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育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调研的汇报提纲

时间:2019-05-14 05:2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体育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调研的汇报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体育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调研的汇报提纲》。

第一篇:教育体育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调研的汇报提纲

新郑市教育体育局

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调研的

汇 报 提 纲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8月19日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我就“十一五”期间,新郑市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十二五”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等,向各位领导做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十一五”以来,市教体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路,突出了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规范发展,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几年来,通过全市教体系统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先进集体”、“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先进县市”等国家、省、市荣誉200余项。

一、新郑教育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69所,教职工6397人,学生数86618人;其中,小学125所(不含46个教学点),初中27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学校3所,幼儿园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共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60所,教职工1836人,学生数24127人。

全市公办幼儿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连攀新高;成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逐步壮大;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相互补充,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相互衔接的大教育格局。尤其是我市的均衡教育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办学条件达到了新水平1.进一步整合全市教育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新郑2007-2011年教育发展规划》。

2.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我市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7年以来,共投入1.5亿元用于校舍新建、改造、维修。如2007年投入近1000万元新建了外国语小学,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了轩辕中学,共投入1374万元,分别为八千乡、和庄镇、辛店镇、观音寺镇新建了一所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等等。

投入800多万元更换了全市中小学学生课桌椅、教师办公桌

人,2008年690人,2009年742人,2010年更是达到854人。

4.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几年来,各职业学校通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大讨论活动,初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全员培训,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和对口升学工作,我市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按照课程安排,开齐、开足体、音、美课,落实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制度,认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工作稳步开展。2009年10月份举行的郑州市十运会上,我市代表队夺得38枚金牌、81枚银牌,团体总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县市领先位次。认真做好全民健身工作。在全市336个行政村各建设一个标准化篮球场和两张室外乒乓球台,今年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四)积极探索、典型引领,特色学校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各自优势和特色项目,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创建特色学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如一中分校的激情校园;新华路小学的版画教学等,这些特色项目均为我市的特色学校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五)加强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有了新提高 1.加大投入,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结合实际,在全市推行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

农民工子女就学和“留守、流动儿童”管理问题。

6.加强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2007年以来,共开展安全教育讲座2800余场,开展安全演练2700余场。共投入132.18万元,为26.54万人次学生购买了校方责任保险,有效地保护了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今年,将为全市215所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配备专业的安保人员366名,正在分批、分步配备到位。

7.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疾病防治工作。8.开展系列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9.采取多种措施,关爱教师生活。从2008年9月份开始,为我市农村边远地区任教的630名教师,每月补助100元。坚持每两年为全市教师体检一次制度,2007年、2009年共投入170余万元为全市教师进行两次体检。每年教师节,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其中,2007年、2008年分别投入200余万元、2009年投入400余万元,对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三、“十一五”期间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文件规定,校舍安全工程所有项目必须做到建设手续完备,但由于我市大多数学校没有土地使用证,因此无法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手续。

全省乃至全国,普遍存在农村中小学校普遍没有土地证,按规定补办原有校园的土地使用证,受土地指标、土地管理等政策

(一)新郑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按照“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巩固提高“普九”水平,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均衡教育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推进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建设和谐新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扩大公办幼儿园规模,提高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结合小学布局定点工作,充分利用撤销后闲置的小学校舍改建或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十二五”期间,每个乡镇建成1—2所公办幼儿园,并有计划的安排幼教专业教师,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益智健体游戏活动,努力提高保教质量,确保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0%以上。2011年—2015年,每年在市区或乡镇至少建成2所公办幼儿园。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坚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上,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全市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

——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普

加强乡镇成人学校、社区教育学校阵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力争2015全部达省示范性成人学校或郑州市规范性成人学校标准。立足于服务当地产业,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城乡劳动力就业等需求,深入调研,密切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办学,实现各校均有特色培训项目,提高我市成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规范民办教育管理,调整民办教育发展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特色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普通教育和学前教育,规范发展各类培训。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符合新郑实际的教育格局。

——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构建载体,积极探索师德建设新途径。把师德建设作为“强体固本”的基础性工程,以“三查三评”活动为抓手,以开展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等各项师德主题教育为载体,以加强教育、搞好活动、强化监督、严厉查处等方式方法为手段,不断完善师德监督投诉机制,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对校长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新郑教育实际,我们将在认真做好教育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以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开展学科培训、专业人员培训、校长培训、学科技能测试、名家讲座、外出考察等活动为载体,统筹兼顾,0

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校园安全工作的科技投入和设施设备的改造,全面提升校园安全工作人员的安全技能,建立完备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重点做好学校消防安全、校舍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自然灾害防范与应急,危险化学品管理、校园网络管理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充分发挥警校联系机制在学校安保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平安教育、平安校园”活动。

——以“完善机制、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加强监督”为抓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确保我市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有效推进,把我市中小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严格执行上级政府关于教育投入的政策,继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费,逐步提高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定员定额标准,继续增加市本级财政中教育事业经费的支出比例。

继续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和资金管理模式,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使教育经费的使用更加科学。

坚持实行财务公开,加强对学校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大力推行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完善市教体局、镇中心学校、学校三级

第二篇:大荔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大荔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发布时间:2010-08-2

4来源:大荔县政府信息办公室

阅读次数:1197次

“十二五”时期是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赶超进位、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对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新起点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从经济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县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将突破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35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预计为26:20:54。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一五”的大量投入,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城“西扩北进”加快发展,“一

体两翼”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大西铁路、罗韦高速公路、国道升等改造等提升区位优势的交通大通道争取和建设顺利推进,省级卫生县城成功创建。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大荔建设取得新成就。“十大民生工程”有效实施,“三城联创”起步良好,全民创业推进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10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445元、4460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20%。

从体制机制看,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创新,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工作项目化”机制初步形成,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

二、发展新环境

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的落实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我县将进入经济创新发展、城乡创新建设、改革创新推进、民生创新改善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新机遇

1、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政策倾斜带来新机遇。我县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推进实施带来新机遇。我县在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强化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协作、谋划策划重大项目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3、陕西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新机遇。陕西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我省进入内需型经济发展新时期,市场环境明显改善,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持续较旺,为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

4、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对于我县培育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契机。

5、县域发展内生动力的增强带来新机遇。“十一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增加了发展后劲,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有利于“十二五”期间创新发展思路、创优发展环境、创造发展优势。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竞争压力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县小经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项目少、好项目少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压力很大。

2、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带来的财政压力大。由我县经济结构和资源现状决定的吃饭财政在“十二五”期间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加快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课题与财政保障能力制约的矛盾更加突出。

3、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与沙苑、黄河湿地、洛河沿岸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任务较重,保持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努力建设环保模范县任务艰巨。

三、发展新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以加速新型工业化为重点,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瓜果富县、商贸活县、城镇靓县),打响瓜果之乡、食品新城、物流之都三大城市品牌,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努力完成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跃升、由富民向富县的跃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二)主要指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16.5%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赶超进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733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2亿元,年均增长24%。

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其中工业增加值到2015年达到42亿元,占GDP32%以上。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构筑“两区一带”城市空间布局,50平方公里面积、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科学,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生态环境跃上新台阶。2015年建成全国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环保园林城市。城市绿化率达到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清洁生产基本普及,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富饶美丽的生态县目标基本实现。

四、发展新任务

(一)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做大农副产品深加工。立足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内外并举、大小并举、建管并举原则,加速培育壮大以食品工业为主,食品工业、棉纺工业和纸业板材三大产业并存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产业集聚,着力升级产业层次。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工业基地”的思路,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以粮油产品、畜禽产品、果蔬产品、营养保健食品、矿泉水及乳制品五大产业集群为主的食品工业,实现食品工业由传统型逐步向高技术型转变,打造全省知名、全国有名的食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棉纺服装产业,引导棉纺产业重点发展高档粗支纱和精梳高支纱,鼓励服装产业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省棉纺服装聚集区;推动纸业板材向精深加工、高新化发展,建设全省最大、西部领先的林纸一体化造纸龙头企业,建设无醛型生态板材和纸制包装企业集聚区,打造陕西纸业板材生产基地。力争“十二五”末,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使农副产品深加工成为推动我县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加速产业园区建设。牢固树立“工业园区化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加快产业聚集为重点,全面提升科技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集聚,注重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倾力打造食品工业、机械电子、棉纺工业、纸业板材、精细化工五大产品系列。加紧实施“3050”骨干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重点企业30户,到2015年科技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成国家级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省级生态型科技型工业园区。加大许庄棉纺产业园建设力度,建设以棉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工商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重点产业链深度招商,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大企业,引导食品加工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生物产业,重点发展以功能糖为主的功能食品、生物类食品添加剂、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三大产品系列,加快玉米、棉籽、花生等综合利用五大产业链建设,形成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打造省级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及大型沼气。到2015年,力争使全县高新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推动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扶持壮大中小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人才服务、融资服务、创业服务、科技服务和政策服务五大公共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潜力型规模以上企业重点培育计划,按销售收入、纳税额等指标,确定30户规模以上企业重点支持培育。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扶持3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技改、兼并重组不断做大,尽快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完善企业家激励、发现、培养机制,催生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户,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做强现代特色农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打响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的要求,培育壮大区域支柱产业,重点抓好红枣、西瓜、黄花菜、花生、红萝卜、中早熟苹果、高石脆瓜、设施瓜果菜等八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规模型高标准示范园,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认证,强化品牌营销,打响“大荔瓜果菜、绿色无公害”、“大荔瓜果甲天下”、“西部设施农业第一县”品牌;大力扩张以秦川牛和猪为主的畜牧养殖规模,积极争取和落实扶持鼓励政策,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打响“百万生猪十万牛”品牌。到2015年以瓜果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比重占农产品70%以上,绿色农产品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有机产品规模得到较大提升,建成西安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基地。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重点围绕农产品冷藏储运、加工销售、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涉农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特色产业规模扩张。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实现农民增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村镇道路、安全饮水、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社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粮食、瓜果菜生产等为主的农业机械化项目;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担保和再担保等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三农”信贷难题;积极推广农村改水改厕和粪便污水净化沼气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十二五”期间实现转移农民5万人目标。

(三)建设宜商宜居名城,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思路,以“三城联创”为载体,加快构筑以城市中心区、大荔科技园区和两区之间工商业聚集带为骨架的“两区一带”城市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5%。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建设宜商宜居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修订《大荔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秦东商贸名城为目标,完善商贸产业园发展规划。继续实施西拓北进,实现由拓城区、拉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转变。借力“三城联创”,明确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城市特色。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截污管网、垃圾资源化处理、城市集中供暖和天然气、排水系统改造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构建城市生态环网,建设环城绿化带、洛河公园、商贸广场等生态休闲场所;新建名人雕塑、主题文化广场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打造城市文化景观。加速商贸产业园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商贸产业园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生产总值35亿元。经过“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把城市中心区建成20KM2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商贸产业聚集区和绿色生态居住区,把大荔科技产业园建成20KM2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国家级生态型科技型工业园区,把两区之间连接辐射带建成10KM2的工商业聚集带。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50平方公里面积、30万人口的宜商宜居宜业中等城市格局。

全力建设城市骨干路网。高起点规划、多渠道投入,高质量建设好沙苑大道、洛滨大道西延、商贸大道北延至大荔火车站、东环路北延、西四环等道路建设,形成“三纵一环多横”城市路网。

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城乡七个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编制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列入关中百镇的许庄、韦林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朝邑、官池、羌白、安仁、韦林等建制镇列入省上投资计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完善道路、供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提高建制镇综合承载能力。结合各建制镇的历史文化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新格局。

(四)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特色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八大领域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服务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打造现代农业服务聚集区。大力扶持荔民模式农资农技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集农产品交易、品种推广、仓储、配送、初加工、会展等和酒店、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特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打造黄河金三角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加快“大荔车城”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县级汽贸城。规范提升义乌小商品城建设。到2015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产业聚集区。

做靓餐饮打响“吃在大荔”品牌。依托我县丰富的绿色农副产品和食品工业优势,强化餐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宾馆酒店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建设5家以上三星级酒店、两家以上四星级酒店。巩固提升我县现存名优食品、菜品、小吃,挖掘创新失传本土名特食品和小吃,引进吸纳西府及川晋地方名吃,培育名店名厨、名菜、名小吃品牌,加强策划营销,高品位建设“大荔名吃城”,打响“吃在大荔”品牌,带动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经过5-10年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著名的美食之都。

加快开发旅游产业。编制实施《大荔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策划》。先期加快沙苑景区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发展沙地足球、沙滩排球等体育综合培训产业集群和沙漠汽车越野、自行车极限挑战赛等健身竞技运动产业集群。加快盐池洼开发利用,建成东湖生态农业旅游区。依托镰山百里特色农业带,建设花果山观光农业旅游区。积极实施黄河湿地生态旅游、朝邑古建人文旅游等项目,逐步培育以大众休闲和个性体验为特色的大荔旅游品牌,使我县尽快融入秦东大旅游环线。

(五)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构建提升区位优势的大交通。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市公路环网,新建高沙、双西、段苏三条县道;配合建设大西铁路客运专线大荔段,努力促成榆商高速罗夫-韦庄段、108国道大荔段升级改造、朝蒲二级公路、大凤高速公路提前开工建设,全力构建“六纵六横两斜一环”大交通运输大通道。“十二五”期,新建县道160公里,完成干线公路升等改造72公里、新增干线公路98公里、高速铁路56公里。

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西苑抽水灌区节水改造、朝邑内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加快洛惠渠大荔灌区排水改造、铁镰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苑风沙区综合治理项目。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广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

“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加快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许庄110KV变电站、埝桥110KV变电站、沙底35KV变电站、范家35KV变电站;改造南乌牛110KV输变电、朝邑35KV变电站升压为110KV输变电工程;实施汉村、安仁、张家35KV变电站改造增容工程。完成2条50公里110KV输电线路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搬迁等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抓好职教中心、文体中心及县医院、中医院、县计生服务站迁建等文体卫设施建设;继续做好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乡镇文化站、卫生院、区域性敬老院、劳动力培训、公检法司等民生工程建设。

(六)着力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构建和谐大荔。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段教育标准化建设,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幼儿教育纳入政府职责。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布局,实现高中办学进县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延伸渭南职教城品牌,把大荔建成规模化中等职业教育基地。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对大荔人遗址、朝邑古建、大荔碗碗腔、面花、丰图义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完善就业社保体系。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划建设好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构。改善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救治和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能力。

积极提升生态环境。大力争取和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沿黄防护林带、渭、洛河防汛生态林带,恢复扩大沙苑刺槐生态防风林带、黄河滩速生林带、道路风貌控制林带;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黄河湿地保护公园、段家育红水源地资源保护公园、沙苑关中民俗风情园。挖掘过境三河在提升生态环境中的潜力,适度超前建设渭河沿岸灌溉工程和洛河沿岸小型水库,保护和恢复沙苑地区原生态自然风貌,提升洛河沿岸生态水平。推广节能灯、节能电器的使用,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环境整治。

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以申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为契机,编制实施《大荔县“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争取各级政府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方式、多渠道支持。推广农业三级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强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完善科技产业园生态工业链条,引进培育低碳经济项目,着力打造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在纸业板材、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上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发展新举措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的要求,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策划和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精心研究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策划包装大项目,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挤进中省规划和计划。牢固树立“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的理念,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围绕园区产业聚集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法,推行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优投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支持项目建设”的创业氛围,促进项目尽快落地、按时建设、如期建成,力争“十二五”期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200亿元。按照产业项目1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5000万元以上、社会事业项目3000万元以上、跨区域项目5亿元以上的标准,“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额300亿元。

(二)坚持开放办县,构建开放型经济。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大范围、广深度推进对外合作。积极开展与省内和中东部县情相似、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县区之间的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建设产业园区或重大项目;积极推进与省内及中东部发展理念先进、发展模式成熟、经济人才实力雄厚的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合作共建园区,做好与其理念对接、规划衔接、项目承接,借助其品牌效应引进大企业、大品牌;积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合作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联合开发生态农业,联手发展以文体培训、健康健身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积极探索与陕西东部省份商会的战略协作,借助商会财力、人脉和影响,为我县引进知名企业,发展农畜产品物流配送和仓储、会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业。

(三)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创新型县域。

创新政学研战略合作机制。积极与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农大、省社科院等建立战略合作机制,经常开展发展战略、发展思路、重要规划、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和争取等方面合作,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协助县委政府决策和加强与中省的沟通衔接。

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为传统产业切入产业高端创造科技条件;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移、科技项目承接合作平台,重点支持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促进适应性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先现实生产力;大力扶持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创新人才开发环境。每年确定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经管科技人员,以项目引进、技术开发、科技咨询、领办企业,兼职、定期服务等多种方式来我县发展,培养本土人才,同时鼓励支持我县企业经营和科技人员,通过科技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逐步成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家;设立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引进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或设立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创新投融资环境。大力争取中省对我县基础设施、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方面政策支持和项目布局,在项目审核备案、土地、环保、建设等方面为投资商和民间资本放开领域、放宽政策、高效服务。积极探索县域金融改革试点,引导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在我县布点和扩大规模,支持创投、担保、风投基金在我县发展。培育支持优势企业多渠道、多形式融资。

(四)坚持“三位一体”推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坚持“学习、实践,考核”三位一体持续推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狠抓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各类干部的交流轮岗,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决策力,执行力;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民政局“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

1、城镇低保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做到应保尽保,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11.5%逐步扩大到15%,保障标准由现在的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270元,年保障标准达到3240元,月人均领取补助金由现在的158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总人口的8.6%达到11%,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由现在的年870元达到1200元,人均每月领取补助金额由52元提高到75元。

2、五保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在张北镇、公会镇、二台镇再建三所中心敬老院,加上现有的四所,共建七所中心敬老院,全县十八所敬老院床位由现在的707张达到15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对于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在居家供养的基础上,再以村或连村为单位建立五保供养服务站,由政府出资,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生活问题,在全县形成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3、随着我国社会形式的发展,老龄化趋向日益严重。目前全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45793人,占总人口的13%,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比例将会更高。为了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的形式,规划在县城建立三所老年公寓,其中一所建在民政局西南角,另两所建议建在北辰路和察哈尔大街(建议规划部门进行具体规划,预留空地),可安置360张床位。此外,继续完善“三院合一”(光荣院、儿童社会福利院、县敬老院)的供养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民政局光荣院西侧再扩建3600平方米,增加床位80张,主要解决孤老孤残孤儿群体、城镇“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抚养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4、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能力,在县城建立一所救助站(具体位置建议由规划部门安排),设置管理人员6人,全部纳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救助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解决,救助能力达30人。

5、在“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的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资金来源主要靠民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二、救灾、救济

1、在“十二五”期间,在县城再建一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用于储存救灾物资。加上现有的528平米,救灾储备库可达到808平方米。每乡镇自建一处100平方米左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2、完善县、乡、村三级救灾应急预案,搞好应急救灾预案演练工作。建立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基金,每年由财政安排不少于30万元的救灾应急资金。

三、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

1、按照“十二五”期间我县30万人口的规划,搞好县殡管所硬件建设,在现有两个告别厅的基础上再建两个告别厅。

2、在县城西部筹建公墓一处,占地面积达300亩左右。“十二五”期间,主城区内一律不得保留坟头。

3、“十二五”期间,建议取消火化费,火化费基础部分资金由政府出资解决,每年政府预计出资100万元。

四、优抚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看病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引发的信访稳定问题。

2、进一步加强苏蒙烈士陵园的基础建设,打造我县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再建一个100平方米的展厅,二是翻新管理工作人员的用房,三是把现有的石头围栏改成铁艺围栏约4000米,四是对烈士塔进行整体修缮,五是在原有单一绿化基础上,栽植部分观赏树种。以上规划需投资500万元,由县政府和争取省厅支持解决。

五、社区建设

适应城镇人口增加的需求,全面发展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由现有的12个社区扩大到16个社区。每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应达到200平方米以上,配备一定数量的办公人员和办公用具。

六、慈善事业

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步伐,完善慈善机构的设立,配备专业的慈善工作人员。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慈善福利的积极性,大幅度增加社会捐资的数额,强化福利彩票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光荣院、敬老院建设投资和对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力度。

民政局“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第四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既是望城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又是实现科学跨越的机遇期,更是奠定城区格局的突破期,编制好《望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指导望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编制好《规划纲要》,特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发展基本估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冰冻灾害、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区划调整的特殊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融城强县”发展战略为指导,全面推进“工业兴县、城乡统筹”发展方针,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望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判断,“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可望全面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竞争实力大幅攀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0亿元(预计数,下同),是的2.8倍,年均增长16.2%,超过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是的4.1倍,年均增长31%,超过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快速攀升,由的第170位跃升到的第92位,成功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宏伟目标。

2、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90亿元,是的4.6倍,年均增长32.6%,超过规划目标9.6个百分点,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有色新材料、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在“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7:69.5:21.8,其中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2和4.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13.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3、农业基础夯实巩固,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年均增长7.5%,超过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投入农业基本建设资金30多亿元,改善了大批农业水利设施,改造了一批基本农田,建立了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农业基础夯实巩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集体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引进了一批大中型农业项目,特种水产养殖和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性、带动性作用逐步显现,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4、投资规模持续加大,发展优势明显提升。,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0亿元,是的4.5倍,年均增长34.9%,超过规划目标23.9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在投资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以雷锋大道、金星大道、长湘公路、金洲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等融城主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城镇规模持续扩张,县城品位不断提升;水利基础夯实巩固,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供电质量大为改善;邮电通讯、给排水等其他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再加上京珠西线、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石长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启动建设,我县的发展优势明显提升。

5、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随着大批产业项目的引进投产,发展类型正在由投资拉动型向产业支撑型转变;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注重科技进步,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区域发展实现了由“融城”到“建城”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县经开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大规模投入建设,长沙电厂、晟通科技、金龙铜业、亚华乳业、澳优乳品、雪津啤酒和中航起落架、湘船重工、有色控股等大中型工业项目成功落户或建成投产,和记黄埔、恒大名都、联城国际、深圳南山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发建设,我县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6、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0元,年均增长14.1%和18.3%,分别超过规划目标3.1和6.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是的2倍,年均增长15.4%,超过规划目标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现代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人民生活大为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计生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发展经验

综观“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六个成功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融城强县,统领全县发展;二是始终坚持工业兴县,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大力度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四是始终坚持借力发展,狠抓招商引资,不断借智借脑,借外力助推经济发展;五是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六是始终坚环境优先,把环境转化为生产

力、竞争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不够大,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市化进程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等。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将整体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国转型与调整的压力持续加大,我们面临以大调整、大变革促进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一是宏观经济发展转型调整。全球产业、金融、贸易等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焦点。科学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的发展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最为紧迫的任务,国家将致力于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以城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等形式,突破城际边界,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优化配置资源,长株潭城市群将成为支撑我国“第二道经济发展长城”建设的战略支点之一。三是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是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关键期,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将由起步区向核心区拓展,试验内容将从基础设施与产业工程向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迈进,望城开始站在更高、更新的位置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将成为支撑省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建设现代生态新城的新亮点。四是长沙迈开城市国际化步伐。随着长沙国际化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的布局,长沙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突显,将为望城新区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二五”所处的阶段特征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将处于历史上最重要的“以转型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转型将以县域向城区的区域空间与发展模式转型为核心,包括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立体转型。综合考虑各因素,“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一是处于工业化中期,进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端化发展、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推进的新阶段;二是处于城市化“黄金发展期”,进入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进入以沿江开发为主攻方向的滨江时代,望城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格局将基本形成;三是两型社会建设提速,进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攻坚阶段;四是社会发展转型加快,社会矛盾多元演化,公共产品和需求明显扩大,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受关注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全面进入发展型阶段。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动力

受经济外向度低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望城的发展动力依然主要靠投资和消费的双驱动,但发展方式将转变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发展的轨道上,发展区域将转向到新区建设和“一江两岸”、互动发展、统筹协调的发展路子上。总的来说,望城加快发展具备诸多动力: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驱动,将为望城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迎来“黄金期”;二是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双推进,将为望城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新空间;三是滨江时代和高铁时代双叠加,将进一步放大望城的区位优势,更加有利于望城生态优势的发挥;四是新区建设和园区发展双融合,将为望城“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五是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双战略,将为望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是发展理念需进一步创新。进入城区建设的崭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切实转变县域经济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城市经济认识,以全球视野、“两型”理念、都市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新区建设,精心打造大河西乃至省会的新地标。二是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同步快速推进;要转变发展模式,协同推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要转变发展形式,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两型发展。三是发展机制需进一步突破。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只要是有利于建立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有利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管理制度,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四是第三产业需大幅度提升。人气不旺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必须打通进出通道和过江通道,以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人气;必须构筑江湖美景、田园风光和山水洲城,以宜居环境来凝聚人气;必须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以三产发展来提升人气,促进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提升。

三、“十二五”发展总体构想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建设新城、强工兴园、城乡一体”发展方针,不断优化“一核、两带、三区”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打造滨水新城区、建设幸福新望城”而努力奋斗!

(二)战略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谋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的精神满足与社会进步同步,让人民群众劳动得更加体面,生活得更有尊严。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两型社会”,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平台打造和人才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形成科教竞争优势。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社会体制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望城。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调结构”作为“转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由不合理不协调向统筹协调转变。妥善处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层面、各环节、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坚持“两型”引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望城的生态环境,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把“两型”理念贯彻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把不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抓发展、上项目的底线,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绿色发展之路。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两型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六大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适当考虑物价因素,2015年达6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4:40,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1%,2015年达8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2015年达13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1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达100亿元以上。

——城市建设大跨越。全面推进新区开发,力争到2015年形成3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到2020年形成5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把新区建设成具有文化品位、时尚气息、风貌独特的现代生态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至2015年建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55%以上,形成以新区为龙头、以重点镇和特色镇为节点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定位明确、产业联动、设施健全的城乡互动发展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两型建设大跨越。资源节约充分体现。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实现静态削减18%,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控制在0.7吨标准煤/万元、140立方米/万元以内。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到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60%以上,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基础设施大跨越。加快建设铁路轻轨、快速干道、过江通道、港口码头,构建铁路交通,拓展城际交通,完善内部交通,提升水路交通,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网络化、大容量的综合交通体系,全方位缩短对内对外时空距离。实施通畅工程、品质工程、安居工程和文明工程,建设具有国际水准、时代气息、代表望城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水、电、路、燃气、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商业、文体、休闲等市政设施,显著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社会建设大跨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健全医疗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达4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达24000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39和45平方米,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目标,完善设施配套,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四)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一核”,开发“两带”,打造“三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突出“一核”,即打造核心新城区,重点建设新区起步区,大力发展综合商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星级酒店、滨水房产,打造城市综合体和总部经济;改造提升县城区域,向东拓展至湘江西岸,打造以斑马湖为“绿心”的城市景观,构建功能完备的城市商圈;着力建设物流枢纽城,打造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和现代新型生产力服务中心,构建“品”字型组团式城市建设与发展格局。开发“两带”,即开发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和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湘江生态经济带以潇湘大道和湘江大道北延为契机,加快湘江两岸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岸线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以金洲大道沿线的秀美风光为依托,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等,使之成为展示湖南农村风貌的新名片。打造“三区”,即打造特色鲜明而又紧密联系的高星经济区、河东经济区、大众垸经济区。高星经济区以望城经开区为依托,发展有色新材料、先进制造、食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和与之配套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河东经济区以长湘公路和湘江大道为依托,以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仓储物流和能源产业。大众垸经济区以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以高乔大道为轴线,加快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区向都市生活配套区的转变。

2、城镇布局

结合长沙市总体规划,按照“一江两岸、一核多点、西主东强、南融北通”的思路和“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一核心、多亮点”的空间形态。一核心,即以新区为核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起步区;多亮点,即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镇、商贸物流新镇、旅游文化名镇、生态风情小镇,构建开放式、组团化、生态型城镇发展格局,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产业布局

—— 三产业布局。商贸物流业,重点在新区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以斑马湖、月亮岛为中心的核心商圈建设,建设大河西物流枢纽城;房地产业,重点在湘江两岸、城区部分和风景秀美的山体旁建设精品楼盘,打造高端生态居住区;文化创意业,重点开发“一江两岸三镇四岛”;现代金融业,重点在新区建设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商业银行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在新区布点;同时,在新区打造城市综合体,在黄金建设河西高铁新城,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

—— 二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区三基地”,即以望城经开区为龙头,开发建设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努力打造重点突出、多点支撑、互动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体系。

—— 一产业布局。重点建设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一园、两带、三基地”。一园,即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带,即百里名优水产养殖带、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带;三基地,即商品蔬菜种植基地、高档优质稻种植基地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与战略举措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建新区、打基础、强产业、谋福祉”四大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城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四大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望城”、“开放望城”、“实力望城”和“幸福望城”。

(一)建新区,即大力推进以新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城区建设工程,打造“生态望城”

建设滨水新区。立足“以人为本、两型引领、国际品质、文化提升、江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新型城市“环境优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以世界眼光、国际水准、现代理念,高标准做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起步区城市设计。创新融资方式和开发模式,建设“四纵五横”骨干道路,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使湘江风光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实现起步区城区基本建成、核心区骨架基本完善,规划区格局基本成型。同时,打造新区产业支撑。大泽湖起步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总部办公、高端生态住宅、娱乐休闲产业,着力打造长株潭地标性城市综合体。斑马湖起步区大力引进商贸流通、宾馆酒店、金融保险、度假培训等业态,着力打造生态型、高经济附加值的城市商业圈。谷山生态居住区突出生态公园建设,着力打造长沙新的高端生态居住区。

推进城乡一体。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顺应现有的地貌和生态,加快城镇建设,注重提高城镇产业支撑功能,全面提升城镇的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切实改善城镇环境。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促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逐步消除农村危旧房;推动中心集镇和农民新村建设,使其成为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村新型社区;彰显地域建筑风格,建设具有望城特色的湖湘新居。

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形成城市、林业、农田、湿地、流域等五大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道路两厢绿化,建设城区公园,增加绿地总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绿化体系。开发谷山、乌山、书堂山、黑麋峰四大森林公园,建设湘江、沩水、八曲河、马桥河四条景观轴,打造斑马湖、大泽湖两大核心景区,美化月亮岛、蔡家洲、香炉洲、冯家洲四大生态绿岛,建成斑马湖湿地景观与生态休闲区、大泽湖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月亮岛美猴王主题公园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休闲之都,形成水网交织、山环水绕的滨水花园之城。

(二)打基础,即大力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开放望城”

加快开放式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大幅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全面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迅速提高水路交通能力,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协调配合建设好长潭城际铁路、长岳城际铁路、长益常城际铁路、石长铁路复线和地铁5号线,升级改造望城火车站,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快速推进京珠西线、黄桥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建设,规划建设好g319、北横线、湘江大道北延线、芙蓉北大道、先导区连接线等交通干道,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大力建设新区路网、雷锋北大道拓改、星城大道、望城大道等内部交通,规划建设丁白大桥、香炉洲隧道等过江通道,实现东西互动发展,并完善与京珠西线、黄桥大道等干线公路的互通连接线建设,连通城际城内主干道,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规划建设铜官、靖港、游艇码头等港口码头,升级改造望城码头,打造湘江黄金水道,提高水路交通能力。

打造开放式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抓住长潭、长岳、长益常等城际铁路在望城黄金镇交汇,黄金站将成为城际铁路网络的重要枢纽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黄金站,建设与之配套的公路网络,整合、梳理城际轻轨、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把黄金站打造成以高铁为基础,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河西地区综合型交通枢纽门户。同时,适应“跨江发展、沿江建设”的要求,逐步建设完善“一江两岸”防洪景观工程,加快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把望城建设成为大河西地区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构筑开放式发展格局。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积极采取产业链招商、增资扩股等引资方式,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结构升级等,重点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重点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品牌和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提高参与对外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代表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江河湖泊治理为代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望城自来水厂改扩建为代表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以义务教育合格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雷锋全民健身中心为代表的群众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电力、通信、燃气、市政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完善配套,提高区域开放层次。

(三)强产业,即大力推进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打造“实力望城”

明晰产业定位。按照产业发展高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形态两型化、三次产业融合化的要求,选准产业主攻方向,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做强工业:突出壮大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陶瓷、石材、砂石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部食品加工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供应中心、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把望城建设成为长沙重要的工业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做优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业、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产业,将望城打造成区域性物流中心、生态型生活居住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做精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将望城建设成都市生活配套区。

壮大产业规模。一是打造大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做大做强望城经开区,形成千亿元规模,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化、特色化新兴园区。二是发展大产业。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大幅提高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集群度,注重培育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百亿级产业,将有色新材料打造成500亿元产业集群,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打造成200亿元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大企业。规模企业达到500家,其中亿元企业60家,10亿元企业20家,50亿元企业5家,100亿元企业3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四是建设大项目。继续加强招商引资选资,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进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湾田实业、航天磁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努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五要实现大调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陶瓷、石材、湘粉、砂石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一批具有望城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放光彩,振兴内生经济。

培育产业竞争力。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引导企业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力争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

(四)谋福祉,即大力推进以社会事业为核心的民生工程,打造“幸福望城”

实施人才兴业工程。以高层次人才和新城区建设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精心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领军型、经营管理型、农村实用型和行政管理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把望城打造成为长沙的人才高地;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面向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制度,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富民工程,支持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现实生活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五大社会福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机会公平原则,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政府办园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拓宽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鼓励、支持、规范民办教育,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教育社会贡献水平。

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便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应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完善群众性文体设施,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敬老院,关心青少年,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广电、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与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以群众情绪疏导、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代言机制,强化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信访部门诉求反应联动机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适时推进乡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工作,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服务体系。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推进规范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责任制、行政损害的赔偿制、行政过错的追究制,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平,保障司法公正。推动社会生活在法制范围下有序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营造公开、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建设“平安望城”为目标,加强城乡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防控体系,深入推进严打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建设,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分工协作、责权明晰、高效权威”的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整体文明程度。

第五篇:卫生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县卫生局

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2011—2016年)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编制好**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实现我县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将卫生规划编制好,将重点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发展状况的发展目标,确定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在医疗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卫生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谋划好、制定好发展规划,使全县卫生事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抓好村卫生室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创建卫生村、镇,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培养中、高级卫技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努力扩充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等为总体发展目标,全面促进我县卫生现代化建设。力争达到以下指标:

1、健康指标:平均期望寿命77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

2、疾病控制指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3、医疗保障指标: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努力降低医药费用,提高报付比例;到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卫生服务指标:儿童计划免疫“十苗”覆盖率以乡镇为单位达99%以上,0-6岁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达90%以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测覆盖率100%。

三、部门功能定位

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提出全县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认真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检测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快农村卫生和中医事业发展,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纲要概述

1、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正确指导下,严格按照医改方案,在借鉴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完成医改任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近几年先后完成了县医院综合大楼一期工程、9所乡镇卫生院(包括分院)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和196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工程,使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后几年力争完成以下项目:

(1)县医院综合楼二期工程:该项目已于2010年6月份启动实施,预算总投资4000万元。项目建成后,能及时、高效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救治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县中医院迁建工程:该项目新址位于文化西路南侧,红柳路东侧,占地约63亩,设计为框架结构,设置病床200张,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5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极大地改善该院的就医环境,推动我县

中医事业的发展。

(3)县妇保院迁建项目:该项目新址位于粮食储备库西侧空地,占地约19.5亩,设计为框架结构,设置病床100张,总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79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极大的改善妇幼保健环境,提升我县妇幼健康保健、保障水平。

(4)**中心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两个项目为扩大内需项目,规划建设规模均为新建9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28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0万元,地方配套104万元。

(5)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在完成196个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做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管理的新制度,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小病不出村的问题。

3、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诊疗水平。通过定向培养,在职进修,招聘引进,不断优化医疗队伍,同时加大卫生院院长、全科医生及乡村医生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高、中、初职称人员比例,大幅度提升我县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为

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5、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通过狠抓行业管理,理顺“办卫生”和“管卫生”的关系,在行业形成风清气正、作业过硬的作风,坚绝杜绝开单提成、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

我局将严格按照“十二五”规划做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一日

下载教育体育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调研的汇报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体育局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调研的汇报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