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国保险业会计诚信的思考
关于我国保险业会计诚信的思考
李桂芝
2012-3-22 10:04:22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12年第01期摘要: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近几年我国保险业会计诚信有些不令人满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我国保险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保险业会计诚信的缺失会阻碍其健康发展。保险行业会计应抓好诚信建设,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保险业,会计诚信,建设
一、保险业会计诚信的现状
我国保险行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它涉及到投保人的利益,因此保险公司的会计应保持良好的诚信。保险行业的会计应真实、完整、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状况。然而目前国内的保险业的会计诚信缺失较为严重,阻碍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二、保险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保险业会计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另外,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一般是先收取保费,后核算其成本的特殊行业,会计估计在保险业中运用的非常广泛。保险行业在核算中运用了很多预估法,这些都需要进行会计估计。会计估计的好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密切相关。保险公司在计算利润时,一般要核算责任准备金,而责任准备
金需要进行假设、贴现率和会计估计,一般而言,责任准备金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这些都是会计估计造成的。一般要求保险公司运用权责发生制进行账务处理,在把保费收入和相应的成本在进行配比的过程中要用到会计估计。保险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过于宽泛,没有很好的体现保险业会计的特色。国家虽然要求保险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定计提的比例,使得保险行业会计自身调节的空间较大,为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在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上也存在不足。
2.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虽然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保险监督管理体系,这种保险监督管理体系是统一的、垂直领导,但在监管时在重视保险机构的审核时忽略了对保险公司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对保险公司的偿债能力、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结构、速动比率等没有进行充分的监管,只是对保险公司的条款、费用率等审批程序进行了重点监管。很多有效的监管方法在保险业还没有使用,一些监管指标没有建立,这些都影响保险会计诚信。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一般来说,保险公司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整个会计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唯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更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于同一项会计政策,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经验、素质、专业知识的不同,对这项政策的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保险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目前保险公司体系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对于保险公司,只有总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分支保险公司在总公司的授权下经营。由于总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以保费作为考核的指标,下属公司的费用也与保费成正比例相关,这样导致一些下属公司不择手段的提高保费收入,为自身谋取利益,继而导致保险会计诚信缺失。在保险公司内部,上级与下级、投资者与债权人等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代理人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保险公司的一些经理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投资者隐瞒公司的真实状况,这些都会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保险业会计诚信的对策
1.建立健全保险业会计准则。保险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针对保险业建立健全专门的会计准则是目前国内最迫切的任务。在建立健全保险业会计准则时可以借鉴美国的保险会计准则,建立分别向保监局提供偿付能力信息和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双重会计准则。保险业会计准则在反映保险业特点的同时应与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相近。保险业会计准则应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要把握保险会计的特点,考虑保险发展的趋势与变革。保险业会计准则应同时适用于人寿和非人寿保险公司,也应适用于国有和外资保险公司。保险业会计准则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揭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基础上具有自由度。还可以制定关于会计诚信的法律,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提高会计诚信。加强会计法制,在强化立法的权威性时让冒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
2.加强保险业会计人员诚信教育。诚信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行动准则。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使诚信深入人心,特别是会计领域更应以此作为“立身之本”。树立“信”则“立”的观念,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贪不占、讲究信用,同时应守法、守约,以信为本。会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搞好服务,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不唯上,不唯情,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以重塑会计诚信。保险公司在选择财务人员时,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把诚信放在第一位,一个有专业技能但缺少诚信的人是不能聘用的。保险公司应该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并把公司文化的核心内容认定为诚信文化,让公司员工都对诚信有根深蒂固的认识。在配置财务人员时要保持谨慎态度,认真筛选优秀、合格的财务人员。保险公司还要对财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增强职业怀疑态度,提高财务专业素质。财务人员还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相关法则,履行各种义务,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观点。财务人员应自省自律,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遵循保险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保险业财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记录保险业财务人员的基本信息、在诚信方面的行为和表现等,披露财务人员违反法律和失信、受到的处罚等相关信息。
3.加强监督力度。从我国现行法规来看,缺乏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只规定了一些行政和经济的处罚,负刑事责任的很少。因此,应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立法,从而加大对造假者的执法力度,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造假收益,力除造假之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内部监督。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要在此技术上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和控制制度。
应当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原始凭证的索取,到会计报表的核算,规范必需的程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部监督,防止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原始凭证,强制会计人员必须依据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从而形成的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杜绝违法现象的发生。单位外部要建立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形成内外共监的防范体系,通过法律和科学的约束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创造必要的条件。应强制规定保险业的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内容。相关管理机构可以要求保险公司详细披露其盈利状况、偿债能力、资金运行等相关信息,还可以要求其将潜在损失和不良贷款的准备金披露。
4.完善保险业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保险公司的激励机制、收入机制和业绩考核机制,使公司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管理者应该以公司获取利益为目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让公司获取更多的利润。保险公司应注重财务信息的建立和使用,利用财务信息分析资金运行情况、偿债能力、流动比率等。
参考文献:
[1]王彦。《保险公司会计诚信问题探讨》。工作研究,2007,8
[2]薛飞文。《保险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财会通讯,2007,2
第二篇:保险业诚信问题思考
保险业诚信问题思考
2006-7-3 15:31 金融理论与实践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缺乏诚信是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根据中国消协最近发布的消息,我国10大领域消费环境问题严重,而保险行业则位列其中。保险行业是一个讲究最大诚信的行业。从理论上看,最大诚信原则适用于保险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对投保人来说,最大诚信应是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人来说,最大诚信应当是他有足够的能力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赔偿或给付保险金义务,以及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对投保人尽到明确说明保险条款及提请对方注意免责条款的义务。因此,不论是对投保人,还是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来说,讲究最大诚信在当今中国其实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保险人诚信的缺失及培育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虽然一直强调维护企业信誉和提升行业形象是保险的根本,但这一问题可能被多年来保费高速增长的光环给掩盖住了,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实际上,国内的消费者对保险业产生的许多不应有的误解,造成中资保险公司的行业形象和信誉受到损毁。消费者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保险合同缺乏透明度令人费解,认为保险合同条款由保险公司单方面制定,代表着经营者利益,对消费者不公平;保险合同内容复杂语词难懂,部分条款叙述模棱两可,某些关键条款设置不透明甚至暗含陷阱,使人防不胜防;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保险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保险公司之间的无序竞争使同样的险种均可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等等。这些无疑会使保险人的信誉和形象受到影响。
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该决定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是《保险法》自1995年颁布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保险法》的修改呈现出“放松管理”、“加强监控”、“培育诚信”三大亮点。“放松管理”,主要表现在放松条款费率审批报备制度、允许产险公司兼营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取消法定再保险、减少保险资金运用和代理人所代理的保险机构数量方面的限制等。“加强监控”,主要表现在监管责任、监管的基础制度和检查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如专门增加一条“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培育诚信”,是本次《保险法》修改时特别强调的。《保险法》第四条原有“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自愿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但在新法中又明确增加了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在诚信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提出保险公司在保险委托代理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规定“保险代理人为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代理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并已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代理人的责任。在以上三点中,应该说第二点和第三点都事关诚信问题。前者是从保险公司外部而言,通过监督确保其基本诚信的存在,后者是从保险公司内部而言,要求企业加强自身诚信的培育。可以预期,新《保险法》此类新规定的实施必将对中国保险行业诚信程度的提高和行业形象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在以诚信和法律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企业可以暂时缺少资金,缺少人才,但诚信绝不能须臾缺少,离开了诚信,企业将无法生存。可喜的是,中资保险公司和监管机关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以图改变这一状况。诸如:倡导“稳健经营、规范运作、客户至上、诚信为民”的服务理念;提高理赔速度、便捷程度等服务质量;开
展理财顾问、风险管理顾问、健康咨询等利民活动;要求公司员工加强自警、自重、自律的道德修养;实施中国人保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综合竞争力,等等。业内采取的种种措施,已经发生了各种积极变化,应当持续下去并进一步加强,并以有效的机制保证讲究诚信的员工能够在公司内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为了增加投保人的理解和信任,在保险业务实践中,保险人应在保险单背面完整地、正确地印上全部保险条款,并特别用醒目的黑体字将保险人责任免除事项及被保险人义务通俗完整地印上,应当确认保险人履行了以合理方式提醒投保人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义务。保险人应向投保人说明的内容有:一是保险合同条款应用列举式将免责事项逐一列出,而不是用概括式语言将免责条款予以高度概括。二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免责条款的具体含义,应在合同中做出书面的合理的解释。
二、投保人诚信的缺失及对策
现代保险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而来的。投保人向保险人投保海上保险时,船或货可能已经离开了港口,即使如此,保险人仍可接受承保,但这时检验标的已不可能,保险人决定是否接受承保及如何确定保险费率,全凭投保人的告知。因此,最大诚信原则是维持保险业务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随着保险业务的发展,最大诚信原则的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这一原则之所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保险人确定是否接受承保以及怎样确定保险费率依然依赖于投保人告知这一情况没有变。保险标的非常广泛,保险人不可能对其业务涉及的保险标的所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最了解情况的仍然是投保人。因此,保险人确定保险标的风险状况基本上还依赖于投保人的告知;另外,保险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所有标的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了解,不仅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由此产生的大量费用,还得由投保人分担。因此,对保险标的的状态,保险人只能从危险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宏观的危险预测和重点的防灾防损工作,最大诚信原则仍然是保险双方当事人活动的基础。
在现实社会中,一些投保人丧失最基本的诚信道德,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造假弄假,骗取保险资金。从时间上分析,有四个阶段。一是保前欺骗,投保人隐瞒投保标的现状,骗取保险人的信任,蒙混过关,暗藏杀机。如隐瞒资信级别和财产安全程度,是否已出险或处在危险状态,财产的数量和价值,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真实年龄及健康状况等。二是保时瞒骗,即编造虚假的有关文字材料、账目、人员名册,对保险人的问询假言相对,不如实填写投保单等书面单证,诱使保险人在出具保险单、确定保险金额和计算保险费方面出现失误,为日后诈骗取得“合法”的手续。三是保后蒙骗,如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把保险事故与非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混淆在一起,人为破坏、扩大损失程度,第三者赔偿后又向保险公司索赔等。四是索赔时诈骗,有些投保人往往采取夸大损失程度和损失金额,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任意编造施救费用或低估财产损失后的残值,一个案件数次索赔或同时向两个保险公司索赔等手段。还有的财产被盗案件,在保险公司赔偿后公安部门破案追回的财产,所有权归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应该交给保险公司或退还已领的保险金,却隐瞒真情,继续占有这些财产,形成事实上的诈骗或侵占。保险欺诈案件的发生是现代保险业发展过程中难以绝对避免的一股逆流。随着保险宣传的深入、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市场的不断扩大,保险诈骗呈现出花样翻新、手段狡猾、案件增多、数额增大的趋势。曾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的广州胡氏四兄弟利用同一车辆的同一事故,先后向3家保险公司的10个分支机构骗赔34次,骗取保险金141万余元的恶性案件,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不法分子实施保险诈骗屡屡得手,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国家资金流失,而且
也破坏了保险合同的严肃性、公正性,分割了广大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影响了保险人的信誉,给保险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近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部分保险公司相继停办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其他一些地方的保险公司此项业务也开始明显收缩。财险公司为什么纷纷败走“车贷险”?其主要原因就是投保人信用缺失成为车贷险发展的绊脚石。数据显示,目前私车贷款有30%违约还贷,10%的汽车贷款难以追回,多数保险公司在车贷险上亏本经营,最终导致该业务的停办。从已发生的保险赔案来看,群发性、区域性和故意拖欠、蓄意诈骗者占多数。
有保险公司表示,停办车贷险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高赔付是目前车贷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在某些车贷发展较快的地区,车贷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35%,最高达到200%.如此高的赔付率使颇具精算能力的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应该说车贷最大的受益人是贷款人,车贷险的停办,很难说最终受损的不是眼下的最大受益人。推而广之,个人诚信的缺失,对个人、企业、经济和社会来说,影响都是重大的。
可见,保险业要顺利发展,就需要加强个人诚信的建设。现实中,人们感到社会缺少诚信,实际上并不是诚信不存在,而是缺少对诚信的激励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加强法制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律并没有真正对诚信经济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突出的问题是,法律对失信人的惩罚成本大大低于其获得的收益。由于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的制裁:“守信失利、失信得利”,失信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因而就有人千方百计地骗人甚至将欺诈作为自己的发财手段。因此,建立诚信经济就必须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对不明事理、不知自律,漠视、玷污甚至破坏诚信的人和事,严加惩处,彻底使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从而使其认识到违背诚信的代价而不敢胆大妄为。
第三篇:我国保险业应对的思考与对策
我国保险业应对的思考与对策
我国正式加入后,一个颇为严峻的现实摆在了我国保险业界的面前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就我国的保险业,无论是发展历史,还是发展水平,以及资产总额、管理水平、保险品种、服务水平、硬件设施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民族保险业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应如
何与这些实力强大的“洋保险”一决高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呢带着这一问题,近日,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辖内保险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国内国际保险业发展形势及有关规则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
加入:中国承诺了什么
按照规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保险业门户将对外全面开放。中国保险业全面开放的承诺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扩大开放地区,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更广大的地区设立营业机构和开展业务;第二,允许外国保险公司自由选择商业保险公司的形式,包括保险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合资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第三,允许外资保险公司自由选择再保险公司,允许外资保险公司按照市场供求规律自主确定保险费率;第四,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参与中国保险法规的制定,等等。
入世:我国保险业的差距有多大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投保率只有%,而西方发达国家是—%;至于占我国总人口%的农民家庭投保率就更是低得可怜了。另据有关部门对年我国商业保险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商业保险的渗透率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年商业保险的渗透率%,年商业保险的渗透率则下降到了%,年商业保险的渗透率微升至%。中国保险业何以离老百姓如此之远对此,孙祁祥教授认为,根本原因是,国有独资保险企业的管理体制落后,从而导致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资本实力明显不足。目前,已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企业中任何一家的资本金都在亿美元以上,如安联保险市值达亿美元,安盛保险市值达亿美元。它们每一家的资本总额都远远超过我国整个保险业所拥有的资本总量。
.市场体系不健全。首先,表现在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市场主体不足。目前我国共有保险公司家,而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有多家保险机构,德国有家,日本有多家。在我国这家保险公司中,中保集团、太保、平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其它保险机构仅占.%。保险机构数量少,使我国保险市场缺乏适度竞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造成成本高、效率低等后果;其次,维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比如我国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乏保险实施细则,再保险、保险评估人等领域的有关立法还是空白。我国保险监管体系也不完善,公司内部有效的内控机制尚未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我国的保险中介市场、与保险投资有关的资本市场等也还很不规范。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产品结构不合理。首先,我国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产品种类十分有限,险种单一,各公司间产品重复较多,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有资料表明,我国各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相似率达%以上;其次,我国保险产品尤其是寿险产品一直以传统储蓄型、保障型产品为主,产品定价和收益与利率紧密相关。从年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八次下调了利率,这对我国寿险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前不久,平安保险公司等几家寿险公司先后推出了“投资连接保险”新品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反映一直平平,市场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下一页
第四篇: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 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 60 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业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1)偿付能力监管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第一,研究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改进方案。根据国际金融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下一步建设思路和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我国风险资本制度的建设思路和方向,即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按照与国际趋同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符合保险业发展阶段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目前监管部门正在根据各方意见研究起草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改进的总体规划,同时继续完善现有偿付能力评估标准。
第二,研究完善资本补充制度。一是出台了新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完善次级债的发债条件,加强次级债的监督管理。该办法已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二是研究制定了《完善保险公司补充机制的总体工作方案》,确定了近期和长期工作任务,进一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在2011年,保监会启动了《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和配套的《保监会分类监管工作内部指引》研究制定工作,将法人机构分类监管和分支机构分类监管结合在一起,明确保监会机关、保监局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修改完善现行分类指标、分类方法和评分规则,以期提高监管效率,充分发挥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作用。2)保险集团监管全面启动
2010年,保监会印发《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实行)》,到2011年,对保险集团的监管全面启动。一是建立集团监管员和监管联系人制度,召开监管联系人会议,加强与集团公司的工作沟通,落实集团监管工作责任。二是逐步开展对集团公司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撰写监管报告,提出工作建议。2011年的全面调研对象包括平安集团和太平集团。三是辅导规范新集团的设立和改制。对华泰和安邦申请设立保险控股公司进行合规性、审慎性审核,指导其规范股东资质和集团架构,为后续的有效监管搭建良好平台。四是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保险集团经营风险。3)完善市场行为监管制度
第一,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银行保险和销售误导问题,联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监管引导》,全面系统地规范银保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化银保业务结构调整。
第二,针对车险经营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加快推进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建设。2011年,除西藏外,涵盖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的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全部纳入车险平台管理。
第三,针对车险“高保低赔”、“无责免赔”等引起广泛争议的产品服务问题,研究制定车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从产品设计、流程控制、理赔服务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
第四,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规则。2011年,保监会正式印发了《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和《中资保险法人机构市场准入内部审核程序》,严格执行准入要求,合理把握准入节奏,努力提高准入质量,广泛吸引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行业聚集,积极推动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也在讨论中。2011年,保监会共批复锦泰产线、众诚车险、利安人寿等7家公司开业。
(二)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保险业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寿保险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分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三、总结:
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是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业发展的思想不断解放,发展的动力逐渐加强,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优化,各种有利因素共同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想长期的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就不得不解决前文提到的问题。如人才方面加强对人才储备的投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人才,从政策上鼓励人才向西部等地区发展。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规范信用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出更多的百姓需要的保险产品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五个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保障民生服务,为促进金融稳定服务。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国际化;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业。在新形势下,保险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挑战.廖建民.《中国金融》2011年3期 [2]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吴定富.《中国金融》 2010年第13期 [3]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魏希霆.《中国金融》2011年13期 [4]和谐六大关系构建保险业发展的生态平衡.王和.《中国金融》 [5]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与发展.吴定富.《中国金融》 [6]在创新中壮大的中国保险业.吴定富.《中国金融》
第五篇:保险业诚信问题调查
保险业诚信问题调查
摘要:近几年来,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人大代表的提案、政府官员的讲话中频频出现。本文从保险行业出发,以最能体现诚信价值的保险领域为研究对象,对日前国内保险业的诚信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出其现状,形成原因,及其对它的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
在我国,诚实信用原则,不仅在《合同法》,而且在《保险法》当中都作了特别的强调。《保险法》将诚实信用原则特意独立地规定为一条,其立法意旨就是特别强调保险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突出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地位。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产业也保险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石。
一我国保险诚信现状
目前,保险业的社会信誉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单位忽视甚至践踏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中的种种失信行为已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有些保险机构在任务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实行“一明一暗两本帐”,帐目数据失真,而且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向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提供假数据、假报表,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套取政绩和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经营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采取“卖单”、“埋单”、“鸳鸯单”等不法手段,向投保人出具假保,提供假收据,侵吞保费,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制假售假”行为不扼制,不但会损害当前利益,更重要的是造成行业信誉的缺失,为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埋下严重隐患。
2.违法违纪时有发生。有的保险机构无视财经纪律,不顾三令五申,采取截留、挪用保费,违规使用手续费,虚增赔款金额等隐瞒转移收入、虚列支出的手段私设帐外帐、“小金库”,还有的用于购置营业楼、汽车等帐外资产以及支付招待费等。
3.误导、欺诈客户行为相当严重。随着万能、分红等人身保险和投资保障型财产保险新型产品的上市,个别保险机构和一些保险营销员夸大产品功能,掩盖免责条款内容回避或者故意隐瞒险种存在的风险;采用“杀熟”的做法诱使亲朋好友投保;售前服务殷勤,售后服务冷淡等等,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广大被保险人的权益,使保险业信誉受到严重损坏。
4.相互诋毁现象呈蔓延之势。表现在有的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唆使个别媒体登载或转载对竞争对手不利的文章;将不利于竞争对手的材料复印后大肆散发;假借记者或他人之手发表文章攻击竞争对手;在企业内部发布贬低其他公司的宣传材料并利用网络散发等,结果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对保险公司的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5.大量非正式机构亟待规范。这些机构,游离于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监督之外,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必须予以彻底规范。
二、我国保险业诚信现状的成因
1.制度缺陷
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诚信的人会获得更多的交易和赢利机会;而在一个不守信用的社会中,守信用者却将付出代价。在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上,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的保证主要是基于人的伦理道德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出现了利己主义动机,产生违反诚信原则的道德风险。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高速发展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目前,我国对违背诚信的行为惩罚机制不健全,法律上的惩罚规定尚不完善,经济上的惩罚力度不大,约束机制软化,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从人格、伦理上进行谴责,这就难以抑制失信行为的出现,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而我国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无法实现对代理人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进而导致代理人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各种有损委托人和投保人利益的行为。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
2.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
(1)对于保险人而言
潜在的投保人总是比保险人更了解保险标的风险状态,保险双方存在信息差别。尤其是在保险定价中,保险人通常使用简便的分类计算法厘定保单价格,但却不能区别不同风险程度的保险标的,从而也就不能确定适合于投保人的保费水平,其最终结果是高风险类型消费者把低风险类型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即所谓的逆选择问题。另外,我国《保险法》采取的是询问告知形式,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保险人对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致使保险人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真实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或应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
(2)对于投保人而言
由于保险商品复杂多变,保险服务参差不齐,而人们的保险知识和法律知识又比较欠缺,因此,在保险过程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投保人事实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以致很难对保险公司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时,保险合同是要式合同,是保险公司事先拟订的,投保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绝,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之绝大多数保单条款在表述上所含专业词汇过多,致使投保人看不懂合同,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而且赔付时,一般由保险公司解释赔付的条件和拒赔的理由,投保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抗辩的余
地很小。所以,在保险合同的制定、履行、赔付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存在保险人利用其掌握的优势信息损害投保人利益的可能。
(3)对于保险代理人而言
目前,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实行首期业务佣金和续期业务佣金相结合(首期业务佣金较高,续期佣金则逐年递减)、代理人的违规成本太低、缺乏长效激励机制等,这极大地诱发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使下,保险代理人在其业务中欺骗保险人、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阻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甚至误导投保人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保险人、保险代理人以及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 对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建议
1.打好信用信息建设这个基础。保险业的信用信息建设,首先要确定业务数据、市场运行和监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办法,扩大监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频度,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将保险公司的基本背景情况、财务数据、受处罚情况、偿付能力等信息对外公开,使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和市场主体能够公平、方便、及时地获得必要的保险信息资源,提高信息透明度。其次,要建立从业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信用档案,建立起全方位的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关和社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信用中介市场,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发展保险征信体系和保险信用评价体系。
2.突出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明晰的产权关系是规范经济行为主体诚信行为的制度保证,在产权制度明晰的条件下,交易者的诚信行为才有助于其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是诱发企业短期行为或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要通过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推动股份制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保险公司为追求长远利益而恪守信用。
3.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只有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成本,才能促使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更加规范。建立保险业的失信惩戒机制,要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机制,特别是发挥法律的惩戒机制。要严格按照《保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惩处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市场主体的相关失信行为。探索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行业信用。
4.培育保险业的诚信文化。要在保险业大力宣传、倡导诚信观念,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使市场上的各类行为主体都充分认识到诚信的价值,认识到诚信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诚信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倡导各保险公司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自觉把诚信建设贯穿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加强对代理人的管理,防止因管理不到位而影响公司的信用,自觉加强对从业人员在法律、政策、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水平。倡导各公司增强行业发展的责任感,为塑造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共同努力。
5.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建保险业的诚信体系。保险监管部门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下,重点做好保险业诚信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动保险业的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设;保险行业协会要真正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公司要尽快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水平;新闻媒体要对保险业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加强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 吴定富.加强诚信建设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R].世界经济发展大会报告.[2] 黄小江.保险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5,(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