得多,表达方式也多是综合运用的,所以实际上就是一种单项的写作训练。

写观察笔记的要求:(1)真实:记录的材料必须是自己亲身观察过或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物,不能是抄袭别人的 或是胡编乱造的东西。(2)集中:就是一篇观察日记要有一个中心,所选材料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切不可是生活材料的堆积。(3)具体:就是要把观察所得的事物形象生动地记录下来。

4、研究的意义

作文要厚积博发,要写出好文章,就要象蜜蜂“采蜜”一样辛勤积累。对此,教师应该提倡学生通过写观察笔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同样,如果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一旦形成习惯,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开放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习作的乐趣,让学生习作自然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2、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利用写观察笔记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3、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用一些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常用的方法如: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要动用全部的感官;观察时需要思考。

4、提高作文水平,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三、研究内容

1、利用写观察笔记来解决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利用“观察笔记”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立足学生实际,及时总结、发现“观察笔记”的适切性,就促进“观察笔记”推广的发展性、有效性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师让学生写观察笔记,不仅仅就是为了写而写,关键是让学生在写完之后要及时总结,要让学生积累一些在写大作文时可以用的到的素材,以至于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用在作文上。

四、研究方法

我根据这个课题的特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有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2、“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3、个案法。通过个别事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地分析个案中的各个变量要素,并从中归纳出一个或数个经验性的结论。

五、研究条件

1、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在上学期,对七年级同学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两个最大的问题:写作文没有材料可以写、不会用一定的描写手法去写。因此,就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在某个场景中去观察周围的某个对象,观察后,让学生去写。然后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讲评。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一点进步,在写作文时,有材料去写了,也会用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法去写文章了。

2、当下同样症状的出现,为继续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今年,因为是教六年级起始年级,他们在写作上仍然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所以,仍旧想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

3、以学校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作业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为依托,进行了深入发展的研究。

六、研究阶段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08.10~2009.1):

(1)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进行了解。

(2)搜集与阅读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寻找适合本课题的理论支持,制订研究方案。

2、实践研究阶段(2009.2~2009.9):

(1)“实践—反思”的行动研究,运用观察笔记这一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

(2)探索总结利用观察笔记进行作文指导的策略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总结阶段:(2009.10~2009.12)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训练,学生由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他们的整体写作水平提高了,速度快了,训练前一节课能完成作文的只有30%,训练后提高到70%,而“过去要逼学生去写作文,现在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了,质量也好。我今后还要继续开展这项活动,“观察笔记”式的作文片段教学真的给了学生一双明亮的眼睛。

通过实验,我认为:“观察笔记”式的作文训练将系统化为局部,训练时可以将相应的写作理论传授给学生,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较为系统的写作理论。该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里体会和认识规律。

该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将平面化的训练综合为立体化训练,并建立起生活——作者——文章的训练体系。经过训练,实验班在作文及格率、优秀率还是语文平均分上都明显超过非实验班。

实验证明:“观察笔记”式的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这种训练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在这翻腾浪花的源泉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积累的词语一下子变得鲜明而有感情色彩,他们情不自禁到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景,写出优美的作文,这不仅是语言的学习、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是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感情的升华。

“观察笔记”式的作文训练理清了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与训练思路,明确了阶段性的训练目标和整体性训练目标,遵循了写作训练的学以致用的原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原则、发展思维能力的原则、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双转化的原则。克服了以往作文教学随意性、盲目性、凌乱性,而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的把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第二篇:《如何与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交流》结题报告

《如何与单亲家庭学生进行交流》结题报告

朱元德

(兰州五十五中 甘肃兰州 730050)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港口,对一个人的影响意义深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生活中的种种原因,我国的离婚率正在逐年上升,再加上车祸、疾病等非自然死亡因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单亲家庭。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单亲家庭的学生,笔者自从带班以来就不断遇到此类学生,并且他们的比例还在逐年增加。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是学校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类学生的教育具有特殊性,他们的稳定健康是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基本保证,是班级班风学风建设的关键,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本保障。二,课题的界定

从字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现状,分析原因,找到能指导日常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单亲家庭子女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其中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放任不管或粗暴教育造成他们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学校教育不当,造成逆反心理;或受社会不良影响,干了一些不道德、违法,甚至犯罪之事,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政府、学校、监护 人都有责任关心帮助和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因素,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的不幸带来的心理障碍更多。特别是仍然身处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因为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伤害和变成畸形,如不小心加以呵护,最终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此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有利于平时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2,有利于总结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的得与失,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3,有助于课题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高中某年级的60名单亲家庭学生 研究内容:

1,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现状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妒忌,逆反等,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也很低。

2,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

1)、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有些则监管不力,过度溺爱,使孩子生长在一个扭曲的家庭教育氛围中。

2)、社会原因。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

3)、学校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4)、自身原因。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单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还有就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3,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1)、全面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个人情况,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方能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单亲家庭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2)、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关爱,让他们的内心洒满阳光。要对单亲家庭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其他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 3 庭访问等。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子女,了解到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象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3)、注重培养与利用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社会和集体尊重的感情。它可以成为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之一;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感情,它能促进学生珍视集体的荣誉,根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去行动。因此必须使学生在个人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起集体荣誉感。在没脸没皮,破罐破摔的状况下,任何教育都会失却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从尊重爱护单亲家庭子女出发,尽量发掘身上的优点,点燃单亲家庭子女自尊心的火种,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等方法培养其自尊心。

4)、激励是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重要手段。激励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工作中我着重采用了:(1)目标激励。即有意安排一些任务、活动激励单亲子女完成,达到某一目标,逐步激励,逐渐逼近,让他们明白自己和别人一样,别人能办到的事,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2)荣誉激励。无论是班队、小组活动,还是学校搞大小集会、活动,都不失时机地对单亲子女进行荣誉感的教育,这能使他们萌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教育目的。(3)理想激励。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经常开展主题演讲,作文竞赛等活动,使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朝着目标奋斗。

5)、对于单亲孩子的家庭要勤家访,多联系。为有效地教育和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健康成长,我做了大量有关家长的工作,经常向家长讲孩子的进步和长处,商讨分析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孩子提高认识和改正错误。让家长明确作为父或母的责任,多为孩子着想,减少单亲带来的负面影响,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使家长认识到对子女放任不管是违法,是罪过,不配为人之父母。启发家长的良知,为子女作表率。

研究方法:我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即研究人员利用讲座、家访、邮件、电话等方式,实验教师本身就是设计者和研究人员,体现“教师即研究者角色”以便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我又同时辅以讲座法、问卷法、观察法等,做好实验效果 4 的资料积累和统计处理。五,研究的基本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6月——2011年1月)

1)调查了解我校高二年级单亲家庭子女的的基本情况,建立他们的成长记录档案。根据对我校高中某年级160名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属父母离婚的家庭学生有27人,父亲或母亲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家庭学生有8人,寄养在亲戚家(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学生有25人,合计60人,占全年级学生的37.5%,其中学习成绩差的有43人,占26.9%;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造成的行为不规范的学生有25人,占15.6%。因此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是学校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2)了解我国的单亲家庭现状,学习相关的单亲子女教育理论。

3)分析他们的家庭情况及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策略。

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一)、利用家长会,进行教子知识讲座,提高家长的素质。

(1)优化榜样树形象。我们知道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首先与父母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心理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残酷的现实是家庭残缺,孩子失去赖以发展的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更有必要以良好的素质、优秀的人品,给孩子树立光辉的榜样。我帮助家长更新了观念,努力学习,提高科学家教水平,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以科学之光增添人格魅力。这样一来,我们家长就能以自身的优良素质,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增强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心灵的塑造起到神奇的作用。

(2)优化亲子的关系,明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亲子关系的优化是家教的保障,要求家长倾心关爱而切忌溺爱,适度的要求而切忌拔高。因此关爱,要求适度,努力营造民主、向上、和睦的氛围,才能优化亲子关系,开启孩子心灵之窗。从而为家庭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3)优化教育情境,孩子良好心理的培养,要讲究场景、时机、方式问题。对于单亲孩子,本来父母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易产生一层情感的“隔膜”,要到达 5 理性理解,就需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家长更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溶化“隔膜”,在亲子情趣共鸣基础上,实施心理引导,①找好契入点:如看电视《宝莲灯》后,轻松引入母爱的话题②创造情景,如孩子爬山、参观动物园,从中教育孩子要刻苦,遵守社会公德,陶冶美的情操;③制造氛围,生日、节日、纪念日,祝贺喜庆节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礼仪诚信;④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精神;⑤引发兴趣,讲世界发明家的故事,教育孩子成功来于艰辛。平等温馨中对孩子心灵的雕塑水到渠成。(4)优化心理矫正过程。对单亲孩子,由于他们比一般孩子情感更脆弱,心理问题更隐秘、更严重,自我矫正比较困难。因此单亲学生家长更应对孩子言行、举止体察入微,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但发现孩子反常,表现出以上心理问题,家长可以搞心理教育咨询,也可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珍断测查,等找到孩子心弦,调准音调,优选矫正方案。

(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做好向家长报喜工作。

在学校里发现了孩子的优点时,如:考试成绩的提高、为集体赢得荣誉、做了乐于助人的好事,我都会及时表扬,并且自己设计喜报卡片向家长报喜,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从而有一种成就感。

(三)采用电话联系的方式,向家长进行反馈孩子的信息。在学校里,我发现孩子有小问题时,一般会采用电话联系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小问题,等孩子到家后,及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四)采用家访或者写网络书信的方式,向家长汇报孩子阶段性信息。教师把学生在学校里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向家长反馈学生的阶段性信息,然后再收集汇总孩子在家的阶段性信息,这样家长的信息与学校的信息就形成了共识,从而帮助孩子进步。

(五)换位思考很重要。在他们这些孩子的稚嫩心灵里,他们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只有我们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消除孩子身心之痛,走出心灵困惑,迎接学习、进行生活的新挑战。

3、研究总结阶段(2011年7月-10月)

通过平时记录、问卷调查等变化情况进行总结,撰写论文。

六、研究结果: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我发现了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根源,明白了与他们沟通的原则,找到了与他们交流的技巧,为我自己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方面积累了经验,也为我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七,研究的成果及结论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因此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回避对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问题的揭示和研究,因为只有揭示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但是营造一种适合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健全单亲子女的教育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对于我们帮助和教育他们使之成材意义深远。加强对单亲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当然,单亲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待每一位待教育工作者去研究与实践。八,讨论和建议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感觉到教师,家庭和社会在单亲孩子成长中缺一不可。家长努力配合教师工作,教师及时反馈家长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络网。我们以关爱为核心,从榜样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三个维度立体作用于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矫正、自我体验三个层面,我们看到了孩子自己能克服认知障碍,克服情绪障碍、克服人格障碍,进而达到孩子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我、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健康素质的目标。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了家长的素质,让家长都能掌握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法。从而使孩子在家校合力的管理下,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单亲家庭子女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大环境。第一、改变人们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传统观念。我们社会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让单亲家庭的子女也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我们的社会当中。第二、社会应成立单亲家庭子女的咨询和指导性机构,使单亲子女和家长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得到社会的支持。建立这样的机构我们可以以社区为依托,在一个或 7 则几个社区建立一个这样的机构,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为我们的单亲子女家庭服务,也可以以学校为依托,在每一所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老师做这些方面的工作。但是要注意尽量避免单亲家庭子女因此而被贴上“标签”。第三、成立专门的单亲子女教育基金。单亲家庭很多在经济上就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原因也给许多单亲家庭及其子女带来了很多的烦恼,甚至因为经济原因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单亲子女不得不放弃学业,所以我们要在物质上给予他们的最低保障。保证每个单亲子女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资金筹集可以采取多渠道方式,政府财政补贴,社会集资捐献一部分,社区承担一部分。第四、加强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践中的单亲子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缺乏,在实践中遇到许多的问题没有理论来指导,但是这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我们的教育专家为我们多提供这方面的指导。九,附录

(1)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 主编:陈洪庆 2007.2(3)《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主编:武芳辉(4)《中国教育基础之学生心理研究》

第三篇:《如何指导中段学生进行成语积累》结题报告

《如何指导中段学生进行成语积累》结题报告

石河子第一小学

何萍

陈有辉

一、研究背景与基本的事实依据

语文学习中,成语的积累非常重要,它对文学素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写作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但是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有大量的成语流传下来,如何有效记忆,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鉴于以上现状,我们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七八两册中的成语和课外常用的成语为考察材料,以石河子第一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调查他们对成语语音、形式、意义及应用的掌握,了解他们的实际成语水平,分析他们在成语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误,为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成语提供一些建议。

本段学生阅读与积累现状:①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大,涉猎范围广。②学生课外书欲望强烈,习惯良好。③阅读中不注重积累。④学生课外知识面较窄。⑤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强。

《课程标准》的新精神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言”。重视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成语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各阶段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成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任务。重视成语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也寻找到了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突破口。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成语积累:“积累”是指(事物)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成语,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之路有大有裨益。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本学校中段的学生,以四年级学生为主体。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调查四年级学生成语积累量现状。

2、了解四年级学生成语积累的要素。

3、探索指导四年级学生进行成语积累的策略。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发放问卷调查、测试卷,回收并统计分析。

2)举行班级成语听写大会、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讲成语故事、表演成语故事等活动。

3)策划大型的与成语相关的读书活动,在世界读书日交流展示。

4)学生制作成语积累卡,成语记录本等。

5)抽样进行成语积累水平测试,以及相关调查问卷。

五、测试卷结果分析

1、成语积累量掌握情况分析

对问卷中整体答题情况进行统计以后,可以看出,不及格的学生比例为4.3%,其中三年级积累成语量比较少。四年级学生的优秀率超过了70%,说明随着识字量、词汇量的增大,阅读量的加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积累成语的量增加。同时,由于阅读能力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2、成语分类掌握情况分析

此测试卷中,按照不同的分类形式,将成语分为七大类。其中含有近义词、反义词、数字、颜色等类型的成语,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关于动物、人体部位名称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差。关于动物类型的不及格的比例为33.27%,高于前一题中不及格的比例,这说明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扩大阅读范围,增加成与积累量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近义词、反义词两大类型的优秀率为38.19%,说明就学生整体而言,对这一类成语掌握情况比较情况好。

4、成语运用情况分析

从学生所选用的高频成语中,能看出学生选用成语的两个倾向:

(1)选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成语

学生经常选用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譬如描写人的动作、神情的,如小心翼翼、摇头晃脑、垂头丧气等等;描写人的心情的,如闷闷不乐等等;描绘自然环境的,如景色宜人、山清水秀、一望无际等等。对于这一部分成语,他们有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使用时正确率也比较高。(2)选用能从字面部分地推出整体意义的成语

大部分成语的意义具有两层性,即从字面上不能推出整个成语的含义。有些成语如九牛一毛、坐井观天、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即使每个字都会读,会写,也不代表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但也有部分成语的意义从字面就可以推测出来。譬如:欢蹦乱跳、高楼大厦、应有尽有、回味无穷等等。学生运用时,选用后一类的成语较多。

六、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家长卷和教师卷,其中学生卷40份,家长卷30份,教师卷10份。从调查问卷结果看来,我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课外阅读,并有意识选择性积累成语。下面将家长卷和教师卷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卷进行单独统计分析。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对语文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对成语了解。面对不懂的成语97%的家长和老师知道学生会查工具书或网上求解或询问他人。100%的家长和老师都选择学生有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第十一题,学校组织过的活动全部参与过,可见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学生卷真实反映了学生在这一年当中对成语的敏感度和积累量。95%的学生对成语了解,100%的学生对成语感兴趣,86%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关注成语,并且有选择性进行积累。100%的学生积极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相关的活动。

在问卷最后一题中,家长和学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进行亲子互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读书活动。

调查问卷真实反映了我校学生课外阅读量大。课外积累深厚的优势。学生们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两条主要途径,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并学以致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比拼,加深对成语的理解。讲成语故事、画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玩看图猜成语游戏都是他们的最爱。

七、研究成果

(一)隐性的精神成果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是现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用好成语,不仅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思维、说话、写作的能力都大有裨益。那么,怎样去记忆和积累成语呢?实践证明,从用法上、从结构形式上、从成语的来源上、从成语的感情色彩上进行归类整理,或以主题归类积累,就能加强我们的记忆,写起文章来,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课堂上积极引导,成语大显身手 教材中,蕴涵成语的资源非常丰富,值得好好利用。因此,课堂上有很多机会让成语大放光彩。

课前预习时,就让学生先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通过查阅辞典、请教等形式达到初步理解、读熟记老的程度;在进行课堂交流时,教师引导、鼓励运用成语。如:概括课文内容时,尽量用成语,因为成语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

2、作文中鼓励使用,成语优先受表扬。

在学生的作文中,教师鼓励他们用成语,凡是有用的好成语,都要圈化出来,学生没有表达出来,教师还会在旁边写上某个成语,提示使用。但是,并非通篇都是成语就是好,教师加以引导,是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度”的问题的。

3、多彩活动,成语积累乐趣多。

第一,成语接龙游戏是随时可以开展的活动,有趣,有益。第二,举行成语故事会,不但帮助学生肚子里存了货——记得了许多有历史味道的故事,记住了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自我教育,而且能够锻炼胆量,培养了学生大胆、绘声绘色地说话的能力。

第三,“成语积累卡”对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很有效。教师让学生要留心校园生活,用成语来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现象。例如,某个同学说看到一个小同学因为找橡皮弄翻了桌上的墨水,墨水又把前排同学的衣服弄黑了。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第四,画成语故事、演成语故事将成语故事变为“画”与“话”,有声有色,学生在无穷的乐趣中积累成语。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是“看图猜成语”,在竞猜游戏中体会惊喜,积累成语。

4、厚积薄发,成语放光彩。

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现在我们年级学生的积累成语已经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老师们也明显感觉到学生说话作文的“文化含量”多了,说话水平提高。在他们的课堂发言中,成语让他们“唾金吐玉”,习题中,成语使他们“妙语如珠”,作文中更是可见成语“花开遍地”。在说成语,用成语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成语的独特魅力,而且体会到了成语带来的“现实好处”,那就是语言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显性的物质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凝结了许多成果,为以后论文写作积累了材料。主要有:1篇课题研究方案,1篇中期调研报告,5篇论文,3份调查问卷,1份成语测试卷,1份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后的思考

尽管这次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又在研究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如:如何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对成语的不同要求,设计每个学段的成语积累应用的目标?如何让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应用持续保持兴趣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八、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4次印刷。

【3】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版。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第四篇:如何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如何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首先我要求他们把作文写具体。这是起步作文的重中之重。三年级是中段学生,应该开始成篇成文,但是在一、二年级时,我们只要求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都是看图写话,只要能够抓住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行,但是,三年级就不行,每次考试时作文版面很多,分数比例很大,如果还只要求写这四要素恐怕不行。那么如何过渡到成篇成文呢?所以我先要求他们写具体,并通过三种线进行类比:⑴一种是线段;⑵一种是稍长一点的线段;⑶一种是与上一条一样长的波浪线。问:哪条长?学生都说⑶长,为什么?拉直就长了。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成这样呢?我告诉他们,这就要设置矛盾,比如:从吕公岙到临海,⑴你可以直接经过邵家渡到临海,⑵也可以经过大田到临海,⑶或者绕到天边再到临海,总之都会到达。但是⑴就无话可说,而⑶在绕的过程中就长了,而且在路上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出事,这就是矛盾,这样的文章会“波澜起伏,很有味道”!

其次,教给方法。谁都知道:作文应该做到“凤头、猪身、豹尾”,顾名思义:文章的开头像凤凰一样漂亮,才能吸引人,而重点部分要具体,像猪那么胖,有内容,而结尾部分要简洁有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切呢?所以我就从开头、结尾方法有几种再分门别类,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等,其间还夹杂着:观察,推理,想象等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训练,而且教给一些表达方法,如“欲扬先抑、点面结合、反面烘托”等等。并且每一篇都做到面批,如果出现问题,就当面交流,学生再及时修改,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三,学生每次作文以后,我都给他们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保持兴趣和意志力,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激励,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所以我的评价就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主目标展开,“加油”,“能让书本的语言为我所用,真了不起!”“看到你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把秋天的快乐与大家分享!”“我为你骄傲!”……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就像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说是心灵的碰撞,在学生的心里,激起一阵阵涟漪,所以学生的作文也就越来越好,因此好词佳句不断!

总之,我认为起点作文应该过渡自然,不能强加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这样学生就会写好的!

一面山小学:尹德英

第五篇:结题报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

结 题 报 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完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在得到广泛实施,作为21世纪的政治教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今天,为了更好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希望借此来革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具体从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解决措施几个方面入手。为此课题组成员把大量的实践材料与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和广大的思想政治学科老师们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的烦、学的累、耗时多、效率低,这也严重违背了教育部门“减负”的精神。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负重,兴趣缺失,其学习效率自然低下。即使有部分学生“学有所成”的,也只是条条框框的理论线条记忆了,倘若让其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就必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课题,探究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政治——生活”的实践过程,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激情,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通过探究和实验,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三、课题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

教学中的“实践性”的涵义。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访问、通过一定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第二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 2 的交往实践活动。

2、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从根本上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怎么做呢?一种办法就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自主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种办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调查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综合分析,通过纵横对比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不断学习,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着重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例如,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增强实践性研究等。

2、关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性的研究。例如,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哲理等。

3、关于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的研究。例如,每周新 3 闻点评、焦点访谈等。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研究。例如,撰写调查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措施和过程

(一)研究措施

本课题在2009年4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都十分重视。

1、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如图所示:

校长室 教导处、教科室 课题组(宏观控制)(组织指导)(具体实施)在校长室的宏观控制下,教导处的组织指导下,课题组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2、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多数老师来说都是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我们在研究初期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理论的学习,研讨书籍、报刊杂志等,并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研究中期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变化,进行评议、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后期以理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和撰写论文为主,使课题组成员把实践的成果上升到更高理论高度,并进行总结。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改课改动态,了解相关其他课题研究情况,在全体政治老师中形成共识。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撰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与计划等等。

1.集中学习,达成共识,组建课题组。

2.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撰写了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初期实验,根据试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较好地消除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先是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分别对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计300多 名学生。本次调查着重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三是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情况。共设12道题目,主要是了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相关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

1、在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上。问题一:你的老师有没有注意培养你们的实践能力?“有,老师做的很好”占10%;“有,但做的还不够”占30%;“没有”占60%。问题二:你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吗?“非常必要”占30%;“有必要”占40%;“没有必要”占30%。

2、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上。问题一:你觉得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结合紧密”占30%;“有一定联系”占40%;“联系很少”占20%;“没有联系”占10%。问题二:你对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的看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占70%;“学习兴趣略有增强”占20%;“感觉效果一般”占10%;“没有帮助”占0.5

3、在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上。问题:你是否每天都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每天听看”占10%;“有时听看”占20%;“不听看”占70%。

4、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上。问题:你撰写过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吗?“经常写”占10%;“不经常写”占70%;“没写过”占20%。

原因分析:

1、来自教材的原因。由于客观原因,我们使用的政治教材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相比,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就达不到现实效果。

2、来自家长的原因。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只要能够考高分,什么家务活也不要他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脱离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原因。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地经济落后,学校的发展受到经济制约,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不配套,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制约。

4、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分数,忽视能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成了书呆子。

5、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科学理论需要灌输”,只讲“硬灌”,不讲“灌法”,教师多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基本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经常性的召开课题组会议,举办各种教学活动,经验交流会,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并且做好资料的收集,论 6 文和成果总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实践能力是兴趣的结果,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同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团会,举行辩论会,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越来越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凸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性。新课程的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尽可能地扩展到学生普遍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并紧扣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中我们突出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活动性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3、立足课内和课外想结合。我们从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学生课堂内外相结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提供的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例如主题班会形式,辩论会形式等。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观察、收集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等,以及利用寒暑假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4、重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收录时政内容,把看新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并鼓励学生养成即时摘录重要时政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结合时政、热点问题,知道学生撰写小论文等。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回顾总结课题阶段,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研究活动成果进行提炼,撰写结题报告,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公开课展示实验成果,完成结题工作,并推广经验。

1.收集整理,自我总结。2.交流探讨,结题报告。3.推广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政治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懈努力探究了几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1、自由飞“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活动形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这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的天赋。”因此,利用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思考和喜欢探究的心理,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焕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家庭、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时,给了一个事例:三胞胎兄弟分别被三个家庭所收养,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和自己努力的不同,最终的情况也迥然不同,请同学们猜想着三胞胎兄弟的结局会怎样?我们要求学生先张开想象的翅膀,猜测一下可能的情况,然后联系自己的身边实际,动手去调查一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们想象出三种可能出现的结局:(1)父母对孩子自小就严格要求,加强各方面教育,使孩子自立自强,最后取得成功;(2)孩子自幼备受父母溺爱,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父母,最终一事无成;(3)8 孩子也自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依赖性较强,自己也不够努力,做事屡遭失败,收到很大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后,毫不气馁,正视现实,吸取教训,不向命运低头,不怕困难,从逆境中奋起,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重新走向自立自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僵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之外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2、“唇枪舌战”——“辩论会”形式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辩论,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收集整理材料等实践能力,进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计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例如,根据教材“对中学生‘上网热’的思考”这个内容,联系有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的课题辩论会。正、反方同学由于在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资料的收集、调查的结果等等),课堂上唇枪舌剑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做了相应的评论,并且引出正确的做法。

通过这样的辩论,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这样不断地训 9 练,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一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3、“我型我秀”——“主题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思想政治课有密切联系的主题班会,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我们针对“做自尊自信的中国人”这一内容,设计了主题班会活动。(1)让同学们回去找到两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中国人》(刘德华),聆听几遍;(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自尊自信的中国人的事例;(3)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4)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发言谈谈感想;(5)老师总结、点评。为了上好这堂课,全班同学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每个同学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4、“身临其境”——“社会调查”形式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现象的客观原因和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与调查研究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例如,我们针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具体做了如下设计:

1、准备阶段: 10 包括(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列出调查内容;(4)选择调查方式,如问卷、访问、座谈、观察等;

2、调查阶段: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分析总结资料,得出理性认识。包括(1)分析数据;(2)回归教材知识、深化认识;(3)撰写调查报告;

4、集体交流;

5、老师点评或同学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5、“华山论剑”——“比一比、赛一赛”形式

中学生聪明伶俐,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特别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视。我们抓住学生的的这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形式。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设计了关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列举比赛”。先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搜集“不同民族的节日”,然后列举出来;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搜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列举出来。看看哪组同学列举的多且好,最后评选出优胜组;如果比赛中哪组有同学说不出或者弃权,就要扣除一定的分数,不能获得第一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获奖的和没有获奖的都很高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比赛,学什么不仅得到了自我表现欲望的满足,也体会到了被人重视、被人赞赏的兴奋和快乐;还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价值,培养了团队精神。

6、“觅迹追踪”——“综合探究”活动形式

综合探究活动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增设的,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11 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综合探究活动的要求是否真正得到落实,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例如,《文化生活》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聚焦文化的竞争力”,我们让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料,并进行宣读、交流;然后综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加以补充,并举行“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最后要求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和知识竞赛所学到的知识写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搞一个小型展览。

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深刻感受到祖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三)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 13 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我国的外交政策》,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凭借收集到的外交图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进行收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6、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现在,老师们都已参加课题研究为荣,在学校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四)课题组成员不仅撰写了许多经验论文,而且积极性比以往大有提高。

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感受和体会,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于是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论文出手,课题组已经汇编成集,下一步我们准备对论文进行再完善,外送参评,或争取发表。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措施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两年时间的共同探讨、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六种方法,并且把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开来,以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 15 量。同时,我们也把这些研究成果向周边学校予以推广,并结合各个兄弟学校的实际加以有效使用,边推广边总结,进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使用。我们的做法是:

1、首先以实验班为试点,小面积推广研究成果。主要形式是上示范课。上完课教师要进行反思,着重反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书写反思小结。

2、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使广大教师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并进行校级评比,优秀的论文由学校推荐上送参评。

3、对部分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成员由课题组成员组成,听课、评课的目的是检验研究成果的推广深度如何。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守旧、古板的,教研人员进行了耐心、细心地指导。

4、把研究成果向周边兄弟学校进行推广实施,并注意观察效果,及时收整资料,总结完善。

5、将比较完备的研究成果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

八、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领域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2、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我们虽然对课题作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毕竟课题研究时间短,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已经做得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例如,如何真实有效地把这些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临时性的采用?如何针对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灵活地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如何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材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我们要继续搞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下载《基于“观察笔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观察笔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