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情况汇报[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3: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情况汇报》。

第一篇:关于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情况汇报

一、贯彻《条例》的基本情况

《条例》自2003年8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我局及时地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进行了学习。在此基础上,先后两次组织机关科以上干部和场、校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使大家对《条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熟悉内容、便于执行的目的。学习中,我们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2004]8号文件与《条例》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做好实际工作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近十个月来,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宣传贯彻执行《条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区体育场馆设施现状

1、我区现有21种类型、242个标准体育场地,其中:体育场4个、体育馆2个、篮球场84个、排球场14个、门球场9个、综合房3个、篮球房3个、体操房1个、羽毛球房1个、乒乓球房3个、跆拳道房1个、健身房215个、棋牌房1个、网球馆5个、壁球馆1个、游泳池6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个、小运动场24个、足球场1个、网球场62个、攀岩场1个。

2、我区现有18种类型、13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其中:室内外游泳池37个、全民健身路径32条、篮球场10个、门球场2个、田径房1个、乒乓球馆2个、健身房4个、台球房1个、沙弧球馆1个、羽毛球场6个、乒乓球场5个、田径场3个、网球场4个、射箭场1个、垒球场1个尔夫球练习场1个。

3、我区现有372个各类体育场地(包括非标准场地)中,大致颁由在:广场3个、公园9个、校园169个、老年活动场所9个、乡(镇)权24个、居住小区(街道)40个、厂矿26个、机关事业单位39个、宾馆饭店10个、其他43个。

4、在全区现有372个各类体育场地(包括非标)中,经济构成情况如下:国有经济277个,占74.46%;集体经济13个,占3.05%;私有经济79个,占21.24%;外资经济3个,占0.80%。

5、我局直接管理的体育场馆设施有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1个、网球场3片、露天篮球场1个,2300平方米的体育综合训练楼1座、75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1座、攀岩场1个、健身路径32条、独立健身房1座、露天游泳场1个。

三、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情况

区体育局在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方面,本着以人为本、因地的原则,实际我区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和不同方式进行。规划上既充分考虑财力的可能,又强调超前意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设计上尽量满足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在选址、项目设置上,充分体现便民、利民、实用的同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和广大群众健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量采取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充分考虑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建设上,始终坚持质量第一。

在XX市XX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32条健身路径的建设中,我们严格遵循上述原则,建成后的体育设施颇为广大群众喜爱,尤其是健身中心,设计方案经多次、反复论证,并请知名建筑专家把脉,项目设置广泛听取和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精心组织施工,高质量、高标准地把健身中心打造成了精品工程,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坚持公共体育设施“二为”方向的情况

区体育局直属体育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场内制定了详细的对外开放实施办法和体育场地各种职能职责,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体育场露天健身场地全年实行免费对大众开放,每年接待来场锻炼群众达50余万人次,健身中心部分项目实行定时免费开放,其他项目优于市场价对大众服务。游泳场暑期对中小学生实行最大限度的优惠服务,前来锻炼者络绎不绝。

区政府也将对体育场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了区级财政预算;体育场将各项收入主要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区属中小学将体育场地有序地向社区开放,并制定了开放管理措施,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全区共有35所学校制定了资源开放方案。全区没有因城乡建设拆除公共体育设施和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情况发生。

五、开展对体育场馆设施监督管理的情况

通过几年来的体育市场管理和近年来的场地普查,对全区各体育场地的分布以及设施设备数量和投资情况、占地面积等指标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各体育场地在我局均有详细的登记和备案,做到了资料齐全、建档规范。大部分体育设施管理单位都建立了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尤其是各游泳场馆,均进行了达标备案,严格按要求配备了游泳救护、救生器材和应急预案。全民健身路径也和办事处签订了管理维护协议,切实做到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了锻炼群众的安全。为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监督管理,我们除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外,还定期派出人员到各场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有限的体育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开展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服务。对已建成的健身路径,在责成街办管理的同时,还深入实地,检查安全隐患,对存在的问题立即通知厂家进行维护。对体育场内设施不断进行完善,对各个体育要素建立了管理制度,并将有关制度印发全区各体育设施管理、使用单位。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我区体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归纳起来,我们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区体育设施从数量上来讲,远未达到标准。从质量上看,新建场馆比较少,不少设施比较陈旧,利用率不高。从体育项目设置上看,比较单一,综合性场馆少。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显得不够,真正从财政上拨出专款进行体育场地设施所占比例偏小。随着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应得到协调发展。另外,XX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系政府投资项目,属公益性体育设施,是XX市委、市政府,XX区委、区政府200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心于去年12月底投入试运行,2004年1月8日正式运行以来,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因属于公益性项目,很多方面受到制约,目前的运行已经出现亏损。二是该中心公共部分的物业管理经费未得到落实,据实际需要测算,该中心每年需30万元的物业管理经费,用于公共部分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物管公司管理费及其他日常性开支。如此项经费得不落实,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设施、场地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尚需努力。在如何利用学校、厂矿、机关事业单位等的体育设施为大众服务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力度不够,影响面较小,没有形成气候和良好氛围。由于多年形成的管理模式和体制,靠一般性宣传,凭体育行政部门的力量,很难动员和说服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设施无偿提供社会使用。建议由区政府给予干预,促成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

3、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保护还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监督制度。对行政区域内体育设施的管理监督作为行政部门的体育局,先后建立了一些制度和规定,但在具体的执行中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体育设施服务管理单位在接受监督和执行制度上自觉性不高,行政部门监督检查,强化管理的力度还需加大。建议以区政府名义制发《XX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办法》。

由于《条例》颁布实施时间较短,在对《条例》的理解、把握、执行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同时,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区政府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要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2、建议我区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规定标准,规划建设一定人均面积的体育活动场地。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用地指标。

3、建议新建中、小学,应该建设有直跑道的环形跑道、兼有足球场的运动场地,同时还要配备若干个篮球场、排球场、体育活动操场、体育活动室等体育场地。

第二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 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举

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

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第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 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

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

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 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 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

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由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本条例的原则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 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 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 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 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由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本条例的原则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 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工作汇报

关于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工作汇报 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新风的有效手段,对于我镇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在县文体局及我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星城镇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颁布以来,我们重视和加强了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了民间业余社团的成立和他们活动的开展,基本队伍得到了巩固,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了摸底,对证照不全的业主及时进行相关整顿,成立了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领导小组,将送图书、送电影、送文艺下乡活动普及到各村(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农家书屋的建设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望城县乃至长沙市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乡镇,星城镇的农村文化体育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食粮供给不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开展活动难等问题较为突

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一、我镇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1、我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现状:我镇有农村书屋四处,共有藏书近6万册。建有体育场地34个,分5种类型,其中:羽毛球馆2个、健身房2个、游泳池3个、保龄球房1个、篮球场(含学校)25个、大型绿化广场1个。

2、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县政府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点建设的投入力度,下发了文化物资和体育设施。仅去年一年我镇就在腾飞村、黄田村和东马社区三个村(社区)发放并督促安置了县文体局下发的篮球架等多种体育设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镇现有体育场馆建设的总体水平,与我镇的综合实力并不相称。从数量上来讲,在一个拥有5万余人口的乡镇仅仅有三十多处体育场地是远远不够的。从质量上看,新建场馆比较少,不少设施比较陈旧,利用率不高。从体育项目设置上看也比较单一。虽然在新建的楼盘内有一些综合性场馆,但开发商为维护业主利益,无法做到对全镇人民开放。即便有些社区和学校有一些对外开放的体育设施,但是其中部分场地还属于非标准场地,管理水平也不高。

2、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但是我镇文化站缺乏可支配的财力

物力,资金来源窄,既无经济来源,也无固定资产可以盘活。每年在全镇开展的大小活动都要依靠镇政府酌情拨款,体育设施建设需要的大笔资金仅靠镇政府有限的拨款无法真正得到切实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现有体育场所的管理和维护费用也无法全部落实。

3、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设施、场地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尚需努力。部分体育设施分布在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内部,如学校内部的体育场馆等,这些设施大多只为本单位人员服务,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用。由于多年形成的管理模式和体制,靠一般性宣传很难动员和说服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设施无偿提供社会使用。

三、几点建议意见

1、明确政府职责,加大对已有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政府要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设施所在村(社区)的职责,正确处理好公共体育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关系。依据星城镇项目多,建设任务重的镇情,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制订出总体布局和建设规划;要留足体育设施用地控制指标,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同时镇政府及各村(社

区)要运用各种形式,采取不同的方式,多途径、大范围、强力度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并成为全镇村(居)民的共识。

2、增加投入力度,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投入,同事也要积极探索创新建设、管理的新路子,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体育场馆,以有偿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开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夜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牵头,引导各村(社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整合现有人员(如,乡镇文化管理人员、村级文体负责人、各设施点的管理人)建立督促管理队伍,并对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在重建地和小区人口密度大,设施负荷大的点要落实专人负责,保护和维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

4、坚持社会共享,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率。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各处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体制,各相关

职能部门,要在政府和文化站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对已建成开放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第五篇: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汇报

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深入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所采取的一项具体举措。我校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体育场地等设施向社会开放后成效显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等设施的社会效益,推进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学校和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将我我校体育设施开放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开放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认真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工作,完成为民众办实事的任务,我校克服资金难、人员管理难、活动安全管理难等多重困难,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市、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学校场地开放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学校财产安全、健身人员运动安全、体育设施及场地的管理与维护、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外来人员的接待与管理、与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和邻近单位的联系等做了详细的部署,纷纷成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开放工作的领导小组,对场地开放活动的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细化,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协调合作,保证了学校对外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把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真正做到了有检查、有小结,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协商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健全制度、把场地开放工作规范化

对开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多次进行讨论、磋商、研究,学校制定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方案及管理办法》、《学场地开放注意事项》、《场地开放工作安全预案》、《门卫值班制度》、《出入人员登记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具体、责任到人。在学校门前醒目位置设立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告示牌,将学校场馆开放内容、时间和要求告知市民,并做好进出活动人员登记工作。此外,学校领导还专程走访周边的社区和大单位,征求他们对场地开放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克服自身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放校园场地,满足民众需求,力争把开放工作做好做扎实。为了让民众和学生能够安全地到学校运动场地开展健身活动,各校把制定的相关制度落到实处,不仅规范了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的行为,保障了市民健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加强了管理力度,保障了市民文明健身,推进了社区文明共建活动。

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该项工作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操作要求。具体的有《场地开放管理制度》,明确了《登记统计制度》、《公示告知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检查巡视制度》等,尤其是登记统计、检查巡视,要求入校锻炼的居民、学生必须登记入场,而学校的管理人员则对上岗情况、开放时间和参与活动人员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除学校值班人员在每天开放时间内认真检查巡视外,《学校场地开放安排》以告示的形式,使周边居民学生明确了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开放对象、联系方式等。《场地开放管理工作人员职责》对于管理者和值班人员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定期进行场地安全和消防安全的检查,消除隐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及时修复;采用劝说疏导的管理办法,注意管理者形象,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主动为活动人员做好服务工作等。《学校场地开放须知》要求入校锻炼者做到“进入学校后,要注意人身安全;使用设施前,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和安全注意事项,仔细检查设施是否完好,确定无安全隐患后再使用;遵守学校场地开放的规章制度,听从管理人员管理,自觉保持场地清洁卫生;不在场地内大声喧哗、聚众闹事。因此,学校同时,学校还出台了《场地开放注意事项》、《篮球场使用注意事项》、《乒乓球设施使用注意事项》等等,尤其是《学校场地开放应急方案》,对突发病症的处理、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等做了比较细致规定和操作指点,如遇到入校锻炼者突然发病,病情轻微或能够通过本人或亲属、朋友确定病情的,可先服用自带药品;病情较为严重且病因不能确定时,管理或巡查人员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记录拨打时间和救护车达到时间等,并通知家属,做好安抚工作和其他善后事宜……如此以确保工作的落实。

三、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市民的要求,加大了场地开放的力度。在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下,为方便各方来校健身的人员,我们简化了来校参加健身活动的手续。在开放时间里凡来我校开展健身活动的人员只需在门卫进行实名登记,便可进校进行健身活动,体现出学校场地开放的诚意。

为了满足市民需求,各校都能及时对设施进行维修,经常更换篮球网,在配合社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中,我们从参与策划到提供专业指导实行“一条龙”服务;为了照顾广大学生,我们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宗旨,学校的体育设施由原来的闭门谢客变为开门迎客,学校的场地热闹起来了。各校不断涌现出一桩桩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

1、场地开放期间,校园里热闹极了!瞧,伯伯、阿姨们结伴来到学校,他们有的跟着“老法师”随音乐认真打太极,一招一式展风姿;有的舞动红色的扇子,挥洒自如地打着木兰拳;有的绕场慢跑、有的打羽毛球、有的练健身球、有的弄刀舞剑;孩子们也不甘示弱,篮球场、乒乓球场可是他们的天下,不搞个大汗淋漓是誓不罢休的。

2、在开放的时间里,除了值班人员外,校领导经常到校值班,落实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以及对器材的管理、维护和保养。

场地开放、资源共享,我校是居民们锻炼的乐园,在这里,全民健身成为一道可见可赞的亮丽风景线。四、一举多赢,学校旧貌换新颜

学校的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学校开放校园、走向社会、从学校素质教育走向社会素质教育的起点和开端。事实证明,良好的社会效益的确给学校带来了一举多赢的可喜成果。

同时,学校运动设施的开放工作对于提高公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也发挥了积极的教育辐射功能。学校开放后,一方面使场地资源共享,方便了市民健身;另一方面融洽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青少年学生也因为有了正当健身场所而疏远了网吧等娱乐场所。社区的治安工作更稳定,学校的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校园场地开放后,任何一项 “场地开放”看似方便,只要打开学校大门就行了。其实不然,开放的时间与学校作息时间的协调,进校、离校的管理,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后校园的安全,入校健身人员的安全等等,都是要重视安排好的,一个环节有问题就会影响工作的推进以及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开展。

虽然有着种种不利的因素,我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并没有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开放活动中也没有出现过意外伤害事故,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顾虑,如学校的绿化管理、校园保洁、场地维护、安全保卫等工作负荷的加重而带来的经费投入困难,体育设施如何有效维护保养以及意外伤害事故如何处理等,这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亟需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市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五、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成本付出问题。学校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要坚持公益性的方向,不以赢利性为目的,我校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开放过程中学校体育健身设施必然产生一定的损耗,还存在一些不文明人员的人为破坏,维护维修、人员管理都增加了学校办学成本,如何更好的解决值得关注。

2.社会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要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现在新型社区,借助场馆向社会开放,可以设计出合理机制,要求社区必须有组织形式,像俱乐部、活动小组的方式来登记,这样就和社区对接,对社会发展是有深层次的意义。而这些工作的协调落实学校是无力承担的。

3.安全风险责任的归属问题。社会人员进入校园,体育健身过程中发生了意外,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承担?发生意外的救援机制如何建立?体育器材是否达到安全程度由谁来认定?校园其他设施的安全保障问题等等。

任重道远,我们将会继续在市体育局、花山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如既往地把场地开放工作坚持下去,进一步完善开放工作的管理制度及各项措施,进一步摸索运动场地开放工作的经验,把学校的门开好,把学校的场地用足,迎来更多的热爱健身的朋友们,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把学校场馆开放工作搞得更好,让学生和社区市民更加满意。

下载关于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情况汇报[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情况汇报[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

    峡口镇文化广电公共文化汇报材料

    峡口镇文化广电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峡口镇紧跟上级步伐,加快建设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

    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永寿县文体事业局局长杜景安(2011年6月23日)各位领导,调研组成员:首先,我代表永寿县文体事业局对市文化体育业调研组前来我县调研文化体育业......

    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汇报材料(样例5)

    三门峡“印象·天鹅城”文化演艺基地 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情况汇报 2014年10月 1 目录 第一章:三门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 第三章:第......

    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样例5]

    近年来,随着新泰州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泰州市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按照调研考察的内容提纲,结合文化主管部......

    关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落实《文化部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的通知》情况的汇报 省xxx处: 《文化部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于汊涧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汊涧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谢省长、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文化工作,根据安排现我就汊涧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