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结题报告
研究结果与讨论: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农村学校,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半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五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早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②含义深刻的文章
《最大的麦穗》《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③对话类文章
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④寓言童话类课文 《北风和小鱼》《雨点》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①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②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③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C.把握好语调。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④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求实验教师凡是阅读教学课必须备写“朗读指导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2.关于如何通过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1)晨读训练抓个案
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六年级二班的王连邦同学,实验开始之初他的发音存在读不准音调、前后鼻音混淆、词语停顿换气节奏跳跃等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晨读练习多给机会,针对性指导发音,由单词、单句练读到多句练读的气流练习等方法,该同学现在朗读基本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语调有起伏变化,而且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就连自信心也明显增强。(2)课外朗读抓巩固
课题组收集整理了课外朗读篇目,并印制成《学生朗读能力阶梯训练评价手册》。朗读阶梯训练评价分为日常朗读作业和每月2次的指定篇目朗读评价。阶梯训练评价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第一阶段目标是: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目标是: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第三阶段目标是: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例如五年级的王李浩同学在课题实施之初的第一阶段,达不到流利程度,有唱读现象,星级评价只能得一颗“”,经过训练最初的毛病改正不少,第二阶段的星级评价得到两颗“”,到了第三阶段星级评价是三颗“”,以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也基本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变化。
(二)抓调查重数据,记录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1.从数据看课题进展,学生朗读发生可喜变化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对确定的五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前测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中喜欢朗读的占46.58%;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朗读的占28.06%;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占19.06%;在家能主动朗读文章的占29.14%,完成老师要求的朗读作业的占58.81%;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21.22%。到课题结题总结阶段,课题组对五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喜欢朗读的学生达到93.15%,喜欢展示自己朗读的学生占82.15%;有97.8%的学生认为朗读训练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有76.28%的学生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在家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以上的占94.17%,家长对学生的朗读满意度达到83.61%。
这说明经过实践和研究,课题实验确实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数据可见,我们课题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以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有感情朗读水平和在家阅读时间三项指标为例,可以看出课题实施一年多来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可喜变化。2.课题开展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1)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课题研究之初,只有近20%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72.86%的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这说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过去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原因诸如紧张胆怯、多字丢字、掌握不好停顿换气,老师积极性评价少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因为:
①通过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向好性评价提升明显,现在有72.28%的学生自评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的评价认为81.66%的同学“读得很好”;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认为72.86%的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朗读。
②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经常自主朗读,比实验前的18.53%,提高了近四十个百分点;89.24%的学生认为没有老师指导有信心读好陌生的短文。
(2)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题实施之初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有21.22%,现在达到90%以上。通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学生阅读总量达到近200万字,占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的50%,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和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明显增强,达到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词汇和素材的大量积累,文章内在情感的丰富体验,谋篇布局的“见多识广”,促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写作变得“言之有物”。3.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课题实验之初,有58.81%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朗读作业,其中有29.14%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33.43%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基本满意,近20%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朗读情况。经过年一年多的实践研究,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76.04%的家长能够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朗读情况;83.61%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满意。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无论是学生本身的朗读主动性,还是家长的配合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三)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1.通过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办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700多条,每位实验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下面是从老师们“策略袋”中摘取的部分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一个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和实验分析
学生姓名:史振华
班级:五年级
课题初期学生朗读情况分析:能把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下来,没有错读、添字落字现象,停顿断句准确,朗读节奏好。但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做到声情并茂。问题一:读不出美感。
成因:学生的朗读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对策:针对该生这一点,实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情境架设的桥梁体会作者借文表达的情感,从而读出美感。另外,教师还利用音乐来激发美感。播放乐曲,让学生在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中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诱发了美感。问题二:表演读时表情不够生动。
成因:表演经验缺失,无法通过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策:朗读时,教师作示范性的朗读表演,展现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另外,利用多媒体经常观看名人名家朗读、诵读的课件,引导学生模仿其生动的表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现状分析:该生现在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领略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的朗读感染力和表现力,并在市级故事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演讲比赛、故事会、学生课文朗读比赛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丰富了老师朗读指导的知识和技巧。3.课题组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来,我们围绕“怎样入情入境的朗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情朗读的几点做法”“ 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题实施凸显的特色
1.课题目标指向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形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资源。
2.课题操作紧扣教学。本课题紧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实施过程层次分明、目标达成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朗读达成目标,使得学生朗读能力整体提升。
3.课题记录关注过程。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学生朗读提高的进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4.课题实施形式多样。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从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几方面入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评价方案,多角度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抓住“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即文本朗读训练和朗读拓展活动,调动学生练习朗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第四部分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联系,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的阅读积累,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形成语感。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同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校特殊的地缘位置,造成学生方言多,缺乏家庭语言环境,使得朗读训练的成果不易巩固。
二是课题技术层面的设计和操作还存在问题。比如,在课题实施之初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和完善,造成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原方案进行,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是随着课题的进展完善的。
三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为了朗读训练进度、层次的协调统一,学生朗读的篇目大多由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
少。
总之,《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题实践研究以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学生朗读中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能积极贯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教师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不断增强,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语音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下一步课题领导小组将重点做好本课题的总结工作,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年级,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
第二篇:朗读感悟 入境入情(马陵山)
朗读感悟 入境入情
我国的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意境深远,感情浓烈,音韵优美。但由于古诗创作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教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品出诗的韵味,走入诗的意境,深刻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呢?下面就以《示儿》为例,谈谈本人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是怎样进行古诗教学的:
一、导入释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很重要。一般来讲,一首古诗的诗题就是主要内容的简要概括,理解了诗题,也就抓住了该诗的主要内容。教学开始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你知道南宋诗人陆游写的哪些诗?”生背后,我用悲壮、深沉的语气,结合《示儿》写作背景揭示课题:“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为了杀敌报国,他弃文从军,然而由于朝廷腐败无能,面对金兵犯进,却投降求和。陆游多次主张抵御外敌,反被罢职。直至1210年,也就是陆游86岁临终时的时候,南宋大片国土还被金兵侵占着,此时,陆游已是苍老体弱,驰骋沙场杀敌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弥留之际,他写下了一首爱国诗—《示儿》”。板书课题后释题:“‘示儿’就是告诉、嘱咐儿子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题发问(师重点保留这一问题:陆游在诗中告诉儿子一件什么事?嘱咐儿子什么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积极、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简介历史背景也为下面理解诗意,体会作者“但悲不见九洲同”的思想感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理解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古诗更是如此。反复朗读,才能品出诗的韵味,才能理解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带着上述提出的问题反复朗诵古诗,自己试着理解诗意,然后通过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同桌
或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解疑:先说说“空、悲、定、无”的意思,再说说诗句大意。最后让生集体交流,并概括回答上述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样做,使学生积极讨论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快理解诗意。
三、品读感悟
新课程新理念指出:“要活用课文。即年段不同,古诗教学的重点就不同,低年级是读读背背,中年级可以理解一下诗句,高年级则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一步是古诗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诗意初步理解后,教师还要抓住诗句中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去朗诵、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示儿》这首诗里,作者没有刻意遣词造句,只是形象地运用“悲、告”二字把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的这种爱国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所以学生在朗诵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读、悟,深深体会到诗人临终前既没考虑金钱,也没考虑妻儿,他明知万事空,却为看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悲伤。一个“悲”字就表达出了诗人那浓浓的爱国情!
如果说“悲”字写出诗人毕生的心事,一个“告”字则写出诗人坚定的信念—相信中原一定会收复。接着,我又让学生反复诵读后两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等到北定中原时,诗人早已离开人世,他怎么知道中原会被收复?这首诗中还有哪一点让你感动呢?通过读,学生由“告”字深深体会到诗人坚信祖国必统一的信心。最后引导学生以“悲”字为感情基调再次感悟和品读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至此,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也学会了通过重点字词赏析古诗的方法。
四、入境体验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示儿》是一首千古传颂的爱国诗,情意真切,语句流畅,是对学生
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先引导学生看图,结合诗意,根据老师的提问:“陆游临终前是怎样嘱咐儿子的?”想象陆游嘱咐儿子时的语气、动作及嘱托内容,然后用上
一、两句开场白作引子,说说陆游临终时嘱咐儿子的情景。例如:“想到金兵践踏国土,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再不会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了,病卧床榻一段日子的陆游感到悲伤和遗憾。他让儿子扶他靠在床头坐下,然后手指远方,喃喃地对儿子说:“……”从而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然后针对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但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未回到祖国的怀抱,以陈水扁为首的台联党却妄图搞台独来分裂祖国这样的时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懂得: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强烈愿望。
通过联系实际,渗透了德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入情入境,水到渠成,既然就会读出诗人那强烈的爱国热情。最后我们训练学生有感情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联系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并不能单纯的只讲一首,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些欣赏。例如:学《示儿》这首诗,学生知道了这首诗是通过写诗人告诉儿子令自己悲伤的事,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他来表达诗人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可以联系也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诗来简单欣赏、背诵。师出示陆游所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山,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的是当年南宋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着,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多么盼望军队能早一点收复失地呀,然而一年,一年过去了,还没有一点消息。写出了人民对朝廷的失望,表达了诗人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师简单介绍诗意后,让学生用同背诵《示儿》一样的语调有感情诵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诗题,即全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朗诵、品味、感悟,这样才能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开题报告
尚庄小学教育科研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课题负责人(职称职务)王广文(中小学一级)计划完成时间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通讯地址及电话尚庄小学(***)
一、研究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成这一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题。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朗读是最有效的方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⑴理论意义:
高年级朗读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重视并切实加强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注重高年级朗读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⑵实际意义: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来说落后于同类型的小学,尤其是与镇市内同类型学校相比有天生的不足,学生素质偏差。面对现状,农村学生的朗读水平现状却太不尽人意,学生唱读、拖音读、停顿读、错读等现象都存在,还受方言、家长不重视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高年级朗读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对朗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第一,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或者虽然重视,但是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发展;第二,课堂教学容量大,不少教师担心朗读训练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第三,课外布置的朗读训练任务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课题研究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高年级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高年级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有关朗读教学的研究也不少,但如何指导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采用相对的对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调查学生阅读课上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2)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
2、了解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拟订出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方案。
(1)调查各学段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3)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各学段训练方案。
3、实施朗读技巧的训练方法和策略,并用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研究,及时修改方案得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推广。
(1)针对不同学段确定各学段朗读训练达到的目标。
(2)实施朗读训练方案。
①、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读字、读词、读句、读段”的方法指导朗读,在准确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坚持朗读训练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实效性。
②、恰当运用语音技巧。发音要正确、清楚,轻重缓急和停顿要准确、合理,语气语调要恰当。
③、注重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反复进行训练。
④、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引领学生创新朗读评价机制。
(3)调查训练效果,与即定目标形成对比,及时修正训练内容和措施方法。
(4)形成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观察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经验总结法: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在实践研究中有效指导农村学生朗读的成功经验,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农村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问卷,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做好课题结题工 作。
七、研究资料准备情况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人文环境:我校展开了有效地推普活动,学校具有浓浓的“普通话气息”,这为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3、经费的充足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目前我校的课题组成员都是年轻人,主持人王广文,本科学历,参与过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他五名教师都是素质较高且责任心较强的小学教师,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得心应手,对实验研究的课后反思能力较强,具备完成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广文:总指挥,协调各成员事宜,制定活动的制度,方案,措施。做最后的总结工作并总结推广课题的成功经验。
陈现虎:负责收集有效指导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实验、反思,撰写论文,并总结有效指导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及创新评价机制。
孔令磊、周燕:负责收集有效指导中年级学生朗读的相关资料,整 理、分析、实验、反思,撰写论文,并总结有效指导中年级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及创新评价机制。
邱文平、孔令喜:负责收集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实验、反思,撰写论文,并总结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及创新评价机制及整理、保管课题资料。
第四篇:后20%学生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后进生的现状调查与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内容提要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话题。如果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真正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话,如果每所学校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的话,“后进生”转化工作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要做好的事情。国内外研究“转化后进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形成的原因,“后进生”“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在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原则,立足于后进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深入进行了后进生转化及指导后进生学习数学的策略研究。调查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等对学习的影响,寻找促使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为建立后进生档案及探索转化策略提供依据。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一些后进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了后进生的有效转化。
2、探索出了一些转化后进生、指导后进生学习的策略。
3、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水平。
二、课题界定
1、农村小学: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学生。
2、数学后进生:是指高淳县桠溪中心小学五(3)班的数学后进生。
3、现状调查:本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调查法进行研究,用观察法观察后进的学生,用问卷与论谈的方法研究学生,寻找形成后进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4、转化策略:主要是侧重研究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与后进生交谈的方法对后进生的学习评
三、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人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2、教学评价的理论。90年代以来已成为美国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并开始被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学科领域,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重要策略,美国教育界希望通过评价来推动教学改革,致力于整体性评价,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3、主体性教育理论。学习的效果与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学生的“主体性特
征”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转化后进生正是一种引导、促进积极的“主体性”教学过程。
4、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课题论证1、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本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一是时代的需要,二是社会的需要,三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他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造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育教学教程,使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则是它的精神实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但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后进生相对较多,尤其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小学,后进生在班级中占有较多的比例。这些学生往往在思想品德,求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地村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邓小平说过,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正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教师对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爱心去培养,而一旦成功又将具有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新世纪呼唤新课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正处在一个大的改革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了全面提高五(3)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培优补差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学习,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真正做到教师动起来,学生活跃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里,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后进生人们通常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是否听话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片面的、不科学的看法,而应以全方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还
所谓的“差生”,“后进生”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找到他们身上的发光点,优点。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花更多的时间,正确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努力改进他们的学习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成为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4、学生学习成绩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面对同一位老师,学生成绩的差异也是难以消除的。那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是我们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最宝贵的思想武器——爱。然而,“爱”是一个整体而抽象的概念,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只有外化成各种具体行为时,才能激起学生内心向善、向上的激情乃行为,这便是关扯、尊重和了解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1、对后进生的评价
后进生作为学习中弱势群体,如何通过评价激发他们体验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
①注意评价的激烈性:在教学活动中,激励是一种艺术,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什么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甘甜。
②评价的期待性: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要我们对后进生以饱含期待的语言,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火热的心,每个学生都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③评价的启发性:有效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判断、评定,还要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启发作用,对后进生更要重视这一点,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既要在肯定他真努力,有进步的同时,给他指明继续努力后方向,也要在提醒批评的同时,给他指出改进的方法,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有效评价还应客观,公正、准确、注意掌握好分寸,既不过褒,也不过贬。只有真心关爱,才会对后进生进行启发和激励,也会对其他学生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2、与后进生谈话。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后进生的思想素质较差,心理脆弱,因此,必须讲究谈话艺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①适时。它是指与后进生谈话要掌握好时机,特别是谈话中要勇于捕捉转化后进生的良机。②适度,它是指与后进生谈话的情感举止,用词遣句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点
和心理基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声色惧厉,信口雌黄。
③适法。它是指根据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谈话方式。
3、差生转化中的几个关系。教师在转变后进生的过程中,应遵循唯扬辨证的观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表扬与批评的关系②严格要求与耐心说服的关系③惩罚与毖后的关系。
4、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08年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8年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7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
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年级,同时撰写相关论文。
(4)总结阶段(2009年8月—9月):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5、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情况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学习情况,进而了解形成后进的原因。
(2)个性研究法。通过对班上个别后进生的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研究教育行动,研究者的根据课题研究的反馈,调查研究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六、研究成果
课题组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一些后进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了后进生的有效转化。
①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了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提高了后进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④有效推促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
2、探索出了一些转化后进生、指导后进生学习的策略。如家校联系、感情沟通、以优带差、成功激励等策略;低起点、分层施教、特殊优惠、直观教学、及时帮助、学法指导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等。
3、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水平。
①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后进生;
②融洽了老师与后进生的关系;
③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继续按实验方案做好后进生转化的策略研究,不断修正和提炼指导策略,做好研究成果的理论化工作。
2、组织对研究对象数学学科成绩的考查和评估,以查验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督促和改进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3、开展跨学科的后进生转化研讨,吸收其它学科转化差生的经验,同时介绍和推广研究成果,并与其他教师达成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共识,形成转化的合力。
4、加强数学学科特点和后进生思维特点的理论学习,积极探索适合数学学科特点的后进生转化策略。
5、与学校行政沟通,争取形成学校的后进生管理制度,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献计献策。
第五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针对当今小学生朗读水平普遍较低,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指导不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研究课题。在此研究中,我们通过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组织开展朗读竞赛活动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朗读水平。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却只注重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训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方面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差距很明显。其表现为:
1.部分学生朗读的兴趣不浓
有些同学说,他们不喜欢朗读,觉得朗读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参加其他的各种活动,看电视、电影或者玩电脑等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比起朗读课文来有趣得多。还有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在语文课上被点名阅读课文,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是很普遍的。
2.部分学生朗读习惯差
部分小学生自觉性差,还未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需要通过家长、老师的监督,如果家长、老师的督促不得力,孩子就不会自主阅读,造成孩子偷懒成性的恶果。于是一方面不愿多读,另一方面惧怕朗读,这样恶性循环造成心理负担的加重,从而也导致了孩子对朗读的排斥感,形成不良朗读习惯。
(二)教师方面
对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实在关注太少,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朗读教学的问题,同时也要在教师身上找原因。
1.对朗读教学过于轻视。
目前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师认为朗读会浪费她的讲课时间,会使自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便跳过朗读的环节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通过朗读去体会、去感悟文章字词句的优美和课文特有的韵味,这样就更加无从谈起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感、熏陶思想了。
2.对朗读的指导不够。
教师意识到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应在课堂上采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然而他们却没有对“为什么读”、“该怎样读”、“怎样读好”等问题进行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朗读,缺乏对学生朗读后的指导。
二、研究对象、周期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严小学3-6年级
(二)研究周期:一年
准备阶段:(2010年11月——12月)实施阶段:(2011年1月——9月)揭题阶段:(2011年10月)
(三)研究方法:
调查访问、分析原因、确定思路、申报课题。
观察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思路,制定和完善方案,落实研究行为,收集研究材料。
汇总整理材料,撰写总结报告。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本,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朗读的兴趣。
(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
(三)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四)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要求。
四、研究内容
(一)师生共同寻找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语气”读出来。这种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提高朗读重要性认识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教学《桂林山水》,可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依相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
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媒体创设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蓬勃兴起,多媒体技术对于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我 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采取各种电教手段,如录像,录音欣赏,投影,自制动画软件及大量图片,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朗读基调。
(2)朗读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3)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还有效地开展了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每学期,我们坚持开展一次朗读竞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竞赛又有个人朗读竞赛,通过朗读竞赛,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运用评价手段,培养朗读习惯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课堂评价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的平台。评
价时要突出科学性,多元性,互动性。朗读前首先给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比如能够正确读课文的吃一颗星;正确流利读课文的吃二颗星;正确流利很有感情的吃五颗星。能背的再加一颗星;有表情,有抑扬顿挫„一颗保底最多可以十颗星星。当然期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度调整。也就是说,即使朗读困难的学生,只要努力进步有突破,也可以有满星的机会。这样大大地调动学生来“过关朗读”的积极主动性。
朗读教学是浑然一体的,又是处处点化而又不停修饰的。尤其需要从小学开始多时间、高密度的努力训练。让阅读的美成为一种气质,一种文化,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五、研究成果
(一)经过本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四)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他们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研究思考
(一)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仍有少数教师图省事,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繁琐的分析,不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一言堂”课型舍不得丢弃。
(二)从我校教师现状看,教学思想的更新速度慢,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加强朗读训练缺乏信心,不敢大胆尝试。
我们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
高作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