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咸阳市供热价格探讨
咸阳市集中供热价格调整及定价机制探讨
城市集中供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其价格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现就咸阳市城区集中供热价格情况综述如下。
一、城区供热企业基本情况
咸阳市城区集中供热企业成立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0年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19万平方米,其中燃煤供热面积529万平方米,地热供热面积290万平方米。按两部制分户计量收费到户面积3万平方米。城区供热形式主要有燃煤锅炉供热、地热供热、小区自备锅炉供热(有的用煤、有的用天然气)和工厂余热供热等。物价部门目前主要管理燃煤锅炉集中供热价格和地热集中供热价格。
(一)燃煤锅炉集中供热企业情况。城区燃煤供热企业由咸阳市热力公司(东区)、咸阳沣河集中供热有限公司(南区),咸阳市西区供热有限公司、和咸阳市北区集中供热有限公司四家公司组成。燃煤锅炉集中供热主管网120多公里,有锅炉17台,年生产蒸汽183万吉焦,外购蒸汽18.85万吉焦,共计201.85万吉焦,年耗煤14万吨。2010年城区燃煤供热建筑面积529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供热446万平方米,非居民供热83万平方米。全市城区现有各类换热站205座,收费到换热站面积397万平方米,占燃煤锅炉供热面积的75%;供热企业收费到户面积132万平方米,仅占供热面积的25%。
(二)地热集中供热企业情况。地热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城区现有地热企业12家,2010年地热供热面积290万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的35%。地热供热规模最大的为陕西绿源地热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中石化新星公司与冰岛恩莱克斯公司合资兴建企业,2010年供热总建筑面积达到143万平方米。
(三)小区自备锅炉供热情况。目前全市区自备锅炉供热面积约有200万平方米,主要是利用企业原供热设施为厂区内居民供热,如咸阳纺机、二印、国棉七厂等企业。供热价格一般参照市燃煤锅炉集中供热价格执行。由于原锅炉、管网等供热设施老化,热效率低,热损耗高,成本较高。其中中宏物业公司2010年供热面积37万平方米,热源为咸阳纺机厂蒸汽,每吉焦74.1元,年度亏损386万元。
二、现行集中供热价格
咸阳市城区集中供热价格自1988年以来先后经过5次定调价,居民供热价格由始定每月每平方米2元已调至目前每月每平方米5.40元。价格调整基本符合当时咸阳城区居民的消费水平,群众满意,社会稳定。
为鼓励发展地热清洁能源,让群众热费公平,全市基本统一了城区集
中供热价格。其中非居民用热最终价格2011年统一为每月每平方米8.60元;到2012年,居民用热最终价格统一为每月每平方米5.40元。具体价格如下:
(一)燃煤锅炉集中供热价格。
(1)按建筑面积收费标准:居民用热最终价格为每月每平方米5.40元;
(2)按两部制收费标准(面积和流量的换算,按每吉焦一个采暖季可供2.1平方米计算)。
居民用热最终价格为:
基本热价:5.40×30%=1.62元/平方米月;
计量热价:45.36元/吉焦×70%=31.75元/吉焦(0.114元/kwh)。用户最终热费=基本热价×建筑面积+计量热价×用热量。
(3)以上价格均含换热站运行费用每月每平方米0.45元。
(二)地热集中供热价格。
现行居民用热价格每月每平方米4.90元;从2012年供热季起,执行每月每平方米5.40元标准。
三、集中供热成本监审情况
市物价局邀请咸阳市德信会计事务所和市成本调查队,对四家燃煤锅炉供热企业和绿源地热能源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2010年供热成本情况进行了监审。监审结果表明,由于燃料价格上涨,人员增加,工资提高,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亏损严重。
1、燃煤供热企业成本情况。
燃煤锅炉供热企业近三年经营情况:2008年供热生产成本为每吉焦56.92元,销售价格为每吉焦42元左右,年亏损2546万元;2009年生产成本为每吉焦63元,销售价格为每吉焦42元左右,年亏损2379万元;2010年生产成本为每吉焦73.7元,销售价格为每吉焦42元左右,年亏损4629万元。其折合面积,每平方米每月为7.34元。
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燃料价格上涨过快(见附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煤价上涨较快,平均每吨煤532元(其中上半年497元,下半年600元),比2009年每吨平均上涨80多元,上涨18%。四家热力公司,2010年燃料费用比2008年增加2141.5万元,上涨37.3%;2010年燃料费用比2009年增加1630.38万元,上涨26.1%;2010年比前两年新增加的亏损2000多万元,几乎全是煤价上涨所致。
二是人员增加,工资提高(见附表2)。
其中2010年人员比2008年增长21%,比2009年增长13.8%;工资费用三年平均递增18%以上。
三是折旧费、水电费、维修费、管理费用、杂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仅财务费用有所降低)(见附表3)。
折旧费:2010年比2008年增长146%,比2009年增长87.8%;水电费:2010年比2008年增长32%,比2009年增长87.8%;维修费:2010年比2008年增长6.3%,比2009年增长95.5%;管理费用、杂费:2010年比2008年增长34.5%,比2009年增长80.7%。
2、地热供热企业成本情况。
咸阳市地热企业均属独立投资经营,政府未予投资。地热供热规模最大的绿源地热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城区供暖面积143万平方米。其在2008年亏损639.74万元,2009年亏损303.3万元,2010亏损789.7万元。该企业现累计亏损3462万元,三年平均成本为每月每平方米5.23元。
四、调整后价格对各方面的影响分析
在制定价格时,物价部门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力争价格杠杆发挥较好作用。如2011年制定地热价格时,考虑地热价格一次由每月每平方米3.95元调到5.40元涨幅偏大,所以分两步走。据市统计局数据,全市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14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34平方米。居民用热价格每月每平方米5.40元,人均采暖费734.4元,占年可支配收入的3.88%。如果一户按3人计算,每户住房面积平均102平方米,采暖期每户平均热费支出2203.2元,故对居民家庭负担影响不大。
从对企业的影响来看,市区四个燃煤供热企业2010年供热建筑面积529万平方米,按照2010年的成本计算,企业仍将亏损2900万元。绿源公司2010年供热面积143万平方米,价格调整后可达到保本微利经营。
五、目前定价中存在问题
一是成本监审中存在问题。目前在成本审核中,尚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由于国家没有出台城市集中供热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故在成本审核中无法确定相应的定额。如企业人员与供热面积的比,一个人平均服务多少供热面积,企业供热设施如锅炉、管网服务年限等问题。现在的成本监审,只能按照企业实际发生的审查,从而产生了监审成本能否反映企业真实成本的问题。
二是集中供热定价的问题。现行集中供热定价不是按企业完全成本制定的。在价格制定过程中,既要根据企业的成本因素,又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由于供热是特殊行业,一年只工作4个月,加之上游燃煤价格是市场价格,煤炭价格近年来上涨幅度大,因而供热企业成本居高不下。2010年市区燃煤锅炉企业生产成本为每吉焦73.7元,现行居民用热最终价格为每月每平方米5.40元,虽比原价格每月每平方米提高0.70元,超过了省
物价局规定的幅度,但燃煤锅炉企业意见还很大。
三是换热站运行费用问题。咸阳市城区燃煤锅炉集中供热到居民用户面积446万平方米,其中到换热站面积350万平方米,占居民供热面积的78.5%;收费到户面积96万平方米,占居民供热面积的21.5%。为了做好换热站运营成本的调研工作,咸阳市物价局对各换热站发放了成本调查表,并到部分换热站进行成本调研。经调查发现:换热站运行成本差异很大,其主要是电价问题突出。换热站电价有的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每千瓦时0.50元),有的执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每千瓦时0.82元),电价每千瓦时差异在0.32元。另外设备的新旧、维修费用、人员工资及小区的大小等差异也较大,对成本影响不小。
四是面积和流量的换算问题。省物价局2011年规定,以流量计费的居民供热销售价格按照每吉焦一个采暖季可供热建筑面积2平方米左右计算。由于新旧建筑保温性能差异较大,咸阳市物价局原来换算为每吉焦一个采暖季可供热建筑面积2.29平方米,2011年则是以每吉焦一个采暖季可供热建筑面积2.1平方米换算的。
五是两部制热价问题。咸阳市燃煤供热企业以前给换热站实行两部制供热,将热直接售给换热站,换热站给用户则按面积收费,造成换热站给各用户供热出现缩短供热时间现象,供热温度达不到要求。其所节约的费用未到用户家里,而是被换热站占有,不符合国家供热两部制政策的要求(国家供热两部制政策的要求是抄表到最终用户)。
六、几点建议
一是对全省供热价格,建议省物价局根据区域情况统一定价。由于关中各地市冬季温度、供热成本差异不大,应该执行一个标准。
二是供热企业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咸阳市四家燃煤供热企业供热成本差异较大。2010年每吉焦平均成本为73.3元,成本最高的东区为每吉焦77.69元,成本最低的南区为每吉焦元70.9元,高低相差9.5%。四家燃煤企业蒸汽平均损耗率为14%,北区蒸汽损耗率达19.5%。
三是应积极推行供热两部制政策,并严格执行抄表到最终用户,以保护居民利益。
四是加强供热质量监督。物价部门应与质监、热办等部门,对按供热面积收费的用户温度进行监测,以提高供热企业(换热站)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让用户满意。
第二篇:咸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咸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实施意见》
(2004年7月23日 咸质监办〔2004〕92号)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了规范我市质量监督检查及后处理工作,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互动性和统一性,根据《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全面落实“两抓两提高”要求,结合我市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二、本实施意见所称的监督检查包括:
(一)统一监督检查;
(二)监督抽查:
(三)定期监督检查;
(四)强制性复查及其他形式监督检查。
三、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后处理是指对监督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公告,对不合格产品和拒检的生产(经销)企业依法进行处罚,督促企业整改并组织复查或加严检验的过程。
四、职责
(一)市局负责全市监督检查的计划编制,组织协调全市监督检查工作,并对全市监督检查情况及企业情况进行汇总、分类,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企业质量档案库。
(二)县区局根据省、市局的监督检查计划,负责调查本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基本条件和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日常监管,与质检机构共同配合开展辖区内监督检 检查和后处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库。
(三)质检机构要依据市局的监督检查计划安排,与县区局配合进行监督检查抽样,承担检验工作,负责解释监督检查工作中所涉及的抽样和检验的具体技术问题,汇总检验结果,按程序及时上报监督检查情况,建立完善的检查企业检验数据库。
五、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实行五项原则:
(一)统一抽样规则,包括抽样依据、抽样方法、抽样数量;
(二)统一检验,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设备。检验项目主要是产品安全项目和重要性能指标或理化指标项目;
(三)统一判定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和综合判定原则,产品检测结果不合格程度分为一般不合格和严重不合格。上述要求将在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实施细则中详细规定;
(四)统一信息平台,包括抽查结果统计软件和后处理结果统计软件。
(五)统一后处理做法,主要是根据不合格严重程度,统一后处理尺度及统一的后处理工作程序,对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按不合格严重程度分类监管。
六、凡经上级监督部门监督检查过的产品,自抽样之日起六个月内,下级监督部门不得另行重复进行监督检查。
七、对获得产品质量国家免检资格的产品的监督管理按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要求执行;
八、从事和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及其后处理工作必须遵守本实施意见。受理投诉、举报及行政执法的抽样检验不受本实施意见的限制。
第二章 监督检查计划
一、安排监督检查的产品一般是指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环保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和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二、依据省局批准的《定检目录》,市局将进行市级定期监督检查工作计划的编制、受检产品的确定和检查任务的下达,并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全市监督抽查产品计划经市局研究,报省局批准后,市局将下发到各县区局,由市局统一安排,组织实施。
三、各县区局制订的监督抽查计划不得与省、市监督检查计划重复,须报经市局批准后,方可由各县区局组织实施。
四、各县区局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管,建立监督检查企业质量档案,未经计划安排,不得随意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章 抽 样
一、质检机构应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和检验要求制订抽样规则。抽样规则的内容包括:
(一)抽样依据;
(二)抽样基数;
(三)抽样数量;
(四)抽样方法;
(五)封存方法;
(六)抽样时间和地点;
(七)注意事项。
二、在进行监督抽查和定期监督检查时,质检机构人员应携带有关文件、证书向所在县区局报到,由县区局安排检查人员参与抽样,并由检查人员作好现场检查记录,对样品进行编号并签名,以利于抽样的公正性。
三、抽样应采取突击抽查的方式,事先不得告知被检单位,样品签封必须严密、耐久,在样品封条上要加盖质检机构的公章。
四、样品应当从市场上或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抽取的样品应当具有代表性。
五、抽样时抽样人员要认真、仔细地填写抽样单,抽样单上必须有质检机构、县区局抽样人员和被检单位有关负责人签名加盖。
六、对因转产、停产等原因导致无样品可抽的企业,应出具书面材料,并经抽样人员予以确认。
七、抽样时,如遭到被检单位无理拒绝,应避免冲突,应报告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经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督促,被检单位仍拒绝的,由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章 检 验
一、样品应当及时进行检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遇到样品失效或其它情况致使检验无法进行时,要有充分的证明材料。
二、检验结束后,质检机构要及时出具检验报告(一式三份),报送市局,市局审核后负责转送所辖县区局,县区局负责将检验报告及时送达被检企业。
三、对监督检查的受检产品都应当出具检验报告。未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批准或安排,质检机构不得擅自到生产或经销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擅自出具监督检查性质的检验报告。
四、被检单位对监督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通过组织监督检查的质监部门向质检机构提出申请复检,质检机构应及时予以处理,处理结果要抄报市局。
五、监督检查工作必须按照计划安排,按时完成。质检机构应在规定完成日期前向市局上报检验结果汇总表和检验工作总结。
第五章 后处理
一、市级组织的监督检查的结果由市局通报全系统,将检查情况汇总后上报省局,并根据需要报经省局同意后,适时进行公告。
二、经省、市局同意可对在监督抽查中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产品及其相关企业执行曝光。
三、对所有在监督检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必须后处理,进行整改复查,产品未经复检合格不得出厂销售。
四、对存在行业性或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的现象要落实召开质量分析会、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等整改分析会。
五、县区局负责辖区内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检查整改、复查工作以及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和复查结果均应及时上报市局。
六、复查申请自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整改决定书之日起,一般不应超过一个月。复查检验项目必须与原监督检查项目一致。
七、对直接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和存在致使缺陷的产品实施强制收回。
八、对监督检查中不合格产品及其企业执行跟踪抽查制度。
九、拒检企业的复查工作由企业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强制抽查或委托承检机构进行。
十、到期无正当理由仍不申请复查的企业,由负责后处理的质量技术局组织强制复查。
十一、对监督检查中涉及的质量问题的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十二、对于监督检查不合格、复查后仍不合格的产品生产企业,由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责令企业停产整顿。整改期满后,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由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议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十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企业在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中质量安全指标连续2次抽查检验不合格的;企业拒绝接受监督检查,后果和情节严重的,由发证部门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十四、通过有组织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摸清一批企业底数(摸清所抽产品全市生产企业情况和质量状况的底数);宣传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经得起严格质量检验的A类企业(本次检查质量合格,前两次检查质量合格);帮扶一批产品质量不稳定的B类企业(本次检查质量不合格,经整改后产品质量合格);警告一批产品质量较差的C类企业(本次检查质量不合格,整改后质量仍不合格,未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整改验收,列入“黑名单”且黄牌警告。黄牌警告之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适时(10-15天)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强制性复查,根据复检结论确定企业的归类);取缔(建议吊销)一批不具备生产能力的D类企业(本次检查、整改后复检、警告后检验产品质量均不合格,且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
第六章 收 费
一、定期监督检查检验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擅自变更收费标准。
二、凡监督抽查一律不得向被检单位收取检验费用。
三、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的复查检验费用、加严检验费用,按照国家、省上有关规定执行。
四、被检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检申请,复检一般由原检验机构进行,其检验费用由责任方(被检单位或承检机构)承担。
第七章 工作纪律
一、参加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政,树立质量技术监督“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不得借工作之便向被检单位“吃、拿、卡、要”,增加企业负担。
二、严格落实监管失职失察责任,对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未认真落实各项后处理措施,致使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各县区局要依据有关规定依法加强对辖区内生产企业的监管,除政策规定外,未经国家、省、市局同意不得擅自对生产企业进行随意的监督检查。
四、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超计划或不按计划随意开展监督检查,如有违反,应严肃查处。
五、各县区局与质检机构必须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开展监督检查的抽样工作,对单方面擅自进行抽样和不积极配合的单位,要严肃处理。
六、对不积极配合质检机构进行抽样工作的县区工作人员,取消参加抽样工作的资格,并通报批评。
七、质检机构应严格按照监督检查工作有关规定,科学、公正地进行抽样和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八、质检机构应及时如实上报检验结果,不得瞒报,上报的检验结果应准确无误。
九、质检机构未经市局同意,任何时候不得擅自将抽检结果及有关材料对外泄露,违犯规定将予以严肃处理。
十、对擅自下到企业,假借监督检查名义向企业乱收检验费的工作人员,一经发现,将上报市局纪检组立案查处。
十一、每月月底前,质检机构和县区局都应将本月内监督检查和后处理情况及时上报市局法制科,对抽查产品涉及人身健康、国计民生不合格的企业的后处理情况,应详细加以说明。
十二、市局对全市监督检查和后处理进行督办,定期将全市监督检查和后处理工作情况通报,并将各单位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终考评。
第八章 附 则
一、本实施意见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法制科负责解释。
二、本实施意见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市局原制定的有关规定与本实施意见不一致的,依本实施意见为准。
三、本实施意见中未涉及到的质量监督检查管理方面的内容,依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篇:咸阳市教育局
咸阳市教育局“双高双普”调研组莅临我校检查
指导工作
2014年3月25日下午,咸阳市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吴胜利、调研员石高明,在县教育局局长刘志斌的陪同下,对我校的“双高双普”工作进行调研。通过听汇报,实地查看、翻阅资料等形式,对我校的“操场建设、教师办公条件、部室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他们要求: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双高双普”验收评估标准,全力以赴配合好上级部门搞好落实工作,为创建“双高双普”合格县而共同努力。
(供稿:黄修业、图片:宋卫刚)
第四篇:咸阳市气象局文件专题
咸阳市气象局文件
咸气函[2009]133号
咸阳市气象局
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本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称《条例》)要求编制。本报告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复议及提起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等六个方面。
一、概述
2009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咸阳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及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推
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围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规范、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改进和提高网站服务质量、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流程、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认真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完善制度规范,落实便民服务措施;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
咸阳气象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机构职能、法规标准、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灾害预警信息、突发气象灾害事件信息、行政许可规定、人事管理事项、重大项目执行情况、招标采购、工作动态等。
2009年,咸阳气象局通过咸阳气象网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新闻1125条,灾害预警信息20条,工作动态信息35条,新增人事任免、机构职能、招标采购等信息50条,2009年1-12月浏览量累计达47090人次。
(二)公开形式
一是互联网。2009年以来,咸阳气象局网站在首页增设了“政务公开”专栏,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等子栏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专栏查阅和检索咸阳气象局主动公开信息内容,并下载依申请公开表格。
二是在政务公开专栏上公开。通过局务公开栏将政府信息对内、对外公开。
三是新闻发布会。2009 年,共召开新闻发布会4次,内容涉及抗雪救灾气象保障、气象部门的重点工作、项目成果、科技进展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要天气气候事件,及时向社会及有关组织通报有关情况。
四是新闻媒体。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气象报、陕西气象网、咸阳气象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向社会公众广泛发布有关气象信息。
五是其它公开方式。利用发放文件、报纸及有关部门信息刊物、《防雷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载体公开。今年开展公交电视、电子显示屏等气象信息服务。
三、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情况
2009年,我局没有收到书面或其他形式要求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没有因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而被申请行政复议或被提起行政诉讼。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2009年,我局没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09年,我局没有因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而被申请行政复议或被提起行政诉讼。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以及答复的数量偏少;存在着时效性不强、目录和指南的编制还要不断完善等不足。
(二)改进措施: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工作力度,提高时效性,努力把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得更好,能
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推进政务的公开、公正、透明。进一步办好咸阳气象信息网,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气象信息服务。要及时、准确公布政务信息,保证政府信息数量和质量;向其他政府信息工作成绩显著的职能部门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服务工作水平。
2009年,咸阳气象局将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按照咸阳市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实施指引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效率和质量,力争在信息公开的时效性、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防灾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咸阳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
咸阳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省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决策,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突出“三保九抓渡难关、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工作重点,以经济工作“三提升”活动为抓手,共克时艰,砥砺奋进,不但超额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且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873亿元,增长14.2%;完成财政总收入100.3亿元,增长66.7%;地方财政收入31.7亿元,增长31.6%。
一是坚持工业主导,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针对工业经济增速一度下滑的严峻局面,及时成立协调指挥中心,出台了保工业增长的九条意见和扶持大企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制定了《咸阳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争取中、省各项工业扶持资金4700万元,落实各类贴息和技改扶持资金4800多万元。完成了华星电子、陕西玻璃厂等16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2户,总数达到54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76.2亿元,增长20.4%;增加值完成332.7亿元,增长16.3%。
二是坚持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5亿元,增长40.7%。10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7.2亿元,占计划的138.9%。争取国家和省上扩内需保增长项目投资20.6亿元,全年新增贷款 102.5亿元,首次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7.5亿元。大唐彬长电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天宏多晶硅等35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风电设备、青岗坪煤矿、咸旬高速等68个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引进招商合同项目247个,合同引资6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3.8亿元,增长6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3个。投资35亿元的文家坡煤矿、40亿元的孟村煤矿、43亿元的海螺水泥等一批大项目顺利开工。我市荣获2009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一等奖,秦都、兴平荣获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市区奖。
三是坚持产业富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粮食总产208.1万吨,实现六年连续丰收。水果总产458.2万吨,其中苹果378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新增设施蔬菜2.2万亩,蔬菜、肉、奶、禽蛋总产分别达到315.5万吨、16.6万吨、62.6万吨和8.6万吨。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95万人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6元,增长19.8%。在彬县全县及其它县市区的12个乡镇启动了新农保试点工作,这标志着全市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将逐步实现“养老不发愁”!
四是坚持内需拉动,多措促进三产发展,城乡消费日趋旺盛。积极开展节庆促销,发放各类消费券2178万元,拉动消费4562万元。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向农民兑付补贴5690万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和“信福”工程,建设改造“农家店”750个。成功举办了首届“花馍艺术节”、“中华养生节”。接待国内外游客125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0.6亿元,增长19.6%。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原市商业银行顺利并入长安银行。
五是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县区争先进位,县域经济实力增强。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一村一品”示范村66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59家。县域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6亿元,实现产值600亿元,增长17%。省政府确定的11个重点镇已开工项目34个,完成投资1.6亿元;21个建制镇被列入“关中百镇”项目。深入开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50.2亿元,8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营业收入990亿元,增长15.3%;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8.1%。
六是坚持城镇带动,加快建设咸阳大城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制定了贯彻《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已提升到省级层面快速推进。城建“十大工程”进展顺利,上林大桥提前建成,兰池大道路基工程完工,咸兴大道顺利开工。“植万棵树、造千亩林”工程共栽植树木2.8万棵,成活率达到97%,城市造林1000亩,建成渭河近堤绿化带82.3公里。旧城改造工作完成了16个城中村和52万平方米棚户区拆迁任务。集中供热西郊热源项目提前完工,城区新增供热面积6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43%。西咸公交顺利对接,全市乘坐公交出行突破1亿人次。“气化咸阳”工作有序推进,市区气化率达到96%,实现了县县通气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鉴定,武功县通过省级卫生县城验收。
七是坚持永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COD削减1.8万吨,SO2削减1.85万吨,超额完成省上考核目标。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完成造林面积56.2万亩。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彬县、淳化、泾阳等县垃圾填埋场建成运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效明显。“七河一渠”水环境持续好转,渭河咸阳段提前3年完成了渭河五年治理规划,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5天。
八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城乡群众得到更多福祉。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十条意见》,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04元,增长24.2%。全年安排民生八大工程项目3003个,建成1700个,完成总投资31.5亿元。引石过渭工程建成通水,建成农村人饮工程410处,解决了40.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594.3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廉租房施工面积23.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基本实现。150个乡镇机关卫生厕所建设和干部洗澡问题得到解决。建成扶贫开发重点村182个,16万群众实现脱贫,“三告别”工程顺利实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争取中省教育基础设施投资16.1亿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110.6万平方米,“蛋奶工程”覆盖面达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6.7%,位居全省第一;全市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12491人,较上年增加422人,增幅居关中四市之首。133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开通,咸阳门户网站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政府网站第33名。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规范化农村卫生室2135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5%,为112.3万农民报销医药费3.1亿元。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9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我市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首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永寿县被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九是坚持和谐发展,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制定出台了《市级领导干部接访工作意见》,实行市长信访问题季度协调制度,开展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全市进京非正常访下降8.4%,赴省集体访批数和人数分别下降27%和61%。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1.5%。应急管理工作居于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1.1%。我市被评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集体,市政府被评为全省第六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旬邑县政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十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70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2%。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到位,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修订了市政府常务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制定了精文减会有关规定,实行了两次“无会月”制度。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行政工作“三促进”和“千名年轻干部进企业”等活动,扎实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同时,司法、国土、体育、统计、民族宗教、人防、地震、盐务、地方志、外事与接待、物价、工商、质监、电力、气象、烟草、邮政、通讯、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的实践启示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必须科学研判,积极应对,果断决策,找准宏观政策与全市发展的对接点,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定信心,突出重点,迎难而上,按照“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总体思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步伐;必须贴近民心,保障民生,凝聚民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求真务实,提高效能,狠抓落实,以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和科学规范、高效严明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驻咸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量更小;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三产不强,在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咸阳三次产业比例为18:51.6:30.4);三是招商项目和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四是城乡群众增收难度大、就业困难多、住房压力大等问题比较明显;五是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方面还存在不确定因素;六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效能提高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也是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生产总值过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过千亿元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抓手、以壮大产业为支撑、以健全机制为保障,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做到思想境界有新提升、结构调整有新成效、项目建设有新突破、城市面貌有新变化、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干部作风有新气象,奋力实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开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完成1000亿元,增速超过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30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2%;农业总产值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68万吨、10.85万吨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更加注重调结构与保增长相结合,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增强内生动力相统一,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与新型产业相推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节能环保相协调,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促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一)以推进西咸一体化为重点,积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省政府《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相继出台,把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提升为国家战略。这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整合发展优势提供了强大支持,咸阳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积聚国际国内现代产业、先进技术和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咸阳已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将以开展国际化大都市主题教育为抓手,引导各级公务人员牢固树立大都市意识、大产业意识和大局意识,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方式和国际化的标准,审视全局,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努力开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全面启动泾渭新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板块启动、基础突破、产业支撑、体制创新”,加快泾渭新区发展。上半年完成泾渭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工建设“两桥三路一带”等六大基础设施;年内兰池大道全面建成通车、渭河横桥主体完工,形成“三纵两横”道路主骨架。围绕空港物流产业园、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现代产业聚集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四大板块和渭北综合商务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到位资金超过30亿元。
积极推进沣渭新区建设。主动与西安一起做好新区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工作。围绕产业发展继续加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启动沣渭生态新城项目,加快建设一泓碧水、两岸绿林的特色水岸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努力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特色功能区、高校园区和新型都市商务中心。
着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启动“万亩水面、万亩绿林、万亩花卉”工程,打造城市景观新亮点。进一步维护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过双路等城市南北干道,畅通市区南北交通。完成市广电中心建设任务和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任务。启动市青少年宫、体育中心、博物院建设工作。抓好旧城改造,新建高层建筑60栋以上。深入推进“双创”工作,启动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开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
加速推进县域城镇化。做好新一轮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个县城总体规划、95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和300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启动彬县-长武-旬邑和礼泉-乾县两个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建设。支持淳化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县城。加快县城、重点镇和县城特色街区建设,每个省级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超过 3000万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支持重点镇发展住宅商品房,引导农民进入城镇买房、经商、办厂。年内力争南部6县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北部5县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
(二)以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不断扩张工业经济规模
做大重点企业。加强对长庆石化、兴化集团、彩虹集团、西北橡胶、彬煤集团、彬长矿业、步长制药、西北石油陕西销售公司等优势企业的服务,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争创名牌产品、发展配套产业等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强主导产业。加快雅店、小庄、旬峰、胡家河等煤矿和长武煤基二甲醚等项目建设,加强与神华集团、国电集团、陕西煤业、中石油等大企业的衔接引进,扩张能化工业产能。加快风润新能源、咸阳钢管钢绳厂迁建等项目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推进彩虹液晶玻璃基板和光伏玻璃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电子企业提升竞争力。抓好泾阳冀东、礼泉海螺、乾县众喜等水泥生产项目,稳步发展建材产业。实施华润纺织、西北二棉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等技改项目,推进纺织业向服装业转化升级。抓好金龙鱼、步长君寿堂二期等食品医药项目,支持医药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
发展新兴产业。依托半导体照明和多晶硅产品优势,发展下游产业,培育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争取大型客机改货机、航空零部件维修基地、支线飞机维修基地等项目落户,支持中航起落架公司、西航公司、秦岭电气等企业加快发展,打造航空产业新基地。支持陕船重工风电设备总装和核应急发电组集群建设,着力壮大新能源产业。制定全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大型环保和节能设备,支持礼泉微量重金属吸附材料生产项目建设,发展适应低碳经济需要的设备制造产业和新型洁净产品,环保产业增速保持在30%以上。实施建筑企业品牌战略,支持建筑和房地产业发展壮大,年内建筑业完成产值350亿元以上。
做优产业园区。完善泾渭新区、沣渭新区、高新区、彬长旬能化基地等3个省级、1个市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全面落实《咸阳市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2009—2020)发展规划纲要》,争取彬长旬能化基地早日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扶持省上认定的10个县级园区,加大对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壮大县域工业。制定出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机制。再筹措1亿元,充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资本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县级小额贷款公司。市本级安排8000万元、南部县市区各安排500万元、北部县各安排300万元用于工业建设投入。年内各县市区工业经济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同时,深入开展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力争彬县进入全省十强县,其余各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的位次不断前移,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超过55亿元。
(三)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狠抓项目建设。今年安排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1254亿元,计划投资329亿元。做好征地拆迁、环境保障工作,确保机场二期扩建、西铜公路改扩建、西宝高速扩建、西平铁路等项目顺利实施。抓好信贷资金配套和相关审批,促进咸旬高速、亭口水库、柏岭寺水库和红岩河水库加快建设,确保兴化技改、丰益粮油、子午轮胎、彬长矿区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西电变压器、法士特100万套同步器、中电投4×100千瓦电厂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扩大招商引资。围绕新能源、现代中医药、环保产业、商贸物流和重大基础设施,积极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市财政继续拿出1000万元支持招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央企、省属大中型企业的衔接,争取这些企业在咸阳建立和扩大生产基地。新设立三个招商分局,紧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招商活动。力争年内秦都、渭城、彬县、兴平在引进投资20亿元的项目,武功、永寿、淳化在引进投资5亿元的项目,其余各县在引进投资10亿元的项目上实现突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200亿元。
(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始终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继续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积极承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的辐射带动,狠抓粮食高产创建、果业提质增效、百万亩设施蔬菜、畜牧收入倍增四大工程。大力扶持粮食生产,粮食总产稳定在180万吨以上;努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特色高效农业,新增果园10万亩、大棚蔬菜2万亩、奶牛5万头、生猪100万头。加快雨润集团10万头肉牛屠宰、西瑞粮油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光明乳业、康师傅等企业加快发展,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超过20户。壮大各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健全交易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抓好“一村一品”。以北部及旱腰带地区为重点,实施百万亩经济林工程,发展葡萄、石榴、核桃、柿子等杂果生产;以沿渭河县市区为重点,发展清水莲菜、辣蒜、花卉等无公害设施蔬菜、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以民间工艺和食品加工为重点,培育一批手织布、草编、刺绣专业村镇,建设“一村一品”达标示范村5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2个。支持武功、乾县等地与杨凌共建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战略,新建扶贫开发重点村100个。投资6000万元,加快“三告别”工程建设进度,完成3000户特困户搬迁任务,总体搬迁户数达到5000户。继续抓好旱腰带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大力推进农村水电气路房建设,再为农民办好20件实事。投资6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投资1.6亿元,解决3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发展节水灌溉11万亩。投资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100%。鼓励县市区加快村间道路改造。实施农民安居工程,解决2.6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快829个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建设。抓好新农村“百村示范”创建,确保实现“五通、五配套”。加大旧村庄整治和土地复垦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保持耕地占补平衡。
(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扩大城乡消费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和“社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农超对接。加快西部商贸物流基地、明珠原点新城、酒钢物流基地、旬邑商业水街等建设进度。鼓励知名物流公司在咸阳设立采购中心,探索建立租赁、速递、运输等分销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提升餐饮、宾馆、酒店等服务业水平,鼓励发展节庆会展、电子商务、信用评估、广告创意等新兴产业和拍卖、典当、家政等特色服务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咸阳设立分支机构,培育壮大金融业。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周、秦、汉、唐文化旅游精品区建设和泾、渭、沣三河自然景观休闲产业带发展。编制《五陵塬秦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规划》,策划、包装、推介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加大乾陵、昭陵开发建设力度,加快茂陵、大佛寺等申遗步伐,推动文化演出进景区。依托“中华养生文化名城”品牌,提升温泉洗浴、养生保健等特色服务业水平。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抓好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具下乡工作。开发社区商业、物业、文化等服务性消费。强化市场监管,抓好“放心肉”、“放心奶”、“放心油”市场工程和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工程。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机电产品、鲜活农产品的出口份额,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5亿美元。
(六)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重视生态治理。抓好植树造林,推进中心城区、主干道路、重点河流、景区和景观林带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完成造林32.5万亩,新建绿色家园生态示范村100个。完成国家水保工程和省级水保专项资金项目,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
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确保达标排放和持续减排。建成市南郊污水处理厂。县级垃圾填埋场上半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311天。实施农村环保“双百工程”,建成3—5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省级生态村。
狠抓节能降耗。扎实开展节能降耗全民行动。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能源统计监测和节能计量工作,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实施节能建筑和绿色照明示范工程,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建设。
(七)以深化各项改革为重点,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风轮公司、方圆集团等4户企业资产重组、咸阳氮肥厂等4户企业比照政策性破产、兴平造纸厂等3户企业依法破产和陕西粮油机械厂等4户企业公司制改造。全面完成县属49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完善乡镇干部激励机制和财力保障机制,解决乡镇干部“三难”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加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努力满足农民信贷需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年内完成秦都、渭城、永寿、长武、旬邑、淳化6个县区的改革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参合率巩固在90%以上。简化报销手续,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政府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负担。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保证用药安全。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互联互通。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公共预算编制,积极开展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点。强化银企和银政对接,加快金融创新,增加信贷投入。扩大市城投公司融资规模,加快泾渭新区、沣渭新区融资平台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机制,拓展融资渠道。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市电影公司等10个经营性单位改制成5户文化企业,把市群众艺术馆等10家公益性单位整合为7个文化事业单位,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面完成市级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实施“咸阳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投资1.3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21.8万人次,扶持创业3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转移就业规模达到100万人次。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学生充分就业,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援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加快民生八大工程建设。按照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确保初步安排投资35亿元的民生项目早开工、快推进、收效好。继续抓好“蛋奶工程”,不断扩大覆盖面。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80%、治疗率达到90%、治愈率达到75%以上。加快各县市区中心敬老院建设,其中6个县年底前“五保户”入住。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50%以上的建设任务。实施120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个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完成5所县医院、22所乡镇中心卫生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抓好7个地震受灾县卫生服务机构的灾后重建和641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成2.9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大中专学生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做好城镇职工医疗市级统筹,提高城镇职工、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启动秦都新农保省级试点,继续抓好彬县全县和其余11个县市区的11个乡镇新农保试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20元左右。市区低保标准人均月增加到200元,其它县市低保标准人均月增加到180元;将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的25万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认真开展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检查活动。
抓好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4.5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000套、30万平方米。投资3.4亿元,建设廉租住房4000套、20万平方米。新增租赁补贴保障家庭1356户。规范物业市场秩序,依法维护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规范民办教育管理,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大力扶持学前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到位。足额落实科技三项经费,提升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抓好大戏、大剧、大作的创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做好第二轮方志编纂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完善助残服务体系。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九)以创建“平安咸阳”为重点,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抓好信访工作。建立一站式接待群众来访、一条龙办理信访事项、一揽子解决实际问题的信访工作新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有效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实行更严格的信访考核机制,加大信访责任追究,确保实现“一控双降”目标。
狠抓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行业安全监管责任,突出道路交通、建设工程、石油化工、煤矿、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隐患排查,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严厉打击以“两抢一盗”为重点的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平安咸阳”创建,扩大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平安企业的创建覆盖面,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应急预案体系、救援队伍和指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重视双拥共建和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发挥驻军在咸阳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
(十)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重点,科学谋划咸阳未来发展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认真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提升规划编制理念,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重点策划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努力使“十二五”规划成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纲领性文件。
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行政,提升法治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集中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及时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科学理政,提升行政效能。完善重大事项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为公民、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对象搞好服务。推广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落实行政问责制、服务承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投资环境。
求真务实,提升执政能力。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解民忧,尽职尽责保平安。加强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提高项目运作和资本运作水平。建立政府、企业、干部、群众之间的互促互动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从严治政,提升政府形象。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坚持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相结合,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责任审计,监督权力运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大力建设清正廉洁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