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侨、港澳同胞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本站推荐)
本文由ntbaba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第 15 卷第 5 期 2008 年 5 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5 No.5 May.2008
华侨、港澳同胞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郑志刚 1,关文明 21
2(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广东 深圳 518055;2.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 要:通过历史回顾,总结、介绍长期以来广大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对祖国体育事业大力
支持的动人事例,他们的支持主要表现在 3 方面:第一,优秀体育人才回归,报效祖国;第二,慷慨解囊,在财力物力上支援体育事业;第三,支持侨乡体育事业,促进群众体育。事实说明,广大侨胞、港澳同胞与祖国血脉相连,爱国情深,中国体育事业今天如此辉煌,与他们的无私奉 献是分不开的。关 键 词:中国体育;侨务政策;华侨;港澳台同胞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5-0047-03 中图分类号:G812.9
Oversea Chinese and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vs.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 of China
ZHEN Zhi-gang1,GUAN Wen-min
2(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China; 2.S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Abstract: By means of historical review and summarization, the authors introduced touching stories about the support given by oversea Chinese and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to sports undertaking of China over a long period time.Their support main embody in three aspects: 1)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came back to China to serve the country;2)they generously aided the sport undertaking financially and materially;3)they supported sports undertaking of hometowns of oversea Chinese, and promoted mass sports.As proven by facts, a lot of oversea Chinese and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are connected to homeland China consanguineously, loving China dearly;such splendid sports undertaking of China as it is toda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ir unselfish contributions.Key words: Chinese sports; policy about oversea Chinese affairs; oversea Chinese;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巨大成就都是党的 英明领导和人民积极参与的结果,其中,也包括了国 家一系列侨务工作的作用和华侨、港澳同胞对中国体 育事业的支持。认真回顾和总结华侨、港澳同胞对祖 国体育事业的贡献,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对深化体 育改革,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 意义。
和祖国感召下,不少华侨、港澳优秀运动员、体育工 作者,抱着报效祖国的意愿,毅然回到大陆,为振兴 中国体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例如,为新中国首次在 国际重大体育比赛获得金牌的游泳运动员吴传玉,1959-1965 年连续保持男子 100 m、200 m 自由泳全国 纪录的符大进,三破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的原国家举 重队总教练黄强辉,第一代羽毛球国手王文教、陈福 寿、林丰玉、施宁安,天下无敌的羽坛名将方凯祥、汤仙虎、候加昌、梁小牧、陈玉娘、梁秋霞,获得 4 项世界冠军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林慧卿等等,都是 20 世纪 50、年代从印尼回国的侨胞。60 曾培养过容国团、优秀体育人才回归,报效祖国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在党的领导
收稿日期:2007-10-10 作者简介:郑志刚(1973-),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学刊
第 15 卷
胡克明、梁丽珍等著名运动员的第一代乒乓国手冯国 浩和培养出吴迪西、关渭贞、劳玉晶、林燕芬等世界 冠军的广州市羽毛球女子队主教练曾秀英,都是马来 西亚归侨。我国棒、垒球开拓者梁扶初、李敏宽是日 本归侨。历任广东省体委主任、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主 席,国家体育工作者荣誉奖章获得者陈远高,曾是 1936 年第 11 届奥运会中国男子篮球主力队员,历任 广东省体委副主任、中华全国体总常务委员蔡演雄,曾率领中国队在亚洲杯足球赛取得有史以来最好成绩(亚军)的原国家足球队主教练曾雪麟,原广东游泳 队领队兼总教练张天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 队游泳教练张木龙等等,都是泰国归侨。连续 3 年被 评为全国十名最佳运动员之一的著名足球运动员容志 行是印度归侨。还有一大批从事体育教育的归侨,如 曾任广州市体育馆业余体校羽毛球队教练的广州市政 协副主席傅汉洵高级教练,曾任广东手球队教练的广 州体育学院谭华俊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何 冠英副教授、系副主任李士杰副教授、球类教研室主 任李开颖教授等,他(她)们回国后,努力拼搏,为祖 国培养大批体育人才和争得了很多荣誉。建国前,从香港回国效力的体育精英有:中华全 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国家乒乓球队第一任教练、国家 体委科研所第一位研究员梁焯辉;建国初期任上海青 年足球队主教练,第 7、8、9 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冠 军队中国足球队主力的孙锦顺;建国初期任广东省体 委副主任、中华全国体总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篮 球协会主席卢动等等。据统计,1951-1958 年,从香港、澳门回内地的 运动员有 39 人左右。例如,从香港回来的姜永宁、傅 其芳、容国团和从澳门回来的王锡添、丘文岭、林金 源等知名乒乓球选手,他们为我国乒乓运动的腾飞做 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容国团还取得了 “三个第一” : 在 1959 年第 25 届世乒赛中,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成 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其后,他又为 我国第一次夺得乒乓球男子团体世界冠军作出了重大 贡献。原香港岛中学体育教师吴宣昭,1952-1958 年,他担任了第一任国家女子篮球队教练;有曾加盟国家 女子篮球队并担任队长、领队等职务的李丹扬(中共党 员)和彭家颐、杨洁以及曾加盟中南区体工队女篮红队 的何冰、李汀莹、李维思等香港知名女子篮球运动员。从香港回来的罗荣满、张植元、罗北、李锦根和从澳 门回来的吴添来等足球名宿,他们归国后都加盟广东 足球队,并担任主力队员;还有从香港回来的足球国 际裁判曾培福,曾任广州市足球队教练兼裁判员。有 从香港回来的朱明,曾加盟广东田径队,在全国田径比赛中夺得跳远冠军。
慷慨解囊,在财力物力上支援体育事业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是“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
事业的楷模”(何香凝语),除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 学外,他还先后在集美师范、幼稚师范开设体育科、体育舞蹈系,并资助过福建省 28 个县、市,73 所中、小学。为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他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又捐资给集美学校建成有 2 000 个座位的体育 馆和海滨露天男、女游泳池各 1 个,并为厦门大学修 建了一个可容纳观众 2 万人的大型体育场[1]。不少华侨、港澳同胞积极支持和赞助中国体育事 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亚洲足 联副会长、国际足联执委霍英东先生。一方面,他在 1974 年
和 1979 年争取恢复我国在亚洲和国际足联的 合法席位中起了很大作用。这一重大突破为中国全面 恢复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其他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的合法席位打开了通道[2];另一方面,他捐献巨款,热 心赞助体育事业。据统计,霍英东捐赠给祖国的资金 总数已逾 40 亿港元,其中有 1/5 也就是 8 亿是直接捐 赠予体育项目。此外,1985 年还捐赠 1 亿港元成立 “霍 英东体育基金会” ;1990 年捐赠 1 亿港元给北京亚运 会;2001 年捐资 2 亿人民币为北京奥运会建造“水立 方”游泳馆[3]。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广东省政协 委员姚美良先生,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十分关心 和支持。从 1989 年开始,他为“走向 2002 年全国足 球夏令营”,连续 3 年设立“永芳杯”,对 12 岁年龄组 球员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1989 年 5 月和 9 月,他先 后向北京亚运会捐款各 20 万人民币。1990 年,他倡 议和《中国体育报》联合举办“李惠堂球王奖”评选 活动,每年由广大球迷投票评选本年度最佳前锋、最 佳后卫、最佳守门员各 1 名,由南源永芳集团公司提 供奖金和奖品[4]。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广东省台山市接受有关 体育的赞助达 530 万港元和 450 万元人民币。此外,侨胞还出资分别邀请台山市男、女排球队前往香港、澳门、泰国等地访问比赛,邀请台山市体育代表团到 加拿大考察,加强了与海外的球艺交流,为振兴台山 市排球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台山市旅港同胞朱正贤、朱炳宗两位先生,从 1982 年开始,每年赞助 10 万元 港元举办“振兴杯”排球邀请赛,至今已举办了 23 届。朱正贤先生还于 1953 年捐款港币 50 万元,兴建 了一座可容上千观众的“正贤体育训练馆”。同年,旅 澳同胞吴兆声捐款 2 000 万港元兴建了珠海市度假村
第5期
郑志刚等:华侨、港澳同胞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保龄球馆。1985 年旅港同胞林文思先生赞助 600 万港 元兴建江门体育场、跳水馆。1989 年郑裕彤、李兆基 等捐款 2 000 多万港元兴建顺德体育中心。1990 年香 港潮州同乡会捐款 2 000 万港元兴建汕头潮汕体育馆。1999 年泰国正大集团捐款 4 500 万人民币兴建汕头正 大体育馆等等。梅州市足球运动的兴起,也是与广大华侨、港澳 同胞的支持有密切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以香港金利来总公司董事长曾宪梓先生为首的海外华 侨、港澳同胞共捐资 337 万港元和 336 万元人民币,兴建了强民体育会办公楼、梅县体育馆以及梅县、兴 宁、五华的 3 个大型足球场看台和梅州市足球运动学 校焕晶教学大楼及宇新办公大楼。此外,曾宪梓先生 每年还资助 5 万元人民币给梅州市足球队作训练经 费。广东省开平市在侨胞、港澳乡亲的关心支持下,到 1990 年,全市侨乡中学及中心小学都建有田径场,所有的中学和小学都建有排球场和篮球场,有些还有 灯光球场和乒乓球室。开平旅外乡亲于 1983 年和 1987 年二度捐资 100 多万港元,分别建成开平华侨中学体 育馆、足球场、游泳池和开平赤坎教伦中学体育场。1989 年捐资 1 300 万人民币,建成开平体育训练馆、荣昌楼、田径场。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董事长、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 司董事长邵逸夫先生捐赠 1 千万港元,1991 年 5 月在 暨南大学建成了多功能、综合性的邵逸夫体育馆。
[5]
来台山视察时赞扬说: “全国排球半台山。”台山县继 1956 年被誉为“排球之乡”的称号后,又在 1987 年 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全国著名侨乡东莞市的体育运动有着深厚的群众 基础。建国后,历届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体育,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给东莞体育 带来新的生机。由于东莞的体育运动搞得十分出色,在第 3、4、5 届全运会上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先后 3 次被评为全国 “游泳之乡” 石龙镇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 “举重之乡” 石龙镇业余体校被国家体委授,予“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 年,东莞被国家 体委命名为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建国 55 年来,东莞先后为国家和省输送了 500 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 运动健将 65 人,国际运动健
将 5 人),涌现了陈镜开、曾国强、陈满林、叶润成等一大批世界体坛名将,为 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作出极大贡献。福清县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侨胞关心家乡建设,1979-1986 年全县利用侨资 1.06 亿元,发展工业及体 育等事业。由于坚持海外侨务工作,福清县的体育事 业也像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一样发展迅速,群众性体育 活动广泛开展,1986 年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后 又相继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县”和“全国体育先进 县”。综上所述,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积极支持和赞助 体育事业,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运动人才 及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 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支持侨乡体育事业,促进群众体育
华侨、港澳同胞积极支持侨乡体育事业,从而也
参考文献:
[1] 黄绮文.华侨名人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87-196.[2] 曾繁旭.霍英东家庭,仍在上传的传奇[J].南方人物 周刊,2006(28):44.[3] 陈伟胜.霍英东与体育[N].广州日报,2006-11-30.[4] 关文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中国体育发展[J]。广 东体育史料,1995(4):26-28.[5] 陈丽琼.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支持广东体育[J].广东 体育史料,2001(2):17-19.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台山市,从 1950 年到 1988 年,以一个市的排球代表队参加全国性比赛共 23 次,男子排球队获得 4 次冠军,女子排球队获得 2 次 冠军。1980 年,以台山市业余体校为主力的中国学生 男子排球队,参加在英国举行的世界中学生排球比赛 并获得亚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建国 50 多年来,台 山市的排球运动技术不断提高,人才辈出,先后向国 家排球队、解放军和各省、市队输送了 500 多名优秀 排球运动员,被选入国家排球队共 35 人(其中女子 2 人)建国后。先后任国家排球队教练的马杏修和容植 聪、第一任国家排球队队长黄亨都是台山人。周总理
[编辑:黄子响]
第二篇:华侨、港澳居民申请《华侨、港澳同胞暂住证》须知
华侨、港澳居民申请《华侨、港澳同胞暂住证》须知
一、申请《华侨、港澳同胞暂住证》时,申请人须回答有关询问并提供下列材料:
1、单位公函(注明申请人基本情况、所持证件情况、办证理由及期限等内容。投资者、就业者、进修学习者需提供单位公函,其他人员不需提供)。
2、填写完整、准确、真实的《华侨、港澳同胞暂住证及延期申请表》。
3、近期二寸正面半身免冠彩色照片2张(1张贴于申请表,1张制证)。
4、有效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同胞回乡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等有效身份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5、住宿申报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住地公安派出所出具,住宿旅店的免交)。
6、与暂住事由相关的证明材料:
(1)投资者提供:企业批准证书及复印件、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2)就业者提供:《台港澳人员就业证》或聘用证明。
(3)进修、学习者提供:省教育厅同意入学批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4)购房者提供:有效房产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5)结婚者提供:有效婚姻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6)探亲者提供:在昆亲属户口册和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注意事项〕:
1、申请表须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碳素笔填写。
2、需复印的申请材料应用A4纸复印。
二、申请《华侨、港澳同胞暂住证》延期时,须回答有关询问并提供下列材料:
1、单位公函(注明申请人基本情况、所持证件情况、办证理由及期限等内容。投资者、就业者、进修学习者需提供单位公函,其他人员不需提供)。
2、填写完整、准确、真实的《华侨、港澳同胞暂住证及延期申请表》。
3、近期二寸正面半身免冠彩色照片1张(贴于申请表)。
4、有效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回乡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等身份证件及复印件。
5、和居留事由有关的材料证明:
(1)投资者提供:企业批准证书及复印件、经过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2)就业者提供:《台港澳人员就业证》或聘用证明。
(3)进修、学习者提供:省教育厅同意入学批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4)购房者提供:有效房产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5)结婚者提供:有效婚姻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6)探亲者提供:在昆亲属户口册和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注意事项〕:
1、申请表须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碳素笔填写。
2、需复印的申请材料应用A4纸复印。
重要提示:
1、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如果您在出租房、居民家中投宿,须于抵达后24小时(农村72小时)内到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临时住宿登记。
2、您所提供的申请材料和所填表格的信息应确保有效和真实,如提供虚假材料或申报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会影响到您居留和出入境证件的获得。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对申请材料和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和核实,申请人和有关单位及个人有义务积极配合和协助。
3、投诉电话: 010-66266400(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0871-3051218(云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0871-3017586(昆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
4、咨询电话:3017878、3017873、3017591。
第三篇:湖南省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公益事业项目标牌
湖南省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公益事业项目标牌
侨 捐 项 目
项目名称:×××××××××× 确认证号:湘()侨捐(****)******号
捐 赠 人:
建设日期:投诉电话: 授牌单位:挂牌日期:
第四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
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
导言: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史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经历了从一个封建王朝到21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批批的海外华侨华人的不同的历史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与海外华侨华人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要关心国际社会华侨华人的生活动态,着力维护华侨华人的利益。
回顾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的推动,对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力支持,对实现祖国统一起积极作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首先,中国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华侨华人功不可没。辛亥革命时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立志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之时,得到海外广大华侨政治、经济、舆论宣传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华侨华人支持和参加孙中山在海外创立的革命组织,创办报刊,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摇旗呐喊,另外,他们还从经济上鼎立支持辛亥革命,直接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后,海外侨胞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了抗日爱国高潮,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祖国抗战,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国际援华活动。据记载,1939年3月至9月,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南洋各地华侨机工3192人,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和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之中,他们在千里运输线上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亟需的军用物资运到前线抗击日寇。其中,在滇缅公路战时运输线上,死于战火、事故和疾病者逾千名。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的大力支持,从中可见,华侨华人与祖国人民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中华民族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人们的艰苦奋斗,在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们逐渐摆脱贫穷,过上富足的生活。华侨华人大力支持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规模地来华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华裔科学家致力于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在海外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造福桑梓、兴办各种公益事业,推动了侨乡的发展;广大归侨侨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开展民间外交,推动政府外交;华侨华人在大陆的投资的比重是最大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即国侨办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总额达3300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新华侨,人数已有千万以上,仅福建省福清市就有近30万人,福建省有100多万。全国新华侨每年至少能寄回家乡1000亿美元,在海外有闲资至少在一万亿美元之上。尤其是近年来,携带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知识,多形式回国创业或为国服务的新华侨华人越来越多。他们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是我国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资源。
海外华侨华人在促进中国和平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08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企图通过所谓的“民主”投票方式大搞“台独”,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在那之前,全球华侨华人同仇敌忾,纷纷起来抗议这个无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公然挑衅两岸关系的阴谋。由于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海外华侨华人在世界范围内举行各种形式的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陈水扁等人的阴谋没能得逞。
又如,2008年我国在北京举行了世界级的重大盛会——北京奥运会。在奥运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阻挠事件,其中,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的阻挠事件最为严重,2008年四月七日,巴黎华侨华人聚集到埃菲尔铁塔下,等待奥运火炬传递,部分“藏独”分子挥动抵制奥运的小旗子。为压制他们的嚣张气焰,华侨华人及留学生挥舞手中国旗,高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确保火炬的顺利传递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海外华侨华人还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宣传中华文化,对促进我国文化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完整的华人华侨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传播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周南京说,华人华侨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让全世界认识和享受了中华美食,也通过会馆社团把儒家哲学介绍到海外,还通过兴建华文学校、创办华文报刊、出版华文书籍将中国语言、文学、戏曲等等传播异域,而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也因他们的努力而得到了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承认。
华人华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广东开平碉楼古建筑群,是从19世纪20年代起出现的特殊文化景观,从五邑侨乡走出去的老华侨对它格外钟情。中共开平市委书记赵瑞彰介绍说,为了让凝聚中华文化的碉楼艺术得到世界的认可,海外华侨华人自己掏钱举办碉楼专题摄影展、画展,在英文主要媒体刊登大幅广告,桑梓之情令人动容。新一代华人华侨对于向居住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不减。不久之前,在美国星桥艺术中心和旧金山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等华人社团的帮助下,中央电
视台《同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大型晚会在美国圣泽西体育场举行,这是中国的电视台首次在美国举行大规模演出,近两万海外观众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
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着力维护华侨华人的利益。努力为新华侨华人创造生存发展条件,为促进新华侨华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外交、经贸和民间渠道鼓励和协助新华侨华人创立新的华人社团,关注和协助华侨华人改善在所在国的处境,以凝聚华人族群的群体力量,另外,还要保障新华侨华人在国内的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其国内亲属在工作、生产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帮助侨眷解决办理移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海外的同胞,祖国的大门始终都为你们开着,随时欢迎你们回来探访!
参考文献:
1.《华侨华人在华投资》
2.《南方日报》
3.网址:
第五篇: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如皋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如皋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如皋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实现“两个率先”、促进“三个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如皋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十一五”以来,如皋体育事业与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样实现了跨越与腾飞,累获省级、国家级体育方面奖励36项,6次在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介绍,如皋市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个镇全部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镇”,市、镇两级体育工作均迈进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㈠竞技体育人才辈出
近五年,如皋先后培养出了亚洲女飞人秦旺平、全国山地自行车王王静静、世界青年标枪冠军薛娟等优秀运动员;全国十运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勇夺“四金一银”,夺金实绩超过了一半以上的省级代表队;省十六运上,我市有80多个健儿参赛,获金牌19.7枚,436.25总分,夺金实绩超过了一些大市代表队,获大会颁发的人才输送贡献奖、金牌奖和总分奖;28届残奥会上我市运动员陈山勇与队友一道勇夺盲人足球银牌;2006年,我市少体校被江苏省体育局命名为“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2009年,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2009-2012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0年8月,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田径单项(2009-2012)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㈡群众体育各具特色
建立健全了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全市建立了17个专业体育协会。大力开展地方群体活动。全面建立了市、镇两级届度运动会制度;创新建立了如皋群体工作“一、三、五”模式;大力推进镇、村广场集体舞,城乡群众体育十分活跃。踊跃承办国际、国内体育大赛。连年承办中外篮球赛;三次承办了全国乒超联赛;十六次承办了江苏省重大体育竞赛;2008年承办了“中国首届小康村篮球赛开幕式暨华东地区小康村篮球赛”;2009年承办了全国第十一届老将田径运动会;2010年承办了“中国.如皋公路自行车大赛”;多次被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最佳赛区";2006年因办赛工作成绩突出,如皋市委、市政府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市体育局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2009年因承办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成绩突出,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专门向江苏省体育局和如皋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积极组队参加市以上群体竞赛。每年都组织参加多项国际、国内业余体育竞赛,在中老年田径运动、武术、健身健美等项目上获大量奖牌;连续12次参加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累获奖牌152枚,奖牌数全国县级第一;两次代表江苏组队参加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分别获优秀奖和一等奖;2009年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老年文体调演,四个节目获三个金奖、一个银奖;2010年参加全国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两个节目均获金奖,两个获奖节目均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和一些地方卫视全过程播放;2010年10月8日我市将组织老年文体队赴韩国参加国际比赛,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长寿如皋、体育如皋之风彩。近三年,如皋市连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㈢体育设施超常推进
镇、村、农村集中居住点体育设施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有体育健身工程,被省体育局表彰为“江苏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局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有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江苏省体育局又一次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在主城区新建了体育场、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如皋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10年,在农村率先将儿童健身工程向村居延伸,新建了20个村级儿童游乐场所,实现了健身设施向不同人群的覆盖;在主城区开工建设了占地350亩、投资5.5亿元的市奥林匹克公园,体育设施对全民健身的保障水平快速攀升。
㈣体彩事业快速发展
近五年,如皋体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站点由2006年的18个,发展到2009年的146个,数量达到原来的8倍;销售额由2005年的58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预计8000万元,达5年前销售的13.8倍;2009年如皋市体育彩票销售增幅居全省第一,被表彰为“江苏省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以来,如皋体彩销量稳居苏中第一。
㈤体育科研成果丰富
高度重视体育健身技能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市武协主席周志成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从事武术健身研究与培训工作,自编了《健身万步行运动》和《》,在市内免费向健身爱好者发放,向全国公开发行,并深入如皋高等师范学院、如皋中学、如师附小等市内重点学校为师生免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武协副主席杨嵩春从如皋长寿老人健身需求出发,自编了《八式养生太极拳》,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由于其养生健身的针对性较强,得到广大健身人员的欢迎,其组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大量金牌。通背缠拳第十代传人康小亮潜心研究传统武艺并注重发扬光大,先后出版了《秘传通背缠拳》和《》为通背缠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市少体育校、体育场教练认真研究体育人才培养规律,数十篇论文被上级采用,2009年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体育局表彰为“科研论文组织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江苏省十七届运动会科技大会上,如皋选送、获奖论文数居全省县级之首。在如皋电视台、如皋动态开辟了《体育如皋》专栏,每天如皋人民都能从电视、报刊上了解到体育信息、接受媒体健身指导与培训。
㈥体育地位不断提升
因工作成绩突出,市体育局局长2008年被如皋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市级机关十佳公仆”,2009年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开拓创新公务员标兵”;2010年市级机构改革,如皋市体育局由原来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体育部门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近些年,如皋体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各级领导关心、社会各界支持和体育系统一班人科学谋划、勇于创新、敢于争先、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推进工作中,我们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抓住机遇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前提
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见后面专题)在机遇面前,我们注重抓住不放、充分利用,因而始终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二)高点定位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
我市体育工作近些年取得的成绩,关键得益于高点定位。全局同志按照要求,用高点定位激励自己,用高点定位鞭策自己,促进了工作跨越发展。全市体育工作与全市沿江大开发形势一样,实现了一年大变、二年突变、三年巨变。
(三)争取支持是打开工作局面的保证
我局近些年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重要原因在于体育工作得到了各级、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领导关心、社会各界帮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工作都被列入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工作中,主动请市农工办、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级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老干部局等单位参与;日常注重走向基层、接近群众,解决老百姓需要体育部门解决的问题,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与支持推动了全市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勇于创新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手段
要取得比别人更好的业绩,必须有勇于创新的思路和手段。近些年,全市体育工作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发展,一定程度上在于我们坚持了开拓创新,主体工作不是等上面布置了再做,而是主动谋划、超前实施。通过行政推动、社团推动、能人推动三位一体的群众体育工作组织体系,实现了体育工作的借力发展;通过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三个“一刀截”,提高了设施对活动的保障程度;通过群众体育活动“一、三、五”模式的建立,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以少体校为重点、以体育传统校为基础、以校办运动队为补充的体育人才培养新格局的打造,实现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机构、扩站点、广宣传系列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体彩销售额的快速攀升,实现了由销售“凹"地和销售高地的转变。思路、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有效化解了工作中的矛盾与困难,促进了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真抓实干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根本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把事情落到实处,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近些年体育局一班人克服人少、事多、费用紧的困难,从头抓紧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各个击破扎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包干负责努力做好每一个人的事情,踏踏实实将各项工作做到了位。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体育人才培养、输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体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问题,大型体育场所与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八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推进的创先争优活动,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确定了方向。三是《中共如皋市委如皋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全市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平台。五是人民群众旺盛的健身需求,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氛围。六是我市近几年推进的市、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条件。七是“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的经验,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是在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的感召下,体育系统全体同志团结一致、不讲条件、负重实干、勇于争先的精神,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阶级定位
从如皋体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中所处的地位及江苏体育所处的历史阶段考虑,“十二五”期间,是如皋体育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十二五”期末,如皋市将实现体育现代化。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体育设施建设档次明显提升,体育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体育社团组织体系明显健全。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
主要指标:
——群众体育。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率达80%以上,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10个以上,国民体质测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每年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2%;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人以上,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达100%。——竞技体育。保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品牌,创建四星级业余体校,建设1所以上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以上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以上南通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以上县级三星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市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500人以上,每年重点跟踪培养20名以上优秀体育苗子,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名以上高水平后备人才;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对国家贡献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力争5人以上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夺取5枚以上奖牌。
——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增加值的1.5%以上;2011年实现体彩销售1亿元,后年递增20%以上。
——体育竞赛。每年承办全省以上赛事6次以上,发展1项次以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传统品牌赛事,市、镇两级综合性运动会覆盖率达100%;三级以上裁判员数量达到1500人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以上裁判员达50人、国家二级裁判员达300人,满足承办省市比赛对裁判员的需求。
——体育设施。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2.5平方米以上,市级拥有承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全覆盖。
——体育社团。全市建立专业体育社团30个以上,民非体育俱乐部30个以上,全市体育社团注册会员达3万人以上。
——体育信息。重点建设业余训练、体育竞赛、场馆设施、全民健身等数据库;电子政务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有力推进,实现办公自动化。
五、“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科学发展、体育设施突破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社团创新发展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全面开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十二五”发展主要举措及保障措施
㈠主要举措
1、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如皋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着力发挥全市体育专业体育协会及民非健身俱乐部,文化、教育、农办、妇联、团委、总工会、机关工委,镇党委、政府及其相关办公室、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各界热心体育事业的知名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健身齐抓共管的态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性,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
建立全民健身活动平台。市、镇(区)两级全面建立届度全民运动会制度。市级全运会每四年一次。镇(区)全运会从各镇(区)实际出发,最多不超过四年举办一次。全面实施如皋市全民健身活动“一、三、五”工程:市、镇两级每年都要在六月份举办一次全民健身月活动;每年都要由村(居)组队,利用村级健身工程举办300场次以上的体育竞赛;全市各部门、各镇(区)、各学校、各定报企业、各专业协会,在积极组织开展内部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上,每年都要组队参加或承办全市性的体育竞赛一次以上。每月举办一次以上全市性单项体育竞赛。全国全民健身日、南通市体育日、重大节假日,市、镇两级均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法律、政策宣传,健身知识与技能培训和具有时期、地方、行业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
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巩固“江苏省田径之乡”成果,放大“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效应,精心运作国家高水平人才基地,跟踪骨干运动员的成长,壮大老年长跑队伍,提高全民健步行普及度,将田径打造成如皋体育品牌。从镇(区)、部门、企业、协会、村(居)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品牌。积极发展普及度较高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体活动,使其成为中青年健身活动的亮点;大力推进太极拳、打莲湘、放风筝、健身舞、门球等项目,使之成为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亮点;努力挖掘镇(区)、村(居)地方传统特色,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色的健身品牌;提高体育专业协会和健身俱乐部的组织水平,形成亮点与特色,扩大其影响,巩固与提升其在全省、全国的位次。以活动育特色,以特色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
加强对外健身活动交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提高长寿如皋、体育如皋知名度,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鼓励市级机关、专业协会及镇(区)组织承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团体来如比赛与展示,组队参加相应的国际、国内专项群众体育竞赛。努力放大市篮球、乒乓球等协会承办国际、国内大赛和市老年人体协、市武术协会等体协组队参加国际、国内,长跑、健身舞等比赛的效应,促进本市承办与参赛工作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新建的大型体育设施,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打造如皋品牌赛事,达到满观众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目的。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对各类人群的体质测试,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努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将其培养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协调队,指导人们正确开展健身活动的服务队。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正常开展健身知识培训;设立如皋健身知识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知名健身专家和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健身骨干免费为如皋人民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倡导“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倡导全民做到: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倡导家庭做到: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二次以上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家庭有一份(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倡导社区做到:每个居住点提供一处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每年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倡导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个学生掌握两项健身技能,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2、全面提高业余训练水平
完善业余训练体系。以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建立健全县级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校办运动队训练网络。提高业余训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拓宽后体育备人才培养渠道。
科学布局训练项目。在业训项目确定上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保持优势。市级要将短跑、短跨、投掷、举重、篮球作为重点项目,要将国家基地和市(南通)队县办的投掷、短跨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每个镇、每个学校选择一个项目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加强业训基础工作。按照《教学训练大纲》和优秀运动员成才规律,进一步完善选才制度和办法。按项目和年龄分门类建立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训练、跟踪培养,提高成才率。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扩大教练员选择面,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师资保证。
走好体教结合之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体育部门组织体育训练、教育部门开展文化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的优势,为业余训练提供必要的条件。重点办好市级少体校,实行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加大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导向力度,完善学生进入少体校学习的优惠政策,对少体校转出、升学学生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业余训练成绩显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和相关学校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3、不断提升场馆设施档次
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设施。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按照国家关于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和建设规范的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并尽可能考虑场馆的多功能使用。市级在2011年前要建成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羽毛馆在内的市奥林匹克公园,并交使用,将之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集体育、会展、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县级重大活动场所;精心运作好全民健身中心,将之打造成江苏县级一流的综全性全民健身中心。镇级要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档次,保持全省动态先进。村级要与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建设更高标准的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同时配套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保障群众健身需求。新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应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有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市、镇、村三级分别根据体育健身工程管理职责,制定与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工程管理经营制度,建立专兼职管护经营队伍,落实管护经营责任,确保全市公共体育健身工程“个个功能齐全、时时环境整洁、天天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努力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全社会共享。
依法保护公共体育设施。严格执行《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报上级政府批准。经批准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法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应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严格执行《体育健身器材捐赠协议》,受赠单位不得随意处置体育部门捐赠的器材和设施,对擅自减少健身功能或擅自处置上级捐赠体育器材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拓宽体育经营领域。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如皋市体育产业集团,积极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把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竞赛、体育消费和体育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体育的综合效应。充分利用体育行业的优势和体育场馆设施,大力发展健康娱乐、竞技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等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品牌。
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严格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支持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体育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发展体育彩票事业。合理布点、注重形象、加强管理、加快发展,确保销售总量江北第一,“十二五”期间销售额确保7亿元,力争10亿元。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按规定实行专项预算、专款专用,确保体彩公益金全部用于体育事业为主的公益事业。
5、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按照体育社团民间化、实体化、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要求,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以及各体育社团的关系,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单项运动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健全协会的自律机制,促进协会健康发展;鼓励在体育协会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增强协会的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依法成立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符合条件的职业、半职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社团合法、规范、高效运作。
㈡、保障措施
1、争取领导,将体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争取党委、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将体育工作列入市、镇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体布置、检查与落实;将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内容;将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经费列入财下政预算项目。实现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并进,力争速度有所超前。
2、加强协作,努力形成对体育事业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与机关工委、文广新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老干部局、公安局、建设局及各部门、各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各单位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借助相关部门之力量,将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提高全民对体育事业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推介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使重视健身、支持健身、参与健身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
4、苦练内功,增强体育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丰富“健身向导,强体后盾”如皋体育优秀服务品牌内涵,加强体育系统内部全体人员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保持全员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势头,继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效推进工作。
5、严格考评,营造全市体育工作争先恐后的氛围。按照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别强化对镇(区)体育工作,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和指导员,体彩销售站点和销售员以及少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教练的实绩的过程控制,建立与完善相应绩效考评制度,并根据贡献大小予以奖励和补助,努力形成工作上争先巩后的氛围,确保全市“十二五”目标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