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初三学生存在的十大问题有感
关于初三学生存在的十大问题有感 看了贵校发给家长的关于初三学生存在的十大问题,本人认为学校总结得非常全面,针对我家的学生,本人谈一些感想。
我们家的枝子同学,除了第四、六、七、九三条,我们做家长的无法在课堂上跟踪了解外,其于6条多少都要沾一点边。
现在的孩子确实存在学习无计划,经常是先玩耍后赶作业。但唯一的优点就是无论在半夜几点钟,作业还是必须完成的。当然,更谈不上定时、定量了。在家做作业时,常听着音乐写作业,是较典型的一心二用状态。不复习就作业的现象自然少不了,所谓预习更是应付差事,要家长经常提个醒才行。
终上所述,本人人物学习要靠自觉,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但家长和老师也要经常给他们提个醒。以便于让学生猛更加努力的学习,掌握好基本功,力争以全忧的成绩升入高中。
第二篇:初三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初三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偏科严重怎么办?主要为男生偏理科、女生偏文科,无法均衡发展!
2.学生缺乏上进心,缺冲劲,上课特别容易走神,男生特别贪玩!
3.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迷恋网络游戏,早恋现象!
4.看到不喜欢的老师就不想学那门课,或者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就记恨老师,或者只想学自己喜欢的科目!
5.对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对学习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6.有计划,不能坚持,或者无计划,很茫然!
7.和父母无法沟通,吵架或冷战,父母给压力大,一般只注重成绩或一味地批评,而在学生不足的地方却不关心!
8.睡不着或睡不醒!
9.容易被别人或外界干扰、影响,不能坚定信念!
10.考试忧虑症或恐惧症,总担心,注意力不集中!
11.较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自控力差,贪玩,没恒心!
12.成绩不好,没心情听课;偏科、没信心、不想学、自卑!
13.情绪波动大,易怒!
14.交友问题!
第三篇:初三学生英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三学生英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三学生英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们的初三学生虽已接受过七、八年级四册新目标教材的教学,但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一些基础词汇已遗忘得差不多了。所在对初三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首要基础。
一、存在问题
1.词汇量太贫乏 我们的初三学生虽已接受过七、八年级四册新目标教材的教学,但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一些基础词汇已遗忘得差不多了。以五校联考卷为例,书面表达题大作文的要求是写一篇“我最喜欢..”(如:科目、老师..)说明原因,并可适当拓展。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喜爱的学科是English ,并且也描述了自己的英语老师,学生们不约而同地用beautiful 来描写英语老师,千篇一律,似乎感到有点乏味。课后与学生们交谈,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学生们记忆的存储器里,描写漂亮的词汇只剩下beautiful 了,其实描写“好看,漂亮”的词汇仅七年级下册出现过的就有: cool ,cute , smart , good2looking。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用different(不同的)词汇来描述教师的外貌,就不至于让阅卷老师感到枯燥无味了。2.审题不仔细,语篇理解不全
就语篇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读题毛躁又不愿意第二遍读题的致命弱点,其后果是教师们认为满打满算能得分的题目也失分,遇到语段稍复杂点的得分率就更低。据笔者观察,有的学生英语成绩达不到高分,主要根源是:考试时一次又一次地毛躁读题,考试后一次又一次地原谅自己。学生读题为什么会毛躁,是平时毛躁做作业养成的,十五六岁的孩子是贪玩的,既要给自己玩的时间,又要完成作业,只能靠粗线条式读题答题了。3.书面表达不畅
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常常在发音、文字、语法、词汇等方面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给学生学习带来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是英语作文,学生十分薄弱,中国式英语的语病、语法和词汇搭配上的错误、单词拼写错误等问题较多。这样的表达屡见不鲜: Ifavorite subject is English.I’m very like English.My lifeis tired.I will hard work.等等。
二、改进对策 1.提高词汇复现率(1)学生带着任务读
教学实验告诉我们:学英语要有尽可能多的有声和文字信息的输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接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丰富英语词汇的存储。教师要充分利用晨读时间,选择性地让学生朗读一些语篇材料。进入复习阶段,可回顾课本,朗读七、八年级教材中的佳篇语段,尤其是让学生带着听写任务大声朗读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强化语言输入。(2)教师与学生一起读
晨读时间英语教师与学生一起出声朗读,即维持了班级纪律,又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感,同时也促进了英语教师的外语能力和教学能力。2.上好阅读课
(1)渗透“Reading st rategy(阅读策略)” 新目标从八年级下册开始,每单元Reading 中,均有一个Reading st rategy(阅读策略)介绍,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对Reading st rategy(阅读策略)介绍删去不讲。如Unit 7 中的阅读策略向学生介绍寻找key point s(关键词),又如Unit 2 阅读策略向学生介绍利用上下文猜测文中出现的新词汇。这些有效阅读策略的渗透,对提高学生语篇领悟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用好“After you read”
教师可以以Reading 为载体,充分重视读后练习题训练,如Unit 9 Section B 3a.Who invented tea ? 读后要求回答下列4 个问题: ①What’s the article about ? ②When was it invented ? ③Who was it invented by ? ④How was it invented ? 教师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动笔做出回答。凡在课堂上做阅读题,正确率会高于课外做题目。课外学习侵占了学生们玩的时间,读题不毛躁才怪呢。一个考生养成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要出好成绩就难了。所以上好阅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理解语篇主旨,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保证。3.多渠道练笔(1)造句
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首先要解决教师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多渠道练笔。书面表达题不是抓不好,经过努力在一段时间内是可以提高的。但前提是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词汇量是学好英语的先决条件。笔者的体会是用足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练笔资源,如口笔头双管齐下,造句练习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如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Section B 要求学生用所给词和词组造句,run out of(用尽),take after(在外貌、性格等上像),fix up(修理),give away(捐赠),学生们造出了形式各异的好句子:S1 :Although today isTuesday , I run out of my money.S2 : I take after mymother ,we are both kind and a little outgoing.(2)填表
新目标九年级教材设计了许多类似填表格的练习,教师可利用这个来训练学生口笔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仍以Unit 8 为例, Section B 3b 要求列表写出Jimmy 为解决他的困难所做的事情,学生通过读课文完全可以完成表格: ①He set up some signs asking for oldbikes.②He called up all his f riends.③He handed outadvertisement s.这项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用过去的时态表达发生在last week 的事情。(3)单元作文
新目标九年级教材每个单元在Reading 前均要安排一个单元话题作文,这些单元话题作文,有的围绕本单元所学语法展开练笔写作,有的续写本单元设计的故事情节,更多的单元话题作文要求学生写回信,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堂上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构思、动手写作,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会得到提高。实践证明这种练笔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让学生们特别有成就感,教科书上有老师的签字,学生倍感亲切。
三、建议与体会 1.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 记忆是与遗忘不断作斗争的过程,七、八年级学过的词汇自然而然地会遗忘。教师也会遗忘,尤其是常年教初三的教师。如果长时间不接触已教词汇,有时也要翻阅一下七、八年级四册教材。在课堂上流畅地说出七、八年级已学的词汇和句型,不但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复习的作用,也能给学生树立好学上进的榜样。按时上、下课,到岗管理晨读,及时批改作业也能激励学生学习英语。
2.学生要多受到表扬和鼓励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此话一点也不假。现在的学生较多是独生子女,听惯顺耳的话,对于老师的批评,他们会感到难以接受。我们可以用鼓励的方式指出学生的不足,如对于不准备听写的学生,可在其听写本上写下:If you study harder ,you will be better ,I think.对于实在找不出优点表扬的学生,如果他的书写端正,也可以作为亮点表扬,因为中考阅卷都有卷面整洁分。这样的表扬其他学生能接受,被表扬的学生也不会感到难堪。笔者常用张贴光荣榜的形式,表扬听写满分的学生。表扬阅读题得满分的学生,表扬单元作文写得流畅的学生。
第四篇: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十大问题
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十大问题
文必勇 孙景霞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在当今进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中,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透视与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推动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前进。综观我国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着下列十大问题:
一、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
思想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
实际上,人们对于“管理是什么”的认识,不仅在教学管理领域,而且在整个学校管理及宏观的教育管理,甚至社会其他领域的管理中,仍是滞后的。过去人们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管理就是决策,近期人们又热衷于“管理就是服务”这句口号。而时代进步至今,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心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对学生来说,一切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管理是什么”这个命题,新的正确认识应是“管理就是发展”。“管理就是发展”理当成为管理者新的管理指导思想,并以之不断去探索、改革、创新。
二、形式主义严重
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在做表面工作,玩花拳绣腿,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时下一些学校管理者自己认为自己是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对于学校管理者该姓“教”还是姓“钱”,实际情况是一些管理者平时姓“钱”,上级来检查时姓“教”。
为了推进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一些学校的这些课给人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其“完美”程度,让人惊叹,也让人心存疑虑,还让人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其实,这些课的表演色彩太浓。1
这些课失去了一种真实,那种苦乐共存、暇瑜互见、教学相长的真实。所以,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假设计、假民主,课堂教学要打假。
三、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
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五统一”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在提倡并尊重创新与个性的今天,已愈显不足。
教学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还表现在对教师的不尊重不信任。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学校尤其是小学的教室,其后门大多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窗口。不言自明,这是便于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对师生的课堂进行防不胜防的“窥视”。这个小小的“窥视窗。让教师感到很难受。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人的突出特征是主体性。教师有权自主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所谓“教书不拘一格,育人各得其所”。我国中小学现在呼唤“人本管理”,那么就让我们的教学管理者切切实实地来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吧。
四、重数量轻质量
“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你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你有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翻你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你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检查教师对学生负不负责,看你的作业批了多少本,一本批了多少次;学校搞启发式教学,就职手指数你课堂上提的问题多不多;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俗话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是不要数字,而是不要那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更不能要那些本末倒置、损害教师积极性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数字。“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如果我们去捕捉一下当前有关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我们会发现,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关注热点,教学管理干部应进行“有质、优质”的管理。
五、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缺乏整体性、连续性
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学校的各门课程缺乏整体性协调发展目标,一般是对语文、数学、外语等重点学科管理多,自然、社会、体育等学科缺乏管理。一些教师不能科学地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上课没有准确的计划与安排,出现“讲到哪里算哪里,铃声一响喊起立”的现象。
学校教学工作乃至其他工作出现无序与不协调的局势,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管理与学校管理者缺少方向感,缺乏管理目标。在当前,很多中小学提出并实行“目标管理”,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我们需要注意那些可持续发展性目标。
六、重教不重学
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等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
存在着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学校的档案材料中,关于教师方面的资料是数不胜数。而关于学生的学习
情况、身体发育、道德养成等方面的资料是寥若晨星;学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帮办替代”现象:本来应该由学生体验的却由教师替代体验了,应该由学生思考的却由教师替代思考了,应该由学生解答的却由教师替代解答了„„。在教学检查方面,也是查教不查学,在方法指导上,注重教师教的方法,而忽视学生学的方法指导。
过去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所以有了“想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现在,学生主体作用上升,又有了注重教师引导的“用教师的一碗水引出学生一捅水”的说法,甚至还有了注重探索发现的“寻找桶外水”的认识。从近期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其重心已日益倾向学生学习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与学的统一发展中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学管理必须加强对学生“学”的管理。
七、“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
教学管理干部有一种片面认识,认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抓住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常抓不懈,忙着建章立制,对上汇报工作,对下指手划脚,排课表,写计划,查教案,开会议„„忽视对学校教职员工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有的学校对教学思想等工作的管理也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务虚”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松理论学习。一些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或其他科学理论或者是次数少,或者是走形式。另外,从中小学教师平时所接触的期刊看,关于教学研究、学科教育方面的期刊较多,而诸如《教育研究》之类理论含量较高的期刊,要么是没有,要么是无人问津。第二个主要表现是对教科研抓得不力。过去那种认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的看法现在可能减少了,但切切实实抓对抓好教科研工作仍是力不从心。
八、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不够
一般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其组成要素大体包括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这几部分。这种教学管理系统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如教导处管理教师),缺乏自下而上的管理(如学生、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突出从内到外的管理(如学校向家长),缺乏从外到内的管理(如家长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这种管理系统缺乏开放性。
我们知道,系统的开放性是其维持其生命与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使教学管理富有生命力与发展力,也应该加大其开放性,也就是既重视自上而下的管理,也重视自下而上的管理,既有从内到外的管理,也有从外到内的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一些学校设置了“课堂教学行为监督员”,用以监督、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并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欢迎广大家长以及社区力量也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在一些发达国家,其教学管理已出现了新动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改善师资队伍、监控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九、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
我们知道,管理效益=管理产出÷管理投入。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投入最后却是低产出的,甚至是没有产出,教学管理效益低下。造成教学管理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投入不足,尤其是经费投入不足。比如现在提倡管理设备的现代化,但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连计算机是什么形状都不知道,一些管理行为是既费力又费时。一些学校
搞科研,由于缺乏科研经费,最后导致课题有始无终。原因之二就是教学管理人员与机构问题。管理人员与机构过多,人浮于事,责任分散,不能形成专事专办的集中力量。有些学校则是该管教学的不管或很少管教学(如校长),而代管的则往往由于素质不高往往造成管理低效。原因之三就是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些浪费涉及到管理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一些学校的教具、挂图、仪器、模型、学生用品等,平时见不着,上级来检查时发现都是崭新的。浪费现象在我国城市与农村中小学中大量存在。
教学管理要上台阶,那么其管理一定得是高效的。
十、教学管理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维持性管理,注重继承、平稳、常规。这种维持性的管理对于正常的教学秩序是非常必要的,起着一种基础性保障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维持性管理,教学工作就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易走入死胡同。教学管理工作缺少探索、创新,易造成教学工作死板、教学氛围千篇一律。有些外国人惊诧于中国的这种整齐划一:教室的桌椅摆放方式一样,学生走路的姿势一样,举手的姿势一样„„我们自己也发现我国是千校一样,万人一面。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特色的竞争,也有人说21世纪是个性化时代。“特色”、“个性”等东西靠一味地维持性管理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必须靠探索、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也一样,如果教学管理一年无新意,两年无突破,三年无成果,那么就很难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第五篇:读“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有感
读“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有感
一篇网上流传甚广的批判华为文化的文章:《华为,你将被谁抛弃——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出现在华为内部出版物上。且不谈华为文化的是是非非,单是从内部出版物大篇幅全文刊发该文的做法便能够窥见:华为不护短、不掩饰的文化特征鲜明。
华为的反思,也是今天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一个曾经的高效能公司,为何会滋生不健康的文化,以至于拖累公司的竞争力?哪些不健康的文化,是公司或者车间变得高效能的绊脚石? “本位主义”文化
高效能车间最为重要的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缺乏共同目标的车间就像一支足球队中,三分之一的人把球门方向搞反了,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球门在哪里,那么,剩下那三分之一的队员即使再努力,也胜利无望。
我们往往假设一个车间里,所有部门理所当然应该跟着车间或者公司的大目标走。其实不然,每个班组、每个工段由于职能的差异,会有自己的小目标,“本位主义”文化下的企业每个部门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顾车间或者公司大局。
比如,华为公司的目标是为客户创造最好的服务体验,而电话客服部门的目标可能是每天打出更多的电话以完成指标,并以此考核员工业绩,此时电话客服部门员工会把“最好的客服体验”抛在脑后,每次跟客户通话的时候,只希望时间越短越好。
如果我们车间也发生类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该做什么?我们的班长、工段长以及小机长需要保证每个工段和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职责、考核制度等都符合车间及公司的大目标,并且频繁地、有规律地跟每个班组、每个工段沟通:车间及公司希望大家重视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重视,来保证大家的步伐一致。“各自为政”文化
班组或工段间合作出现问题时总是彼此互相推卸,盯着别人的过错,却忘了自己也是决策或执行团队的一部分。经常在推出新的政策时不与其他相关班组或工段充分沟通而一厢情愿地期望得到别的班组或工段的全力支持。向领导争取资
源时毫不顾及车间的能力和对车间总体的影响。总是自己的班组或工段最重要,别人只是配角。
这种文化的形成和信息不透明有关,车间需要创建信息共享的环境、表彰奖励积极共享信息的员工,所以日常我们之间的工作交接,班组交接。当然工段或班组之间的协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如果一个车间内部,各班组或工段之间没有信息交流的途径,也没有共享信息的文化,容易形成每个班组或工段各自为政,以自己为中心的情况,员工不容易看到其他班组或工段在发生什么,也看不到自己工段或班组对其他工段或班组的价值,更看不到对整个车间的贡献是什么。
“故步自封”文化
车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公司内拥有一定的优势时,故步自封的文化也会悄然滋生。毕竟,创新有一定的风险,即使大量的投入也可能面临失败,当车间发展得越平稳越好时,他们担心失去的东西也会越多,因而觉得维持现状也不错。
而车间一旦缺乏创新机制,对变化持有恐惧心理时,便会以保守的心态被动地应付。大家就会总觉得现有的模式和流程还可以继续,就不要去动它。假若车间不懂得未雨绸缪,等到追随者迅速赶上时就会措手不及。不试一试我们怎么知道不行,况且车间也会提前做好风险的评估,改变并不等于很大风险,不进步或进步小等于退步,我们要支持车间改变,配合车间改革,我们得有必要的紧迫感、危机感。
反面教材也很多,比如当初柯达故步自封地认为胶片市场依然会有很多追随者,数码产品有风险,也不会成气候,导致柯达最终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小集体”文化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拉帮结派似乎是人的本能,从幼儿园时代起,最有威信的“孩子王”屁股后面总是跟了一串懵懵懂懂的小家伙。
而在车间里,站到了不同的队伍,工作内容或者工资水平兴许会大相径庭,于是每人进入车间时都忙着观望和分析几位当红之人的前途,希望自己能站对集体,靠在大树下好乘凉,但小集体的风险也很大。站对了队伍,的确短期内个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但长期以往对车间对班组的影响是巨大的,容易产生分歧,容易产生对立,容易拖慢效率。
拉帮结派式的“小集体”在任何类型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制药企业的车间也难以避免。这种文化容易导致大家顾及的是自己小团体的利益,而不是车间及公司的利益。争论的总是你对还是我对,而不是寻求真理在哪儿。严重的拉帮结派现象会导致企业内耗过大,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这时就迫切需要完善而透明的监督机制,以及车间管理人员的及时干预,及时“打压”。
“Yes Sir”文化
高效能企业总是特别宣扬和强调“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往往只是把员工当作服从命令的机器人加以管理。
员工只能默默地接受,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去适应上级的指示,而无法以批评的眼光去分析、思考和消化管理层的决策。久而久之,导致的结果就是错误的决策无人指出而得不到纠正。员工们每天关注的也只能是“正确地做事情”,而不是“做正确的事情”。
这种文化下的员工感受不到企业对他们的真诚之心和敬畏之心,而这些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他们理应得到的待遇。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员工无法在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企业的发展也是有限的,因为他们留不住人才。
当然我个人觉得暂时还是需要强调执行力的,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步不再需要强调“Yes Sir”文化(所谓的“执行力”),我想我们还有一个长期进步的过程,因为我们自身素质、业务水平、个人觉悟都还不够高,我们需要指导,需要提醒。
我也建议公司要做的是真正将员工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统一起来,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摆在与经营战略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实践,这样员工和企业才会有共同成长的一致愿景。
“喊口号”文化
是不是每天有很多的会议却只流于形式,是不是有太多空泛的发言诸如:“今年比去年有显著的增长,明年还望有更大的突破。”却不以事实和数据说话,缺乏分析和依据。这好比只浮在云中望森林,不落到地下看树木。
“口号”文化甚至最终导致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也只是贴在墙上的文字而已,员工不再自觉地去做对车间或者公司发展有利的事,只是应付敷衍了之。一些卓
越的企业,都将价值观作为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法宝,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旦这种支撑企业成功的潜在驱动力量也流于形式后,企业很难获得持续而长期的成功。
归根到底,喊口号之所以滋生是因为缺乏执行和相关指标利益的支撑,缺乏对口号在实践中的有效解读。这非但没能促进车间进步,还浪费人力物力。
“拍马屁”文化
大型的民营企业很多都带有创业者的痕迹,这些公司的成功大都是个人带动整个公司的成长。一方面,由于一些领导者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刚性的执行力,喜欢“居高临下“的感觉,导致底下谁也不敢不愿去拆穿和戳破。而自古就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另一方面,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拓荒者们一直用创业阶段的思想引领企业,无法与时俱进,而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老臣们很容易推诿责任,也不惜指鹿为马;底下的人为了继续求得生存,也唯唯诺诺没人敢说真话。
就这样马屁文化在公司蔓延开来。以领导为上,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凡是领导支持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都跟着支持,却殊不知这些都成了阻碍组织健康成长的因素。马屁文化盛行下的组织是脆弱的,因为大家对错误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我免疫机能的正常运作需要征言纳贤,这也是对领导人的一种考量。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在政治课上就学过,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上过课后我们很明白“两个凡是”并不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实事求是”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两个凡是”明显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托,不要“溜须拍马”,更不能搞“个人崇拜”。
“官僚主义”文化
很多销售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产品销售之后,月底需要去财务部门开具销售票据并且交款,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而言意味着遭遇难看的脸色、繁琐的手续和为此耗去漫长的时间。
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金字塔结构比发达国家的更为牢固。被很多人深恶痛绝的“官僚作风”我们不用学习便生而为之。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人员扩张到一定数量时,层级便会越来越多,因而解决一件事情需要牵扯的人也越来越多。层层上报、层层沟通、层层下达命令决策,就这样很长的时间便晃过去了。车间或者部分也是一样。
但对高效能企业而言,快速的反应能力是关键,这时办事拖沓、呈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官僚作风便成了管理之痛。它使得信息不能迅速传达,沟通成本增加,导致在工作上的反应慢一拍,而且还瓦解员工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
精简机构就能杜绝官僚作风了吗?一个车间或公司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与管理者个人的意识和风格有关系。车间或公司的管理者要打造平等沟通的文化,要有接受批评的胸怀和承认错误的勇气。而且要有公开透明合理的考核体系。
“俄罗斯套娃”文化
这种文化下的车间或公司在选拔人才时,管理者总是怕新上来的人比自己强而抢了自己的饭碗。进而有意无意地会找比自己能力差的人。
尽管创新知识型企业从不掩饰对人才的渴求,但在具体落实上,管理者在选人和用人的标准上还是不可避免地会与车间或公司需求出现分叉,有时不是考量对方的能力有多强,而是考虑对方会不会很好地听命于自己。对显示才能的人才去压抑不让其出头。导致企业聘来的人越来越差,像俄罗斯套娃一个比一个小,结果企业走向平庸和衰落。
作为车间基层管理者的班长、工段长切不可如此,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因为我们需要质量和效率,而人才是提高二者的最强催化剂。管理者自己是否会被淘汰,不是取决于他们,而是取决于自己是否一直努力,是否与时俱进。
口服液2号车间:戴加银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