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儒的相关性

时间:2019-05-12 15: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与儒的相关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与儒的相关性》。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与儒的相关性

毛泽东思想与儒的相关性

作者 壶公评论 写于04-05

前言:

关于儒学的话题是近来论坛争议激烈的题目。笔者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当大谈“儒”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存在有一种结束“周礼”,开创新文明时代的思想。它们的相关性如何?

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的启蒙运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虽然这一历程并不充分,尤其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而常常陷入民族主义的挣扎,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在纷杂中看出社会发展的主线。把握主线,完美自我,这是摆脱困扰之后的中国人应该面对的问题。

一、简述对儒学的看法:

儒学的核心是“仁”,方法论是“中庸”。关于“克己复礼归仁焉”。其中克、复、归是为了实现“仁”。“ 复”是为了“归”,因为孔子所处的时期已经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况了,而孔子作为一个周礼的阐述者和教化者,只能以“克”--自我修养相号召,所以“克”是为了“ 复”。全句体现了儒学为民的思想,是儒学的目的论。后来的“仁政”、“王道”应该都是从这个“仁”字演化出来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对“仁”的注解;

关于“中庸”:

匡亚明先生认为,“中庸”是“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我们认为“中庸”在儒学体系中应该是方法论。

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我们曾经用华罗庚先生的黄金切割法的0.618来形容对“中”的最佳状态的探索。

“庸”则是遵循自然规律。因为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者当然只有自然规律了。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辩证法也是方法论,但是没有“庸”--自然规律这层含义,原始状态的辩证法只是阿拉伯人争论的一种方法,后来有了发展,基本上也只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说来“中庸”含义 更为广泛、深刻,超出了方法论的范畴。应该说“中庸”是以最符合事理的方法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难怪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民鲜能久矣”。

二、儒的历史地位:

中国史上,多数情况下是儒、法并举,王、霸互济,文、武同道。另一层面上,则是释、儒、道三教一体。中华文明能有五千年,得益于开放和融合,充满活力的儒学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儒的独尊地位带给社会的是封闭,对于儒学本身则是僵化,这种现象在汉武之后和宋的中、后期表现得至为明显;我们说“还回本源”,指的是儒对“仁”的追求,也就是关于“民”的理念。

周公制礼是结束了奴隶不为“人”的状态,而把所有的“人”谓之为“民”,“民”是有等级的“人“的概念。儒对“仁”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到朱子所作的《孟子集注》,确立了孟子亚圣的地位,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第二层意思则是认识儒的始创者孔子一生的颠波流离,他的学说是在实践中,是在教育他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圣人中产生的,儒学是入世之学,是实践之学,是发展之学;儒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兴衰的演变,这和朝代更替有关,但是儒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中的影响只是在不断的增强,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体内的基因。例如反儒激烈的”五四”时期,主要的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等,认真研讨他们的文章,都有强烈儒学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伟大的科学家“三钱”的先人都是“五四”时期的人,其中之一的钱穆先生竟然是“朱熹”研究者,用七年时间完成巨著《朱子新学案》;儒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份,这是费正清,也是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其实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和西方大不相同。照搬西方的理念来解释,肯定碰壁。

我们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创新的阶段,是“周公制礼”之后一个开创性的里程牌。之所以这么说,还是从“民”这个概念看。

所谓“仁”,也就是为“民”,包含“牧”、“治”、“管理”的意思,在这里“民”是被动体;所谓“亲民”,其中包含主、客体,否则为什么用“亲”呢?无论怎么“亲”,那怕是父子之“亲”,历史上父子相残的也不乏其例;所谓“明德”,如果德在人间,又何必“明”。例如,执政者在众目睽睽之下执行公务,劣迹未显即遭否决,执政者尚且如此,那么谁又能够违反社会道德,或违反社会道德不受惩罚呢?

毛泽东的后半生致力于继续革命,不断地进行执政者内部的斗争,甚至不惜全部推倒重来,他提出了“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提出了执政党的“吐故纳新”,提出了消灭“等级制度”,消灭“法权”。他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这一开创性的思想,把人民从被“亲”、被“为”、被“明”的客体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是一种开创性的行动。

导致儒学的僵化原因有二种:

其一就是前面说过的“独尊”,走向封闭,走向“万马齐喑犹可哀”;

其二,就是脱离实际,与儒学创建者的孔子的从实践中认识真理的方法、方式相背离,而是从书本到书本,钻牛角尖。

影响较大的是前者,影响的是整个社会;后者影响较小,如果不掌公权,牺牲的只能是他自己。

危害“儒”的东西是什么?是企图把儒引向反社会、反人民的行为。这种现象不可等闲视之。

三、融入毛泽东思想体系是儒重生的必有之路:

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革命实践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今天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实践中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是立国之本,是指导中国走向辉煌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些所谓儒学卫道士认为,儒学的根本原则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相冲突,没能认识到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把复兴儒学和中国的立国之本相对立,挑起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行为的后果只能使儒学再次偃兵息鼓,理所当然也将使这些陋儒们再次遭到痛击的命运。

儒学是什么?有人认为它仅仅是礼乐之学,有人还把描绘成祭礼上的吹鼓手。应该说明的是,周代的祭礼是神圣的,儒的职责也是神圣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把儒演化成周礼的阐述者和教化者,也就把儒提高到与政权互为表里的地位,它为政权的存在提供各种依据和制度,为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回到本源,有时候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可是当儒的地位不断地被抬高,一些术士,一些食古不化者,一些故弄玄虚的小丑把儒学变化为一种高深莫测的心学。儒学的本质被归结为一种发源于人心的道德心性之学,只要进行个人的道德修养,变化气质,端正人心,就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一切问题。这些术士们认为儒学是一种“为已之学”,是“天德”在人心中的体现,作为 “形上本源”的“神圣天道”在人心中的体现。这个“神圣天道”本来就是内在于人心中的,即所谓“道心”、“本心”、“性体”、“吾性自足”、“万物皆备于我”等等。

这些陋儒也如同举着刲幡的算命先生一样为儒抹上神怪的面具,也象文革中的一些造反派,把毛泽东思想变成一张张废纸而庸俗化了。独尊者,有时就要沦入这样的命运。

欲尊儒,现实的方法,就是让它回到自己应该有的地位,回到适应社会发展、回到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位置。而尊儒者,只有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提到的,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舍此,别无他途,因为一个进步的、现代的社会根本不会容许弄神弄鬼的术士。

今日的儒学不清淡。在政府层面上儒学的影响是极大的。例如前政协主席李瑞环,他对于“和”的讲演是极为生动,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如,胡主席、温总理,他们都有大量的以儒学的经典语言来说明执政理念的例子。在民间,儒学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人们在讨论道德时,遵循的标准基本上是儒家的信条。儒的兴衰最终决定于大众的认知。

笔者早年读过美国人费正清的一本书,书中写到毛泽东思想是儒家的马克思主义,很觉诧异。稍长,书读多了,感悟出毛泽东的思想是建立在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之上,他是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做了整理。

再说一件事:在李约瑟看来,朱熹理学作为一种有机主义的哲学,它很可能通过莱布尼茨传入西方,而成为西方有机主义形成的重要材料;这也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怀特海的有机主义与朱熹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约瑟写到:“现代中国人如此热情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有很多西方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竟会如此毫不犹豫、满怀信心地接受一种初看起来完全是欧洲的思想体系。。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李约瑟称:“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

毛泽东思想和儒学的关系还可以见之于湘学的王夫子,王夫子则是理学家张载的传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说:毛泽东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列主义,二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前者是毛泽东接着马克思和列宁讲,后一个是接着王夫之和张载所讲。

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学说,如果有存续的生命力,必然和“人”的解放相关:周公制礼,孔、孟传教,董仲舒集大成,程、朱汇聚天下理学于一体。。一代代的圣贤成就了以纲常伦理为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二千多年来,中国人以一种与西方或其他文明不同的方式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在上帝和自然之间界定的,而是在纲常伦理所规定的人伦关系中定义的。于是,现在的世界也只保存了中国这样一个最为古老的文明,而且竟然显得如此朝气蓬勃。

这个具有终极性质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什么?

周礼以纲纪天下,纳上下於道德,合天子、公卿、士民于一体;孔、孟主张“仁政”、“王道”、“民重君轻”。。其核心是“民”。虽然从“氓”向现代“公民”的转化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但是看中国历史,得民心的皇朝兴旺发达,失民心的皇朝毁之一旦,载着历代皇朝这艘大船的水就是人民。而人民终于能够成为主人的时代,则是毛泽东开创的新中国。

毛泽东思想体现了对“人”彻底的解放。在他的领导下完成了这样几件前无古人的大事:带领人民赶走西方列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走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的利益是社会的最根本的利益;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逐步走向工业国。

伟人不外三类,一类是拯救苦难;一类是造福于人;还有一类是即拯救又造福。毛泽东都做到了。毛泽东所以被骂,与救世主的角色有关。救世主的责任就是打倒剥削者压迫者,解放人民。革命是结构的改变,必然重塑利益格局,改变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对比,也就是剥削者、压迫者丧失利益的过程。剥削者、压迫者能不骂吗?但是他们骂的越凶说明越证明毛泽东的伟大。

有些人质疑毛泽东时代复杂的运动。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看看著名的“延安对”: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畅谈未来中国。黄炎培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确实是中国人的困惑,历代帝王都无法面对这个问题。但是人民领袖毛泽东则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说到做到,他的后半生仍然坚持继续革命的理念和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挑战数千年困挠而义无反顾的人民英雄。于是人民看到了希望。作为西方文明源泉国的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这样说到: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也正是使中国走向一种哲学,即给予中国人民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平民主义。1953年毛泽东和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发生冲突。那个时候的梁漱溟是儒家,儒家的道统就是精英主义,主张学而优则仕,主张劳心者治人。梁的思想还带有浓重的封建文化色彩,或称之“乡绅精英主义”。或称之为地主富农路线。梁漱溟同情他的“农民”的命运,反对国家工业化,反对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打倒地主富农----乡绅势力等等。

而毛泽东具有深刻的平民主义思想,来源于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来源于马克思的学说。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冲突,实质上是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对决。
后来社会发展的事实,以及梁漱溟潜心研究新儒学,成就了儒表佛里或佛表儒里的境界,终于走近了人民。精英与平民相结合之路正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终极之路。从此后梁漱溟开始对社会主义事业坚信不二,对毛泽东主席则是仰之弥

高,信之弥深。

1957年的韶山之行,梁漱溟发出了由衷感慨:“主席的思想确实博大精深,是可学而不可及的。”

1958年反右运动后他给政协写信,说:“我认为佛家出世思想的价值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被发现。” 这就是一代大儒的认知之路。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拉开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角力的帷幕。带来大量工人下岗、民工被欠薪等等恶性事件的精英主义必将受到全面的批判。民众正是从这些精英主义的反面教育中认识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大家可以上各个论坛上看看,民众对毛泽东的好感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对于文革,对于以前我们曾经经历的种种事件,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种由精英们把持的状态必须结束。儒学之路必须和现代中国、必须和人民大众的走向相一致,否则是“此路不通”的。

精英与平民相结合亦即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终极道路。精英们主导的在中国一时的封建回潮算不了什么,用毛主席的话说,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一生的业绩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开创了五千年中华民族史崭新的一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是继周礼之后,又一伦理道德的建立,将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社会及其生活。

正如春秋战国之周礼,有一个礼崩乐坏的坎坷。文革使毛泽东思想走向宣传的顶峰,也使毛泽东思想在之后进入低潮。文革之后,中国人出现的信仰危机,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混乱。于是,又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出现,出现了许多企图拯救信仰危机的主张。
我们最终将回到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之上,在社会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必将接受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人民今后千年,甚至数千年的思想指导,就象我们曾经接受周礼---儒教对社会的规范一样。

儒学的末路在于僵化,这是任何一种学说都可能遭到的命运,关键有赖于它的传人。儒学存在至今,坎坷倍至就是一个证明。有人以为儒学是常青树,这就象秦始皇希望皇朝万代一样,是一种僵化,主张者即儒学毁灭者。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儒学的出路在于返回本源,返回大自然,接受实践的检验,为社会服务。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做得很好,可以认为这就是毛泽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二篇:茶文化与儒释道

茶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境界,这就是茶道。

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是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尝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在《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历史悠久。

一. 儒释道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2600多年。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盘。

之后约600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在中国这块本土之上产生的文化。佛家文化起先是外来的文化,后经不断与中土文化融合,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质,古人多有论述。

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

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她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

总之,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

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所谓的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主要指中国人的内在的和本质的“根性”的那种存在性。换句话说,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她们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们实现和践履这种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终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儒家着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至圣先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亚圣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学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论述,都是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在于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会性。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存理复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们发现、培植、扩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从而成贤成圣。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她强调了人的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应当相爱;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敬畏、和谐;人与天道的关系是相互贯通。正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道家深切洞明人性中的自然本质。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回真返朴”。道家所谓“自然”是本然、天然之意,并不单指大自然,即“牛马四足”、“无为为之”之谓也。道家所谓的人的自然性是指超越了人的现实善恶、美丑、是非的那种“本然”的“圣德”。清静、无为、素朴、玄同是这“圣德”的表现形式。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

道家人生智慧:身重于物;知足知止。

道家论为君之道: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柔弱之道以及“四不”之道。

道家论为臣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

佛教一言以蔽之:“空”。所谓“空”是指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万事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即假即不真即空,此之谓也。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的存在。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佛家深刻明见人性中的本心本性。也即佛性,而“佛性”即人之心性,即清净,即平等不二,即慈悲欢喜。佛教之本怀乃在于“离苦得乐”。佛家所要明见的本心本性乃是指蕴藏在人性中那光辉的一面,是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等本质属性。佛家通过“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修行要使人们达到圆融不二的境界,从而觉悟成佛。

总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终的是要揭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使人们获得符合人性的对待生活方式,以突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篇:苏轼与儒释道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积极用世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 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 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状。究其原因? 是当时政府实施的“ 盐法” 制度造成的。诗人虽不动声色,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 难言,怕遍体伤疤让人心寒。在这首寓言诗里,作者用幽默讽刺了虐政对下层人们的戕害。即便在流放岭南时期,苏轼还是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 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的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综上所论,苏轼有一颗爱民的心,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进而游离于新党和旧党之外,体现了苏轼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

二、佛道的超然出世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标识牌,政治的沉重打击促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用佛道的超然思想直面人生的厄运。但他对佛道的看法有别于他人,苏轼不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归诚佛门”,而是借助佛道思想渡过难关,以求更高人生境界。

首先他是用佛道的思想消解痛苦,但苏轼还有进一步的追求,即通过对自己心灵的感化,达到更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如《黄州安国寺记》所云:“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其次,苏轼对待佛教的态度非常理智,他没有坠入佛门,只是借助佛教思维,对人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便在相互对比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理念。苏轼对佛道采取慎重的态度,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准则。苏轼在《论修养帖寄子由》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子,待饱食睡,腹摇鼻息,如土木同⋯⋯岂可谓猫儿狗子已入佛地?”苏轼能够辩证的对待,在批判的同时,他吸收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由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追求。正如苏辙所言:“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苏轼借助佛道的思辨方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超越,从而进一步导向了他对现实的超越。

三、儒道佛的相互参透

古代的许多士大夫,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无论穷达既能兼济,又能独善。这是由于苏轼能够以豁达的心境面对穷与达,从不计较得与失,苏轼不再从外在的社会准则来评判自己,更多的通过内心来解决。这与苏轼以儒为本,以佛道为用的思想不无关系。苏轼一生遵循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抛弃了孔子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方式;苏轼吸取了庄子追求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独立的个性,否定了其厌恶社会的悲观情调。苏轼学习佛家的达观的处事精神,却没有深陷难懂的教义之中。苏轼能够将政治和生活区别对待,因而当他从政时,总会用儒家思想来作为己的行动准则。当被贬时,他又在佛道思想中得到解脱,并借此作形而上的思考,以开阔自己的心境。“乌台诗案”后的大都作品,词人更多在心灵深处开拓。如《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首被世人称为“珠穆朗玛峰”的词中,词人把自己塑造矛盾性格人物。词上片写赤壁气贯长虹的场面,时空背景极度开阔,为下文抒怀奠定基调;词的下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态。词人用超脱的态度对人生和自我采取自相矛盾的态度,并且折衷于两者之间。江山,美女,功业有历史价值吗?有即没有。世人值得为之努力吗?值得又不值得。周瑜年少建功,而自己却老大无成,难道是词人没有为之奋斗吗?不是,朝廷才是其罪魁祸首。词人在解嘲自己中不动声色地对社会进行了批判。词人并没有因老大无成而绝望,他把自己放到浩瀚的历史时空中拷问自己,很快在历史与现实的互照中,找到了释然自己苦闷心情的答案。总之,苏轼“能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质是以儒为体,以佛老为用,这使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简易圆通。”苏轼之所以能够对儒道佛三家融会贯通,关键是苏轼在它们当中找到了相同之处,从而能够灵活运用,这相同之处就是“自由的心理主义原则”。苏轼一生中所体现的生存智慧,在不同的时代都折射着永恒的魅力下。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使我们大学生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我们大学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不息,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创造无悔的青春,取得成功。

英语1105方李亦圆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儒的相关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与儒的相关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浅谈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荣泽东、张长剑、刘玉恒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中......

    毛泽东思想与企业文化

    毛泽东思想与企业文化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奠基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不仅影响了全中国,而且以其伟大的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 在美国,毛泽东的地位高于华盛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目录 摘要...................................................................................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 必要性: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首先是对这堂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我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历程,作为国家的未来......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考试时间:6月11日(周三)18:30-20:30; 题型题量: 简答题(每题10分,3题,共30分); 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20分,2题,共40分); 材料题(每题30分,1题,共30分)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