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小学计算机课件论文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农村小学计算机教材第三册中的第三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三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
(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
(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情感
(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设计了如下的任务:如“画自画像”、在“画图”中插入自己的好朋友的图片、完成作品“大家都是好朋友”。“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三、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对于本课来说,就利用了前面的成果。本课的任务是完成“大家都是好朋友”的作品,这个“大家”从何而来呢?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文件保存的操作。文件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予解决并及时给予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他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5.课堂教学评价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兴趣都很高。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2]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3] 大庆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庆市《小学信息技术》编委会主编.[4] 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8期.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 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 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 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 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农村小学计算机教材第三册中的第三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三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 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 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 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 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 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 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 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
(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
(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
(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 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设计了如下的任务:如“画自画像”、在“画图”中插入自己的好朋友的图片、完成作品“大家都是好朋友”。“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 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因此我们的任务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表一:在“画图”中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知识:
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
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能力:
1.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分析同学的“我和好朋友”作品。(2)欣赏教师选取的对比性照片,对画面的主体大小、构图、情趣等审美因素进行分析解说。
(3)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情感:
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
(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和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 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 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 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 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 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 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 “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 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对于本课来说,就利用了前面的成果。本课的任务是完成“大家都是好朋友”的作品,这个“大家”从何而来呢?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 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 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 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文件保存的操作。文件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 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 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 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 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 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 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 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予解决并及时给予方 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他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 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 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5.课堂教学评价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兴趣都很高。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 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 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 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 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2]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3] 大庆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大庆市《小学信息技术》编委会主编.[4] 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8期.
第三篇: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内容,独立开设了一门课程。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材特点 设计策略
为使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使课堂教学具有发展性生成,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各自的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为“课程实施纲要”)为依据,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学、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设计解决方法和评价教学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导入新课、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提问、拟定教学策略、设计结束新课、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媒体等。
二、教材的特点
分析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在正确把握教材,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合理地教学设计。就重大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内容的设置和选择方面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二)在教材编写结构方面
1.以螺旋上升方式编排总体结构,局部结构提倡多样化。
考虑到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教材按照“看一看”、“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记一记”、“探一探”等模块进行编写。拓展的知识放在“知识窗”或“小技巧”中。
2.注重整体设计,构建立体化教与学资源。
在每一个内容模块的开篇,都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全套教材配备教
学光盘和网上教学参考和素材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重难点知识的示范操作。
(三)在组织策略方面
1.注重任务驱动,处理好任务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各模块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不同的操作技能之间、不同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共性的规则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我们倡导不盲目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不等于说可以完全忽视系统性。
2.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注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在不同学习阶段安排综合开放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的是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学习环境,可以综合运用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展示独特个性。能力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 的过程。
3.灵活渗透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以“主题——选题——专题”的方式展开研究,即随着学习的深入,相关信息的不断积累,要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使研究的针对性越来越明朗。
4.灵活编排设计,便于学生自学。
教材文图并茂,彩版印刷,编排灵活,基本步骤明确清楚,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5.单元学习评价,提供了教学评价参考
教材每单元后,编写了“我的收获”,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完成了什么和做到了什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也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新的课改下,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设计策略:
(一)目标任务策略
实施纲要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围绕目标与任务展开。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取
舍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思考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哪些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如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基本指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形成什么的能力,感受什么的情感体验。说实际一点,就是这节课我教了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通过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些目标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之中。
其次是分层目标的设计,分层目标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是最基本目标,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着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目标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比如:FLASH帧帧动画的制作,教师制作一个明确的范例,要求学生照例完成。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提高性目标,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包含自己创意的作品。比如:对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PowerPoint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和演讲稿,要求有图片、文字、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如文字框(文本框)的应用、背景的应用、图片应用与处理、艺术字的应用、文件的链接等,学生在完成这些子任务以后,就能够完成小报和PowerPoint的制作了,也就完成了这个深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贴进生活,注重实践策略
课程实施纲要实施建议强调,“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并能在不同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当的技术应用方案。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创设高度真实的活动情景,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掌握实用的、在面临新任务时易于迁移和提取的知识技能;要避免采用脱离实际应用情境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或强迫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软件命令学习和机械操练,更要避免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画图”单元“直线工具”的教学时,把学生熟知的石门大桥作为素材,学生了解石门大桥,具有丰富的感性认知,这是大多数老师常用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将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用途等等。
(三)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的策略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设置的重要特点之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此兴趣包含两方面:一是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兴趣,二
是发挥学生对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兴趣。所以,设计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感到枯燥的学习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把兴趣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兴趣状态之中。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这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激发兴趣特别重要。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做到“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其次是教学活动安排有趣,这就要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趣味性,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四)知识与能力并重策略
实施纲要中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指出,要让学生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概念一定要清晰,专业术语要精确。在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对话框”不能说成“窗口”;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双击”不能说成是“快击”。
一堂课,除了基本知识点和概念的传授讲解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处理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所在,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如在讲PPT演示文稿、易乐谷、Flash动画时,要讲清基本的术语、基本操作和用途外,要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软件工具。犹普桥老师在执教“五彩童年”一课时,利用教材编写特点,引导学生看书学习,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优带差,互助学习,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讲练结合,根据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设计课堂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激励性评价策略
课程实施纲要强调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从理论上来说,过程性评价有着超越传统评价方式优越性。
1.既注重结果,又不忽视过程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不能只看结果(如作品、操作等)还要看学习过程,即是否规范、科学、准确,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等,同时还要从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生活实践经验等进行多元化评价。
2.既表扬优胜者,又鼓励学困者
在学习评价是,不要总是展示水平较高,制作美观的作品实施评价,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中有进步,有利于鼓励优胜者,同时激励学困生努力学习、追赶他人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既以教师评价为主,又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
除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外,还要采用教师、同学、自我三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评估学习水平,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干扰,客观公正地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同时提供了学生学习性评价机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4.既评价知识能力不足,又体现赏识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中肯耐心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以便促使纠正和提高,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不要总以批评的口气,学会用赞赏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特别对学困生更应该如此。
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价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评价方式,设计分层次评价方法,也包括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六)注重课堂小结策略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老师往往是铃声一响就草率结束下课,忽略重要的课堂小结,这是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现象。
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小结学法,收获、感悟等等。以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
课堂小结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把知识、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堂课的内
容尽收眼底,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同时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一次很重要的回顾和记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起到锤锤定音、“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将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这一环节,比如提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等,都要认真思考,巧妙构思,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S] [2] 钱佳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实效应用
[OL].http://zjjxx.qpedu.cn/bbs/UpFile/UpAttachment/2007-9/2007925115726.doc [3] 张德成,张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2008,(9)上.[4] 张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小学电教,2008,(9)上.[5]
唐瑞智,徐展.小学信息技术(第六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6] 唐瑞智.解读指导纲要理解教材编写意图[R].2007年9月 [7] 徐展.准确理解思路合理使用教材[R].2007年9月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期以来,受应试 教育 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课,从词句分析到层段分析,从中心分析到写作特点分析,最后导致不少人“无语无文”;教师抱着教参上课,按各种资料辅导,学生的分数保住了,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就是无法运用,造成要用的未学,学了的无用,使原来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运用 现代 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融合提升、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 发展。
一、必修课奠基,营造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作为学习生涯的必修课,语文的必修课堂教学必须起到奠基作用。它不仅是学生语文扩展与提高的前提,而且还要为营造语文环境服务必修课注重了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优势,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大胆地改革调整,进行减时增效,克服过去花时多,只重教本、效率低下的必修课堂教学。现在课时减少了,要完成不变或更重的教学任务,只有在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只有变大干、苦干为巧干、乐干,才能达到目的。在必修课课堂教学中坚持通过教材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夯实学生“双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到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学习方法,同时营造一种充实的语文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并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足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 农村 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2)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期初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期终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3)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人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学生在读写课中采取自由阅读方式,精读、赏读、略读、选择读各取所好,遇到障碍既可查阅资料,又可质疑问难;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交流,不时间插诗文吟唱、手抄报编辑、心得记录、好词佳句摘录推介、读书方法交流、121头作文、扩续编故事、自由作文、参加征文赛、写作投稿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实践中促读,使读写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文学习,融合语文环境。
三、赏析课冶情,提升语文环境。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内容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赏析课就更好更优地达到“文道统一”让学生通过赏析品味古典佳作、记忆历代名言警句,吟诵唐诗宋词,兴唱元曲,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研读古墨的幽香,欣赏如诗如画的描绘,叹服文学、书法 艺术 的精湛,油然而生美的情感,身临其境地享受中外古今的精华瑰宝,学生在赏析中审美,受到思想教育,在审美中陶冶情操,认识真、善、美,辨别假、丑、恶,达到提升语文环境的目的。在实践中一首绮丽小诗、一段细节刻画、一个人物塑造、一则经典故事、一幅漂亮书法,均可让学生在谈感受、发表见解、吟诵、对话、模仿、辩论、欣赏、交流中陶醉。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让学生随文而歌,随文而泣,感受学语文不仅是一种爱好,而且是一种享受,其中之乐,妙不可言。
四、实践课激趣,扩大语文环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让丰富的校(课)内生活和精彩的校(课)外活动相统一,变封闭为开放,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生放开手脚在更广的时空里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大认识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环境。在教学中可开展以下活动:(1)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材料,通过一事一议,小评论员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2)模仿影、视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训练。(3)结合学校的校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座谈讨论等活动进行概貌 总结。(4)以接待员、公关员身份向别人介绍学校、家庭、自己的爱好、理想,体验洽谈、交涉、公关的艺术与策略。(5)通过影视和生活接触学习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并为自己心爱的物品设计广告方案。(6)针对社会、学校、班级的热点问题,开展分析调查,举行论辩,用举例、列数以理服人,进行演讲比赛,在旁征博引中训练感情、语调。(7)向英雄、榜样学习的社会实践与调查,并在职工中树立“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形象。
五、培养后备干部的 艺术
校长除了搞好领导管理工作外,还有做好培养后备干部的工作。随着 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 教育技术不断深入,领导班子中必须有年轻干部来充实,现代年青人能干者多,积极上进者多,私心较重者有,因此在培养后备干部方面,校长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急于求成提拔,要多考察,多引导,让培养对象多做工作,多锻炼,从思想上了解是否是一个斤斤计较,干点工作要报酬,加点班要报酬的人,与同志之间是否团结合作,处理问题是否大度、豁达,在大事大非面前是否讲原则,顾大局在实际工作中,最终成果方面考察是否有工作能力和水平。如果德才兼备,再向上级组织报告,请上级组织考察,此后才作为后备干部的培养者。这样能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上进心和爱岗敬业精神。
六、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表扬批评与奖励惩处是一致的,是领导激励部属、调动全校职工实现奋斗目标的一项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领导艺术。奖惩分明,从古到今都非常实用。表扬批评恰如其份,就能调动积极性;运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作为校长,不论对谁都一样,遇事讲原则,不能因人而异,而应一个标准量到底,一面镜子看人、讲事、办事、处理事,一视同仁,否则被罚者不服,校长威信逐渐丧失。
在对有错误的部下惩罚批评时,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一要掌握被惩罚批评者的性格,要心平气和,以坦诚、和蔼可亲的语气,与部下交流出错的原因,改正的方法,被罚的依据,令部下高兴接受,不带情绪回家,不背包袱上班;二是在批评错误的同时,肯定被批评者的优点、长处和成绩的一面,并提出光明的前途,使其感到缺点错误的出现并没有令领导对自己失去信任,反而得到的是安慰与帮助;三是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批评人,主要批评事,批评这种现象,清除影响,引起他人的重视,同时注意不将个别问题引申为普遍性问题在会上讲;四是一般情况下,若不是原则上的错误,私下个别交换意见、交心,要求以后注意改正就行了,不带原则性而带普遍性的问题,针对现象、事实,在会上不点名提醒大家重视改正;五是批评时也需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不把话说绝,人无完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知错能改就行,不要伤害感情。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愿所有校长都成为一名懂现代管理理念,掌握领导艺术的创新型校长。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凤凰镇中心小学陈晓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优化数学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一、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它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它可看、可写、可听、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它声、像结合,具有一定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动画和游戏中进行各种练习,教学效果有了质的提升。
二、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通过Flash制作课件。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1/2,另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1/3,让学生猜想,两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圆的几分之内?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问题自然也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人机互动,学生可立即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像判断、选择题,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会马上发出表扬来,学生听了自信心大增;如果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会显示“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通过及时、准确、全面的反馈信息,教师也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当调控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此外,信息技术也能省去很多师生抄题的时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上,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运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外表与本质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圆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荧屏上从闪动的一个点(圆心)开始,顺时针方向闪动出圆周,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就是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变得具体、形象了。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走出课堂,上网学习,查找资料,拓展知识,给学生一个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和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提醒大家注意。
一、不要过早地使用计算器
计算器的使用,根据课程标准应该是在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为节约时间,减少计算的难度,允许学生在四年级以后使用,有些教师误认为反正学生迟早都要用的,就允许一二年级学生使用计算器,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不愿动脑筋去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及技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形成,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注意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明朗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记得一次我们在制作《十的组成》课件时,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几种不同10的分解,找出其中的规
律,可我们制作课件时,为了区别不同的方法,选择了几个小动物的动画作为按钮,有的不时伸出头,有的不断地变色,有的忽隐忽现,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这些小动物吸引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不是几种分法,而全是讲的小动画,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
三、电教手段要注意使用恰当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很多的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电教手段,用的越多越好呢?我们不认为使用的越多越好,而应该是使用的恰当,该用的用,可以不用的不必强求,要突出电教手段的不可替代性。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身边有很多的这样形状的物体,书本、文具盒等等,开始有的老师把这些东西制作成电教片,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物体,找出特征,结果学生由于看不见物体的背面,常常出现找错特征的现象,后来我们把电子演示改为学生动手操作,数自己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模型,简单易行,效果很好。而在教圆柱体的体积时,开始我们用的是直观教具模型推导圆柱形体积公式,将直圆柱切割拼成长方体,学生看到的要么是拼前的圆柱体,要么是拼成后的长方体,由于没有原来的直圆柱相对照,给学生找出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困难,后来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而在原来圆柱体的地方留下一个水印,这样便于学生对照,通过比较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高没变,体积没变,底面的大小也没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推道出圆柱体体积公式,两种不同的演示相比较,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电教手段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应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