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
浅析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
【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保险业务发展迅速,机动车辆保险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务的龙头险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起步较晚,汽车保险制度及奖惩系统不够完善以及汽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保险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介绍我国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汽车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汽车保险;特点;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汽车拥有量大幅攀升。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汽车保险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既会对国内汽车保险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带来客观挑战。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汽车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促进我国汽车保险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汽车保险的简单介绍
汽车保险又称机动车辆保险,险种主要包括机动车辆损失险、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三类基本险,此外包括各类附加险,常见的险种如全车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新增设备损失险、自燃损失险、不计免赔特约险、车辆停驶损失险、车上人员责任险、无过失责任险、车载货物掉落责任险及车上货物责任险等。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消费的增长必将带动汽车保险业迅速发展。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汽车保险业务蓬勃发展,我国车险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且增长比例一直维持在12%以上,而且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这表明我国车险市场的潜力巨大,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二、我国汽车保险业务的特点
(一)车险市场化,费率自由化
中国保监会决定从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改革车辆保险管理制度。由各保险公司自主制定车险条款和费率,这是我国保险业的重大改革。各家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完全进入市场化自由公平竞争的时代。
(二)险种多元化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汽车保险市场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经营的创新,在基 1
本险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系列附加险种,较好的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被保险人的分散风险的需要。
(三)车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复杂程度和相关程度都大大提高,由此导致保险人不断扩大保障范围。针对不同保险人和不同汽车特点的各类附加险,种类齐全,保障充分。
(四)保险买卖信息化
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通过电话或网络售卖保险已成现实。只需在电脑上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驾驶证号,再输人车辆的相关信息,就可以收到保险公司的报价,通过在线支付手段付款,签订保险合同,由保险人为你和爱车量身定做车辆保险。
三、我国的汽车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汽车保险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车险不能充分体现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把车险承保业务当作一块重大利润来源,当客户出险时,拖延赔付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完全体现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其次,车险费率方面不够合理。我国车险虽自2003年1月1日起实行自主费率,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各大保险公司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还存在“一刀切”和“价格战”问题。
(二)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盈利情况恶化
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声称,自2003年费率市场化以来,车险业务赢利困难,甚至出现亏损状态。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一些保险行业协会的证实。
(三)骗保现象频发
目前我国保险诈骗在机动车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最为典型的案例是1998年破获的广东胡氏兄弟保险诈骗案。胡氏兄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骗取赔款141.44万元。尽管胡氏兄弟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但是我国机动车辆保险领域的保险诈骗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或减少。
(四)全民保险意识不强
据统计,我国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都居世界第50-60位。到目前为止,除了车险以外,其他财产险的承包占比都在逐年下降,就是汽车保险也是保险增幅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比例。
四、完善我国汽车保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我国汽车保险制度
我国的汽车保险应充分体现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各大保险公司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灾防损上,通过降低事故发生率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而当客户出险时,保险公司会以各种方式给客户提供方便,提高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厘定合理的车险费率,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健全费率体系,将“从车”因素和“从人”因素结合起来。各大保险公司应实行信息共享,根据风险状况的不同制定较为科学和合理的价格机制。
(二)加大创新力度提供新型车险产品
保险公司要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适时提供市场需要的新型车险产品,释放车险市场潜能,推动保险场扩容,增加业务收入。同时,要加强精算和保险核算力量,通过厘定合理的车险费率,加强费用管理降低车险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要通过自律进行理性竞争,避免非理性和恶性竞争。
(三)加大力度,杜绝骗保现象
首先,从保险公司内部做起,从根本上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其次,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保险代理人,现场勘验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再者,研究建立和强化投保人信用管理,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防范。还可以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共同加大对保险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全民的保险意识
要加大车险业务的宣传程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设计不同的保险险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一批忠实的客户。
参考文献:
[1]曾志明.浅谈汽车保险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1(19):154
[2]周唤雄.浅谈我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132-133
[3]张天翼.浅谈我国汽车保险与理赔[J].华人时刊(中外教育),2011(10):48-49
[4]连蜻.我国汽车保险发展现状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2):43
[5]辛桂华.影响我国汽车保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0(8):36-37
第二篇: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浅析22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浅析
2011-1-20 15:16:07MSN理财共有评论1条进入理财大学
作者:王晓枫
关键词:银行保险 兼业代理 功能型监管
内容提要:目前银行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本文对制约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如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联合监管、加强创新和激励等。
一、引文
银行保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如今已经发展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深层次合作所表现出的一种新制度。银保一体化使得银行与保险各自服务范围都得到了拓宽,彼此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客户基础和分销渠道,使二者优势互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是在回避权属融合的前提下谈银行或保险,实践中表现为: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以自身业务之便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属于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世界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现就制约我国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应对方案浅析如下。
二、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
1、兼业代理模式使银保合作无法深入
国内的银保合作主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代销协议,保险公司依赖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银行通过代理保险产品获取中间收入。这种兼业代理模式使双方在合作之初便形成了关注点的分歧:保险公司要抢占银行市场,扩大保费规模;银行要获得更多的手续费获得中间收入。结果便是保险公司同业之间形成手续费用的恶性竞争,而银行也没有把银保合作摆上经营管理议事日程,只是单纯作为增加中间收入的一种渠道,在营销机制和手段上没有加强创新,仅利用网点机构柜面强制个人推销保险的传统销售方式,造成银保合作只能停留在表层。
2、银保产品品种没有吸引力
我国人均保险覆盖率较低,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保障型保险的市场最为广泛。而在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中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产品,万能险、两全险,保障功能设计不足;产品同质性较强,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投资功能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十分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拓展银行市场支付较高手续费,成本提升,必然影响到产品的盈利。
3、销售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保险技术原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保险产品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保险公司培训时多数避重就轻,精于营销话术,致使销售人员对产品本身缺乏辨识度,保险产品原理及内容的掌握不够到位,盲目营销,无法与客户需求匹配,更不能专业解答客户提
出的问题,多数成交保单均为保险公司协助完成,产生售后异议的概率较大。
4、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由于银行在代理过程中处于优势,绝大多数情况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期间内,保险公司只能通过阶段性激励机制(手续费收入)框定保险销售业务的目标,但对于具体目标计划数的落实没有话语权。有的银行一方面没有具体下达任务指标和具体考核和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收取的代理手续费全部进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帐,也影响到网点销售人员的营销激情和能动性。
5、分业监管弊端
银监会和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虽然有对银行保险合作比较完善的监管规定:如手续费支付管理,协议签约主体限定,银行寿险兼业资格及销售人员资格,售后回访及风险评估等等,但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实践中实行分业监管银保合作,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监管作用,无法“越权行动”。虽有规定,但没有明确跨机构跨业务该如何合作加强监管,无疑就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三、应对建议
1、建立长期银保战略联盟,联手提供产品和服务
银行保险双方应建立在长远、战略的高度来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合作双方的地位平等,才能在联合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维护银行保险的销售渠道,更利于建立和培养一支相对专业、稳定的销售队伍,集中精力开发有利双方合作的销售体系,最终双方能够找出一个的共同点来关心、发展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作的模式不是单纯签订产品的短期代理协议,而是银行只跟某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银行可以主动参与银保产品的创新,结合客户需求,联手开发集“储蓄性、保障性、投资性”于一体的特色银保产品,优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流程,实现共赢局面。
2、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和人员专业培训
银行应该主动参与到银保产品的开发工作中,给保险公司提供思路和建议,丰富银保产品的内涵:如兼具保障和信托,投资和年金等特色;也可以根据银行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设计满足区域客户群需求的特定产品项目,划分市场,有针对性拓展银保业务。
保险公司对银行销售人员保险专业知识、银保产品销售策略、银行代理专业化销售流程、柜台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保险代理人资格,并且按时进行继续教育及产品学习,使其对银保产品像掌握其他银行理财一样清晰;对台柜面人员培训积极主动转介绍客户及高效配合销售人员完成销售操作流程。
3、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为业务开展提供指引导向,而合理的激励机制更是调动能动性的助力。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考核办法,采取奖励与销售业绩以及目标完成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可将收入大帐的保险手续费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给到销售员工;保险公司可以将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产品而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润适当的与代理银行分享,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代理保险业务突出的人员,并将保险的销售额作为评价银行分支机构业绩的标准,调动哦银行及其员工销售的积极性。对于员工的激励和考核可以不仅局限于直接销售人员,还包括进行客户转介绍的柜员和其他条线的银行员工,对于他们参与团队营销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合力推动产品销售。
4、完善银保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应逐渐突破现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实行功能型监管制度。可以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即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不管这个业务由哪个金融机构从事,即由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转变为针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一方面在出现金融业务交叉现象时,可以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整体监管,使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关注视野放大,另一方面鉴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据此建立的监管体系和规则更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银保合作市场空间的开发,需要在借鉴国外银行保险成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保险公司和银行加强联合,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壮大我国金融实力,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相信在全球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趋势的条件下,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有机融合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篇:关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思考
关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保险和证券正在逐渐融合交叉,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的方向迈进。其中,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尤其突出,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很快。本文首先分析了银行保险发展的概况,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就银行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银行保险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内涵: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银行与保险公司以共同客户为服务对象,以兼备银行和保险特征的共同产品为销售标的,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 的客户提供共同产品的一体化营销和多元化金融服务的经营策略。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在市场上占有着业务的较大份额的公司,为扩大业务和占领市场,与银行的合作签订相关的保险代理协议与销售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保险收入已成为我国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2 年银行保险业务达 3 436 亿元,占全年人身险保费的 33.8%,占所有保费收入的 22.2%。银行保险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业务发展呈现停滞和下滑的态势。2009 年银行保险收入的增长速度从 2008 年的 107.36%增幅猛然下降到3.39%,而且下滑态势近年一直持续。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进入了转型阶段,各种矛盾与冲突接踵而来,银行保险业务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三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层次低,合作模式单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保险已由单一的代销业务合作模式逐步发展到保单质押贷款、联名信用卡业务及个人理财等业务合作领域。但大部分的银保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代理协议”模式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处于松散型状态。从国外的成功经验考虑,银保之间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现在国内大多数银行与产险公司之间的代理协议期限短,费用的规定有着比较强的任意性,很难保证产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
2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吸引力弱化
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方式决定了银行保险产品缺乏有效地研发,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是基于短期性合作、短期性利益来发展银行保险业务,不注重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以及创新,所推出的银行保险产品不论是分配型、万能型、投连型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获得收益为目标的产品,保险保障功能较低,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差异化不大。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8%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这种银保产品的结构对于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银保制度起到了限制和制约作用。
3代理费不规范
保险公司与各家银行之间进行博弈,从而扩大业务量达到本身利润的最大化,由于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银行收取的代理手续费不断的攀升。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已经从最初的 1%上升到 3%—4%,有的甚至达到 6%。这必然导致银保产品成本大幅上升,收益率严重下滑。另外,寿险产品普遍期限较长,其代理费可以在较长的保险期限内分摊,而产险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代理费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代理费的差异使产险与寿险相比缺乏竞争力。代理费的差异造成银行代理人员更偏向于销售寿险产品。4银行保险人才培养相对落后
伴随着行业内部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加,使得对于银行保险相关的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但是银行保险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比较大的缺陷。缺乏科学系统地培养人才体系,并且使得绩效考核以及资源分配方面漏洞不断。保险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总之,保险队伍的人才的素质相对比较低,而且业务人员的人力资源后背力量不足,银行保险业务机构的专业人才的贮备以及人才之间的竞争日益突出,但是银行保险人才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还处于较低层在次。在银行保险业务之中,市场营销人员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有序发展。
5.销售误导损害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的信誉 目前,我国的老百姓大多有“银行情结”,对银行非常信任。于是,一些保险公司的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的培训的销售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利用客户的这种心理合谋误导客户,容易误导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理解,造成误导宣传的问题出现。销售人员夸大利益,混淆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但银行只是作为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而消费者购买的保险产品实际上只是与保险公司发生了经济关系,这使得日后引来更多的纠纷,而银行不对此负责,导致客户得到的服务质量较为低下。
6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管制度跟不上银行保险业的发展。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监管相对落后,各监管机构一般依照自己的监管职能进行监管,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监管进行更明确的规范。我国金融业目前仍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银行保险业务既要受到保险业监管也要受到银行业监管。这种监管看似严格,实际上存在真空、重复、脱节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个业务要两个监管主体认可,导致经营主体无所适从,大大限制了银行保险的经营力。四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经营模式创新:促进资本融合,使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模式多样化
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渡到银保综合经营。在欧洲国家,银行保险呈现一体化趋势,银行、保险公司除了在业务上合作外,还有资本上的联合,甚至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的,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避免了许多利益冲突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保险的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一对一”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
2银保产品创新:加大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突出保障功能。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联手,保险公司需要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保险产品的基本功能是风险保障,这是银行理财产品和证券投资产品所不具备的。忽视了这一点,保险的优势也就丧失殆尽。我国保险公司应携手银行,充分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和偏好,开发以保障为主的多功能的银行保险产品。实际上,在英美国家,畅销的银行保险产品是具有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的养老金产品。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培养具有全面理财能力的复合人才 随着银保关系模式的改变和银保产品的丰富,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具备银行产品、保险产品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广博知识以及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综合理财规划的能力。银行和保险公司都需要改进现行的营销培训体系,从人员招聘、培训内容到销售习惯培养乃至营销员的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培养一批具有销售综合理财产品技能的营销员,为即将到来的混业经营时代作好应对的准备。4监管政策创新,寻求新业务模式下效益和安全的平衡 监会与保监会应加强合作与协调,根据不同的银保合作模式侧重不同的监管主体,对于在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跨行业经营应协调监管。金融监管过严,很可能会扼杀金融创新;而监管过松,则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乱、金融风险无法控制,所以,应该是既要保持银行和保险公司一定的灵活性,又使金融监管当局能了解情况,便于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的措施。目前来看,建立各监管部门间规范化的联系制度和资料信息共享制度极其必要;长期来看,两部门可以考虑携手设立专门的银保监管机构。相对于监管方式而言,监管的内容更为重要,除了一般的合规监管,重点应该考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以保障银保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四篇:汽车4S店代理保险业务评级实施细则
汽车4S店代理保险业务评级实施细则
(试行)
为加强公司车商渠道拓展力度,实现车商渠道的精细化管理、稳步提升汽车4S店的店均产能、促进车商渠道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制订本细则。
第一条 建立汽车4S店代理保险业务的评级体系,是对车商代理渠道实施精细化管理、专业化经营的前提,是借鉴行业先进做法实现对市场准确把握、灵活应对的有效措施,是稳步夯实车商业务合作平台的基础。
第二条
汽车4S店,是指以包括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等“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其核心含义是“汽车终身服务解决方案”。由于4S店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具有渠道一致性和统一的文化理念,其在提升汽车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形象上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汽车4S店代理保险业务,是车辆保险业务渠道发展的趋势。
第三条 评级对象是指与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且业务合作达到六个月及以上的汽车4S店。新签约合作的汽车4S店,原则上给予六个月的业务拓展期,在此期间,可以参照给予评级分类。尚未签约建立合作关系的,不进行评级分类,由渠道管理相关部门进行维护或促成业务合作。
第四条 分公司是汽车4S店评级实施主体。各分公司依据细则和评级表对4S店进行评级计分,并综合汇总得分和日常合作情况,提出授予“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合作商/*星级店”的方案,报总公司审核认定。
评定星级暂设五级,即一星级店、二星级店、三星级店、四星级店和五星级店,最高为五星级店。
分公司星级店授予方案经总公司审核认定后,由总公司将统一的星级牌匾制作规格式样模板下发给分公司,分公司联系制作并授牌。其中,一星、二星级店,不予授牌;三星、四星、五星级店由总公司授权分公司上门授牌。
第五条 总公司制定汽车4S店评级结果运用。主要有:
(一)审核以分公司为单位制定的各级次“星级店”授予标准,或者授予比例:
达到90分的,即可参评五星级店,取前60名,授予五星级店牌匾;达到75分的,即可参评四星级店,取前150名,授予四星级店牌匾;达到60分的,即可参评三星级店,取前350名,授予三星级店牌匾。
(二)完善星级4S店的管理办法。包括:
1、制定并完善各星级店对应的固定出单/理赔点建设标准,含设备投入、产品宣传、人员配臵等;
2、制定并实施各星级店对应的承保理赔政策、赔付率与费用率联动政策,实现差异化经营;
3、每年组织开展“五星级4S店”合作年会(或者年会性质的论坛等活动),积极推动合作的4S店参与公司客户服务节、成为客户服务顾问单位等活动,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4、研究指定公司公务车、查勘车和员工用车采购定点4S店,给予合作的五星级店优先供应权等各种互惠措施。
(三)建立星级4S店备案、业务统计、跟踪考核和升降级管理机制。
第六条 汽车4S店评级分级工作每进行一次,分公司应于每年1月20日前将上评级结果和“星级店”授予方案报告总公司车商/渠道部;总公司在1月底前将核定结果通知给分公司。
第七条 汽车4S店评级指标及操作细则主要内容:
(一)评级指标包括经营效益、保费规模、车险保费增长率、合规管理、服务举措、车型来源和合作年限七部分内容。各项指标以业务系统提取为准。
(二)经营效益指标。当赔付率介于50%至55%之间时,评级得分为满分;当赔付率低于50%时,则加分,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加1分,最高加5分;当赔付率高于55%时,则扣分。扣分时,按赔付率所属级别进行逐级递增扣除,最低得分为0分。
(三)保费规模指标。分为车险保费规模和非车险保费规模两部分内容。评级得分为两部分内容得分之和。一、二、三线城市车险保费规模必须分别达到50万、30万、20万的最低要求,才可参加评分。一、二、三线城市车险保费规模分别以50万、30万、20万为1档,每增加1档,分别增加相应分数;分别达到1000万,600万、400万时,则可得满分25分;超过满分规模时,每增加1档加1分,最高加5分。
如果有非车险保费,则按评分细则增加相应分数。
(四)车险保费增长率指标。以当年总公司下达给分公司的车险业务增长率指标为评级基准。达到计划目标为满分;超过计划目标,则加分,每增加10个百分点加1分,最高加5分;未达到计划目标,则扣分。最低得分0分。
新增渠道评分方法:连续合作达到6个月,且满足一二三线城市保费规模最低要求的,即可进行评分。分别达到最低要求时,即可得7分;一、二、三线城市车险保费规模分别以50万、30万、20万为1档,每增加1档,加1分,最高可得20分。
(五)合规管理指标。受到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检查,被处分的,发生一次,即扣10分;受到总、分公司检查,被处分的,发生一次,即扣5分。最低得分为0分。
(六)服务举措指标。服务举措、特色服务的内容必须在合作协议中体现才能计入得分。特色服务需要分公司在评级中列明并得到分公司承保、客服部门等业务管理部门认可。
(七)车型来源指标。以各4S店主销车型为评级依据。分为鼓励类、一般类和限制类车型。各分公司在符合核保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划分车型类别。车型类别在经分公司业务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车商/渠道部备案。
(八)合作年限指标。与4S店合作满六个月,即开始进入评级体系。合作年限要求连续合作,不能间断。同时设立车险保费最低要求:一线城市车险保费最低要求为50万;二线城市车险保费最低要求为30万;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车险保费最低要求为20万;一、二、三线城市车险保费分别达到最低要求时,才能给予合作年限得分。合作协议的续签或者代理资质的续办期间,视同连续合作。
第八条 汽车4S店之外的,与公司签定合作协议的汽车制造商、专业汽车服务机构/协会、大型综合汽车修理厂及其分支机构,参照执行。
第九条 本细则自2012年11月起开始试行。本细则由总公司车商/渠道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浅谈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其措施
浅谈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其措施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纷纷推出了一体化的营销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这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银行保险业务。在银行保险业务下,银行与保险企业共同享有统一客户群体,以同种销售渠道为基础,客户同时能够获得具有银行与保险双重特性的金融产品。客观来看,银行保险业务实现了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的交互,加快了不同资本间的相互融合,银行与保险企业相互合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为了可能。但是就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看来,由于保险业务很难较快速度的进行突破与创新,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上由于经验较为匮乏,技术水平较低,银行保险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较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并进一步探究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银行保险业务 发展现状 存在风险 解决措施
以银行代理的形式来对保险进行销售是当前银行与保险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一方面它能够有效的扩大保险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领域与范围,增强规模与协作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保险业务的出现也使得银行的涉及领域更为广阔,提升其经营与服务水平的同时获得新的盈利渠道与途径,帮助其更好的发展。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银行保险业务已经逐渐被各国所认可与接受,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保险(特别是寿险)的重要销售渠道。但是由于银行保险业务中长期存在银行保险合同管理不规范;缺少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监管;没有进行保险业务的创新与优化等问题,银行保险业务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在新的时期,需要对银行保险业务及其风险进行具体的探析,进一步完善银行保险业务。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概述
银行保险业务是金融业与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产物,在新的金融管理理念下,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行业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同金融机构也进行了整合,金融界限进一步模糊,这有力的推动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出现。当然,作为金融行业重要的创新,国际上也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界定。首先,就经营渠道上来看,银行保险业务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银行为媒介,保险公司以新的渠道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其次,就产品服务角度来看,银行保险业务是银行与保险企业共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旨在满足客户的需求。最后,就经营策略上来看,银行保险业务是银行与保险企业双方为了获取市场竞争力,减少市场风险而采取的战略手段。二.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
1995年作为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节点,自1995年后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保险企业纷纷与银行签订了相关协定,将银行作为销售保险的新渠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有效的推动了我国金融与保险行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长期实行不同的监管部门分管不同行业的管理机制,这就使得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监管部门相互独立,相关法规有所区别。而由此产生的后果便是商业银行与保险企业业务交互程度极低,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长期停滞在代理保险企业销售保险这一低层次上,这与我国目前越发成熟的金融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也极为不适应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当然在银行保险业务的长期发展中,其中很多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这在加剧银行保险业务市场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而下文将对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银行保险保费收入与增速不成正比:2002年,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三千亿大观,虽然银行保险保费从2001年的45亿激增至470亿但是其在总体保费所占百分比却下降了6%。此后的三年,虽然在银行保险保费在总体上仍然呈增加趋势,但是增速却在不断放缓。这样的情况在2005年得到了改变,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所在总体保险保费终于有所增加。下图为2001年到2009年总保费收入与银行保费收入的记录表。
银行保险已经成为寿险的支柱所在:银行保险由寿险为开端并进一步壮大几乎成为所有国家银行保险发展的必然,我国也是如此。如今,已经国内的所有寿险公司对设立了专门的银行保险业务部门,集中处理银行保险业务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新的销售方案制定销售目标,在组织与资金上都给予银行保险业务极大的支持。由此可见,银行保险业务已经成为寿险公司重要的利润收入来源,更是其寿险的支柱所在。我国保险企业的重要代表,生命人寿,太平人寿等保险企业更是将银行保险业务作为管理的重点,将其放在企业项目中的主要位置。
银行保险业务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外国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历史较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银行保险市场,加上我国分业经营的影响,我国的银行与保险企业合作仍然受到加大的限制,而外国极为完善的保险企业与银行合资,持股,并购等合作方式更无从谈起。简单的进行代理销售或进行产品分销使得银行保险业务市场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漏洞,保险企业与银行合作的优势很难真正发挥出来。
银行保险业务较为单一,产险发展不足:就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来看,寿险囊括了银行保险业务的绝大部分,相较于寿险的蓬勃发展,产险在银行保险业务中处于劣势地位。在银行保险业务中,产险不管是在专业人才还是经营管理上都与寿险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这样的差距对比更是加剧了寿险的独大。寿险几乎成为了银行保险业务的代表,产险在其中只占到了极小的比例。
储蓄投资分红险产品受到追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理财意识的增强,我国的金融市场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加上受到央行降息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并不愿意将钱直接存进银行,而是希望出现有更高收益的银行产品。因此,兼具储蓄性质的投资型分红险成为了人们购买银行产品的首选,但是其也存在着保障性较低等缺点。从各个主要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分类中不难看出,储蓄投资分红险产品占有较大比例。
(二)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分析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一般涉及到三方面主体:银行,保险公司,客户。由于我国的分业经营模式仍然未得到革除,银行保险合作长期停留在代理层面,因此从银行保险生效之初,银行、保险企业、客户就需要各自承担不同的业务风险。银行作为保险的销售渠道只需要对自身的品牌名誉负责,而顾客也只需要承担因为自身理解偏差而错买保险的风险,但是从法律层面出发,保险企业(特别是寿险企业)则需要承担绝大部分的银行保险业务经营风险,保险企业承担了保险的最初研发与最终的法律责任。下文将寿险为主要侧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产品开发风险:首先,就我国银行保险的运行现状来看,保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仍作为独立的体系,由保险公司直接负责。但是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的周期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加上与市场、政策间联系紧密,任何环节的纰漏都有可能造成开发的失败。其次,保险业务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央行曾多次调低利率,人民希望获得更高利率的银行产品,加上保险公司技术相对落后,受到技术,市场洞悉力水平等限制,没有及时推出竞争力较大,极富吸引力的新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保险种类上的不平衡,大量的银保分红险充斥着银行保险市场,而银保分红险也将使得资本运作与分红上面临巨大压力。最后,银保业务将对银行的其他业务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将会对银行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营销渠道风险:分业经营使得银行与保险企业间的合作面极为狭小,合作层次较低,合作时间较短。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大多以一年为基准签订代办协议,银行与保险企业间没有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银行保险的营销渠道自然也难以获得保障。缺少稳定的保费来源将对保险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的影响,经营风险也大为提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在不断加大。以首先企业为例,在短期合作的银行与保险企业合作模式下,银行在保险企业与保险产品上有极强的主动选择权,一家银行可以同时与多家保险企业共同合作,寿险企业不得不不断的拓展销售渠道来获取更高的销售收入与业务量。很多寿险企业选择提高手续费来提升银行的盈利进而维护其与银行的关系,这就进一步削减了寿险企业的利润,很难专心的进行银保产品的研发,经营成本大幅提升。
经营技术风险:银行保险业务是在金融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产生的,作为新时期重要的金融产品创新,要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整合银行与保险企业间的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还需要保险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才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但是保险产品在市场中运行就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发失败造成保险公司资金上的亏空,为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当然,经营技术的风险也是当前我国银行保险需要面对的风险之一。银行保险涉及到技术开发,系统改造,市场推广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简单的内部消化并不能解决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银行与保险企业建立完善的制度,现代化的数据业务系统,科学高效的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才有可能将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降到最低。
承保操作风险:简单来说,承保操作就是投保人与销售人员在签订保险合同中达成一致,但是这其中往往会涉及诸多的风险。投保人对自身真实情况的告知与销售人员销售过程中的对合同内容与细节的介绍是影响承包操作风险的关键性因素。首先,保险企业需要准确和如实的向顾客传达保险中的内容和值得注意的细节。在保险企业中最熟知保险产品的往往是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方,但是与顾客进行直接交流的却是柜台的员工。他们对银行保险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不够深刻,在回答顾客问题时难免出现错误,顾客就有可能误买产品。除此以外,银行工作人员的不规范保单签订流程也会造成保单的误填,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保单的失效。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银行保险中极为突出也是较为特殊的风险之一。一方面,客户,银行,保险公司三者共同参与到银行保险运行中来,保险企业与业务员间的信息不对称与目标不一致这就使得很多业务员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帮客户隐瞒自身的真正情况,重要事实,从而使得保险企业蒙受损失。而另一方面,银行方为了完成预期的保费收入规模也会故意忽略一些不符合保险条款的事实。最后,保险业务员不能有效的进行保单条款的核查,监督管理上的失效,甚至因为利益与顾客或银行方进行勾结,这都会为保险公司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法律政策的风险: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保险产品在市场中运行必然也需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以此保障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银保合同的签署,明确保险公司与顾客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产品面临的法律政策风险一般分为三大类。首先,缺少明确的法规对银行保险进行规范或限定。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往往会对保险企业的创新造成极大的阻碍,过于谨慎的产品经营则会加剧相关风险。其次,代理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在保险合同的签订上需要对客户,银行,保险公司三者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满足不同主体间的多元需求。最后,国家税收,利率调整,产业政策等都会对保险企业走阿城极大的影响。在消费信贷保险中,消费者向保险企业提供抵押实物,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出于刺激消费角度考虑而出台相关的政策使得抵押产品贬值,这就对保险公司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应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降低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
加强银行保险业务产品合作与开发:摆脱银行与保险企业间的合作局限,进一步提升其协作水平,让银行共同参与到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来,对银行顾客的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银行产品。这是新时期银行保险发展的前景所在,也是银保合作模式发展趋势的必然。一方面,银行的渠道优势被进一步挖掘出来,顾客的深层次购买需求得到了激发。而另一方面,保险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获得了提升,能够根据银行的反馈向不同的地域投放不同的银保产品,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加强银行保险营销合作管理:在新的时期需要对传统专管员督导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补充,在多样化,差异化的银保产品需求下,银行与保险企业的沟通机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管员与银行间的销售联系。银行与保险企业方面应该尽快的构建“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的差异化营销管理模式,根据不同顾客的实际需求向其提供不同的产品服务。除此以外,银行保险的销售形式也要进行拓展,渗透式销售,网络销售,电话销售等都是当前较为实用的销售方式,从不同销售方式出发,为企业拓展并积累长期稳定的客户来源。
加强银行保险业务信息技术合作:加强银行保险业务信息技术合作能够帮助客户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互联网对保险业务进行查询,续期,解决了顾客后顾之忧的同时,让保险企业的售后服务更为人性化。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原有业务系统的改造与突破,提升银保业务的效率。同时,银行与保险企业方面还需要共同合作对银行保险业务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加深业务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向顾客提供有针对性,优质的银保产品的同时,完整而真实的向保险企业传递顾客的真实信息。
(二)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降低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
规范监管,切实解决当前我国银保业务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银保市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其运行还不够规范,银行与保险企业为了争夺手续费而展开的恶性竞争极有可能造成银保合作关系的破裂,银行与保险企业丧失合作的契机。而当前我国银行柜台人员素质不高,为了自身利益而对顾客进行错误引导,进而造成了客户的误买。这就需要保险企业方面在加强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同时,对代办银行网点和代办银行柜员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对于有违代办相关规定的银行柜员,收回其代办资格,严格惩罚违法行为,规范银行保险产品监管。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银保产品的深层次发展:一方面,我国的保险企业要对银保产品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使得当前我国的银保产品市场还不够成熟,因此,在银保产品的抵御风险,安全保障的基本功能上,保险企业有必要进行其他功能的拓展,多样化经营与发展才能有效的规避市场中的种种风险。而另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的制定发展规划并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我国的银保业务不断发展,政府监管机构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银保业务发展管理办法,对过去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原有条款进行补充与修善。
逐步放宽对银保业务的金融监管:我国近年来实行“简政放权”政策,因此,针对银保业务相关部门要逐步放宽对银保业务的金融监管。通过对国外银保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探析,不难发现,实现资本联合包括股权或产权的结合是银保业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逐步放宽对银保产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限制是当前我国银保业务的重要的发展方向,有关政策获得了创新就能为银保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我国银保业务的税收政策在保险行业税收政策下的大框架下运行,但是客观来看,这对银保业务的税收优惠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吸引客户。因此,在银保税收政策方面,政府与监管机构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税收优惠。一方面,要提高税收的优惠力度并促进其向更深层次发展。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统一内外资税率,适当降低相关的营业税。不同的银保产品适用不同的税率,完善税收体系。另一方面,要对投保人也有所优惠。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覆盖面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鼓励客户购买商业保险来提升人们应对风险的能力,给予投保人一定的税收优惠,进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银保业务中存在很多的潜在风险,要进行科学防范有效降低就需要银行与保险企业的通力合作,尽快建立完善的业务监管机制,风险预警与联动并进行风险的隔离。综合利用银行与保险企业不同的监管机构对银保业务进行监管,加强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防范风险的扩大化,扫除监管中的盲区。结束语:银保业务是新时期金融市场的重要创新,是银行与保险企业间加深合作,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以银行为保险销售渠道不仅能够促进一体化营销和多元化金融服务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还将形成银行,保险企业,客户“三赢”的局面。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与保险企业也需要及时规避银保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升银保业务的发展水平。参考文献:
[1]许丽华.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防范研究[D].河北大学,2007.[2]孙浩.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3]王业鸿.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及其管理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1.[4]邵瑛.我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07.[5]杨丽丽.我国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3.[6]朱慧.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4.[7]唐莉.保理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其风险分析[D].重庆大学,2005.[8]祖晓青.我国金融综合经营下保险业的风险及其管理措施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9]徐琼英.我国银行保险的深层次发展:模式选择及风险防范[D].西南财经大学,2007.[10]池晶,赵茉.论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隐患与防范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6,03:84-86.[11]冯凡.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风险和法律监管研究[D].西北大学,2012.[12]王冠.我国银行保险的模式选择与监管法律制度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5.[13]王娟.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11,05:86-87.[14]史玉红.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及监管建议[J].河北金融,2011,06:38-41.[15]周雪.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下的银行保险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3.[16]靳蕾.我国银行保险专业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