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镜铁大队《信仰》学习报告
共产党员要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城管支队xx大队关于组织集中收看党员 教育电视片《信仰》的报告
按照支队的学习安排,xx大队在于2012年7月2日、6日和9日三天认真组织大队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片是一部兼取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现将大队组织集中收看《信仰》的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队学习观看的基本情况
大队历来高度重视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这次的党员教育电视片《信仰》于2012年6月27日起在雄关党建远教视频网一经播放,按照支队的学习安排,镜铁大队集中组织队上的党员干部共计12人(党员8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干部3人)观看此片。学习时间为2012年7月2日、6日和9日上午9:00。每集播放完毕,组织党员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信仰》全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该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这次的集中学习观看,使大队全体党员干部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添工作新干劲、树立城管形象,在工作中干出新的成就。
二、组织党员干部座谈交流情况
《信仰》每集播放完毕,大队全体党员干部踊跃发言,畅谈观后感,围绕片中的感人事迹,组织干部结合学习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交流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认识、体会和工作举措。通过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共产党员信仰”的深入讨论,继承老一代革命家的优良传统,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真正做到为民做事,为民谋福。
镜铁大队大队长xxx认为,这种学习观看活动形式活泼,以后应该多组织。通过连日来的学习,意识到信仰和信念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和思想境界,是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信仰和信念涉及到我们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社会制度、发展方向、前进道路、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是每个共产党员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的根本问题。在今后的日常工作学习中要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科学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在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中增添工作新干劲、树立新形象,在工作中干出新的成就。
党小组组长xxx认为,通过电视片《信仰》的观看,特别是众多英雄模范人物的演绎,认为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所需要一生坚守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政
治信仰,就有了为之追求的目标,就会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为人民谋利益而感到自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党员xxx认为,《信仰》电视片所反映的建国初期王大锹、张秉贵、王进喜等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沈浩、蒋筑英、郭明义、徐虎等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是在信仰旗帜的感召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城管监察员,今后更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敬岗爱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入党积极分子xxx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时刻以一个党员先锋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
三、对学习观看活动的主题评价
大队全体党员干部通过认真观看《信仰》这部电教片,接受一次深刻的政治信仰教育,重温我们的入党誓词,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始终坚定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仰,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我们的党旗增光添彩。这次学习观看活动与创先争优、“效能风暴”和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紧密结合,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通过大队这次集中组织收看纪录片《信仰》的学习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受益匪浅,认为这种观看活动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又有教育意义,在今后的政治理论学习中建议多安排、多组织。
Xx大队
二〇一二年七月九日
第二篇:纪录片《信仰》分镜
分镜头脚本
信仰价值
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当代穆斯林经常用“立足伊斯兰教信仰,以信仰真主为核心,努力和社会主义文明相契合,以爱国爱教为原则”的道德建设,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等等。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
基督教信仰的力量来自哪里?(或:为何基督徒要加入教会?)
2006-11-2
2[引用]柳之坪: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中国的基督教组织会逐步的削弱下去,它们的组织色彩会逐渐销褪。不热衷教会的基督徒的比例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逐步走向民主、自由进程。更进一步说,当中国实现了民主、自由后,基督徒和基督教徒的数量都会停留在一个小的可怜的数量级上。[引用完]柳之坪:
我不敢说比你更有智慧,但是要说到对基督教,对《圣经》,对中国教会的了解,我自信比你多的不是一点而已。我也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中国的基督教会越来越强大,基督徒的组织形态会越来越明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同一个。
因为你根本不明白,基督教传播了两千年,它的力量在哪里。和佛教,道教什么的不同,至少从外在看,基督教的力量就在于“信仰的生活化”:基督教不是一套理论,一堆教义,不是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虽然这些也很重要),基督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人类群体生活的方式。
对于基督徒而言,教会的意义不同于庙宇或者道观,教会不仅仅是在一起举行基督教宗教仪式的地方,更是一个信徒进行公共生活的地方,基督徒称之为“团契”(这同时是一个名词和动词)。基督徒的个人信仰和信徒的公共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基督徒公共生活越发达的地方,基督徒越多,信仰越坚定——并且越是真正认识基督教信仰,从信仰所获得的力量也越大。
佛家和道家都讲求个人性的静修,看重个人心灵的感悟,我们所常知的所谓“闭关”就是一种静修的极端形式。所以越是佛家的高僧,越是花很多时间在静修之上。世界上很多宗教都讲求“内在修炼”,现在各种带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西方心灵修炼术也是如此(我毫不奇怪中国这些年会时髦奥修、克里希那穆提之类的,“出口转内销”式的东方产品)。但基督教不是如此。
虽然基督教也注重灵修,读经、祷告之类的。但是基督教从来就不认为存在“一个人的基督徒”。如果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所注重的是信徒心灵中“向上和神的沟通”,那么,非组织化的基督徒有可能在个人性的灵修生活中达到很高的信仰境界,但圣经教导我们说,只有在学习和群体相处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获得信仰的真谛。
比如圣经说到爱:
“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一4:12-20】
爱是基督教的一个核心教义,而基督徒领悟这个教义的关键就是在教会(作为“信徒的生活共同体”)实践彼此相爱。任何一个人,如果读了圣经,深以为有理,于是拿着圣经每日研读,背诵,然后自己在家里祷告上帝,钻研神学书籍,他会自以为很了解基督教,很了解圣经,以为自己很懂得“爱”,也很“爱”上帝。但是圣经说这样的人根本不懂得基督教的爱,因为他没有经历在教会中基督徒的彼此相爱。
有人当然会问,基督徒难道不可以在社会上学习爱人么?他可以对邻居友好,对同事真心,关爱社会,周济穷人,参加慈善组织,保护濒危动物,救助失学儿童,这不都是实践基督教的爱么?为什么一定要加入教会呢?因为基督教所讲的爱,和上面的所例举的事情并不一样,虽然包含它们,但是远不止这些。一个读了圣经,又参加了爱心组织的人,并不就一定懂得基督教的爱。
《圣经》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讲爱的文字,其中一部分是这样的: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1-3】
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把“周济穷人”和“舍人为他人”看做和“爱”不同的事情。我们都以为周济穷人是爱心的表现,现在的白领一族,最喜欢以各样的慈善和环保活动来表现自己的爱,但是从基督教的角度,这些只是“自私”的扩展。我本人做过类似的事情,甚至曾一次给路边乞讨的人一百块钱(我可不是有钱人),但是那些还不是“完全的爱”。我自己从这些周济和慈善活动中所得到的精神满足,我自身价值所获得的肯定,远远胜过我在自己富于有余之际所施舍出去的物质。这一点甚至不需要懂得基督教,懂一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可以了。如果连这个也不懂,至少应该知道我们的老祖宗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单纯的慈善行为不是爱,而是人类个体自身的需要,只不过比起物质需要而言,层次高一点,属于精神需要而已。
那什么是基督教所说的“爱”?在这里我不能详尽叙述,但是我至少可以指出一个重要的维度,如圣经所言:
“爱是恒久忍耐”【林前13:4】
这就是说,当你面对一个你最不喜欢的人,身处一个让你感到难受无比的环境,你却能为了他的益处而愿意“恒久忍耐”,这就开始接近基督教所说的爱了。而恰恰教会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首先,教会是一个所有信耶稣,并且因为共有一位天父,共同拥有同一个上帝的灵在心中而相互称为“弟兄姐妹”的地方。教会里的信徒,在你认识他们之前,熟悉他们之前,他们已经是你的弟兄姐妹了。
其次,教会是一个犯罪之人聚集的地方。基督教的教义称,世界上的人都是罪人,而教会之于社会所不同的在于,教会是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是罪人的罪人所在的地方。教会并非充满圣人,很多时候恰恰相反。
第三,当你拥有一大堆和你其实很陌生,个性,习惯,爱好,气质等各方面都毫不相同的“弟兄姐妹”,你必须拿他们当真正的亲人看待,而他们又不都显得很可爱(他们又确实如《圣经》所言,一个个都是罪人)的时候,说实话,你的艰难生活开始了。这就是教会和社会的不同之处。
在社会上,我们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屋中,自己做自己生存空间的主人,最多和配偶孩子分享(现在连这个都难了,单身的人,离婚的人,丁克的人越来越多),然后在茶余饭后,跑到外面——需求层次低一点的人,喝喝酒,逛逛街,层次高一点的,做一点公益、慈善事业——心满意足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小空间。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人和事情,则尽量远离。即使是讨厌的工作和讨厌的同事,为了挣钱、生存而不得不面对,我们可以只是每天漠然地去做,漠然地相处,大家保持一个合乎社交礼节的,但是心灵相互封闭的距离。我们所有对世人的爱,不过是封闭的心灵生活中的“饭后甜点”。
但是在教会,爱是生活的主食。《圣经》要求我们去爱其他人,和他们一起生活,并且告诉你“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不再是我们维持自己心灵私人小生活之余的的小游戏,而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最严肃的人生功课。
如果你不能和这群承认自己是罪人,也实在是罪人的基督徒——他们和你一样,都有私心,毛病,问题,性格缺陷乃至心理幽暗——好好相处,在各样的冲突,纷争,矛盾,委屈,心灵的伤害中学习“恒久忍耐”,去真正的向他们做出发自内心的,爱的举动,和每一个学习爱的基督徒一起,共建一个爱的教会共同体,同时,在各样的痛苦、混乱和迷茫之中,没有被似乎是没有止境的“恒久忍耐”搞得神情萎顿,情绪沮丧甚至精神错乱,而是积极地通过支取上帝对我们的爱,恢复自己的心灵,治愈自己的伤疤,形成成熟的信仰人格,在一切痛苦和患难中,真正从心底里生发出对上帝,对人,对世界的爱来(至少每天改变自己,靠着上帝对你的爱,一点点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么你就还没有真正了解,什么叫基督徒的“爱”,你也就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我们称之为“成圣”)的基督徒。圣经说: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6-8】
所以,真正基督教爱的力量,只有从教会生活中来。基督教两千年来真正生生不息的动力,就来自于基督徒在教会中不断地实践对罪人的“恒久忍耐”。那些靠自己读圣经,钻研神学书籍,灵修,祷告,冥思去“信基督教”的人,那些在如此做之余参加一点环保和慈善组织的人,他们可以很满意于自己的“信仰生活”,觉得自己层次很高,境界很高,可惜那根本不是基督教。
基督教和很多其他宗教的不同就在于,很多其他的关注的是个体人的“生存品质”,所谓之“层次”、“境界”或者“几重天”,而真正的基督教关注的是“关系”——“人-神际关系”和“人-人关系”,并且认为信仰的核心是找对“人-神际关系”,由此人类才能确认“我是谁”这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并且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人-神际关系”的建立,关键的步骤之一就是建立正确的“人-人关系”。这样一个关系,不仅仅是相互保持应有的礼节,所谓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应该是真正充满上帝之爱的关系。
所以在《圣经》中,当有人问耶稣基督说,要是总结一下,一句话说上帝所有的诫命和规定是什么的时候,耶稣回答说: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9】
当然,我当然不能说,凡是组织起来的都是基督教,江湖帮会,政党组织都是组织起来的,外国有很多政党以“基督教XX”命名,那都和教会无关。但是真正有力量、有生命力的基督教信仰,只可能存在于教会这个基督徒的生活共同体之中。
柳之坪,我回过头再来跟你说,你可以唱衰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说基督教不会兴起,这我不跟你争。但是如果你多多少少看好基督教的发展,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如果基督教真的在中国有一些发展,那绝不是因为远离教会,独自一人过“信仰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恰恰相反,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教会,并且终生成为它的一分子。
第三篇:学校观看学习《信仰》情况报告
南兴学校观看学习《信仰》情况报告 根据德阳市教委的要求,我校党支部组织了全体在职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收看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为确保大家能够准时、认真收看,支部采取了按时集中的方式组织大家在初中部多媒体教室分两次观看和学习: 10月18日下午收看了《信仰》第一集“只要主义真”和第二集“壮志换新天”;10月19日下午收看了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学习后,李玉勇校长组织了大家对《信仰》的讨论和总结。
经过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
各位党员在观看后,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好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努力争做一名让家长满意的教师。
第四篇: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
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
当!
昨晚8时,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本集反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本集有首次公布的落马腐败分子的画面,有对党的自我革新决心与能力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生动采访。
△《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九集 《党的自我革新》这棵泡桐树是1962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亲手栽下的。兰考群众为了纪念这位人民的好书记,将这棵泡桐树亲切地称为“焦桐”。“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1990年,习近平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时,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此后,习近平又三次来到兰考。他不仅在这里亲手栽下了一棵泡桐,还特意将兰考作为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2014年3月17日 河南兰考 总书记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总书记:焦裕禄精神仍然是我们现在需要弘扬、需要秉承的一种精神,因为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475天它就凝聚成一个永恒,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我们就会坚持这种精神。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人民群众的冷暖与期盼,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沉淀在习近平的心中,成为他带领新一届党中央担负起最大责任的认识起点。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这是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全党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砥砺前行,才能淬炼成钢。历史总是会提出一道道时代的命题。答题者,谓之“赶考”。“赶考”路上,新的重大考验不断扑面而来。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内国际格局深刻变动,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社会思想深刻变化,前进道路上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增多,难以预见的风险矛盾频发和重重叠加,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13亿人民走出历史发展的周期律?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如何保持生命力?这是一道世界性的考题。这道考题,中国共产党也绕不过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破藩篱,去顽疾,立规矩,建制度,正风气,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改革大幕由此拉开。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坚决纠正“四风”人们也许还记得,2012年12月4日晚上七点,《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如约响起。然而,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天晚上,《新闻联播》一条新闻将给未来的中国带来巨大的撞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工作开局之初便从作风建设破题,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2012年11月15日 北京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总书记: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上率下,全党共同行动,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坚决纠正“四风”。然而一些党员干部甚至党的高级干部,却背离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忘记了我们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韩先聪,从2013年1月起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实施后,他仍多次出入高档酒店和私人会所,违规接受党政干部、国企老总、私企老板的宴请。在中央纪委对他宣布立案审查决定的当天,他的手机信息显示,这一天他已有两场约好的饭局,中午晚上各一次。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 韩先聪:我就是2013年的下半年到2014年案发的时候,有多少次的宴请,接受宴请都是这种情况,就是觉得这个好像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会被发现的,侥幸的心理,不会被发现。另外,长时间的那种惯性推动。还有一条就是,想给自己拉拉关系,给自己铺铺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7年5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04万起,处理23.11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27万人,其中包含省部级干部20人。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纪委副书记 监察部部长 杨晓渡: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些考验,其实一点不比战争年代小,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党员如果不能增强自己的党性,如果不能面对现实的腐蚀的挑战、围猎的风险,那么就有可能背离自己的宗旨,把手中的权力用于非正当的用途。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上到下,由内而外,用信仰塑造灵魂,标本兼治,固本培元,凝聚全党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管党治党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展开行动。伟大的改革时期,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刀刃向内,自我刮骨疗毒,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2015年1月13日 北京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总书记:全党同志在思想上一定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2015年6月11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2013年9月22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2016年7月25日,郭伯雄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年3月15日,由于徐才厚病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其不起诉,其涉嫌受贿犯罪所得依法处理。
2016年7月4日,令计划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2017年1月23日,苏荣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2016年10月9日,白恩培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15年10月12日,蒋洁敏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2015年10月12日,李春城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2016年11月11日,**一审被判处死缓。中央严肃查处***、***、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案件,坚决查处腐败官员,彰显了党中央尊崇党章、严肃党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14年1月14日 北京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
总书记: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审议通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1月22日召开的首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在六个分领域小组中,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单列一组。这一信息的披露,立刻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而在此后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更是明确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以改革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成为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关键一招。中央纪委副书记 监察部部长 杨晓渡:党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它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内的党的建设,这个是推进各项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将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专设一个小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充分体现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这深刻揭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陈希:这个总目标的中心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一个是能力。这都取决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取决于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正因为如此,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相互牵连,牵一发而动全身。执政的核心要素就是如何选人用人。2013年末,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被查处,有十多名县市区委书记一夜被免。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2014年下半年,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被披露,四百多人涉案其中,再次震惊全国。2016年9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辽宁省人大换届选举产生的部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的报告,更是开了人大常委会的先河。在此之前,辽宁政坛迎来深度震动。2011年10月,在辽宁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上,时任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通过拉票贿选当选省委常委;2013年1月,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换届选举,时任阜新市委书记王阳、时任省财政厅厅长郑玉焯,通过拉票贿选当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这一次会议上,有45名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通过拉票贿选当选。辽宁拉票贿选案,涉及党员干部人数之多、情节之恶劣、性质之严重,令人震惊。辽宁省委原书记 王珉:对辽宁的拉票贿选和辽宁的政治生态的恶化,我承担政治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我应该向党中央、向辽宁干部群众忏悔。忏悔,洗清不了被熏染的政治生态。作为一个具有96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始终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能力,既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以及中央2014年1月14日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直击选人用人之弊的要害。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局长 王维平:
中央对汲取辽宁和衡阳、南充这几个典型案件的教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级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的责任。从组织部门来说,就是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式地去考察了解。改革选人用人体制机制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改革选人用人体制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改进推荐考察办法,多从谈话调研中听民意,多从口碑中看德行,真实了解民意,正确集中民意。这样才能提高民主质量,也才能把更多的好干部选出来。沈阳市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区书记 胡静琴:我们现在心里有杆秤了。一定是把那些确实对党忠诚、确实是为老百姓想事干事、咱们老百姓信赖的人,把他选进来。如果能干务实的干部不能通过自己的勤勉努力被认可、被提拔,心灰意冷的就不只是干部。在干部选用这个问题上,挡住投机者是第一步。如何鼓励改革创新者,推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则是关键的下一步,就是能上能下。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张学伟: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一直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叶茂,曾经是浙江省丽水市最年轻的一名副县长,由于工作业绩不佳,被调整到了一家市属企业当副总。当时,叶茂感受到了干部“能下”给自己带来的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浙江省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董事长 叶茂:原来是在一个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分管的领导,到一个副总,我觉得这个也是难以避免的,是有一些落差的。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把干部的智慧、能力引导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正道上来,使百姓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增加获得感。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成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对“裸官”有了更明确的定义2014年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裸官”有了更明确的定义。《条例》规定,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不得列为提拔考察对象。清晰的界定,严格的约束,从源头上扎紧制度的笼子。近三年来,全国共排查出副处级以上配偶移居人员5000多人,其中对1300多人进行了岗位调整。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样,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整体推进。改革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在纪委书记提名考察、线索处置、立案审查等方面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这一改革举措加速成型、出台,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强化党内监督专责机关权威、破解地方党政一把手监督难题的利器。巡视组来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时明确要求,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巡视全覆盖。2016年1月12日 北京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总书记:巡视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凸显了党内监督制度的力量。巡视发现的问题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违反政治纪律、破坏政治规矩,违反党章要求、无视组织原则,违反廉洁纪律、寻租腐败严重,“四风”屡禁不绝、顶风违纪多发。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剑指问题,倒逼改革。2016年6月29日上午,中央第三巡视组进驻天津,对天津开展巡视“回头看”。时任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的黄兴国早早地站到了门外,等候巡视组的到来。此时的黄兴国也许把巡视“回头看”理解成了“回眸一笑”。然而,两个半月后,他的政治生命彻底终止在了中央巡视杀的“回马一枪”上。2016年9月10日晚十点半,中央纪委对外发布消息: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早在2014年到2015年间,十八届中央巡视组第一次巡视天津之后,黄兴国还以吃请、赠送名表等贵重礼物的方式,打探另一名巡视发现的涉案高官的案情线索。而黄兴国关心的这名涉案高官,正是人称“武爷”,时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公安局局长的武长顺。武长顺是2015年2月中央巡视组第一次进驻天津后,接到群众举报被查处的。根据中央纪委发布的消息,人们平时所熟知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武长顺几乎无一遗漏。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 公安局原局长 武长顺:“两面人”,白天一个面孔,晚上一个面孔,就是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是自己阳光的一面,自己正人君子的一面。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自己就干自己那些违法违纪的事情,有侥幸心理。天津市委原代理书记 原市长 黄兴国:第一次巡视了,第二次再来个“回马枪”,这一招很厉害。理想信念动摇,打自己的小算盘,出问题了,私欲膨胀。根本的原因,根子上是这个问题——丧失了党性原则,一步一步地放松自己,才走到今天。随着巡视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从常规巡视到专项巡视,从杀“回马枪”到“机动式”巡视,改革后的巡视体制机制,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得到充分显现,真正体现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巡视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随着巡视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从常规巡视到专项巡视,从杀“回马枪”到“机动式”巡视,改革后的巡视体制机制,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得到充分显现,真正体现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黎晓宏:十八大以后通过三次深化实现了巡视工作不断创新。第一次深化是通过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着重于发现“四个着力”方面的问题。第二次深化是着重发现“六项纪律”,同时结合“四个着力”,重在遏制作用。第三次深化是着重发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这三大问题,重在政治巡视,着重发挥它的治本作用。随着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的完成,市县创新巡察工作也稳步推进,发生在群众身边和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也得到有效遏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此次改革,采取综合派驻和单独派驻相结合,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139家单位派驻全覆盖。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 高波:派驻机构要向派出机关负责,重点就是要解决“既管得了又看得见”的这个难题,它是我们党内监督若干个探头。巡视制度的改革成效,只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派驻机构全覆盖,与巡视工作全覆盖一样,印证了制度治党、改革强党的加速度与落实度,迈出了全覆盖的历史性重要一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举措和突破性进展,承担着为大规模深层次改革探路护航的重要使命。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相继颁布施行,传递出全面从严治党“一扣接着一扣拧、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强烈信号。中央纪委办公厅副主任 刘硕: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调整内设机构,清理参加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把更多的力量聚焦到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业上。从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来看,领导干部凡是违法的,往往都是先破了纪,因此必须坚持纪严于法。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刚刚闭幕17分钟后,中央纪委发布消息: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仇和之所以落马,和他主政昆明期间在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中的共腐关系圈有很大关系。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他丧失理想信念宗旨,视党的纪律如无物。云南省委原副书记 仇和:从小到大,从一般的到贵重的,从接受礼品到接受贵重物品,由犯错误走向犯罪,滑向犯罪的深渊,潜移默化地就变化了,这是我个人咎由自取。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处分223人,移送司法机关105人。在强有力的震慑下,2016年有5.7万名党员干部主动交代违纪问题。把肃贪追逃的大网撒向全球一个有生命力的执政党,必定是一个有纪律、讲规矩的党。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创新,就是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的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我们就是要通过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小抓早,通过我们发现党员干部开始有小毛病小问题的时候,我们及时提醒、及时纠正,这样就可以避免他去犯更大的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打虎拍蝇的反腐浪潮,不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淬火涤荡,而且把肃贪追逃的大网撒向全球。那些一贪就跑、一跑就了的美梦,破碎在了这份红色通缉令上。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的统筹协调下,2016年11月16日,潜逃国外达13年之久的“百名红通人员”头号嫌犯杨秀珠从美国回国投案自首。截至目前,“百名红通人员”已有40多人到案。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成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国际反腐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凡提必核” 是医治“带病提拔”的良药翻看一下近年来领导干部的落马信息,出事干部的问题,其实往往出现在被提拔前的原来的岗位上。“带病提拔”,成为诟病已久的顽症。既然是顽症,就必须用猛药。“凡提必核”,就是医治“带病提拔”顽症的一服良药。随着《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的相继出台,对五类漏报的行为和十类隐瞒不报行为,作出了更为明确细致的规定。加强抽查核实,对不如实报告或者存在其他问题的予以严肃处理。中央党校教授 戴焰军:因为原来你光说不抽查不核实的话,制度有时候就会变成一个稻草人,制度的这种威力就体现不出来。通过这种抽查核实,就把它落到实处了。在全面深化改革、自上而下稳步推进党的建设的同时,构建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人员监督全覆盖,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制度之举。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部署,2016年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7年年初,北京、山西、浙江作为试点率先设立省级监察委员会。目前三个试点地区已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机关内设机构调整和人员转隶工作。监察委员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行使必要的权限手段,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也不断作出最新判断。从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七次全会上提出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一词之变,折射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进展,也体现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效。2017年1月6日 北京 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总书记:经过四年多努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风政风明显改善,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需要经历一个砥砺淬炼的过程。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新政频出:从完善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机制,到加强国有企业、社会组织、民办学校的党建;从实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到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从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到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形成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齐头并进、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的良好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一体推进,整体提升。这几年,罗阳、黄大年、廖俊波等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被全国人民所熟悉。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就是新时期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016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闭幕。这次会议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体现了全党的共同心声。
全面从严治党,是这次全会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六中全会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重大安排。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在这场伟大深化改革中的自我革新者。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如此,党对改革的领导才是坚强有力的,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才是信服的,这场伟大变革才真正富有生命力和不辱历史使命。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共分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
第五篇:交口县城管大队调研报告(郭铁生)
(调研报告)
坚持走群众路线 促进城市管理新转轨
县城管大队党支书记 郭铁生
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切实为群众解难题、谋利益。而所谓为群众谋利益,就是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觉管理好城市,为城市管理服务,以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走依法管理与亲民管理相互结合的新路子。
一、以实践群众路线,促进城市管理思想的转变和创新
城市管理思想的转变和创新,就是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总目标,适应城市前进发展的步伐,走群众路线,汇聚广大群众新的智慧和观点,时刻更新观念,革除因循守旧的陈腐意识,结合新密实际,有所超前,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1、实践群众路线,促进城市管理思想的转变和创新,首 1
先是要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必须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长远战略目标,牢固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人力资源、抓人才建设、抓生产力、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立足发动人民群众、汇集人民群众智慧、增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提升群众素质形象、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强磁场”效应,凸现城市管理新优势,进而汇聚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2、实践群众路线,促进城市管理思想的转变和创新,其次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以人为本,是管好城市的关键所在,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贯彻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就是要在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群众为前提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等问题。作为扎根本土的“草根经济”,其在活跃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是城市不可缺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能一味强调取缔、清理,要进行规范管理,规划合理的市场和空间,使人民群众有谋生和发展机会,做到市容与繁荣的协调统一。
3、实践群众路线,促进城市管理思想的转变和创新,最后是要因时、因地制宜。当前,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集聚城区,随之带来的人流物流量也集聚增大,不可避免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人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迫
切需要适时适地的在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及人员配置上进行调整,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与时俱进、同步发展。决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脱离我县实际搞“效仿管理”和“超前管理”,要根据群众的需求,设置合理的、适宜群众生存的模式,密切深入群众“取经”,依靠群众“立制”,建立适宜群众生产生活生存的新秩序。
突出解决的问题:一是着重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城市管理创新意识不够,执法和管理中观念陈旧,学习虚于应付,专业知识不扎实,不能适时接受新观点、新主张,不能适时根据工作需要加强自身学习,从而更好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二是解决大局意识不强,思想不求新突破,思维转换不快等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创新意识和水平,提高城管干部和职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科学的群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理顺城管执法体系,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社会任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真正实现“全面覆盖、长效管理、和谐共处”这个目标,必须紧密地依靠群众“群策群力”,以群众的参与为治标的基础,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标本兼治。
1、建立科学的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机制,必须部门联动、发动群众、齐抓共管。因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是广大的人民
群众,和大多数人民群众打交道,群众的知识层次和文化水平层次不齐,所以城市管理具有广泛性、经常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管理工作不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参与管理城市,坚持在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的前提下,做到吸收人民群众参与管理,而且是要吸收有威望、有知识、水平高、懂法律、懂管理的群众参与城市管理,进一步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多管齐下,打好城市管理攻坚战。首先是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要将行政处罚权和规章制度进行集中,明确城市管理部门的“龙头”地位,明确监督和管理权限;其次是各单位、部门之间要明确专人负责,抽调人员全面参与城管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便于统一指挥调度;三是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吸收群众管理城市,经常性开展各类群众参与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爱护环境活动、“作文明人树新风尚”活动等,形成群众积极参与、市容常抓不懈、环境靓丽宜居的良性局面。
2、建立科学的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机制,必须刚柔并济、管教结合。首先必须要以走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为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管理必配服务、执法就要帮助”的思想,执法管理过程中,要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全程监督,通过柔性、阳光的执法方式将问题解决。但是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
同时,我们必须要保障在坚持依法治理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和谐,绝不能降低管理标准、淡化法律的严肃性,更不能让少数善于“钻空子”、只图私利、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经常与城管执法人员“打游击”的不法分子逃避法律的惩处,尤其是对肆无忌惮而又无视法律的人员,绝不能讲情面,必须要严管重罚,绝不姑息、放纵。
3、建立科学的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机制,必须全面统筹、协调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走群众路线的基本主线,也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所以,城市管理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与城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相协调。一是要处理好点面、内外之间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既要提高主次干道、繁华地段等窗口区域的城市品位,同时也要兼顾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二是要处理好市容与繁荣之间的关系。繁荣与市容相互促进、和谐统一,对部分群众占道经营、设置门头广告这些有利于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但又或多或少会对市容造成影响的行为,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结合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三是要处理好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符合部分群众眼前利益、能带来短期效益,而又影响城市长效管理的短期行为,要正确分析、坚决制止,使城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群众化,减少城市管理的成本,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突出解决的问题:一是正确解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不按制度办事和管理,管理方法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得力等问题;二是正确解决规范执法管理和柔性执法、人性化执法的矛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优化执法管理环境,为城市管理服务。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1、坚持走群众路线,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必须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一是要讲究语言执法艺术。语言接触是执法活动面对人民群众的第一接触,更是同当事人进行沟通、取得当事人理解配合和获得周围市民群众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的文明用语,不但是个人素质与修养的集中体现,而且可以增进与相对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要切忌使用有伤群众(当事人)自尊和感情的语言,要和风细雨、有理有节的进行教育引导,化解执法矛盾。二是要讲究行为执法艺术。冷静的态度、耐心的听讲、细致的分析,是避免矛盾激化、保证执法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方法,要善于从群众(当事人)的争辩、陈述中分析群众(当事人)的心理想法,进而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处理,或者情感感化,或者说理教育,或者依法强制处理。三是要公平公正办案。在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对各类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结果要把握适当,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牢牢掌握群众(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必须得到改正这一原则,对群众(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果断作出处理,以保证执法效果的实现,在执法活动中忌滥用权力,忌处罚随意性。
2、坚持走群众路线,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必须提高市民群众整体素质。人民群众是城市活动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群众素质(卫生习惯、文明意识、法制观念)的高低直接决定城市管理方式、水平和成效,所以必须在提高群众法治观念和城管意识上狠下力气。一是要在教育中提高。要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习和培训制度,有步骤地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广泛的社会公德教育、执法管理技巧教育,加大深入基层说服教育的感染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群众的文明素质;二是要在环境中陶冶。要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人民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逐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三是要在参与中养成。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和执法管理监督活动,使人民群众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四是要在约束中强化。要通过加大各种法规的执法力度,查处不文明行为和违章行为,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在人民群众中传播,通过管理和约束使得人们的行为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
3、坚持走群众路线,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必须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宣传是增进理解、加强沟通的最佳途经,耳闻目
染的宣传势必会起到潜移默化效果。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构建立体化城市管理宣传格局,利用图像、声音、文字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典型经验以及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将城管工作社会化、公众化,增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与误解。同时要开辟电视、报纸曝光专栏,对违规违章行为进行公开曝光,根据相关条例指出存在问题,尤其是对恶性的违规违章案件和屡教不改的违规者,要狠抓狠管,加以惩戒,增强城管法规的权威性。
突出解决的问题:一是解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管理方法欠妥当,执法管理方式不合理、执法技能不高等问题;二是解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不能文明执法、执人情法、不依法执法、不按程序执法、粗暴执法,不按程序收费、收人情费等问题;三是着重解决群众不懂法和提高知法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高执法技能和水平,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管理执法的实效性。
2014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