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险法解读:时限规定提高理赔效率[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4: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保险法解读:时限规定提高理赔效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保险法解读:时限规定提高理赔效率》。

第一篇:新保险法解读:时限规定提高理赔效率

数字化节点

新《保险法》对于理赔时限的要求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字来展示:1、3、10、30、60。

“1”即为“及时一次性书面告知”。新《保险法》规定,当被保险人提出理赔申请时,保险公司认为被保险人等提供的有关索赔请求的证明和材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书面”通知被保险人等补充提供,从而规避保险公司以此为由拖延理赔的情况。

“3”和“10”分别为“如果拒赔,3天内发出通知书”和“确认理赔,10天内支付赔款”。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如果明确认定属于理赔范围的,必须在赔付协议达成后10天内支付赔款;认定不属于保险责任的,要在核定之日起3天内发出拒赔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30”表示“30天内做出核定”。新《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核赔做出时限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在收到客户的索赔申请后,在30天内做出核定(另有约定的除外),并应将核定结果书面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60”为“60天内无法定赔款数,需预付赔款”。新《保险法》规定,如果保险公司无法确定赔款数额,并不意味着理赔工作一直停滞不前。保险公司自收到客户索赔申请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60天内,无法确定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时,要遵循先行支付原则,也就是先将能够确定的数额支付,待确定最终理赔数额后,再进行相应差额支付。

维权关注时效

保监会法规部主任杨华柏指出,新《保险法》对于理赔时限的设置体现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初衷,相关时限的确定也综合了保险公司在理赔操作实务中的情况;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一定要在投保时多了解保险合同中有关理赔方面的内容,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尽可能保留好相关凭据,向保险公司提供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消费者在维权方面也需注意时效。例如,以人寿为标的的险种,客户向保险公司请求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5年,其余险种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这两个诉讼时效期都是从客户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实践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发生保险事故后,若未在保险合同约定的期限内通知保险公司,往往会遭到保险公司的拒赔。针对这一保险理赔中常见的问题,新《保险法》明确规定,只有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及时通知,致使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难以确定时,保险公司对无法确定的部分,才能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保险公司通过其他途径已经及时知道或者应当及时知道保险事故发生的除外。

第二篇:怎样提高保险理赔效率

怎样提高保险理赔效率

提高保险理赔效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与时俱进,完善法制环境。我国新公布的《机动车辆强制保险条例》已在7月1日施行,无疑将给我国保险业法制建设带来难得机遇,进而推动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监管机构继续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风险保障需求,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调研立法,扩大保险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效能的同时,还应密切联系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力量对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律、法规进行一次大清理,对于相互冲突的相关条款进行规范以及明确,而对于一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应及时进行调研并制定相关的条文,使得保险理赔有法可依。同时,保险监管机构应指导保险行业协会从反应最为强烈的机动车险、健康险等的理赔服务着手,明确理赔服务的时间、程序和标准,逐步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向社会公开承诺,并通过签订自律公约等形式在全行业普遍推行。目前,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已经总结出一套理赔方面的行业经验和通行标准。如2004年12月24日经济合作组织(OECD)就推出了一套保险理赔行为管理指南(OECD Guidelines for Good Practice for Insurance Claim Management),分别从报案、接案、理赔文件和流程、反欺诈、理算、理赔、时效、投诉处理、理赔相关服务、市场行为10个方面为其成员国的保险公司提供了一套理赔文化范本。

(二)同心同德,建设保险诚信。建设保险诚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保险经营的特殊性,联系社会的广泛性,决定了保险诚信建设对整体社会诚信环境的依赖性。所以,政府和监管机构要切实肩负起营造社会诚信环境的责任,促进保险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制定市场行为规则,规范保险市场竞争秩序,增加重大项目招投标的透明度,监督和促进保险公司加强同业合作,共同抵制不诚信的行为。二是实施教育与引导,从构建企业文化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对其员工进行诚信教育,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惩处机制,树立起保险企业形象。具体的做法是在保监会、保险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逐步建立面向行业内外的保险信息网络,包括保险公司一般性业务沟通交流网络。三是建立奖惩机制,在建立保险行业荣誉体系,定期考核评比的基础上,隆重表彰全国范围内的诚信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典型引路,弘扬诚信文化。同时建立保险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诚信信息查询网络,对有不良记录的保险公司、代理人名单和恶意骗保骗赔被保险人名单进行公布。这样一方面可使失信的业务员难以再从事保险业,为不诚信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可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使那些恶意骗保的投保人难以得逞。

第三篇:新保险法车险理赔时效细则

新保险法车险理赔时效细则

车险理赔速度一直是广大车主关心的问题,也已经成为决定车险投保的重要因素。已于10月1日实施的《保险法》强化对保险公司理赔时效的要求,为解决车险理赔难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那么,《保险法》实施究竟能否成为车险理赔提速的催化剂呢?

新法细化理赔时间节点

单证提交、核赔和支付赔款,是车险理赔的三大环节,也是车主头疼的理赔难点。《保险法》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通过细化理赔节点的时效,来加强保险公司理赔服

务。

第22条规定:“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

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

当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提供的索赔资料不完整时,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提

供补充材料的次数仅有1次,而旧条文并没有做出次数限制。

第23条规定:“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

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第24条规定:“保险人依照本法第23条的规定作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3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

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深圳保险咨询服务网http://

《保险法》明确的保险公司30日的核赔期限,同时对于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还要求保险公司在3日内向权利人说明拒赔的理由。而在先前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此规

定。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为配合《保险法》实施,上海将以加强理赔服务、提高理赔质量为核心,对车险理赔服务承诺进行调整,范围包括定损服务、单证告知、赔

款时效等内容。

公司提高服务效率

法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保险理赔的程序、时限,以解决理赔难的问题。本刊从沪上保险公司获悉,为配合新法实施,保险公司已经加强车险理赔服务管理,尤其对单

证交接和核赔速度进行升级。

平安产险车险理赔部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在理赔流程上作出优化,将一些需要调查的、对损失金额有问题的案件,要求在客户提交单证之前完成案件的调查和损失确认工作,确保案件在规定时间里处理完毕。平安还向社会承诺:万元以下车险理赔只要单证齐全,自收到客户的书面索赔单证后三天结案,超时结案的将根据赔款金额,参照银行的利率罚十倍的利息。

大众保险理赔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要求核赔人员在案件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全面了解案件情况;通过培训提高理赔人员迅速甄别焦点问题和案件事实认定的能力。

根据《保险法》,保险公司必须在30日的事故核定期过后的3天内,将拒赔通知书告知权利人,否则将被默认为同意支付赔款,且应在10日内将保险账款交付给客户。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要求保险公司尽量加快核赔的时间,遵守法律的规定,防

止由于未在时间规定内理赔而受到的损失。

深圳保险咨询服务网http://

然而,不少有理赔经历的车主则认为,车险理赔难的症结在于保险公司设定了繁琐而不透明的理赔流程,而《保险法》中并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很难立刻改变车险理

赔难的现状。

业务、服务亟待匹配

修改前后的《保险法》都要求保险公司在单证齐全情况下,10日内向客户支付保险金,但真正做得到的保险公司却并不多见。问题还是出在保险公司业务和服务不匹配上,车险规模越大,客户数量就越大,理赔人员捉襟见肘;再加上车险业务长期亏损,不少保险公司陷入现金流危机,很难在规定期限内支付赔款。

有业内专家表示,近20年来,财产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每年保险公司服务投入的增加滞后,导致服务水平跟不上。刚开始时是业务员负责理赔服务,对自己的业务服务态度和效率当然是没话说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车险服

务水平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

某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为客户提供服务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但就是就车险假赔案太多,比例不会低于30%,如果去掉这块,保险公司理赔服务达标应该不

成问题。

天平保险董事长胡务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车险规模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水坝与水位之间的关系一样,两者只有在相互匹配的情况下才是安全的。保险公司拥有的服务能力应该比承保能力高出20%至30%,才能让客户感受到服务便利性,提

高业务续保率。

深圳保险咨询服务网http://

第四篇:2011新施行的社会保险法全文解读

2011新施行的社会保险法全文解读

[导读]: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称《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称《社会保险法》)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

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会保险法》对各项社会保险作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规范,将党中央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转化为根本性、稳定性的国家法律制度,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第二,《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法制化轨道。《社会保险法》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确定了社会保险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使社会保险制度更加稳定、运行更加规范,使相关各方、特别是广大劳动者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并必将带动一系列单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从而使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面进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制保障。《社会保险法》不仅对社会保险工作是极大的促进,也将对整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广覆盖、可转移、可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从法律上破除了阻碍各类人才自由流动、劳动者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与以前颁布实施的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一起,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整的顶层架构,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

《社会保险法》从草案起草,到国务院审议,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始终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特别是关于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带有根本性、管长远的基本方针,关于社会保险要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以及加强基金管理监督的要求等,都在法律制定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社会保险法》确立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框架,把城乡各类劳动者和居民分别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制度无缺失、覆盖无遗漏、衔接无缝隙,使全体人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三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适应。

《社会保险法》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制度上,优先体现公平原则,做出适当的普惠性安排,通过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加大社会财富再分配力度,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体现激励和引导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相适应,把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制度。

四是确立框架,循序渐进。

《社会保险法》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保险的有益做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同时,基于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正处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社会保险法》也保持了必要的灵活性,作出了一些弹性的或授权性的规定,为今后的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留出了空间。

三、《社会保险法》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本法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基本模式、资金来源、待遇构成、享受条件和调整机制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并规定了病残津贴和遗属抚恤制度。

根据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一重大实践进展,本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制度作出规范。

此外,本法还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为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本法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资金来源、待遇项目及享受条件、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了原则规定,并授权国务院规定管理办法。

第三,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

本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分别单独成章,对其覆盖范围、资金来源、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

四、《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社会保险法》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具体是: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即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未就业的居民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被征地农民到用人单位就业的,都应当参加全部五项社会保险。对于未就业,转为城镇居民的,可以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继续保留农村居民身份的,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四,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本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五、《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渠道,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具体是:

第一,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缴费。本法规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第二,居民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社会保险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本法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第三,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

本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政府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国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六、《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

为了保障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及时足额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法》在现行规定基础上,分别概括地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的待遇和享受条件,并总结实践经验有所发展。

(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现行制度中称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缴费不足十五年的人员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第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和医疗消费水平等差距都很大,国务院只对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作了原则规定,具体待遇给付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确定。

考虑到这个实际,本法没有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项目和享受条件作更为具体的规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

第一,为了缓解个人垫付大量医疗费的问题,本法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中,按照规定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在明确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同时,本法规定,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三)工伤保险待遇

在《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基础上,《社会保险法》有三项突破:

第一,将现行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为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进一步保障工伤职工权益的同时,减轻了参保用人单位的负担。

第二,为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本法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垫付追偿制度。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然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追偿。

第三,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向第三人追偿。

(四)失业保险待遇

在《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基础上,《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定:

第一,对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由现行规定可以申领少量的医疗补助金,改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从而提高了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

第二,明确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五)生育保险待遇

在总结生育保险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本法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

一是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是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三是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七、《社会保险法》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

在总结《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增强了征缴的强制性,为加强征缴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一,规定了社会保险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为了保证社会保险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社会保险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用人单位的成立、终止情况,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个人的出生、死亡以及户口登记、迁移、注销等情况。

第二,规定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制度。《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三,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的方向,授权国务院规定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

第四,建立了社会保险费的强制征缴制度。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直接划拨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从用人单位存款账户中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

二是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三是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八、《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基金管理,《社会保险法》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规范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根据本法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统筹层次设立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执行。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社会保险基金不得违规投资运营,不得用于平衡其他政府预算,不得用于兴建、改建办公场所和支付人员经费、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挪作其他用途。

四是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从而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二,明确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方向。本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考虑到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本法授权国务院规定提高统筹层次的具体时间和步骤。

九、《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内容

为了改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维护参保人员权益,《社会保险法》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确立了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制。包括:

一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设立原则。本法规定,统筹地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

二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的经费保障。本法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经办社会保险发生的基本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规定予以保障。

三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职责。

主要是:负责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费核定、按照规定征收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根据管理服务的需要,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免费向用人单位和个人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第二,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保险管理和经办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作了原则规定。

一是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制作发行全国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是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统一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共同建设。

十、《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制度

加强社会保险监督,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是各方面的共识。《社会保险法》从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等三个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监督体系。

(一)人大监督

《社会保险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二)行政监督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社会保险监督方面的职责。

第一,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监督方面的职责: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二,从两个方面规定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责:

一是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个人遵守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这属于劳动保障监察活动,其措施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已有详细规定,因此本法没有再作具体规定。

二是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规定了三项措施:(1)查阅、记录、复制与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相关的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灭失的资料予以封存;(2)询问与调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与调查事项有关的问题作出说明、提供有关证明材料;(3)对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

第三,规定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社会监督

《社会保险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并作了以下规定:

第一,规定了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和主要职责。

本法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听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的汇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审计和专项审计;对发现存在问题的,有权提出改正建议;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依法处理建议。

第二,规定了工会的监督。本法规定,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第三,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公开社会保险方面的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包括: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应当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

十一、违反《社会保险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法》强化了违反本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

第一,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本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且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期限内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

本法规定,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或者个人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应当退回骗取的金额,并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属于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解除服务协议;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执业资格的,依法吊销其执业资格。

第三,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社会保险法定职责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擅自更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费率,导致少收或者多收社会保险费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篇: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解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一个人的记忆好坏,并不是天生的,良好的记忆力是在后天的教育、训练培养中获得的。不能把记性不好,说成是脑子不灵,也不能把记忆力差说成是年龄大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18岁到30岁左右,是人的记忆的“最佳期”,这个时期记忆的效率最高。35岁以后记忆逐步衰退。如果把18岁至35岁的人的记忆平均成绩作为100(最高),那么35岁至60岁的人其记忆的平均成绩约为95,60岁至85岁的人约为80—85,由此看来,人的记忆减退是很慢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旺盛时期,在知识的海洋里是离不开记忆的。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应当不断地整理归纳,使之在头脑中条理化、系统化,而不是杂乱无章。有人把头脑中的记忆材料比作图书馆里的藏书,整理有序之后,才能腾出地方放进新书。那么,怎样才能增强记忆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呢?

一、明确记忆的目的性,提高兴趣和责任心

我们先从日常生活中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比如,我们问住在楼上的人,他们经常上下,楼梯有几级?绝大多数人回答不出来。然而问一个住在楼上的盲人,他却能回答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没有记忆楼梯级数的目的和需要,而后者则相反。这说明目的明确,记忆才有效果。同样,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上课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讲完课后又挤出一些时间来检查当堂效果,这样做比不提要求的效果要高。所以,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是提高记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先预习,事先在不懂的地方作记号,听课时加以注意,不懂的地方就容易理解和记住了。

学生不能把所有的东西记下来,而是有选择的,往往都是把有用的、特别是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记住。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特别是对学习的智力活动本身有更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在解决数学课题时觉得有无穷乐趣;在语文课中对体验祖国语言之美、美在哪里,或对文艺欣赏感到兴趣,无疑这些课的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到新水平。当然,责任心强、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也能增强记忆。因此,记忆的发展,同是否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密切相关,并随着人们对待工作、学习的热情、兴趣、责任心的增强而增强。

二、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警觉性,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在我们的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阅读课文、小说,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地读二遍,要比漫不经心,杂念丛生地读十遍,更能记住所学的内容,因此集中注意力也是增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的学生健忘,与其说是他们的记忆力不好,还不如说他们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一个不会很好地组织自己注意的人,就不会有良好的记忆。每个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精神,要教会他们集中注意力、排除各种干扰的办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切勿“漫不经心”,要改正一面学习一面又想别的事,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音机播送音乐的坏习惯。课堂教学也要排除各种干扰。实践证明,学生对教材不理解,对教材记得不牢固,或者在完成作业时发生错误,常常是由于缺乏注意而引起的。因此,聚精会神地学习,是增强记忆的有效措施。

三、理解了的东西才易记住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若要记得牢,先要理解透。理解不透,即使把材料背得滚瓜烂熟,也靠不住。所谓理解,就是揭露现实对象和对象中的本质的东西。通俗点说,理解就是懂得,懂得教材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是如此。科学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对许多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和公式,都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圆周率的概念,引导学生从三个直径不等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论直径大小,对于任何一个圆,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1415倍”,3.1415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名称叫圆周率,用“π”表示。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就和电阻成反比;记代数公式“(a+b)2=a2+2ab+b2”,应该从二项式的自乘,交叉相乘的原理去理解和记忆。

历史课也是这样,例如要学生记住辛亥革命是哪一年,可告诉学生它比共产党成立早10年,学生知道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也就记住了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此可见,努力建立起这一事物与已知事物间的联系,也是增强理解和记忆的好办法。

四、利用无意记忆,培养有意记忆的能力

人的知识经验,有些是无意记忆积累起来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我们看到、听过的事物和想过、做过的许多事情,当时并没有去记住它们的意图,但这些事物却自然而然地记在脑子里,成为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比如,语文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历史教师讲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地理教师在黑板上随手画的中国地图,理化教师的某个实验、某些挂图,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去记住,而学生却记得很深。心理学的研究说明,无意记忆具有很大的选择性,那些在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适合人的兴趣、需要、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事物,能激起情绪活动的事物,对人的影响就深,常常容易记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影响和积累知识经验。教学中利用无意记忆的一个好办法,是把希望学生记住的东西,组织成为学生某种活动中的对象。例如,很多学校进行象征性的长跑活动,墙上挂着一幅地图,上面有许多城市,学生在进行长跑活动的过程中,把结果用小旗子插在图上,表示已跑到哪个城市。本来进行的活动是长跑,没有要求记城市名称,可是结果学生都记住了沿线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名称成了他们的活动对象。虽没有要求记住,但却都记住了。所以无意记忆只要安排得当,利用得法,对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巩固知识,可以使他们少花精力,但不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有意记忆,但仅有这种记忆,又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结合起来,交替进行。

教学中光靠无意记忆,学生往往会漏掉非记不可的东西。因此,培养有意记忆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有个试验,教师对两个班同样一段课文要求背诵,在第一个班对学生说:“我下个星期要检查背诵这段课文。”在另一个班对学生说:“我明天就要检查背诵课文。”这就是说,对第一个班要求的是长时记忆,而对第二个班要求的是短时记忆。事后这个教师第二天没有检查,第二个星期也没有检查,时隔两个星期他才检查,结果第二个班的成绩不如第一个班的成绩。这就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记忆的任务与要求不同,记忆的效果就不同,要求长时记忆的效果远比短时记忆的效果要好。因为要求短时记忆,学生只为应付上课时教师提问而临时记一下,很快就忘记了。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意记忆(主要是长时记忆)的能力,这是获得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必经之路。在有意记忆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检查。检查可以督促学生有意的去记,如不检查,他们可能不会认真地去记。检查最初是靠老师,但最好逐渐教他们自己去检查,自己检查实际上就是非常积极的有意记忆。

五、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结合起来

这两种记忆是密切联系、密切相关的,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机械记忆时尽可能把它意义化,有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意义记忆也要有机械记忆的帮助,才能保证记忆的精确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结合起来,但应以意义记忆为主,因为意义记忆较之机械记忆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心理学实验证明,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率高。比如,下面两组材料,要大家去记。第一组材料是:柳、两、鹭、天、白、上、鸣、黄、行、鹂、个、翠、一、青。第二组材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结果对第一组材料是最多也只能记住七八个,而第二组材料,就是没有读过杜甫绝句的人,也会完全记住。两组材料同是十四个字,只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意义有所不同,可见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克服那种读书“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方法。

怎样帮助学生运用意义记忆呢?意义就是联系。如知识与客观实际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为了加强意义记忆,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参观、实验等手段,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有时还可以给本来无意义的材料“赋加”一种人为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记忆术”,如编成歌谣或顺口溜等来提高记忆效率。比如:化学元素符号很难记住,就可把其中的K钾、Na钠、Ca钙、Mg镁、Al铝,编成“加拿大美女”的顺口溜;还可把化合价编成歌:“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钡镁钙锌,四价硅来三五氨,三价元素有铝金;一二铜汞二四六硫,二三铁来三五磷,四价还有碳硅铅,以上价数要记清”;英文字母歌,就使人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记住。又如,某单位电话号码是4418,这个号码就可以附加意义,把它变为4加4等于1个8,这样4418就容易记住了。要记住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可以用声音相似的语句来代替,我们就可以用谐音为“一拨一拨,一拨就拨散”或“一爬一爬,一爬就爬上山了”来记住;要记住“二数和的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用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乘积两倍在中央,等号两端第二项的符号要一样”来记住。在短时间内要记住很多人的名字,也可以与某个意义相联系来记忆。比如,“郝复”可与其谐音“**”相联系;“白仁”可与白种人相联系;“富世仁”可剖析为“富士山上的人”。在记其他知识时也可以适当运用记忆术。只要抓住其特征,并把它和某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就容易记住了。

机械记忆应该与意义记忆相结合起来,但是在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无意义的或意义较少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记忆就要运用机械记忆了。不仅如此,有时材料本身是有意义的,由于学习者的理解水平有限,一时还不能理解其意义,这时也可以先运用机械记忆的办法把材料记下来,然后逐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机械记忆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和意义记忆往往可以相辅相成,有些有意义的材料如口诀、公式、诗歌、范文等,为了记得准确熟练,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次重复才能记住记熟。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运用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来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

六、“五官”和“五到”是记忆的根本

读书学习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又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人的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越多,所得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这样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越深刻、越全面,记忆得越牢固。所谓“五官”就是眼、耳、口、手、脑,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读、用手写,而且要用脑子想,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让多种器官协同活动,做到耳目聪明,手脑并用。所谓“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仔细地看;耳到就是仔细地听;心到就是专心致志,独立思考;口到就是认真地读、讲、说、讨论;手到就是多做、多练、多演示、多操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五官做到五到,让学生有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就能全面地掌握事物的特点,全面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记忆的效率就高。

七、引起联想,有益于记忆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某种外界信息常常可以引发出我们对往日的回忆。联想的前提是相互引起联想的诸事物过去在头脑中已经建立了的联系。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同样的一些对象,可以按着不同的联想而被识记回忆起来,不少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以联想来促使学生回忆。

联想有以下几种。

接近联想 即从时间、空间接近的事物想起。比如,想到天安门,人们就想到了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前门的城楼等等。类似联想 即反映对象类似的地方。比如,进行分数教学时,就可以与除法、小数联系起来想。

对比联想 即反映对象的对立性。比如,讲国家地理时,可以将中国与美国、日本与英国、英国与法国进行比较,记忆的效果就比较好。

关系联想 即从事物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进行联想,从而追忆出有关的事物。比如,让学生知道了气温与气压和风的关系,气温与纬度、地形的关系之后,就不难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由南向北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同纬度的各地又随地势的增高而降低的道理。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揭露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各种联想,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

八、掌握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记得的东西不去复习,就会遗忘。什么是遗忘?凡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恢复时,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就叫遗忘。什么样的复习才算合理,这就要看看遗忘有什么规律。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即今日记得的材料,明天忘得很多,后天也会忘,但忘得就会少一点,越往后面忘得越少。第一,复习就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其次,有意义的材料忘记得慢而少,无意义的材料忘记得快而多。因此,复习时应当开动机器,加深理解。第三,材料的中间部分遗忘得快而多,两头部分遗忘得慢而少。这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路夹攻,双重影响的结果。因此复习时就要对中间部分的材料多花点功夫。第四,记忆性质相类似的材料由于互相干扰也容易产生遗忘。例如,学习了历史课后,立刻去学习语文课,那么这两种材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使二者不能很好地记住。因此,复习时要尽可能在类似的材料中找出不同点来。第五,材料的数量越大,一般在识记后遗忘得较多;识记材料的数量少,就遗忘得少。所以加重作业量是不对的。此外,遗忘也有赖于人们的兴趣和情感,这些在教学中都应当加以注意。

为什么会发生遗忘呢?产生遗忘的原因是识记时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抑制所致,遗忘发展或解除的速度与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程度和抑制的深浅有关。

遗忘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暂时神经联系以外的较强的无关刺激物抑制了原来的条件反射,引起外抑制的结果。这是一种暂时的遗忘现象,情况变化后,外抑制解除,暂时神经联系又恢复起来。例如,考试时,由于过分的紧张,会一时答不出已经记住的材料,而过后又很容易想起当时忘了的内容。

遗忘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长期或紧张工作后所引起的疲劳而产生超限抑制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复习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遗忘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暂时神经联系,没有继续强化而消退,产生了内抑制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及时强化,及时复习。

根据以上遗忘规律和产生遗忘的原因,要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复习。组织复习是巩固记忆的基本途径,是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的根本方法。那么,怎样组织复习呢?

1.要及时复习。遗忘发生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实验证明,识记后一二天内遗忘得最多,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个规律,复习要先多后少,学过的东西要在遗忘之前就及时复习,才能事半功倍,等到忘得差不多了才去复习,那是得不偿失。“今天功课今天毕,不要等待到明日”是学习的好经验,也是和遗忘作斗争的好方法。

2.要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可以连续地进行,这叫集中复习;也可以在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复习,这叫分散复习。一般说来,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集中复习容易加重脑细胞的负担,引起疲劳,产生抑制;分散复习把繁重的脑力劳动分步进行,可以避免脑力疲劳,间隔的时间,还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所以效果显著。根据这个规律,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平时的复习,专靠集中复习搞突击的方法,是有损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

不要同时复习两种性质相类似的材料。学习一种材料后,马上又去学习在性质上相类似的材料,常常会发生前后两种材料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干扰。交替复习几门功课,比连续复习一门功课的效果要好。教学上也要避免单科独进,要使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方法生动活泼。排课表要注意文理间隔,不要把性质相似的学科排在一起,防止单一做法。

复习要多样化。单调的机械重复,容易使大脑皮质产生抑制和疲劳。复习多样化,既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谓多样化,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巩固所学的内容。例如,同一字词的复习,可以用默写、填空、造句、分析字形的偏旁部首,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等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触类旁通。

九、运用记忆方法,巩固教学成果

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一些良好的记忆方法。有效记忆的基本方法是理解和复习,其他的一切方法,都是由这两个基本方法派生出来的。其中较重要的方法有:

1.运用部分识记、整体识记与综合识记方法

这要根据课文长短而定,课文简短或短诗,就可以用整体识记。整体识记就是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阅读,直到记住为止。如果课文长,可以运用部分识记法,就是把课文分段识记,直到全部记住为止。分段识记时会发生次序颠倒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作用,最好运用综合记忆法,把部分识记与整体识记结合起来,先将材料整体识记,抓住全文的要点,然后再分部分识记,特别困难的部分多诵读几遍,最后再把各段联成整体,这样识记效果就好。

2.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结合法

记一篇课文可以用单纯重复的识记,也可以用阅读结合回忆的识记。后一种方法能使学生注意哪些部分已掌握,哪些部分记得不好,然后把精力和时间集中用在不易记住的部分。研究证明,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意义记忆,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的方法,都比单纯一遍遍重复的识记效果要好。

3.比较法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把各种事物比一比,就能使我们精确地认识各种事物固有的特点,也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记忆活动中的比较法,可循两条途径进行。第一,同中求异,即在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不同点。第二,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共同点或相似点。例如,四边形中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就可以比较。

4.归类法

归类就是按照事物的同一特点或属性,把它们归在一起,划成一类,使分散的趋于集中,零碎的组成系统,杂乱的构成条理。图书馆的藏书、仓库管理员的管理就是采用归类法。人的知识也是可以归类的,这样既便利保持,又便利提取和吸收新的知识。

5.熟记法

熟记就是把材料记得滚瓜烂熟,从而回忆起来能够畅通无阻,运用起来能够得心应手。熟记分三步:第一步理解学习材料,第二步采取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记忆,第三步就是及时复习。

6.强记法

强记法就是人们强使自己去记住那些不易记住而又必须记住的材料。怎样强记呢?最根本的办法是再三重复,经常重复。

7.背诵法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它要求人们对客观事物要按照固定次序,不分轻重主次,毫无遗漏差错地去进行记忆。记忆的方法很多,比如还有对立记忆法、规律记忆法、早晨记忆法、读写记忆法、列表记忆法……不同的人的记忆是不同的。有人善于形象记忆,有人善于抽象语词的记忆,有人看过的记得牢,有人听过的记得牢,有人对动作记忆牢、快、准确,有人对体验过、思考过的问题记得牢等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指导一些方法,但要注意大多数人是属于混合型记忆的。

十、科学地用脑,注意用脑卫生

记忆是脑的功能,读书主要靠脑子,脑力劳动者必须学会科学地用脑。一个人如果会用脑,善于用脑,正确分配学习时间,使学习内容多样化,就可以在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主要依靠脑子的积极活动,但是脑子也不能无休止地长时间地工作,否则脑细胞会产生疲劳。要发挥脑子的积极作用,必须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教师不要占用学生课间十分钟和课间操的时间,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学生在课间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比呆在教室里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高出百分之三十。睡足八小时对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睡眠时间充足有助于学习记忆的保持,至少可提供长时记忆的条件。通过睡眠使脑细胞消除疲劳,脑的功能得到恢复,从而增强学习能力。脑子的机能状态和整个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记忆力还必须注意身体健康,注意经常体育锻炼以及加强营养胆碱是记忆激素之一,它在鸡、鱼、肉、蛋中含量较多。知识的增长是循序渐进的,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要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潜力,就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文体活动和休息。有的人在已经十分疲劳的情况下还要开夜车,这样的学习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还影响了第二天精力的恢复,长期下去,可能使神经功能失调,甚至会引起神经衰弱,经常头痛、头晕,记忆力就会下降。所以读书莫畏难,只要科学地安排时间,合理地用脑,是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综上所述,我们把提高记忆效率编成如下的歌谣:

记忆歌

目的明确兴趣高,形象理解记得牢。集中注意强记忆,意义机械结合好。五官协同齐动作,联想复习遗忘少。记忆方法要灵活,劳逸结合巧用脑。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新保险法解读:时限规定提高理赔效率[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保险法解读:时限规定提高理赔效率[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推荐五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山东日照港中学曹文丽课堂讲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上具有重要作用。讲好课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练就的教学基本功,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解读(合集5篇)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番禺区南村镇梅江小学 邬嘉励 【摘要】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关注的问题......

    解读新保险法之说明义务之履行报告

    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说明义务,乃是我国保险法的一大特色,其他国家虽有规定,但规定如此明确者无出我国保险法之右。比之原《保险法》,我国新《保险法》对保险人所加之说明义务......

    解读新《社会保险法》中养老保险的变化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 ● 学会解决办理、转移、缴纳、领取养老金中的各种问题; ● 掌握基本养老金的构成; ● 了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

    新保险法对寿险公司理赔及调查实务的影响

    新保险法对寿险公司理赔及调查实务的影响(上)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保险法》修订案,共修改了原《保险法》中的33个条文,对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业务影响很大。本文......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须从深入解读文本开始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须从深入解读文本开始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朱 瑛 熊 伟做语文教师的都知道文本解读的重要,但课改革以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的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发生多......

    关于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规定的保险公司说明义务

    关于新保险法司法解释二规定的保险公司说明义务 四川君合律师事务所郑书宏律师团 卿莹 案情简介:被告杨某某于2012年9月12日驾驶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所有的重型自卸货车由三环......

    进—步提高机关效率效能的若干规定

    关于进—步提高机关效率效能的若干规定各党委(党组、##),各部、委、室、局,各分区##,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各群众团体,各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机关效率效能和服务水平,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