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讲议
【汕头中公教育】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讲议
第一章
[导读]:
随着信用社管理体制的变革,信用社的财务管理主管部门也发生了变更。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成立时,国务院赋予了农业银行领导和管理信用社的职责。根据当时的职责分工和实际情况,国家税务总局授权农业银行协同税务部门管理信用社的财务工作。199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的精神,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了行政隶属关系后,农业银行管理信用社的职责全部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则成为协同税务部门管理信用社财务工作的主管部门。显然,由于农业银行不再是信用社的财务主管部门,如仍执行1993年以农业银行为主制定的老《办法》,则不仅财务管理体制不顺,而且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无法对老《办法》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是完善信用社财务管理内容上的需要
1993年制定的老《办法》是为了适应新的企业财务制度改革和信用社会计核算制度变革需要而进行的。1993年,财政部对企业财务制度进行了改革,统一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的财务制度,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也按大的行业分类,执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同时,信用社会计核算制度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使用了近40年的收付记账法,改变为借贷记账法。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老《办法》,虽然适应了当时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和信用社业务经营的发展,并对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和增加国家税收、培植税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当时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并未完全到位,各项规章制度也不完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又不断下发许多专项财务管理文件,对现行财务制度不足部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调整,不仅如此,由于近几年来信用社的业务经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许多重要项目和重大政策问题,比如:关于抵押贷款、抵债资产应如何进行税收、财务处理等问题,现行税收政策和老《办法》均未做明确规定,因此,老《办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具体管理措施上,显然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用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三)是辅助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需要
从企业所得税制的历史沿革来看,一直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的、完整的税前扣除办法,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从属于企业财务制度。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使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不规范,不断受到侵蚀,是所得税软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用税法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改变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从属于企业财务制度的状况,向国际惯例靠拢,一直是完善企业所得税制的一个目标。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虽然明确提出企业所得税税前
汕头中公教育
扣除办法要与企业财务制度分离,按照税法的原则和要求建立新的计税标准,但是,由于历史上的习惯做法,加之完善税制还需要一个过程,搞一套完整规范的与企业财务制度完全分离的计税标准,不论的设计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近几年来,国家仅就一些对税收征收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和事项,制定了若干具体的操作规定,就整体而言,仍然没有规范完整的计税标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企业财务制度的影响。2000年5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使企业所得税制初步建立了比较规范完整的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是企业所得税制最基本的法规。从其范围上看,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的内资企业,把全社会的内资企业均纳入了它的调节范围。从其法律效力上看,它属于行政规章,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其性质上看,它既是企事业单位从事所得税纳税申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也是各级税务机关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制定各项具体税前扣除办法的法规依据。可以说,《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是各项具体税前扣除办法的总则。但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是以工商企业为主线制定的,在许多重要政策问题和原则处理方面,一般考虑工商企业的情况较多,考虑其他行业的情况和特殊性较少,因此,对于工商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行业)来说,《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只是兼顾了一部分,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行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需要。比如:金融企业的抵押贷款、抵债资产在税收上应如何处理,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就没有涉及到。因此,这在客观上要求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基础上,还应分行业制定相应的补充办法。在分行业补充办法尚未出台之前,凡《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及现行税制中没有涉及到的事项可暂按新《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纳税申报。因此,新《办法》在这种意义上对企业所得税制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是辅助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需要。
第二章
[导读]:
信用社负债的分类、计价及费用的财务处理
(一)负债的分类
信用社负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负债既包括资本金,又包括狭义的负债。狭义的负债,按照承担经济义务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内(含一年)偿还的债务,或者说是指那些需要动用信用社流动资产来偿还的债务。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负债,或者说是指那些不需要在短期内用流动资产来偿付的债务。从来源渠道划分,有存款、借入款、发行债券和其他负债四大类。
(二)信用社负债的计价
信用社的负债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其中,信用社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实际收到的价款高于或低于债券面值的差额,在债券到期前分别冲减或增加利息支出;发行债券的各种费用,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信用社负债费用的财务处理
信用社负债产生的相关费用,应按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1.信用社以负债形式筹集的资金,应按照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及提取应付利息的范围和方法,分档次计提应付利息,计入成本。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是指存款人存入款项或借款人(信用社)借入款项时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
2.按照国家规定的适用利率计提应付利息有困难的信用社也可按国家规定的现行利率分类计提应付利息。
3.信用社实际支付的利息大于应付利息余额的差额部分,以及不计提应付利息的各项负债的实付利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三章
[导读]:
信用社资产的分类
为了便于信用社加强资产管理,对资产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我国信用社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类。
(一)流动资产
信用社的流动资产是指现金资产以及在短期内(1年以内)能够变现或被占用的资产,包括现金、信用社存款、应收账款、各种短期贷款、短期投资等。其中,现金资产关系到信用社正常运营和资金利用效果,是信用社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资产,因此,新《办法》将其单独作为一章进行规范。
(二)长期资产
信用社的长期资产是指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供长期(1年以上)使用的资产。如中长期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以及除上述各项目以外的其他资产等。本章重点讲解讨论现金资产的财务管理。
[导读]:
信用社贷款的原则
信用社贷款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原则,建立规范的贷款审批制度和监督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按期回收贷款的本金利息,并接受金融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的监管。
(一)安全性原则
信用社主要靠负债来经营,即靠各类存款来发放贷款,其自身资本在其全部经营资金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存款人对其存款的提取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信用社必须保证能及时、足额地满足客户的提取要求。因此,对信用社来说,如果最重要的是存款,那么最关键的则是资金的安全。信用社必须保证其贷款能及时回收,保障本金的安全。如果贷出的款项无法及时收回,或者无法收回以至形成呆账,那么就会影响到信用社的清偿能力,使信用社的信用质量受到很大削弱,更严重的则会导致信用社破产。所以,信用社一般都很重视对贷款的审查与管理。
(二)流动性原则
为了保证每笔贷款能够安全地收回,信用社必须保证贷款的合理的流动性,即除了对贷款进行严格审查外,还必须合理地安排贷款的种类和期限,使贷款保持流动性。如果信用社活期存款较多,那么就应该以短期贷款为主,即信用社的贷款期限结构必须与其存款期限结构相适当、搭配得当。
(三)效益性原则
信用社贷款最终是为了盈利,贷款的利息收入是信用社收益的主要来源。所以贷款应保证其较高的收益性。贷款期限越大,利率越高,盈利性越大。信用社在贷款时,一般要兼顾以上三条原则,缺一不可。多数信用社在考虑三原则时,把盈利性原则放在最后,因为没有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保证,盈利的风险系数会很大,盈利性也就没有保障。信用社一般都把流动性和安全性作为第一原则,这是由信用社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导读]:
呆账贷款的认定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贷款为呆账贷款:
1.借款人和担保人被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2.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3.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或全部贷款,或者以保险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4.贷款人依法处置贷款抵押物、质押物,所得价款不足补偿抵押、质押贷款的部分。
5.贷款本金逾期2年,贷款人向法院申请诉讼,经法院裁判后仍不能收回的贷款,或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条件,但经有关部门认定,借款人或担保人事实上已经破产、被撤销、解散在3年以上,进行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贷款。
6.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处理的财产不足归还所欠贷款,又无另外债务承担者,确认无法收回的贷款。
7.其他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贷款。
下列情况不得列为呆账:
1.借款人或借款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但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偿还的贷款。
2.因信用社工作人员渎职或其他违法行为造成不能收回的贷款,应由个人按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承担的部分。
贷款呆账核销的原则
1.必须坚持有借有还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免除借款人的还款责任。
2.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维护信用社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呆账损失。
3.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贷款,要及时进行核销,并严格按照核销权限和核销程序办理。
第二篇:培训师讲议
培训师讲议
大家好,我来自于**维护保障有限公司物资和后勤分公司的姚佳琪,我在**地铁仓储物流行业工作有10年时间,负责过6号线仓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及**地铁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建设运营工作。目前在储运部主管生产协调工作。
今天,我主讲的课题为《ABC分类法在地铁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前言),随着**地铁的快速发展,地铁从以前的梅陇仓库一个点发展成为了覆盖全**的网络式仓储物流模式。目前,**地铁共有18座物资总库,19座危险品仓库,其中5座仓库为自动化立体仓库,仓库存储总量为2万5千余项物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担负保障任务的物资供应工作责任重大,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库存管理在企业的物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企业的管理成本都直接相关,做好库存管理优化工作能够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ABC分类法就是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我库自2010年利用ABC分类法,解决了库存管理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物资周转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库存储备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一、ABC
分类法概念。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类法,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种类繁多的但对事物影响极小的次要因素。ABC分类法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种类繁多的各种事物属性或所占权重不同要求,进行统计、排列和分类,划分为A、B、C三部分,分别给予重点、一般、次要等不同程度的相应管理。
二、ABC分类法确认方法。
在库存管理中,ABC分类管理就是将库存物资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重要的A类,一般重要的B类和不重要的C类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分类方法为:A类物资所占品种占用资金大;B
类物资占用品种比A类物资多一些,占用的资金比A类物资少一点;C类物资所占品种多,占用的资金少。其具体含义如图所示。
表一ABC库存分类法
类别品种数占全部数量比例%消耗金额占总消耗金额比例%
A类物资占用了大部门的库存资金,采购周期长,是关键的少数,是需要重点管理的。如:车轴、电路板等电子元器件。
B类物资占用数量比例和金额比例大体相似,采购周期一般,需要常规化管理。如:空簧、气缸、齿轮等
C类物资虽然表面上占用了非常小的资金,但数量巨大,采购周期短,部门可以有代替品(清洁剂、白拼布),占用了大量的管理成本,是需要精减的部分,需要一般管理。如:空调滤尘棉、化学危险品、橡胶件等
三、ABC分类法如何管理库存。
库存管理类别
A类(重点管理)
B类(常规管理)
C类(一般管理)
采购类型
消耗采购
计划采购
设置安全库存
订货量
少
较多
多
储备量
低
较大
大
缺货风险
不允许缺货
偶尔缺货
合理范围缺货
验收入库
全部检验
检验或50%抽检
20%抽检
盘点
每月盘点
季度盘点
半年盘点
领料出库
序列号跟踪物资
出库检验核对
核对数量
四、ABC分类法在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传统的账簿型仓储管理理念已被现代化的系统网络化物流管理所取代,WMS(物资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帮助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户的管理分布在任何地方的所有库存,ABC分类法在系统中也得到了功能的拓展,实时对库存管理进行分析。例如:对所有库存物资设置ABC分类,采购提前量,订货量,及安全库存等。
1.我们可以利用系统自动进行分析,来判断以各个仓储物资的ABC分类。
2.经由系统将各个仓库中物资的分类结果通知到各仓库,并将经过制度化的分类管理方法下达给各仓库管理员。
3.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情况(如低于安全库存,有些品目应下调到B类或C类等情况)都可以通过系统来传递信息和行动指示。
(结束语)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曾提出《物流成本冰山理论》,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所能看见的向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好比冰山的一角,而大量的是人们所看不到的沉在水下的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当水下的物流内耗越深反而露出水面的冰山就越小,将各种问题掩盖起来。这种现象只有大力削减库存,才能将问题暴露并使之得到解决。因此,航行在市场之流上的企业巨轮如果看不到海面下的物流成本的庞大躯体的话,那么最终很可能会得到
与“泰坦尼克号”同样的厄运。而一旦物流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被企业开发出来,它给企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则是相当可观的。
地铁行业一样,一样面临着国有体制改革的大浪潮。只有让物流真正的“流”起来,企业的发展也会像开往春天的地铁一样,灿烂辉煌!谢谢。
第三篇:山西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整理
目前我国筹资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利用留存收益
(权益资金筹集)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债务资金筹集)投资收益的财务评价分为两大类:静态评价方法、动态评价方法
静态评价方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又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法 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方法又分为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
经营杠杆反应了资产报酬的波动性,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越高,表明利润波动程度越大,经营风险也越大
财务杠杆放大了息税前利润变化对普通股受益的影响,财务杠杆系数越高,表明普通股收益的波动程度越大,财务风险越高。
1、不影响流动比率的是A、现金购买短期债券。
2、股票上市公司股本不少于3000万元。
3、发行公司债券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得低于6000万元。
4、公司公开发行债券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
5、一般而言,企业资本成本最高的筹资方式:发行普通股。
6、应收账款成本构成要求不包括:短缺成本。
7、静态投资回收期描述不正确的是回收期是个正指标。
8、企业的财务活动是资金活动。
9、不影响经营杠杆系数的是利益费用。
10、不受建设期长短。投资回收时间先后影响的评价是投资利润率(会计收益
率法)。
11、表示资金时间价值的利息率实质是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1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基础是年金。
13、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是按照流动性顺序排列的。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财务杠杆
14、反应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是通过资金周转速度来反映都是周转率。
15、反应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是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总
资产报酬率、总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有:每股收益、市盈率、每股资产、每股股利。
16、反映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值率
17、反映资产管理质量的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
18、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19、企业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
20、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均衡点利率是指纯利率。
21、产权比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侧重点是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
22、按照成本习性可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
23、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
24、权益资金特点是具有永久性。
25、负债资金特点是到期还本。
26、能引起企业负债资金增加的筹资方式是融资租赁。
27、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是内部权益资本结构的调整。
28、贴现法借款的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29、剩余股利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30、普通股和优先股筹资的共有缺点是:财务风险大。
31、发行普通股的筹资优点是财务风险小。
32、下列不属于效率比率指标的是:流动比率。
33、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
34、营业成本不属于期间费用的项目
35、一般情况下属于固定费用的是管理费用。
36、会减少企业现金流量的是购买无形资产。
37、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38、折现率提高净现值变小。
39、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是投资回收期。
40、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中,不作为存货计价方法的是先进先出法。
41、一般情况,当银行利率下降是,证券价格上升。
42、如果用认股权证购买普通股,则股票的购买价格一般低于普通股市价。
43、杜邦财务分析主要用于财务综合分析。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多选题:
44、某一项目的净现值大于0,则此项目没有:投资利润率大于0。
45、留存收益包括企业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个部分。
46、流动比率大于1,则不一定营运资金大于零。
47、计算速动比率时,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的的重要原因不包括:存货的变
现能力不稳定。
48、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应收账款周期天数的,则有利于不选:企
业减少资金占用。
49、资本公积主要来源有:股本溢价、财政拨款、税后利润提取。
50、下列属于固定成本的是:管理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
51、存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的作用不包括适应市场变化。
52、属于企业之间商业信用形式的主要有:应付账款、预收货款。
53、混合型筹资方式:发行可转换债券、发行认股权证。
54、影响经营杠杆系数的因素不包括:信用。
55、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的标准不包括:国际标准
56、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不包括:投机动机。
57、财务费用的内容主要不包括:主营业务利润。
58、属于稀释潜在普通股的有: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股权。
59、企业股利支付方式不包括:现金股利。
60、下列属于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财务指标有: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
61、企业的不良资产有:资产减值准备余额、未处理财产损失。
62、不具备出资条件的是:固定资产。
63、融资租赁不包括:经营租赁。
64、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不包括: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65、衡量金融企业承担风险能力的综合指标主要有: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
足率、净资产负债率。
66、筹资渠道不包括:发行股票。
67、留存收益是指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内部资本积累,即经营所得净利润
留存企业的部分。
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所有权属于普通股东。盈余公积包括包括法定公积(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和任意盈余公积(提取比例由企业股东会或类似机构决定)。
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总额在交完所得税后,其净利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以前亏损;(用利润弥补亏损无须专门作会计分录)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公益金;(盈余公积用于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公益金只能用于职工集体福利)
3、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4、分配优先股股利;
5、分配普通股股利。
最后剩下的就是年终未分配利润(留存盈余)。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问题初探
论文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论文摘 要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职能简单化、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面临这一严峻态势,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实现改革,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关对策。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是对农村信用社这一金融企业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和控制的总称。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已经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实现向现代金融业的转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内部管理。但从我国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运用财务管理的手段,以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现代金融业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其正处在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现代财务管理转型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权力严重分散,责、权、利不统一
信用社没有独立的财产和主体资格,开展重大财务活动必须由上级授权。财务工作者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产生了贷款“非农化”倾向和“寻租”行为,信用社资金配置缺乏效率,不良资产迅速上升,理财难度增加,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体现。财务管理职能失衡主要表现为:所进行的理财活动主要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利润三个方面的计划展开,不能围绕千变万化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理财环节侧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很少涉及。
(二)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信用社存贷款、资本结构、风险控制、财务分析所占比例较低,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对财务工作进行衡量。目前,广东省农金监管部门下达的五项考核指标,在全国已经走在改革的前列,相对完整,但仍不能全面考察信用社经营状况,尤其是对费用支出的指标考核单一,仅有“综合费用率”一项,虽然比费用定额管理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够科学。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用社,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削弱了对信用社的监管,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三)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会人员许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工作受外界因素制约,难以坚持原则,财会工作真实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账务处理不规范,白条抵库、入账现象严重;有的科目不当,印记不全,使财会账账不相符、账证不相符、账实不相符情况严重;选用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狭窄,导致信用社分部报表不完善,财务报告不规范,目前所披露业绩基本上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损益表,信息披露不完全,一般只提供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缺乏相关性,不能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问题的成因
(一)产权模糊,无法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信用社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历年积累的产权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有国家银行支持,还有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劳动积累,其产权关系十分模糊,难以量化。而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让权,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方金融机构的定位方便了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所有者从来没有行使过所有者权力,造成了真正的所有者缺位,财务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的服务主体。
(二)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能形成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
委托者与代理者存在利益偏差,在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监管者多方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约束机制弱化,代理人为了追求地位、权力、个人收入,很少或者无权考虑委托人的利益,更谈不上认真履行委托代理契约,出现了大量“败德”行为,如“内部人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无法形成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必然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农村金融机构三个目标之一:提高财务持续性,缺乏必要的制度基础,很难实现。
(三)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反复变更,改革开放之初到1996年的十几年之间,农村信用社接受农业银行的管理,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即是为农行服务,充当基层营业所管家的角色,为农行提供足够的营业费用;1996年行社脱钩之后,农村信用社先后接受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理,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是控制费用,维持正常运转的需要。2003年,开始推进新一轮“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之后,农村信用社被改造成县域内农村农民、中小企业及信用社职工为员工的中小型县域金融企业,追求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开始进入了财务管理的目标的范畴。但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加上大部分股东素质较低,农民居多,且许多农民社员当初入股动机仅仅是为了获取优惠的贷款而来的,他们的股东意识非常淡薄。财务管理的目标服从于监管部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财务管理的目标趋于模糊。
(四)理财者素质不高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的典型调查,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不足1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教育不到10%。一方面,信用社联社、信用社的财务管理者主要是县乡行政任命的主任和财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普遍老化,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现代财务理论变化缺乏必要了解,无法应对变幻的理财环境。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裙带关系和关系网,使有些真才实学,坚持原则,上进心强的财务人员得不到重用,从而纷纷外流,而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弹性机制,难以录用,财务管理人员结构得不到更新,理财水平无法提升,导致大量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信用社改革亦受制约,其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变幻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信用社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的履行有利于经营成果的顺利实现,信用社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为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
1.资产管理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的统计显示,2005年7月,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30640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0.83%,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信用社应积极走入市场,将资金盘活,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广泛发展的小额贷款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效应,应依据这种思路,积极探寻资产增值的新渠道。针对体制和经营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应加快剥离:一方面可以学习商业银行经验,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步伐,可以采取清收、拍卖、置换、债转股等多种形式将不良资产盘活。
2.内部控制
首先要加强会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会计记账、账务处理和经营成果要完全独立,遵循规范化、监督制约、账务核对和安全谨慎原则,建立并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按照业务工作程序和授权,健全、完善各种审批手续,同时,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制度。其次,在财务费用管理上下功夫,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减少经营成本,将农村信用社盘活资产存量与优化增量结合起来,注重“新”与“老”的统一,在发展中清收和消化不良贷款。最后,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财务收支管理,扭亏增盈。农村信用社在固定资产购建之前要按照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农村信用社和联社不得筹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或抽调农村信用社自有资金兴建办公楼,对农村信用社和联社违反财务管理规定、挪用信贷资金、兴建办公大楼和购买小汽车的,要严肃查处、追究农村信用社主任和联社主任的责任。
3.监督与考核
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一是建立平价核心指标以实现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的业绩考核体制;二是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信用社短期效益的实现,又要兼顾信用社长期发展的要求,既要突出业绩指标,又要将非正常的因素表面化,克服考评的不完整和不客观,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同一行业考核标准,促进考评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工作具有可比性,促进信用社的竞争发展。
(二)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管理素质
1.严把招聘环节
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信息。以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进一步规范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严把财务干部选拔关
在财务干部的选拔上要严格业务考核、群众评议、党委审定程序,切实把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理论基础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
3.提升员工素质
坚持和完善财务干部培训机制,加强各级财会人员的专业基础建设,抓好短训、轮训、函授、自学等多类型培训工作。同时紧密联系专业学历教育实际,切实促进财会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政策,增强新素质。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挖掘原因,对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提出设想:提高人员思想认识,树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根据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制度,严格内部管理;不断学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8-11.[2]张万志,吴跃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比较优势研究.金融研究.2002(3):25-28.[3]彭达胜,陈敏等.浅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9)P26-27.[4]杨会朴.关于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30-32.[5]农村信用社改革系列报道之一.中华工商时报.2002.04.05.[6]王化成,刘彦俊.财务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徐之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华北金融.2003.[8]金曦,张昭.完善银行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议.现代金融.2006(3).[9]魏东云.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改革.现代金融.2006(9).(发布时间:2011-09-23)
第五篇:强化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之我见
强化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之我见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利用价值形式,进行预测、分析、确定本社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成本控制、利润分配和财务改进等实施有效地控制和监督全部管理职能的活动。它是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综合反映,贯穿于信用社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表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因此,财务管理是信用社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是信用社管理的中心。
我国加入WTO,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如何转变经营理念,加快金融创新,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强化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当前,信用社普遍存在成本过高、长期亏损、资金周转不灵、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信用社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信用社摆脱困境、扭亏增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如何强化信用社财务管理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财务管理的现状.(一)财务管理不善,核算不实,费用开支过高.信用社自五十年代成立以来,由于体制的不顺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使信用社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信用社在执行财务制度中五花八门,各行其是;二是信用社普遍购置了运钞车,增加了计算机设备,因而增加了费用支出。个别信用社主任利用手中的权利乱批乱花,变相列支费用,浪费现象严重;三是违背财务制度,核算制度执行不严,应付未付利息等计提不实,有的为了实现盈余,少提应付未付利息、呆帐准备金、折旧等虚盈实亏,造成利润反映不实;四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搞帐外经营,私设小金库等。
(二)财务管理改革创新意识差.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从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看,在财务管理的创新上尚有较大差距:一是缺乏创新理念,管理方法、模式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不完善,计算机业务发展迟缓;三是财务行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各个环节的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四是没有建立起一支与现代金融文化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财务指标数据失真、信息扭曲现象时有发生。
(三)财务管理、经营理念意识薄弱.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方式、经营构想等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信用社的经营理念,必须从它的本质规定和生存空间去寻找。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组织和经济实体,它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制,强化财务管理,必须有利润。根据这个理念反省信用社的过去,我们有种种违背这个理念的行为和意识,这些行为和意识正是造成今天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表现在盲目树立存款立社思想,不计成本,不惜以牺牲金融秩序稳定与安全为代价,高息揽存造成信用社巨额亏损。二是表现在管理意识、手段、方法落后,管理人员、职工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我们有些同志还在那里以为自己是在当国家干部、是在作官,为了个人利益而不讲工作效率、不讲经济效益、不讲经济核算、甚至不管信用社明天的命运;这要么说明还在抱着没落的官本位思想,要么说明思想还没有转到市场经济上来。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一)提高素质,健全机制,促进人才最优化.现代金融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信用社财务管理工作同样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高、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会计队伍。县联社要组织财会管理人员进行政治、业务、法律培训,认真学习《会计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及有关财务制度,学习国外金融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取其精华,更新观念。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县联社要邀请政法、税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权威人士、行家里手给他们上课,并且要选派主管会计外出参加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建立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是信用社内部激励机制的中心部分,好的分配政策必然带来好的激发作用。因此,要彻底打破“大锅饭”,在员工利益分配上体现“靠贡献大小取得收入”的激励机制,实行工作目标与工资奖金挂钩,推行量化考核,鼓励创新,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强化约束,完善监督,实行管理制度化.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是财务活动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信用社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准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石。重点对财务管理的程序、方法、步骤进行研究探讨,制定出台信用社固定资产、抵债资产、成本费用等管理规定,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使信用社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
2、推行会计主管派驻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机构高效灵活的要求,改革现有财务机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已是当务之急。会计主管派驻制度是上级部门对所辖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会计主管亲临第一线,对财务会计行为做原始确认,从源头抓起,实施有效监督,从而确保其规范性和真实性。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各个信用社的财务主管分别由县联社垂直管理,实行业务上的专门领导。同时,在本社内部,对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行双线负责制:即一方面要负责本社内部所有的财务管理事务,协助本社主任开展工作,参与本社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对联社负责,贯彻县联社或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监督本社的所有业务活动在可以控制和可行的范围之内。同时,负有向联社报告本社重大财务事项和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责任。信用社的财务主管一般由联社任命和考核,实行任命制,由县联社在全辖范围选定业务素质高、原则性强、有事业心的主管会计,将其工资关系转入联社管理,与基层信用社脱钩,并签定工作目标责任书,由联社下发文件委派到指定的信用社工作,代表县联社对信用社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工作,为其所在的信用社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工作改进依据和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扎实地开展好各项工作。薪酬由县联社管理(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其奖金按工作情况由联社确定;凡职责履行不好,对问题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三)转变职能,改革创新,实施财务管理科学化.信用社会计管理工作必须由单纯的“记帐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目前,信用社(尤其是县联社)的财务管理还仅限与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督,财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记帐、报表、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的记帐型会计阶段。管理会计是以强化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对经营过程的预测、规划、组织、控制和考核评价,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1、制定目标,编制财务预算.信用社财务管理需要信用社内部共同配合,而会计是具体管理财务收支的部门,所以会计人员要 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有关信息,特别是对存、贷款、成本、利息收支等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预测经营前景,确定总体的经营目标。在信用社(县联社)主任的领导下,组织召开经营分析会,对总体经营目标进行分析,找出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测算和分解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资产流动性等几方面的约束指标,确定信用社的目标利润,并寻求实现目标利润的最佳预算方案。同时对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办法,确保经营目标的完成。
2、落实目标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对确定和核定的指财务目标,信用社的各个部门要充分考虑财务预算的约束,围绕实现财务预算开展工作,使财务预算渗透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以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局面。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对比分析,发掘成本管理的潜力,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和查清目标管理和项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着力点,切实加以解决。
3、总结目标,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终了,对各项经营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评价和考核所属单位的绩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实现以预算为前提的财务管理模式,使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开展,从而带动和推动信用社的各项工作,提高信用社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控制费用开支,实现成本最低化.一个企业,无论是属于什么性质,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降低成本的工作始终是搞好企业的永恒主题。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也不例外。成本是影响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关键,决定着信用社的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强化财务管理,应把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
1、加强宣传,强化全员成本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信用社每个职工深刻认识到信用社面临的困难,关键在于降低成本。抓住降低成本就抓住了信用社提高经济效益摆脱困难、求得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以此提高职工对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的参与意识,实行全员成本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提质降耗、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
2、努力降低存款成本。作为信用社主要资金来源,存款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信用社的经营效益,降低存款成本无疑成为信用社的“另类收入”。一是千方百计吸收活期存款、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等行政事业性存款存入信用社;二是适当提高农村信用代办站低成本存款手续费比例,鼓励低成本存款。同时,对负债成本高、规模小的信用网点进行撤并;三是刹高息。要刹住搞高息存款、高利股金的歪风,减少无谓的利息支出。四是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争取客户。
3、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信用社(县联社)要提倡“过紧日子”思想,以“勤俭办社、厉行节约”为宗旨,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开支,杜绝一切不合理支出。
(1)实行大额费用开支“集体审批”制度。对小额开支要严格控制;对大项的费用开支,必须坚持“先请示、再审批、后列支”的原则,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审批。部分项目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推行“集中采购”制度,增加费用开支的透明度。
(2)费用开支实行“帐户”管理。对所有费用支出帐户进行分类,根据每个帐户的不同性质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工资福利型帐户。必须严格按照员工工资标准及国家和地方津贴规定执行;二是比例控制型帐户。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必须在规定控制比例内据实列支,不得预提,更不允许突破;三是比例计提型帐户。如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提取,不准多提或少提,更不准不经提取自行列支;四是监督控制型帐户。如公杂费、钞币运送费、水电费等,此类帐户要严格控制,认真履行审批手续,可通过核定费用额和费用率的方法实行“双线”控制。
4、“改善形象”、“停占节支”提高盈利水平.前几年不少农村信用社“贪大求洋”,盖楼、买车、装修门面。结果,几年过去后,亏损越来越大,形象也越来越差。目前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乱占资金、乱占抵贷物资的现象,收回的抵贷车自己坐,收回的房子自己住,有些地方没有盈利,却要占用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存款去购置固定资产,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信用社实力不强,家底尚不丰厚,还有相当部分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再占用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势必继续扩大亏损。因此,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切实停止占用信贷资金,占用抵贷物资的行为,千方百计地节约费用支出。一是减人。人多,人头费用就多,人少,人头费用就少。二是少购。即少购置设备,不能借电子化建设之名,行给厂商推销之实。三是停建。即停止非经营性的建房、装修。四是禁占。即禁止占用信贷资金,禁止占用抵贷物资。信用社应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严格禁止各种不合理的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只有通过勤俭办社、节约开支,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实力,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