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

时间:2019-05-12 14:1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

第一篇: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

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

(哲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2009级 赵杰 20090140130)

【摘要】 保守主义的崛起是多方面的原因,它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捍卫传统,推崇传统和进化。我们应该理性的对待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传统与历史是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与社会进步是互不相离的,传统文化推进了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反之,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了传统的发展,提高了社会保护传统文1化的责任心。

【关键词】 保守主义 传统观 社会发展 相互促进

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多方面原因的集合,保守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进步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让我们在看待传统文化的时候多了一些理性眼光,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良性作用。

一、保守主义的传统观

(一)保守主义的定义、内涵

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它来源于一种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把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欣赏和失去它的恐惧集于一身。保守主义其实是一种“情景意识形态”,是针对“对现状的具体挑战”而做出的反应。“如果把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所拥护的制度罗列出来的话,它将包括国王专权、君主立宪、贵族特权、代议民主、总统独裁、高关税和自由贸易、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国家主义和联邦主义、遗产继承社会,此外还有资本、市场社会及各种各样的福利国家等等。毫无疑问,今天的保守主义者不会热衷于那些它现在不感兴趣的制度和实践。但是,保守主义者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上曾经捍卫过他们现在所痛恨的制度。如果再看一下世界的话,他们可能还会发现,自己所想加以守护的制度也许在其他国家的保守主义同伙眼中,简直是荒唐可笑

1伯克认为人性是不完善的,而且是不可完善的,他反对抽象的人权观,的。”○

强调人权的具体性,并且质疑理性主义,推崇经验思维,他主张改革,却又谨慎革命,认为自由是有序的自由,自由只能是秩序与权威下的自由。○

(二)保守主义的崛起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是战后西方的政治风向开始右转的时期,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打碎了西方人的“福利国家”美梦。于是右翼的保守主义迅速崛起,从西方社1(美)穆勒:○《保守主义》 百度文库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 百度文库 ○

会的各种传统中寻找挽救资本主义危机的工具。1979年,英国保守党以压倒优2势在下院选举中获胜,撒切尔夫人打着“新保守主义”的旗号登上首相宝座;1980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入住白宫;1983年,联邦德国的保守组织基督教社会联盟与基督教民主联盟联合获得26年以来的最高选票

1保守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主导了20世纪80年代西上台执政。○

方国家的政治舞台,其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稳定发展后出现的深刻危机。首先,福利国家政策引起的生产停滞和物价上涨的危机时保守主义崛起的主要经济原因;其次,国家干预的过分扩展,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的滋长和政府权威的衰落,而由此引起的严重不满是保守主义兴起的重要政治原因;最后,人们内心空虚和道德观念淡漠引起的精神危机,是保守主义崛起的思想文化原因。○

(三)保守主义的传统观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传统是智慧的来源。它坚持守成的原则、传统的原则、谨慎的原则、等级的原则、社会连续性的原则和不完善的原则。保守主义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捍卫传统,维护已有的习俗和传统。如果以“传统”来定义,保守主义者便是努力保存人类的传统和制度中最好的东西的人。保守主义者所说的传统并非抽象之物,他们并非把一切既定观念和社会现状都奉为传统,他们所尊崇的乃是特定的传统,提倡传统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保守主义的政治伦理学乃是建立在特定传统的逻辑基础之上。柏克说:“个人可能是愚蠢的,但是人这个物种却是聪明智慧的。”经过累积和筛选而成的传统便正是智慧的宝库。人类要靠道德传统、社会经验和先辈积累的知识的指引。”

二、如何对待保守主义的传统观

保守主义之所以会强调传统是因为:首先,传统能够向个人提供一种归宿感和安定感,这些传统和习俗为人民所熟知,因此,向人们提供了某种身份、认同以及有根可归的感觉。因此,传统不仅仅是经受过时间检验的社会制度,而且是为人们所熟悉,并能够产生安全感的一切习俗和社会实践。传统是一个社会的共同财富。是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分裂的力量。传统的社会整合功能,远非理论所能比拟。其次,保守主义把传统看作是真理与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来自传统的知识比来自理性的知识可靠得多。常识也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并非要人放弃独立思考。传统是独立思考的向导,从而使得思考能够更接近真理。仅靠理性不足以发现这些客观真理,并把它们转化成社会制度和社会方式。没有传统和习俗的帮助,人们无法抽象地创建社会秩序,无法规范个人的生活。所以,人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传统的掌心。再次,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与历史的经验是现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和历史经验的了解可以克制个人的狂妄和自大。1 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二版,第57—58页。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二版,第58—60页。

保守主义认识到真理当然超越传统,超越任何时代的智慧,不论这个时代多么古3老,多么久远。但是,真理并不是传统的敌人,真理恰恰可以通过传统表现出来,当然不是全部。所以摆脱传统,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摆脱传统已经展现了的那

1传统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是仅凭理性,我们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一部分真理。○

所以,脱离了经验的理论和理想是十分危险的。每个社会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传统虽然不是人生和社会政治生活唯一的指南,但却是十分有益的指南。对传统的尊敬并不排除理性的用场。传统可以充当运用理性的指南,而不是压制理性的工具。所以保守主义虽然认为传统十分重要,但传统并不是一切,这与守旧派不同,在守旧派眼中,传统与过去就是一切。

在这种意义上,保守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对任何条件下的一切问题都有先定的答案,并提供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价值系统。保守主义的主张和原则是来自传统和经验,而不像激进主义那样来自抽象的理想和相关的理论。因此,依靠传统的对立面是依靠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理论与传统的最大差别是理论未经过检验。经过检验并被证明为有效的便是传统。违背常识的理论是极其危险的理论。系统的、完整的、建立在演绎基础之上的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常常是通过忽略现实来取得的。

正是由于保守主义捍卫传统,人们通常把保守主义所坚持的传统观解释为人类维持现状的行为举止,乃至顽固坚持陈旧迂腐陋习。但是作为人文科学和政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潮流,保守主义虽然反对革命,但推崇传统和进化。它所提倡的传统观用来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因此保守主义者虽然主张传统,但绝非反对一切变革,他们所反对的只是否弃传统、危及秩序付诸于暴力实践的变革。保守主义的传统赞成的是与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构环境相一致的行动。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以一种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方式行事,这是一种其结构不可能事先决定的行为。尽管许多保守主义者强调传统,十分恋旧,但保守主义绝不是恋旧主义。保守主义所强调的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生活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价值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代之以新的传统,因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发展

传统并不反对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传统摘取反动、倒退的帽子。保守主义强调与传统的衔接,注重有序变革的这种传统意识,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及防止文化失范,起到了纠偏、补充和缓冲的作用,有效的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保守主义的传统观捍卫传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进社会发展。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我们曾打击过传统文化,但是保守主义的传统观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观点。当然,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但是4不可否认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这有助于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古代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开创了一个新兴的繁荣市场,2011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达到2108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私下交易和黑市,算上的话估计达到

1如此多的交易额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并且提升了人民的文化品位,打造出许多强势文化品牌。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的影响比战争更深刻,近些年来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美国的大片大量侵入中国,使年轻一代沦陷在外国文化中不能自拔,让外国公司赚足了腰包。然而,中国在文化这一块的发展不是很好,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建设出一艘艘文化航母,抵御外来低俗文化的侵略,一步步向周边扩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建设一个高品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二)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养

当代中国道德观逐渐沦丧,一例例鲜活的事件触动着我们稚嫩的心。南京彭宇案、重庆万鑫案、郑州李凯强案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一种负面作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山下五千年,在历史轨迹中不断升华,一代代中国人弘扬和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为何到了今天会落寞呢?难道要湮灭在历史的车轮中!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为“修身”、“齐家”、“治国”。不说齐家和治国,单说修身,我们做到了吗?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我们做到了几条,个人美德素养提升几何?2010年12月15日,深圳市老干部肖雨生在小区跌倒,无人上前搀扶,20多分钟后死亡。保安说不是冷漠,怕承担责任。许多人都提及受彭宇案影响很大,怕好心没好报!该案正让全社会付出惨痛代价,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大学生救人英勇献身,却遭到无良捞尸者“挟

2„„一个个极不健康的现实标本,尸要价”○让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和漠视。“济危扶困”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道德的沦落,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民契约理性力量薄弱导致的社会信任纽带断裂。在如此状况下,我们应当积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让传统美德遍布社会每个角落,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根除危害社会美德发扬的隐患。

(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思维,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和谐的传统,甚至可以说,“和合”文化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崇尚和谐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孔子的“泛爱众”、“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想社会伦理原则体现出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和“非攻”主张,都表明了我国古1 百度知道 艺术品市场交易额 ○

代早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5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更是吟唱了多

1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得不少代的一种公平和谐社会的理想。○

和谐起来,各种矛盾冲突、贫富差距扩大引起的不和谐思维等严重影响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思维,而和谐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基础的支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和谐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不断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冲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切实推进以收入分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准则。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就是培养民众“公共精神”,关键是尽快形成社会认同感。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则是社会认同感形成的道德基础。一个民族的成长要靠民族文化滋养,这已经为中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所明证。

四、加强社会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保护。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越来越严重,虽然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得到了足够多的重视,但是没有一颗责任心,文化传承终有一天会断层。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不是我们个人的,是中华民族共同所有的,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国家的责任,也不是民间文化协会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传统优秀文化为经济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建设发展反过来也要给予传统优秀文化足够的保护。首先,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保护体系;其次,成立或加强专门的文化协会的影响力,避免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效力;第三,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打造全民文化社会,使人民自觉地维护和保护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第四,加强政府部门的责任心,增加相关领域的财政支出,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强力支援;第五,打造文化品牌城市、公司集团,使获益方自觉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只有动员全社会共同来保护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才不会断层,才能更加繁荣的发展下去,希望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能很好的互动起来,相互促进发展。

保守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政治思潮之一,自然有其崛起及发展的道理。它强调传统是智慧的来源,并且推崇传统和进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捍卫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一切传统,而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对当代社会各方面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传统文化、习俗。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充分接受传统文化会推动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反之,社会发展也要反哺于传统文化,捍卫传统文化的地位,提高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参考书目】王恩铭 “论美国新保守主义”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10期

徐大同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二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11月刘军宁 《保守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任晓、沈丁立主编 《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 上海三联书店 2003年版

第二篇:论现代社会发展专题

直接依据主题拟题,就是运用简洁、凝炼的语句概括出文章主题,并以此作为文章标题。如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鲁迅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以及诸如《要珍惜时间》,《知识就是力量》,《勤能补拙》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直接依据主题拟制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主题的表述形式,它具有明快、朴实的特点,便于读者准确、迅速地把握文章主题。一般议论文和应用文较多采用这种标题形式。这种拟制标题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主题法”。

间接依据主题拟题,就是通过设问或比喻、象征等手法,在标题中间接地表现和传达文章主题。间接依据主题拟题的方法主要有“设问法”和“比喻象征法”两种。所谓“设问法”,就是以提问题的形式来拟制标题,标题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如列宁的《怎么办》,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承包后对“多余”的职工怎么办?》,《我们应向先进人物学什么?》等,都是用设问法拟制的标题。采用设问法拟制标题应该抓住具有普遍性、倾向性,并为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或是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重要问题,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和阅读的兴趣。所谓“比喻象征法”,就是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拟制标题。如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肖凤的《豆牙菜和小松树》,鲁迅的《朝花夕拾》,秦牧的《艺海拾贝》等,都是用比喻象征法拟制的标题。这种标题形象生动,给人的印象深。拟制这种标题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词汇。

间接依据主题拟制的标题,虽然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但它与主题的关联却是十分紧密的。譬如采用设问法拟制的标题,其主题往往就是对所提问题的具体回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主题:志愿军战士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就可以看作是对标题的一种具体回答。当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回答,用设问法拟制的标题对主题的限定也并不是唯一的,但在作者的心目中,主题(即对标题的回答)却只能是唯一的,而且是先于标题而存在的。标题不过是作者为了强调主题,引发读者思考而设计的。又譬如,运用比喻象征法拟制的标题,有时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其主题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述形式。如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标题的实际含义是:革命力量虽然暂时弱小,但终究是会胜利的。而这正是此文的主题,标题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象化的说法而已。依据文章的课题

依据课题拟制标题,就是运用简炼的语言点明文章所要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向题》,谢觉哉的《论“同甘共苦”》,叶圣陶的《谈阅读教学的目的》等,就都是依据课题拟制的标题。依据课题拟制的标题可以使读者明确文章所要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文章的内容范围进行限定。这是一般理论文章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标题形式。这种拟题方法可以简称为“课题法”。依据文章的材料

依据材料拟制标题,就是把文章中用来表现主题的主要材料的名称拿来作为标题使用。这种拟题方法可以简称为“材料”。因为材料的种类较多,所以这种拟题方法也比较复杂但常见的有以下七种:第一,以材料中的主要人物为题。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的《廖静秋同志》,魏巍的《我的老师》等。第二,以材料中的主要事件为题。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楚庄的《清代的文字狱》,都德的《最后一课》等。第三,以材料中的主要景物或事物为题。如贾平凹的《丑石》,杨朔的《香山红叶》,冰心的《小桔灯》等。第四,以材料中主要人物活动或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概念为题。如叶圣陶的《五月册一日急雨中》,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以及《当„„的时候》等一类标题。第五,以材料中主要人物活动或主要事件发生的空间概念为题。如徐迟的《祁连山下》,沈从文的《天安门前》,孙犁的《山地回忆》等。第六,以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事物的某个局部细节为题。如朱自清的《背影》,巴人的《况钟的笔》,秦牧的《巡堤者的眼睛》等。第七,以文章开头用来引发议论的某一具体事物为题。这种拟题方式大都采用“从„„说起”式的惯用写法,如鲁迅的《从孩子的照相说起》,夏衍的《从点戏说起》等。这种拟题方式大都适用于以渐引法开头的议论文。

一般记叙文的标题比较多地采用“材料法”来拟制,因为记叙文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叙述和描写来加以表现的。另外,这也是记叙文所具形象性的特点在其标题中的体现。

二、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拟制标题的方法

拟制标题除了直接采用上述基本拟题方法以外,还可以在上述基本拟题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以使所拟标题更加新颖、多样。

拟题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主要有以下九种。

1、引用法就是借用俗语、名言或他人诗句等现成的语言材料来拟制标题。引用法分直接引用和变形引用两种情况。

直接引用,就是把引用的语言材料不加改动地直接取来作拟题之用。如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廖沫沙的《教然后知困》等,都属于这种形式。直接引用比较简单,无须多说。变形引用则非常复杂,需要着重谈谈。

变形引用,就是把引用的语言材料经过加工改造,然后再作拟题之用。变形引用根据不同的加工方式又可分为“反叠式”、“悖论式”、“谐变式”、“镶嵌式”等不同形式。

反叠式变形引用,就是利用其他文章标题、俗语等进行反面重叠,造成一种反叠式的标题。如蒲鲁东曾写有《贫困的哲学》,马克思便利用它写了《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这就是反叠式变形引用。此外,诸如《“回头浪子”帮助浪子回头》,《伯乐相马与马相伯乐》等,也都属于这种形式。反叠式变形引用,内容上可以使标题产生新意,给人以新奇而幽默的感觉,形式上给人以对称的美感。

对常见的俗语、名言进行加工改造,取其反义而用之,形成一种貌似荒谬却又隐含着十分新颖而深刻的意义,这种引用方式叫“悖论式变形引用”。例如“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一般是用来讽刺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一位作者在介绍华罗庚赴美讲学的一篇文章中却拟用了《弄斧必到班门》这样一个标题。为什么呢?因为华罗庚赴美讲学计划讲十个数学专题,为了与美国同行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学术交流,他决定在美国各大学所讲的专题必须是该大学科研中的长项。华罗庚戏称自己这是“弄斧必到班门”,此文作者便取之为题。你看,这个标题与“班门弄斧”的本义正好相悖,却又含义深远,切合于文章内容。此外,诸如《近水楼台不得月》,《曲高未必合寡》,《要有“知人善免”的勇气》等,也都属于这种形式。

谐音式变形引用,就是利用语言的同音现象,将引用的俗语、名言中的个别字词加以替换,造成一种同音异义的语言效果,这种引用方式就叫“谐音式变形引用”。例如1987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的苏泰的文章《学而优则“侍”》,标题显然是从《论语·子张》中的“学而优则仕”一句变化而来。原来此文主题是赞扬大学生勤工助学,放下架子,课余时间去咖啡厅为顾客服务。此外,如《以“职”论价》与俗语“以质论价”谐音,《爱“才”如命》与成语“爱财如命”谐音,这些标题与原句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另出新意,醒人耳目。

镶嵌式变形引用,就是利用俗语、名言、古诗词等原有的语句框架,选择一些切合于文章内容的字词填嵌其中,使其另生新意。例如,有篇新闻报道,标题是《助人何必曾相识,精神文明谱新歌》,其中前半句显然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将“助人”二字填嵌其中,便有了新的含义。又如有一篇市场调查,标题为《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显然,这是袭用了宋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将“贱”、“贵”二字填嵌其

中,也使标题陡生新意。

变形引用虽然方式各异,但都能巧妙地利用俗语、名言及古诗词广泛的传播效应,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又颇含新意的感受,推陈出新,为我所用,使文章标题更具魅力。

2、叠加法所谓“叠加法”,就是在他人文章或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以其相同的写作手法写成文章,其标题往往是以相同的语句叠加而成,故称“叠加法”。运用叠加法拟题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利用他人有关“批评”或“批判”而拟制新的驳论性文章标题。这种标题常常拟为《关于„„批评的批评》,这种标题有时也可采用多重否定的形式,但常见的是双重否定形式。此外,诸如《关于启示的启示》,《对于“笑话”的笑话》等,也都是采用叠加法拟题的一种形式。

3、对偶法就是拟题时把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相联或相反的意思。例如《半月谈》评论员文章《尊师重教,育才兴邦》(1985年第3期),其标题就是采用对偶法拟制的。此外,诸如《运用综合技术开拓未来世界》,《高价水泥一斤不卖计划指标一袋不少》,《卖债券支援国家建设得奖品为您增添喜悦》等,也都是采用对偶法拟制的标题。

采用对偶法拟制的标题,两个句子或词组的意思彼此补充,相互映衬可将文章内容达得更加深刻、鲜明,而且朗读起富有节奏感,能增强标题语言的艺术性。

4、活用动词法文学作品描写人物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动作来进行描写,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拟制标题也可以采用文学作品描写人物的这种方法,根据文章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动态性的词句来拟制标题,着眼于一个“动”字,尽量把题目写“活”例如,有篇文章记叙一位公共汽车女售票员,正确对待一个无理取闹往自己身上吐痰的小青年,从而引起小青年自责的事。如果把题目拟成《售票员风格高尚,乘车人行为可耻》便很一般。而这位作者却不同凡响,将题目拟为《冷静擦去一口痰,微笑震动一颗心》,两相比较,后者就显得格外生动感人。又如有则通报批评某单位制定的服务措施只是挂在墙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标题是《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你看,一个“走”字,用得真是恰到好处,平字生辉。

5、虚实结合法这是拟制双行标题所采用的一种拟题方法。大家知道,拟单行标题,作者既可以用平实的文字开门见山地把文章主题或主要内容直接传达给读者,直白陈事,实实在在,不需要任何修饰和点缀;也可以采用形象、含蓄的语句拟题,使标题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诗情画意,_引人遐思。两种方法虽各有干秋,但不免单调,而拟双行标题则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其中一行标题形象、含蓄,另一行标题平实、明快,这就是“虚实结合法”。采用这种方法拟制的标题,其正题一般多采用富有形象性、含蓄性的语句拟制,其作用在于揭示和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副题则采用准确、平实的语句拟制,它对正题具有诊释和限制的作用。例如,发表在《名作欣赏》1986年第3期上的朱炯强的文章:

一曲礼赞大自然的亘古绝唱

——谈《秋颂》的艺术魅力

和1995年11月24日《中国教育报》上所载李进平的文章:

雄鹰从这里起飞

——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藏班

第三篇:论老有所为和社会发展

论“老有所为”与社会发展

人过五十网 来源:本网 发表时间:2006-05-24 16:52:00

作者:蔡树立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在步入高龄后,写下的这一名句,唱出古往今来有所作为老者的共同心声,也反映出他们至老仍然渴求参与社会发展,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前途的愿望。

世界的历史告诉人们: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提高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又利于人类寿命的延长。时代的车轮进入21世纪,当“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呼唤的时候,中国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遭遇“银发浪潮”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步入小康又受到“冲击”,是困惑不安,还是迎接挑战,作出回应与对策,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老有所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老年社会成员

年龄各阶段,有人比喻说:童年像个梦,少年像首诗,青年像篇散文,中年是一部小说,老年则是本哲学。的确,人们步入老年,知识的积累与沉淀,阅历的丰富与加深,掌握到一定的人生哲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年逾古稀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就总结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参见《论语》·为政篇)。就是说:到了老年,辨别能力会更强,言行和办事,一般不超越规范。人到老年,身体稍健,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并未减退,所以古人说:“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老树春深更著花”。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就是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前,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应该是高度科技化与高度智能化。即应有最新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知识基础,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作为其生产手段,生产流程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产品越来越走向高智能化。在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掌握科技的生产者便成为重中之重。现实的情况却是:高新技术人才全球都有空缺。以人才密集的美国硅谷为例,半导体产业的职位空缺近30万个。硅谷近20万技术人才有6万来自中国。而我国名校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有70%以上去了美国。据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1996年披露:高素质人才在上海市仅占0.48%,日本则为5.96%,韩国为2.24%,美国为1.48%(参见《上海老龄科学》1996年第2期)。面对着科技人才频繁流失和空缺严重,国际社会认识到挖掘老年人才的重要性,提出:“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发展强有力的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首先改善他们自己的条件,而且还能积极参与全社会条件的改善”(参见2002年4月8日《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

老年人,在中国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发展是大势所趋。而愿不愿参与和能不能参与却存在着一些现实的思想误区。第一,有“不与青年抢饭碗,增加就业压力”论。其实,抢饭碗的事并不存在。因为持此论者错把“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混为一谈。在我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劳动力的供过于求,而科技人才却严重地不足。在现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我国现有科技人才约2900多万人,在中青年科技人才遇到空缺时,起用老年科技人才(离退休科技人员约500余万,占总数的17.3%)是个好办法。因为其存量大(有500余万)、增量快(每年有近百万人退休)、适应强(无须再培训就可适应)、对企业受益深(直接产生效应和效益)。成本又低,见效又快,何乐而不为呢?第二,有“少提‘老有所为’,多谈‘老有所乐’论。老年人身体欠健康或亚健康,多搞‘老有所乐’是可理解的。对健康的老年人及其知识分子来说,为什么不鼓励他们‘老有所为’呢?说白了,无非是害怕他们参与发展,影响了现职人员对发展成果的分配。的确,发展的成果主要是满足现职人员的需要,不能满足现职人员需要的发展就会失去其动力。事实是与现职人员相比,离退休老人已存在着“收入差”,他们参与发展,正是想融入社会以缩小点收入差距,改变其‘弱势群体’的地位,这正是一种“积极养老”观,为什么不予以支持?第三,“推动发展是在职人员的事,退休人员靠边站”。离退休者持此观点是把自身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的片面看法,不关心和不热爱参与,不融入人群,“共享”成果从何而来?在职人员持此观点,则是一种年龄歧视的偏见。他们忘记了老年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社会中介,对中青年的传、帮、带起过无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延续、发展在人际之间活动的一条生命线,缺乏这根线,一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老人是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基本前提,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庄严地重申:“21世纪仍然需要老年人”。他指出:“我们必需设计一个老龄问题行动计划,以适应21世纪的现实情况”。计划目标的第一点:“通过提高他们在社会发展活动中的参与率,更好地发挥他们无价的才能和经验”。

二、“老有所为”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具有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这不仅因为老辈有哺育、扶养后辈之恩,也因为老者曾有所为而具感召与鼓舞的魅力。即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子始也’。后辈应“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即难道不去思念自己的祖先,弘扬他们的功德吗?孔子自身就是‘老有所为’的典范。他在54岁时就任鲁国的司寇,在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中不畏强齐的肆虐,维护了国君(鲁定公)的庄严,而获得了声誉和好评。由于“礼崩乐坏”,其政治主张和抱负不能实现,在离职后用14年时间周游列国,又未能如愿从政。从68岁起整理古文献,编纂和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大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教育事业,也为中华古文化保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他至死都参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正如其自己所概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姜子牙八十遇文王,就开创了‘老有所为’的先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激烈,为图霸业而抢夺人才,当人才流失或出现断层时,起用老者或耆宿就时而发生。孔子也属临老重用之列。史书记载,汉唐以降,乃至明清,这两千余年间,在“文治武备”之中,‘老有所为’的突出事迹不断出现。如西汉宣帝时,西北羌族入犯,年逾七旬的武将赵充国请战御敌,终获胜利,史书称:“先零(西羌首领)叛汉,充国颓龄请一行”。唐太宗与年逾七旬的宗正卿李百药非常投合,常在一处议事赋诗,称赞他“身老才壮,齿宿意新’。宋至明清,历朝都允许高龄者参加科举,中举后同样授予官职,委以政事,排老、贬老都未纳入正统。最值一提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155—220),在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国家动荡的危境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中原,统一北方,战功卓著。临近老年时,他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篇,留传至今,仍是“老有所为”最具代表的感叹!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我们的干部离退休制度尚未最终确立与完善的时候,许多党政高层领导都在年迈期间为国操劳,仍然以非凡的智力和杰出的决策作出惊世之举。毛泽东同志在年近八旬的时候,“以小球推大球”,迎来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风云突变,新中国被请进联合国的大门。周恩来同志年逾古稀之后,在十年“文革”**中力挽狂澜,不时地拨正航向,避免了各种各样的内政外交危机。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75岁高龄之后,连续十五、六年以惊人的远见卓识提出和指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震惊世界。我国党的第三代领导人也大都在步入老龄阶段后继续为国筹谋。正如中共十六大的主题所指:他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确,他们坚持执政为民,使近13年(1989-2002年)成为国力提升最快,人民受益最多的13年。可以毫无愧色地向世界宣称:我国领导人创老骥伏枥最光辉的范例。

诚然,全球的社会精英中老有所成者也比比皆是,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众多学者,成名大都在花甲之后。今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位学者:68岁的丹尼尔·卡恩曼、75岁的弗农·史密斯分别用认知心理学介入经济学、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传统的经济学,成为创新研究经济学的先驱。国际社会众多的精英进入老年的继续奉献,同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推波逐澜。

三、营造环境,完善措施,为老年参与发展牵线搭桥

今年9月下旬在上海召开的世界老龄亚太地区后续行动会上,我国民政部副部长兼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宝库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离退休的老年知识分子约有500万人,其中70%的老年人在70岁以下,而且身体尚好,愿为社会再作贡献”,“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拟组织‘老年知识分子援助西部行动”。这说明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正在有序地进行。在500人之外,同样也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为使老年参与有序地运作,营造环境,完善措施,牵线搭桥是当务之急。

第一,要用舆论的力量使全社会认识老年参与发展的重要童义。国际社会动员组织老年参与发展主要是为变老龄化压力为动力和扩大社会的“共享”面。中国重视老年参与发展还具有实施“科教兴国”的意义。据有关资料数据表明:1990—1999年我国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员仅占3.5%,约661万余人,而初中及以下劳力则占82%,即达1.55亿人。悬殊之大,非同一般。另据中办、国办印制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05年我国具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的各类人员应达到8,350万以上。而在2000年底,同类人员仅有6,360万人,差额达1,990万人。虽然会有高校、职校连年的扩招,但差额的弥补不是一时能够完成。可见,在我国组织老年人才参与发展并非权宜之计,具一定战略性考虑。从弥补差额来看,它是保证我国人才队伍能适应“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从面对人口老化的挑战来看,它是缓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关键一着:从发展老龄事业来看,它通过“老有所为”,带动“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学”、“有所教”和“有所乐”,使“六个老有”全部盘活,老年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从对老年人自身来说,参与了发展,“孤独感”、“落伍感”、“差距感”将逐步消失,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老年人才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再做贡献,岂能把它作为“额外负担”,视为“不合理要求”?

第二,要完善涉老的法规与措施,为老年人的参与发展提供方便与服务。1996年制定和颁布的我国《老年法》对“参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规定,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这些规定和规范还应制订新的细则来补充与完善。比如,对老年人的参与发展,如何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加强组织管理,如何获得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怀,应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和措施。老年人的办学、办班、创办经济实体,要房要地要材料设备,主管单位以及金融、工商、税收等有关部门如何进行“涉老”的倾斜,给予优惠贷款、减免税收、廉价租赁房屋和优惠的经济提成,也需要行文和逐步到位。在创造条件,优化软环境方面,能否对老年人实行“三建”: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方便用人单位咨询、挑选;建立老年人才交流中心,充当媒介,促成供需见面,建立老年科学研究基金,为老年人从事创新研究、学科转型、开拓新领域提供资助。这一切,都需要考虑和进一步明确。

第三,在高校建立和完善老教授协会组织,实施专业性老年入才管理和调配,分负其责,共促发展。中国老教授协会已建立17年,省市老教授协会正在纷纷建立,高校还未普及。其原因是怕老年性群众组织过多,出现重复与矛盾。其实老教授协会主要任务是团结、组织老教授、老专家为实施“科教兴国”建言献策,组织老年人才以咨询、培训、技术交流、成果转让等方式参与经济建设。它能实施专业性管理和调配,是一般老年协会组织难以取代的。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参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21世纪需要老年人,知识界的老年朋友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老牛应知桑榆晚,迎着红霞自奋蹄!

第四篇: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领袖特点

典型人物:本世纪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强力结束寡头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坚决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使普京获得了“硬汉”称呼。中国某媒体做的有关普京民调显示,普京获得了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喜爱。时势的选择、坚强的意志力、民众的需求,再加上其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成就了普京。

强力领袖首先自己的意志力要强,面对复杂形势个人具有铁腕手段和果敢的意志。其次善于借用民力。强力领袖不能靠匹夫之勇,一定要善于运用民力,借助整个统治阶级,乃至整个民众的力量。最后,强力领袖一定不是孤家寡人,吸纳众人的心胸心襟要宽。

开赛车、骑哈雷、秀马术、驾飞机、猎老虎……长期以来,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办事果断、无所不能的硬汉形象。而面对着执政中的诸多危机,比如当前的乌克兰困局、早年的车臣战争等,普京无不展现出“铁腕”姿态。那么,“硬汉”的背后是怎样的个人“信仰”?普京信奉着怎样的价值观呢?

2013年9月3日,普京在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信奉“保守主义”。他说,“自己是带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实用主义者”。此后,他在当年底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演讲、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记者招待会等一系列谈话数次强调了自己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倾向(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在2008年)。

普京“保守主义倾向”的提出背景

其一,苏联解体后国家信仰的缺失。苏联解体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粉墨登场,各个阶层和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了国家认同缺失,思想道德退化,社会停滞不前。普京提出“保守主义”,目的就是为了“填补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保持俄罗斯的精神民族认同”。普京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国家信仰的缺失,同时更有利于加快俄罗斯寻找民族思想的进程。

其二,对意识形态领域全盘倒向西方的反思。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在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全盘接受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当时的俄罗斯精英承认了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唯西方马首是瞻。然而片面追求西方价值观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俄罗斯民众对西方式的民主已经厌倦,他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到照搬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恶果。现在普京明确说道: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不适合俄国国情。

其三,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需要。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激进经济政治民主化改革未给俄罗斯人带来预期收益,反而造成国内政治持续动荡、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挫败之后,俄罗斯人渴望稳定和安全的生活,希望加强国家权威,使俄罗斯走出困境,走上大国之路。

早在2000年《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就指出“俄罗斯在政治动荡和经济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再也不能经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与灾难以及激进改革了”,因此,他认为“经济和民主改革应该采取渐进的、审慎的方法进行,保证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2012年国情咨文中,普京强调“稳定是发展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条件”,当年12月2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再次坦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稳定”。俄罗斯“战略通讯中心”的迪米特里?阿布扎罗夫对此评论道,在经济环境比较困难的背景下,人们更趋于谨慎,“对很多人来说,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倾向于保守,这是正常的,是全球性的趋势”。

普京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缘起于西方,又独具俄罗斯的特点:

强调稳定发展为精髓

2013年9月3日,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夕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普京强调,“保守主义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保守主义意味着立足于传统价值观,意在发展是其必要元素,这是绝对原则性的东西”。在同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他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句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保守主义的含义不是阻碍向前和向上(发展),而是阻碍向后和向下(发展),阻止混乱局面的产生”。这句话包含了保守主义的本质: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实现多元化和选择的多样性。与自由主义不同,它是在精神目标指引下的发展。

一般说来,保守主义都重视社会秩序,而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是存在一个强大的政治权威,这个权威只能是国家。与西方保守主义者相比,普京更加强调国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在政治层面,加强在国家权威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强调有序和控制;在经济层面,发挥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叶利钦时期寡头绑架国家的局面,理顺了市场经济秩序,增强了俄罗斯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普京还重视对国家媒体的控制,收回了公共电视台、独立电视台的控股权,重组国有媒体。

强调尊重本民族历史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奉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近代历史特别是苏联时代的历史,从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所以普京当政后多次要求澄清历史领域的乱象,并为此专门成立由国家杜马主席拉雷什金领衔的国家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2014年1月普京在接见这个委员会时指出:人们时常有意无意轻视我们的先辈在过去的年代所做的一切,或者轻视近百年来俄罗斯国家的存在,我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普京主张尊重历史传统,强调家庭观念,更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们只有历史的耻辱感,蔑视甚至仇恨自己国家的历史,否认国家的历史经验,任何民族认同都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尊严感、没有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批评是对自己的贬低,毫无成果可言。”普京强调对祖国历史的认知和尊重应该建立在真正的爱国主义基础之上,缺乏爱国主义思想而妄谈民族认同是无益的。

普京认为,争夺价值观的斗争,是不同于军事战争的另一种战争形式,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同样能够导致国家崩溃和分裂。2012年9月,普京邀请俄罗斯各界代表在克里姆林宫进行座谈,主要讨论爱国主义问题。他认为,爱国主义是决定青年人精神状态的道德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建设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发展社会,最终巩固我们的国家。普京保守主义的重要内涵是正面评价历史传统,把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社会史看作仿效的榜样,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反对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强调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维护世界多样性

普京奉行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反自由主义和反西方主义的。他主张世界多样化,指出“一些国家企图用某种方法恢复单极世界的统一模型、侵犯国际法和国家主权。这种单极世界的统一模型需要的不是主权国家,而是附庸。在历史层面,这是在拒绝自己、拒绝神赐、否定世界多样性的本质”。

他强调俄罗斯文明国家属性,重视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特性。2012年1月,在为竞选总统而发表的有关民族问题文章中,普京首次把俄罗斯称作独一无二的文明(国家)。普京的这一思想得到多数俄罗斯人赞同。正如莫斯科与全俄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所说:“俄罗斯是一个文明国家,它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自己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己的社会和国家模式、自己的历史和精神渊源体系。”

普京反对盲目照搬外国模式。他指出,那些企图迫使俄罗斯借用外来文明的粗鲁行为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因为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对思想、意识形态及外交主权的向往是我们民族性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文明国家模式决定了我们制度的特点,它灵活地照顾到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宗教传统,保障了多样性的统一。

反对霸权主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时期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避免与西方产生对抗。1995年5月31日科济列夫宣布俄罗斯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罗斯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等条约。俄罗斯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西方的援助。但西方仅仅口惠而实不至,还不断蚕食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昔日的超级大国沦落为“西方国家的小伙伴”,俄罗斯的民族尊严受到极大伤害。在2014年3月18日讲话中,普京深刻总结了自己思想的这个变化。他说:“我曾经真心希望能与西方的盟友展开对话,一直希望能就重要议题与西方国家展开合作,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开放且诚实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回应。相反,我们一次次地受骗。”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普京坚决主张反对单一霸权主义。普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否定主权过时论、支持走不同的民主发展道路。普京上台前后,俄罗斯以及西方的媒体纷纷对普京及其思想进行猜测,一些分析家试图给普京贴上这样或那样的颜色标签。有人断言普京是“反共分子”;有人认为他是“保守克格勃”,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义者”;有人说普京是“民主派”,反对意见则称普京是“铁腕专制主义者”;有人认为普京既不属于右派,也不属于左派;也有人认为他政治上非白,也非红……

普京自己多次强调:要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他提出信奉保守主义,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普京的思想定位,使普京的思想成为可以捉摸的,使俄罗斯国家发展有一定思想轨迹可循,这就是其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李晓华博士后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

普京的强硬举措

普京治国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务实的精神,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俄罗斯实际为坐标,力图探求一条符合俄罗斯实际的“普京之路”。他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强硬措施,使俄罗斯收获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以及人民的富裕,其权力地位也日益巩固。

坚决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取得显著成果。普京总统深得民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他果断作出了清剿车臣分裂分子非法武装的决定,从而保持了俄联邦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对于俄罗斯而言,车臣恐怖分子不消灭,俄罗斯就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实现“振兴俄罗斯”的宏伟蓝图就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所以,普京决定在车臣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坚决消灭闹分裂、不断制造恐怖事件的非法武装。

向寡头开战,结束寡头政治。俄罗斯的寡头拥有巨额资产,控制重要经济领域和媒体,还赞助政客竞选,左右政府政策,甚至成为西方势力的代言人。2000年,普京在竞选总统时,一反叶利钦的做法,刻意与寡头保持距离,不理睬他们递过来的“金色橄榄枝”。上台后,他立即与寡头“约法三章”:2000年以前的事既往不咎,今后依法经商,不准干政。普京首先打击了金融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和媒体汽车大亨别列佐夫斯基,迫使他们逃亡国外。随后石油大亨阿列克斯普若夫、工矿业大亨波塔宁被起诉。2003 年政府以经济罪名逮捕了试图干预议会选举的大富豪霍多尔科夫斯基,2005年将其判刑,并开始对一些石油公司和银行重新实行国有化。这标志着“寡头政治”的终结,并使普京政府的威望迅速提高。

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强力部门。普京上台后,面对的是一个国家权力已经七零八落、国家元首对政权的控制几乎为零的局面,政令出不了克里姆林宫。普京抓住了一个要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000年5月13日,他签署法令,把俄罗斯80多个联邦主体(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自治区、州和自治州)按地域原则联合成7个联邦区。他任命可信的军官,尤其是打过车臣战争的军官担任驻联邦区的总统代表或军区司令,实现了总统本人对各地区的垂直领导。

压制反对派,结束议会纷争。2001年底,普京支持议会的两个中派党“团结”和“祖国―俄罗斯运动”合并为“团结―祖国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左、右两翼反对派均失势。2003年12月议会选举,政权党(统一俄罗斯)获得议会2/3的席位。2004年3月总统大选,普京得票率高达71.31%,其权威无人可以撼动。新政府的成立消弭了政府与总统的分歧,从而实现了俄国家政权体系在普京领导下的高度一致。

……

第五篇:从《法国革命论》探究埃德蒙·柏克的保守主义

李 森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保守主义”是近现代西方主要思想之一。在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社会思潮涌动,“保守主义”应运而生。它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但是它的主要思想是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柏克作为“保守主义”的奠基者,将其学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他所著的《法国革命论》正是对其理论的最佳诠释。

关键词:柏克;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

中图分类号:D09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15-02 埃德蒙·柏克(1729-1797)是“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他是爱尔兰人,后迁居英格兰,是著名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哲学家和史学家。1756年成为辉格党政治家,1765年进入英国国会,成为代表温多尔地区的下议院议员。他的著作有《与美国和解》(1775)、《为自然社会辩护:检视人类遭遇的痛苦和邪恶》(1776)、《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研究》(1757)、《对国家当前状况的考察》(1769)、《论当前不满的原因》(1770)等。而他最享有盛名的著作则是《法国革命论》,也译作《法国大革命的发思录》,写成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二年即1790年。这本书的出版,使他成为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保守派的首席代表人物,一举奠定了他“保守主义”奠基者的地位,因此一些学者称他为“保守主义”的先驱。

一、柏克“保守主义”的基本内容

柏克在《法国大革命论》一书中用犀利的文字,酣畅淋漓地批判了法国大革命,阐述了他的思想,充分表达了他的感情。他指出:“法国大革命乃是世界上迄今所曾发生过的最为惊人的事件。最可惊异的事件,在许多事例中都以最荒诞和最荒唐的手段并以最为荒唐的方式发生了,而且显然地是用了最为可鄙的办法。”[1]柏克认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没有获得想要的利益,而且还违背了这个民族的道德。柏克批评《人权宣言》中规定的人的权利是虚无的,它企图使人获得平均,但绝对不会使人平等。柏克还频频地批评法国革命者对人性的践踏,对法国国王和王后以及贵族则报以深深的同情。他说:“在所有的各种聚会中,每项建议都与它的大胆和狂激和出卖别人而成比例地被当作是天才卓越的标志。人道和恻隐之心则被讥之为迷信和愚昧的结果。对个人的温情被认为是对公众的背叛。”[2] 那么柏克是要保守什么呢?在书中柏克批评法国大革命的同时,又热情豪迈地对英国光荣革命大加赞扬,对英国革命者努力与统治者的妥协,怀有崇高的敬意,他认为“光荣革命”包含着人的情感,是对人性的尊重。在赞美英国政治体制时,柏克坚持认为法国的代议制制度是符合国民需要的,并对这种政治体制加以分析,提出了许多在当时看来与社会主流的观点相违背的论调。可以看出,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倍受柏克推崇的,而他又能切合本国实际情况加以透彻的探究,这正是他作为史学工作者所体现的高贵的民族责任心。他认为由于保存着自然的方法,英国宪政制度充分融合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这三种传统的政体形式,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了平衡,不仅继承了英国的传统,并且也已被证明是符合现实的。因此,柏克想要保守的是传统制度中有价值的部分,不仅要符合现实需要,而且也尊重了古人的智慧。保守主义因此可以被视为为了维护一国之政治,复兴一国之文化的基石。南开大学秀乃礼、于淼认为:“所谓保守指柏克对传统制度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对英国久远历史的尊重,对祖先所传承的文化的尊重。”[3]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砸烂国家机器,摒弃所有传统的制度,企图以“革命”的名义创立一个新的、未知的法兰西。况且柏克认为法国古老三级会议是有不少优点的,但是法国革命者的行为,却是对传统进行彻底的否定,致使国家动荡不堪,这种做法是不理智和不科学的。正如柏克所述:“创新的精神一般都是一种自私的气质和局限的眼光的结果。凡是从不向后回顾自己祖先的人,也不会向前瞻望子孙后代。”[4] 然而柏克的“保守主义”并非对于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抱有阻拦和反对的声音,柏克所属的辉格党也有传统的自由主义所在。有学者曾认为,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深受柏克学说影响的。他对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的斗争大力支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反对英国的专制统治,正如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对于国民所实施的暴政,这大大减退了国家前进的脚步和动力,国家及人民应对这样束缚人类自由的施政者进行强有力的抗争。

柏克对革命战争的把握具有前瞻性,他认为法国大革命必然会带来惨痛的结果。他在反对极端的皇权的同时,又反对极端的民主,希望找到一条中间的道路。极端的皇权,是人民的灾难;然而极端的民主也同样是国家的灾难。其实柏克的这些观点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共通之处,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体现了他的史学特点。但柏克的“保守主义”常常被误解为维持现状,其实他是要争取政治上的自由,他所提倡的“宗教宽容”也与其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相吻合。在经济上他主张维护财产权利,不赞成财产的再分配,因为如果只是简单的分配,对富人危害大,对穷人也无益。

二、柏克“保守主义“的进步与局限性

(一)进步意义

第一,柏克的“保守主义”理念是与当时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他认为雅各宾派是以“平均代替平等,以专横代替自由”的,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人民民主,这样的革命和改革只会让国家和人民遭受比以往更恐怖的灾难。他对于所谓的“革命者”,也提出了质疑:“这个推翻了国王和王国的议会,甚至于并不是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既无皇帝的姿态,又无任何元老的风度”。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5] 第二,他认为宗教也是抵挡“专制”和预防社会风气变坏的力量。他说:“我们的风尚、我们的文明以及与风尚和文明相联系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在我们的这个欧洲世界里,多少世代以来都有赖于两项原则,而且确实还是这两者结合的结果。我指得是绅士的精神和宗教的精神。”[6]因为他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宗教界,对于中央集权的统治阶级造成了强有力的制约,相反这些权利的消失是伴随着中央集权强大的。

第三,保守主义所针对的是社会中的激进主义。法国大革命之后,一批激进分子却大肆批判原先的法国及当时的政府一无是处,这是柏克不能理解的地方。他气愤的反驳道:“这是法国的情形吗?我没有别的办法来决定这个问题,唯有参照事实。事实并不支持这种比拟。君主制本身带有许多弊端,也有一些好的东西;法国的君主制毕竟曾从宗教中、从法律中、从习俗中、从舆论中得到过对自己祸害的某些改正,这就使得它成为一个不如说是表面上的、而非实质上的专制政体(尽管它绝非是一个自由的、因而也绝非是一个良好的政体)。”柏克这样描述也无非是尊重历史的一种表现,是对激进的言论者的一种驳斥。

(二)局限性

第一,柏克认为人性是有缺陷的,他不相信“理性主义”,人的本身是很容易违背自身的原则的,这就需要有宗教来约束和束缚。我们不难看出柏克的“保守主义”对宗教的依赖。他曾说:“我们知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动物,能知道这一点乃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知道无神论不仅违反我们的理性,而且也违反我们的本能;因而就不可能长久流传。”[7]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柏克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可能是大多数“保守主义”者共同的特点。而他对于个人财产方面D1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第二,柏克的“保守主义”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吸纳并接受许多旧的、落后的社会理念。保守的宗教思想固然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正如王皖强所说:“他相信个人是愚蠢的, 单个的个人所拥有的理智是少之又少的, 但作为整体的人类则是有理智的。因而,‘旧的成见’值得珍爱,持续得越久、流传得愈广的成见就越发可贵。同样,政治活动也应从现有的传统中来, 现有的传统制度和机制是最好的,因为它凝聚了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智慧。伯克列举了当时的传统制度:可世袭的王室,代代相传的贵族,下院,承袭了特权、选举权以及具有长久先例的自由的人民。”[8]他对于“人民”这个词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他认为“人民”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的有产者,因为,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同样是享受不了任何的权利的。可见,他对于旧的等级制度也是极力维护和推崇的。那么他认为陈旧的制度合理,而统治者的专制不合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悖论。

第三,柏克的“保守主义”观点为“守旧派”提供了理论基础。柏克的保守主义的许多观点容易被“守旧派”加以利用。例如,他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尊重传统文化的的观点就被“守旧派”利用,成为他们丰富自己的学说与反驳其他进步观点的依据。这样也会使读者误解柏克的史学用意,从根本上模糊了“保守主义”的实质,也看不到“保守主义”思想里所蕴含的“自由主义”。

尽管柏克的“保守主义”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否定柏克的“保守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对思想领域的贡献,考虑其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像柏克这样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又有几人?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理性滴对柏克和他的学说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他著史的真实意图和对社会的贡献。

下载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与社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发展与自动化

    社会发展与自动化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中,有“工业自动化”专业与“自动控制”专业两条发展主线,其中“工业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上个世纪50年代,新......

    人生价值与社会发展

    [摘要]: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更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在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中找到自我。 [关键词]:人生价值社会发展......

    材料与社会发展(5篇)

    1.什么是材料?简述材料分类以及各类材料的基本特性。 答: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1)定义:材料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性地,用于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材料的分类:①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

    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乔红娇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29班) 摘要: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很密切,两者之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显示了很重要的作用......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宗教维系着氏族社会的秩序,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最初社会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宗教一方......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演讲者简介: 马戎,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系系主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研究、人口......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当代科技发展特点及中国科技战略的选择 [摘 要] 描述了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不同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