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信访原因
浅析群众信访举报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县级受理和赴市级以上纪检监察机关的群众信访举报呈逐年增长趋势。信访举报办理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围绕当前信访举报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式下如何做好基层信访举报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在解决办法上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信访举报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族矛盾激化。农村家族之间争夺村“两委”主要领导岗位(主要是争夺村支书和村主任),互相找茬上访举报。一方当上村干部后,另一方就伺机闹事,搜集材料,发现工作中的失职或瑕疵,就开始上访告状,为村干部工作设臵阻力,或者诋毁干部名誉,日积月累矛盾越来越深,最终不可调和,从而形成双方常年上访相互告状的局面。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经过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加之村集体经济多数比较薄弱,群众从集体中得到的福利和实惠很少,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三是基层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少数干部群众 1
观念淡薄、工作方式简单、作风粗暴、议事不公开、决策不民主、村组财务管理不透明、公开不及时,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使村组干部在群众中威信降低,说话没有份量,难以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造成群众对村两委干部失去信任。一旦某件事激发或挑动,就会很快在群众中产生共鸣,形成上访,有时甚至因为村干部一句话,都会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造成集体上访。
四是群众方面的原因。
1、一些群众只要权利却不想承担义务。部分群众在争取自己的权利利益的时候,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这是造成农村基层工作难做、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调处的重要原因。
2、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过高。群众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客观,缺乏从集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往往以个人、小团体的利益要求基层干部怎么做,一旦达不到目的,就满腹怨言,怀恨在心。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3、群众缺乏一种防微杜渐、时常关心集体的意识。群众平时都不太关心集体的一些事情,总认为与自己不相干,任凭村干部怎么操作,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也不及时指出,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缺乏敢于、善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勇气和习惯,往往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爆发出来。因此,现在农村上访群众反映问题时,一来就是反映一大堆的问题,而在平时却一点反映也没有,也就是缺乏防微杜渐、从小事或小问题就开始监督反映的习惯。
4、群众上访具有盲
目性。群众对我国法律、政策缺乏了解,认为行政裁决、司法裁定解决综合成本太高,本来应该是通过行政裁决或司法裁定解决的问题,宁可选择上访而不愿选择诉讼,而视上访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捷径,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信访大于法的现象,盲目地找领导、甚至越级上访。另外,许多群众对领导重视信访产生误解,形成了一种“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以闹取胜”的错误观念。
五是乡镇处理信访案件力度不够。有的乡镇在查处群众反映问题上态度暧昧。一是主要领导害怕按下葫芦起来瓢,因为被反映人多为家族势力大的村组干部,一旦被处理会引起更大的不稳定。二是乡镇服务基层实行片区负责制,基层纪委查处案件时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处理群众反映问题时采取拖、躲、绕的办法,久拖不决引起群众反感,造成越级上访。
六是对信访工作的考核、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群众在有问题时习惯找领导。有些领导对信访工作非常重视,工作作风扎实,凡事过问,只要是群众反映的,不管来信来访,事无巨细,都要批一批,主要领导批示件,相关承办单位都会非常重视,有的甚至特事特办,问题一般都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再加上媒体的渲染,更强化了群众相信上访而不愿诉讼的观念。如果经过主要领导批示未能解决的,群众就会觉得或许领导的权力系数还不够,就会向更高一级的领导信访,直到中央领导。还有一些领导存在求稳心态。目前,部
分群众认为:政府对自己很重视,形成了“信访有利”、“信访有理”的错误认识。这个现象的出现一部分是由于信访机制的不完善,我们单纯的强调责任制考核,出现赴到市去省进京上访就要扣分,而在处理无理上访、缠访、滞访等方面却没有一套完整的处理机制。出现越级上访就要扣分,不管上访人是无理访还是缠访,所以一些领导宁愿花钱以换取信访人不再上访的承诺,而这种花钱买平安“急功求稳”的办法,一般只能取得暂时的息事宁人,更为消极的是助长了“信访有利”观念的形成,他们把这种政府的“退让”视为领导怕信访,一段时间过后,受追求利益(合理不合理)最大化的驱动,他们或得寸进尺,或寻找别的理由继续上访甚至直接越级访至高层领导,使信访量有增无减。另外部分老上访户不正当信访利益的取得,他们以多年上访得到的经验作为资本,专门对新的上访者“指点迷津”,他们为无序上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对信访举报工作的领导,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自觉性。
信访群众大多是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问题,超越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往往以信访的方式求助于政府,期盼政府能帮助解决。所以基层党委和广大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处理好群众信访的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基层党委和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从服务“第一要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信访举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信访举报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增强做好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自觉性。
二是创新机制,构建制度体系,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保障性。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缓解干群矛盾。围绕深化公开,办好“村情民意”小报;围绕创新机制,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围绕健全监督,推进村委监督委员会制度;围绕增强干部廉洁意识,搞好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调动基层干部抓好信访稳定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了解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信访室
2011年8月
第二篇: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建设和谐新农村
区信访局副局长 刘庆华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农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反映农村各种问题的信访呈上升趋势。如何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当前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博山区的实际,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我区农村信访反映的基本问题
今年1-10月份区信访局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961件批,同比下降15.3%,其中接待来访852起6136人次,同比分别下降8.8%和上升39%,其中有关农村的信访问题172起662人次,分别占20%和10.8%。主要反映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因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整理等引发的信访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一致,同类级差的土地,由于用地的项目不同出现不同的征地价格,而且价格
差距很大,同样的失地农民不同的失地养老保险标准,要求统一标准;二是对各村、组在土地征用政策处理、赔偿分配方案不一致相互攀比,引起集体上访;三是土地征用的有关收支帐目及安臵赔偿的政策不够公开,村民对村提留少数的土地征用费、赔偿标准、分配方案有异议,要求公开赔偿安臵政策、公布征用款数额及分配方案等。
(二)村级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此类信访主要反映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侵占、挪用公款;二是作风粗暴、独断专行、失职、渎职;三是铺张浪费、挥霍公款;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打击报复。
(三)违章建筑、道路纠纷及建房问题。引发此类信访的原因:一是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二是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三是农民建房处理相邻关系难;四是部分村村镇规划不明确或不按规划审批建房等。
(四)村委会换届选举遗留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选举过程中有违反选举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二是威胁、贿选问题,利用社会上的黑势力对村民进行威胁,使之不能正常选举;三是新上任的村委会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人认为可以脱离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向村支部发难,制造事端,使村两委干部工作不
协调;
(五)历史遗留问题和其他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80年代被辞退的民办教师、60年代下放知青、农村电工、乡村医生、原8023部队退役人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伤残人员等军队退役人员,其他问题主要有生活困难,要求救助;民事纠纷及涉法案件等。
二、产生农村信访问题的根本原因。
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方面的原因,又有内部引发的原因,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原因。但农村大多数信访问题的引发,究其主要原因都与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密切相关,现着重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层干群关系不和谐。这是引发当前基层信访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干部方面的原因。(1)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较差,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吃、拿、卡、要。对村集体项目不公开招投标,优亲厚友,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有关款项分配、处理村民一些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所有这些都容易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败坏了党风,损害了
党在农村的形象,从农民反映村干部问题的情况看,相当部分都有村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因此,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是引起群众不相信干部,农村干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2)干部在决策时不民主、不科学、不按程序办事、不尊重群众意愿,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如某村在做村公路时,主要村干部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做“书记路”、“主任路”,引发村民多次集体上访。又如,在承包村集体山林时,未经广大村民同意,暗箱操作,引发农民集体上访多次,最后以终止合同才平息。(3)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法制观念淡薄,独断专行,民主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有些甚至借机公报私仇,进一步激化了干群矛盾。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仗势殴打群众,欺压百姓。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议事不民主,个人说了算,给班子内部不团结留下隐患等。(4)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村干部乱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有的村级财务多年不清理、不公开或虽公开但流于形式,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虽有财务制度但没有认真执行,形同虚设。如各级政府都明文规定取消村组招待费,但这项财务制度有部分村没有执行到位,缺乏相互监督,使村级财务呈失控状态,群众对干部在财务上的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进一步使干群之间形成互不信任、有隔阂的状况。(5)乱收费,无故加重农民负担。主要是在农民审批建房时,违反规定乱收费,群众对此虽
有意见,但因有求于村,只能无奈交款。(6)一些村干部自身不过硬,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恶化了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有的自己带头拖欠村集体的承包款,有的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参与赌博,生活作风不检点等,使自己在群众中没有威信,说话没有份量,难以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有的在与村民发生个人利益的纠纷时,思想上存在着误区,以为自己有权有势,不管有理无理别人就要让他三分,不然自己就没有面子,一副“土皇帝”的样子,不注意以平等的身份,以理服人的方式处理与群众之间关系,这样虽然自己占了上风,但却失去了群众,积下了矛盾。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方面原因:(1)纵容村干部,少数甚至不讲原则地维护村干部的利益和声誉。在下村工作和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在村干部做错事时,不敢大胆提出批评意见,听之任之,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少数乡镇干部甚至与村干部同出一辙,结成共同利益,这样,不仅使上级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下降,也使自己的权威和对村干部的调控能力下降,致使一些村干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导致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2)在村主要干
部选拔、村级班子组合、搭配等方面把关不严。如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惯于将一些以为有魄力,但思想道德素质不太好的“强人”选进村领导班子,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压制村里的一些“刁民”,使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往往在群众中缺乏感召力,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极易得罪群众,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虽然群众慑于其权威,敢怒不敢言,但一旦群众的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加之有外界因素,群众的不满情绪就会爆发,容易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另外,在村级班子搭配和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时,把关不严,出现村干部之间亲连亲、眷连眷,村主要领导和村财会人员是一家的现象,使权力过于集中,给腐败问题的发生带来了隐患,也是群众信访反映的热点之一。
三是群众方面的原因:(1)农村经过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加之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民从集体中得到的福利和实惠很少,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这样,使农民的集体意识淡薄、利己主义的思想增强,客观上给农村干群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2)对村干部的要求过高,考虑问题不够客观,缺乏从整个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要求干部怎么做,一旦干部不那样做,就满腹怨言,怀恨在
心。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3)缺乏一种防微杜渐、时常关心集体的意识。平时一般都不太关心村集体的一些事情,总认为与自己不相干,任凭村干部怎么操作,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敢指出,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缺乏敢于、善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给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违法乱纪埋下隐患,往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或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出来。因此,现在农村上访群众反映村干部问题时,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一来就是反映一大堆的问题,而在平时却一点反映也没有,也就是缺乏防微杜渐,从小事或小问题就开始监督反映的习惯,殊不知如果平时就多关心集体的事务,多一点儿心眼,多给村干部提提意见,多找刺,许多矛盾就不会发展至此。(4)只要权利不要义务。部分村民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或利益的时候,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也是造成基层工作难做、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调处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邻里关系的处理上,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他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在信访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尽《信访条例》规定的如实、客观、依法上访的义务。
(二)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到位。
随着法制的健全,村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离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离村民的民主参政议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基层的
许多信访问题都与缺乏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很大关系,如村级财务问题,这是基层信访的热点、焦点问题,虽然现在村村实行村务公开,但部份村公开内容过于简单,公开程序不够规范,公开时间不定期,使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当前基层组织的一些决策(如公益事业、山林承包等),往往不经过村民代表以上会议讨论,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利益。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不规范、不到位与村民逐步增强的民主意识产生矛盾,也是造成许多信访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班子内部矛盾引发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部分乡村在农村基层党员发展上把关不严。有的村党支部领导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是把那些有能力、有文化、办事公道、群众信任度较高的年青人培养入党,而是把自己的子女、兄弟、亲属拉入党内。如某村共有党员10名,其中支部书记一家就有5人,村民戏称“家族党”,开支部会,村民戏称“家庭会”。这样就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三种负面后果:一是群众对党支部的公信度低;二是党支部在群众中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调整村支部班子时,回旋余地小、选人面窄。(2)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着使用多、教育管理少的现象,平时只注重布臵工作任务,而轻视抓好村级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
织建设,碰到困难绕道走,造成一些班子内部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致使一些村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往往就成为信访高发村。(3)部分村“两委”在运作方面关系还未理顺,影响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稳定。影响村“两委”班子工作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一是“两委”班子运作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不规范,有的虽有制度但没有执行到位;二是村党支部长期包揽村里大小事务的思维定势一下子难以改变,对村委会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时存在着不支持态度或怕失权的心理;三是村委会,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不尊重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总以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公信度比村支部领导高,往往脱离村支部开展工作。如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经村民公推直选后,脱离党支部领导,召开村民大会,决定村中大事,将村支部排斥在村民的自治权之外,加深村“两委”之间的矛盾;四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或宗族、派性利益,从中挑拨村“两委”班子的矛盾。
三、化解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首先,要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的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
没有为自己谋私的权利,否则就会失去群众对你的信任,丧失你手中的权力。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时提醒自己“为什么当官、为谁当官、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群众才能把自己当亲人,干群鱼水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干部在群众当中的感召力和疑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有资格有本钱处理好农村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作风不民主,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是导致一些干部好事办砸、处事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干部民主意识教育,使干部真正懂得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是干部正确决策,办好实事的必备前提;二是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办事处理问题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本质和矛盾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妥善处理;三是要提倡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的好品质好作风,干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群众做到的,不但自己带头做到,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也要先做到,干部身教重于言教的表率作用,就能在群众中形成无形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多数群众也会自觉跟进,即使少数群众一时想不通,干部能采取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做工作,也容易使其思想转化,不会导致干群关系恶化的局面;四是要重用作风民主务实、办事公道、廉洁勤政的干部,形成一种好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首先,要加强四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受理、民主监督)两公开(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推进力度。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实行了村民委员会直选;二是初步推行了村务财务公开;三是积极探索出台了一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相关制度措施。但还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应着重做到三点:(1)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上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把关,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重大决策,不准村级组织随意实施。为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利落到实处,建立重大决策上级党委、政府审核制度。对未经审核随意实施,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对其它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也要经过集体讨论,决不能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2)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工作。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
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要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的力度,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要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的运行机制,确保村务公开健康正常开展,切忌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实行村帐乡管后,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注意加强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功能,通过民主推选,将办事公道、群众公认、懂财务的人推选到民主理财小组,改变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干部指定,使第一道监督关口流于形式的局面。同时,建立村主要干部届中、离任审计制度。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普法教育。基层民主政治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密不可分。民主的顺利推进要靠法制来保证,更需要知法懂法的干部群众来实行。因此,必需把加强普法教育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应重点抓好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治安处罚条例、信访条例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己民主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特别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自己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时,必需承担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有义务没有权利,都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基本原则。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疑聚
力、战斗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农村大量的信访矛盾大多发生在基层,能不能把矛盾化解在前、化解在小、化解在始发地,主要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疑聚力、战斗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一些农村矛盾多问题多越级上访多,仔细分析都与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不力有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这才是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治本之策。抓好基层组织应从五个方面着手:(1)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它作为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牛鼻子工作来抓,切实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办法新路子。(2)乡镇领导要深入到问题多的村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花大力气整治,尽快扭转被动局面。(3)规范农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的运作机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与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之间的关系,使两套班子能相互尊重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地开展工作。(4)加强动态管理,防范于未燃。要切实改变对基层干部重使用、轻教育管理的情况,平时要及时撑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和班子内部的运行情况,发现干部有情绪有思想疙瘩或班子内部有矛盾,要及时去做工作,把矛盾解决在始发阶段,达到防范在前、化解在小的目的。(5)
乡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把好关,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作风民主务实、有开拓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配到班子中,改变部分领导凭个人关系、好恶、印象来提拔使用干部的现象。在发展党员时要为村党支部把好关,避免出现一个村党员都是亲连亲、眷连眷的现象发生,切实把有素质群众公认的年青人发展入党,为支部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要靠外部环境(如政策法律的完善)的改善,又要靠各级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使信访工作做到组织、制度、责任三落实,信访问题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疑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的信访问题,从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第三篇:农村信访工作总结
一、实行村民信访与福利挂钩,规范村民信访行为
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引导各村(居)委会利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上访行为,防止因非法上访而损害村集体及大多数村民利益的行为,维护全村社会和谐稳定,该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在一些集体经济、村民福利都较好的村尝试实行信访与福利挂钩制度。xx年年初,先在pL村试行,目前推广到英光、山陂等村。信访与福利挂钩的主要内容是把信访问题纳入村规民约,由村民表决通过后实行。该制度规定,村民有任何信访问题,须逐级向村小组、村委会反映,先由村、组协调解决,须上级政府或部门解决的,由村委会负责联系解决。对诉求不合理或对问题解决得不满意,村民执意上访的,由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对合理上访,由村组干部带访。对非法上访的干部、党员、村民依照《信访条例》、《惠州市规范共产党员、国家工作人员上访行为的若干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的规定,依法对其分别给予罢免、纪律处分和取消村里的福利待遇等处理,造成重大影响的,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pL村***过去因为村小组的宅基地问题反复到镇上访,不接受村镇的调解。实行村民信访与福利挂钩以后,村委专门召开了村民代表会对他的问题进行讨论表决,在村民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个信访老问题得到了化解。
二、实行信访信息报告奖励,促使问题快速解决
为了建立快速有效的信访信息报告渠道,激励村民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或信访信息时,尽到公民责任,镇政府制定并实行了《信访信息报告有奖工作实施办法》,该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指导思想和原则、机构设置及人员职责、有奖信息范围、奖励标准、奖金筹集及发放、信息接受报告处理程序、保密等内容。无论何人发现了公共事件或信访苗头,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可以直接向镇信访办报告,一经查实,按事件性质、影响程度、报告时间,给予适当奖励,并为报告人保密。为了动员全民参与,镇政府向社会发放了2000份便民信息卡,在有线电视播放公告100多次,公布了统一的信息报告电话号码,24小时有人值班。
第四篇:农村信访工作总结
农村信访工作总结
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镇信访办的细心指导下,我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以精细化工作为要求,突出重点,畅通渠道,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扎实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和重信重访活动。从而我村在2015年内未发生一起特重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节点期间的安全维稳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上级的肯定。就今年我村信访工作开展情况具体如下:
一、今年的工作开展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村信访工作领导,及时调整xx村信访工作领导组,以村支书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他两委主要成员为成员的坚强信访工作领导组。
2、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年初经村党委研究村两委通过,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我村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信访工作计划。坚持“分级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包案制,做到包调查、包处理、包落实、包稳控的具体包案责任。
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根据信访工作的要求,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工作制度、信访信息员联络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回访制度、陪访制度以及来信来访人员须知等,同时做到制度上墙。通过对各种信访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效地推进了我村的信访工作。
4、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信息网络机制:经村民代表会和党员会议,精心挑选了各片的村民代表、党员等精兵能将做为信访信息员,信访信息员具有能动性和普及性,畅通和拓宽了信访渠道。同时完善了民意所求表达平台,完善了快速报送信息和调处机制,做到了早预测、早分析、早报告、早介入。
5、健全了《维稳工作预案》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对突发性群体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立即启动以上预案,形成信息通报迅速,责任到位迅速,上下合力化解矛盾的有效机制。
6、加强信访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开展《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并以案释法,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的信访。
7、加强矛排化解和信访预警机制:把“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我村在重点工程建设、“村村通”道路建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查处违法建设等工作中,做到小矛盾不出片、大矛盾不出村,充分发挥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对每一位来访人做到:热情接待、文明办信、规范登记、及时调解、及时回访、认真归档。严肃处理每一个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第五篇:群众信访原因分析经验材料
信访制度是除法律之外另一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信访作为法律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盲区,在关注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其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也日趋
强烈,“信访洪峰”一年甚过一年。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诸多的客观因素,但在这背后,一种现象却容不得我们忽视:那就是群众多信“访”而不信“法”。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在此试举两例:
案例之一:王某系某中学原校长,因犯受贿罪,被检察机关立案审查,后被判处缓刑。王某的案子,通过市、县两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证据确凿,办案程序合法,法律适用准确。但王某认为判罚过重,以后不断向中央和省各级部门重复上访,虽经市、县有关部门多次调查、谈话、解释,王某仍不息诉。
案例之二:在县城做建材生意的李某是一名外省籍商人,因建材在托运过程中发生破损,与托运部负责人发生纠纷。后托运部负责人组织一群人对李某的商铺进行打砸,并打伤李某至其入院治疗。此案在公安机关调查处理期间,李某家人三次到当地政法委上访,要求政府公正处理,保障外来商人的合法权益。
类似的案例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案例一中,王某为什么对市县两级审判机关的判决如此不服而重复上访?是否他希望这场博弈中“访”到让领导“心烦”而有所收获?还是寄希望于某一领导的批示以加重其胜诉的砝码?李某的案件中,案件事实清楚,公安机关正在积极办理中,为什么要几次上访要求监督司法公正?他到底在担心什么?是他们本人有问题?还是法律出了问题让他们一直坚信“访”优于“法”?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就是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遇到问题,群众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在信访和法律两者之间,首要的应该是“法律”,“信访”永远应该框定在法律的范围之内。群众信“访”而不信“法”,抛开神圣的法律于不顾,寻求通过信访途径维权实际上就是相信人的力量大过了法的力量。这可以上升为讨论“法治”与“人治”的高度。这当然不是说实行信访就是实行“人治”,要废除信访制度而全盘追求“法治”。实际上“法律”和“信访”两者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处理不好,走了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种这种矛盾又统一的特殊关系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促进社会发展呢?
我们首先来探求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我国目前法制尚不健全
法律不是万能的,片面强调法律的作用,只会使法律失去它的灵魂而成为机械的死框框条条。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法律必须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才能发挥它的本质作用。生活中如果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维权时能靠法律来得到公正圆满的解决,即有法可依,那么我想也不至于发生那么多无休止的缠访闹访重复访,即便面对极端的无理取闹者,执政者处理起来也“不虚”,也能做到依法办事。
二、还存在违法行政的情况
依法行政是法制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法律权威的关键。可以说,“违法行政”是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群众不信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大量信访件的内容来看,矛盾的对立面多是群众与政府的对立,究其原因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懈怠渎职或违法行政侵害了群众的利益造成的。当群众维权,面临“民告官”的境地时,他当然怀疑胜诉的可能性,怀疑法律的公正性,于是只好向上一级政府反映了。另一种情况,在强大的“稳定政绩”的压力下,执政者唯恐“天下大乱”,面对上访群众违心地妥协,有的甚至宁可出钱保平安。这样一来,低成本的信访维权反而带来了法律手段根本不可以得到的甚至超出合理范围的最大收益,群众立马息诉。眼前来看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殊不知,这也是与依法行政相违背的,它严重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此例一开,群众很容易举一反三。其他人吃准了政府要稳定的“软肋”,“大闹大解决大得利,小闹小解决小得利,不闹不解决不得利”的手段在实践中屡试不爽,并为更多的信访人所效仿,带来社会负面效应。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一来,群众遇到问题当然不找“法院”而要找“政府”了。
三、群众自身思想认识有偏差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事在四方、办靠中央、重在尊上”、“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中央拍板、各方去办”的文化渗透,一部分群众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找市场要找市长”来解决问题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官本观念”、“权力观念”的法律文化和行政文化沉淀为潜在社会意识,影响着法制化的进程,如有些民事、经济、行政一类的纠纷案件,本可通过
法律途径去解决,但他总相信找到了领导,引起领导的重视,行政长官拍板定夺或作出批示,会得到更好的解决,这种“官治”情结于是促使诉求者弃法不诉。或是面对法院已经判决生效的裁判文书,信访人仍意欲通过信访渠道来改变其败诉的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贯穿于上下级官员和老百姓之间的政治逻辑,形成了内在的循环,进一步加剧了老百姓对信访的依赖性。
四、信访制度自身不够科学
现时的信访工作模式下,不具有行政权力的信访机构工作的触角往往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时权力无限且不受制约,有时甚至替代行使了国家机关的一部分职能,当稳定压倒一切时,所有的信访机构都成为社会稳定工作的指挥部,“花钱买太平”、“摆平就是水平”等成为信访工作的实际考核目标。信访制度原有的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等作用基本上趋于弱化,信访方式亦成了相当一部分民众与政府抗争维权的主要手段,以领导批示为信访督办的依据带有人治色彩,而“传达室”和“邮局”式的归口转处,使庞大的信访机构非但没有彻底化解不断涌现的社会矛盾,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股消解力量。
改变群众盲目信“访”的现状,构建健康有序的信访环境,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推进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构建和谐有序的信访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权利意识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的渠道。通过信访这种非法治化的方式,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受到制约,政府执政的水平不断受到检验,司法体制中的种种矛盾不断得以凸显,最终推进中国法治化的进程。毫无疑问,信访活动和信访制度在我国现时来讲,还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制度,认为信访就是“人治”而宜予以取消是不现实的。但面前来讲,信访成了一项不受制约的权利,部分信访人无休止的缠访、闹访、重复上访,有的甚至采取极端手段向政府施压,公然与政府对抗,完全置法律于不顾继而引发规模性群体性事件。因此我们必须从规范信访秩序上入手。要修正现行信访制度中与法治不相符的种种做法,走出利用信访形式在现行法律制度外恶性循环的怪圈。对于群众的诉求,该坚持司法手段解决的,严格依法处理,对于无理缠访的该终止受理应及时终止受理,信访人在维权时违法的,要依法处理,坚决维护司法权威,坚决不开妥协的口子。
其次是进一步健全和创立群众信“法”机制。要着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在普学、普懂、普用上下工夫,向广大群众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用法,不迷信权力,相信法律,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意识;同时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和法律监督,不滥用权力,依法行政,坚决不走“官治”之路。要着重完善法律体系,从“权为民所用”的机制上创新,实行权力平衡制约,坚持坚持司法独立,坚持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要理顺党、政、法的关系,着眼从政治体制改革上创新。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加强民主建设,理顺党政与法的关系。要正确引导群众“双信”,从善待群众诉讼机制上创新。既要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又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敢接近铁律,只有这样,群众才可能在习惯走信访之路的同时,更愿意选择法律这一权威途径去解决应该由司法部门来判断的问题。逐步使诉求群众做到该找信访部门的找信访部门,该找司法部门的找司法部门,让信访和法律有机统一和发展,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服务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