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体会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之一。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握整合过程的实质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整合效益,实现化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加快课程整合步伐,推进课程改革。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课程 整合正文:
在现代的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将成为一个中坚力量,对课程改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化学教学中,是我校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活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下面谈谈我们学校化学学科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一、什么是“整合”
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整合具有以下含义:
⑴整合以化学学科为中心。化学课程是整合的主体,以化学学科教学为中心,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与学。整合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
⑵整合是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工具。整合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传统的传授式、接受式学习,强调指导性、探究式学习。
二、对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构个别化学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协作化学学习氛围。
⑴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克服传统化学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⑶整合更适于创设探究情境。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⑷整合落实了因人施教原则。借助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能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为实现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因人施教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⑸整合凸现化学教学开放性。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网络能使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网上合作学习。网络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如何进行“整合”实践
⑴内容的整合是关键
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在化学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依照化学知识点在网上找到相关网站,把站名提供给学生或在网页上提供相关链接,让学生上网浏览,便可以从小小的窗口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但搜集到了和书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搜集到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所以整合对新的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和手段。
⑵方法的整合是核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学习过程互动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形式全球化。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
一、被动,缺乏自主、合作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内容。我们力求在每一节化学课中都安排了分层的课堂练习,在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逐步深入。计算机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显示在大屏幕上。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也可使教师从中获得众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⑶形式的整合是创新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尝试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和思考,我们建立了以特定知识点为核心的“主题网站”,如用网页形式制作的课件——《原子》化学教学网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主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到“主题网站”去学习。学生接受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后,将真实实验和网上虚拟实验相结合,使传统媒体和信息媒体优势互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网站上的资源丰富,整合把化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整合的反思
⑴通过“整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
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⑵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走向探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的研究中,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工具软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如《仿真化学实验室》(南京金华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究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自己去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化学规律。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为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探究学习内容提供帮助。信息技术是课题研究的研发工具。网上资源为化学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由课本中问题转化来的“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如“生活中的盐”、“农田里的化学变化”、“生活中的化学小常识”等,使课堂探究性学习得到延伸。学生围绕选题,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释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⑶通过“整合”使化学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课程资源倾向多媒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文本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环境和数字化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课堂教学知识容量。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依据学科教学任务,组织人力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知识素材、学法指导、疑难解答、生活化学等等。若教学资源库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通过导航链接进入Internet网,以寻找更多的资源或信息。
五、“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
这一点,在农村学校突出,在老教师中突出。他们不太愿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心不能成功,没了面子又影响学生的成绩。或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理解为把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上去,由“人灌”变成“机灌”,或将课程整合仅仅理解为课件的制作和课堂上的演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的滞后不仅影响到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而且必将对新课程改革形成障碍。
2、教师的课程整合的技术不高。
就农村的目前状况而言,教师的信息素养制约着整合的进程,不解决好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就不会落实好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也就不能真正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个认知工具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手段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整合到对各学科的学习中去。因此,农村学校引进或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对加速课程整合的进程很有益处,这将关系到即将全面推进的新课程改革。
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观,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更加关注学习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同时也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真正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对学习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体会
初中化学是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开始,学生化学基础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化学是轻松还是繁重的重要前提。新课改要求创建“高效课堂”,其目的就是要时短高质。那么,在“高效课堂”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轻松的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呢?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来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课前:走进学生——带领学生做好进入课堂的准备
1、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老师
教师与所教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连带关系。如果学生喜欢上某位教师,那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渊博方面,还体现在个人涵养上,诸如个性等。
教师欲在学生面前树立完美形象,要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认真的研究学生,选哪种教学方法最好。
2、让学生喜欢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学化学时,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尤其是一些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等)。另外,要讲解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治、爆炸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前教师要准备好上课所需的器材,想好用什么方法表达知识。
二、课中:认真上课,力求全面,注重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优点能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对学生的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地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同一模式的题目,用一个例题就能解决。
在化学学习中,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还是化学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有一定的顺序,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会学习。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问题。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很多的问题是答不出来的。
2、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课堂,尤其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在设计方案的环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以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积极思考。
3、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但并不是说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而是在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只重视优生,忽视差生的发展。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学证明,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例如:如何生火?进而探究燃烧的条件?)。同一个问题的难易提出,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课后:即使反馈,在作业的舞台上互相交流
课后,包括了课后的巩固,课后习题的讲解,在这里着重讲述一下课后作业的批改。备课、作业、单元检测并称为教学常规的三大环节。要看到作业作为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之一,在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发展学生智能,反馈教情、学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作业批改中多存在以下问题:(1)反馈时间过长。(2)反馈面、信息量过小。(3)校正率太低。(4)作业形同虚设。作为化学作业的批改,我有以下几种批改方法:
(1)精批细改。
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各8~10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
面提高教学质量。
(2)自我批改。
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批改。
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成员互相交换,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
(4)当堂当面批改。
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却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
以上几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教师可以交错选用,能够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作业教学的合理利用,减少了学生的错误率,同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活泼的学科,让学生乐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用诙谐的上课方式,富有激情的上课态度,带领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定能创造佳绩。课前、课中、课后是上课的三个阶段,把握好这三个阶段,肯定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课程简介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课程简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即为了更为有效地教学要努力做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展现出新的前景„„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而在化学教育中要做到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从相关的文献上看到,当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还远不能在化学教师中实施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必然影响到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使其能够实施该工程的基本途径。本专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是如何理解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第二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案例应用讨论,第三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要求】
认真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与理解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理念和一般实施方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或探究活动的建议中选择某个主题进行研讨;通过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探究目标、构建实施方案或教案、总结与反思;实施一节课;评议及交流。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温利权
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获: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东城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论文在《中国考试》《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例(高中部分)》等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复习课教学时效性的研究及同步练习》的编制。
专题讲座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温利权(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创建主导 —— 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的一种教学理论。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一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为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方面标准: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以及对信息的态度和兴趣。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表现为认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运用信息技术;愿意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整合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双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所以,教师的整合能力是以信息技能为基础的,整合能力的发展会受到教师信息技能的制约。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上课及教学研讨:例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搜索和选择、保存,简易教学网站的制作,基于网络平台的上课、评课,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情境素材对裸露的知识进行了包装,赋予知识学习的价值。(1)Powerpoint(简称 ppt)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但是交互性不够,化学中的一些方程式、装置图等输入等不够方便。
PowerPoint 的应用:
1)新建、保存幻灯片:文件——新建幻灯片;文件——保存 / 另存为。
幻灯片母板的修改: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调整背景色:格式——背景——其他颜色 / 填充效果。
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2)幻灯片中小动画的制作。
3)超级链接(文稿内部、外部文件、网页)。
4)插入影片(利用超级链接;插入——影片和声音;利用控件工具箱)。
5)无缝嵌套 Flash 文件(利用超级链接;利用控件工具箱)。
(2)IE软件(Internet Explorer)。
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化学课改要求教师联系实际、STS、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关注学生差异,扩充学生视野等等。这都可以借助网络开发教学素材来实现。
(3)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
可以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超级解霸、X Video Converter 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再现知识形成过程,提供知识结构图等。
形式可是ppt Mindmanager 等。案例1 :初三案例 碳元素知识结构图。案例2 :高一案例:物质的量。(具体案例参加拓展资源文件夹中这两个案例).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对于以下情况有帮助:
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利用计算机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模拟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采取录像定格、慢放和重放等手段能方便观察实验过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提供网络学习、研究的平台。
形式可以是IE,博客,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等。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听课、评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化学教师的教学研讨。.其他: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初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还是要有的,而且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功能。
第二,选题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信息环境中教学,如大部分的理化实验课,就不适宜。对于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要考虑经济效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又应该怎样体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撒手不管或包办代替的现象,整合课变成了自学课或传授课。
第四,要考虑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整合课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课程的需求要与师生的水平符合。
第五,整合课所用教学时间,一般比传授课要长些,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时间安排。其余更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更多成功的经验。
四、从哪些方面评价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教法和学法、结构和过程、设问和板书、师生的表现和互动等诸多方面。从信息技术方面看,信息技术选择的类型和内容是否适宜,应用地是否恰当,是否促进了学生认知的生成和发展等。评价的依据应以教学设计、课堂观测、课后测验、问卷调查、专家点评等资料为主,经统计处理后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谢谢大家!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王 耀(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吴卫东(北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
【互动话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 .如何处理好板书、PPT、学案之间的关系?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化学教学实验条件较差的问题? 4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分析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授课教师:李庆荣(北京市第109中学、中学一级)评析教师: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庆荣老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在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李老师将学生分为蛋白质研究小组、糖类研究小组,蛋白质研究小组又细分为3个小组,分别研究: 1.缺少蛋白质对健康的危害、蛋白质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2.以血红蛋白和酶为例,说明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一氧化碳(CO)、甲醛对人体蛋白质的侵害。蛋白质研究小组采取组内合作、小组代表上讲台利用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进行补充的形式展开学习。糖类研究小组则采取学生剧表演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交流,内容涉及糖类的组成、在人体内的消化、富含糖类的食物以及霉变大米为什么不能食用。接着,教师又向学生简单讲授了油脂、维生素的存在和用途,概括出营养素和平衡膳食的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李老师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本节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很有效,学生自主制作的PPT图文并茂,既是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展现,又联系实际拓展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视频实验的应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根据课后学生调研的情况,学生反馈如下:
王真:我觉得这堂课的方式很新颖,由学生的讲课更能让我们进入到他所讲的内容中,同学查的资料很好,做的幻灯片很有意思,课上所讲的知识印象更深,也给同学一次在台上讲课的机会。
陈沐禾:通过查找资料,我学到了许多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在课上观看ppt、食品,听老师、同学的讲解,亲自动手实验,这些使我的知识学得更加透彻,记得很牢。
马增辉:这节化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式,更好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意识、默契度,没有人不听讲,积极发言的人多了。张雨洁:在课件与视频的展示下,更好地记住知识,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把不懂的地方更正,使整堂课充足,又充满快乐。
李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么好的评价,在于她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第一权利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学生开阔的视野,从营养物质的学习到健康观念的建构到健康行为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李老师上这节课是上午第一节,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早晨是否吃了早餐?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含哪些物质营养成分高?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哪种食物是主食?学完本节课以后,反思你的早餐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用这些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完营养素后,利用膳食宝塔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早餐如何改进。由早餐问题的关注到一日三餐的关注,到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创新学习方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设计不同的小组任务,如何应用不同学生的特长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处理好学生汇报和自己讲授的关系。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角色。
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多年教初三,对营养素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有些知识细节的处理不够严谨。例如,关于蛋白质的存在,首先要向学生指出蛋白质既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内。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为流畅,有感染力,避免多余的或者琐碎的话。教师要使课堂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教师思维要更为敏捷,教师临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关于学习各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如果在农村地方多媒体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代表可以组织其他学生阅读课本。教学需要优化整节课的问题设计,使问题设计更有逻辑关联,既体现学科知识逻辑又体现学生认识发展逻辑。在课堂上李老师有些问题比较随意,希望引起广大老师的关注,以便改进。
思考与活动
1.化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为学科教学带来了那些改变?
2.课程整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幻灯片与板书的结合、实验与动画的关系等,如何避免当前课堂整合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合的优势?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关于洗发液(学生研究成果).ppt 2.乙烯的结构和性质.ppt
3.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ppt 4.物质的量.ppt
5.碳元素知识结构图.ppt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作业六:通过《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学习,总结一下利用多媒体的利和弊。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化学教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
首先来说一下其在化学实验中独特的优越性:(1)可以重复观看。如:钾与水反应速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2)可以改变观看时间。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学生不易观察,可以慢放;如氢气于氧气混合爆炸实验的原理。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压缩而慢放。(3)一些安全性不好的实验,如有毒、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等实验。如:硫化氢气体制取、性质实验。(4)“反证”实验。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教师经常强调一些操作规范,如H2还原氧化铜开始和结束的操作顺序、极易溶气体(HCl、NH3)等教师仅仅进行讲解,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常常“屡教不改”,可利用CAI,将这些错误的操作及其破坏性的后果一起通过模拟实验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5)大多数化学实验的重点及难点在于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但有些实验则相反,操作及现象较为简单,其难点、重点在于揭示微观的原理。如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微观动态演示,作为真实实验的辅助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6)应用于实验习题教学.实验习题不是要求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某单一实验技能的简单重复。因此,进行实验习题练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如进行实验仪器的组装,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结合实验习题,使用语言描述,需要哪些仪器,相对位置如何、如何装配、操作、现象如何,假如另外装配将会如何等等,这一切都只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而利用CAI ,将整个过程清晰地显示给学生,如果是错误的做法,也可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不用冥思苦想。当然,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实现远程的实验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实验教学方法的相互交流,让宝贵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还可以将演示实验的内容通过制成VCD、DVD盘片或录像带在相应的家用电器产品上播放。也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投影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多。但是,多媒休课件的制作完成,也就意味着老师的思维已经基本形成定势,不免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1、容易唤起学生的无意往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生动的画面和直观图像上而休于思考。
2、灵活性转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悟到的一些问题答案,而老师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往往又没有涉及到,这些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意图用课件及时展示出来,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思维定势运转而不去勤于思考的格局,抑制了学生的潜在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演”应相互渗透。教师只有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富有情趣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眼、耳、鼻、口、大脑、手等多种感官,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碰撞,才能熏陶和感染学生,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表达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整节课单纯地去使用多媒件教学手段,避免整节课一味站在教师机位上操纵鼠标。教师要走下讲台,亲近学生,把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合作者、探究者、创新者,营造出富有生机活力、充满蓬勃朝气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的一个微笑,给学生一句富有鼓动性的祝愿,或给学生一个期冀的眼神,诚然,老师的一口流利普通话、一手漂亮“三笔字’、整洁的板书和一手熟练的“简笔画”,往往给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收到的效果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如果仅仅是“板书搬家,习题搬家”不但多余.而且实无必要。“以人为本”才是第一位的。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良好人格魅力、严瑾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基本功底对学生心理层面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媒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学习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学习总结
学习了《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一下自己对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体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效果,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真实感,灵活性和表现力,通过设计合理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在一定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一、丰富感性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于一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直观形象地感性材料,其生动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碳的单质》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动机,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面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颖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有心想去探究,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微观粒子,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粒子观的初步建立必须在化学微观教学中体现出来。像在《物质构成微粒》:苯分子的图像、STM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还有在讲分子运动时,说到湿衣服晒干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
百闻不如一见,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展示,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反应时间长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由于时间过长,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学生情绪受到干扰,不利于教学。如铁生锈的实验,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中模拟完成,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看到铁生锈的情景。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
1.放大实验现象:很多演示实验教师在讲台上做,只有前面部分同学能观察到,致使很多学生不容易观察到一些实验细节。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把实物放大,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如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实验现象,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对实验进行分析对比:有些实验操作或现象需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得出规律,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和条理化。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设计好的实验对比演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在现象上的差别,从而比较出它们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
总之,教师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正是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