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政治思想实践要求
政治思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情况调查
学院:
专业:
班级:建电1102
学号:111705225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
二〇一二年七月
关于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建筑业在吸纳和消化劳动人口增长、保障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拉动内需促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从而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近两年,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建筑业投资增幅缩窄。由此,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人工费价格高位运行,导致企业用工难。据沧州市统计局城调队上半年统计资料显示:人工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3%,其中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普通工人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9%、16.1%、9.9%。近年来,建筑市场用工供求矛盾比较明显,一方面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张,建筑企业用工增加,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缺口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CPI的持续上涨导致的生活成本增加,建筑业职工工资相应上涨;另外,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务农,就近务工,导致部分建筑用工供给量相对减少。企业在用工上出现了“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现象。
2、资金不能正常周转,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首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建设单位借机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前期投资资金,造成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从而错过了承包其他工程的机会。其次,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致使企业贷款难度加大。第三,由于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工程款拨付不及时,企业只有垫资施工继而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3、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企业利润空间缩小。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已见成效,建筑施工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卖方市场”的局面难以在短时期得到改变,给房地产业带来很大压力,直接导致了建筑企业工程任务量减少,据对沧州市34个建筑企业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有80%的企业工程任务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加之人工费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直接增加了施工成本,施工企业所承载的压力逐渐加大,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4、材料市场价格不稳,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受国际大环境及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因素影响,材料价格极不稳定,材料价格的起落本来是很正常的,但是对目前利润十分微薄的施工企业而言,任何一项主要材料的大幅波动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木材、水泥、中砂、混凝土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5.4%、2.4%、5.8%、3.9%,这对一些对材料采取“闭口”报价并中标的工程项目而言影响很大。尤其对于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施工中使用大量建筑材料,并且一般都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这种合同是施工单位根据投标时的材料价格进行投标报价的,企业对市场的可控性小,市场风险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
5、“保证金”让建筑企业不堪重负。目前建筑市场通行的所谓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前须交纳保证金,一般不少于合同造价的10%,有的注明其中质量保证金5%、工期保证金5%,行之颇久。似乎已成为“合理的行规”,是否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尚不得而知。据笔者调查了解,“保证金”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企业注册保证金、民工工资保证金、工程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修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工期保证金、优质工程保证金等等。笔者在对某建筑业大省的6家特级资质企业和4家一级资质企业的调查中发现: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这10家企业共交纳各类“保证金”17.3901亿元,其中企
业注册保证金295万元,民工工资保证金11646万元,工程投标保证金61307万元,履约保证金26058万元,工程质量保证金56118万元,安全生产保证金16475万元,工期保证金和优质工程保证金2002万元。名目繁多的“保证金”由何而来?是否合理?据了解,“保证金”的筹措和交纳主要来自建筑企业的流动资金,有不少是企业向银行借贷而来。建筑企业以微利为特征,2005年,某省建筑施工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2.2%%,各类“保证金”的交纳几乎耗尽了企业的全部流动资金。为了接工程、揽业务,使企业生存下去,向银行借贷无异于饮鸩止渴。各类“保证金”让企业不堪重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6、垫资承包使资金运用陷入困境。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遭遇资金运用困难、资金呆滞、入不敷出的困境。企业因资金(这里主要指流动资金)不足而进行大量的贷款,这就等于人体因血液不足而进行输血,只能应急,非治本之计。贷款不仅利息支出徒增,日后按期要支付本息,企业将愈拖愈损。据笔者调查了解,多数公路、桥梁、公用建筑资金属财政性投入,资金来源可以说没有问题。但目前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其中不少属于非财政性投入,其资金运用的困境就严峻了。目前施工企业及其所属项目部逾期未付货款的颇多。如欠砂石款、欠钢材款、欠水泥款、欠其它建筑装饰材料款的,欠安装工程材料设备款等等。毋庸讳言,这些情况不胜枚举。
目前除财政性投入的工程外,多数工程在招标文件中,有的付款方式含糊,有的虽明确按规定办理,但在询标中(无招标办人员在场时)或在事前或事后暗中协定,强令施工企业垫资(又称带资),垫资与否是中标不中标的条件,垫资数值之大,令人瞠目。有的合同签订后分文不付,有的协定基础完成到±0.000再付进度款。有的到主体结构完成、建筑物封顶才付款,施工企业所垫资金数额更为巨大。甚至有发包人直接提出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前先交出几十万、几百万的垫资款,严重制约了施工企业自身的发展。目前施工企业在资金运用和周转方面的主要问题,源于工程发包人的无理和违法要求,严重地干扰了建筑市场的秩序。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泛滥,凡与施工企业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莫不深受其害,如工程的操作人员(特别是外地民工,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材料设备供应方、运输方等不仅影响其生产经营,有时更影响其生活,施工单位是向银行和私人借款,平白支付利息,增加企业负担,也多少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6、税费过高严重影响企业发展。近年来,各地方税务机关采取定率随征和委托代扣代缴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建筑业的税收征管力度,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不断增加。重复收税较为普遍。根据营业税条例的规定,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征税,工程分包的,分包单位承担的营业税由总包单位代扣代缴,总包单位按工程总结算值扣除分包值后的余额缴纳营业税,而往往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分包单位要向总包单位提供分包工程发票,总包单位要向建设方提供工程结算发票,因此,同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分包单位开发票缴纳一次营业税,总包单位开具发票又要按全额缴纳一次营业税,这就形成了分包单位缴纳营业税未能在总包单位缴纳营业税时进行抵扣,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同一工程分包项目越多,重复征税就越严重。
按建筑工程结算收入定率随征的一些税种,各地税收负担不平衡。例如:工程项目由项目经理承包承租经营,承包经营的所得税按工程结算收入的随征率某地区为0.6%和0.4%,本县的是2%,其他地方也不尽相同,各地执行不一致,没有统一的规定,形成各地方税收负担不平衡。一些地方税务机关,不能按建筑工程结算收入定率随征的一些税种,而强行定率随征,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例如:一些地方税务机关为了方便税收的征管,按工程结算收入随征万分之三的印花税,按税法规定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按合同价征收印花税,结算时增加结算价值也不补缴印花税,结算时减少也不退还印花税。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按工程投标预算中标价签订建筑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有些工程不能完全按合同价进行
结算,往往有增减变更项目,从多数工程来看,实际结算收入往往要高于合同价,一般变更增加部分,也未签订新的施工承包合同,按税法规定,这部分收入不应征收印花税,而按定率随征的办法征收的话,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㈡几点建议与对策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大潮中取胜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1、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大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氛围。积极开展各类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科学合理运用建筑资金,积极回收工程款。企业承揽工程任务时一定要对建设项目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加大市场调查力度,严格控制资金流向,避免盲目上马导致资金浪费。规范结算行为,把资金回收与项目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密切联系起来,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工程款未完全收回的,不兑现各种奖励。
3、加强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状况。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精简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管理活动,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
4、根据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合理筹集资金。认真作好投资净利润的分析、预算和评估,结合施工生产的切实需要,向银行贷款或向职工集资,来弥补生产资金的不足,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迎接市场的挑战。
5、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强化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管理,严格施工过程的日常监管,确保实物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多创优质工程,力求质量、效益双提升。
6、盯紧抓牢市场行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相关国家经济政策,正确判断经济走向。工程投标时正确预测价格走势,规避价格上涨风险区,尽量签订可调价格合同。
7、充分发挥沧州市环京津、沿渤海地理优势。大力开拓外地建筑市场,抓住一切有利机遇走出家门、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打响沧州建筑业品牌,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
总之,当前建筑行业虽然处于低谷状态,市场行情不景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给建筑企业带来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建筑企业只要抓准市场、提高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努力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让企业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中稳步前进。
第二篇: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表现
三年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自觉磨炼而建立起来科学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了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了正确的政治观点,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提高了政治鉴别力,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学会了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用客观的标准去认识社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用严格的法律去约束行为。时刻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想问题站得更高一些,工作上要求得更严一些,精神状态更好一些,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群众。强化了奉献意识,淡泊个人名利。我深深感到无私奉献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共产党员标准的基本要求。甘愿牺牲奉献,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真正做到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个人的意愿和现实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 精神振作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强化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自觉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对待同志有满腔的热情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能否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仅是个人思想、品德和作风问题,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是一个带有政治性的大问题。艰苦奋斗,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从物质形态上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是根本对立的;从精神形态上看,奋发进取、拼搏创业同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是根本对立的。
在国家级重点职校和省示范专业的创建过程中,我也和其他同志一样放弃了很多的休息时间,吃了不少苦,劳了很多神。这两项事关重大的评估验收,材料准备是重中之重,我作为材料组的组长感到压力很大,虽然我参加过我校96年的电大评估验收、98年国标省重点评估验收、99年省合格职教中心评估验收的材料准备工作,但自己心里还是没有底,再说前几次不要我通盘考虑,这次是要我全面掌握,我心里承受了很大的负担。好在有高校长的指导,又请了一些专家来指导,加上我自己经常认真学习、研究评估验收指标体系的内涵,花了很多时间把大家准备好的材料一份一份地查阅,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一次又一次地校对修改自评概述和申报表,使得材料这一块在评估验收中没有失分,并受到专家组的好评。
第三篇:实践要求
附件2: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姓名:专业班级: 学号: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题目
※ 每位学生需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打印或手写。
※ 打印排版格式:
标题:3号,黑体,加粗;
正文:4号,仿宋;行距26磅;页边距上3cm,下2cm,左2.6cm,右2.6cm,用A4纸打印。
第四篇:本学期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够积极要求上进[范文]
本学期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够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时事遵纪守法;积极工作,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同事之间关系良好,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今年任教高二三个理科班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始终都遵循教育规律。本人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力争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苦功。在教学上,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一堂课。故能多听专家指导、多听课、多向学生了解学习情况。主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有哪些困难,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作业有做必批及时反馈。课堂上能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课堂气氛。注重讲练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布置好少而精的作业,减轻学生负担。课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中态度认真,教学有效,学生反映好。
本学期在业务方面能做到认真学习生物理论知识和有教学有关的知识,认真学习生物专业书籍,能积极倾听请来的专家做的业务培训、讲座;教无止境、学无止境。“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要加倍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希望自己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辛秋水政治思想实践管理三农
...
辛老的人生追求
要了解辛老的乡村治理思想,就必须了解辛老的人生追求,以及这种追求是怎么形成的。辛老与他那个时代的许多“革命的知识分子”一样,所追求的就是要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平等”的新中国,虽然共产党官方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有许多解读,但他老人家心中的理想仍然是这么朴实,终生不渝。
辛老生于1927年,出身于皖东一个大地主家庭,他的家庭一直把他从小学培养到大学,在那时的中国属凤毛麟角了,是地道的知识型阔少爷。他年轻时候看到的旧中国是“经济凋敝、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随着他书读的越多,他想不明白的问题也越多了。为什么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经济如此不堪?为什么民国已经建立多年还是独裁政治?为什么我家终日辛劳的佃户饥寒交迫而不劳而获的我却能西装革履?也就是这样,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里加入了地下共产党,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一定能给他带来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平等”的新中国。这种信念促使他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地下活动,身份暴露后又历经千辛万苦投奔解放区。共产党取得政权后,辛老被安排到中央机关工作,工作中他隐隐约约感觉到,社会主义实践与他心中的理想不完全一致。幸好共产党给了一次“大鸣大放”的机会,于是辛老怀着对共产党的十二万分忠诚,给共产党中央上万言书,希望共产党改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坏毛病,朝着他心中理想的“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平等”的目标前进。结果,共产党“奖励”了他十二年牢狱和八年农村劳动改造生活,外加妻离子散。二十二年的失去自由,并没有使他放弃理想,二十二年中他不断反思,他坚信他的理想是对的,是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没有实践好。
1978年平反恢复工作后,他就很自然地想,既然如此,那我就亲身去研究和实践吧,从哪里着手呢?哪里问题最大就从哪里下手,当然是农村问题最大,那就从农村着手。所以他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和自己的法律专业,开始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从辛老的身上我看到了两点。其一,信念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我第一次去辛老家时几乎惊呆了,辛老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无论如何与我想象中的大社会学家对不上号;辛老客气,说中午一定要请我吃饭,不然有违待客之道;辛老把我带到一个小吃摊上,要了十五块钱快餐,并解释说“饭只要吃饱就可以了,钱要用到事业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所接受的“最高级”的招待。近年他预感他来日不多,张罗着要卖掉他的房产,得款和他的积蓄放在一起,委托我在他百年后成立“辛秋水农村社会学研究基金”,每每听他提及此事,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悲壮,而且悲痛!其二,我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革命理想与共产党的暴力革命可能有目标冲突,“革命的知识分子”想要的,可能不完全是共产党想要的,尤其不是取得政权后的共产党想要的;但这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又不得不把他们的理想找到一个现实载体,他们选择的这个载体就是共产党;我曾经开玩笑地跟辛老说:共产党把您打成“右派”是极不英明的,因为您是左派!
辛老倡导的两件大事
辛老的研究领域很广,著述很多,有学术专著,也有农村社会学教材,还写了200多篇文章;并且亲身进行社会实验。但在所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他最看重的是两件大事,一是文化扶贫,一是村民自治。最终辛老把这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三个基地,一个保障”的乡村改造实践模式。但这种模式的思想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它是辛老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有它内在的思想和行动逻辑。下面我尝试还原辛老的这个逻辑过程。
第一步,辛老是那种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社会学家——他现在也要求我们这样做;他长期泡在农村,与农民为伍,实地观察以发现问题。一开始,他觉得农村问题实在太多,简直无从下手。后来他发现,虽然农村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个“穷”字。于是,他认为扶贫工作是牛鼻子,应该牵住它。这样他就把他的目光聚焦到扶贫上来了。
第二步,当辛老专注于扶贫研究时,发现政府的扶贫方式有缺陷。政府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可谓不努力,但效果并不那么好,尤其是越落后的地方效果越差,而恰恰是落后的地方更需要扶贫。于是辛老开始寻找农民的穷根在哪里,辛老发现农民穷就穷在“文化”上,穷就穷在文化知识不足、文化观念落后、文化氛围缺失。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这是书斋里想不出的。辛老就选点进行社会实验,他在实验村帮助农民建立起一个图书室、一个贴报栏群、一个实用技术培训中心——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基地”。这种实验开展后,发现农民确实有这种需求,效果很好。
第三步,但是实验不久,发现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有了“三个基地”,这“基地”就存在一个管理和可持续运作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让村干部来管理,但村干部似乎对“基地”并不热心。因为“基地”是农民的,而村干部“是政府的”,不听农民的。为此,就必须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于是辛老想到要改进村委会选举方法,使村干部真正感觉到“权为民所授”。这样,辛老就创造了村委会“组合竞选”,并在实验村进行实验。
第四步,文化扶贫和“组合竞选”同时开展以后,辛老发现组合竞选出来的村干部责任心强,对“基地”热心了,“基地”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三个基地”的文化输入,提高了农民的能力,促进了村民自治的“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监督”。两者是可以互动的,相互促进的。在这个基础上,辛老再进行理论总结,最终获省委批准推广。
必须相对接的两种文化
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辛老认为西方的民主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全盘照搬西方的经验是不可取的,应该充分重视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起来。根据我的理解,辛老之所以有这个主张,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完全西化,实际上是化不了的。只要看看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一看千百年来给农民留下来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就知道完全照搬西方不可取。中国文化的形成条件和基础与西方差别很大。
其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民主基因,应该加以挖掘和利用。虽然,中国的封建专制时间很长,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文化,而民本思想是儒文化的重要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与西方现代文明对接的基础。且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可以降低推进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成本。
其三,东西方文化融合已经是一种大趋势。一方面,东西方文化不仅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潮流不可阻挡,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会随之加快,传统农民必然逐步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村将逐步向城市看齐。
社会学家的三种角色
我发现,作为社会学家,辛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在他的身上有三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身三任,这不是每一个社会学家都能做到的。他既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实践者,更是一个布道者。
首先,他是一个研究者。作为学者,他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研究者,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针砭时弊,批评政府,充当一个社会医生的角色。数十年来,他著作等身,八十高龄了,还笔耕不辍。
其次,他是一个实践者。他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的学者,他不仅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他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社会实验,做改造乡村的身体力行者。他的文化扶贫模式、村委会“组合竞选”都不是靠理论逻辑推理得出来的,都是从社会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最后,他还是一个布道者。说他是布道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方式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力求使更多的人对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有更深的认识,充当了一个义务宣传员的角色。另一方面,他总是尽可能地想办法让官员接受他的主张,以使他的社会实验不断推进,充当了一个义务幕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