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业

时间:2019-05-13 19:5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业》。

第一篇: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业

社会发展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影响。我认为对于社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种为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另一种则是民俗文化所受的影响。

我认为第一种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就是在说民俗文化的主要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等。

第一、“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1。教化功能对于社会人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将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因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尤其是人民的思维方式受到了这种民俗的塑化。

第二、“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约束作用”2。民俗是一种产生最早最为广泛的社会规范。民俗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用何种餐具进食,如何使用刀子,书写阅读方式,甚至于日常打招呼的习惯都受到民俗的规范。通过“禁忌”民俗更是将人们的行为加以严格的控制。这些民俗事项都是通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形成的,因此民俗的种种规范与“禁忌”大部分都是对于环境文化适应的结果。因此民俗的规范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不合理的发展方式,民俗的规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其进行控制与规范。

第三、“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1民俗学概论,钟敬文,1998年,第27页民俗学概论,钟敬文,1998年,第28页

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3。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是多方面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而相应的文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当社会的变化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者变化过于剧烈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维护社会稳定,那么社会将处于动荡之中。民俗可以维系社会的稳定。同样的行为约束、同样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向心力是非常大的。在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以及社会的变革中,民俗所起的作用就是外来的文化,新产生的文化有筛选的纳入到整个文化体系当中,使得变化不会十分剧烈。纵然在社会动荡的时刻,整个民俗的改变也是一部分的,有过程的改变。这对于人们的心理承受,以及整个社会承受力都是一个缓解的过程。

民俗还有调节功能、宣泄功能、补偿功能等社会功能。同样对于社会的发展,稳定会起到一定作用。

好的民俗习惯通过民俗的这些功能会更好的促进社会进步,但是陋俗常常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摒弃陋俗,发展积极地民俗习惯是发挥民俗社会功能的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对于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是讨论民俗变异性问题,民俗文化在民俗传承与传播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社会发展常常带来的是环境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传入。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到某种民俗事项存在的环境基础,因此民俗事项也会发生某种方面的改变,如神话往往产生在人类文明成熟之前的时期,而在之后的时期神话被人们传承下来,但是不在产生新的神话。3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1998年,第30页

外来文化则是影响民俗文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如在改革开放后的几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明显不如之前的几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国外的思想大量涌入,人们更加热衷于新事物,而对于民俗传统则有一种老旧过时的态度。外来文化不仅仅影响到民俗的传承,同样对于民俗事项本身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基督教传到欧洲,吸收了古代希腊神话的内容,从而延伸出了另一个支派天主教。抑或印度的佛教传道中国,吸收了各个地方的文化,分别延伸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等等。

社会的发展需要民俗文化的力量,同样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民俗文化也在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我们要摒弃消极的民俗文化,发扬积极地民俗文化,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民俗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让这个人类财富中的瑰宝可以流传下来。

第二篇:民俗文化作业

盐城民风民俗

学习了民俗文化这门课,了解了很多,对于我的家乡的民风民俗也做了一个统一的介绍:

开船习俗

满载会与满载酒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贡会的宗旨是“龙王保佑,满载而归”。因此又叫满载会。下海若能满载而归,便认为是龙王发了慈悲,船主须备足酒菜,拜谢龙王。然后全船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称之为满载酒。此俗已延续许多年,直至现在,渔船出海归来,家家都有饮酒放鞭炮的习俗。开网门每年的正月初,渔民出海之前,都要举行开网仪式。这天船主装点香烛、恭奉三牲(猪头、鸡、鱼),船主领头,阖船渔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后,众船民在船主家吃“满载酒。酒后,由船老大主持祭网仪式:敲锣鸣炮,将渔网平放海滩上,请一孕妇在网上剪2--3个眼,然后再拖网上船,起锚开航。开船是,先将船调个头,谓之“攘风”。无风是,船老大站立船头,领头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唤风,说是风在天上转,船上要人唤。

三月踏青

农历三月,平原水乡已是草长莺飞,水和土柔。丽日春风之下,桃花绿水之间,度过了严冬的人们纷纷来到郊外田野,嬉戏闲游,踏青漫步。三月三,晋化称上已节。《周礼春官》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衅浴,就是用香草熏汤沐浴。春秋时,郑国于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来水边,执兰招魂,戏谑恋慕。到汉朝,官吏定于上已之日,“皆禊于东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节由此而形成。晋代以后,这一节日改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复用已日”。过去,三月三这天,盐平原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 幼均可携手至河边举柳枝洒水嬉戏。有的带着风筝去郊外放飞,或在乡间野外拔茅 针,采野花,挖荠菜。尽情娱乐一天之后,夕阳西下时才带着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门。如今三月三踏青的习俗虽已部分消失,但人们在三月三前后去郊外春游的却日 益增多。春日郊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大乐事了。美丽的三月三,源远流长,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华

时近春节,盐城的街头巷尾不时传出炸米的爆谷声。成群的孩子提篮挂兜争着炸炒米,主妇和老人也不甘落后,凑合其中。他们兴奋的脸庞和欢声笑语,使人已 置身于春意的氛围之中。春节爆米花、卜年华的习俗不知源于何时。相传这是一个泊来品,由“洪武赶 散”时从江南传入境内的。明人笔记中曾有诗曰:“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 年华。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粉红佳人觇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装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鬓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验灵,过后谁也不再去追问。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爆米花卜年成了过年期间的一桩趣事。人们见到这好似报 春的点点小花,无穷的乐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节吃红萝卜

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清同治元年的端午节农民起义。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收编了原太平军林凤翔部下的一支叛军,其中有一 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处横行无忌,军纪极坏。同治二年,李鸿章派他带领200多人,分乘10余条船到东台大丰一带收购军粮,船只停泊在“三 昧寺”码头。这些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东台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维,不敢有一点怠慢。东台知县高风清,泰州盐运分司(驻东台)萧风孙,都不敢受理控告詹军的案件,老百姓讽刺他们叫“高(风清)枕无忧,萧(风孙)遥自在”。詹军因此更加肆无忌惮。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长得美丽俊俏,顿时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与詹贼理,惨遭毒 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趁清兵不备,纵身投河自尽。沈女的母亲见状,痛 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这家4口人,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来到县衙击 鼓鸣冤,知县官官相护,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 “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 吓得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朋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清明门前插柳枝

盐阜农村历史上曾流传着清明门前插柳枝的习俗。相传此习俗源于唐代。那时,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阜宁喻口(今施庄境内)筑城安寨,到处攻城夺地,斩杀贪 官污吏。土匪恶霸对他恨之入骨,造谣煽动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难逃。有一次 黄巢起义军在追杀一个贪官时,途中遇一妇女背着个10来岁的大男孩,搀着个5-6 岁的小男孩,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黄巢感到纳闷,心想,这人要是背着小的,搀着大的,不是省力吗?于是下马问道:“你这个嫂子,为何不背小的搀大的,那样不跑得快吗?”妇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生所生,手中的小孩是亲生。前 娘只有这么一条根,我以后还能再生,要是黄巢追来,我就丢下手里小的,背上大 的好逃命哪!”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便如实告诉妇人:“我就是黄巢,专杀坏人,像你这样有 德有义的好心人,我决不杀你!”妇人一听说面前这个人就是黄巢,连忙下跪,哀 求道:“你不杀我,你手下人也不杀我吗?”黄巢扶起妇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为防止部下误杀,黄巢对那妇人说:“你在家门前插上柳枝作为记号,我手下人见插柳枝的人家决不搔扰。”

祭张王

元末,大丰白驹场的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率领起义军,爱护百姓是有中皆碑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对民众秋毫无犯。每攻下一座城府,便开仓济赈,除留军需之外,其余财物均分发给贫苦的农民,因此,民间流传有“死不怨泰州(士诚),生不 谢宝应杨(完者)"的民谣。后来,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建立了明王朝。但是张 士诚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抹不掉的,人们想方设法纪念他,为掩人耳目,西团.白驹.草埝一带民间将历史上沿袭的七月三十祭地藏 王的习俗,改为明祭“王”暗 祭“张王”。这一天晚,家家户户的门槛外摆一张祭桌,上置一盏用蛤蜊壳做成的 香油灯,内浸几根灯芯,两边各置一支蜡烛,前面点香。一时,光影摇曳,香烟 萦红,男女老少磕头跪拜.祈祷:“惩奸除恶,普渡众生,家家祭祀,张王安康。” 祭祀完毕,人们便相约来到一处预先搭好的员门下,手持枝蔓芦柴,在顶端缚上一柱香,香的末端系上一束鞭炮,待香慢慢燃 尽后点着鞭炮,须叟间,火花四溅,像夜空繁星闪烁。据说,这便是“张王睁眼观察人世。”

第三篇:海南民俗文化作业

《海南民俗文化》考查试题(公选课)学院:理工学院专业: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许玲

一、请你列举海南黎族的5种民俗,并分析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

答:

1、千人织黎锦。4月13日,2013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暨第二届海南东方黄花梨文化节正在海南省东方市举行。当日,来自东方6个民族乡镇的1000位黎锦技艺传承人,集中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全方位呈现黎锦传承盛况。

存在的价值:海南岛黎族民间织锦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并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意义:神秘的黎锦技艺是黎族人民留存至今的一大瑰宝。黎锦是纺、织、染、绣工艺的统称,古称“吉贝布”,因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和做工精细而闻名于世。

2、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存在的价值:黎族服饰属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义: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

3、海南黎族妇女纹身。

存在的价值:黎族妇女文身是该民族“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遗存”,这独特的民俗中含有黎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意义:文身是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文身图案丰富多彩,与自然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丰富多彩的文身图案中蕴含了黎族先民古朴的生态理念。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天,黎族妇女文身图案中折射的这一古朴生态理念对促进海南人与自然的和谐、启迪和引导人们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4、海南黎族民谣。海南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它是随着黎族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来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为一首,称为“四句歌仔”。较长的叙事诗即四句一节,多节续唱下去。除了独唱、对唱之外,还有齐虽、轮唱、合唱,并有乐器伴奏。黎族歌谣关于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想象丰富,比喻贴切,语言形象,结构严谨,意境深远,生动活泼。情歌在黎族民歌中为数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谣,主要在喜庆的日子里,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一般是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佳节,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平时在生产劳动中,也因兴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怀。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罗万象的“经典”性黎歌,这种吟唱通霄达旦。

存在的价值:在革命战争时期,黎族歌谣又有新的发展。它以革命的内容和昂扬的格调,取代了原来歌谣中的落后、消极部分和如泣如诉的吟叹,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如<五指山上五条河>,坚定乐观的情绪,欣喜深情的唱词,表达了黎族人民坚强的革命信念,听后使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黎族歌手层出不穷,成批涌现,最知名的有符其贤等。

意义:黎族歌谣,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5、海南黎族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存在的价值: 随着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竹竿舞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它不仅被文艺工作者搬上了艺术舞台,而且还成为海南欢迎中外来宾和游客的一种礼节和仪式。如今,小小的竹竿,俨然已经成为海南旅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一种象征符号。

意义:造型多样、舞姿优美和难度极高而独树一帜。

二、请列举5种你所在的地区的民俗活动,并分析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

答:

1、海南儋州调声。

存在的价值: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

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2006年5月20日,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义: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曾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际音乐专家和国内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儋州调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调声歌会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儋州市政府已决定将每年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调声节”,用以全面保护调声。

2、海南儋州孔明灯,在我家乡那里也可以叫天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所说的“鬼神节”。在我们的家乡都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放——孔明灯。

存在的价值:相传它是由大陆流传到海南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风俗。

意义: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文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文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

3、海南儋州人的结婚风俗。过去儋州男女的婚配起始于两种原因:一是父母包办、媒妁之约,这与其它无异;二是野游对歌、自由恋爱,这就极具儋州特色——趁集日歌墟,抢个“手信”<手绢等小信物>,夜里相约以歌传情,若鸾心遂凤意,再行媒妁,便成良缘。

存在的价值:儋州人审势处事大处与其它地方无异,但细节自成一格,也便成就了儋州独特的风土人情。

意义:成婚之前,无论自由恋爱抑或是父母之命,须有送聘礼之举。就算是两人情意相悦私订了终身,那男方也还得请个挂名媒人,带上三五个亲友,拎鸡,扛酒,挑着一担的包子<如路途较远也可让亲家那边备着,到那里后再挑上>,还得有人抱了一捆甘蔗,不知是否有生活甜美的寓意,沿海的渔民,那还要提着一条上好的红鱼干,也不知是否带着红火有余的祝愿。一行中得有一人是男方认为有福气的人,如是人财兴旺最好,但起码也是家里人丁兴旺的——可别以有多子多福观念斥之,这乃千年遗风,4、海南儋州的清明节。后人到先人的墓地上去拜祭打扫,会获得一年的心灵平安。

存在的价值:先人的陵墓在清明节经过后人的打扫修理和添土护坡,可以防止杂草蔓延和水土流失,使墓地气象一新,生机勃勃。

意义:人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抽空回乡和家人一起到祖先墓地拜祭,以追念祖先功德,同时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思念之情,这两天,海南儋州的节日气氛甚至比春节、中秋还要浓烈。

5、海南儋州山歌剧。

存在的价值:儋州山歌剧虽说是个地方小剧种,却也有八十年历史了。在有着“诗乡歌海”之称的儋州,山歌剧曾有过一段最活跃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儋州城乡共有十几支山歌剧团(队),那时一次全县

调演,就一连上演十几出剧目。这个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是那样吸引人们的目光,不管是来自大城市的学者专家,还是采风猎奇的旅行者,更不要说对它如痴如狂的本地民众,儋州山歌剧奇异的芳香,使儋州这块土地增添了迷人魅力。

意义:儋州山歌剧是海南为数不多的四个地方剧种之一,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随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而兴起,伴随新中国的脚步成长。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很多有才华爱艺术的人对它倾注过心血与汗水,它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戏剧特征。

第四篇: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俗与旅游文化

[日期:2008-03-13] 来源:旅游系作者:旅游 [字体:大 中 小]

(1)教师简介

刘慧,讲师,旅游文化硕士。

(2)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各地的民俗和其他相关旅游文化的概述,系统地介绍民俗旅游的概念、种类、基本理论和架构,详细阐述了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的民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旅游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预备知识

历史学、地理学、旅游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学习目标

民俗与旅游文化是一门为本科生开设的以中国民俗和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选修课课,它是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各地区的民俗呈现给学生。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感受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多彩的民俗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5)重点和难点

第二至第八章为本课程的重难点章节。

(6)模拟试卷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模拟试卷。

(7)题库

本课程为考查课,没有题库。

(8)参考资料

1、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5、吴忠军.中外民俗与礼仪.东北财大出版社,2007.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7、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贾蕙萱,沈仁安.中日民俗的异同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焦宏昌.中外禁忌与礼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0、阿兰〃邓迪斯编,陈建宪,彭海斌译.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社,199011、王献中.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书局,1991.12、赵锦元.世界风俗概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3、吴忠军.中外民俗.东北财大出版社,200514、崔唯,肖彬.世界民族服饰.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15、覃光广.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16、穆子尧.中外传统习俗1001.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7、戴平.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王锡龄.中华风情大观.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19、王景海.中华礼仪全书.长春出版社,1991.20、张世满.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1、杨英杰.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2、赵建峡.中外民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23、张世满、王守恩.中外民俗概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4、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5、石通扬.塞上江南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6、徐华龙.浦江淞沪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7、徐艺乙.江南水乡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8、石通扬.贺兰山下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29、叶春生.岭南百越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0、刘筱蓉.赣江流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1、色音.内蒙草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2、王天津.明珠海南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3、萧放.荆山楚水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4、段友文.汾河两岸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35、云中天.节俗——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36、王军云.中国民居与民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37、云中天.礼仪——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38、鸿宇.堪舆——中国民俗文化,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39、云中天.民居——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0、云中天.相术——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1、李少林.中华寺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2、邱扶东.民俗旅游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3、云中天.服饰——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4、郭泮溪.民间游戏与竞技,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45、云中天.禁忌——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46、李少林.中华饮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7、叶大兵.头发与发饰民俗:中国的发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48、蒯大申,祁红.中国人的民俗世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49、(美)邓迪斯 著,户晓辉 编译.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0、陶犁.民族民俗风情赏析,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1、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52、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3、徐赣丽.民俗旅游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54、云中天.鬼神——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5、陈建勤.生肖趣谈——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6、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57、中原民俗丛书,海燕出版社,1997.58、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59、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60、刘魁立.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1、李英儒.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62、崔普全、刘国荣、崔逸.大年前后——中国传统节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63、黄诗洁、黄兵.中华传统礼仪,气象出版社,2004.6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65、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6、宋兆麟、李露露.中国传统节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6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8、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69、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0、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7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2、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73、周旗.南阳旅游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74、刘克、许宛春.南阳民俗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75、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76、林惠祥.民俗学,商务印书馆,1943.77、陶立瑶.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78、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

用民俗文化烛耀学生的心灵

--------略论“五步教学法”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靖边县第八中学----------景宏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语文。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当前的教育,拜金主义盛行,这严重影响了正在成长发育期的初中学生,学生不愿受苦,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他们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只求索取,道德意识浅薄,正所谓“关乎人文,天下化成”,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传统。教育注重在融物细无声之中教化育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架起传统民俗文化的桥梁,带领学生在民俗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新《课标》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通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各时期不同民俗所表现的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把民俗文化视为重要教学内容,经常将课堂演变成纯粹的民俗文化介绍课,或者变为语文知识的罗列课。这种授课方式使民俗文化教学的文化味和语文味无法有机融合,严重割裂了二者相互连结、相互促进的关系,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导致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均衡。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民俗文化,如何在课堂中烛耀学生的心灵,现就我微薄的教学经验加之我校课堂“五步教学法”做一个简单的探讨,并以策略示出,以供各位同仁参考,不足之处得以指正。

2011年,我校在滑坡之时迎来了新的领导班子,他的到来,全力以赴的是教育教学的改革。经过多所学校的考察,最后制定了我校的“五步教学法”。即:

一、目标引领。

二、学案导学。

三、差异作业。

四、小组合作。

五、教后反思。

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颁布,课堂教学模式不得不有新的改变。面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又面临的是一次彻底的思考。该怎样改革呢?教育在改革,教学内容在改革,我们何不借着这次改革的春风去尝试一下呢?于是我也就放手的去一搏了。

昔日的课堂教学趋向于教师的讲授,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注重学生的展示,何不借此东风去发展学生呢?于是、我有了新的遐想,但、但这是不成功的尝试。

就结合我当时的班级及班级的水准,我开始尝试了。现就我最近的几篇课文的讲授做一个简单的探讨,《端午的鸭蛋》自我浅谈。

《端午的鸭蛋》是中国传统的端午风俗、颇具高邮特色的地方风俗与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学习时,对于“导入部分”,我们往往会创设情景,或出示端午风俗的图片资料,或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端午风俗,从而引入课文。学生可能会听得很惬意,也可能会说得很热闹,但热闹的背后其实已经脱离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初衷。此时,就需要教师花巧妙的心思寻找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共鸣点”,打破学生与文本间的隔膜,让学生主动到课本中去探究,带着很强的目标性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解读这些信息,达到民俗文化散文教学“语文味”与“文化味”的融合呢?我们想到的办法是打破常规思路——倒着解读。即由端午的鸭蛋和关于鸭蛋的游戏人手,引导学生解读出作者留恋美好童年的情感。再从描述家乡鸭蛋的语言中领悟作者寄托的乡土深情。最后,从“有人说这篇文章有瑕疵,开头一大段端午的风俗与故乡和童年毫无关系,只是在啰嗦地历数端午的风俗,不如去掉”这个逆向思考的问题中,引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出结论:这些民间风俗的机械罗列其实隐藏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作者是想借此唤起读者对民间风俗、民族文化的重视。

我校“五步教学法”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目标引领”。在教学目标出示的前提下,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由学生组织,由学生自编的一首歌曲导入,新颖、独特。学生兴趣高涨,表现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民俗文化教学,不能脱离作家的创作文本。我们必须以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依据,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对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民俗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进行深度发掘.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包含的丰富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面对教学中“文化味”与“语文味”严重割裂的现状,我们在学习时必须将风俗和语文结合。《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作者将风俗内容与语文知识技巧运用得相当巧妙娴熟。文章主题写端午节的咸鸭蛋,但作者并不直接入题,而是“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重笔谈及家乡端午节的种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等。开篇运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日风俗,为下文描写咸鸭蛋作了情感上的铺垫,也烘托出端午咸鸭蛋至淳至浓的乡土气息。这样浓墨重彩的一一罗列,还从深度上传达出作者对民间风俗和民族文化的深情。同时,作者也想借鸭蛋来抒发内心深处对生活、对家乡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作者说到端午鸭蛋时,将“挂鸭蛋络子”“做蛋壳装萤”“说古代囊萤”等情节一一陈述,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

3.语言风格是课堂“语文味”的重要体现点和吸了I点,在教学中必须予以强调。而民俗“文化味”的体现之一就是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汪曾祺在谈到自己对语言的追求时就曾说:“力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体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体现淡淡的幽默。”因此,遵循文本语言本身的风格特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是民俗文化散文课堂融合“语文味”和“文化味”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篇课文的讲解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赏析,《端午的鸭蛋》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品味语言,即替换法:解读做鸭蛋络子;朗读法:找出蕴涵着作者丰富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删减比较法。通过对《端午的鸭蛋》语言特色的细致分析,我们不但可以在乐趣中学到民俗文化,而且可以领悟到语言文字的强大力量,是“文化昧”与“语文味”的完美融合。这些环节都是在我校“五步教学法”的课堂展示中进行。

巧拓展延伸,理解文本言外之意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成功的语文课,追求“语文味”是过程,获得“文化味”是结果,教师要做的就是添加“催化剂”,让两者推导的过程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积淀,也就是巧妙地运用拓展延伸方法,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人文感悟。

在解读《端午的鸭蛋》中游戏的意义时,我们连续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汪曾祺年老之后如此念念不忘儿时的游戏?(2)像这样留恋快乐童年的文章我们还学到过哪些?(3)为什么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会在成年之后再三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通过学生的思考、展示,最终,学生能够在开了中懂得,童年的美好记忆使汪曾祺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感恩,使他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用自己的作品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就受到了别具一番的效果。

《吆喝》中的自我浅谈。

开篇围绕我校的教学法之一:目标引领。

在课前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对吆喝的品味分析。2:体会吆喝的浓郁的地方特色。3活动、展示,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表现,面对形势、面对八中的“五步教学法”,课堂展示未免特别重要。结合实际,导课时,结合学生特点,结合地域特色,让学生用标准的靖边方言朗读课文。加之普通话的有关知识给予学生教育。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忘本,忘掉自己的故乡的语言(因为在我们中间有这样的人存在)。

“学案导学”质在引导,学案的印发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结合本课的教育教学观点,引发本课知识的重点。督学、促学、帮学,都是在学生的自主作业下完成。就本课而言,要求学生主要了解,民俗文化与语文课堂的联系。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体现民俗教学这一环节。在老师的点拨下,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

就这样在学生的欢呼声中进入了课堂。放手学生,给予给自己减负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积极。有相声,有小品、有快板等等。

课堂展示贵在真切、活跃、以情感人。

首先在课堂的导入上别出心裁,课的一开始,就引导和组织学生以我们浓郁的陕北方言结合大街小巷的“吆喝”声导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涨了。“课堂展示”是我校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地方特色,在学案中要求学生收集大量的有关我们陕北的地方特色,在课堂中汇聚成各种形式,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课堂山,在学生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引领下,学生个个表现积极。有歌曲、有小品、相声、快板等、形式各样异彩纷呈,充分的体现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更进一步再现了我们陕北的民俗特色。对于地方文化学生是耳目渲染。继续的延伸我想二者会更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体现我们地方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符合学生的心理,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有序的进行下去。

教学反思深刻、透彻。就本课反思,最突出的亮点应该是结合我们民俗的各种表演,及表演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不足之处应该是个别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赋予形式,没有收到真正的实效,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弥补。

总之,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丰富的地域民俗及文化的传承,正日益面临着急剧变迁、转型、重构和文化融合,甚至有的直接面临着流失、破坏和亟待抢救、保护的情况下,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已经是语文课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这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课程,必须让优良的民俗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下载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本站推荐)

    南宁民俗文化与旅游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 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作者:蒋红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7期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利用......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目录:1. 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 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 民族文......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黄奎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

    《湘西南民俗文化》课程作业(全文5篇)

    《湘西南民俗文化》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 1、按内容划分,民俗有哪几种类型? 2、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决定民俗产生发展和存亡的根本原因是什......

    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 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

    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一) 社火(二) 灯阵 宝卷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剌绣 剪纸 社火(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

    社会发展与自动化

    社会发展与自动化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中,有“工业自动化”专业与“自动控制”专业两条发展主线,其中“工业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上个世纪50年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