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结题

时间:2019-05-14 20: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结题》。

第一篇: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结题

《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结题报告

大河沿子镇第二小学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每个生命都像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熏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会变得高雅。中国本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诵读一点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泱泱中华,英才辈出,文学作品璨若星辰,作品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

多诵读一点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孩子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一点诗词,还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诗词是我们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诗词,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诗词,已是时代对教学的一种要求了。

二、课题的界定

《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教学的内容是“诗词”,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诗词”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诗词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有诗词的阅读理解,诗词与学生人文教育的结合,诗词的朗读、背诵、积累等。本课题就“诗词背诵教学模式”这方面的进行探究,即在诗词的背诵、朗读、积累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诗词诵读教学的模式,为学生积累诗词寻求好的方法。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小学诗词背诵教学中的策略,寻求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合诗词背诵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古文教育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新教材的编排也增加了古文的数量。因此,让小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文,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师生的要求。通过对小学诗词背诵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背诵诗词,不但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题研究策略和内容

我们提出了《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这一课题。旨在组织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诗词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诗词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认为,开展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介绍方法引导“读”,以读促诵

学生有了诵读诗词的兴趣,但是在怎样读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很明确。有的是完成任务式的读两遍了事;有的是完全不求理解,死读硬记;有的则不注意积累,读过几天便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我们老师不但要引导他们“爱”读,还要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变得“会”读。除了集体诵读,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学习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读有关的诗词或诗文中的有关部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一些诗词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平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诗词进行诵读。有一次,六(3)班有两学生为了位置大小争得不可开交。这时,班长袁林想起了选读过的一首小诗,就写给他们看:千里修书为何事?原来只为三尺墙。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学生见了都很惭愧。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学以致用了。

2、摘读法。即在诵读过程中摘抄有关内容或名言佳句。抄写的经验古已有之。实践证明,摘抄诗词,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并能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前期课题组在实验班了解到学生摘录的一些名句,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句简单、易懂、易记,是开始精学诗词的捷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掌握了不少,有的还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创作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根据所学诗文内容,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写一写,都是一种创作。学生其实是极喜欢创作的,让学生进行创作,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在掌握了一定的诗歌知识后,我班安排了一次诗歌编写,乃丽格孜同学这样写: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这句话里却充满了童真和幻想。虽然学生没有编写出真正的古体诗,但是,这样的小诗谁会说不是佳作呢?

诗词诵读不仅使学生领略到了中华千古美文的奇文瑰句,也使他们的思想在海纳百川的同时,仍能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沃土上。所以,我们利用每周一课时的时间背诵我们自己选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文。现在,孩子们不仅能背诵,而且还会“有的放矢”地应用。

五、研究成果和体会

1、在研究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能力,学生对诗词的诵读能力,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在研究与实践中,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师之间开始形成一个共识:学生学习诗词不仅仅是背出诗句和意思,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享受诗词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得到文学的熏陶,发展语文素养。教师们在诗词教学中,也有意识地朝着这方面努力,符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古诗教学方面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不少教师的教学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3、学生的语言内存越多,语言就越富有魅力,许多学生受诗词的熏陶,也开始尝试着写诗作品。就拿我班的来说,起先是一两位同学在日记中出现一些顺口溜似的“诗”,教师及时在班上进行表扬和宣传。课题组老师专门针对这首诗进行讨论,给有志于古体诗创作的同学提出四点建议:

1、分析古体诗语言结构形式特点,如五言诗、七言诗、绝句和律诗等字数、句数上的特点;

2、感悟古体诗的“韵律”,注意学会古诗“平仄”、“对仗”等常识;

3、注意积累意思相对稳定的基本的文言辞汇,如“之、勿”等词。就这样,班上这点作诗的“星星之火”,逐渐地愈演愈烈。有一天,一位同学写出这样的一首诗:六一佳节乐开怀,大小朋友一起来。人人脸上喜洋洋,我们过节多愉快。虽然不成方圆,但是,对于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学生把握还是很准确的。

4、由于老师们不断地激励,充分调动起同学们读诗、背诗的热情,许多同学都开始喜欢上了写诗,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人一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心中的一喜一忧都付诸于诗,如王宇宁同学随父亲游玩了临海市的桃渚抗倭古城,回家便写下了七律《桃渚旧事》:明时倭寇如豺狠,八九人家聚冤魂。忽报飞将今犹在,永保祖国东大门。不仅文辞精炼,而且对仗工整,旁征博引,令人赞叹不已。再比如周炼同学的《兰花》诗,有“北风一到草木零,唯有兰花笑严冬。”一句,显示了作者对兰花精神的领悟。

5、为了宣传和发动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先后组织了多次研讨活动。

月,我们课题组对全校学生开展“诗海拾贝”诗词朗诵、背诵比赛,活动中,同学们那和着音乐饱含激情的朗诵,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我们还多次组织“书写比赛”,将所学所背的诗词用自己的笔书写出来。

六、还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参与诗词学习的态度情感、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参与诗词学习的兴趣很浓,也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然而在现实的课堂里,实用的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学质量考查的因素,我们还是过分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所以,教师在讲授诗词时,往往是给学生总结出大量的词意、句意、诗意,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甚至死记课文翻译。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学习诗词提不起兴趣,常常出现学习好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来死记老师讲述的诗词知识却很少会灵活运用;而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干脆不学不背。致使诗词教学处于一种枯燥沉闷的状态——讲台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诗词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

由于诗词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生们欠缺必要的基础知识,不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是很难读懂的,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这一方面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也才能成为可能。例如:在疏通文义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和现代文不同的字、词、句,对照注释加以理解,并逐步养成查阅工具书,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让学生不断进行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解惑,共同探讨学习。对于诗词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也应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强积累,不断总结,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能力,才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诗词毕竟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很多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而且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经典古诗美读篇》,辽海出版社,2001年出版

薛瑞萍《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流》.《小学语文教师》,2006(4)

,进附件八

善用多媒体技术,落实诗词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它文字精炼,句式结构也很特别,闪耀着美的光彩,蕴涵着美的情趣,因此许多名句名篇代代吟诵,千古不衰。过去我们在教学诗词时往往会只重视学生对诗文词句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其实,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中也包含着意味深远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刻苦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可教育因素,激发起学生的思想共鸣。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问、去探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进行诗词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

经过学习后我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挖掘了古代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利用好多媒体来进行这方面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在教学中,用优美生动的多媒体画面来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课前我精心制作了迷人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其次,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诗词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而这些,光凭我们教师言传身教那是很苍白无力的。一个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第三,在诗词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在感受诗词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思考。比如,我在讲授《村居》一课后,就组织了一场讨论,题目是: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居所,你选择诗中的环境还是现在的城中生活,并说明理由。这不是一场唇枪舌战的“战斗”,而是在网络上进行热烈地探讨。没有了面对面的拘谨,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有喜欢诗中的田园风光,说它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民风纯补;有的喜欢城市生活,说它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更多的则希望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在经过讨论之后,大家达成了共识——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需要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不知不觉中,学生接受了一次环境教育。

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燥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了无踪影;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没有了,那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我们今天,在进行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回归,一种豁达、开阔意境的回归,一种关注万物变化,与万物同喜同悲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这些内容,因为有了网络的力量,可以用直观的图象、视频等形式直接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的眼界,也因此开拓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通过教学,最终就是让学生明白了一点——人类离不开环境,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而这,就是善用多媒体技术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第二篇:学生背诵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别董大(其一)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其二)

【唐】

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三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结题报告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现代社会与现代体育飞速发展,学校体育面临新的挑战。学校体育的性质逐步地发生变化,由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向健康性、保健性、娱乐性、统一性综合体育教育转化。终身体育的健身、保健、娱乐性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社会实践的发展需

3、“终身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课堂实验法

2、实验对比法

3、调查访问法

4、统计分析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使学生获得锻炼身体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以便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觉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通过掌握1—2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4、建立学生“体育成长”档案。

5、跟踪学生在社会中的反响。

五、课题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3月份):

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方案,确立总课题,成立课题组。

2、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4月份):

制定目标、操作体系,组织实施,展开研究,调控研究过程。

3、研究反馈阶段(2016年5月份):

小结反馈,资源整合,调整、部署下一阶段实验和研究方案。

4、研究总结阶段(2016年7月份):

总结提升,形成实验报告、课题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要重视体育理论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终身受用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我们所建立的体育理论体系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并在今后的生活中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如介绍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在生活中应用价值、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学习运动处方的相关知识,懂得体育评价和监督;了解常见体育运动损伤和防治知识;运动医学常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通过各年龄段锻炼项目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2、加强体育情感培养。只有当学生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深切的爱好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自觉地参加体育实践,才能产生积极的表现和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体育情感的培养通常围绕体育道德、理智和体育美感三个方面。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缺乏情感便难以使认识深入,只有当学生的思想被终身体育浓厚的情感所渗透时,才能唤起对终身体育的追求,从而积极地参与、认真地探索。而在体育美感的教学中,突出体育和美的教育。体育和美,自古紧密相连,体育美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的总和。由于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运动中的美更是不胜枚举,使体育世界成为一个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卷画。所以加强中学生的体育美的教育和审美价值的培养是我们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应该努力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体育运动以及活动中得到美的情感体验。

3、加强意志品德的培养。体育意志品德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而作出意志决定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意志水平从盲目性向自觉性、选择性不断发展。实现体育意志的心理因素是运动中的动机,它是激励人行为的心理因素,它能引起兴趣和维持人的主体活动,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意志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帮助学生认识体育需要,激发动机,加强体育意志力的培养,对体育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自觉性和自制力的培养,果断性与坚持性以及勇敢顽强精神的培养,来实现体育意志品德的养成教育。

4、从事运动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会把注意力局限在某个运动技术的传授上面,忽视了把我们的教材变成运动技术学习的范例,在教学中对学生举一反三的启迪不够,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新运动项目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中运动本体的感觉和认识,通过程序化的教育和学习动作过程的演示,提高学生从事运动项目学习的兴趣,培养从事该项目活动的能力。

5、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这是学生自学和自觉锻炼能力的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怎样练、练什么,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教学中应当在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怎样去适应环境,学会如何根据年龄特点选择练习项目,怎样去练习、学习,如何自觉独立地从事新项目的锻炼以达到自身的需要,这才是我们对学生独立锻炼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6、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量、运动负荷,怎样去设计安全措施和进行身体恢复,如何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教会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进行正确的医务监督,并让学生在余暇中或学习过程中进行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些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身体娱乐能力的培养。体育运动的很多内容是从娱乐中发展起来的,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体育娱乐的作用。体育运动乐趣中的文化价值的教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出现,日益显示出生命力。我们的体育教学要把体验运动乐趣、把握运动特点、创设娱乐情境等,作为培养娱乐能力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运动项目,能够灵活地运用和改进规则,能够创造新项目,挖掘新方法,并在活动中寻求乐趣、获得满足。

8、体育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进一步普及和先进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欣赏高水平的运动比赛和体育运动项目的表演,日益成为现代中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乔丹的空中飞人技巧、健美操和冰上芭蕾之称的花样滑冰,等等。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体验。因此探讨体育欣赏和鉴赏水平的能力培养是我们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9、加强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和利用体育社会环境条件的能力培养,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等。让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下根,这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启迪、诱导、优化教育等形式,采用各种方法最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改进了传统的课堂模式

通过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我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家更新思想,踊跃使用这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只是桥面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按好、中、差自愿结合,适当调整的原则,注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调空作用及团体的凝聚力对学习的影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同时,友谊、自尊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把重点研究教师如何讲得好,改为重点研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的好,重点研究学生的双向思维。把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改为双面传递,即把只有师问生答改为既有师问生答又有生问师答。

(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体育知识也不例外。以往理论课教学内容少且旧、设计的知识面较窄、教学的形式单调而沉闷、又多是老调重弹,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现代的体育科学也不是单一的学科,他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医学保健理论和教育学的范畴,而且综合现代生物学、电子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和现代化医学的综合性学科。这就相应的要求体育教师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把各类知识综合起来灵活的运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理论课要综合现代体育的高科技、体育欣赏、全民健身、专项理论知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动感、竞争激烈、使用性强、娱乐性和趣味性更浓厚的健身方法。消除以往体育理论课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因此,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待于体育教师运用现代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教授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1、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从4月份—6月份我们组老师多次开公开课获得好评,例如:蓝明山----立定跳远教学、梁永兵----篮球自主探究等。

2、在不断的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锻炼出一些高素质的教师。

(四)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惜言如金”,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技巧能力。

(五)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会了怎样学习。在“好学”、“会学”、“乐学”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引发的思考

通过学校体育,有利于从小打好基础,逐步形成体育人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进而不断地增强学生们的体质一个人如不在学校打下坚实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础,在他离开学校后是较难成为终身体育者的。所以,在学校期间,对于部分不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有必要组织一些带有主动性或强制性的集体体育活动,逐步培养这些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为他们奠定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个既系统又科学的教育引导过程。体育意识和体育综合能力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和从事终身体育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主要内容,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应协调发展不可偏废。随着体育教改的深化、终身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向工作和活动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的实践教学除了提高体育课的质量、确保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运动,充分发挥实践课的功效外,更要扩大锻炼身体和学习的领域,切实抓好课外体育,发挥群体活动的特殊优势,做到课内外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综合能力和体育意识,使终身体育发挥其终身效益。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改革实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2016.7.10

第四篇:《初中学生文言文背诵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文言文背诵的研究

摘 要:当前,我们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训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忽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因此,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学生感悟力培养语感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老师在教学中对这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而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少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课文都出自名人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在背诵课文时,不少同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来,待到要回忆其中某一句时,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背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怎样才能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无疑是摆在初中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孔之见,仅供同行参考。

一、诵读法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初中学习文言文,重在字词语句的积累,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非常好的做法。正是如此,初中学生原本文言底子薄,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初涉文言文,文言语感差,再加上时代距离远,大多数学生对文言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识记任务相对负担量变大。因而初中方言教学要在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练的基础上,锻炼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及毅志力,注重诵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诵读法是背诵文言文的准备阶段,可分这样几步走:

一是诵读前的准备:

1、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学会生字词,扫清语言障碍。

3、正确的诵读,特别是要读出语气。

4、点拨课文内容大意。

二是诵读的形式: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凭靠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达到口熟的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课文的欲望,为背诵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举纲张目法

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采取“举纲张目法”。

所谓举“纲”,就是在讲解课文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的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所谓理“目”,就是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举纲张目,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写景,先总写北国的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接着用“望”字总领的内容,是实写,最后展开想像,想到天晴后的美好景色。这样理解后上片就能很快背出来了。下片同样如此,是来论史。先用一个过渡句过渡,再来评论五位帝王的共同的不足,最后揭示词的主旨,赞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果这样理解了,这一首词要背出来是很容易的。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抓课文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课文的记忆。

三、接力训练法

为了培养兴趣,增强效果,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可开展背诵课文的接龙比赛。具体做法如下: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是参赛选手,同选一篇课文,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一人一句,依次进行,先背诵完的小组获胜,下次比赛,以此小组为“擂主”,其他小组可“攻擂”,擂主可争取“卫冕”,此法可在背诵课上进行。这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学生背诵效果的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每个人都努力背诵课文。分“部”完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或者是单元课文的整体背诵。具体操作如下:每一组同学负责一段,规定完成的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换,还可让每一组负责一篇课文,适当放宽背诵时间,然后交换。这种方法可以和举纲张目法配合使用,检验时可用接力训练法,此法的好处在于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不致于产生厌烦情绪。

四、再现情境法

此法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抒情的散文。好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背诵时,可在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如有图片的提示,效果更好。如《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为什么有时儿时的记忆会

保留终生呢?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那条有名的遗忘曲线上所揭示出的科学数据,可以知道记忆后的二十分钟再记忆省时率为58%,反过来遗忘率是42%,由此可见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即一周至一个月以后,为了恢复最初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80%。通过这个曲线,我们就会明白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想巩固识记的成果,应在学习之后及早进行复习,特别是在识记后的一到十五天,以后再逐渐拉大复习的时间间隔。所以以下我再简单介绍几种巩固背诵的方法。

五、课堂设问法

要求背诵的文章,在背后的一到两天教师可采用课上提问,具体做法有:个人和集体背诵;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默写法: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课下默写的方式进行大范围检测,一到两个星期后可再实行笔头抽查的方法,以后再不定期地小范围检查。师生(生生)问答法:有些古诗文故事性比较强,我们可采用师生(生生)问答的形式先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把情节连缀起来进行表演,最终完成背诵任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可分为“讽”和“纳谏”两大部分,其中齐王纳谏后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时段进行问答记忆。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也是一个巩固再记忆的好时期。

六、课前听读法

这也是加深学生记忆的方法之一。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课文,一方面巩固背诵成果,一方面还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上台说话的能力,一举三得。

七、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各个击破,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的多。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比如背诵《桃花源记》,可以先背第一段“发现桃花源”;之后再背第二、三段,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最后背后面,离开桃花源。

八、角色背诵法

背诵《核舟记》中描述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通过表演“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然后进行记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背诵《曹刿论战》一文,可

由三们个同学分别模仿同乡人、曹刿和庄公的语气进行对话训练,然后再背诵,效果将会更好。

当前,我们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训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忽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没有丰富的、熟练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就难以产生新的思维;没有丰富的、熟练的词汇就难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力;继承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体悟民族文化的优美。通过背诵,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词汇,在平时,学生讲话和作文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文学造诣就高。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说的好:“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第五篇: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

——登封市少林办初中 王莹

选材,是我们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审题结束,作文主题明确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了。几年的作文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平淡、老套以及盲目编凑,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由此可见,选好材料,用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该怎样指导学生选材呢?

首先,学会搜集素材,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正所谓:“厚积薄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心中装的作文材料多了,他们才能溢于言表。那么学生在写作文前应该占有哪些材料呢?

1、从生活中找素材。生活有三大组成分别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就在于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把目光放在生活中,用真诚、善良和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你会发现,有不少细节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例如:作文《师生之间》,小作者就是选取和老师相处之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用真诚、朴实的文笔描述,内容感人,所选的材料也显得津津有味。

2、从阅读中找素材。可以从课内课外中搜集素材。如:从名著中找素材,选取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情节、片段,或直接与古人对话,或故事新编,巧妙地在原有情节上创新,也可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来。从古诗词中找素材,诗词中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从课文中找素材,化用课文中的人、事、景,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以致用也是找到好素材的绝妙方法。例如:河南09年中招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小作者巧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内容引入,使文章内容新鲜、充实。又如:佳作《面对挫折时》,妙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故事,新颖、深刻。除此,我们也可以从来自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中名家名人的轶事以及报纸、杂志或者化用其他学科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材料库存。

3、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找素材。如:可以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去搜集,从时事中找素材。这些材料可以用于议论文,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较好的典范。会让我们的文章内容新颖、富有魅力。

其次,明确选材标准。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有充足的材料,有了材料后,还必须根据文章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以此能准确、有力、具体地表现作文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在选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

围绕主题,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主题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是首选,要多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可以选,但要少选,尤其是不能影响作文所写内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

2、要选择真实,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

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照搬进去,而是经过提炼,在生活基础上进行技巧性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从而深化人物和主题。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只有那些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才容易触及自己的灵魂,拨动自己的心弦。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那

么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

3、要选择典型深刻的材料,材料宜小不宜大。因为:“小”材料,容易

操作,在考场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写作时间下,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大”材料,却因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缺少深度,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甚至难以完篇。但“选材”小并不意味着“立意”小。可以采用“小题大作”、“以小见大”的写法,来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以此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刻表现文章的主题,使人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如:学生作文《那一刻,让我感动》所选的就是小作者和同班某位同学上山游玩,这位同学平常和他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在走到一片荆棘地时,却能把荆棘拨开,让作者便于行走。小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细节,这一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境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要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新人、新事、新观点、新经验等,让读者

耳目一新。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凝神细想,自己要写的材料能不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个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新颖、独到。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别抱怨手中的牌》、《花瓶能装下春天》、《做一个“行者”》、《一滴泪水的体验》等佳作,透过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最后,灵活使用材料。这一环节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所谓材料的使用,主要在于每一个材料在文中的安排,孰先孰后,还在于使用具体事例时的详与略等等。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手中的材料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针对这些我们可以采用:

1.点面结合法。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对这

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

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只要交代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可以了。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移花接木法。这就要求学生把材料与自己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引用,留下粘贴痕迹。可以在恰当的地方引用过后,加以精彩的点评,就像议论文中的叙议结合。还有些学生选择的材料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但要注意题材与自身实际密切结合,不能变成空话、套话堆砌。如:一名考生处理的很好,他选择写“地震”,结尾写道:“我突然想起,有人曾经说过‘80后’、‘90后’不行了的话。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用自己行动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请祖国放心的把未来交给我们‘80后’、‘90后’吧!我们一定不会让祖国失望!”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使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巧妙化用,不着痕迹,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如“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就是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选择和再创造。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但关键是学生材料的积累,多收听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告诉学生要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思路开阔,题材丰富新颖,内容真实感人,从而提升作文水平。

下载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背诵诗词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诵读

    看了这位老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实录后,我有以下感受: 1、这位老师注重了情感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感情景中朗读这首诗,体会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读出......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刘红艳 我认为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动机以及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逐渐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愿意合作,乐于合作。......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背诵要点)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塞下曲六首(其一)》 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负责人:张爱珍 一、 课题实验目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追求个人价值与团队......

    《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J06-144-P01一、课题研......

    指导学生背诵默写点滴谈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还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浅谈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泰来农场学校 林青明 摘要: 当今的语文教学忽略背诵。背诵在语文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实我们的语言仓库;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培养我......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