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委对合并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合并村后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合并村党组织的现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合并村党组织现状
XX县原有行政村98个,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撤掉25个,并入到22个行政村中,合并为现在的73个。在调整过程中,按照“素质升级工程”的具体要求,把2名政绩平庸,年龄大的村干部从支部书记的岗位上调整下来,不担任职务,把3名工作打不开局面,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的支部书记调整为副书记,同时,在党员中选拔了5名年富力强、有文化和开拓意识、责任心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调整后的22个行政村中,有党支部书记20名,(其中下派的2名),副书记16名(2名主持工作)。
年龄结构:25岁至35岁的12名,由原来的19.4提高到33.3;36岁至45岁的13名,占36.1;46岁至55岁的11名,由原来的44.5下降到30.5。文化结构:中专高中的21名,由原来的44.5提高到58.3;初中的13名,由原来的44.4下降到36.1;小学的2名,由原来的11.1下降到5.5。这些合并村中,党支部发挥作用好的6个,占27.3;一般的7个,占31.8;差的9个,占40.9。
二、存在的问题
1、团结难搞。在合并村的同时,对村干部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原来的党支部书记任合并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或不担任职务,部分村委会主任任合并村的小组长。村班子调整后,部分村干部存在这样两种心态:一是认为原来在村里当一把手,现在成了副手,是被“降职使用”,在群众中丢了面子。二是认为我村的经济条件好,你村的经济条件差,并入我村势必给我村集体和群众造成经济负担,得不偿失。因此,合并村后,各村的经济仍然独立、各自为政,村合人不合,人合心不合,这是造成班子内部不团结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有的村支部书记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对村里的一切事物大包大揽,架空了村委会。再就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存在着“两叉气”现象,甚至互相“别马腿”。如原永丰村与原茅兰沟村合并为茅兰沟村,支部书记岁数大,身体多病,搬到乡所在地居住,有工作任务时,便乘车到村里安排部署一下,一般情况下,靠打个电话“摇控指挥”。原茅兰沟村一名干部任小组长负责管理村中事务,基本上与党支部不联系、不通气,在村级事务管理和决策中,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自搞一套,各自为政、“分灶吃饭”。个别人甚至公开提出,你支部书记管你的党员,我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管我的村民,造成了班子关系不协调,难团结。
2、班子难配。村级班子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农民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代表,肩负着“管一村百姓,保一村平安,富一村群众”的职责。合并村后,出现一些村级班子作用滑坡现象。从调整组建的角度出发,很难从村中选出个象样的村干部。一方面是村级后备干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后继无人,给正常的选配村级班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差,负债多,穷村的干部不好当,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发不到误工补贴,或者发到少量的误工补贴与社会收入比较差距悬殊,使得一些人觉得当村干部太吃亏,因而不想干、不愿干。
3、活动难开展。我县地广人稀,合并村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2公里以上,最远达30公里,由于所有的合并村都没有迁村,给党组织集中召集党员开展活动带来了困难。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常规的“三会一课”制度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党支部只能组织原所在村所属的党员开展活动,遇重大事项决策需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一些有责任心的党支部书记,在开会前亲自开四轮拖拉机接送合并村的党员干部,即不方便,也无形中给村干部增加了经济负担。如在发展党员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因党员召集不齐,超不过半数,只能筹划下次再开,遇到春耕、夏铲、秋收农忙时更难集中,致使部分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疏于管理,影响了支部
建设。
4、素质难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并村干部年龄老化的现象不容忽视。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老党员思想转不过弯子,仍然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认识保守,思想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麻木不仁,损害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文化知识上看,部分村干部学历低者居多,一些村干部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知之不多,理解不深,特别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底气不足,发挥作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适应能力明显弱化,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导致产生新的“三不”干部,即:政治上不能发挥作用,经济上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纪律上不能严格约束自己。
二、合并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合并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落实在乡镇,要按照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六项工程”,把抓乡促村作为加强对农村党建工作领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形成层层分解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氛围,达到“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共识。
(一)集中整治,抓好班子建设。
解决合并村的问题,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地方的领头雁,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一个平庸的党支部书记却可能误一方事业。因此,选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是民心所向,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工作中,要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群众拥护、依法守信并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继续推行“双选”办法,即把村型小、矛盾少、群众威信高的党支部书记选举为村委会主任,把那些群众拥护,素质高,公道正派的党员村委会主任,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使党支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决“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村党支部换届之机,突出“配强、配齐”。,让有文化、有能力、年纪轻、表现好的党员进入支部班子。二是对后继无人的,实行“下派、回请”。主要是回请外出打工,经商的党员能人,复退军人,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下派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三是对软弱痪散的实行“调整、组建”。要区别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对因存在班子矛盾而导致后进的支部,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实行“三包”工作方法,即县委领导包联系点、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共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工作中从讲政策、办实事,理顺情绪入手,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对那些思想观念陈旧的,采取教育提高,限期改正的措施进行整顿。对那些村干部素质低,私心重,能力差,班子软弱涣散,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坚决果断地进行组织调整。四是要强化教育,分类指导。紧紧抓住“两委”班子不团结的因素,对党支部和村委会双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对党支部主要进行如何提高能力、尊重农民依法自治的教育;对村委会主要进行如何强化党的观念,服从党的领导的教育,即进行“树再高、顶不破天”的教育。对那些“直选”上来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素质比较好的,加强培养,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发展党员对象;对素质比较差的(有的是靠宗族、宗派“抬”上来的,有的是靠“三兄弟、五亲戚”“捧”上来的,有的是靠对选民的小恩小惠选上来的,有的靠说大话,乱许愿“吹”上来的),根据全国人大直选后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有关解释,采取监察、检查的办法,通过教育、帮助,促其端正认识,提高素质。对有问题的,该查处的查处,坚决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促使村委会班子的成员认识到上级党组织的政治导向,主动自觉地接受党支部的领导,配合党支部的工作,推进合并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
(二)整顿秩序,全面认真治理三乱问题
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入手,解决集体财务、土地纠纷、社会治安混乱问题。抽调经管站人员驻村清帐,定期向群众公布帐目,明确债权、债务,做到一碗水端平,减少后遗症。对有土地纠纷的村,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员对全村所有耕地进行丈量,清理多占土地和“黑地”,给群众一个公正的回答。农闲时间,邀请司法部门的同志到村里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村民的守法自觉性,同时对重点治安防范对象由派出所建立档案,并由帮教小组进行跟踪监督,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
(三)搞好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低的实际,要紧紧抓住教育培训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业余党校、职教中心三个阵地,采取教师面授、电化教育、典型参观、交流经验等四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同时,采取岗前培训、届中培训、学历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掌
握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本领,学会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组织党员学科技活动,抽调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教育讲师团,根据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分期到各乡镇巡回授课。教师授课与实地参观相结合,使党员干部掌握水稻、药材种植和养殖绒山羊等技术和技能,使他们成为懂一种技术、带头富一方经济的“土专家”。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各村配备电视机、VCD,为电化教育提供条件,建立健全电教站、电教片片库,设电教点对农村党员进行系统的电化教育,做到设备、经费、人员、制度“四落实”。
(四)改进方法,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1、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生活。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生活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解决党组织生活制度不落实,流于形式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一般情况下,支部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支委会民主生活会每年或半年召开一次。至少每季上一次党课。根据合并村因地域较远,党员难集中的实际,可由支部副书记、党员干部、小组长定期组织本小组的党员与支部同步进行。二要解决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气息的问题。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党员的思想实际,不断充实和丰富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即要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教育,又要组织党员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要把组织生活的思想性同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吸引党员自觉地参加组织生活。三要解决党组织生活工作化问题。要把党组织生活会同一般工作和生活会议区别开来,党组织生活会和工作会议不能互相代替。
2、加强和改进党员的目标管理。以支部为单位,年初组织党员对照党章,准则和评议党员的标准,由党员自己制定目标规划,经支部大会通过,并以此为考评依据。党员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党内工作三部分。可把党员服务区、“三个代表”和“三个带头人”活动纳入目标管理之中,要科学制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认真考核评比。
3、加强和改进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民主评议党员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方法,做好这项工作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标准低,搞形式,走过场的问题。民主评议党员结束后,乡镇党委应认真按照标准进行质量考核,对那些评议不认真,问题没解决,验收不合格的单位,要重新补课。二要解决处置力度不大的问题。要明确处置不合格党员是对不合格党员的一种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不足,因此在处置工作中要克服手软,留人情的倾向,严格按照处置标准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力度。三要解决评议方法步骤过于简单化的问题。不搞人人过关,坚持重点评两头,即重点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和评议不合格党员,并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
第二篇: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同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号召力不强。一是少数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找的路子不准、办法单一,特别是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到位;二是部分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在服务发展大局上差强人意,在具体工作中,只有致富愿望,但无致富思路,工作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三是部分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有的党员甚至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
二、农村基层干部的素养和驾驭能力普遍较低。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倾向年龄老化、知识老化、作用弱化。多数农村党支部不注意培养青年干部,村干部难选难找,加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不稳定,导致农村党支部形不成核心,聚不成合力,更有甚者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二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组织协调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组织观念弱化,“双强双带”
1能力不强,对搞好农村工作缺乏信心和勇气。
三、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民党员外出务工的多,流动性较大,党员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了断层,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难以落实。目前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往往与党员个体特点不相适应,导致流出地党组织很难准确掌握其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流入地党组织也很难为其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村级组织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有部分村在管理制度上存在形式化:一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制度挂墙上,活动靠会上,抓与不抓一个样”,不重视党员的学习,不组织党员活动。二是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形式化。一些村干部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村级事务透明度不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三是重大事项决策形式化。有的村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村支书记不征求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村级事务决策不民主,导致“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
五、村干部的保障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待遇偏低。由于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目前来看,村干部承担着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重大繁忙的工作任务,但报酬普遍偏低,大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干部报酬每月仅靠上级财政支付的几百元钱。
正因如此,相当一部分村出现了“没能力的人想当村干部但干不了,有一定能力的合适人选又大多不愿意干”的尴尬局面。二是政治上少奔头。由于村干部不是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只有极少数具一定学历且业绩好的年轻村支书村主任能通过考试渠道晋升为公务员,其他人员干得再好,在政治仕途上也没有升迁的机会,政绩上好坏难分,干好与干坏一个样。三是离任后保障系数不高。一些村干部为村里各项工作默默无闻地干了几十年,离任后还能享受微薄的生活困难补贴,而大多数村干部由于没有养老保险,离任后就没什么靠头。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少数基层干部“两手抓”的素质具备不足,农村党建工作摆不上位臵,削弱了党的领导,造成了实际工作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手硬、一手软,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二是对党建理论研究不深,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思路不清,目标不明;三是对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党建工作是形式化的软指标,就党建工作而抓党建工作,没有创新举措;四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五是财力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抓党建工作缺乏自信,没有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当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对村级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的根源,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对村级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教育,以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通过学习培训教育,增强他们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了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选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大量实践证明,选准配好一个班子,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我乡梓橦村党支部书记刘大文 8年前带头饲养蛋鸡,通过3年的努力掌握了养殖防疫技术,效益明显。周边返乡青年 纷纷前来向他学习,刘支书毫不保留,带他们学技术,指导他们选养殖场,帮他们贷款,协助他们搞防疫。2010年该村发展50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2户,每户年利润在8万以上。2011年蛋鸡养殖大户已发展到21户,他们成立了蛋鸡养殖合作社,每一个养殖户的购苗、接种防疫、鸡蛋销售都由合作社运作,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和成本,村支部的引领,群众找到了致富路。2011年建党90周年刘大文同志被县委评为优秀村支部书记。
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一个村没有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
力,就通通谈不上。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和壮大了,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近年来,我乡采取“找准路子、政府扶持、规范管理、健全组织”的措施发展村组集体经济。通过采取政府支持一点,部门资助一点,村民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切实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架桥修路、安装自来水、开发荒山、引进资金兴办企业等,5年来全乡修建水泥路51公里,碎石路15公里,便民路32公里,较好的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和平村的甜橙种植、梓橦村的蛋鸡养殖、吴山村的水产养殖、冯坝村的野鸡野鸭养殖、农历村的阴红李种植都收到明显成效。
四是多种渠道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及时发现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是推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针对村级干部队伍老化、后备不足、选配困难的实际,按照德才兼备和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结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机关机构改革、乡镇人员分流等,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和身份界限选择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通过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推荐、民意考察、实绩考评、知识考评”的“三荐三考”方式,拓宽“提、选、派、请、挑”五条渠道选拔任用农村干部,提:即从农村基层后备干部中提;选:即从科技专业户、致富能手中选;派:即从乡机关党员干部中派;请:即从乡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骨干中和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中请;挑:即从回乡的大中专生、复退军人中挑。
五是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的各种激励保障机制。农村工作千头
万绪,要抓好农村农业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因此,要坚决兑现村级干部的各种报酬和待遇,从政治上给予待遇,经济上给予保障,生活上关心,生命财产上给予保护,为他们撑腰壮胆,并大胆支持他们的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理解,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工作上有劲头。
第三篇:关于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查与思考
关于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查与思考
2011-06-24 08:48:10来源:大学生村官网作者:赵正卿 吴瑞刚评论:0 点击:655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如何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力争到年底创建成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前,根据县委办有关文件安排,我们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对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县为目标,以载体带动为方法,以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关键举措,抓基层打基础,抓载体激活力,抓保障求实效,抓规范促提升,不断破解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凸现亮点中整体推进,为打造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凤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以推动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心抓党建
1、着力打造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统揽的农村党建标志性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创建一类、扩大二类、提升三类、减少四类为目的,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标准定档次,明确要求定措施,实施关键性举措,以求真务实精神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上水平、出成效。截止2010年,全县创建一类村3个,二类村53个,三类村44个,全面消除了四类村,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2、率先在全市强力推行以举措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户增收计划行动”。紧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选派百名干部驻百村、百个单位帮百村,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主导、党员干部骨干带头、农民群众主体、包抓单位帮扶、驻村干部抓促的“五轮联动”作用,像抓计划生育一样落实增收举措到户。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949元,同比增长26.7%,增长速度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3、积极创新“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党建促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创新“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引导和支持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19个、专业合作社11个,吸纳会员4600余人,带动农户13800余户,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05亿元,会员人均增收850元。
4、全面推进“三双”活动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将“三双”活动与全面推行主要干部目标承诺结合,与升级晋档、晋星创建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与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结合,使“三双”活动的范围、内涵和形式不断深化,成效不断扩大。全县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非党干部承诺率达97%,履诺率达98%;经过“双评议”,各级班子和主要干部民主测评满意率普遍达到90%以上。从研究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使农村信访件下降57.1%。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凝聚民心促党建
1、两万元年薪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把后进村转化升级作为突破,以两万元年薪选派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派驻到村级班子软弱、经济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相对落后、矛盾问题突出的村,指导帮助村“两委会”建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培养一批能人、引进一批项目、发展一批产业、改善一方条件、致富一方百姓、确保一方稳定,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三位一体”、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农村管
理新格局。期间,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选派村争取项目资金176.5万元,引进到位资金500万元,办实事46件,使后进村赶超发展潜能不断释放。
2、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以提高待遇、激发活力、彰显关怀、提升素质为目的,以“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管理规范化”为方向,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进一步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适度提高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将村干部年报酬由34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组干部年报酬由300元提高到1800元,青妇干部年报酬由720元提高到1200元,增幅创全省最高水平;对任职满10年以上的离任村主要干部,给予360-800元的生活补贴,对在职村主要干部办理养老保险;村级办公经费按大小村由3000元、3500元提高到8000元、10000元;率先将青妇组织活动经费按每名妇女、每名青年各1元列入村级(社区)办公经费预算。同时,大力推行村常设干部集中办公和全日制工作法,强力实施以“双述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两委会”班子和村干部考核办法,让村干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既有干头又有盼头,由“不愿干、推着干、哄着干”变为“抢着干、主动干、比着干”。
3、率先在全市推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发送贺卡暖心、双向交流谈心、走访慰问交心,为1820名党员举办“党员政治生日”,开展党员谈心交心2400人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523件,在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人性化模式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以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为重点,以“五送一建”活动为主要内容,落实“六建六保”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新机制,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近两年先后12次大规模走访慰问困难党员1213名,累计发放慰问金(品)51.19万元,协调解决帮扶资金86.9万元。
三、以统筹协调为手段,创新格局强党建
1、高标准打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党建综合示范点。采取整合项目资金、改造闲置校产、争取省市专项投资和社会捐助、鼓励自筹共建等措施,分两批新建新建、改建村级活动场所,数量和标准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着眼于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高标准创建县级党建综合示范村8个、县级党建综合重点村12个、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37个,建成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16个,实现了远程教育网络全覆盖,有力地提升了全县党建工作水平。
2、扎实开展“问题村”集中整建工作。按照“顺排抓创建,倒排抓整建”的思路,先后分五批对35个“问题村”进行集中整建,使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了新的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群众满意度测评均达到96%以上。
3、切实落实各级领导党建工作责任。以推行专项述职、党建工作例会、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责任追究、月报、整改通知书、提醒函、党建考核等县乡党委抓党建八项制度为重点,研究制定《凤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人职责及考核实施细则》,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称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观念,切实落实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具体责任人的职责,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步步落得实、项项有成效。
问题与原因
回顾我县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既有应当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的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概括起来表现为“三难”:一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作为。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门路狭窄,部分村集体经济状况薄弱、负债高,发展地方经济和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很难开展,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为村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日益
减少,与广大党员群众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是个别基层党组织班子战斗力不强,在党员群众中威信难提高。个别基层党组织班子战斗力不强,在党员群众中威信不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即一些村干部能力和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会干不会说”或者“会说不会干”的问题比较突出;思想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不适应,缺乏“闯劲”和“干劲”;发展经济的能力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不适应,致富无门路,办事无招法;单一的工作方法与农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使得工作难落实,难开展。三是一些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不高,先锋模范作用难体现。当前,农村部分党员年龄大、文化低,个别党员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表现为“三化”,年龄结构老化,从党内统计年报分析来看,在全县2982名农民党员中超过55岁的占40.7%,35岁以下党员只占13.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2%。党员党性弱化,个别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受不良风气影响,心浮气躁,作风懒散,进取心和实干精神不够强。发挥作用减化,个别农民党员对村集体的事情或活动不情愿参与,在广大群众中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
对策与设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全县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把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作为方法,深入开展“学先进、找差距、议措施、促落实”活动,逐步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力争到年底创建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一、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大紧迫的任务,不断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新形势下,要想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就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广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工作中要抓住四个关键点。一是抓住党建促发展这一关键点。对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的,要落实关键性举措让其发挥作用。对未建立的,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年内每个村至少要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或专业协会。二是抓住结构调整这一关键点。大力开发村集体资源,土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几品”的特色主导产业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三是抓住招商引资这一关键点。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实招和硬措施。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寻门路、找项目,做到强化意识搞招商,突出重点搞招商和硬化措施搞招商,创办园区,兴办实体,实现财政增税、村集体增收的双赢目标。四是抓住结对帮扶这一关键点。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积极采取党政领导包、政府部门帮、骨干企业扶、经济强村引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从单纯“输血”向提高“造血”功能的转变。
二、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作为要求,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要坚持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村干部“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岗位职业化、管理规范化”为方向,探索建立选、育、管、激“四位一体”新机制,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干部队伍。一是创新机制“选”。要着眼于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实行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两推一选”和村委会“公推直选”,提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逐步进行“两推直选”,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会”成员交叉兼职,对没有合适人选的,打破身份、行业和地域界限进行公开选拔,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干部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二是拓宽渠道“育”。要把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方式,通过菜单式、开放式、示范式、网络式培训“四种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凤县党建网开设“村官在线”,有计划地举办“村
官峰会”,每年组织受表彰对象外出“取经”,构建多元化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三是健全制度“管”。要强力推行村干部岗位职业化,坚持日考勤、周抽查、月报告,继续强力实施以“双述双评”为主要内容的村“两委会”班子和村干部考核办法,督促村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四是加强保障“激”。要按照“一定三有”要求,建立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在经济上奖励、精神上鼓励、政治上激励、权益上保障,做到在职有待遇、退后有所养、干好有前途。
三、把提高素质作为重点,抓紧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
要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积极探索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方法;着眼于增强党员队伍活力,积极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的新机制;着眼于抓好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依靠制度管理党员的新路子,努力提高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水平。一是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机制。要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坚持不懈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做好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致富能人、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做好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要积极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着力破解外出务工人员发展党员难题。二是创新农村党员教育机制。要在学习内容上注重针对性。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从农民党员的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分类施教,让每个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学习方式上注重灵活性。采取邀请专家授课与观看电教片相结合,课堂辅导与外出参观相结合,相互交流与现身说法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办法,对农村党员进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带头意识和带动本领。在学习机制上注重经常性。建立和完善党支部定期培训、“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党员自学等一系列制度,并把学习情况同党员目标责任制考核和民主评议结合起来,使学习由“软要求”变为“硬任务”。三是创新农村党员管理机制。建立党员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党员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致富能力和产业基础,对党员进行细化分类,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机制。针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继续推行 “1033”(十项机制、三个办法、三个载体)工作法。疏通党员“出口”规范机制。对那些对党丧失信心的党员,允许其自愿退党;对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实行劝诫退党;对落后党员,实行警示制度;对那些锐化变质的党员,坚决清除出党。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解决困难、帮助发展入手,继续大力推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优秀党员荣誉津贴和贫困党员帮扶基金制度,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和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战斗力。
第四篇:**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镇党委根据上级要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调整后的新村班子
已开始正常运作。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镇党委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村域面积扩大,各村党员数大幅增加,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较多的难题的状况,组织调研组赴各新村进行走访、座谈。通过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2006年4月,**镇针对原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过小、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素质偏低的状况,紧紧围绕“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布局合理”的总体目标,将全镇79个行政村调整为27个,调整幅度达65.8;行政村村均人口由原来的611人增加到现在的1788人,是原来的3倍;行政村村均区域面积由原来的1.49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37平方公里,是原来的3倍;村三委会干部由原来的457人减少为现在的228人,减少幅度达50。通过调整,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感到: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方向正确,方案合理,步骤合法,调整后的新行政村必将不断适应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中心村和中心镇建设。
二、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整后运行情况来看,干部群众的思想基本稳定。特别是通过党务、村务、社务班子的重组,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干部角色转换较快,初步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但是,由于原村经济等方面的不平衡性,加之农村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目前,各新村基层组织开展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并村容易并心难。
1、新村干部一时难以磨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的村班子刚产生,各村干部之间的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格还不熟悉,他们在开展工作中还需要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之间,如果关系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新村今后的工作开展。此外,大多数村民碰到需解决问题依然遵照原村管理模式,寻找原村干部处理事务,新村干部基本上无法插手其他自然村工作,领导管理职能只能停留在表面。有些村干部之间甚至还出现“貌合神离”现象。
2、群众适应需要过程。在行政村调整过程中,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了尊重历史,兼顾自然地理条件;坚持了以大带小,以强扶弱,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同时考虑到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生活习俗,从方便群众自治、生产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实行成建制调整,按时保质完成了调整任务。但是,我们的农村村落大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宗族血缘关系、相对独特的村落文化习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邻村关系。调整后的新行政村由二至四个原行政村组成,由于历史原因和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因素,如原行政村之间存在新旧矛盾、调整中小村村民存在的被“吞并”的想法、富村对调整后本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种种忧虑、调整后富余干部的思想顾虑等等,使得调整后许多新村群众思想一时难以融合,出现了“村好并,心难合、事难成”的现象。
(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难。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已经结束,新行政村领导班子已基本到位。但是,村级班子换届过程和行政村调整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
1、各村遗留问题较多,干部思想不统一,工作难以着手。我镇部分村庄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不少原村党组织在换届后对加强农、田、林、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定计划,并在逐步实施中。各原行政村干部群众都希望自己村的计划能在新村成立后率先得到实施,干部之间意见较难统一。
2、并村后党员和村民代表数量大增,会议难召开、难决议。首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党员和村民代表数量大增,27个新村有22个村党员数量在50名以上,由四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党员数和村民代表数均超过100名。大部分新村的办公地点都为原村办公室改造而成,办公室面积较小,除四个村借用学校单位房屋外,其余都没超过100平方米,会议室基本上都容不下这么多人开会。与会人员的增多,导致会议时间延长,召开会议也比较难达到统一的决议意见。
3、工作经费缺少,各类会议难以召集。行政村规模的调整,虽然大多数新村实现了强弱互补,但也有部分村依照地理、历史条件合并后,村级经济薄弱,属于赤字经营,合并后新村办公经费短缺,已成为新村班子一道难以解决的难题。例如由四明村、任岙村、溪头村和西岙村合并的盛茂村,总人口1187人,总户
数371户,区域面积5.81平方公里,但原四个村集体资产均为负资产,办公经费无从落实,更谈不上兴办实事。按照原各村的习惯做法,开会必须支付与会对象的误工补贴,会议补贴成了召开各类会议的拦路虎。
(三)新行政村集体资产融合难。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点和难
点问题。
1、原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赤字村的债务由谁来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和穷村合并,富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也会被“合并”,对集体资产会被平分,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在合并前把原来的积累的资金趁早用光,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例如原**村因运河征用土地获征用款近百万元,规模调整前,村民要求村硬化村道用光了资金,成了空壳村。
2、资产调配难。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自然村集体资产存在较大差异。合并后,新村在如何对原有各村集体资产进行重组、支配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目前不同程度的存在:原村内产生支出结报员应记入新村支出还是原村提留,区别记账较难;土地和各类承包等集体资产管理协调难;村级集体收入积累新村账户难度较大;个别村有集体资金流失现象;对新村集体资产、财物统一管理上存在理不清头绪,导致干部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3、兴办实事难。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庄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
(四)新村干部角色定位难。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班子进行了重新组合,在配备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稳妥过渡、好中选优、适当均衡、结构优化”四条原则,使新村干部的结构优化、素质提高,职数明显减少。作为党组织和村务、社务工作小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原村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特别是原村的支部书记转型为村务工作组长或其他工作组成员后,对工作事务处理习惯于原来的工作思路,对自己定位较难,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如果角色把握处理不当,对今后新村干部团结及工作开展影响较大。
三、解决行政村规模调整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并村又并心。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难度比较大、涉及面广的工作,这需要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同时,要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要意义,教育各级干部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以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教育村干部及广大村民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顾大局、识大体、作贡献,充分发挥村干部和村民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行政村规模调整这项重要工作。新村班子成员要主动多深入到各自然村,让群众真正体会到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带来的实效。
(二)理顺各类关系,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
镇党委要积极指导新村理顺各类关系、健全规范化制度,做好便民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新行政村发展。一是要选好配强村班子。要严格把好组织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力强、威信高的农村能人选到村主要干部的岗位上来;要根据“精简效能、交叉兼职”的原则,突出“选优”,充分考虑原来各村村干部的相对平衡,合理配置村干部,做到原来各村都有村干部进入新村班子,以利于新村工作的开展和村干部的磨合;要妥善安置好富余村干部,落实安置政策,保证新村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二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和组织阵地建设。加强村级班子的团结,理顺新村两委关系,保证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开展村级干部的岗位素质培训,着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健全村级配套组织,重点是团、民、妇、老年协会、治保、调解、计生等组织,并积极发挥各配套组织的作用;要建立完善村党组织议事规则、村委会民主自治章程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事务、财务“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让村民参与监督新村的各项工作决策和工作进展情况,形成合力。三要坚持“惠民先行”。要加快发展,多办实事,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新村群众办实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新村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力集中到发展这个大局上来。因此,要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着重办好有利于促进并村并心、合心合力的“实事工程”、“连心工程”,如村行政中心建造、农田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尽快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多管齐下,稳步推进新行政村资产融合。
资产问题是村民一直较为关心的问题,行政村调整后,新村干部应在这个问题上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我们要在坚持不搞平调、不简单分现的总原则和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区别情况,因村制宜,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深入做好资产融合工作。一要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行政村调整后,由于干部人事变动因素,原行政村资产财务如不及时合并,集体资产流失的风险增大。要及时组成清产核资小组,按照有关规定,对原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向全体村民公开资产和财务情况,保证原村集体资产的安全,避免流失、私分等现象;明确新行政村委班子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监管权,以强化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统一使用资金上,进一步健全新行政村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实现收支一条线,财务一支笔。二是积极推进新行政村资产的融合。在村级集体资产清理的基础上,各行政村要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资产融合;确立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对内、对外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履行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职责,维护保障新行政村集体资产不受侵占或损害;进一步增强新行政村建立后发生的经济收支、管理和产权归属问题统配功能,加速集体资产的融合、保值和增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金实力。三是坚持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要把维护村民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要对一些有保存价值的财物进行逐项登记造册,明晰产权关系。积极有效地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依法有序流转,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村干部角色意识和服务水平。
随着行政村数量的锐减,缩小了管理幅度,防止了镇村之间断层现象的出现,调控力度明显增强,同时,也有利于镇机关领导、干部更加深入基层了解农村情况,强化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为真正实现“重心下移,固本强基”创造了条件,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新村班子成员要自觉做到不争权力大小、只比贡献多少,以事业为重,大局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进一步调整心态、明确位置,分清是非,消除一些人为隔阂和摩擦,融洽干群关系,推动新农村的发展。
二○○六年五月十三日
第五篇:行政区划调整
最近两年省管县是一个热门话题,赞许声不少,其实这就是一个行政区划问题,如果弄不清我国的历史和行政区划史以及他们的经验教训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行政区划改革。故在此抛砖引玉,交流思想以利国家。行政区划的巨大影响: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到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的方国联盟,这种松散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36郡后到汉武帝年间增加到100多个郡,为了方便管理、监督郡就在郡上设立州作为监察区,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东汉朝廷授予州刺史军事、财政、人事大权且改刺史为州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军阀混战,对南北朝造成了深远影响;后唐朝时期基本上完成州代替郡的历史任务,为了方便管理众多的州唐朝政府将天下划分十一道后增加至十五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动荡,金朝开行中书省(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到元朝的行省制度形成了:省——州府——县的局面,今天的地级市大部分都是和州府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行政区划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统一。
为什么要简化?
一、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
二、减少行政人数,降低行政成本。三、合理调整有利于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
四、使省级权利下放到市级,有利于简化行政层序。
五、使各省的权利不要太大,各省的综合势力差距太大,从而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六、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333个地级行政单位,2800多个县(含县级市和所有区)级行政单位 ,即一个省级行政单位辖10地级行政单位,一个地级行政单位辖8个多县级行政单位,管理极为不合理。
省管县的弊端: 一、并未减少干部人数,也未降低成本。
二、未减层次,只要多一个层次在就有阻挡行政效率和政令的机构。三、一个县(绝大部分)的人口,面积,经济都不可能建设成一个中等城市,不利于城市化。四、一个县的人口,面积,经济不可能搞较高的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
五、一个县的人口,面积,经济的现状阻挡了地级市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
六、一个县的人口,面积,经济使其能力有限,而省上的权利下放却没有能力用,就是空谈,结果是省上的权利越来越大,省会和地级市差距越来越大,严重的阻碍了地级市的建设。
七、省上的权利下放有名无实造成省上权利变大严重威胁国家统一和稳定,这是和平时期很难看见和察觉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的教训是惨痛的,而保加利亚的调整却保住了国家。
八、省级以下的县级太多:除海南省,和直辖市,香港,台湾,澳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五十以下,西藏,青海七八十个, 其余省级都是一百几十个,例如四川180多个,所以一个省不可能管理得到那么多县市区.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一、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制度,是比联邦制度还要松散的制度。
二、2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构成了周朝的两大制度,它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同时也造成了春秋,战国的混战。三、春秋时期的楚国开疆拓土和晋国为了防止三大士大夫势力的扩大,采取了郡县制(县管郡),秦朝统一中国后推广全国形成了中央封建君主专制(郡管县)。
四、汉朝以后郡以上设立州。
五、唐朝时期由于全国州太多(共几百个,南北朝后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新设立很多州),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管理的方便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道,这是省的前期,但是道无实权而且是虚一级的行政区划,还由于其他原因造成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造成的五代十国的大混战。
六、宋朝建立后改道为路,全国分十几个路,由于宋朝的兵权过于集中造成了军事较弱的军面,但是路任然是一级虚一级行政机构,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内部)的统一。
七、金朝建立后为了有效的控制地方,采取了行中书省的办法,简称行省,元朝统一中国后将汉族为主的农业地区统一实行行省制度,全国设立11个省,一个宣政院辖三个元帅府(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八、元灭亡后,明朝废宰相制度,同时将各省的行政大全,军事大全,司法大全分开直属六部,并且对应设立了布政使(行政),都指挥使(军事),按察使(司法),并且没有省的建制,但是由于区分了地区(相当于省)故还是称为省,到永乐年间设贵州省,明朝共15个省,类似宣政院辖三个乌斯藏朵干。
九、清朝建立后,将广西分出和华北的新设省共18个省,清末西方列强入侵后沙俄和阿古柏入侵新疆,光绪元年至光绪三年左宗堂收复新疆,随后建议设立省,至光绪十年(1884年)废伊犁将军设立新疆省(省府为迪化府),法国美国日本入侵台湾后,特别是日本侵台前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朝设立了台湾省,1901908年间的新政期间为了维护东北的统一,遂决定将黑龙江将军改为黑龙江省,吉林将军改为吉林省,奉天将军改为奉天省(后张作霖改为辽宁),至此共23个省,西宁大臣(青海大臣),西藏大臣。
十、民国时期,民国建立孙中山承认中国只有22个省(无台湾省),后建立了宁夏省,绥远省,热河省,察哈尔省,川康省(省会康定、雅安),青海省(1929年)等,由于抗战,内战导致行政区划变化频繁,同时在省会和大城市改府为市,在一般的州改为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专署管理。
十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到目前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随着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的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八十年代后至今绝大部分地区撤销设立了地级市,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州,较少的地区设立少数民族自治县(旗),在清朝建立后为了防止蒙古势力扩大对蒙古实行了盟(相当于州)旗(相当于县)制度,后来随着盟所在地的城市化加快几个盟已经被撤销设立地级市了还有三个盟(阿拉善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部分省会城市改为副省级,少数非省会大城市也设立了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建议如下
第一:实行四级行政体制:
1:中央;
2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部级);
3市,自治县(原州),州(原直辖市下辖区)(市级、厅级);
4镇,自治乡,区(原街道)(镇级、处级);
一:省级变动:分大并小的原则,共31个省级行政单位,有24个省,4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减少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西藏,青海面积大人口少,但是面积太大情况复杂所以应该保留西藏撤销青海省,将格尔木和玉树(玉树与果洛合并)一带并入西藏,海北、海东、海南、黄南、西宁并入甘肃; 天津,重庆与沈阳成都武汉广州南京等差不多,所以不宜设直辖市,河北四川人多地大分一些并入天津重庆设省比较好。
3台湾和海南人口少面积小,但是地理特殊,所以应该保留。4 香港和澳门人口少面积小,特殊的体制阻碍人流物流,阻碍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搞成国中之国,特区的管理是笔不小的开支,香港并入深圳市经济文化社会都比较好,澳门亦如此。宁夏人口少面积小经济弱不宜保留,应该撤销分别并入甘肃和内蒙古,分而治之。
省辖市、自治县,自治区辖市、自治县,直辖市辖若干个州(原来的区)(10--15)
撤消重庆直辖市,设立重庆省,将川东北并入重庆省,省会江州市;2 撤消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其银川、吴忠、固原、中卫并入甘肃省,石嘴山并入内蒙古且与内蒙古乌海市合并为一市(太近而且都是煤化工,乌海才三十万人)。4 撤消天津直辖市,设立天津省,并将河北省北部并入天津省,省会塘沽市;5 撤消深圳副省级市,设立深圳直辖市(含东莞,惠州),将香港并入深圳市;6 撤消澳门特区,将其并入广东省珠海市的四个新设区;7 将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商丘一带,山东省北部的德州等并入河北省;8 将内蒙古阿拉善盟并入甘肃省;9 将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并入辽宁省;10将辽宁省东北部并入吉林省;11 三个直辖市分别代表:北京在黄河流域华北地区,上海是长江流域华东地区,深圳在珠江流域的华南地区,这样布局比较合我国地理经济政治历史;
二:市级变动:象我国四个不设区县的地级市(东莞、中山、嘉峪关、三亚)形成大的市管大的镇,形成200万到350万左右一个。大的地级市分出另设,大的县级市和县与小的县合并为新的市,所有自治州都改为自治县,总共500多个市县区,增加200余个市县区。为确保地名的规范除黑龙江、内蒙古外其余的地名必须为两字的而且必须符合汉语习惯而不饶口。
第一、为避免歧义不得用方位名作地名,如陇南到底是甘肃南部还是陇南市呢?淮北到底是淮北市还是淮河以北的地区?黄山到底是黄山市还是黄山区或是黄山风景区呢?不方便嘛。包括:陇南、黔东南、黔南、黔西南、湘西、淮北、淮南、台东、台中、台北、第二禁止重名(音同),例如吉林到底是吉林省还是吉林市?宁夏与临夏。凡是改名统一用单字加州或用古名,例如重庆原称江州,宋后因皇帝的双重喜庆而得今名。
例如:1 海南省调整为7个市: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东方市、詹州市、琼海市、万宁黎族自治县。远比二十多个市县好,海南200多个乡镇调整后每个市下辖三十个乡镇,并且设立黎族,苗族自治乡。且将海南农垦总局的百万农垦职工和农场移交海南省,而且并入相应市县。
台湾省下辖:10个市:延平市(原台北市,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南安市(原台南)、高雄市、甲溪市(台中,大甲溪)、花莲市、东宁市(原台东)、台中与台南之间新设立一个市,并且设立相关高山族自治乡。远比7市17县好。-
甘肃省下辖20个市县: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并入)、张掖市、武威市、白银市、定西市、天水市、武都市(原陇南)、西宁市(原属青海)、海东市(原青海海东地区)、海德市(原青海海西州与海北州合并)、黄男藏族自治县(原青海海南州与黄南州合并)银川市(原属宁夏)、吴忠市(原属宁夏)、南定藏族自治县(原甘南州)、临夏回族自治县(原州)、中卫回族自治县(原宁夏中卫市)、固原回族自治县(原宁夏固原市)陇南市平凉市一带再新设立两个市,这比一百多个县区好得多。
内蒙古下辖12个市:乌海市(宁夏石嘴山并入)、巴彦市(卓尔)、包头市、浩州市(呼和浩特)、鄂州市(鄂尔多斯)、乌兰市(乌兰察布)、锡林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划归辽宁)、赤峰市(划归辽宁)、贝州市(呼伦贝尔)、兴安市(兴安盟)、榆林市(原陕西榆林)及原通辽赤峰一带新设立两个市。远比一百余个旗县好得多。
西藏10个市:拉萨市、昌都市(原地区)、山南市(原地区)、林芝市(原地区)、则州市(原日喀则地区东部)、里州市(原阿里地区)、曲州市(原那曲地区)、则州市(原日喀则地区西部)、格州市(原青海格尔木和唐古拉山乡)、玉树市(原青海玉树与果洛合并)这远比73个区县好得多。
新疆16个市县:齐州市(原乌鲁木齐)、哈密市(原哈密地区)、清水市(原新疆最好的清山绿水--阿尔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县(原州)、巴音蒙古族自治县(原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石河市(原石河子与克拉玛依合并)、塔州市(原塔城地区)、搏乐市(原搏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与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北部),、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县(原州西部大部)、霍城哈萨克族自治县(原伊犁州东部)、天山市(以库车为中心的阿克苏东部地区)、宁州市(阿克苏地区南大部)、和田市(和田地区东部六县)、玉石市(原喀什葛尔意为玉石)、昆仑市(喀什地区东部和和田地区西部合并)、苏克市(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和喀什地区北部),少了一百多个区县多好嘛!7 云南省16个市:昆明市、玉溪市、临沧市、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县(原州)、曲靖市、普洱市、景洪傣族自治县(原西双版腊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县(原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原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县(原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原州)、江庆傈僳族藏族自治县(原迪庆藏族自治州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合并,且将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等并入),并且从滇中、滇西、滇东个新设立一个市。
贵州省15个市县:贵阳市、遵义市、盘州市(原六盘水市)、毕节市(原地区)、铜仁市(原地区)、昭通市(原属云南省)、安顺市、凯里苗族侗族自治县(原黔东南州)、都匀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原黔南州),、兴义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原黔西南州)、再新设立5个市。9 山西省14个市:太原市、大同市、运城市、晋城市、朔州市、长治市、临汾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忻州市,再新设立3个市。
陕西省15个市:西安市、延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汉中市、铜川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庆阳市(原属甘肃)、平凉市(原属甘肃)另外新设立4个市。
三:2800多个县级全部撤消
四:将全国的五六万个乡镇街道调整为一万五到两万个大镇,自治乡,区,平均每个乡镇区人口十万余人,乡镇区调整后为处级 调整后共计有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行政单位,500多个市(自治县,直辖市下辖的区)级行政单位,15000到20000个镇(自治乡,区(原街道办事处))级,处级单位管理十万人口比较合适。
最终是一个省级辖18个市级,一个市级30至40余个镇级,这比较合理。
干部配备的合理性:增加二百多个市县州就会增加六千多个厅级岗位,解决了县委书记、县长的安置问题,而增加的市县州的各局和一万多个乡镇处级单位需要七八万的处级干部,这就解决了区县的副处级干部的问题,下面同样,这不仅不会阻碍县级干部和乡镇的前途反而放宽了。这样把权力下放后,以后重点监督的就是厅级干部,中央不必盯着县里了而是看着市县州,管着省和直辖市。中央也更利于控制地方,更利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基层。而且解决了县级干部责任大级别低和难于往上升的问题。处级干部管几万或十几二十万人是比较适合的。
用三年时间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将是继郡县制、行省制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行政区划变革,基本上从历史地理、军事、经济、交通、人口、行政管理的基础上解决了封建社会中不太适应工业信息社会的行政区划布局。这需要汉武帝般的雄才大略,他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本人是非历史专业的而且能力有限难免有错,错误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本人愚见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