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须从深入解读文本开始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须从深入解读文本开始 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朱 瑛 熊 伟
做语文教师的都知道文本解读的重要,但课改革以来,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的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一篇课文今日看与数年前看的视角、方法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拿来主义;要么曲解误读;要么脱离文本。这样的解读,很多时候会出现教师和学生“解读”层上的同一性、同步性、同感性、同等性的尴尬;这样的解读,必然避免不了课堂教学的苍白、无聊、无效。再看当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而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内容来套,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其结果势必导致课堂的低效,零效甚至负效。
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由沈老师所指的“三个关键”不难看出,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文本解读问题,而文本解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确定“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可能南辕北辙。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深入解读文本无疑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解读,已成为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高低、精彩与否的关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一、深度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王崧舟老师曾指出: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的确,有些文本粗看似乎很为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深刻内涵。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但实际上,不是没什么好教,也不是没什么好学,而是我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我们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如果我们善于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往往简单的文本就会变得不简单。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古诗,古诗寥寥数语,去解读它,也实在是太为简单了。但我们对古诗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诗词意义的理解上,应追求一定的意境深度。在解读古诗时应先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再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的意境与深意。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些老师,甚至书籍都把后面两句解释为:“孤零零的一只小船逐渐远去,越来越小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边,只看见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滔滔流向天边。”“孤帆”是江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片帆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江南三月,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开始;黄金水道,九省通衢,商旅之人熙熙攘攘;烟花之地,人头攒动,繁华更胜京都。这样的大商埠,江面上难道会仅仅只有一片船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再结合作者的心情来理解:江面上千帆竞发,可是他心中只想着老朋友,眼里只看见老朋友的船帆。因此,“孤帆”是心中的孤帆,而不是现实的孤帆。在千万船帆之中,只见“孤帆”,可见作者临江送别,怅惘依依,帆已尽而心不离。对老朋友离别的怅惘,在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之中,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可见,借助于时代背景,再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就能够把这首诗读懂、读好。
比如《巨人的花园》一文,有的老师的解读只是停留在感受巨人的冷酷与自私,领会花园神奇的变化的层面;有的老师则是满足于解读“孩子”与“春天”的关系。这样的解读并未挖掘出文本中最有价值的内涵,难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考。其实,当我们静心触摸文本,思索其意蕴时,我们会发现:那围墙不纯粹是有形的砖墙,也是指人心灵的围墙;所谓的花园,也具有其意象,暗指人心灵的花园„„巨人曾经想独自拥有花园,筑起了围墙,却无法拥有幸福;而当他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时,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也让自己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这样的童话情节不是在阐述什么是“幸福”吗?因此,若想在文本的内隐价值上有所突破,我们可以将文本解读的落脚点定在文本最末的词语“幸福”上。有位教师在解读该文时,就将文本的意义浓缩成一首《追寻心灵的幸福》的小诗,小诗是这样的:心/是一个花园/倘若筑起围墙/花园将冰雪覆盖/孤独便会与你相伴/心/是一个花园/倘若拆掉围墙/花园将鲜花盛开/幸福便会向你招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回顾曾经的“幸福”:巨人的花园昔日是漂亮的花园,(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是孩子的乐园;再组织学生研读巨人的“冷酷”与花园的“荒凉”,感受巨人的寂寞与痛苦;随后,聚焦小男孩“眼”之神奇、“手”之神奇、“吻”之神奇,品味巨人的幡然醒悟;最后,品读幸福的场景,思索并书写幸福的意蕴。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深刻、独特,这样的教学流程润泽了孩子们童年的生命。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表达着对幸福的理解,有的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有的说:“幸福不是拥有,而是要分享。”有的说:“任性与冷酷不能唤来幸福,善良与宽容才能收获幸福。”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表达流淌着孩子们的真情,抒发着孩子们对人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充盈着生命的张力,充盈着人文的关怀,也充盈着语文的情趣。这样的语文教学,难道说不美妙吗?当然美妙,应该说是深度解读给予了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二、正确引领文本的多元解读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把握“度”。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多元”解读要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一个课堂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种声音!但不等于可以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随心所欲地误解误读;不等于信口开河、故意唱反调,以显示“与众不同”的“独创”。“多元”是有“界”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作为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在注重多元理解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具权威的、认同度高的观点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
一次教研活动,五年级三位教师同课异构《落花生》一课,巧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质疑:“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文段:“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有的说:“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实用。”对此,甲教师武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乙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丙教师则不断地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不炫耀自己的品质固然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是否可取给你舞台,要你展示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最后师生达成这样的共识: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张扬也好,内敛也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甲、乙、丙三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不同处理,恰恰反映了他们解读文本能力的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时的观念已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面对学生的精彩就会捉襟见肘。
再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狐狸很狡猾,它与乌鸦的对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以致乌鸦上当受骗,但有一个学生却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且有耐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师听罢带头鼓掌,肯定该生这种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值得表扬。试问用花言巧语骗人究竟是聪明还是狡猾?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需要善良和诚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伪。如果把狐狸的骗人行径当作聪明之举来欣赏、仿效,那还要讲“诚信”干什么呢?教师以“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表扬之。如此下去,只顾学生的个体体验而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要把我们的小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狐狸”吗?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中就不能恰当及时地对学生偏颇的甚至错误的多元解读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有时“无知成了有趣”,“独特体验”不知不觉中成了荒唐和肤浅解读的保护伞。
只强调一元,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多元,否定价值取向又实属矫枉过正。因此,在当前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凭借教育智慧规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三、细细爬梳文本的词句品读点
品味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同时,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动态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
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抓住文本中集中描写邱少云外表的一句话作为品读点,对学生实施了有效的言语训练和情感体验。
课堂回放
生:(大声朗读)“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师:请同学们用笔在书上画出这一段中表现邱少云行为的句子。
生:“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板书:像千斤巨石、一动也不动)
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呢?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1:石头在烈火中是不动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一动不动,所以比作石头。
生2:石头在烈火中是无声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所以比作石头。
生3:石头是不怕火烧的,邱少云也像坚硬的石头那样不怕烈火烧身,这样写突出了他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
师:那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呢?这个“千斤”和“巨”字各突出了什么呢?
生3:“千斤”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稳如泰山、纹丝不动;“巨”字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高大形象。
师:到这里,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个比喻句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行为的伟大。
再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描写爬山虎脚的外形的语句,作者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白描的手法(白描手法是用简炼的墨色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不施加色彩和渲染),紧紧抓住描写爬山虎外形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把爬山虎脚的形象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这处描写无疑是我们指导学生准确描写事物特征的很好范本,应作为文本的品读点。请看一位老师的教学处理:
课堂回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将作者描写爬山虎外形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读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生勾画完后,师指名读出此段第3-5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读读这几句话,请评价一下作者写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作者写得很清楚,他既写了脚长在什么位置,又写了脚的样子和颜色。
生2:我觉得还写得很形象,他把那些枝状的细丝比作了蜗牛的触角。
生3:作者写得很好,读了这些句子,我好像都看到爬山虎的脚了。
„„
师:同学们很会欣赏,作者的确将爬山虎脚的特征很准确地写出来了,正如刚才一位同学说的,读了他的描写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爬山虎脚的形象。现在,我们就依据作者的这段描写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好不好?
生:好!(很期待)
师:谁来画?
(指名一生到黑板前准备画。)
师:现在全班同学为他读作者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语句,(对画画的同学)请你根据我们读的文字来作画,好吗?
(全班同学读第三自然段3-5句,一生画。)
师:(对画画的同学)好了,谢谢你!同学们看看,他画的对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检查他画得对还是不对呢?
生:用书上写的句子来检查。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读,一处一处检查他画得对不对!
(生读一句就对照所画的“脚”检查一处,并评价对错。)
师:这位同学画得基本正确,请问你以前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能把它画出来呢?
生:我是根据大家读的句子画的。
师:哦,原来是作者的描写帮了你的忙。如果没有作者如此准确的描写,要画出爬山虎的脚还真不容易呢!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话,欣赏一下作者的描写吧!
(生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再次感受作者描写手法的简练、准确、朴实。)
师:作者在描写爬山虎脚的外形时,抓住了脚的特征,先写脚长的位置,接着写脚的样子,最后写脚的颜色。作者这种刻画事物的写法就像是中国画中的工笔白描,笔墨不多,却在我们的头脑中准确勾勒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象,值得我们写文章时学习和借鉴。你们想把这段描写背下来吗?
生:想!
师:那好,现在开始背吧,如果你看着黑板上这副“脚”的图来背,可能会背得更快!
(大多数学生果然很快背下来!)
由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教师解读文本时细细爬梳了文本的词句品读点,抓住了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其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这才是真正找到了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学生精神人格的有效策略。
四、巧妙寻觅文本的读写结合点
沈大安老师曾指出: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倒上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很久,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但“以意逆志”容易产生一个缺点,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言语、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这会把语文架空。
而认真寻觅文本的读写结合点,不失为一个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泉水》这篇课文,老师们通常会把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泉水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作为教学的重点。坦率地说,这样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课文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人文价值上,忽略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本课究竟还有哪些核心价值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课堂回放(教学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后,教师出示文中泉水说的四句话。)
师:请同学们读读泉水说的这四句话,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什么?
(生自由读。)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生:我发现四个句子中都有ABAB形式的词语。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找到了。能告诉大家都是哪些词吗?
生: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
(出示两组句子进行比较:
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师:读读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比第二句少了一个“很清”。
师:是的,那这两个句子你们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个句子更好些。因为它用了两个“很清”,让我感觉水非常得清。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看,作者将“很清”这个词重复用了两次,就让我们感觉到泉水非常清澈的特点。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三个句子写得好在哪吗?
生1:作者用了两个“很多”,写出了泉水非常得多。
生2:作者用了两个“很甜”,我就觉得泉水非常甜。
生3:作者用了两个“很美”,让我感到泉水非常美。
师: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将“很清”、“很多”、“很甜”、“很美”这几个词重复用了两次,就让我们感觉到泉水那么清、那么多、那么甜、那么美的特点。你们能不能也来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1:很长很长
生2:很弯很弯
生3:很高很高
师: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你们能不能试着说一说:很()很()的()。
生1:很高很高的山
生2:很弯很弯的河
生3:很小很小的蚂蚁
„„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掌握了这种方法。现在,再来读读这四个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四个句子中都带有“吧”字。
师:你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来看看这些句子是怎么写的。
(师生共同把句子中的“喝吧,喝吧!”“照吧,照吧!”“来吧,来吧!”“唱吧,唱吧!”四组词语找出。)
师:在这些句子中,作者把“喝吧”、“照吧”、“来吧”、“唱吧”这几个词也重复写了两次,如果把这些词语都只写一次,你们觉得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写了两次就好像是泉水在让别人尽情地去做这些事情。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情”这个词语说得多么好呀!把掌声送给她。是呀,泉水希望大家都能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它说“喝吧,喝吧!”“照吧,照吧!”“来吧,来吧!”“唱吧,唱吧!”,泉水真是非常乐于助人呀!你们喜欢泉水吗?
生:喜欢!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它的喜爱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二至五节。)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泉水除了到过课文中写的这些地方,它还会流到哪儿?又遇到了谁?它又会说些什么?先自己想想。
(出示句式:泉水流到,她看到了,泉水说:“吧,吧!我的泉水很很。”生思考。)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分享。
生:泉水流到美丽的田野,看到了枯萎的秧苗,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了它你就能继续生长了。”
师:你看,现在你也是个小作家了,也能说出这么优美的句子。还有谁想说?
生1:泉水流到胖胖的小猪家,她看到了小猪正在洗手,泉水说:“洗吧,洗吧!我的泉水很清很清,能把你的手洗得更干净。”
生2:泉水流到寒冷的北极,她看到了高贵的帝王企鹅,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了它你会更高贵。”
生3:泉水流到蓝蓝的大海,她看到了可爱的小鱼,泉水说:“游吧,游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可以让你生活得更快乐。”
„„
师:同学们说得多美呀!听了你们精彩的发言,老师被你们聪明的头脑征服了,现在就让我们把刚才说的那些优美动听的句子写下来,好不好?
生:好!
(学生当堂进行片段写话训练,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的语言写得真美,现在老师想跟你们合作,我读课文的第一、第六和第七节,课文的第二到第五节换成你们写的内容,由你们自己读,好吗?
(师生合作读。)
师:看,一篇新的课文《泉水》之二诞生了,这篇课文可是我们自己写的哦!谢谢这些小作家们。
(全班同学兴奋鼓掌。)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将学生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泉水说的四段话上。这四段内容,从结构上看呈并列关系分布,从写法上看运用了反复的描写,且注重描绘性形容词的运用。这就构成了本文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语言规律,并将其作为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通过由浅入深的读、说、议、写等一系列有效活动,引导学生在言语的密林中穿行,去探寻言语表达的规律,去触摸言语背后的情感,去感受揭示言语秘密后的兴奋,去体验习作带来的愉悦。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细细咀嚼着语言的魅力,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习得了言语形式,较好实现了“言”“意”兼得。
五、恰当寻求文本的拓展链接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所以往往较为短小,但却不失精美。这些节选都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或缩小,或删改,其相对于“母体文本”而言,是一个“子文本”。比如《草船借箭》,它节选自宏篇巨著《三国演义》;比如《丑小鸭》,它是原文的缩影。还有一些文本,虽然是独立的,不像前两者那样是冰山一角,但它却拥有许多的“连锁文本”,也就说它有着同题的或者是同一思想情趣的,同一主张的,同一表达手法的文本。或者说是完全独立的,不同的“对立文本”。针对文本固有的特殊性,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一点来解读,那无疑是片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对于这类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我们可适当地进行拓展链接。要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教学、学习的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厚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演绎精彩课堂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我们为之击节叫好。他们的教学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处,就是文本的拓展恰到好处。
经典类文本的解读,要寻求母本的回归。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后,完全有必要告诉学生,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诸葛亮大智慧的一鳞半爪,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研究他,我们应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样,就实现了教育意义上真正的唤醒和引领,真正将课堂进行延伸。学习《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文本,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走得更近,消除时空感,以及解读文本的实际需要,就有必要提供一些与文本相关的一些史实资料,让它们起到“脚手架”的作用。飞越时空,贴近文本,消除文本的距离感。
六、准确捕捉文本的切入点
文本的切入点只能存在于细读之中。并非先有一个贴着标签的切入点,然后供你来慢慢地细读。所以,我们应沉入言语、逐字逐句地解读,在细读中捕捉文本的切入点。
比如《窃读记》一课,抓住课题中的“窃”字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将“窃”作为关键学点,一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可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可谓一石三鸟。
再如《卖火柴(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的小女孩》一课,有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我们抓住了,就可以引出一连串对卖火柴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语文教师,是学生与文本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担负起深入解读文本的责任,认真钻研教材,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读通、读厚、读薄、读准。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拔着;学生才能自己读,读明白,读得“言”“意”兼得,才能既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又领略到文本背后的绚丽。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心”开始
湖北枣阳熊集中学杨进电话:1388628662
2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标,对我们教师而言,须从“心”开始。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效益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打造有效课堂则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而现行有些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还比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善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
2、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有效的取舍、整合、拓展、加深;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质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3、在课堂教学中依赖教学资料。在一些练习和复习课中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在一段教学过后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他们学到了什么” 和课后反思“他们还想学些什么” 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统一。
5、未注意到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在教学中未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差异,未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 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由于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上问题,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是在所难免的。那么为克服现存问题,能够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就要求我们这些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准备,用心去实施,从而用心去上好每一节课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为此,我认为应从三个大的方面做起。
第一,教师要有良苦的用心去对待课程和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充分备课并要求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
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结合等必须做出适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诸如做游戏、搞表演、听录音、看录像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应予以精心安排。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情绪。例如在教NSEFC Unit1时,组织学生讨论:Imaging that you find a rare cultural relic—a beautiful Ming dynasty vase, What would you do? Would you give it to the state office of cultural relics? Or Would you keep it yourself? Or would you sell it to make money?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因势利导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4、强化分层次教学。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因为学生基础不一,良莠不齐,在教学上不可能是一刀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我们教学的法宝。备课上如此,在课堂中亦应随时关注同学们吸收知识程度的不同而加以不同的指导。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5、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教师要把握好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不可取,但节奏过快也不行,那种连珠炮式的讲解,使学生无暇思考,也来不及消化。因此,确定教学密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鉴于英语课的特点,教师在精讲必要的语言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所花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二课时,参加练习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这种面广、量大、质高的练习无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学生倾心于课堂和学习。
如果每一个同学都能全神贯注地倾心于英语课堂和学习,那么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培养兴趣和习惯是关键之关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很难像学汉语一样轻松自如地掌握。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
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作为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刻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可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以需要激趣。通过现实生活如因特网的使用来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英语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以情景激趣。可利用教材里情景让学生去实践,也可利用实物教具,还可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课堂如Seeing a doctor, Going shopping, Asking the way, Making a phone等等让学生表演,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以成功激趣。学习的成效与兴趣密切相关。应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每当实现了一个目标时,一定要给与表扬和鼓励。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除了要表扬总分优秀的同学外,还一定要表扬成绩有进步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教无趣,必不乐学。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就为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接着,应让学生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好的习惯能造就一个人才,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关键。无论在预习,还是在课堂学习和课堂练习方面都有意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的习惯,会为有效课堂的打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师生心与心沟通,形成和谐英语课堂。成功的教学,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作为教师要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必须有三心.1、要有年轻的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充满热情和激情,只要我们融入到学生中去,在他们活力、青春、阳光、乐观的感染下,年轻的心态就会油然而生。
2、要有责任心。教师既要坚守岗位尽心尽职,同时应关心每一位同学,用眼神,用微笑,用心灵与学生交流。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有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3、要有平常心。老师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每一位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弱者,不能嫌弃差生,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同学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课堂的顺利进行。
教师具备了这样的“三心”,把真情融汇于教材、课堂、学生,真正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提高课堂效率是必然的。
面对实际教学,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更有效地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一相情愿,教师话语的霸权,往往会造成课堂的无效性。只有尊重学生,用心体会,专心研究,耐心教诲,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施,真正打造出高效的英语课堂。
第三篇:改变自己须从思想开始
改变自己须从思想开始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
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人要执着不要固执
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划等号。许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提醒或规劝而固执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扰。
3、人要自信不要自负
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自己,还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习惯性高估自己,也不会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正确主张或建议。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自信是成功的起步,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人一旦没了自信,做起事来就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仅难以干好工作,也容易丧失机遇。当然,倘若自信过了头,也容易变成自负,因为盲目的乐观,也会让人一叶障目。因此,做人既不能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因为过往的挫折或不幸而丧失信心,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4、人要有骨气不要有傲气
徐悲鸿曾说: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这傲骨指的就是骨气。做人绝对不能有傲气,因为,骄傲会使人变得无知。人一旦有了傲气,就会自命不凡,容易变成井底之蛙,从而目光短浅,目中无人,这无异于人生的“毒药”,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不幸;做人不可以没有骨气,因为,人有了骨气才会有原则和立场,才可以处理好身边复杂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因此,骨气,既是做人应有的风范,也是人性的大美。一个有骨气的人,不仅人格有高度,做人也有温度。
5、人要大气不要小气
大凡“小气”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对自己抠门却对外大方。这种人其格局也是大气的,无疑值得敬佩和交往;二是对自己大方却对外小气的人。这种人非常自私,时间久了朋友都会慢慢疏远或离去,自然难有真心朋友;第三种是对自己和外人都吝啬的人。这类人最为悲哀,既缺乏生活乐趣,也没有朋友难以享受人生。常言道:欲成大器,得养大气。大气之人不仅谈吐大方得体,处世自然和谐,还能海纳百川,高屋建瓴地看问题。就如一本好书,让人感觉厚重而爱不释手。
6、人要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
显然,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有书卷气的人,身上不仅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带着纸的气息,透着墨的芬芳,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也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现实中,有些人虽然读书不少,由于不接地气,充其量也只是个“书生”.古人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因为,一旦读书读成书呆子,看问题就会简单片面,做人若不懂得变通,就容易活在真空和虚幻之中,以至于既成不了大器,也很难成大事。
7、人可示强不可逞强
示强,并不是看谁的嗓门大、音量高、话语狠。必要的时候,我们必须示强,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运用。既是一个人坚强意志和顽强态度的对外宣示,也是一个人力量和立场的刻意表露。如果说逞强,是一种炫耀和显摆,是嚣张、狂妄的耍威风;那么示强,代表了秀肌肉、亮剑和示人心。生活中,真正的强者从不逞强,有一种说法,示强是力量的表露,逞强是自不量力的表演。在我看来,示强而不逞强,威而不怒,屈人而不以战,且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示强。
8、人可示弱不可软弱
虽然人的本能是不轻易向人示弱,但适度地示弱,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气度。现实告诉人们,人可以示弱,决不可软弱。因为,人若软弱,就会扛不住事担不起责,就会习惯性仰人鼻息、寄人篱下而苟且,没志气没骨气没底气。而示弱则不同,很多时候,示弱者不显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给人的感觉不具挑战性和威胁性,既可以说是变通之计,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一种策略。如果说不低头不屈服是有个性的话,那么示弱而不软弱,无疑是聪明的选择。
9、人可以示好不可讨好
人与人交往,若有矛盾和裂痕一直僵着,绷紧的关系不仅不能改善,还可能因绷而溃。示好与讨好的区别就在于:讨好是纯粹的取悦、迎合或迁就,是不讲原则的曲意逢迎和别有用心的假意奉承;而示好则是表达友善的一种语言与信号,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修为。喜欢讨好的人,千方百计揣摩别人的心思和脸色说话办事,没尊严没原则没底线;不懂示好的人一根筋到底,一条道走到黑,不懂得灵动善融,呆板而乏味;唯有懂得示好的人,才能审时度势,拿捏好火候,给人与人的关系抹上一道暖色,涂上一层亮色。
10、人可低调不可低声
说到底,低声就是在做“鸵鸟”,也是在低级做人。既是人格萎缩、精神萎靡的一种写照,也是缺乏骨气,不敢担当的一种表现。低调不等于低声,低调的人不仅深刻而不肤浅、不显山不露水,还能以平和的心态、不争的姿态待人接物。低调的人,不仅具备分析判断、把握分寸的能力和智慧,清楚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需要隐忍;也知道在纷纷扰扰中留一份余地,留一份清醒,懂得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因此,低调不仅是为人的一种内涵,更是一门学问。
第四篇:语文教学效率从何来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耒阳市冠湘中学 伍昭云
本人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总觉得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语文能力提高不快。曾为之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也曾尝试过几位名家教法,而只能是百足虫学步,愈是举步为艰。在痛定反思之中,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飘入,我茅塞顿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选择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学会创新。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把教师手中的宏观“法宝”交给学生。教师把《教学大纲》改为学生的《学纲》,并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教学大纲》是教师手中的宏观法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出考试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大海迷雾中的一叶小舟,教师倒像雷达指挥官,说这重要,小船便舵向这边,说那重要,小船又舵向那边。学生无可是从,处于盲目被动状态中,真是学海迷茫苦作舟,不知语文这个海有多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若把《教学大纲》改为《学纲》,学生了解了语文科的性质和地位,学习语文的目的与任务,了解了在读、写、听、说和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及编写体例,作文教学中的文章范围与写作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些问题等做到宏观把握,心中有谱。学生以《学纲》为尺子或镜子,审视自己学习上的优劣,知识上的缺陷,“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二、教给学生猎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又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能使人终生受用无穷。”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其中就包括猎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既注意给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教给学生猎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分析一篇诗文不知从何抓起,读了几遍后,仍然模糊不清。针对学生这个弱点,我把自己是怎样分析一篇诗文的方法告诉学生。
(一)从全篇着眼,抓住文章的“双眼”。文眼即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 雪》在学生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文眼”,上阕写景,下阕评论人物,中心意思落在哪句。学生自然地道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学生能很准确地抓住开头一句话来理解全篇。还告诉同学有些作 品就要注意抓统领全篇的纲领性段落,如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开头一段话。至于议论文就要抓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从语言入手,把字放在词里理解,如一些生僻的字,根据词的构成方式可推出其意义;把词放在句里去理解;把句放在段中理解;把段放在篇中理解。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三)用分析的方法。一是按阅读顺序,由分到合,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在阅读时由词到句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其句意;再由句到层、段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其层、段之意;由段到篇进行分析归纳,以理解全篇旨意。二是要善于把握文章表达的中心点,读文章里的语句要注意把握中心词,读段落要注意把握其中心句,读全篇要注意把握中心段。三是阅读文章可化整为零。
(四)阅读文章要因文体而异,文学作品重在形象方面的理解;说明文重在事物特征的探究;议论文重在剖析说理逻辑顺序。
同学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一致反映文言断句难。一难在准确,二难在速断。于是针对其弱点,我教给学生文言断句十法:即浓缩法、首尾法、常识法、诵读法、章法法、结构法、类推法、语法法、综合法。学生解词困难,便教给学生九法:定义法、同义换言法、反义否定法、语素分析法、描述法、说明法、找反义词法、对译法、压缩式等方法。
如此等等,凡教师所有之法,应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其熟练地掌握,应用自如。
三、精心设计课前开场白和课内思维触发点。街头说唱艺人最重视开场白。好的开场白,它能使行云且住,路人止步,吸引观众,招来顾客。造成巨大的磁场引力。教学上借鉴此法,是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战略把关,它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法宝。初中《最后一课》的开头,韩麦尔老师是这样说的:“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人生自古伤离别”,“最后”一词的运用,就像一枚中子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巨大学习热情。故说“开场白”是控制学生注意力的磁铁。
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用下面一段话作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爱花吗?花是幸福、美好、友谊、吉祥的象征,当春暖花开的日子,一眼望去,姹紫嫣红,漫山遍野,真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人们都喜欢红花,那是因为它热烈奔放。然而,有谁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呢?你能讲出花儿为什么红的奥秘吗?这是,学生有的沉思,有的翻书,有的想发言,一下把所有学生的心都抓了过来。
在教《变色龙》时,我先用彩色粉笔板书三个字的课题,接着讲:变色龙,脊椎动物,舌长舔食小虫。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本文是不是介绍“变色龙”这种动物呢?那为何用这种动物命题呢?这一开场白引起所有学生进入沉思。
在教议论文的阅读或写作时用:办事要论理,说话要在理,辩论要讲理,写作要顺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真理在握,才能战无不胜。不讲理,说歪理,发谬论,违背真理,其后果不是头破血流,就是事与愿违。正因为人人要知理、明理、用理,所以被用来说理的议论文,同人们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大而言之,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关系着国计民生;小而言之,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牵涉到个人的前途命运。这一开场白,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重要,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好、写作好议论文的热情和兴趣。其作用不可低估。
设计开场白可繁可简,大多以简为佳。不论繁简,凡必扣住课文,以触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方式不定上言,可诗可文,可诵可吟。
触发点的设计也十分重要,设计得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例如我教《变色龙》,就重点放在“变”字上设计思维触发点: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变来变去是为民除害,而奥楚蔑洛夫能有几多变化?“变”的目的何在?学生思维被触发后,立即进入课文,经热烈地讨论得以理清,人物的性格也就一清二楚了。《荷花淀》中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设计思维触发点为:句中的句号改为逗号或感叹号怎么样?学生进入沉思,然后请一位男同学读水生的话,三位女同学分别读改前改后的句子,念后,其他学生抢着发言了:用句号的地方,停顿时间久,表示水生嫂同意丈夫的决定并支持丈夫参军,毫无怨气。表明她开明,深明大义,积极向进的性格。后一句的问话是因一家之主水生走了,很多事情落到自己的肩上,她想在走前,得到丈夫的指点;改为逗号就不同了,表示人物心里有些怨气,兼顾两头,心里矛盾,处在为难之中,不够开朗;改为叹号的句子,表示人物固执自私,怒气中烧,坚决反对丈夫参军,已到了发怒、赌气、吵嘴的地步了。后两句都与水生嫂开明、上进的性格不相符合。这一触发点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水生嫂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又使他们认识了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五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论文
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绽放异彩
单位:建昌县汤神庙初级中学 学科:语文 姓名:张学静
论文摘要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和学会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典诵读,以不同的评价形式激发学生保持高胀的学习热情,教学与评价相结合,以评价促进教学,以教学改进评价,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性训练,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循序渐进。课前自学、当堂训练、有机拓展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习惯培养、评价与策略指导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平淡、扎实、快乐的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让师生达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培养习惯 当堂训练 综合评价 经典诵读
引言
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与探索中,我一直在追寻实践着新的教学理念,做到当堂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每一天。使学生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当堂练习、有机拓展,以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清清楚楚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把学生领到无边快乐的知识海洋,领略知识海洋的浩瀚,聆听知识海洋的乐音,品味知识海洋的真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素养与底蕴。
一、准备充分,强调课前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知识学不胜学,记不胜记。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是老师详细说过的,但结果学生像没有听过;明明是学生做过的,但结果跟没做的差不多,这不让我反思个中的原因:学习是实践的过程,学生没有对文本接触,没有对文本独立的理解,课堂没有独立的参与,独立的体验,独立的思考,他们学习的记忆就不深刻。我深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刻骨铭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
因此,我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认真进行完成这几个过程——读课文、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准星瞄准了,有了导航灯,思想也会变通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例如:我教《空城计》,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不但弄懂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而且学生对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有勇有谋,胆识过人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对《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地互相答辩,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情节,学而不厌地研讨《三国演义》,在两个单位时间内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与重点,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重要典故,拓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谚语和歇后语,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时间在静静的阅读、感情的朗读、激情的辩论、快乐的研讨中过去了,学生还是乐不知返。相反,有的老师认为不预习也能上课,结果,课堂上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用了半节课,学新字生词又花了半节课,对课文的理解又花了一节课,结果两节课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很肤浅,没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研讨和拓展了。
可见,课前预习多么重要!它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
二、争分夺秒,充分利用每一堂课。
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有的老师往往不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堂课,大大浪费了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不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熟不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 式,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是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知识的关键。
1、加强课堂训练。
在平日课堂上要加强课堂训练。抓住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既有语言训练价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起‚一箭双雕‛作用的词、句、段;还有在检查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薄弱处。训练点不可过少,也不宜过多,到处是训练点,就等于没有了训练点。训练点的确定应该因文而异,因学生水平能力而异,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中挥洒自如,练到点子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前定好训练点呢?
深入全面地钻研教材,从全组课文把握单元的训练重点,再从每一篇课文中抓住每一课的特点作为训练点,这样才能具有‚一箭双雕‛作用。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我的老师》等,这些课文都是写母爱的伟大无私奉献精神,在上课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很好的品味文章的感情。
检查学生预习和评价反馈情况,从共性薄弱处定准训练点。如:我上学期教的班级从预习中我发现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和赏析句、段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课堂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从‚归并段意法‛或‚抓四要素法‛或‚抓重点句段法‛归纳主要内容;用‚事例+精神+感想‛的方法赏析句子……当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提高后,又根据当阶段的预习和评价反馈情况拟订新的训练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在课堂中练习与提高。
2、课堂上强化训练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记得很模糊,写作文时错别字很多,言之无物; 有的同学写作文的时候内容特别的空洞,类似这样的事情真的使很多,这样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起到导师的作用,对每一个学生的水平能力要了如指掌,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练习中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就会少走些‚歪‛路。如学生错别字多,我就教他们以象形法、会意法、编顺口溜法、结构法等,最适合自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记,如:生字‚督‛字‚上‘叔’下‘目’‛;‚诺言‛的‚诺‛可编顺口溜‚‘若’然‘说’了就要言出必行……‛;如写句子理解,用‚关键句段+个人理解‛公式法教学生。教无定法,最适合学生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就是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 设计阅读方法策略,导练结合,学生的进步就更快更高。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在定准的训练点上作恰如其分的指导,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语言训练场,发挥学 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是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现在的语文教材富有人文性,识字量大,知识面广,阅读量大,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去学和教师的不断加强训练,巧用评价,巧指正,多鼓励,多一些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怀有更大兴趣学习语文。
加强课堂训练,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写、思、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背诵能力,分析能力,及拓展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心声》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学生表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对话、心理描写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文章中去,很好的体会京京的心理感受,然后再展开讨论活动,使学生畅所欲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落实到写作,谈谈对《心声》的理解与体会。
巧评价,多鼓励。阅读与评价相结合,在阅读中评价,在评价中指导,师生互动,各自在‚导‛与‚评‛中不断改正和提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巧妙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学生自学与课堂学习的效果显著,学习积极性颇高,兴趣浓厚,期望进步的决心加大,更深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评价的情感、态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可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三、丰富学生的语文底蕴。
拓展阅读,丰富内涵。倡导学生多读经典,经典的作品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为此我在平日课堂上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这样的经典诵读活动,真正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扩大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像《弟子规》、《新增广贤文》、《论语》、《吕氏春秋》等中的经典名句都悄悄地流淌入学生的心田,它仿佛天籁之音,净化师生的心田,让心灵之花盛开,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能起到情感催化剂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除了诵读经典,我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阅读精美的文章,积累优美的词句,这些都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 5 助。
结语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我在平日课堂上,积极抓住每堂课,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强化训练,巧妙评价鼓励,扩大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容量更大,拓展更广,课前自学、当堂训练、有机拓展随机结合,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又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心智,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堂训练与评价中不断学习与修正,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找到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与评价能力、水平突飞猛进;在经典诵读中,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我将坚持不懈的对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四十分钟课堂上,能够更快更好的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等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学记评注》高时良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6版
5、《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6、《普通教育学》[德]赫雨巴特著,李其龙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版
7、《民主主义与教育》[美]杜 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7版
10、《中学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著 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11、《阅读教育学》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2、《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版
1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版
1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版
1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研制工作组,2003年5月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