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目 录
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本文从我校的教学实际出发, 对于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结合具体的培训方式及教学反馈、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提出需掌握的培训原则及心得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 教学反馈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改 信息技术培训教学原则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作为直接为辖区中小学服务的培训机构,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95%以上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信息技术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更多些。实际的运作——具体的培训方式 1.1 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我校于2000年9月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开始是骨干教师,后来是全员培训,到2003年9月,就已完成2118人次的培训任务。
当时,对于培训,有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硬件方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金问题。我们松山区全区有三十三个乡镇,其中大部分地处农村,能够有正常的教学设备就已经不错了,根本谈不上高科技的教育教学设施,大部分教师来培训之前,从没用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这样的现状对我们的继续教育培训有相当多的不利。目前各中小学有计算机的可以说寥寥无几,部分有机器的学校因其太陈旧,早应淘汰。我们普及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俗话说“学以致用”,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
2 教师学了却不用,完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仅仅是为了拿证而学习,这样就曲解了我们办培训的初衷。
其次,从软件方面,即思想认识问题。有一部分教师,甚至是学校的领导者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的教育思想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整合,在他们的意识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已根深蒂固,一点现代化的投资都是浪费。经过我们的调查表明,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教师反映他们学完之后在家里或者学校能够用上所学技术。虽然说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很多高中根本就没有开设,有的虽然课程表里有,但是也仅仅是一种形式。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学校虽具备了硬件,却缺少相应的软件。1.2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从2004年开始,我校被定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点,负责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到2008年,已培训了2912人次。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性教师培训项目,是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而设计的。该项目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强调以学为辅、以用为主、以互动的方式,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的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
这些教师,我们有系统地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训,有利于他们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再完善自己。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进行双向控制,多方面、多角度考察,综合评估,作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于每期学员,我们都要求他们每人写一份总结、体会,对学校或教师的授课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我们对学员的情况加以汇总。1.3 信息技术中级培训
2008年9月,根据辖区中小学的实际需要,信息技术中级培训开始启动。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为了解决供学矛盾,不再采用集中培训,决定采用送
3 教下乡的方式,在不影响学校常规教学的情况下,分上、下午两个班,对学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培训的内容是课件制作,在下乡之前对先了解学员的基础,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决定讲授的内容。2 教学反馈
通过计算机的培训,使他们能更好的利用计算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用计算机完成对文字、图形、表格的简便、有效的处理。通过对网络的理解,了解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能够用计算机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为我们教师更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展示了美好的空间。
针对学员自身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是人到中年,已经过了学习计算机的黄金时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慢,这就需要我们的主讲教师付出足够的耐心,采取边讲边练的方法,让学员自己多操作,多实践,这样碰到问题就随时解决,学员自己也会发现问题。另外在讲操作时,把大部分有理论知识渗透进去,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升华,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水准。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4 3.1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成长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师科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科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找时间进行组内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3.2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成长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一直很重视外出交流学习活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参加网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3 从集体备课中获得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课时积极发言,集思广益,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现在还在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校之间的集体备课模式,更大范围实现经验共享和优势互补,让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专业成长。3.4 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 5 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3.5 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面对新课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综合课题的研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我们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了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4 实践后的思考
回顾前段工作,体会如下:
4.1 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需要掌握如下原则: 4.1.1
务求实用原则。
任何教育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离开了实现教学目标,任何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本身来讲,都将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必须把实用作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最高追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多媒体技术中大多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中精心选择那些最有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技术手段,为我所用。总之,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实现教学目标出发,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出发,对教育技术手段加以选择利用。
6 4.1.2讲究适用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对于有些学科的部分章节、部分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这一点已经是被教学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特别是实践课的一些内容,光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体育课篮球部分的“三步上篮”,倘若不让学习者到操场上的现实情境中去实践感悟,加强体能,提高球技,信息技术无论与之怎样整合,学习者都将无法准确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并在运动场上熟练自如地对“三步上篮”技术有效加以运用。再如:语文课教学中的写字练习,仅仅靠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教学,学习者不动纸笔的刻苦揣摩练习,终将无法练就一手好字,语文学科的教学功能遭到弱化,长此以往,恐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受到“无纸化”的挑战与威胁。因此,在进行整合课教学时,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适用性原则。4.1.3 新旧兼用原则。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育技术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摒弃喜新厌旧的陋习,善于从新旧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择其善者而用之。“知道什么时候不用计算机和知道什么时候用是一样重要的”。
4.2 关于教师集中培训后的跟踪考核—校本培训作用的发挥。
教师应将所学的理论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在集中培训后必须进行跟踪考核,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长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督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督促教师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扩大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讨问题的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
7 能力的提高和自身风格的形成,使学校形成一支富于科研能力又各具风格的教师队伍。
4.3教师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由于强调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教师培训的目标一般只是关注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忽视了教师也是作为一个不断成长,需要发展的个体而存在的事实,使教师培训简化为制造“匠人”的活动,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培训中只是被动的模仿者。在教育教学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我们必须反思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我们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要促进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本化目标的实现,使教师从培训获取的经验不仅是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应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有效地激发教师内在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培训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4.4注重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在培训中,学校除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搞好住处网络建设。一是扩大信息交流的范围,利用网上教研的快捷方式,充实和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二是利用网络充实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使教师处在远近都有示范和榜样的氛围中,提高自己教学实践的对比度。三是资源共享。教师通过网络的交流不仅吸收了外界的经验、理论,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自我,创造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展示创造力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最新、最好的信息和资源,使教师的自修、反思、交流得到充分的体现,加快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这支队伍的生力军和导航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信
8 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我们应时刻紧跟时代步伐,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放下三尺教鞭,走下五尺讲台,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因此而更加精彩。5.结束语
这次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赵希武老师的精心指导,也得到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给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戴小明.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2]肖游章.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9
第二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所学所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并运用于生活实践,成了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难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网络环境 实景教学 任务驱动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计算机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具备如下优势:
(1)交互性: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界面,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网络电子教室的建立,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给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集网页制作、网站管理于一身的可视化网页编辑器设计出来的跨平台、跨浏览器的充满动画的网页,更具有设计新颖、版面整洁流畅等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人机交互。
(2)实时性:计算机具备高速传输信道,老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3)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超链接的指引下,在Internet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到达事先不可预料的地方;因为开放性,老师可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体会(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各个学校之间硬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导致学生上中学后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有很大差异。在上初一年级第一堂课时,我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调查学生“能用计算机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通过调查,我发觉有的同学能够上网,有的会用电脑画画,更多的同学会一些游戏,也有少数插班同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学生实际有了大致了解,我便开始研究教材,调整教学顺序。例如:我安排两个学时,学习键盘指法操作,然后学习Windows窗口基本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2000表格的基本操作时,我增加行列插入,表格合并、拆分以及单元格的合并拆分,表格的删除等知识点;讲文件复制时,增加了运用“拖拽法”实现文件复制这一知识点;在学习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生动网页时,增加在网页中插入插件,播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源的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学生的兴趣大致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人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感兴趣,另一个是在老师等外界力量引导下产生的兴趣;试问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没有老师教学生玩游戏,可他们却玩得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兴趣,他们会主动体念游戏带来的乐趣;相反,在一次课堂上,我在讲网页中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时,给一个同学讲了3遍,让他给同学演示一下,结果他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根本就没听,为啥?一句话“没兴趣”。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景大致有3种模式:
A、在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总结前一节课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知识内容,也可从近期身边发生的热门话题入手等。例如:我在讲Word2000版式设计时,从平时学生喜欢办班报入手,告诉学生用计算机办班报具有方便、字体工整等特点,启发学生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办班报;还有,在学习上传主页这课时,我告诉学生,这学期我们都在学习如何设计网页,网页做好了,只有少数人能欣赏到,要使做的网页在一个区域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该怎么办?这样来引出上传主页这节课的课题。
B、充分利用实景教学,创设课堂情景
网络环境本身具备的优势使实景教学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都可应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变得相对容易,既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C、创设问题情景
信息技术科学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于动脑;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也很强,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些不可预料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适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多加鼓励,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好每一节课。例如:在学习屏保知识时,我们提出“计算机为什么要设置屏保?”这一问题,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去探索该问题,教师可加以点拨,提示学生屏保特点是运动的画面,最后从显示器显示原理去讲授计算机设置屏保原因,这样可让学生加深问题的了解,又能发展个性化教育,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文件的基本操作中文件的删除时,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被删除的文件放到了回收站,文件是不是一直放在回收站?”引出了“先进先出”的原理;学习如何设置网页中滚动字幕属性时,可插入两个滚动字幕,设置不同的数量(速度),不同的滚动方向,由速度及方向的差异,类比出数学上的相遇和追击问题。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例如:将办班报、设计课程表作为学习Word2000的教学任务;将制作学生成绩表作为学习Excel的教学任务;将制作班级主页或个人主页作为学习Frontpage2000的教学任务;有了任务,就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加强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实践。虚拟世界里,学生可从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获取信息。作为教师更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为教学工作服务,在网络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空间,开放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交友,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与思考
摘 要:微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优化的重点,依据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微课设计教学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并且结合实际小学生学习特点,提出正确的微课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
微课是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学习方向,依据视频为载体记录讲解某一知识点的精短视频。其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之间。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因此对于心智还并不完全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其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微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中,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求。微课内容单一,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实施讲解。微课的资源容量较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在线观看,或者是下载观看,这样有助于创新课堂环节,可以延伸实际课堂教学知识,弥补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漏洞。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项操作较多的学科。在实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现阶段还存在“灌溉式”教学问题的存在,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过多,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少。若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用微课教学,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位“私家教师”,实际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得到解放,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有助于提升实际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从整体分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用微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1.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教学重点。微课教学重点是不能不明确,需要其针对性强,可以选择某一个小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一个规律等。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主题,是不能设计成一个微课教学任务的,可以划分为“插入本地图片”、“插入在线图片”等多个目标明确的微课。第二,教学时间需要满足需求。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长时间,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微课的时间需要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之间,短时间的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长时间的教学无法一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教学语言需要满足需求。因为微课时间存在约束性,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明确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语言和教学姿态。为了保障微课教学的质量,在设计微课之前教师通常要先预演几遍。第四,教学课堂形式是多样化的。除去传统意义上教师直接授课之外,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直接演示、动画以及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解决问题。第五,关注实际教学情况的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其它教学学科的教学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特点,确保设计出的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第六,选择正确的微课资源。微课的资源可以使视频、2D或者是3D动画、录屏等形式,为了满足预期的教学成果,需要结合教学知识选择正确的微课资源,过于理论化的知识可以选择视频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如“了解计算机”、“文明网络小公民”等理论化的知识可以结合PPT+视频的方案进行教学工作;过于实践化的教学知识可以选择录屏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例如“美化文档”等教学知识的微课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先依据录屏软件设计微课教学内容,之后将其发给每一位学生,促使其可以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演变较重的教学知识可以结合动画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工作,如“LOGO”设计相关的教学知识,因为其演变过程非常重要,教师结合动画的形式设计微课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
2.信息技术微课制作
一个优质的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其中应该包含了以下几点要素,如主题鲜明的课题名称、清晰的画质与声音、精致的PPT与动画、简单明了的教学知识、具备含义的片尾设计等。微课的设计方案有很多种,可以结合实际授课知识、教学形式等因素来明确,若教师是口语叙述的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录像机记载下来,之后结合视频设计软件来实施后期设计,同时结合需求有效增加图片、动画等内容;若是演示教学或者是幻灯片课件,教师可以结合录屏的形式,将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或者是幻灯片信息记载下来,且结合麦克风记录教师解说的知识。另外,还可以结合手写板或者是画图工具对教学知识进行填充。
3.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起到监督作用,从整体上对教学活动实施整合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可以向着标准的方向前进,从而达到最后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教学评估可以明确教学各项工作的内容,结合件教学的评估信息,整改教学方案,整合微课知识、资源内容以及教学行为等,正确优化教学效果。学生结合评估可以认识学习微课之后的教学目标,以此调整自身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汇总进行微课教学评估的目标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目标。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微课教学更为关注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对课程设计、学习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引导和评估工作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自主选择微课进行学习,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掌控情况,对于学习不扎实的知识点,可以结合视频教学多次学习,以此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第二,降低教师重复教学的压力。因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师数量不充裕,重复性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结合自身掌控的技术特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形式来降低自身的教学压力,以此将精力更多的融入到微课课程的设计、对学习过程的点评和教学成果的?u估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和技能的过程中拥有较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全面引用微课的特点展现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为学生拓展更为宽广的知识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岳丽娇.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河北大学,2016.[2]李婉.探讨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4.[3]秦晓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6,05.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利 津 县 汀 罗 镇 第 一 中 学
程
建
芳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新主流。当代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办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教师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教学方法简单,手段陈旧,一本教科书加一只粉笔。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呢?本人结合自身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谈一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英语学科属于文科中较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其学科的特点导致在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性更强、更迫切。一般来说,语言能力的学习需要以下几个环节:听、说、读、写和译。而每个环节的语言学习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适宜的气氛是语言课的一大特点。而中国人学习外语所欠缺的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用特定的词语进行交际。英语教学所走过的道路是从录音带,录像机,VCD教学光盘,计算机制作课件和使用电子读物,它们无一不是想把声像材料应用到课堂,创设适当的语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好所学的知识。
把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英语课堂,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直观形式,有效传递大量信息,综合训练各项语言技能,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图、文、声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时,给学生一个广阔视觉的空间,刺激学生敏感的视觉神经,令学生专注、留神,认真观察细节,对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理解力增强,有助于机械性和意义性的教学活动的展开。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很重要也很必要。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多数学校还不能装备昂贵的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或者虽有装备却还不具备投入使用的条件。对于已有良好设备的学校,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潜力,服务于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基于网络的常规课堂教学
1.校园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运用
1)利用校园网的光盘库,通过校园局域网和教室中的计算机终端,用RealPlayer或MS Media Player播放教材同步VCD光盘,进行视听说教学。
2)自己采集和利用教学资源库的歌曲、影视音像资源,通过校园局域网在教室中进行听说练习,如播放英文歌曲(MP3或RM格式)进行听写和学唱,寓教于乐,增强对英语的感性认识。
3)利用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库充实自己的电子教案,丰富学习材料,如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文字、歌曲、影像和网址,从而开拓思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互联网Internet应用
在教学中,通过英语网站,如www.xiexiebang.com(中国日报),http:// english.cri.com.c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台),www.xiexiebang.com(二十一世纪报)等,学习最新的英语词汇和表达,了解国内国际大事。如笔者在课上通过音频、视频多媒体对中国加入WTO,美国911事件的全程报道,美国布什总统访华的报道和在清华大学的演讲,都成为新鲜的英语学习材料,学生从中了解国际形势,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又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而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则使学生在学习与身边事情有关的英语表达的同时,体会总理治国方略和人格风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查询与课文有关的信息并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如在讲高二上册Unit 9 Saving the Earth时,学生搜集了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图片和有关资料,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的不良影响,并根据他所掌握的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提出了解决办法。
(二)互联网协助下的任务式/研究型学习
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支持英语研究型学习和任务式学习。为课堂演讲搜集材料,为自办英文报纸丰富内容,选材、录入、排版等整个过程都锻炼了英语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部分同学合作制作了英文报纸的网络版,成为英语学习和技术整合的范例。学生们的研究课题也都与技术相关,如“欧美„歌坛四天后‟的成功史”、“中西网站的差异及影响”、“从电脑游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等。
在进行“课文主题拓展学习”的任务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网站搜索查询与教材课文题材相关的材料,不仅学习了更多英语材料,还锻炼了定向搜寻信息、筛选信息和根据具体目标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所要求的重要能力。
在这样的学习和研究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技术基础,如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基本的键盘操作技能;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方法。学生用Word或PowerPoint以作文、幻灯片或者网页的形式完成任务。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并且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这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创造力。
三.要搜集信息技术资料信息,利用因特网和使用教学课件。
我们在准备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信息技术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后,可灵活、快速、高效调用国内外信息资源。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
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传递、加工、存贮与利用信息资源,而这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较多是建立在英语语言的平台上。也就是说,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可谓得天独厚,它体现了三个优越性:
1)广泛性:网上资源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等等。这些网络资源涵盖了新课程改革中英语教材所涉及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话题。
2)共享性: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如google(http://www.xiexiebang.com),百度(http://www.xiexiebang.com)网站,它们专业性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网站中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英语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又可在英特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3)即时性:网上资源日新月异,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
教师对于从网上下载的素材应进行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所需资料,并将有关资料设计成英语教学课件。另外,各种教学软件,如光盘、CAI课件、录像带、录音带,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料。一张直径不到5英寸的只读储存器(CD-ROM),其文字信息容量相当于一千本中型图书——25万页,近一亿个英语单词。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四.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Information)的获得、筛选与运用,技术(Technology)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各科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已有课程(或其它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工具。
(二)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也要做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很深的理论背景。据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学、知识论、社会学和教育理论。对课程整合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有发展心理学、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等。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快速广泛,知识更新加快,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迅速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更加重要。世界各国社会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的市场化都要求学校课程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组织形式来适应这些社会变化,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构成了课程整合的社会学基础(韩雪,2002)。同时,笔者认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还应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中心,是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有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三)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国内还刚刚开始,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优势。但信息世界也不是一块净土,比如,网上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上网,也有不能自控的失范行为,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英语教学。
五、结束语
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王东杰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始广泛的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已经介入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趋势,成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
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进行创新改革。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率先引进了直接配备到教学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加深了理解,进行了思考。
一、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保证。因此,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就恰当的反映出了人文主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摆脱了以前班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松散性、不确定性等,是对以前教学方式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尝试。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学,讲究情境的创造,尤其是文艺类的作品,一些语文综合研究性活动课程,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用武之地提供了绝佳场所。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桃花源美丽的图景,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利于对课文相关语段的理解和背诵,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而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则注重材料与各种知识的整合。例如《道士塔》研究性学习,教师可突破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把历史与名言、历史的故事、有关历史的成语诗文等内容,多角度的展示材料,突破原有的单块的知识体系,使条、线能有机的融合,从而客观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观点,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理解整合更加有序,合理。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为更多掌握丰富的知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语文教师在广泛获取网络资料的基础上,在幻灯片制作上下苦功夫,背景材料、相关内容、知识体系、教学重点知识、课堂练习、相关的影音资料等等都在课前做到课件上,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明确了知识结构和重点,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内容的生动性。比如,对于徐志摩的了解不再仅仅限于教师的简单介绍,大量的背景和生平作品都可以在课堂展示给大家,从而增强了对作家及作品风格的了解,要比单纯的口述更多了直观性,效果自然要好得多。讲《祝福》《红楼梦》《雷雨》《阿Q正传》等作品时,在分析课文之后,放段影音资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和影视工作者的再创作,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件上能力。在做评论训练时,利用赵薇的“军旗装事件”展开讨论,直接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和评论观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从而养成更客观公正的评判视角和心理,甚至可以直接用BBS论坛来进行网络的交流,对于引导那些紧跟时代的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极有帮助。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师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具有原先的录音机、幻灯机的教学功能,而且能利用教学软件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才能和个性的,而这又首推教师的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情境教学时,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积累,如录象、图片、影碟片、图画等素材,而不是在课件设计时才到处拼凑,做到临阵而不慌,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整合资源,使自己的课件紧扣语文教学要求,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日积月累的课件制作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的提高,驾驭媒体的能力也就越娴熟,课堂教学的环节也就越合理,教学效率也就越高,创新能力也就越强。
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师在知识储备、思想视野以及教学技能上都会有所相应的交流与提高,从客观上也为原本就是“知识杂家”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便利。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加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或冲击了教学。
①、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的教学速度增快了,对学生的课堂 反映以及课前课后的复习自觉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挑战,加上不断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乐不思蜀,课堂知识拓展的部分也容易喧宾夺主,课堂知识极容易被一些缺乏自辨力和控制力的学生淡化或者不知所从。而对于没有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课下复习的内容不能像有电脑的学生那样复制到软盘里回家复习,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解决这方面的矛盾,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重点、紧跟知识点而又不影响课堂容量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再细致些。
②、课件的运用虽然经历了一个由彩艳多样到简练实用的过程已经较适合 课堂教学了,但在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发挥着代替板书的的作用,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软件缺乏只能让教师自己动手去做,而如何让每节课都能发挥作用就要求教师的工作再细致些。客观的说,现代化教学技术简化方便了课堂教学,但也对课下功夫要求的更多了,备课量急剧增大而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堂堂内容进行全方面的细致研究,仅从重复积累来解决时间与内容的矛盾是不可以的,而同行之间的分工合作也不能调和个性教学的差异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还不能完全跟上教学需要,一些教学软件不能按自己意愿加工,这些也是课件简单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在方便教学同时也让一些教师有了依赖感,而 当机器设备有故障或停电时,课堂教学就会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的功夫多下,对知识的掌握要细透,但由于忙于做课件而校内的计算机数量又不能满足要求,时间上却也很难有更深入钻研的余地。
④、现代化技术让学生感知了网络信息的神奇,但也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甚至影响了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有些时候,班级计算机被学生当成游戏机。家长和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控制学生成了重要问题。
⑤、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现代化教学技术不能更多的应用到教学中。对于知识的延展、主题的创新、个性的发挥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极重要的方面受课时和考试的影响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多进行的,应试教育也不可能真正的变成素质教育。
加之个别教师现对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解有偏颇和排斥,有对此漠然视之不以为然的,认为那是花架子,或者嫌课件制作太费事。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了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有效载体。利用容量大的特点。有些教师纯粹的提供大量的习题,把多媒体的运用等同小黑板,成为现代化工具的奴隶。使多媒体失去原有的效能。
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无法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过程,它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尤其是在和教师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学生能够受到崇高品格及美德的熏陶。这一点仅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想适应网络教学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素养,适应新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