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时间:2019-05-12 13: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第一篇: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发展“十二五”规划 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的主题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主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协调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为顺利按时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规划实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竞赛提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基层基础体育工作有序推进,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要求,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其中提前完成10项指标、占35.7%,完成中期指标的10项、占35.7%,未完成中期指标的4项、占14.3%,2项指标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相关数据,还有1项指标预计完成有困难(详见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11个省辖市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90%以上参加考核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绝大多数乡镇(街道)达到“三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大部分社区(行政村)达到了“两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建有国家级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总数已经达到99个,建成400公里绿色健身步道。全省50%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二是体育社团组织日益健全。推动体育协会组织覆盖延伸,全省现有体育社团1537个、团体会员1.33万个、个人会员146万人。共有省级行业体协、单项协会和各类人群体协65个;市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各类人群体协和单项协会5200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6900个、村级体育健身组织3万多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3.9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我省已拥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188011名(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人),其中国家级1183名、一级7512名,总量和国家级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三是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农民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残疾人运动会等定期举办,乡镇(街道)运动会、业余体育联赛等蓬勃开展。各地经常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调动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2012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5%。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省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达104.2,位居全国第二;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8%,列全国第六。四是公共体育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建成全省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便捷的资讯服务。7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可就近接受场地、指导、活动等服务。积极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试点,利用主流媒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二)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竞技运动水平保持全国第一集团位置,2011-2013年,我省共有26人获得40人次世界冠军,2011和2012两年都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突出贡献奖”。在伦敦奥运会上,有6人次获3.5枚金牌,2人次获1.5枚银牌,2人次获2枚铜牌,金牌贡献位居全国第四,取得了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36人次获19枚金牌、15人次获10枚银牌、6人次获5.5枚铜牌,比赛成绩全面超上届,多项指标超历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以45枚金牌并列第四名,117枚奖牌位列第五名,2588分位列第四名,综合排位第五名,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省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办队局面基本形成,目前共有省市联办专业队9个(柔道、拳击、摔跤、跆拳道、棒球、现代五项、男女手球、女子曲棍球),省、市、高校共建专业队1个(女子垒球),省、市、企业、协会共建专业队2个(马术、高尔夫球)。“尖子工程”和“金牌教练工程”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竞技体育队伍,常年在国家队集训的运动员人数名列全国前茅,9人列入国家精英教练员培训计划(位居全国第一)。

(三)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共创建37所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0个、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268个,创建19所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认定2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位居全国第一,国家体育传统校总数位居全国前四。创建2所五星级体校,新建了3所四星级体校和3所三星级业余体校,业余体校教体结合覆盖率达87%。认真组织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其中2013年参赛运动员达12000人次,注册业余运动员16180名。运动员文化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我省优秀适龄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部注册学籍,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13个省辖市的109所业余体校中,已有87所体校通过教体结合就近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业余运动员每周文化学习超过24个学时。完成了首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贯通一体办学试点”的入学工作,2013年已启动普通高等院校面向运动学校毕业生对口单招工作。

(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48.1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2%,体育产业从业人员37.69万人;2012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535.7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9%,体育产业从业人员41.45万人,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年度目标。从2011年起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11、2012、2013三年共有309个项目获得资助,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着力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指导昆山、江阴、溧阳三地成功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为首家以县域集群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28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了江阴海澜马产业集聚区和新店镇、曹甸镇、武坚镇等一批体育健身器材聚集区,涌现出徐州军霞、淮安共创、扬州阿珂姆等一批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及张家港金陵、南通铁人、南京边城等一批年销售额5000万以上的中型企业。2011年体育彩票销量141.73亿元,超越广东福彩,成为全国体彩业界第一;2012年体育彩票销售161.81亿元,2013年体育彩票销售155.8亿元,荣获全国体彩“八连冠”。体育培训、中介服务、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体育竞赛提档升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总共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843项次。2012年,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升级为UCI2.1级,并实现江浙联动,真正达成“环太湖”,赛事级别、水平、影响、效益的全面提升。扬州马拉松比赛成功升级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被中国田协授予“金牌赛事”称号。常州全面提高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办赛水平,注入精彩的本土文化元素,继续获得该赛事2014至2017年承办权。苏州市不断丰富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内涵,成功获得2015年世乒赛举办权。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正式升格为积分赛,成为顶级品牌赛事。太仓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为筹办2014年竞走世界杯打下了坚实基础。品牌赛事工程稳步推进,省辖市基本实现“一市一品”,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一县(市、区)一品”,涌现出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如东的国际风筝会、新沂的环骆马湖自行车赛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大力支持南京市承办青奥会和亚青会,南京亚青会取得圆满成功。我省体育竞赛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魅力形象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体育科教人才成果显著。大力实施科教强体和人才强体战略,体育科研、体育教育和人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体育科研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省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体育与科学》杂志获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被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体育科技服务体育事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省体科所较好地完成了伦敦奥运会科研攻关服务工作,为跆拳道、击剑、蹦床、马拉松等项目运动员的参赛和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完成覆盖全省104个区县的群众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为省政府惠民工程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11和2012连续两年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并承担了总局“全国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列活动”江苏站的具体策划和专家讲座工作。南京体育学院被列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项目,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2个专业立项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体育人才工作进展顺利,推荐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由省政府批准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由省人才办批准为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局系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占干部职工总数的比例已达60%。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一些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同时随着客观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又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育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体育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政策保障、部门协同力度等明显加大。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体育需求的新形势,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并未形成。全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绩效评估办法尚未出台。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北的县级政府体育机构和职能在弱化,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相对薄弱、活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万人拥有约0.2个体育组织,1/3省级体育社团处于“休眠”状态。市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较弱,体育产业企业多处于微小状态,由市场决定体育资源配置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工作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协同配合,推进的力度显得不够,工作效果与预期有差距。

二是体育自身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展不快,体育社会组织尚不能完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体育部门既管又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水平不高,仍面临着体制机制不适应、运营效益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有待加强,省市、省校、省企联办优秀运动队责权利等制度需进一步完善。职业体育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产业活力有待增强。

三是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区域体育、人群体育发展均衡有待加强。事业强、产业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现有体育产业政策落地不够,执行效果有限。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体育发展的地域差距明显,经济薄弱地区的体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对苏北以及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体育工作政策扶持与业务指导不够。人群体育也有明显差距,部分人群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肥胖率明显增长,成年与老年人群的素质指标下降,年轻女性的体质水平不容乐观,育龄妇女体质水平下降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展不快,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有待加强,城乡居民体质差别仍然存在。

四是体育工作投入产出绩效不高,粗放式发展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重投入建设、轻管理使用,健身路径使用率仅占各类体育场地的1.6%。重公共体育场馆新建、轻现有场馆开放利用,部分场馆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体育竞赛重数量、轻效益,受群众欢迎、有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赛事较少,经济和社会效益较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有待加强,实际在基层一线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不足50%。竞技体育仍然依赖于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投资效益不高,缺少带队冲击世界顶尖水平的教练员队伍,综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三、体育外部环境总体判断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力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体育发展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面临推进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体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将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强身健体、文化娱乐将越来越重视,体育服务和消费将会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体育已纳入国家和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我省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均包含体育内容,体育将会与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体育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外部环境将会持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体育的文化、教育、经济功能不断彰显,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都对体育工作给予更高的期望。“十二五”以来,国家和江苏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体育场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体育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省政府每年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推进各项体育工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体育政策扶持力度,把体育纳入各项考核之中,着力维护群众的体育健身权益。体育外部环境优化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体育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党委政府的步伐,不断实现创新创优,更好地服务“两个率先”,做到有为有位、争先进位,才能保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是体育的社会开放度越来越高,协同发展将要成为主流。改革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主旋律,也是体育部门面临的大环境,体育将更加开放。体育部门职能面临转变,政府和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重新架构,体育部门将越来越多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体育发展方式面临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向注重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市场必将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育工作方法面临转变,随着体育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将不得不依靠教育、文化、旅游以及经济部门的协同推进,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与部门、社会、市场协同,集成各类发展要素,将成为体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模式将会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尽快尽早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四、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有关建议

在“十二五”后期,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作为主旋律贯穿规划执行全过程,进一步转变体育部门职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确保全面、高效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体育顶层设计。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深入研究,确立长期的和阶段性的目标,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要明确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具体标准和政府责任;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提供,要明确规则和行业标准,并制定可行的监管办法和细则。实施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制定我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标准,推动市县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目标,建立宽松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拓展各类体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意见,逐步把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和市场。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体育工作主攻方向,转变体育政府职能,推动体育协同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体育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抓紧落实已有改革事项,落实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创建达标制度,改进和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序推进一批中央已明确的改革部署,制定我省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协调省人社厅制定运动员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深入研究一批中央提出了改革方向原则和规划目标的改革任务,注重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转职能、放权限、调职责、调机构,推动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改革,建立动态开放的综合数据库,加强体育行业标准建设。调整现有运动项目中心布局,推动同类项目群集中管理,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面接轨。继续推进体育社团改革发展,坚持“三化五有”发展方向,完善等级评估体系,研究政府向体育社团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方案,促进体育社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体育科教投入力度,协同推进全民健身、竞赛训练、体育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运动项目省市、省校、省企共建机制和模式,与有关部门协商制定《省校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名校办名队”和“教练员进校园”工作,鼓励支持四星级高中兴办1支以上具有市县水平的运动队,形成“一校一品”特色。继续开展星级体校创建工作,促进创建标准与常规管理深度融合。加大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规范管理力度,进一步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赛、训练、体育师资培训等体系建设。继续与省教育厅合作实施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举办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所有公办体校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划和经费“两纳入”,进一步畅通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的升学渠道。加强与建设、园林等部门合作,推进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建设,提供功能多样、形式新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体育场地。加强与卫生、旅游等部门合作,促进体育与健身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手机等平台,深入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活动信息,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四)进一步提升体育投入绩效。提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益,由行政命令式配置向按需配置转变,把乡镇中小型健身中心作为新的重点给予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向注重延伸覆盖和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向社会组织兴办转移,提高基层体育社团的活力。提高各类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场馆运营管理的扶持。修订运动队绩效目标考核办法,完善综合评估体系,改革经费核拨办法,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体育竞赛综合效益,继续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提倡勤俭节约办赛,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加快体育科技创新步伐,完善我省体育科技工作考核制度,研究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激励政策。提高人才工作效益,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提高引进人才质量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壮大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等主体产业,加快发展体育康复、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新兴产业。积极拓展职业体育市场,引进国际高水平职业赛事,理顺管理部门与职业俱乐部和联赛关系,推动职业体育健康发展。加强规划制定、政策支持、服务指导,积极培育扶持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集团组建和运营,创新培育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规范体育产业经营主体行为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对体育产业实行宏观监督和管理。加强政策的落实、集成和创新,把国家和省的各项体育产业政策落到实处。完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评审工作,提高对体育服务业、场馆运营等业态资助比例。推进体育产业统计、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市场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基础工作,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六)进一步注重体育均衡协调。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着力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体育服务功能,确保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农村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水平。适当扩大万名体育教师培训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比例,开展“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苏北体育工作扶持力度,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吸引更多的青年和中年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着力改变健身人群“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制定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实施办法,完善老年人体育工作具体措施。与妇联、计生等部门合作,推动育龄妇女健身活动开展,增强此类人群体质。

第二篇: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县应急办《关于开展“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乡对“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评估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目标实现情况

(一)自然灾害。“十二五”期间我乡受庐山地震波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无人员伤亡。**路建设路段山体小面积滑坡,无人员伤亡。滑坡发生后,我乡及县级相关部门及时应对,通过爆破方式清除了危岩,确保了无进一步事故发生,保证了道路畅通。

(二)事故灾难。“十二五”期间我乡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

(三)公共卫生。“十二五”期间我乡未发生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未发生Ⅲ级以上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十二五”期间我乡未发生一般群体性事件。未发生Ⅲ级以上的社会安全类事件。

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是前提。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成立了由书记、乡长任组长、副乡长任副组长的乡政府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党政办,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社会事务办、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事项。同时,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乡政府建立了乡级领导和各村、社区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实行各级领导对防汛、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包片,抓住易突发公共事件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学习,熟悉预案内容和管理规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二)加强应急演练和队伍建设是根本。建立了乡、村、组干部,民兵等为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地震、森林防火、防汛、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队伍常年保持在100人以上,做到拉得出、过得硬、叫得响,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地质灾害点紧急避险、森林防火等专项演练。

(三)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保障。一是强化信息报送工作。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按照要求,及时上报信息。二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责任制。办公室定期组织力量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内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三是加强预警预测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统计信息按月报送和公共安全形势定期会商制度。按月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是基础。通过印发预案、科普资料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应急救援工作,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存在问题

我乡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公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四、下步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乡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我乡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突出重点,推进常态管理。一是抓好预案编制的完善。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抓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在全乡有计划组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同步加大对各行业和民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自救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理顺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应急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乡村两级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强化管理,加快队伍建设。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农业局)

2011年以来,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突出现代农业五区建设这一重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升组织化水平,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主要成效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以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我县粮食优质高产新路子。近年来,以赵店、赤眉、王店等乡镇为重点,扎实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示范创建创建活动,每年创建高标准示范田4万多亩,通过良种良法、良技良制、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统防统治植保措施有效落实,真正把我县高产示范区建成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样板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5万亩以上,总产3.3亿公斤以上,较好实现了“十二五”末全县粮食生产能力3.3亿公斤。被国家财政部、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产量产粮大县。

(二)生态高效示范区建设特色明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茶叶和蔬菜两大特色。生态高效示范区规模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优质茶叶生产以我县乍岖永青山、赤眉琴溪湖两大片区为核心,成功招引融侨、花慧等公司纷纷入驻内乡,投资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共同做大我县茶产业开发,2011年以来新发展优质茶3850亩,1

全县总面积突破8000亩,积极打造优势茶品牌,不断做大优质茶产业。三是在以灌涨镇为重点,积极推进高标准日光温室高效蔬菜基地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00个,建成日光温室蔬菜基地500多亩,亩产值万元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牧原公司晋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10多家,初步建成以牧原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龙大为骨干的生猪产业化集群一个,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多家,注册资金2亿多元,入社社员4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近10万户,培育认定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20多家,生产组织化程度逐年提升。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提高。全县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示范推广,我县已建成以粮食、林果、蔬菜、油料为主的10类作物无公害生产基地82.35万亩,年产各类无公害产品30多万吨。初步健全了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安全体系,有效减少我县农业生产化肥农约用量,减少农约、化肥残留,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七)科技长入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县、乡(镇)、村,三级农业技术、农用物资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全县农资、农技、信息、植保等方面的乡村级服务网点400多个,科技培训、农技推广、信息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先进适用技术被群众掌握使用。201

2年按照中央、省政府安排部署,启动了《内乡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县8各乡镇分别建设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1个,通过项目实施,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诸多难题。二是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应用。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等,年培训农村青壮年农民近万人次以上,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三是加快优质良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新技术20多项,每年年引进推广优质良种10个左右,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挑战

1、农业经济的弱势地位依然存在受到城镇化、工业化影响,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并没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农业资源的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不高,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作用不够明显,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制约。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滞后

近年来,尽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服务功能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开拓

能力和带动力较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属全省和全市经济发展水不高县之一,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地方财政实力不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造成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内乡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由于内乡县及周边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内乡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为积极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推动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全县环境总体质量有所好转,但大中型养殖场等局部污染源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养殖与种植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老化,传统农技推广机制、推广模式已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亟待健全,全县缺乏固定的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场所,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推广遭受诸多因素制约;同时,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生产者老龄化现象相当普遍,综合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接受

及应用能力较弱,导致农业内源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6、农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先后成立了内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6月,县人政府以内政[2008]56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内乡县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农业、食品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安全大检查,努力确保群众生活消费安全,通过近两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讲,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工作,刚刚开始,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仪器设备有待争取上级项目扶持、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7、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县西部、北部大面积岗坡丘陵地,水资源缺乏,水利设施薄弱,频发旱涝灾害历来是农业及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子。

四、建议

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重视程度,尽可能从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加强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建立支持粮食生

产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

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给予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必要的人员、经费、设施条件保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4、强化农业 产业化工作组织领导,要县级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目标全面落实。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努力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第四篇: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根据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函〔2013〕45号)要求,现就“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工业强镇、项目立镇、产业富镇、生态秀镇”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3.9亿元,年均增长12%,2011年完成2.8亿元,2012年完成3.6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3.9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1.6%。财税收入规划目标480万元,2011年、2012年、2013年上半年分别完成375万元、316万元、158万元,均超额完成县核定任务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2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2.8亿元,占规划目标值的140%。

(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500元,年均增长12.5%,2012年为2172元,占规划目标值的86.8%。

(三)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达65%,目前为60.2%,占规划目标值的92.6%。农村沼气入户率规划目标达10%,目前全镇沼气用户430户,入户率达4.4%。已建成3个垃圾处理场和1个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等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四)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人口规划目标为总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6‰以内,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截至2013年6月,全镇总人口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性别比100:112。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规划目标均达到90%以上,2012年参合、参保率分别为91.7%、87.3%。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不断进步,目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为城区面积拓展到3.5平方公里,拓展区域的规划、征地、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均已完成。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3年8月份动工,2014年全面竣工。新张公路硬化工程已申请立项,预计2014年完工。已完成星月、石塘、张家庙开发区的街道亮化。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1.农田水利项目。“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先后对拱桥、新潮、碧山、长塘、中车等村损毁严重的水渠进行了维修。完成了苏河等五个村的土地整理和米家村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章几塘、碧山、永宁、星子坪等村3.9km2坡改梯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完成验收。建成沼气池80口,在建30口。完成碧山、水西、长塘、新潮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82km,共解决1.1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已完成16个村的农网改造。金银花种植渐成规模,面积达500余亩;烤烟生产基地扩大至2200亩,涉及11个村,年均产烟5000担,2011年以来共建成烤房119座,其中湘密烤房84座,普通烤房35座。新建养猪场6个,其中规模养猪场2个,新发展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4户。完成退耕还林4900亩。同时,完成了新东村种羊基地项目、双江村大鲵养殖项目、万亩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土鸡生态技术研究项目、优质大米加工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的包装。此外,邵阳市第一水源东风水库工程、田心桥至中车6.8km的河堤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

2.交通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所有村(居)的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体系,2011年新建村道4公里,2012年新建村道5.4公里。新潮至张家庙公路硬化工程、远山危桥改造工程、丁洞公路建设工程,已在积极筹备。全镇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3.城镇建设项目。经总归修编,城区面积扩大至3.5平方公里,新开发占地30亩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街,建成***国土资源中心所、占地面积达4200㎡的新潮大市场、标准化的新潮垃圾中转站,新安装315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并逐步改善了张家庙、星月、石塘开发区的路灯、绿地、下水道、高低压线路等基础设施,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完工,有效改善了城区整体面貌,进一步增强了城镇中心区的吸附力,实现了扩容提质的总体目标。

4.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新潮安全饮水工程,碧山中学受益人口达800人。建成***中心小学教学楼、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中心幼儿园建设、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落实了学生营养餐计划。镇文化广播站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镇卫生院公卫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狠抓工业招商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工业强镇”战略为指导,努力将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永宁环保砖厂等企业打造成***镇的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鼓励其改进生产技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目前,镇内现有企业均运转良好,且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对全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已成为一般纳税人。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放宽路子,鼓励发展;放活政策,保护发展;放松环境,引导发展;放胆扶持,加速发展”的策略。“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共引进芳诺竹筷厂、东湾混凝土搅拌站、立峰制衣厂等私营企业8家,完成投资1080万元;新增规模养殖户4户。此外,2012年,瀚森纸业投资180万元新增加了一条生产线;2013年又投资2000万元开办分厂,并入驻隆回县工业园。

3.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将节能目标逐项分解落实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单位,加强督促检查,对能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督办和严格考核,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型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推广力度。尤其强化对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之类企业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染物处理技术,群众反响较好。

(三)突出农业农村工作

1.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3年,启动1个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建设。新建村道9.4公里。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累计解决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沼气入户率达4.4%,新增太阳能利用户130余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2011年至2012年,我镇均被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2.特色产业得以巩固。我镇已基本形成烟叶生产、双季稻种植、金银花、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烟叶种植面积2200亩;种植双季稻500亩,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均产量12000 吨以上;金银花种植面积500余亩。加强了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步伐,共发展各类专业养殖户69户,其中湘慈旺旺养猪场规模达3700头以上,2012年底牲畜存栏2.3万头,家禽存栏21万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万人,实现打工收入2750余万元。

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兑现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两项制度帮扶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农村低保五保补贴等各类涉农资金1800余万元,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财源建设和作风建设

1.积极培育财源。大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进一步壮大了支柱财源。“十二五”以来,通过农村信用社为烟农、乡镇企业、返乡创业人士等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累计达2400余万元,以支持农业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确保了各年税收任务的完成,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项目支出和保社会稳定的四保目标得到较好实现,特别是财政对惠教、惠农、支工和社保等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明显加大。

2.改进干部作风。以全县治理干部走读活动、实施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为契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方式,落实最严格的指纹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竞争上岗制度、下乡跟踪举报制等,从根本上提升了干部作风。同时,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群工站的管理与考核,干部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优的服务质量,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到2013年6月底,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70.4万元,低保人数764户、1164人;累计发放五保资金 53.5万元,五保人数146户、152人。继续完善救灾救济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到2013年6月底,共发放救灾专项资金45.3万元。加大投入,改善敬老院食宿环境,现敬老院入住老人25人,身体均较健康。已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91.7%、87.3%,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和养老问题。

2.计生、教育、文广卫等工作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11年、2012年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解决了碧山中学8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和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田心桥小学已通过了县教育局的合格制学校验收;***镇农校再次被评为全省示范乡镇农校。全镇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广播站,通有线电视的村22个,通宽带的村20个,通自来水的村23个,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有序推进。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镇卫生院不断改进医疗队伍结构和基础医疗设施,公卫综合楼已于2013年开工建设,全镇28个村(居)均设立了村卫生室。

3.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稳定。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认真实施“牵乡守护”工程,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重视信访稳控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一批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以“六五”普法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4.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以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共开展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达4800余人次。加强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尽力帮助需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十二五”中后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奋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超规划目标15%。财税收入达到486万元,完成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亿元,超规划目标9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超规划目标9%。新农合、新农保覆盖率均达100%,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总人口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均完成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8%,高出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农村沼气入户率达10%,完成规划目标。

经评估,到2015年,***镇“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能够圆满完成。

第五篇: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提升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时期。为了做好“十二五”期间我县的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县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今后“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地位,全面落实“科教兴县”的战略;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的管理原则是:讲科学、求规范、重创新;兴教育、促发展、为人民。

(一)讲科学,就是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做事,以科学的方法管理。

(二)求规范,就是教育职能要规范职能,规范管理,规范服务。

(三)重创新,就是要把推动教育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作为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四)兴教育,就是要壮大教育实力,优化教育运行机制,加强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

(五)促发展,就是要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为人民,就是要牢固树立教育为民的思想,千方百计解民之困,足民之愿,增民之利。

二、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文化事业现状:我县建成了人民广场;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科学档案;成立了非遗普查小组,普查出139个大项县级非遗项目;投资30万元对1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购置了文化活动器材;投资14万元建设了7个农村农家书屋。存在问题主要有:没有博物馆,无法满足全县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的需求;没有人民剧院,影响演出活动的开展;图书馆面积仅960平方米,馆舍狭小,影响群众对文化资源的共享。

(二)教育事业的现状: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强化特色学校创建,努力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精细管理,突出有效教育,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认识,积极发展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农村中心幼儿园的达标建设,开展了等级幼儿园的评估和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了幼儿园教师实施新课程创意设计竞赛活动,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强化措施,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科学抓质量,全程抓质量,加强学习交流与帮扶力度。加强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构建规范运行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加强了教科研工作,要求学校进一步增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意识,切实提高了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扎实工作,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了对学校课改工作的指导,积极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重视抓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必修课,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切实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体育事业的现状:xxx期间,我县建成了校外活动中心一座,结合县城小区建设,建成了健身路径16个,农村篮球场63个,乒乓球台126个。我县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XX年以来共取得市级以上奖杯6个,奖牌20枚,其中我县老年门球队五年来均进入全市前三甲;老年乒乓球队也多次取得前三甲;XX年,在邯郸市全民运动会上,我县代表团取得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6块;XX年、XX年xx一中篮球队连续两年进入市甲级比赛的前4强;我县多次获得市级群体工作先进单位、体育先进单位。存在问题有:我县没有专业的体育场,只有一中、二中两个较大的运动场。县城小学没有标准操场;我县没有体育馆,影响居民健身需求;没有业余体校,影响我县竞技体育的发展;没有标准的游泳池,影响夏天广大居民健身需求;没有大型文化广场,影响县城居民晨练、晚练需求。

三、主要目标任务

(一)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机制。通过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0%;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继续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左右;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5%以内;“三残”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85%以上。

(二)以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尽快形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通过努力,在“十二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力争县城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实施好“四个工程”,即“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研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重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要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办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以建立教育质量监控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为保证,逐步建立起实施素质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形成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

(四)学校建设方面,基本完成学校“校安工程”和中小学布局规划,新建一所24规制初中与xx二中一起形成区域内南北协调,辐射全区的优质普通初中教育资源,突出对外开放,突出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功能。xx四中、李家疃中学、路固中学、商城中学等四所初中完成农村城市化进程,搞好镇区内中小学布局调整,形成与区镇建设相配套的合理的教育布局。启动一批一级一类幼儿园及示范幼儿园建设规划,加强街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促进民办、个体幼儿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完成省级重点中专xx县职校中专的校园建设工程。按照标准对新建学校进行设施设备安装及绿化美化,达到设备先进化,校园花园化。到2015年基本完成布局调整规划:初中保留7所,小学保留54所。

(五)文化方面,“十二五”期间建设xx县文化宣传中心和人民剧院,使我县有一个良好的演出场所;建设一个县级标准图书馆,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完成全县农村文化活动室和书屋的建设;逐级完成县级申报市级、市级申报省级、省级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工作;出版《xx非遗汇编》一书;建设一座占地20亩,建筑面积10000平米的大型博物馆供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和学习,宣传xx文化历史,把xx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

(六)体育方面,十二五期间完成一中整体搬迁,紧邻新一中建一个100亩标准体育场,供师生及附近居民强身健体;投资800万元建设一座县级乒乓球馆,满足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健身和市级乒乓球比赛之用;投资55万元再建25个篮球场、50个乒乓球场,满足农民健身需求;宾馆以南到有所为路,东临二环,西临三环,建设一个大型广场及公园,满足广大晨练、晚练健身者需求;投资860万元建设一座标准室内游泳池及相关配套建设。

(七)人事方面,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师资资源,严把进口关,坚持教师凡进必考的原则,招聘优秀师范类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制度;进一步坚持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继续坚持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坚持开展支教等学习交流制度,促进城乡教师、干部交流,保证优秀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努力实现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配合财政局、人事局做好落实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工作;继续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按照市教育局分配名额,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指导下,做好各种评模选优工作;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聘任制的运行,做好专业技术晋升、评聘工作;做好每机关、事业单位技术人员、职工考核工作。

四、主要措施”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3、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

4、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5、切实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6、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切实落实和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7、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加快管理职能的转变。

8、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促进教育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的落实。

9、维护教育形象,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

10、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切实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下载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共5则)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规划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五年规划,根据省统一部署和市领导指示,市发改委专门下发文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自查情况

    博州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自查情况 一、政策保障(16+10分) 1、制定有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划 (1)制定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得1......

    报告材料--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显示煤炭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39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煤炭产量复合增长率将从过去的8%降至3.......

    盱眙县地方海事处“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报告

    盱眙县地方海事处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报告 “十二五”期间,在市地方海事局和县交通运输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盱眙县地方海事处始终以促发展、保安全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十二五”编制规划实施意见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规划),对推动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切实做好“十二五......

    茂兰镇“十二五”规划评估报告(合集5篇)

    茂兰镇“十二五”规划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

    曹武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范文

    曹武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确保“十二五”......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区司法局“十三五”规划纲要 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根据区发改局《关于开展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对承担我区“十三五”规划的社区矫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