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现代汉语中英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探析》有感
读《现代汉语中英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探析》有感
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各式各样的文化元素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国内各地域间不同的风俗习惯扩散到各个角落,也包括了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而作为人类交流最为广泛的工具——语言,其作为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文化沟通交流中显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本文,从一篇文章入手,浅谈我对英语借词的一点感想。
首先,对英语借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谓外来词,也称为借词或外来语,指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汉语的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音译 :直接按照原语言词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词汇。像汉语翻译规则规定对於传统上非汉字国家的地理名称、人名按照意译直接翻译:如美国“纽约”(New York)、“沙发”(Sofa)。
音译加表意:如“新西兰”国(New Zealand)。
音译与意译结合:“马克思主义”(Marxism)。
直接借用:一是对传统上使用汉字国家,借用的词汇很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场合”、“积极”、“劳动”等等都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二是比较常见的时髦说法,按照原语言语法规则直接借用外来词汇和文字,如张sir(张先生)、你好Happy,演艺界常说的词汇NG等等形式。
现代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词语,丰富了自身。而英语作为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其大量涌入和广泛流行构成了现代汉语最庞大的外来
词阵容。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其蕴涵着的社会文化心理意义,已经成为语言现象中引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文章指出,“国内学者对外来借词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对外来借词的分类及其发展的研究见多,如张锦文从英汉借词对比的角度、谢晓虹从其引入的翻译的方法探讨汉语借词的分类问题,莫秀兰、黎昌友、习强毅等均对汉语中的外来借词的发展趋势做了有益的探索。”充分说明了英语外来借词的影响越发重大,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是一定的时代大众文化心理的体现。文章透过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现象,总结出当前英语外来借词的三个发展特点,并对其进行社会文化心理分析,指出英语外来借词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心理含义,并预测汉语中外来借词的数量将会持续上升。
文章指出,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具有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既有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类,也有生活娱乐、饮食穿着、艺术体育类,呈现出词汇的多方位渗透多层次引进的态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这类词汇呈现出流行与发展的趋势。从当前流行的词汇来看,当前英语外来词呈现出如下特点:
1.音译形式和外文缩写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种形式的外来词中占优势。除了人名、地名、国名外,其他词也用音译的形式,如基因(gene)、伊妹儿(E-mail)、纳米(nanometer)等等。不但新产生的词多用音译的方式,已经意译的词有的又变成了音译。如:carton,早期曾被音译为“卡通”,后代之以意译的“动画片”,一直流行了几十年,而近年来,却又以“卡通”一词取而代之。
2.外来词的吸收和引进不再限于科技等专业领域,在生活和娱乐方面呈现增长的态势,许多是商品名称和商标。如娱乐休闲方面有:卡拉OK、KTV包房、迪斯科(Disco)、蹦极(Bungee)等。生活方面有:丁克(DINK)等。
3.外来词的派生和组合能力都很强,呈现词素化、口语化的趋势。如:由bar(酒吧)产生“吧”,派生出吧女、吧台等“吧”; 由beer(啤酒)派生出生啤、熟啤等;由bus(巴士)派生出空中巴士、巴姐、大巴、小巴、快巴等‘由pie(派)派生出蛋黄派、草莓派、蓝莓派等。
文章从外来词的解释、其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心理探析三个部分对英语外来借词进行了解析。在我看来,当下英语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英语都是我们必修的一门主课,所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懂得一些英语并且会经常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BYE BYE和HI等问候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甚至经常可以在电视连续剧、综艺节目和新闻报道中听到很多英语单词,比如阿Sir、PK赛、FANS(粉丝)、WTO、APEC等等这些外来词,这些种种事例都充分说明了英语借词的广泛传播和流行,也充分说明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底蕴和深层的大众心理因素。一些词语之所以流行,在于它们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人们对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趣味以及怀有的某种心理偏见等。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是特定时代大众心理条件的特殊体现。我认为,这些大众心理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英语外来借词迎合了人们标新立异追求时尚的心理。比如,人们总是认为在一句中文话语里加入一两个英文单词非常的洋气,显得自己特别有文化和国际范儿。比如,“最近公司里的CASE很多,大家可能都觉得有些乏味,但是只要everybody都能尽力地完成task,老板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简单的一句话,被总经理又是英文又是中文的方式讲出来,总觉得有些刻意修饰的效果,然而在说话者个人看来,是一种能力和魄力的显现,即所谓的标新立异的心理在作祟。文章指出,“我国城市人群,特别是知识青年对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而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也就自然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很多人的喜爱。现代汉语外来借词流行的人群,多数为年轻人。年轻人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来张扬个性,引人注意。”
第二,英语外来借词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体现了人们追求高效率的心理。在各大报纸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组织和国际性比赛的英文简称,比如WTO、NBA、CBA等等。以NBA为例,它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简称,即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英文缩写。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每一篇报道都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来写新闻,不免显得拖沓和浪费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比赛和组织的名称都习惯用英文缩写来表明,这不仅表明了外来借此的缩写形式有着充分的优越性,但前提也必须在观众都了解到缩写单词的全称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
第三,大量的英语借词进入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的大众心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门打开,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一点对于以往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愚昧的中国人来说已然是一巨大转变。而近些年,英语外来借词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更是体现了我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包容性,只有对外开放,求同存异,才能不断地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文化焕发生机,充满新鲜的血液。
外来词的发展和传播是我国走向世界的结果,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的壮大。从英语借入的外来词语的频繁使用,反映出西方文化的介入是快速而全面的,已经渗透到我国各地区的各个角落。人们正在以更开放的心态和地球村的意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包容。
王璐瑶
学号:11800320
班级:中本116
第二篇:读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有感
读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
《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化》,由李喜所编著,全书共八百四十八页。由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1日出版。此书为2003年在天津召开的“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对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探讨、研究。关于梁启超研究的首次国际学术会议,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共有一百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内地学者一百多人,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学者三十多人,梁启超的后代二十多人。会议收到论文138篇,涉及梁启超的生平、交友、政治活动、价值取向、社会关系,对外交往、家庭生活、晚年走向、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新闻思想以及史学、文学、伦理、佛学、女性解放等,有关梁启超的学术文化的论文更多,也更具深度。总之,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将梁启超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梁启超,(1987——1929),汉族,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子、哀时客。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代表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对中国近代文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本书共十六章,分别介绍了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法律以及对中国传统的墨学,儒学,佛学和中庸之道等的深入研究,很值得一读。要了解中国近代文化必须要了解梁启超。梁启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在政治方面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学者普遍认为, 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实质 中西调和 论。梁启超的文化观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调和中西文化的健全、先进的文化观。他站在心物调和的文化立场上, 即中西文化相互吸收, 批判继承, 不可盲目排外, 更不可一概接受。当然梁启超最传奇地方并不仅在于这些地方,其在子女培养方面尤为出色。梁启超有9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女梁思宁,光荣的革命军人;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享誉海内外的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他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及政治的走向都产生了较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晚年寓居津门,写出了大量的学术著作,给后世留下了相当有价值的文化财富,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借鉴。
第三篇: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由刘儒德教授编写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将“超限效应”、“禁果效应”、“扇贝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图形—背景现象”等一系列抽象的心理学术语,结合浅显生动的教学案列,娓娓道来,深刻阐述了教育活动中各种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该书所说的教育过程中的蝴蝶效应、禁果效应和配套效应。
(一)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
名称: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
原理:第一:蝴蝶成为了蝴蝶效应的杠杆支点,引起了杠杆效应。第二:蝴蝶开始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因此有机会暗暗“滋长”。第三:蝴蝶效应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教学指导: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其真实,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操行评定,是班主任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德育评价理论指导德育评价实践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操行评定,可以衡量自己所达到的实际水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激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弱点,不断进步。对于学生家长来说,通过阅读操行评定,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增加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更好地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因此,班主任都很重视学生操行评语的填写,真诚、坦率地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除了评语的认真编写,还有教师要对教学中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二)禁果效应——抽刀断水水更流
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禁果效应来自于古希腊传说,夏娃偷食了被禁止摘食的禁果。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禁果效应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人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发现。如果对一件事情不加以充分说明而简单的禁止,就会使好奇心更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根究底去发现事物的真相,才能使人们的心理获得平衡,否则就会一直牵挂,或者常放在心里,成为心结,让人们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其实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禁果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学校禁止学生看不见康的书籍、电影,学生就是要看。学校不说明理由的禁止反而让部分学生对所禁止的内容充满各种幻想,反而促使学生去尝试。
原来,孩子极想在某一方面表现自己的人的本性、体验、实践,确信个性的力量。那些允许做的事让人不感兴趣,而禁止干的事却很有吸引力。如何正确地化解禁果效应的负作用,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呢?
一、多向学生讲解“应该怎样做”,而少说“不准”和“不许”的话。教师要注意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者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不准怎样怎样”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时,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干预学生的行为,如罚款、面壁、停课、请家长等。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认为羞辱了自己,更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变态心理,“就是让老师看看能把我怎么着。”切忌随意“不”字。学生因受知识和阅历等多因素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这样在行为上难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打斗现象、纪律散漫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管教?有人会说,直接命令学生:“不准打斗”,“不准….”这种命令的口吻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与老师情感对立,只能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这对问题的解决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利用禁果心理,将有价值的事情变为有吸引力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上讲解难题之前,故弄玄虚:“同学们,我这有一道题,本想让你们做做的,可是连我都没有办法做出来,你们就更做不出来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望。让学生将老师不允许的事情变成他们去做的事。禁果效应告诉我们,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禁果效应,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认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巧用禁果效应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体现的是教师育人的艺术。
(三)配套效应——给学生有价值的“睡袍”
“配套效应”也叫“狄德罗效应”,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提出来的。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大意是:一天,有位朋友送了他一件高档的睡袍,他很喜欢,穿着睡袍在家找感觉,总觉不对,于是为了跟睡袍搭配,旧的东西先后更新。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配套效应”在教育中应用适当可以带来好的教育效果。如我经常会有针对性对个别学生说:“你衣服穿得这么干净,书为什么这么脏呢?”“你人长得这么帅,为什么不讲卫生呢?”“你字写得这么好,要是学习能像字一样好该多好呀!”我班有个女生雯,五官端正,皮肤白净,典型的美女胚子,可就是学习态度慵懒,成绩不好,我经常会跟她说“你人长这么漂亮,老师相信学习也会跟你一样漂亮,”。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有价值的睡袍,孩子们就会配之好的习惯。
总之,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方法,我会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努力提高个人教学的艺术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努力。
第四篇: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拥有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心理学是师范教育的必修课,每个师范生都必须学习并且考试合格,否则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大学里的心理学基本都是理论性的,诸多的概念和规律常常令人望而生畏,学得时候虽然不易,忘记得却很快,走出校门不久,这些知识似乎都还给了老师。可是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感到心理学的重要性,正在这时,学校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推荐了一本好书,就这样我走进了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顾名思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主要讲述的是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以教师为读者群体的。作者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适用于教师的不同方面的工作。有些心理效应是我耳熟能详的,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如思维定势、晕轮效应、暗示效应、名人效应、从众心理等。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这些心理效应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高中背诵过的英语课文现在几乎都已忘记,但第一篇课文的最前面几句却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来,原来这是系列位置效应在起作用。有的班主任让调皮捣蛋、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后进生来当纪律委员,这是在利用配套效应的作用。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所列举的每一个心理效应都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这本书不仅对我们工作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启迪。比如,知道了边际递减效应,我们就会懂得对孩子的批评不可喋喋不休,对孩子的表扬也不能“廉价”给予;知道了互惠原则,我们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知道了遗忘曲线,我们懂得了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不要到遗忘得差不多时再从零开始。总之,读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本书的作者在序言中这样说到:“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它们,教师们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我们相信,教师们藉此能够对心理效应达成真知真信,自觉自愿地将它们付诸行动,从而产生教育的效应。”作为作者,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作为读者,我的目的也没有落空。
第五篇: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寒假期间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这是目前我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心理学书籍。书中主要归纳了64条心理效应和规则,不同于其他心理学著作,文中语言随和,选用的一个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小故事让人轻松易懂,让我了解到工作中很多被忽略了的心理效应,这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其中很多诗词的引用更是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倍感亲切、生动有趣。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平时,有些家长经常对子女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希望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学生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反叛,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滔滔不绝;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但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老师,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还有许多许多,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候要强于暴风骤雨。对我们教育特殊生有很大启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就是南风效应运用于教育中的典型例子。禁果效应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提倡的东西不要明令禁止,而要注意进行疏导和沟通。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作者刘儒德教授在书中表现出的渊博学识和研究精神令人折服。这是一本值得去读,也能让你一读就放不下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