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全省信息化工作要点
2011年全省信息化工作要点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里的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1年我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深入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坚持“持续创新、以用兴业、集约共享、安全高效、促进融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新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力争到今年年底,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超过30%,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IICI)达到0.65。重点做好以下6个方面的27项重点工作。
一、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继续抓好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完善实验区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实验区建设评价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试验范围,召开实验区建设协调会、现场会,加快两化融合由“导入期”进入“提升期”。启动两化融合“助企服务行动”,资助各市实施培训计划,为实验区重点企业培训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人员。
2、优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建立投融资机制,支持制造行业重点企业在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等环节信息化改造。组织2010年度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评选,加大制造行业信息化优秀项目宣传和推广力度。建立省、市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开展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决策辅助、人才培训等支撑服务。
3、扎实推进“四个一百”工程建设。落实对首批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的扶持,抓好经验总结推广。完善“四个一百”工程项目认定管理办法,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中心、数字化装备制造中心、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能源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建设。
4、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深化农村信息化重点联系省份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编制现代农业信息共享目录,整合各类涉农信息,率先建成省级涉农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现代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站。继续开展“信息化下乡”等农民信息化培训活动。
5、加快发展信息化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服务方式和业态,启动信息化服务业领域数字物流、智能金融等一批试点工程,推动服务业扩大总量、提高素质。整合服务资源,建设面向区域、行
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山东省服务业信息化发展意见》,适时召开服务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推动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良好运营,力争年内实现14家试点园区与平台对接。牵头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
6、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出台我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若干意见》,召开全省电子商务发展大会,继续开展电子商务优秀网站评选活动,优化电子商务发展良好环境。组织山东省电子商务企业认定,以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建设10个面向区域、行业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系统,培育100个电子商务重点企业。
二、稳步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与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7、认真抓好《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任务落实和分解。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指导、推动物联网发展。建立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加强部省合作,建立省与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的合作机制,争取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8、积极开展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培育形成若干物联网产业基地。面向经济、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等领域,逐步建设智能工业、数字农业、智能电网、智慧矿山等12个重大示范工程。
9、营造更加良好物联网发展环境。召开物联网推进大会、物联网发展高峰论坛,加强物联网工作发动、知识普及和行业宣传。建立完善我省物联网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跟踪监测。
三、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新一代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0、编制出台《山东省三网融合“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意见》等要求,结合全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和通信企业新一代网络建设,积极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编制好《三网融合发展规划》,力争上半年出台。
11、督促做好三网融合国家级试点工作。积极协调引导青岛市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加大政策、技术支持,做好经验总结推广,推动其他各市三网融合尽快开展。
12、建设省级三网融合集成播控平台。建立统一的节目内容管理平台,实行集中播控管理。协调推进省级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分平台的建设与对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在政府管理、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13、开展省级三网融合城市试点。参照国家和我省试点城市应具备的条件,尽快确定我省省级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引导各试点城市在国家相关规定框架内,积极探索制定适应本市三网融合发展的推进模式。
14、加快三网融合政策制定。加快研究制定推进三网融合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三网融合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制造,壮大三网融合相关产业。适时组建成立我省三网融合产业联盟。
四、深化电子政务和重点领域社会事业信息化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持续改善民生。
15、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我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启动基于电子政务外网的“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服务平台”,为全省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科技防腐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评选山东省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结交流“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经验。
16、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与应用。开展2011年政务网站绩效评估,引导政府网站不断强化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与民互动的能力,推动政府网站应用不断创新。
17、重点推动基层电子政务应用。开展针对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的专题培训,召开市、县级电子政务工作现场会,深入研讨、交流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研究制定推进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的方法和模式。
18、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出台《山东省电子政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联合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开展电子政务考核。
19、有效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开展基于五大基础数据库的共享与应用。积极协调公安、民政、人口计生、国土资源、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涉及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企业基础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和人口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启动我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制定《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见》。
20、扎实推进国防信息动员工作。继续推动各市建立信息动员机构和信息动员协调工作机制,尽快形成保障能力。充实完善山东省国防信息动员潜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与省军区国防动员综合指挥系统对接。完善信息动员系统平战转换机制,制定信息动员平战转换方案。
21、积极发展城市和区域信息化。深入开展我省“无线城市”试点,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大力推进移动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继续推动城市“一卡通”,开展城际互联互通试点,探索跨城市应用的“一卡通”支付模式。制定《山东省关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实施社区信息普遍服务工程,逐步建设开通省、市、县、社区多级社区居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区网上协同办公平台,推广“社区电超市”、“信息亭”等专业化、市场化的数字社区
服务平台。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支持若干服务于区域发展的信息化专项工程。
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促进“平安山东”建设。
22、组织信息安全攻防演练。在省内重要信息系统内模拟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测试应急处置措施及省应急支援中心反应能力。
23、开展2011年信息安全检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办法》,对2010年信息安全检查整改情况进行落实,继续对有关单位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24、建设开通政府网站运行监测平台。以省应急支援中心的平台硬件设施为基础,完善软件设施配备,加强技术力量支持,建立横向联接省级各部门、纵向联接17个市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实时掌握各级、各部门门户网站运行情况。
25、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环境。召开全省信息安全培训会议,通报2010年省级单位、各市信息安全检查情况,安排2011年工作。开展信息安全主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调研起草《山东省电子签名条例》。
六、制定出台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引导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26、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合理采纳相关建议意见,加紧《规划》(草案)的修改工作,按要求提交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尽快印发贯彻实施。组织各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本市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突出重点任务,落实保障措施。
27、制定发布《山东省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山东省信息安全发展规划》和《山东省电子签名与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做好相关规划与国家、省信息化“十二五”总体规划的衔接。
第二篇:省局2012信息化工作要点
2009年信息化工作要点
当前,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深化应用、强化管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全省系统信息化工作在全国工商系统和省直部门的领先位置,2009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实施“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提升改造工程”。随着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日益普及和广泛,网上数据量大量增加,现有的部分网络设备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故障率明显提高,必须对现有的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按照信息化提升改造工程实施要求,今年要全面实施以办公场所信息化提升改造工程、机房重要设备更新改造工程、业务软件调整完善工程、软件开发建设工程、安全体系建设工程为重点的“五项工程”,以便使网络设备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保障信息化应用工作开展。为此,各级工商机关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对工程建设的经费保障。
二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加快对业务系统的整合、完善。以创新服务理念、促进依法监、积极支持和服务改革与发展为目的,进一步加快对业务系统的整合、完善,积极推进以12315系统为重点的软件统一工作,努力实现业务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真正出体现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
三是,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积极开辟新的监管执法领域。
在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形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的同时,根据业务部门改革创新的需要,加快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广告监测系统、领导辅助决策系统、网上效能监察系统的建设,努力实现各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智能化。
四是,进一步加强网站运行管理,全面提升网上服务水平。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现有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为基础,采用最新动态开发技术对红盾信息网站进行改版,重新规划和设置栏目,丰富网站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完善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强化网站内容更新保障机制,提高网站的社会公信力,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树立良好工商形象。
五是,进一步加强安全体系建设,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在加强网络维护的同时,加快桌面安全系统和网络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主要安全设备的集中监控和日志分析,实现对全网安全设施的风险监控。同时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技术防范水平,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网络的高效、畅通和信息安全。
六是,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对原有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使信息化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促进全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形成以制度促规范、以制度强管理、以制度保应用的工作格局。
第三篇:08年松江信息化工作要点
上海市松江区信息化委员会
松信„2007‟36号
2008年松江区信息化工作要点
各镇、街道信息科、区政府各部门办公室:
2008年,我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松江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推行电子政务为重点,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区建设,显现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支持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发挥信息化在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和谐松江等方面的作用。依据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主要工作包括:
一、以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完善区域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要求,结合松江实际,努力实现“对外服务多样化、内部运作规范化、政务监管透明化、电子政务一体化”,实施“四个面向、三个渠道、一个平台、两个体系”的松江区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内容。
完善区政务信息平台。建设统一的政府办公门户,整合分散和数量繁多的应用系统,形成统一的登录界面。建设统一的认证授权平台,推进数字证书的应用,实现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电子印章等安全应用。继续推进法人库、人口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的开发开 1
放,建设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在法人领域积极探索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库之间、各条块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统一的基础服务平台,集中公共应用模块功能,提供事务管理、公文处理、系统监控等基础服务功能。建设完善两大体系,从完善法人领域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建立法人领域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入手,完善法人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强信息资源一数一源和共享交换管理工作。
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效能政府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统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建筑企业安全质量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公务卡和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等一批重点跨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和建设“三个更加注重”涉及领域的信息化项目。配合市相关部门推进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在民防、水务、公安等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完善和推广“一站式”企业服务和管理系统在区企业服务中心和街镇经济小区中的应用,实现企业服务和管理系统与工商税务办证系统及经济小区业务管理系统的整合,实现企业审批电子监察功能。发挥信息化社区“三个中心”建设中的有效支撑作用,按照“一门式”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市民服务系统建设,推进与社保卡、计生等业务系统的整合。
积极推动门户网站群建设,按照“统一主网,单位主栏”方式带动各部门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政府门户网站办事功能,实现内外门户互动,在企业审批预审、政府信息公开、市民服务和网上信访等方面进一步实现网上互动应用成效。建设“一线式”呼叫服务中心,实现热线合并、统一接听、按类受理、即时分派、限时处理、回访复核和
有效监督的机制。
完善信息化项目审核制度,探索梳理区级信息化项目效果指标,探索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提高项目应用成效,完成全区信息化水平测试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加强信息化应用推广的制度研究,总结和推广一批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和应用先进单位。完成公务人员信息化操作技能全员培训,完成信息主管业务培训,建立业务系统操作人员培训管理及考查办法。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农村效果
发挥三级政务网络在应用支撑方面的作用,建立农村基层网络设施共享机制。完成所有街镇与区电子政务平台对接工作,加快推进镇村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联合涉农部门建立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文化、政务等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合力推进市民服务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延伸到村委会居委会,将政府服务切实落实到基层。配合主管部门在试点基础上完成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东方农村信息苑等重点工程的落实。做好电子健康档案与区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共享工作,为农村和社区卫生建设提供支撑。开展“千村万户”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对村干部、村工作人员、信息员等农村基层工作者及农业大户等重点人群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训人数2000人,普及人数10000人。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松江新城服务能力
按照松江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完成佘山旅游度假区、新城区、老城区和东部工业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继续推进信息管线、通信局房、无线通信基站的集约化建设,以及信息通信架空线
入地、无线通信基站的景观化改造。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试验网络建设。适时推进松江新城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定并完善政务网络管理办法,制定公务网络管理责任制度,在技术、运行、应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完善综合防护和监控体系、容灾备份和密码技术的网络信任体系。
五、服务信息产业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对本区范围内信息产业各领域企业情况的摸底工作,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平板显示器等重点技术和产品,支持集成电路、软件行业、外包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继续推进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定工作,对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做出计划性安排。完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普及银行卡应用,根据上海市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做好推广应用的宣传工作,并在饮食、娱乐、商贸零售等行业全面推广应用。加强本区域产业特征研究,贯彻落实《关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精神,开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计划编制工作,认真组织实施。
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显现政府公信力
建立和完善区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制度,各政府部门建立适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工作手册。组织政府部门领导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精神,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编制区政府信息公开实务汇编。重点推进公共资金使用、行政处罚结果、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规划、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完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点建设,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与建设社区“三个中心”工作结合起
来,设立多渠道政府信息公开的查询点数量,方便市民群众查询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继续建设完善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网上和现场受理方式。在叶榭镇政府信息公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街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按照市的有关规定,将信息公开工作向公共企事业单位延伸。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对各单位在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流程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规范对“三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评价方式,试行政府信息免予公开审查和备案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积极落实公文类信息目录编制备案系统的推广应用。继续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月通报制度。探索信息公开发布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使用。
七、扩大联合征信范围,打造诚信松江软实力
建设并开通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信用信息归集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政府信用信息的归集。积极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加大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推广使用信用记录和征信产品。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各行政机关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加强“松江诚信网”建设,强化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热点、重点问题的信用监管。加强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开展诚信宣传活动。
八、持续做好实事项目及重点工作的推广应用
继续做好社保卡、学籍卡、居住证的办理工作,特别是要配合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申领发放工作,加大社保卡的覆盖面,并完成70岁以上老人优惠服务专用卡的申领发放工作,继续做好居住证制卡发证工作。以社区为载体,逐步完善社保卡、居住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功能。拓展“家校互动”、市民信箱等实事项目的应用和服务功能。做好区内重要会议信息化保障
工作。
上海市松江区信息化委员会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2007年信息化要点
抄送:市信息委、区政府
上海市松江区信息化委员会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共印10份)
第四篇:全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工作要点
全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工作要点
围绕税收中心工作任务,全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技引领、务实创新,贯彻全省税收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管理创新、数据突破、项目推进、运维规范、安全巩固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信息管税,着力提升信息化运维和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全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扎实开展应用项目推广,推进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加强项目建设工作,保证建设质量。
一是做好纳税服务绩效考核系统的建设和上线工作,完成系统联调维护和运维工作。
二是开发智能税务终端应用程序,实现纳税人发票真伪查询和税务人员的移动办公。
(二)做好应用项目的推广工作。一是完成风险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按照省局推广方案,协助征管部门在全市全面推广工作。二是按照省局推广计划做好综合办公系统软硬件和网络安装调试,odps公文处理系统历史数据的备份和迁移工作,配合完成系统上线工作。三是加快pos机查询缴税项目的推广,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广运行;四是做好社保费通过财税库银方式缴库扩面推广的技术支持工作。五是拓展存量房价格评估系统的应用面。做好相关技术支持工作。六是完善网络在线发票系统。扩大网络在线发票的应用面,开发网络在线发票兑奖功能,实现二维码发票真伪验证以及短信提醒功能。
二、夯实税收数据基础,力争数据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继续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税收业务和基层部门工作需要,以风险管理系统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电子税收数据质量审计、核查和整改工作;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日常考核机制。
(四)以数据分析利用为主题,在数据管理上实现突破。以深化数据应用,服务税收工作为主题开展数据管理工作。开展征管报表专项主题数据分析利用工作,对征管业务系统中征管报表部分进行梳理,提出省、市、县级业务部门实际需要的报表需求,提交省局评审和开发。
三、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保障作用
(五)做好硬件平台项目建设。一是做好硬件基础平台的搭建工作。按照省局安排利用虚拟化软件构建虚拟化云计算平台,将现有将现有服务器纳入云计算平台,应用系统向云计算平台迁移,实现应用平台的优化整合。二是配合省局完成税收数据灾备中心设备平台升级工作,保障税收数据灾备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
(六)做好金税三期工程网络和安全项目建设。一是做好金税三期省以下网络和安全建设工作。按照省局要求,制定实施方案,进行网络和安全项目建设。二是优化县区局和税务所的网络设置,实现双线路的自动切换。三是根据纳税服务绩效考核工作需要,升级市局到区县局的备份线路,更换路由设备,提升网络带宽。三是建设全市广域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在市局部署广域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加强对全市广域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合理分配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的运行效率。
(七)做好机房基础环境项目建设工作。一是改造省局税收数据灾备中心暨市局中心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完善机房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加湿系统、通风系统的功能,加强机房的统一管理,提高运维效率。二是改造机房综合布线,增加供电和网络布线,满足新增设备的需求。
四、加强运维体系建设,规范运维管理
(八)加强网络和硬件设备管理。一是加强网络管理。制定全市地税系统网络建设、网络配置、网络运维技术规范,提升全系统网络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强硬件设备管理。制定计算机类设备更新管理办法;及时更新市局中心机房硬件平台的老旧设备,保障各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九)规范应用系统运维管理。一是建立健康检查规范,加强系统运行监控。从应用系统的配置信息、性能、业务数据质量等方面,制定健康检查制度,明确健康检查指标,定期开展系统健康检查,有效降低系统风险。二是制定网上办税系统运行维护规范,加强系统的运维管理,在实现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逐步在网上办税系统实现数字签名功能,提高网上办税的防篡改和防抵赖性。
(十)做好信息化日常运维工作。提高应用系统日常运维质量。在各项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时,配合做好需求分析调研,确保各项税收政策及时有序的落实;加强沟通,利用各级运维资源,做好问题管理平台的运维管理工作,按月开展问题分析,为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定期更新问题知识库,充分发挥问题管理平台效能。
五、强化安全管理,巩固信息安全体系
(十一)巩固信息安全建设成果,深化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继续做好安全检查。将安全管理要求和日常运维工作相结合,梳理和细化基础环境、硬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管理等日常运维工作的规范和要求,逐步建立安全运维制度框架、管理机制,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全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十二)做好信息安全整改工作。根据信息安全风险测评工作、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整改工作任务。一是强化安全管理,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等级保护专项培训、对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完成信息系统有关备案工作。二是加强技术防范,通过部署集中授权访问控制系统加强对运维工作的安全高效管理,通过部署抗ddos攻击设备,加强对门户网站的安全防护,根据省局对ca认证系统意见,制定ca认证系统的应用规划。
(十三)推广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根据省局对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的试点情况,适时在全市推广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规范终端用户的使用行为,力争达到合规进、授权用、加密传、安全存、审核出、销毁净、日志留的应用目标。
六、完善管理方式,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
(十四)完善信息化建设内控机制。按照公开、透明、高效的原则,建立责任清晰、任务具体、程序规范、操作透明,便于督办考核的信息管理内控机制,用于规范内部管理,实现工作程序化、流程化和标准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十五)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按照结构适度优化,素质不断提升、作用更加突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岗位培训。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培养精通业务和技术的综合人才,不断提升信息化支撑和运维保障水平。二是通过传、帮、带等措施,实现新人的岗位锻炼,不断促进人才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
第五篇:教育部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一、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方式
(一)强化应用驱动,促进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支撑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信,完善政策环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制度规范建设。进一步指导各地深化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统筹推进,加强工作督导,强化宣传培训,开展国际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推进机制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政府统筹引导,多部门合力推进,社会各方积极支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政策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发挥学校和师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三、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核心目标
一是完成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十二五”目标。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基本实现每校至少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5-2016学年新增参与教师200万名、“优课”3万堂,使参与教师达到400万名、“优课”达到5万堂;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推动“易班”应用覆盖到8个省和1/3的部属高校;推动各地开发本地特色资源,鼓励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实现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应用。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大幅提升。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数量达到4500万,使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
四是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平台运行、资源汇聚与服务的政策机制,实现与20个以上省级平台以及若干地区平台、企业平台的互联互通。
五是进一步推进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普遍应用,形成贯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教育机构等基础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六是扩大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评,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60万人,中小学校长5万人。启动新一轮的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完成培训800人。
七是启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遴选一批示范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教师和课程,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模式,进行推广示范。
八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安全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完成部直属机关和部属高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通报机制,加快灾备中心和数字认证体系建设,开展信息技术安全培训工作。
四、2015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
1.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观指导与部署。
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系统总结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明确“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基本思路,动员部署各地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部署,研究制订“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科技司)
(二)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2.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
深入推进“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机制,列出未接通宽带网络学校清单,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同和与企业的沟通,实施分类指导,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全覆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逐步将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学校建设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每所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责任单位:科技司、财务司、督导办、规划司)
3.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
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培训交流,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责任单位:职成司、中央电教馆)
4.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的推广应用。
在中西部地区完成国家开放大学第二期252间云教室建设,实现与一期云教室的互联互通;总结优质资源快速分发、共享等应用模式,提升优质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建设云教室资源管理系统,通过与学习的平台的对接,实现课程资源生成与应用的一体化。(责任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5.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继续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教师参与,2015-2016学年新增参与教师200万名、“优课”3万堂,使参与教师达到400万名、“优课”达到5万堂;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建立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专家库;完善资源评估准入机制,鼓励企业系统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和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开发应用的新机制;推动各地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基础性资源全覆盖、个性化资源日益丰富。(责任单位:基础二司、科技司、中央电教馆、人教社、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加强专题教育资源开发,开展“中国梦—行动有我”中小学生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和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发布2015年专题教育社区建设与应用报告、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案例与评析,打造一批精品专题教育社区。(责任单位:基础一司、中央电教馆)
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总结、展示、交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责任单位:基础二司、中央电教馆)
贯彻落实财教﹝2013﹞342号、343号和财教﹝2014﹞47号文件关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的要求,探索建立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增长机制及用于购买信息化服务的政策措施。(责任单位:财务司、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6.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大赛成果广泛共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的平台建设,探索有效的数字资源建设、汇聚、推送和共享机制,构建持续运转的信息化建设生态圈。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启动面向部分行业的资源开放行动计划。举办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责任单位:职成司、科技司、中央电教馆)
启动国家开放大学第三批100门网络核心课程建设,探索形成网上教学规范和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启动20门在线通识课程和2万门微课程建设,构建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和社群互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责任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7.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完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的审读上线和资源共享课的结项验收;研究CALIS和CADAL项目发展和运行维护机制;继续建设100个左右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开展资源、平台、队伍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持续服务实验教学,保证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机整体。(责任单位:高教司、高教社)
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使“易班”应用覆盖到8个省和1/3的部属高校,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高校达到500所,设立校园网络通讯站300个。加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资源开发,开展系列网络主题教育。(责任单位:思政司)
8.组织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制订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方案。继续做好新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数学》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责任单位:民族司、基础二司、中央电教馆、人教社)
审定整合既有优质维汉双语教学资源,向新疆中小学校免费配发并做好应用培训。(责任单位:中央电教馆)
9.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继续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制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出台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办法,实现国家平台与20个以上省级平台以及若干地区平台、企业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争取覆盖2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1000万名学生。(责任单位:科技司、中央电教馆)
10.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验收工作;组织开展人教版资源更新和一个新增版本资源开发,为教学点配送更多适用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对教学点教师的业务指导,持续加强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支持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开展教学点优秀案例和区域典型经验交流,促进教学点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责任单位:基础二司、科技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教育电视台)
(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
11.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
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有效机制,加大与企业交流合作力度,加快推进“人人通”取得新进展,使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90%以上高等学校师生和100%开放大学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教研、互动交流和自主学习,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新模式,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责任单位:科技司、基础二司、职成司、高教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国家开放大学)
(五)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12.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根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深入普遍应用,形成贯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及办学条件等动态基础数据库;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与整合,基本形成支撑教育管理的国家级系统、省级系统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用的云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大力推进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制订相关标准与规范,加强区域统筹,做好试点示范,探索机制创新;编制教育管理信息化“十三五”建设与应用方案,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责任单位: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相关业务司局)
全方位推进“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更新基础数据信息,实现与有关业务系统的有效衔接,完成教育现代化的监测与评价等系列重大专题分析研究成果的植入;推进大数据应用,发挥监测、评价、预测及预警功能,为科学决策、宏观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制定教育数据管理与使用办法,规范数据的规划、采集、共享和使用。(责任单位:规划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六)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
13.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评,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60万人;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500人的骨干培训和5万人的远程培训。研制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规范并扩大试点,建立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研制网络研修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培训质量标准和培训绩效评估办法等相关政策,全面推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研究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普遍化。(责任单位:教师司、中央电教馆)
14.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
继续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探索建设在线课程,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惠及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责任单位:职成司)
继续开展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丰富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平台,促进移动学习,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服务,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教学的融合。(责任单位:高教司)
15.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启动新一轮的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以新任教育局长为主,计划培训800人;举办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班,培训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100名,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能力。(责任单位:科技司、基础一司、人事司)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开展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工作,将教育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各个方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目标的全面完成提供组织保障。(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七)全面推进战线教育信息化工作。
16.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
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先期在基础教育领域遴选一批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应用模式的示范点,组织专家重点指导,培育一批能够发挥示范应用、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学校、教师、课程,加以推广;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开展示范点培育推广工作,形成分层推进机制。(责任单位:基础二司、科技司、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17.加快推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
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部署,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多方投入、健全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各项重点工作,如期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各地要统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根本解决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有无的问题;组织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教师普遍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巩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建立起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机制;组织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校长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八)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支撑保障机制。
18.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
完成《2014年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报告》,督促指导各地工作;制订《2015年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进一步推动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责任单位:督导办、科技司)
19.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责任单位:科技司、人事司)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行政职能处(科)室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管理体系。(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20.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和专家咨询机构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的作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战略咨询。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战略研究与技术支持机构建设,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教育信息化国际进展报告、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责任单位:科技司)
继续深化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指数,逐步积累并建立发展监测数据库和可视化系统。(责任单位:中国教科院、中央电教馆)
21.加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安全工作。
研究制定部直属机关和部属高校加强信息技术安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健全工作机制。与公安部联合部署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部属单位网络安全通报机制,指导各单位建立完善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事件监测体制,加快灾备中心和数字认证体系建设,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工作,推进“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行动,举办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责任单位:科技司、思政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2.开展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岛联合举办首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对信息技术推动未来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研讨,宣传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成果与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责任单位:教科文秘书处、科技司、政法司、基础一司、基础二司、国际司、中央电教馆、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3.加大教育信息化宣传力度。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组织重点报道、加强新媒体推送、组织网络微访谈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大部署、重要政策和进展成效,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力度,继续做好信息化专版报道。(责任单位:科技司、新闻办、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