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在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方面以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物理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现代技术的进程。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强有力地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了社会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我们物理教师要进一步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结合我的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同行老师们交流。
1.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目标
我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应该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改变生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建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文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要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教师实践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实践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解决在常规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有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并实践计算机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活动。陶昌宏老师那时就在北京的物理教师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课和公开课,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单摆”、“平抛物体的运动”等内容,收到较好的效果。2007年,我在蒙城县第一中学,上了一次公开课“自由落体运动”,课上采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在全县老师中引起了较高的评价。
在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我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确实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认知心理学启发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让学生既看得见,又听得到,还可动手操作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进行表达与展示,在表达与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欣-1-
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经过自己内心体验,加工、处理相关信息,由此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对知识的获取、记忆、应用以及对知识再创造的效果将大大的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出现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
2.1教师演示型
采用课件上课比传统方法上课有许多优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能模拟出一些用肉眼、实验或其它电教手段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让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模式,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素质教育真正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2.2学生参与型
学生每人一台微机,可以直接调用教师课件、下载的网页或直接上网(要有很好的上网限制软件),查找所需的资料。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找所需资料,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最后再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样,不但学生能够学习到书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通过网络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例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的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时候采用的是Powerpoint课件形式展现了加速度的定义,并且用DV录制了汽车从静止到启动再到加速运动的一个过程,并让本班的同学参与了运动,当放到这段录像时学生看到自己挺高兴,兴趣大大提高了,通过录像和我的简短的几句话很轻松地就将加速度介绍给同学们。
2.3作专题网页
让学生自取所需。在讲《万有引力和航天》时,制成了以此为专题的网页,通过查阅互联网,建好相关内容的链接,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先进的航天水平,以动态的方向向学生展示了卫星的运动,以及我国卫星发展的辉煌历程,以及了解到我国新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的情况。这样就把教科书与现今科技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现今的科技发展水平,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上进心。
3.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3.1未来的教育模式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脑科学基础上
人类的信息化、全球化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使劳动者的结构、劳动者工作内容、劳动者工作对象发生巨大变化。要求人们对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更新、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造等能力不断加强,对现代技术工具的操作和更新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要发生变化。未来的教育模式建立在信息技
术与脑科学基础上。
信息技术与脑科学,一个作为教育的外部条件,一个作为教育的自身条件。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外部条件,使教育教学的手段更加先进,它能够逐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发生变化。
3.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2.1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一个不懂课件制作、不懂网络技术的教师,在教学中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必然会处于非常被动的窘境。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求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将真实的情境、模拟情境、虚拟的情境等展示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应成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内容之一。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师,要利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改变,信息素养不断加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2.2业务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教育现实。我们要进行以人为本心理学发展起来的自主学习,以使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只有学习先进的育人理念,才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的目的。
物理教师的“说”、“写”、“做”等传统的基本功与信息素养是互相补充、互相优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忽视哪个方面都不符合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都还阻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些青年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当好,但板书、板画基本功较弱,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却是空白,同样会制约老师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用字母“e”表示教师的信息素养,则物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就应该是“说”、“写”、“做”、“e”四个方面。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下,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坚持扬长补短,将“说”、“写”、“做”、“e”四个方面的基本功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是自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下和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4.在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无趣,乏味,没有波折,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4.2不能“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不能突显这节课的重点,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4.3不能忽略实际的实验操作
利用微机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如果一味的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会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如果长期要学生接受他们所怀疑的信息,那么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新回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上,与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4.4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
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合理的分配课堂时间,把握电教时间的限制,留取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在信息时代中占教学方式主导地位,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02.(8)
[3] 郑春和,中学生物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深入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革。信息技术虽然没有改变物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但却改变了课堂结构,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教学环境是新课程的亮点。电子白板等设备的使用,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大的提高,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教学的融合是我们每一个高中物理老师必须要面对和研究的新课题。如:高中物理学科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等等。下面简单谈一些认识和感受。
一、高中物理学科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QQ、微信等已成为人们生活娱乐和学习的一部分,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正改变着传统课堂。“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的出现,对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那么微课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微型化处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微课程设计中,教学内容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反映微课程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教学内容应该尽量选取那些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不了、具有较大教育教学价值且相对简短又完整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加工、修改和重组,使教学内容精简、完整,教学目标聚集单一,教学表现方式多样化,使其更适合微课方式表达。
教学内容的微处理。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而对其进行微处理。根据微课时长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在内容分割上,把课程分割为不同教学过程。分别是:一揭题设问,激趣导入;二切入主题,逐步推进,引发思考。
2、媒体设计――合理运用视听媒体技术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最终表现形式,优劣性直接决定微课质量。目前微课视频媒体呈现形式多样,分别有摄制型微课、录屏型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及混合式微课。
微课作为在线教学视频,需要满足在线学习者为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体验。尤其现今信息时代,数字化教育资源已颇为丰富,要提高微课的应用程度,必须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提高重视可用性设计的意识。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颠倒化课堂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空间,将知识传授扩展延伸到课堂外,提倡学生运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有效吸收新知识,同时课堂内着重对知识加以内化,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翻转课堂对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知识学习加以转换或调换,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提高。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1)课前设计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首要步骤就是课前设计,通过课前设计,着重对学生物理学习自主性加以调动,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提高,增强翻转课堂的有效性。
(2)课堂设计
翻转课堂的设计环节是在课前设计的前提基础上,对学生课前学习进一步深化及巩固,从而将学生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意识。(3)习题及作业设计
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较易陷入的教学误区之一就是开展题海战术,忽视物理概念的传授、物理过程的体验,导致学生盲目做题,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借助翻转课堂,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相关习题及作业,根据学生具体学习能力差异,把作业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既能培养学生物理自学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为宽松的习题及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不再过度注重解题数量,而是更重视解题质量及过程,使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注意要点(1)教师要着重加强自身素质能力提高
翻转课堂涉及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做到整体掌握,在制作视频等资料时,既注重形象直观,又进行有深度的提炼加工,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要点。
(2)注重全体学生有效参与
翻转课堂注重学生自主性发挥,强调学生开展有效的自学。而在学生自学环节,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差异,容易出现知识学习及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参与积极性上更高,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积极性则有所不足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加以重视,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环节,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翻转课堂中。
(3)后置作业的布置要适度得当
翻转课堂模式下,在后置作业的布置上,可以着重让学生通过视频自学,在其他作业类型布置上从简,从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真正体现出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上的作用。否则,不仅会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会损害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虽然没有改变物理课程的内容,但却改变了课堂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教学环境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新课题。
第三篇: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与课堂教学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科学的实验。”这其中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今的物理课程把实验看成了灵魂。的确如此,新教材改编以来把实验纳入了每一堂课程。打开书本,一眼可见多种有趣的实验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的眼中。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把做好实验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一节课中实验没有做好,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没有意义的课,没有重心的课。学习物理应从实验着手,在实验中如果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那么这节可就是糊涂的乱动和抄科学家结果的课。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物理学习中要使学生能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充当了学习中的主要角色。
下面是我个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注意的几点。
一、设计趣昧性课堂实验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物理的环境中去。
案列一:讲解“压强”时,先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拿铅笔尖压在自己的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手疼痛的感觉。分析得出“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顶住这只笔的尖端和平端。轻压后比较两指的疼痛感,又得出“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物体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然后再引入“压强’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案列二: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让学生区分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来敲击7个音阶,分别以相同的力敲击一次,再以不同的力敲击一次,通过听声音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不同的。从而使学生想去认识声音的高低与大小。
案列三: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用吸管去吹蜡烛的火焰,分别从烛焰的左右两边吹,观察到烛焰左右晃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并没有直接去吹蜡烛的火焰,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蜡烛火焰晃动的原因。
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二、设计好课堂演示实验讲解新课
初中学生对物理特别是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师可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做好实验及适当增加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合适的玻璃瓶做“玻璃瓶吸鸡蛋”。相信学生惊讶于实验‘表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大气压强的作用真是那样的。学生概念的转化形成也就容易了。教师演示的示范性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学生模仿力强,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整洁、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为此,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目的明确,教师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现象形成概念,学习有关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或者是示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还是兼而有之,总之目的必须明确。使教师与学生都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生动直观:演示实验要求实验现象明显、准确。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准备。不能有任何微小的疏漏导致课堂演示实验的失败,教师即使做过多次的演示实验,课前也应动手再做一次。对于现象不清楚的演示实验,必须想方设法加以改进。为了便于后面的学生看清楚,教师可以巡回演示。凡是能动手做的演示实验最好不用实验挂图和实验录像片模拟演示实验来代替。操作规范:教师对演示实验中每项基本操作都要规范化,不要只是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演示实验中才注意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而对其它实验则忽略了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作用。经常这样,学生也会仿效教师随随便便做实验。在电学实验中经常会碰到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应该把滑片放在阻值最大位置等注意点。教师演示操作时一定要操作规范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实验不可缺少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他们掌握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学会一定的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开始接触实验时,操作协调性并不好,教师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给学生示范性的操作指导,重复演示。同时让学生反复练,在基本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通过学生实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验是有一定的目的有思维活动,通过实验教学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在训练学生“电流表使用”时教师要注意在有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要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进入探索问题。第一要观察什么,学生刚接触电学仪器时,让学生每人一个电流表,让他们利用感官去认识并令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外形到构造、从功能到应用任其发挥。第二要训练什么,在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然后让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兴趣直接引入实验,当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调动,出现的问题都已解决。实验中学生的主动的求知欲就这在特定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
四、设计好实验讲解习题
学生在在课后做习题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同过来是讲解以后,学生记住了解题的过程,但还是不能理解。问学生原因,说是没有见过这些现象不理解,所以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案例一: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还会问到灯泡的电功率如何变化等等。这个题实际上就是在判断电路中的电流,灯泡两端及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如何变化的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讲解这个问题做了如下实验,在源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在灯泡两端并联一个电压表,通过移动滑片让学生亲自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二:学生在比较灯泡的电功率时也出现了问题,例如在讲一只100W的灯泡和一只40W的灯泡串联起来以后,哪只灯泡更亮的问题时,学生也难以理解。所以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示教板,在上边安装了4个灯座,2个串联2个并联。讲这 3 个题时就先在课堂上做实验,先将2只灯泡串联,再将2只灯泡并联。让学生在试验中观察到同一只100W的灯泡串联了以后反而比40W的灯泡暗了,这个实验既加深了学生的映像,又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理论分析中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
通过实验的重视及加强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造能力,克服了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物理量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 要:充分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通过这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动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促动教育观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各因素的深刻的变化。21 世纪教育是终身教育,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学模式是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基础的战略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教育来说,其技术和手段呈跳跃性发展和更新。作为教师,应充分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通过这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动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水平。那么,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普及与应用,将如何适合新的课程改革,如何显现其优越性并充分发挥作用呢? 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使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仅仅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合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实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水平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但仅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展开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升学
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处理、创新的水平,为适合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动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展开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水平;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动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水平。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实行知识灌输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考虑到效率问题、应考的问题,往往就采用“总结规律式”的方法,这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水平,但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并没有教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领会到“怎样解题”的真谛,也没有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例如在上“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圆柱展开,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柱表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有些学生不知从哪里下手,我就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显示,充分把这个过程显示出来。圆柱的表面是由长方形和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组成的。但是有些学生得到的不是长方形而是一个平形四边形,我又用课件显示这是因为在剪开时不是沿高剪开的,而是沿着一条斜线剪开的。接着我用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把这些图形又还原成圆柱,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些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此外我有动
画显示了无盖或无底时的表面积,即少算一个圆或两个圆的面积。这些效果传统教学是无法实现的,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物理学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创设的问题、提出任务,学生利用教师提升的资源导向,经小组分工、协作探讨来实行自主性研究学习,是一种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探究、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过程。其环节是:情境创设——问题(任务)导向——信息查寻——探索思维——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实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以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品质。在这个层面上它是完成整合教学双重目标的最基本的方式。基于整合思想的这个模式,要求在具体学科教学法中设置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对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获取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达到个别性学习与协作研究性学习的和谐统一。所以说研究性学习模式正是这种学习方法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教学是让学生折、比、量、剪圆形纸片的方法推导出圆周率,因为操作上的不科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网络多媒体软件让学生上机操作,根据直径与周长的数据中支寻找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设计如下:(1)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标直径长度的圆,围成圆的曲线能够展开,并能用电子尺测量其长度,还有一个供学生记录操作数据的统计表;(2)学生拖动圆的直径一端,能够让其长度增长或缩短,圆的周长也同时增大或缩小,围成圆的曲线同样能够展开,并能测量出长度;(3)当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能够向电脑求助,电脑能够引导学生操作,另外设置了一个计算器,便于学生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记录的数据,利用计算器每一次操作的结果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14……倍,顺利得出圆周率。
四..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和分析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学”的特点和规律,将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中心地位转向指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为主。所以,教师要选择和准备各种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获得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完成学习活动。从而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打破了教育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使教育竞争摆脱地域的限制。比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资源库或局域网中,教师和学生可自由地讨论问题。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每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录入自己的看法,增加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教师能够在全体学生中选择一些学生的观点,“广播”给全体学生,引发进一步深入讨论。学生能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根据自己所需要的软件,实行学习。而这些软件是教师和设计人员按照学习者的不同要求设计的具有交互功能的软件。这是时,不论这个学生基础怎样,他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在网上或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的内容,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作为教育者有必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1、建构科学学习的理念,基于当今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改现状,确立多媒体课件优化学生科学学习的新构想。
2、更新教学理念,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生场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回归生活。
3、确立主体思想,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建构自主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即①创设情景,再现生活;②主动参与,提出问题;③操作感知,自主学习;④展示过程,突破难点;⑤信息组合,回归生活;⑥全面评价,发展创新。
4、探索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原理,研究设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实际,开发设计大量教学多媒体课件,并配合使用教育网络,增大学生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要:在所有课程当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该算是最灵活多样的了。作为一名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教育观念
1、高新技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能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传播信息,在信息技术所创的全新环境中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快速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遵守网络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高级信息读写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学习当今“流行”的知识,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了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根除“副科”观念。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这门课从诞生起就被人们划入了“副科”。我们要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根除“副科”观念,重视我们所教的课程。同时我们还应帮助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程的看法,让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二、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份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行,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所有课程当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该算是最灵活多样的了。
1、任务驱动法
目前,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结构,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枯燥单一,为了把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讲FLASH动画制作时往往采用这种方法,让枯燥的的学习有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验任务完成的快乐。
2、比较法
毛主席曾多次提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对 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要“比较”。不进行比较很难发现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本质,从而建立更准确的概念。
例如:学生经常会把“复制”和“移动”混为一谈。学生首先进行复制操作,观察其结果;然后进行移动操作,观察其结果。经过比较,学生发现复制将会导致目标和原来的位臵都会有相同的内容,而移动只是交换了位臵。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强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提高了操作水平,也锻炼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比较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能力。
4、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借用已感知的知识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具有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能力,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和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容易接受,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数据库技术中的数据管理中有一种结构叫做“树型结构”,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课时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树根”就像计算机中的磁盘C:、D:、E:;“树枝”就像文件夹;“树叶”就像文件,并且让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点击图标前面的加、减号,让其感受文件结构就像树发的很多枝,这种方式很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
5、演示与实践法
教师出示实物、挂图,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投影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演示与实践,应选择那些比语言表达更容易领会的过程或内容,不要重复演示。演示与实践要注意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三、走出教材,注重学生信息常识的强化
信息常识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材上有关信息常识的内容比较少,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常识。
1、以教材为依托,向外延伸。比如:在学习CPU 的有关知识的时候,联系 IT 市场给学生介绍几款 CPU,并介绍它们的性能。同时,也可以讲一讲 INTEL 公司和它的总裁葛鲁夫。在学习WINDOWS 操作系统的时候,向学生介绍 WINDOWS 的诞生和发展,同时也介绍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 LINUX。当然,也要讲一讲比尔?盖茨与微软公司。在学习WPS 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求伯君与金山公司。实际上,任何一个超级大公司都有一位或几位传奇式的人物。说一说这些传奇式的人物和他们的大公司,对学生的心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创新的火花会迸发出来,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也会得到升华。在讲到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潮阳、8848的王峻涛的创业奇迹时,学生潜意识里的创业梦想迸发出来,他们也希望将来有一天去硅谷或中关村创业。
2、联系社会生活,介绍新的词汇和热点事件。我们生活的时代,IT 行业每天都有可能产生新的词汇,这就有必要及时向学生介绍。比如什么是 WWW,E-mail 是干什么的,HTTP、URL、IP 分别是什么意思,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一线通和宽带网,风险投资,电子商务是怎么回事等等,都有必要向学生介绍。
3、其他方法。除了向学生介绍相关常识外,还要鼓励学生从其他渠道学习信息常识。比如订阅有关 IT 方面的报纸和杂志,上网学习,和有经验的人交流,都可以让学生获得很多信息常识。此外,还可以组织信息常识竞赛。比如:网络是个新事物,可以组织网络方面的知识竞赛。
这样,通过向学生介绍 IT 精英、著名公司和对IT行业产生影响的热点事件等信息常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德育为先,注重学生信息道德的教育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既然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那么跟任何工具一样,在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机遇时,也会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信息伦理道德失控。比如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干扰和不良影响。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而且自律抗诱惑能力较弱,因特网对他们的冲击会很大,因此信息道德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网络德育,成了新世纪突现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陈至立部长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的报告指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1、创建相对单纯、安全的网络环境。建立“防火墙”、安装反黄软件,或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中学生站点;或者,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进行网上学习,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这样,学生的网络环境会相对单纯、安全些。
2、教会学生批判地看待和选择网上的信息。信息是海量的,其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完全防范、控制学生的网上活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批判地看待和选择网上的信息。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站点是否有价值,值得使用呢?我们可以从网站的拥有者(发起者)、页面设计、内容、实用功能等方面去评价一个网站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教会学生这些方法,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些方法去判断和选择。
3、加强青少年网上安全教育。跟任何真实社区一样,网络社区也有青少年学生应该避开的人和区域。对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危险包括感到不舒适的情景和行为、身体上的危险、泄露个人隐私或担受金融风险、遭受骚扰、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等等。对此,要教育学生记住,在现实的公共场合不该说的话和不该做的事,在虚拟的网际空间同样不说不做。要注意保守身份秘密,不与网上“遇见”的人随便见面,不要回复敌对、挑衅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组信息,经常和教师或父母谈谈自己的期望以及网上的活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供我们借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敢于创新、锐意进取,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