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育学感想
信息技术教育学感想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一本将教育学理论与计算机教材教法相结合的教材,其主要观点是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各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自然不自然地将信息技术的观点和技术传授给了学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信息技术课型与教法。这也就是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该书不仅涉及信息技术教育及教育学理论知识(包括教育方法,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以及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检测和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等),还有一些实际的指导学习的策略,如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导如何备课、编写教案以及上机实践的设计、组织等;特别是在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开设的多媒体学习、网络教程多是实践性课程。编者通过在中小学进行调查,查阅信息技术专著、相关文献以及优秀课例,才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这本教材。
学完这本书,总结该书具有五个特点 :
其一,体系较完整。该书的概念体系明确,技能体系有序,教学体系灵活。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与课程体系。
其二,原创性比较好。该书的许多章节都有其独到见解。其中,关于信息素质的界定与信息技术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一定深度;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思考,有一定前瞻性;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论、人本论、资源论、病理论、未来论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
其三,理论价值较大。该书提出的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的理念、方法、模式都较科学、先进。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的科学。它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是现代教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属学科教育学性质。”书中关于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智能学件、教育技术命题、广义蒙太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有关杂志上发表、交流,产生了良好影响。
其四,实用性较强。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深受学生欢迎。书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技能论、实践论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书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不仅适合用作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可用作其他专业及在职教师培训教材。
其五,拓展面较宽。该书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之路。
而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王老师先在思想上激发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断指导我们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的培养我们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的能力。不仅讲授了该课本的理论知识,更着重在平时学习中锻炼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努力学习并展示各种各样的技能,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展示,还有一些教学技巧的应用,而之后老师的点评更是画龙点睛的指出我们讲授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给予改进的方法策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使我明白了有必要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软件或硬件知识,并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掌握自学、创新的能力,争取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应用自如,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教育学感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感想
学院:生环 学号:1046012 姓名:马涛
概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感想: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我拜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看到关于教师发展的提议,我感到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对于当前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但是关于教师资格证书认定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首先,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措施。国家继续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提出了培养途径,如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业务水平、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并且特别强调将是的建设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其次,更加重视对教师评价的多元性。《纲要》强调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而非过去的统一化管理,忽视各方面因素对教师评价的影响;第三,重视农村教师的待遇。鉴于当前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待遇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新《纲要》提出了包括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津补贴标准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对于在农村长期从教且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最后,严格了教师准入标准,但仍需继续细化准入标准和考核方式。尽管《纲要》提出了分级制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但是对于具体的考核标准并未做出更加严明的规定,且对“定期登记制度”未做出明确规定,教师资格是否需要定期考核、每次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是否一样没有做出说明,另外,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只有分学制阶段和学科,并没有任何等级差别,且全国通用,这些是应该改革的问题。
第三篇:教育学 感想
《我的教育观——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廖恩楠 084 英师六班
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今年20岁的我可以说受教育了20年,对于教育,我也有话要说。
荀子持性恶论,我也是他的信徒。人性本恶,所以一出生的人需要家庭教育使他们磨平棱角,适应这个社会,成为社会的人。逐渐长大之后,人需要学校教育,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想象,没有教育,呱呱坠地的婴儿只会保持蛮荒,与世隔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生活知识,父母教育孩子学会说话,学会与别人沟通。在孩童时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早期家庭教育不当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难抹去的阴影,如果早期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终生受益。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乏很多相关的例子:父母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便会在孩子心中早早种下宽厚的种子,如果父母一味地教育孩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预测孩子长大后也会自私自利。我曾听过很多小孩子说粗话,这让我感到很费解,直到我听到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是脏话连篇,这就难怪孩子们会这样了。早期的家庭教育虽然只有几年,但这几年是不容蒙混过关的,想成为合格的家长,就应该全身心地教育孩子,自己首先做好榜样,要铭记在心,即使是在不经意间向孩子灌输的思想也会在孩子的脑海里被重重地刻下。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中国的教育,相信很多人也像我一样,一边在抱怨,一边在忍耐。“中国教育更重‘外铄’而西方教育更重“内发”,中国教育更重约束而西方教育更重自由,中国教育更重人为控制而西方教育更重顺应自然,中国教育更重只是累积而西方教育更重能力培养,中国教育更重教师作用而西方教育更重学生地位,中国教育更重教育的结果而西方教育更重教育的过程。”这几句话读起来让中国人心酸,但却又无力辩驳。我们总嘲笑中国学生是书呆子,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自己的思考,过于温驯。中国大部分学校就像是加工厂,学生的脑袋进入工厂里,被强灌输一番然后再送出工厂,成为一堆无竞争力的死脑袋。
比中国教育体制更可悲的是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的老师。人在求学生涯中总会遇见那么几个极品老师使你越发厌恶学习。我对我初三的语文老师印象很深刻,她虽然是一位所谓的特级老师,但是她对不同学生的态度千差万别。我的成绩在班级中算中等,她一直没有记住过我的名字,有一次发试卷的时候点到我名字让我上去拿,但是我一开始没有听到,后来去找她要试卷的时候,她很粗暴地一甩我的试卷,说我的名字早就被叫过了为什么不上来拿。虽然这是件很小的事情,但也足以证明她的人品。平时她对好的学生嬉皮笑脸阿谀奉承,对差生就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中考后我和母亲一起回校碰见了她,她还怂恿我母亲让我报较差的学校,众人皆知她假公济私让自己的孩子加了分进了市重点一中。老师是学校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老师撑起了学校教育,我认为真正做到一个知识丰厚,受人爱戴的老师才有资格去说不是老师教不好,而是学生不努力。
只有做好教育,社会才能得到稳定的发展,社会中的人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与其埋怨受教育者的错误,不如先从教育者抓起,认真审核教育者是否合格。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
《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
近期我拜读了由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该书共十三章六十多万字,从一个全新视角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该书知识体系全面,逻辑体系严密,读后让我了解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论、发展论、课程与目标论、过程与原则论、方法与模式论、人本论、技能论、资源论、病理论、实践论、未来论等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帮助很大,让我受益匪浅。
一、该书具有五个特点
其一,体系较完整。该书的概念体系明确,技能体系有序,教学体系灵活。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与课程体系。
其二,原创性比较好。该书的许多章节都有其独到见解。其中,关于信息素质的界定与信息技术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一定深度;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思考,有一定前瞻性;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论、人本论、资源论、病理论、未来论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其第十三章第三节内容,属我国教育界在机器人教育领域的首次理论探讨。
其三,理论价值较大。该书提出的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的理念、方法、模式都较科学、先进。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的科学。它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进一步深化的产物,是现代教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属学科教育学性质。”书中关于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智能学件、教育技术命题、广义蒙太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有关杂志上发表、交流,产生了良好影响。
其四,实用性较强。该书作者在湖南师大率先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学》本科必修课和校选修课。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深受学生欢迎。书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技能论、实践论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书的实用性还表现在,不仅适合用作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可用作其他专业及在职教师培训教材。其五,拓展面较宽。该书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之路。
读完本书,具备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让我付诸于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新思考
新学期开始,我拿起教材翻阅,惆怅不时泛起。且看我们的教材:要求学生按照标准指法练习键盘,学习用Word编排一篇漂亮的文档,学习用PowerPoint做几页幻灯片等等,所有的目标都是学习操作!满足于完成一个文档的编排!我教信息技术已经几年了,深知信息技术应用的奥妙所在,如果仅仅是学习操作,我决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花费时间的,我的同行们也都是这个观点。现在我要教别人的孩子学习信息技术了,如果跟随教材这样去教学生,我是决不情愿的。因而我不得不思考,信息技术课程该教学生些什么呢?
于是我检索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澳等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做法,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美国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在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中列出了10条,但有7条是关于“利用工具„„干什么”的,而不是说要学会什么技术操作。
摘录如下:
◆利用常用的工具和设备来进行个人创作、弥补技能的不足、促进学习。◆利用先进工具(例如:网络工具、数字照相机、扫描仪等)来协助个人或集体的文学创作、思想交流和作品发表等活动,创作知识产品。
◆利用远程通信技术来快速访问远程信息,通过交流获得帮助,进行个别化学习,追求个人兴趣。
◆利用远程通信和在线资源技术(包括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环境等)来参与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和开发产品。
◆利用科技资源(包括计算器、视频、教育软件等)来解决问题、独立学习和集体学习。
◆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科技资源来解决各种问题和完成各种任务。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完全相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虽也有教学目标的笼统描述,但呈现出来的内容却是一个个的技术模块,而且详细到了“图形的着色、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的具体程度,完全变成了学习技术操作的“标准”。虽然技术操作的掌握是基础,但掌握它的目的却不是技术操作本身。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还技术学习以真面目。
基于此,我对我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
1、超越工具本身,让学生创造出新型的数字校园文化。
信息技术是工具,但只有超越工具本身,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超越这个工具,把学习重点放到利用这个工具去创造新型数字文化上来,这不仅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程目标,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施办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契机。
我校在校园信息文化的构建方面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对学生展示自我、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互动,甚至还有家长的参与,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益。但在使用过程中,一些技术操作和如何有效应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而我产生了在现在刚从三年级升上来的四年级学生身上进行博客教学的想法,在解决技术操作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写学习日记、做作文互评互改、做个人的专题资料收集整理等等。如果每个学生都像这样去做了,是不是可以创造出新型的数字校园文化呢?
2、突出网络应用,让学生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生活。
而近5年来,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着,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就是数据库、网络就是图书馆、网络就是社会、网络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就是学校——学生通过网络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负面的儿童网络沉迷中可见一般。但问题是,由于负面的影响,反对儿童使用网络的声音不绝于耳,而网络对儿童正面的影响却淹没其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负起历史的责任与重担,把儿童的网络生活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儿童学会在网络上进行方向正确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以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兼顾操作系统和Office,把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引导到网络数字文化的创造活动中来,培养健康地、卓有成效地进行数字化生活的人。
三、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若干想法 相对学生来说一星期一次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游,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1、教学设计前,先要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设计中,可以兼容各学科特色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并不是指在教学科目中增添一门信息技术课,也不是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而把信息技术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而是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特性,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涵义,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例如语文课上,理解“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句话,或者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及圆周的关系,这些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候如果制作一段影片或者动画进行演示,学生马上就能够获得直观的感知。
3、教学设计落实后,应做到以评促学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着,其普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快,可能现在我们农村还觉得难以做到,在不久一定会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快速应变,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培养适应未来数字化生活的一代新人服务。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育学》读书笔记(模版)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