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公安局加强完善信息制度经验材料

时间:2019-05-12 14:3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公安局加强完善信息制度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公安局加强完善信息制度经验材料》。

第一篇:县公安局加强完善信息制度经验材料

县公安局根据“灵敏、迅速、准确、有效”的信息工作原则,从信息的捕捉、传递、处理,到反馈、通联、考核,环环扣紧,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公安信息工作制度。它们主要有:

一、信息专题分析制度

在不同的时期,确定“热点”专题,定期召集有关部门信息员进行专题分析研究。会前,发出议题通知,请

信息员做好发言准备。会后要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较高层次的专题材料。

二、信息编缉制度

规定信息编缉人员必须及时阅处基层和机关当日报送的各种信息来件,按轻重缓急提出处理意见,做到不漏报、不误时。并坚持适用对路原则,注重信息的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避免政治错误和事实差错。

三、送审制度

规定凡涉及综合性强、重要的信息应由信息编缉人员送办公室主任或局分管领导阅处,特别重要的信息送局主要领导同志阅批。

四、通联制度

局信息办公室经常与信息员保持联系,每月下发信息需求要点,每季度召开一次机关信息工作例会,半年召开一次全局信息员例会。

五、评奖制度

对信息员的信息专稿、用稿都要逐篇登记,按信息采用的等级、采用范围,实行记分制。信息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按累计总分由高到低决定奖励等级。

我局逐步完善信息工作制度以来,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是信息上报数量增加,传递迅速加快,克服了信息网络渠多水少的现象。今年1—2月,我局报送州局内网信息量、被采用量名列全州前茅。二是控制了信息的流向,提高了信息的流质,信息工作人员从只追求数量转变到数量质量并重。三是促使公安信息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随着信息工作制度的完善,该局信息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工作起来有条不紊,克服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了有序性和自觉性。

第二篇: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不规范的信息披露可能误导各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决策,从而遭受损失,由此引起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影响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的效率。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升财务治理信息披露质量, 就必须构建完善的、可操作的信息披露责任机制, 强化上市公司执行层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责任, 包括足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对财务欺诈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缩小盈余管理空间, 加快有关制度建设的步伐。

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的问题主要有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产权结构缺乏合理性;财务决策权利过于集中,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其凸现的财务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剩余财权安排的对象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地分析,从优化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角度, 在具体措施上,主要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促使债权人参与公司财务治理,完善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等措施来实现。

总之, 当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有利于加速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 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创新, 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我国上市公司健康、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亚娟:《从猴王事件看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财会通讯》,2

第三篇:借鉴美国经验完善财务重述制度

摘要:财务重述制度在美国是比较成熟的财务报表前期差错更正制度,近年来在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刚刚引入财务重述制度,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在介绍美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同时,建议我们国家在公司治理、证券监管和司法实践上建立配套措施,使前期差错更正的追溯重述法和以前运用的追溯调整法明显区别开来。

关键词: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作了较大变动。最突出的一点是要求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新准则把追溯重述法界定为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在会计准则指南中对追溯重述法没有更具体的规定,只是简单地指出,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和追溯调整法相同。以至于有人据此认为追溯重述法和以前的追溯调整法虽然从文字上看似不同,但从内容和会计处理的结果看无实质差别,两种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完全相同[1]。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在美国,财务报表的重述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天大的事,重述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破产,会涉及到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管理层的更换和审计事务所的诉讼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因前期差错导致的财务报表重述和因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追溯调整相比,是一件严重得多的事件。拟对财务重述(FinancialRestatement)制度的发源地——美国的情况作一考察,并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议。

一、美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制度的规定和现状

财务重述制度在会计处理上包括追溯调整和重新表述两部分内容。上市公司在出现需要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情况后,应按照公认会计原则(GAAp),对前期差错进行追溯调整,同时对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重述。重新表述的具体做法就是向SEC提交10-K/A(经修改的报告)或10-Q/A(经修改的季度报告),代替以前存放在SEC的电子化数据系统(EDAGR)中的或季度报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还需履行证券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根据Form8-k中4.02条的要求,公司应该对以前发布的财务报告不再有效作专门披露。如果公司合理预见重大差错的更正事件将会对投资者决策或证券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也应该及时进行披露,不能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通常披露信息的方式是发布新闻公告和向SEC提交Form8-K格式报告,或者两种方式兼而用之。例如安然公司(Enron)于2001年11月8日向美国证交会提交Form8-K,宣布由于隐藏债务和虚增利润等问题,准备重新表述1997—2000的财务报告。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于2002年6月22日发布临时公告,宣布存在一笔不恰当的资本支出导致虚增利润30多亿美元,因此拟对其2001财务报告和2002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重新表述[2]。《萨—奥法案》(Sarbanes-OxleyAct)通过后,美国强化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作用,也加强了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导致美国财务重述案例一再创出新高。2006年12月,美国学者LynnE.Turner和ThomasR.Weirich所作的研究表明:2005年有1295家美国上市公司(含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填制了重述财务报表,几乎是上一年记录的两倍。相当于12家公众公司就有1家重述报表(2004年是23家中有1家)[3]。另有资料表明:2006年全年,美国公众公司共发生1876起重述案例,比上一年又上升了45%[4]。

二、财务重述的后果财务重述制度不仅是一个会计处理问题,它还涉及到监管、司法等一系列领域。从根源上看,财务重述可能源于会计人员的疏忽,更可能源于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分析师的预期,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往往会夸大收益、低估费用,其结果会推升股票价格。Richardsonetal.(2003)的研究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更试图保持持续的盈余增长和正向的意外盈余。从结果看,财务重述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诸如公司的形象受损、进入资本市场受阻、信用评级降低、股东价值下降、股东提起诉讼,还有可能招致证监会调查以及巨额的费用支出,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引起整个公司的全面破产,像安然、世通一样。财务重述的后果主要包括:2.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正如LynnTurner(SEC前任首席会计师)所说,“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重编财务报表,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者损失和对经济的更大影响”。Wu(2002)对投资者信心与财务重述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计算了公司发布财务重述信息前后的“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sresponsec

,4.其他经济后果。财务重述还会导致一系列对企业不利的经济后果。诸如财务重述导致资本成本的显著上升;信息风险的上升并影响了股票的报酬率;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盈利预测值显著下降,预测值的离差显著上升,这些研究都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Desaietal.(2006)的研究还发现财务重述导致了管理层变更,显示企业的经营者受到了惩罚。

三、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还刚刚起步,它是在财务报表中差错信息更正的会计实践中逐步发展并确立的。如果把会计准则中有关差错更正的规定作为财务重述制度的一部分,那么我国财务重述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1998年TCL通讯刚刚配过股,1999年出现巨亏,2000年(调整前)有少量盈利。到了2001年,该公司主动对其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公布在2000年少提坏账准备4392万元、少提存货跌价准备2556万元事实,并进行追溯调整。事后,TCL通讯2001年实现2154万元的利润。如果不追溯调整,2001年就要消化上述潜亏,会出现亏损。为了实现盈利,TCL通讯选择了让以前大亏的做法[6]。TCL通讯有问题的财务报表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有关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失败问题的大讨论。

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03年。证监会在TCL**后迅速采取了行动,对会计差错作了专题研究,证监会不排除某些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调节各年利润,以达到融资标准或避免因连续两年亏损而使股票被特别处理的目的。12月1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首次提出了公司应当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方式及时披露更正后的财务信息,此时财务重述制度已经初见端倪。

但与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相比,此时我国的制度中仍然广泛存在会计处理不清楚、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财务重述制度还没有上升到准则的高度。除此之外,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朱莲美(2006)曾对2006年年初沪、深两市74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2005财务报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进行过归纳、对比和分析,发现自愿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大多公司都调减了以前已确认的利润,从而相对调增了2005的净利润,并且其相对影响金额占报告期净利润比重很大,往往超过30%。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中,以前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比其他业绩较好的公司发生的差错多。可以推测,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次变革以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007年1月1日实施)为标志,该准则首次正式提出了“追溯重述”的概念,显示会计准则与监管部门法规的配套,标志着财务重述制度的正式建立。

对于本期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会计差错,我们国家长期实行的追溯调整法,而追溯重述法和追溯调整法之间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区别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方法都要求调整本期会计报表期初留存收益和有关项目,不必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及相关项目。不同之处在于,追溯调整法不要求重编以前的会计报表,以前的财务报告虽然已经丧失了相关性和可靠性,但依然可以不加标注的存在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上。追溯重述法则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编报以前的财务报表,修正后的报表和原报表并列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便于投资者进行比较,以避免投资者的信息误判。

四、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建议以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标志,我国财务重述制度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将来,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将会逐渐增加,投资者对其关注程度也会提高。对于财务重述制度能否有效遏制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为了使财务重述制度能够顺利实施,使其在遏制财务欺诈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该制度:

1.对财务重述制度的实施尽快出台更加具体的指导办法。前期差错达到什么标准称为“重要”,必须有个明确的规定,以防止上市可以钻这个漏洞,对前期差错拒不重述;对上市公司的自愿重述和迫于外界压力的强制重述,要区别对待,并要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对于上市公司虽有前期差错,但可以免于重述以前财务报表的条件,也应有具体的规定。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2.把财务重述和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相结合,按“不利”原则决定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能否为监管

层通过。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对于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发行债券等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如连续三年盈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等标准,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述指标,不惜在前期差错更正上作手脚。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对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即使报表上调整的是上年的留存收益,审查融资条件时,视作当期事项考虑。

3.把财务重述和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挂钩。许多上市公司设有与公司盈利目标相挂钩的管理层奖励措施,如奖励给高管人员的购股权证、股票期权等。这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高管虚增盈利的直接动机。如果出现了财务重述,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因前期差错而多得薪酬的情况下,必须有相应处罚措施,按非法收入的数倍返还公司。

4.在司法实践中强调财务重述和审计失败的联系,强化外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既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证明其经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仍存在重大差错。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此类问题则必致于审计失败,在由此引发的诉讼中,负责审计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应有举证责任,证明上述差错与自己无关。如果不能证明,则应承担审计失败的责任,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投资者的赔偿要求。参考文献:[2]王啸,杨正洪.论财务报告的重新表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3,(2).

[3]LynnE.TurnerandThomasR.Weirich,ACloserLookatFinancialStatementRestatements:AnalyzingtheReasonsBehindtheTrend,theCpAJournal.2006:12

[4]美国增强资本市场竞争力剑指会计审计改革[N].中国财经报,2007-07-20

[5]于鹏.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7,(9).

[6]马贤明,郑朝晖.会计&迷局[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财务重述制度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四篇:试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试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摘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一直是监管的核心,广大投资者要想了解上市公司最主要的渠道主要通过信息披露,而中介机构或者监管部门要想监督上市公司也是主要依靠信息披露所提供的情况。因而,信息披露制度成为研究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监管实践可知,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理论,结合有关事实,探究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足的现状和原因,就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 提纲: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概述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及意义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

信息披露制度,也称上市公司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及其信息披露义务人依照法律规定通过法定的方式和途径将其自身的财务变化情况、经营状况、盈亏情况等信息和资料向社会公开或公告,以便使投资者了解公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及决定如何投资的制度。它既包括在证券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也包括证券上市之后的持续信息公开。

我国《证券法》的基础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三公原则中尤其以公开原则最为重要。公开原则是公平、公正原则的衡量标准,也是公平公正原则发挥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证券市场上有许多涉及上市公司的违规和舞弊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完全的贯彻好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好广大投资者利益,减少甚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公开原则成为世界各国证券法律制度的重要原则,信息披露制度在各国证券法律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要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意义(1)有效约束证券发行人的行为

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约束证券发行人的行为,使其不能在发行阶段舞弊,也促使发行人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按照公开原则的要求,发行者必须将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系的资料通过法定程序和在法定载体上进行公示和说明,这就是发行人重视财务制度建设,促使发行人加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这就是发行人处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为了提高投资者对其公司的认同程度,必须不断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2)是证券市场顺利形成合理发行与交易价格的前提和基础

股票价格的形成过程清楚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甚至全球经济形势都是股票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但是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特别是盈利能力是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公司的盈利状况很大程度上由公司的管理情况决定,所以经营情况的好坏是股票价格的间接决定因素。这也是广大投资者选择某只股票的参考依据。因此,公开原则将公司的经营情况在内的大部分信息公之于众,从而使广大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更加理性和客观,从而使股票的价格更加合理和贴近供需关系。

(3)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内在要求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投资者的信任和投入,资本市场就会不断的萎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正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建立信心的前提条件。首先,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广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者前获得应有的信息,并以此进行判断和决策。这样一方面消除了盲目投资的不利情况,自然而然的减少了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同时内幕信息和内幕交易是公平投资者的天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内幕信息的不利影响。这一制度使得广大投资者在一个相对安全和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投资,从而保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巩固了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

(4)有利于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虽然法律赋予了证券监管部门许多行使权力的手段,但是公开的信息始终是监管部门了解上市公司经营情况以及获取上市公司违规线索的主要来源。监管部门既可以运用已经公开披露的信息查处证券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监管部门还可以利用市场上公开的信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从而能够有效的指导投资者开展证券投资活动。因此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维护投资者信心,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范现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包含三个方面,证券信息制度、会计信息制度和审计信息披露制度,这是最基本的三个框架构成因素,因为各国的监管体制不同,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不相同。目前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各国都有自己不同的证券监管模式,但是就目前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立法模式和框架:

规定越少,而越往下,针对某些特定时间的“暂行规定”较多,各项规定纷繁杂乱,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个别规定或重合或缺位。而且法律层面的规定都较为概括,从而缺乏可操作性。不难看出,从整体数量上来看,我国法律层面的规定较发达国家而言非常之少,而专门针对证券市场的法律则只有《证券法》,由于《证券法》要兼顾到整个证券市场的规制,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条文上不免过于概括与笼统,从而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对于上市公司首次信息披露的规定只是在

决策标准”和“价格标准”。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在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重大性标准缺乏统一性,不利于操作,虽然关于采用一元体系还是二元体系的争论仍在继续,也有观点认为二元体系更加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但要建成一个完善而又成熟的证券法律体系,从长远来看最终仍是需要采取统一的重大性标准的。其次,《证券法》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所规定的重大性事件概括性较强,没有清晰的概念界定与标准界限,容易导致主观判断,因而给实际操作过程带来了难度。

(三)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处罚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应对信息披露失真的处罚不力

交易成本理论中包含有违约成本一项,违约成本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违约行为,这引申至法律当中便可理解为当一项行为的违法成本越高之时越容易去遵守法律。在我国,《刑法》中有关违反证券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经过多次修改,根据《刑法》有关条文的规定,证券欺诈行为的相关责任人最高可能面临的是10年有期徒刑和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与修改之前的最高5年有期徒刑和20万元罚金的规定相比己经严厉了许多,这是可喜之处,但我国仍是属于较温和的状态,目前仍有许多上市公司不畏法律通过不实披露获取非法利益。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证券交易所对违规上市公司通常采取“公开谴责”的方式,以期达到惩罚与威慑的作用。但是实践中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其一,被公开遗责的上市公司股价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大的波动,可见市场对于公开谴责的反应并不敏感,反而对此消化得非常快。其二,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对于证交所的公开谴责并不重视。这其中的原因有二,会计师事务所规定了 “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赔偿责任”和“承担连带责任”,这只是笼统的规定,却没有对责任分担的情况进一步明确,这样无疑会增加滥诉的情形。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多层次信息披露法律体系的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体系较少且过于概括,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给具体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证券市场瞬息万变从而也使得法律规定滞后,无法适时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完善信息披露法律的总体框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要加快对《证券法》等现有证券相关法律的修改。面对日益复杂的证券市场,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现有法律对于新产生的问题无法很好地进行解决,因此根据近些年来积累的问题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显得十分必要。当然笔者认为正因为证券市场的瞬息万变,对现有问题进行修改可能仍然难以应对证券市场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还要从长远的角度给法律规定解决新问题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这可以参考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法律,美国的证券市场己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在解决证券市场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方面也己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我国可以从屮吸取一定的经验。

其二,建立多层次证券法律体系,可以考虑从法_屈面增订专门规制证券信息披露的法律,从避免低层级的各类规范之间的冲突而言从法律层面出台专门详细的法律无疑是有利的,可以使i正券市场运作起来更加畅通,并且在其中可以具体对于违反信息披露的民事赔偿诉讼制度进行清晰明确的规定。具体可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将各层次的规范统一格式,统一编号,形成系列,这样既利于上市公司遵守,也利于监管机构执行。另外,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快制定更多详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规范,从而与法律层面的法律形成配套,使得证券市场整体运行得以规范、有据可循。

(二)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定 1.合理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我国在制定证券法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规定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来对信息披露的范围进行规范,例如在65条规定:“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二个月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一记载以下内容的中期报告,并予公告:(l)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和经营情况;(2)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3)已发行的股票、公司债券变动情况;(4)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重要事项;(5)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总体上来说,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基本全面,能够涵盖公司的生产经营各个流程。但是,与资本市场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规定还难称完备。例如美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不仅要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因素纳入公开披露内容,还要把环保部门对该企业的评价等非生产性的信息也列入公开范围,以使公众更加全面的了解该企业的情况。同时规定公司将公司大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行为的自我交易行为、甚至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经验和个人声誉等都要列入公开的范围。

2.明确信息披露标准,建立保障制度

信息公开虽然无法制定统一的公开标准,但是可以完善相关的原则,目前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法律都侧重强调了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但是对于信息的完整性、和便捷性规定的较少。同时对于公开披露信息是否合规的保障机制规定不足,因此,我们建议按照国外的先进做法,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确立信息披露便捷性原则。在证券法或者公司法中设计符合便捷性的条款,规定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方式包括直接交付、固定地点备置以及通过公众新闻媒介披露等。同时还规定了投资者对于所公开的信息真实性提出异议的制度安排。

其次,建立信息披露审查制度。针对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的不真实、不充分、不准确、不及时以及不便捷的现象,建立相应的审查机制。建立和明确审查责任人、审查程序、审查标准、审查流程等,明确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审查责任,建立与审查制度相配套的反馈和修改机制。

最后,建立信息披露合规担保制度。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将信息披露合法性的保证责任转嫁到与信息披露主体相分离的

[3]赵淼: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赵立新: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5]金德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个股异常波动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12(9)[6]李峰涛.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披露与股价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2(3)[7]莫扬.内幕信息披露规则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意义[J].上海金融,2013 [8]李明辉.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若干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田剑英.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违法现象探析[J].浙江学刊,2013(4)[10]]邱龙广.公平信息披露研宄现状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1]凌艳平.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

第五篇: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完善

【内容提要】以瑞典《新闻报道自由法》(1776年)为先河,以美国《情报自由法》(1966年)为榜样,西方其它国家如丹麦、挪威、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韩国以及日本等也纷纷效仿,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建立以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目前,全世界共有四十多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1]我国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公正透明这一目标,也必须走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路子,2008年5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文试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其立法主体是政府,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而导致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就如何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 理论基础 人民主权利 监督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理论

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下,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民众的权利决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就是通过法律确立的保障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权利的制度。人民主权理论和知情权理论构成了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的合理性,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政府信息公开,一般来说就是指政府主动或被动地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掌握的公共信息依法定的程序、范围、方式、时间向社会公开,以便社会成员能够方便地获取和使用。[2]

(一)人民主权。从行使权力的来源看,行政机关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于人民的权力和宪法的授权;从行政权力内容看,行政权力涉及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组织管理,包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福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权力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对它的监督的重要性;从行政权的行使方式看,行使行政权应当是公开的。国家是根据人们订立的契约建立的,大家必须服从公意。公意即为最高权力,即主权。主权应当属于人民。政府机关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人民有权获得政府信息。

(二)知情权(又称了解权)。知情权是信息公开的直接理论基础。“知情权”其基本含义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在现代法治国家,公民是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无论是与公民眼前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活,还是事关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大局,公民对此都享有知情权。知情权是一项原生性的基本权利,只有在对与自己权益相关的各种事务充分知晓的情况下,公民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生活,并对社会承担责任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性

从政府建设的趋势而言,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是顺应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之路。政府信息不仅是政府活动的重要资源,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政府信息开放和公开。

(一)政府信息公开能保障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在宪法上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肯定了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而人民权力的正确行使是以政府信息公开和人民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知晓为前提的。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内在要求。

(二)政府信息公开能有效地与WTO规则接轨。WTO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是透明度,它要求成员方政府应把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规章、普遍适用的司法判例与行政裁决,均应迅速予以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和贸易工作者熟悉它们。透明度原则转化为国内法,反映到国内法律当中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策透明的有关规定。[3]我国制定信息公开法,把政府信息公开活动规制起来,有利于我国履行透明度的法律义务。

(三)政府信息公开能有效监督政府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政务信息公开,要求将政务内容、权力运作过程等向公众公开,这就给予了人民群众以知情权,加大了权力行使的透明度,把权力行使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了解政府的计划、工作程序、办事结果、政府内部的工作纪律,为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监督提供制度保证。

(四)政府信息公开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有助于社会公众通过公开的、公平的、合法的渠道及时获取政府信息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阻塞、信息浪费的现象,使政府信息能够适时地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同时,制定信

息公开法还可以促使政府依照法定义务提供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社会公众可以依据法定权利要求政府提供信息。这将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信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促使实现资源共享,满足社会各界对资源的需求。

三、如何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虽然2008年5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信息公开上还存在着尚待完善的地方。

(一)应尽早由全国人大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法治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而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效力层级上居于明显的弱势。从各国的立法经验来看,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制度,应当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行政法规层次上的规范只能是一种过渡。

[4]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属于对人民政府的权力义务的设定,应当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制定法律而不是行政法规。

世界各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通例是以信息公开为原则,以免除公开为例外,即未被法律明确规定可以免除公开的信息,政府都应当公开。我国也应该明确信息公开的这个基本原则。明确要求,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义务,没有特定限制,所有政府信息均应公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许多非政府组织,包括企业、事业组织和多元化的社会团体,都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信息,从而享有可以支配他人的社会权力,这些社会主体的社务信息也应相应公开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所以,广义的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应不限于国家机关,还有社会权力组织和社会公共团体。也就是说在我国应当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公共机构纳入到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范围。凡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规定、文件及其决策起草过程;法规及规章的起草情况;政府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对投资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分层初步;规划、政策和规定;本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组织、职能;本政府机关的办事指南、政府信息目录等等都要公开。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确立信息豁免公开例外,都是为了保护特殊种类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可能造成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影响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等使社会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信息向未经授权的人披露,就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属于例外,可采用“排除法”对信息公开的范围以明确规定,即首先列举哪些事项不能公开,然后说明排除不能公开的事项都属于公开的范围。如《美国信息自由法》第2条规定了九项免除公开的政府文件。

通过在因特网上建立政府网站进行政务公开,具有集中统一管理、随时更新维护、可长期保存、方便查询利用、扩大公开范围等多方面的优势、是推进政务公开的最有效的形式之

一。[5]应当明确通过网络公开信息,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方式。信息公开的程序,应以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为主,特殊情况的申请公开为辅。《政府信息公开法》应当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拒不信息公开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公众可以采取的救济手段,如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信息公开法都规定,针对这类案件,原告可以向法院提请司法审查。如果没有相关的、比较完善的救济制度,尽管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也很难真正施行。

(二)制定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制度,以保障信息公开法律实现

首先,修订《保密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我国1988年制定的《保密法》,其中诸如对定密、解密程序、泄密处罚以及救济机制等重要制度设置上已远远落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保密法》的修改首先应当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合理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大幅度缩减保密范围。在我国,对于保密文件以外的政府信息是否应该公开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或统一的规定,结果,造成了定保密范围过大,从而使一部分非保密文件也完全对公众封锁和保密。二是应当建立规范定密,科学解密的相关制度。由于定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国家秘密偏多、密级偏高的问题长期存在。因此,要完善定密监督程序,做到依法行使定密权,应明确规定解密的权限和程序,强化解密活动的监督制约。切实改变目前实践中只定密,不解密,甚至国家秘密“终身制”的现象。

其次,修改《档案法》。政府信息实际上分为档案和非档案文件,档案由《档案法》调整,要受到30年期限的限制;非档案文件尚无任何法律调整,因而无法对其进行规范管理。这样一来,档案法实际上限制了档案类政府信息向公众开放。同一个政府信息,一旦归入档案类,则要受三十年期限的限制;如果不归档,则因尚无法律调整虽有公开的可能,但公开的内容可能会无迹可查。可见,档案法的规定不但不利于政务公开,反而限制了政务公开。

最后,加快制定我国的《隐私权法》立法。信息公开法的个人信息例外只是对个人信息披露的保护。在我国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个人数据保护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并加快数据保护法的立法工作,保护个人隐私,促进个人信息的流动。其内容应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电子监控,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公务行为等方面的隐私权保护。隐私权法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对世界各国的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顺利实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介绍】江西省奉新县人民法院,南昌大学在职法硕2007级。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景涛。广州:清理解密十万余项为信息公开提供保障[J].保密工作, 2003(5):6

[2]韩大元 杨福忠。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2):60

[3]张明杰著。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0

2[4]李步云、郭道晖等。公开:沟通政府与人民的渠道[N].法制日报,2001-6-3

[5]周汉华。中国政府信息化及其面临的实践问题,http//:/paper10.asp.2006-05-12

下载县公安局加强完善信息制度经验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公安局加强完善信息制度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安局警营文化建设经验材料

    公安局警营文化建设经验材料近年来,县局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高度重视警营文化建设,从抓教育、抓硬件到建载体、建机制,多措并举,实现对警营文化建设的“四面包围”,不断为公安......

    如何完善人大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当前,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的重点,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论文摘要: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议会,可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尊重,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

    完善制度加强监督

    全省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经验材料 完善制度 加强监督 推进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执行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我市检察机关从2004年开始全面推行自侦案件讯问犯罪嫌疑......

    完善制度机制文档

    建立和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对于推动基层党组织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切实加强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代会制度-完善职代会制度

    职代会制度-完善职代会制度 篇一:坚持完善职代会制度建设 坚持完善职代会制度建设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铁九局集团第一工程公司工会 (2016年6月) 中铁九局第一工程公司自企......

    浅论如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浅论如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作者:佟静怡 匡宗平发布时间:2012-11-30 14:58:37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民司法工作中的具......

    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当前,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突出经济立法的重点,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