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绍兴县西藏民族中学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
浙江省绍兴县西藏民族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无
答案)新人教版
考试时间: 75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35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拼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辍耕(chuî)荇藻(xìng)往往语(yǔ)蓬蒿(gāo)....
B.怫然(fú)抢地(qiǎng)谮害(zèn)缟素(gǎo)....
C.倾颓(tuí)星宿(xiù)崩殂(cú)驽钝(nǔ)....
D.卑鄙(bǐ)腆着肚子(tiǎn)夙夜(sù)斟酌(zhē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至哉!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C.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D.原来杨修为人侍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下列词语在句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会天大雨,道不通(适逢)/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一起)..
B.请广于君(扩充)/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C.隆中对(文体的一种)/斟酌损益(益处)..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时)/咨诹善道(询问)..
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陈涉世家》选自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C.《武陵春》的作者是李清照,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其中《武陵春》是词牌名。
D.《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
饱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B.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
C.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1
故事情节是主要要素。
D.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6.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今年的贺岁片:《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等,已在各大城市隆重上映。
B.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C.“谢谢你的帮助,”李老师微笑着说:“车快来了吧?”。
D.互联网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还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
7.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隆中对》一文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B.《傅雷家书》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傅雷谈论更多的是艺术与人生,目的是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C.培根随笔善用比喻,其中很多比喻都成为格言警句。例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D.林冲在高俅的陷害下,先后误入白虎堂,身陷野猪林,但他一直委曲求全。最后因为陆谦火烧草
料场,林冲才被逼上梁山。
8.默写(12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3)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
9.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段连贯的句子。
(要求:句序合理,标点正确,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①人们要学会辨别真伪,提高警惕性。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③网上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售后服务欠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65分)
㈠阅读下文并回答10—16题(26分)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之任也。
10.本文段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2分)
11.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
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分)
12.解释加点的词。(5分)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必能裨补缺漏().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外”指________;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分)
15.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16.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阅读下文并回答17—21题(19分)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
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
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了避署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
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
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
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值得便还言语?”
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
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
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
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
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
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
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
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
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
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17.《智取生辰纲》节选自《__________》,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____篇白话小说,作者是
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节选的部分是写________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
送______________往东京,在途中被夺取的经过。(6分)
18.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不卖!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他为什么要这样说?(3分)
19.“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3分)
20.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3分)
21.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4分)
㈢阅读并回答22—27题(20分)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节选)
余光中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路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A那平行的双轨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②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路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
③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上,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肢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夹回南京去了。
④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滚滚疾转的风火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寂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B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⑤在香港,我的楼下是山,山下正是九广铁路的中途。从黎明到深夜,在阳台下滚滚碾过的客车、货车,至少有一百班。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过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十年下来,那样的节拍也已听惯,早成大寂静里的背景音乐,与山风海潮合成浑然一片的天籁
了。那轮轨交磨的声音,远时哀沉,近时壮烈,清晨将我唤醒,深宵把我摇醒,已经潜入了我的脉搏,与我的呼吸相通。将来我回去台湾,最不惯的恐怕就是少了这金属的节奏,那就是真正的寂寞了。也许应该把它录下音来,用最敏感的机器,以备他日怀旧之需。C附近有一条铁路,就似乎把住了人间的动脉,总是有情的。
⑥香港的火车电气化之后,大家坐在冷静如冰箱的车厢里,忽然又怀起旧来,隐隐觉得从前的黑头老火车,曳着煤烟而且重重叹气的那种,古拙刚愎之中仍不失可亲的味道。在从前那种火车上,总有小贩穿梭于过道,叫卖斋食与“凤爪”,更不少了的是报贩。普通票的车厢里,不分三教九流,男女老幼,都杂杂沓沓地坐在一起,有的默默看报,有的怔怔望海,有的瞌睡,有的啃鸡爪。有的闲闲地聊天,有的慷慨激昂地痛论国事,但旁边的主妇并不理会,只顾着呵斥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要香港社会的样品,这里便是。周末的加班车上,更多广州返来的回乡客,一根扁担,就挑尽了大包小笼。面对此情此景,令我总想起杜米叶(Honore Daumier)的名画《三等车上》。只可惜香港没有产生自己的杜米叶,而电气化后的明净车厢里,从前那些汗气、土气的乘客,似乎一下子不见了,小贩子们也绝迹于月台。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接踵的时代。D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22.本文标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很新颖特别,请予以具体分析。(3分)
23.请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ABCD四处划线句在全文的作用。(4分)
24.第⑥段中有一处病句,请你修改后把正确句子写下来。(3分)
病句:面对此情此景,令我总想起杜米叶的名画《三等车上》。
25.第③段中第二句中冒号起什么作用?可以换成什么符号?(3分)
26.本文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作者的哪一首诗歌?古诗当中有很多类似题材,请默写一句。(4分)
27.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发挥想象,仿写一句,要求结构相似。(3分)
那平行的双轨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第二篇:浙江省绍兴一中2011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1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剽悍
漂泊
骠勇
虚无缥缈
B.驾驭
翁妪
熨帖
与会人员
C.干涸
阖家
弹劾
放浪形骸
D.囹圄
揶揄
觊觎
卖官鬻爵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温州“购房门”事件再起波澜:政府限令补差价,买卖双方齐喊冤。安置房层层转卖,差价谁该来埋单?一买一卖,简单交易是否隐藏腐败?
B.2009年8月深圳市政府正式起动机构改革方案,据有关人士透露,深圳此次机构改革力度大,精简机构多,涉及面广,旨在为全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路。
C.正如各国都有警察却仍无法清除盗匪一样,光靠外国海军力量也无法从根本上消灭索马里海盗。事实上,进入11月以来,海盗们变本加利,又掀起了新一轮劫船高潮。
D.昨天,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年42岁的蔡斌力压陈忠和出任女排新教练。有媒体称,蔡斌既然敢揽这份“瓷器活”,自有他的“金钢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话者并不真的认为自己做错了事,只不过是表示一个“高姿态”,缓和一下双方的矛盾,这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B.一些明星言行无忌,而追星族们却对他们的不雅言行不以为然,依旧痴迷和疯狂,这透露出道德瓦解的隐患。
C.刘总果然出手不凡,很快就与外商谈好了价格,签订了合同,完成了公司的第一笔一锤子买卖。
D.在北纬30度线上,奇观绝景俯拾皆是,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南美的玛雅文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抗议第58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播放介绍“东突”民族分裂分子的纪录片,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和赵亮决定撤回准备在8月中上旬在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公映的3部影片。
B.专家提醒,油梨虽然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大家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C.中国李白诗歌节经过十几年的积累,马鞍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诗歌吟诵到集歌舞、吟诗、经贸、旅游于一体,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节庆活动。
D.“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这个帖子可能因为太好玩了,很快网友们转至各大网站,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问“贾君鹏是何许人也”,但没有任何人出来解答。
5.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使,今为定江军(军:军队)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B.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从属,隶属)
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法式:标准的格式)
C.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过:拜访,访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属官)
D.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果:果然)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畴昔:从前)
6.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②善刀而藏之
B.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D.①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②山中方言谓之黄杜
7.下列各句中含有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良庖岁更刀,割也。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C.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D.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
9.下列诗文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所表现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既是政治悲剧,又是爱情悲剧。诗歌的主题既有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批判,又有着对“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同情。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歌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C.《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名篇。庖丁解牛的过程,宛若一次神奇的行为艺术表演,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妙享受。文惠君从中领悟了“养生之道”,现代人也可以得到普遍意义的生活启示: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D.《伶官传序》是北宋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于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文章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语言气势充沛,抑扬顿挫,波澜起伏。10.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源头,它是在战国后期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的奠基人和代表是屈原,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
B.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极有代表性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表现农村生活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定型于唐代,在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D.词是在宋代产生并兴盛的新诗体。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按照按乐调繁简、句子长短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二、现代文阅读(11—14题,共14分)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座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喧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这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一九四一年一月
11.“老气横秋”一般是个贬义词,但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解释。(2分)
12.“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请你举出两个“向来诗文上”的例子,指明作者、出处,并结合本段内容加以分析。(6分)
13.抽烟本来是不良的嗜好,对此我们暂且不谈。就全文来看,作者多次写到抽烟有什么作用?(2分
14.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请具体概括作者笔下的秋天有哪些“况味”。(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26分)
(一)古文阅读(15—19题,共14分)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思稍倦,隐几卧,而空蒙滴沥之状,竟与魂魄往来,于是乎并以梦游,觉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 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迫视之
迫:靠近
C.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组是(2分)
A.①因致礼焉,遂行 ②盍处一焉
B.①若非钓台耶 ②若尝登钓台乎
C.①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②呼舟子劳以酒
D.①而舟子固持不可 ②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2分)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他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心想应该可以如愿以偿了吧。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向他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如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2分)(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2分)
19.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4分)
先 生 风 节 辉 映 千 古 予 夙 慕 之 思 得 一 游 为 快 顾 奉 檄 北 上 草 草 行 道 中 耳 非 游 也 然 以 为 游 则 亦 游 矣
(二)古诗鉴赏(共6分)
清平乐·检校①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②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谴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核查 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20.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2分)
21.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4分)
(三)默写(任选6题,每题1分,共6分)
(1)
,一朝选在君王侧。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2)帝子降兮北渚。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3)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5)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8)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9)夫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10)夫天地者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四、作文(共4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远 方
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绍兴一中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B(B项均读yù A项“骠”读piào,其余读“piāo”;C项“骸”读hái,萁余读“hé”;D项“圄”读yǔ “揄”、“觎”读yú,“鬻’读yù)
2.A(B启动
C变本加厉
D金刚钻)
3.A(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B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蔑意);C项指一次性的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D项“俯拾皆是”形容地上的某类东西,或者形容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4.A(B项句式杂糅,“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食用前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食用前应该洗净削皮”。C项“马鞍山„„成为„„书庆活动。”搭配不当,主浯应是“马鞋山中国李白诗歌节”。D成分残缺,应在“网友”前加“被”字。)
5.C(A军:南唐至宋朝时的行政区划名称。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B随从,跟从。D果:成为事实,实现。)
6.A(A①②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B①表反问语气的语气副词 ②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副词
C①介词,凭借,用 ②介词,因为
D①指示代词,这么,那么 ②第三人称代词,它)7.B(例句:岁——名词活用作状语
A身——名词活用作动词
B西——名词活用作状语
C早、蕃——使动用法
D乐——意动用法)
8.C(C被动句
A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 B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 D倒装句中的定语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萧杀,是凄凉,是荒林,是萋草,羁旅愁思。
13.(2分)①文章开头以秋天黄昏抽烟的闲适与温暖引发作者的思绪,引出下文。②形象地表达作者感悟到的秋天的况味——静寂、温煦,有无穷的意味。
14.(4分)有秋林的古气磅礴,有秋叶的古色苍茏,有初秋的温和、纯熟,意味深长。
三、古诗文阅读(共26分)
(一)古文阅读(15—19题,共14分)
15.(2分)D(视:比较)
16.(2分)D(A焉:兼词,向它/语气助词,无实义。B若:指示代词,这/人称代词,你。C以:①介词,“在„„的时候”;②介词,“拿”。D而:①②都是连词,表转折。)
17.(2分)(C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行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道歉。)
1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2分)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2)(2分)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19.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4分)
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二)古诗鉴赏(共6分)
20.(2分)“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21.(4分)①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②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很想能够游览一次(钓台)为快乐。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但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点点头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
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又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如果没有听您一番话,就想不到这些。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第三篇:浙江省天台县赤城中学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
赤城中学阶段统练九年级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光阴荏苒,转眼初三学习已过去一个月,为了检查这个月的学习情况,请
你拿起笔来认真读题,答案就在你的笔下,请你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祝你考出理想的成绩。
1.试卷共6页,答题纸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
3、该试卷含卷面分3分,请注意卷面整洁。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雨,被诗人fù()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的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
绵密密的雨点是她tān()访大地的yīn()勤的脚步。读郑愁予的《雨说》,让霏霏细雨飘jìn()你的心田。
2、根据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备选词的序号依次填在括号里
()()()(3分)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
木傲雪参天,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草原纵横千里,的是自己宽广的胸襟。A 挺拔B倾诉C袒露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C.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扬州的城市节特色。
D.住宿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宾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三十年来,社会沧桑巨变,《读者》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变。....
B.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保障游客权益,是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D.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5、古诗词名句填空。(12分)
(1),背灼炎天光。《观刈麦》
(2)更深夜色半人家。《月夜》
(3),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4),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
(5)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________。”
(6)思乡是一种情怀,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游子思念亲人的凄苦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打动了无数游子的
1思乡之心;温庭筠《商山早行》的 “,”勾起了游子对家乡美好的回忆。
(7)在某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下,接上级命令某某出任当厂长,这时可引用《出师表》中一句对他说:“,”。
(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躬耕南阳时淡泊名利、不慕富贵的志趣的句子是:
“。”
6、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A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
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渊、乐进、张辽、许褚等都至,见A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B。B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A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B心疑,亲自来看。A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A也!准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知,尽皆股栗。B急令去共伞盖,回顾左右曰:“吾问曾闻云长言:B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A睁目又喝叫:“燕人A在此!谁敢来决死战?’’B见A气概,颇有退心。A望见B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B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B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齐望西逃走。
选段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在小说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是艺术
创作的核心。选文人物形象鲜明,请写出A是谁()B是谁()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文的故事:。(5分)
7、综合性学习(6分)
(1)在2012年国庆到来之际,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营造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我们赤城中学将在十月举办校文化艺术节。请你为艺术汇演的节目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4分)。
(2)在校文化艺术节到来之际,为庆祝国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求班级举行相关的主题班会,请为之确定一个主题。(2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13分)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
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
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
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打开屋门,一股风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起预备铃时,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操场上。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
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随意把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
张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
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8.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孤独恐惧——___——自卑于盾——
9.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A)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答:
(B)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答:
10.小说多次描写风雪,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1.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答:。
(二)对自己的人生负责(13分)
周国平
⑪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⑫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
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⑬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
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4)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
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 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
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2.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3分)
13.第⑬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3分)。
14.如何理解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1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3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
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1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出师表(14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
()()
19()(2分)
A、以塞忠谏之路也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先帝不以臣卑鄙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3分)
蒋母教子(9分)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22、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2)无误,乃已()(3)俄而母摇铨曰 ....
()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2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四、按要求作文。(60分+3分卷面分)
看着满山的红叶,闻着飘香的金桂,聆听朋友的倾诉,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一刻,你或许感受到了美,或许感受到了情,或许悟出了理„„都会让你怦然心动。
请以“心动”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书写优美,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第四篇:浙江省杭州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2018届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30 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3 分)我是何等艳羡.江南女子,能够一生娉娉婷婷在美若仙子的西湖边散步,能够在小径通幽清池碧水的留园脉.脉含情地牵手情侣。想起游苏杭时,借人家苏绣女子的绣布和绣架拍下的一组照片,如今却不知到哪里去了,痛惜!于是,总是在梦中悄然想起那一袭氤氲.烟花长裙下低眉含笑专情刺绣的美图,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慰藉.了吧。或许,为了这张美图,定会再度游苏杭。A.xiàn mò wēn jiè B.qiān mài yūn jí C.xiàn mò yūn jiè D.qiān mài wēn jí 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 分)
A.美丽的落日总会引起一个更加绚丽的景象,未及饱览便一闪即逝,并在消逝中留下不可名状的渴望和惆怅。
B.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 G20 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虽早已落下维幕,但每当想起总令人意犹未尽。
C.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产生想象中的立杆见影的效果。
D.冬日的北疆,千里冰封,往日的草原仿佛裹上了一层银白的大衣,阳光打在上面分外妖娆,红妆素裹,一派恢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热映,不仅是故事题材的选择,更在于每个演员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的惟.妙.惟.肖.。
B.初学自行车的时候,磕磕碰碰,跌倒了再起来,有一次他在雨中摔了一跤,起来时,浑身上下拖.泥.带.水.。
C.为了吸引眼球,媒体往往对发言者的原话寻.章.摘.句.,他们忘了新闻的铁律—— 真实,这样的媒体最终一定会失去观众。
D.这几天,我仔细研究了菜谱,尽心挑选了食材,终于做出了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真是汗颜。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人们通向诗歌世界的大门,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情感,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热情的火炬。
B.钱江世纪城规划范围内盈一村等 4 个村的“征迁清零”工作将完成扫尾工作,届时世纪城范围内将不留一户农户,大拆迁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C.水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D.网络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并跟踪观察。
5.古诗文名句填空。(6 分)
(1)__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______________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2)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5)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是政协代表,他非常关注民生,借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让“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6)花开花落、纤柳抽枝,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精 神,就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6.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7 分)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品味经典,品味文学魅力。读___________ 的《敬业与乐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读《水浒传》时,感受到______________ 得知好友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时,一路暗中保护的嫉恶如仇、侠胆义肝;读明初文学家宋濂的 《_____________ 》,感受到了学习的艰辛和辛酸,也体会到了文章感情表露的真挚与诚恳。(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 分)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请你帮她从以下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具体的事例(不少于 2 个事例)来印证这一观点。A.简·爱 B.武松 C.祥子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关题目(5 分)近日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一位中年男子手持“请不要随意调头”的牌子,拿着小喇叭对行人不断大喊:“我不再闯红灯!”周围都是好奇的围观群众。
原来,今年 7 月起,江西省吉安市青原交警大队开始采用这种特殊的管教办法,来治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行为。
青原交警大队方面表示,因为路上的行人特别多,如果单靠罚款,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据了解,刚开始每天都要抓到七八十人,随着宣传的深入(围观群众的奔走相告),每天抓的人数越来越少,成效显著。
(1)请为这则热点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25 字)。(2 分)(2)对于这种处罚形式,你支持吗?请作简要评论。(3 分)
二、(3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8—15 题。
棕榈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
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本文有删改)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5 分)9.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 分)
(1)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2)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10.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4 分)
1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3 分)
(二)艺术也需无用之用崔树强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功利之心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 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 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值,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大用。
12.本文是如何引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这一论点的。(4 分)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艺考持续火爆带来了艺术的繁荣,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C.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以解脱,是艺术和游戏相似的地方。D.艺术的自由和解放,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4.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认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的理由。(3 分)15.指出下列两句加点词句的表达作用。(4 分)
(1)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三、(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19 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①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②举谣言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注释】①公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②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③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16.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少厉.清节(通“砺”,磨炼)B.滂怀恨.(遗憾)C.蕃乃谢.焉(道歉)D.滂后事释.(释放)17.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B.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C.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D.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 分)(1)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2 分)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3 分)19.文章刻画了范滂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 分)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 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③夜榜:夜航。(1)诗中作者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 分)
(2)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分)
参考答案
一、(30 分)1.【C】 2.【A】 3.【C】 4.【B】(每题 3 分)5.晨起动征铎 鸡声茅店月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村(6 分)6.(1)梁启超 鲁智深送东阳马生序(3 分)(2)示例:
A.简·爱得知曾经百般虐待她的舅母生命垂危但又很想见她一面的时候,她忘却了舅母一切的不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昔日满腔怨恨地想要逃离的故地。当她见到舅母时,心中剩下的,只有对舅母的无限悲悯;当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时,简·爱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纯朴善良的简·爱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B.武松兄长武大郎是一个侏儒,其美貌妻子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获罪被流放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C.当祥子给曹先生拉包月时,辛辛苦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他曾闪现过要曹家赔偿的念头但又马上谴责自己,不能让良心受到污染;祥子对老马和小马祖孙二人很关心,祥子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仍能同情 他人、体谅别人,值得尊重。(4 分,要有事例,主要内容符合即可,否则欠缺酌扣)7.(1)示例:交警新招:罚闯红灯者连喊“我不再闯红灯” 交警放大招治理闯红灯:连喊“我不再闯红灯” 交警叔叔太有才!罚闯红灯者连喊“我不再闯红灯”(2 分)
(2)人性化执法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应对情节轻微和严重违反行为的当事人之间进行区别,进行教育或者是教育与处罚并举。
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任意裁量,更不意味着我行我素,而是将人性化执法置于公共规则的框架内。即使是人性化执法,依然需要尊重规则,而非无原则地自由裁量。(3 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30 分)
8.不亲昵,缺乏好感:棕榈外表丑陋,在它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2 分)偶尔关注:可以用棕榈结的果子当做游戏时的武器(1 分)内疚、感激和敬意:对它曾经的漠视和伤害而内疚,棕皮的收入支撑了整个家,棕榈的坚韧赢得了我的敬意(2 分)9.①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棕榈树因寒冷而颤抖,体现了作者对其的同情。(2 分)②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剥棕皮和搓棕绳的场景,体现了父亲的一丝不苟和辛劳。(2 分)10.通过棕榈和酸梨树的对比,衬托出棕榈的矮小和丑陋(2 分);突出了棕榈树给家庭带来了经济收益,对家庭贡献巨大,体现了作者对它的内疚、感激和敬意。(2 分)11.父母和我们几兄妹与棕榈树有很多相似处:(1)默默无闻,生存于世间,(2)做力所能及的事,贡献自己的力量,(3)彼此间有牵挂和关怀(3 分)12.先引用莫言的致辞入题,文学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然后分析现代社会的现状,艺术被人们逐渐冷落。再论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互补的关系。最后提出文章观点。(4 分)13.【B】(3 分)14.①艺术之“无用”可以对现代人功利之心作一种极好的救赎。②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③艺术之“无用”可以让人的生命完整和谐。(3 分)15.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将艺术和科学比作“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十分形象地论证了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人类文化的支柱。
②把艺术教育比作“良药”与“镇魂药”,非常贴切和形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到中国艺术的平和平实、雅淡素朴,从而消除功利之心。(4 分)
三、(20 分)【D】(3 分)【C】(3 分)18.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官。(2 分)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3 分)19.1.有威信(受人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弃官而逃。2.不畏权贵(敢做敢当):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表示自己若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3.公正清廉(不任人唯亲):没有偏袒自己的外甥,压力之下仍然没有给外甥一官半职,太守也拿他没办法。(4 分,写出 2 点得 2 分)20.(1)诗中描写了诗人谪居僻野、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的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2 分)
(2)“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3 分)
四、(40 分)21.按五等评分一等(35-40 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生动。二等(29—34 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等(22—28 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欠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欠清楚,语言欠通顺。
四等(16—21 分):不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结构欠完整,语病较多。五等(15 分以下):感情不健康,或文理不通,或语病严重,或不足 300 字,不成篇。说明:①有创意,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结构精巧,酌加 3-5 分。
②书写清楚美观者,酌加 1-3 分;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者,酌扣 1-3 分。③错别字 3 个扣 1 分(重错的不计)。④ 300 字以上 600 字以下者,降等给分。
译文参考: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郡中中等以下水平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他们于是都指责范汾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房的同党。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第五篇:2017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017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英语上学期
14.What did the man have yesterday evening? A.A couple of apples.B.A bottle of sprite.C.Some pills.15.What bus can take the woman to the shopping mall? A.No.4 bus.B.No.5 bus.C.No.11 bus.16.Why do most Chinese students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ress themselves? A.They’ve spent too much time on reading and written exercises.B.They are too shy to open their mouths.C.The don’t like to exchange their ideas with others.听
22.He used to be fond novels,but now he is keen playing computer games.A.for;on B.of;on C.in;for D.at;in
23.—Will
24.The party will be held in the garden, weather.A.permitting B.to permit C.permitted D.permit
25.How to make wide use of natural energy is the problem still discussion publicly in the newspaper.A.under B.on C.at D.with
26.straight on and you’ll see a church.You won’t miss it.A.Go B.Going C.If you go D.When going
27.I’ve ordered some pizza, so we ____ worry about cooking when we get home tired.A.can’t B.dare not C, needn’t D.may not
29.He and trained in this way.A.has been brought up B.has brought up C.has been brought in D.has brought in
30.with the size of the whole earth , the biggest ocean does not seem big at all.A.Compare B.When comparing C.Comparing D.When compared
31.He rose,his eyes still on the piece of paper.A.fasten B.fastening C.fastened D.fastens
32.Once a decision has been made , all of us should it.A.direct to B.stick to C.lead to D.refer to
33.Half an hour later, Lucy still couldn’t get a taxi __ the bus had dropped her.A.until B.when C.although D.where
34.James has just arrived, but I didn’t know he ____ until yesterday.A.will come 8.was coming C.had come D.came
35.—George and Lucy got married last week.Did you go to their wedding ? —No , I.Did they have a big wedding ? A.was not invited B.have not been invited C.hadn’t been invited D.didn’t invite
I went to pick up my phone one day, an incredible wave of memories hit me and I realized that had it not been 18 Virginia DeView, I would not be sitting at that desk.I get 19 all the time: “How did you pick journalism?” “Well, you see, there was this teacher „” I always start out.I just wish I could 20 her.1.A.good B.mad
C.careless D.curious 2.A.university B.family
C.professions
D.life 3.A.interview
B.find out C.admire
D.learn from 4.A.expressed B.ordered
C.expected D.meant 5.A.hardly
B.nearly
C.naturally
D.eagerly 6.A.drink
B.newspapers
C.preparations D.paper 7.A.satisfied
B.comfortable
C.terrified
D.sorry 8.A.student
B.journalist
C.teacher
D.writer 9.A.research B.books
C.imagination
D.memory 10.A.called
B.recognized
C.remembered D.visited 11.A.answer
B.promise
C.stop
D.persuade 12.A.how B.whether
C.why
D.when 13.A.It
B.Virginia DeView C.My parents
D.My oral report 14.A.breaking in B.getting down C.falling off
D.going on 15.A.making up B.listening to C.covering D.writing 16.A.of course B.finally
C.doubtfully
D.above all 17.A.When
B.As long as
C.Once
D.On condition that 18.A.for
B.with
C.of
D.to 19.A.hurt
B.excited
C.disappointed D.asked 20.A.respect B.support
C.thank
D.favor
(海湾)of Guinea, to the south of Burkina Faso and Niger, between Togo on the west and Nigeria on the east.Benin used to be called Dahomey and was controlled and ruled by France from 1893 to 1960, when it became independent(独立).In 1963 the army general Soglo overthrew(推翻)the first president.Maga.Soglo set up an army government and called himself head of state in 1965, but was overthrown and replaced(取代)by a civilian(非军人)government in 1967.In December 1969 Benin had another change of power with the army again taking over(接管).In May 1970, Maga and two other men set up a new government, with each of them acting as president in turn for two years.However, half a year after Maga turned over power to the second man Ahomadegbe, the three-man government was overthrown by the army once more and General Kerekou became president.In November 1975 Kerekou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nation from Dahomey to Benin, Benin being the name of a 17th century kingdom covering the same place.Kerekou also announced that Benin would be a People’s Republic based on Marxism-leninism.1.Which of the following maps shows rightly the positions of Benin and its neighbouring countries?(Bn=Benin;Tg =Togo;Nr=Niger;BF=Burkina Faso;Na=Nigeria;GG=Gulf of Guinea)
2.For how long was Benin under France? A.For over a century.B.For roughly a century.C.For over half a century.D.Under half a century.3.For how long was Benin an independent state before it became a People’s Republic? A.15 years.B.25 years.C.20 years.D.30 years.4.Choose the right order in which the following people ruled in Benin.(Ah=Ahomedegbe;Ke=Kerekou;Ma=Maga;So=Soglo)A.So, Ma, Ah, Ma, Ke B.Ma, So, Ma, Ke, Ah C.So, Ma, Ke, Ma, Ah D.Ma, So, Ma, Ah, Ke 5.When and how did Benin get its two names--Benin and Dahomey? A.Dahomey was its oldest name, but it has been replaced by Benin.B.Benin was its oldest name.The name Dahomey was used later, but has been replaced by Benin again.C.Dahomey was its oldest name.The name Benin was used later, but has been replaced by Dahomey again.D.Benin was its oldest name, but it has been replaced by Dahomey.
B On the evening of June 21, 1992, a tall man with brown hair and blue eyes entered the beautiful hall of the Bell Tower Hotel in Xi’an with his bicycle.The hotel workers received him and telephoned the manager, for they had never seen a bicycle in the hotel ball before though they lived in “the kingdom of bicycles.”
Robert Friedlander, an American, arrived in Xi’an on his bicycle trip across Asia which started last December in New Delhi, India.When he was 11, he read the book Marco Polo and made up his mind to visit the Silk Road.Now, after 44 years , he was on the Silk Road in Xi’an and his early dreams were coming true.Robert Friedlander’s next destinations(目的地)were Lanzhou, Dunhuang, Urumqi, etc.He will complete his trip in Pakistan.1.The best headline(标题)for this newspaper article would be.A.The Kingdom of Bicycles B.A Beautiful Hotel in Xi’an C.Marco Polo and the Silk Road D.An American Achieving His Aims 2.The hotel workers told the manager about Friedlander coming to the hotel because.A.he asked to see the manager B.he entered the hall with a bike C.the manager had to know about all foreign guests D.the manager knew about his trip and was expecting him 3.Friedlander is visiting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following order,.A.China, India, and Pakistan B.India, China, and Pakistan C.Pakistan, China, and India D.China, Pakistan, and India 4.What made Friedlander want to come to China? A.The stories about Marco Polo.B.The famous sights in Xi’an.C.His interest in Chinese silk.D.His childhood dreams about bicycles.5.Friedlander can be said to be.A.clever B.friendly C.hardworking D.strong—minded
C
In a very real sense, people who have read good literature have lived more than people who cannot or will not read.To have read Gulliver’s Travels is to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listening to Jonathan Swift, of learning about man’s inhumanity(残酷)to man.To read Huckleberry Finn is to feel what it is like to drift(漂流)down the Mississippi River on a raft(木排).To have read Byron is to have suffered his rebellions with him and to have enjoyed his nose—thumbing at(对„„的蔑视)society.To have read Native Son is to know how it feels to be frustrated(受挫折)in the particular way in which Blacks in Chicago are frustrated.This i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交流).It enables us to feel how others felt about life, even if they lived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and centuries age.It is not true that “We have only
one life to live.” If we read, we can live as many more lives and as many kinds of lives as we wish.1.The sentence “People who have read good literature have lived more than people who cannot or will not read” suggests that ______.A.reading stimulates(激发)a desire to travel B.reading broadens(扩大)a person’s experience C.people who read much live longer D.people who read are more relaxed 2.The author implies that good literature ______.A.must deal with social problems B.must teach a lesson C.is varied in subject and in content(内容)D.is always exciting and heart--warming 3.According to the author, reading good literature ______.A.produces new income B.is quite useless C.satisfies the curious D.opens new worlds to us(眼界)4.The underlined word effective in this passage means ______.A.actual B.striking C.existing D.having an effect
D
The fiddler crab(蟹)is a living clock.It indicates(=shows)the time of day by the colour of its skin, which is dark by day and pale by night.The crab’s changing colour follows a regular twenty—four hour plan that exactly matches the daily rhythm(节奏)of the sun.Does the crab actually keep time, or does its skin simply answer to the sun’s rays, changing colour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light strikes it? To find out, biologists kept crabs in a dark room for two months.Even without daylight, the crab’s skin colour continued to change exactly on time.This characteristic(特性)probably developed gradually in answer to the daily rising and setting of the sun, to help protect the crab from sunlight and enemies.After millions of years it has become completely regulated(受控制)inside the living body of the crab.The biologists noticed that once each day the colour of the fiddler crab is especially dark, and that each day this happens fifty minutes later than on the day before.From this they discovered that each crab follows not only the rhythm of the sun but also that of the tides(潮水).The crab’s period of greatest darkening is exactly the time of low tide on the beach where it was cought!1.The fiddler crab is like a clock because it changes colour ______.A in a regular 24—hour rhythm B.in answer to the sun’s rays
C.at low tide D.every fifty minutes 2.The crab’s changing colour ______.A.tells the crab what time it is B.protects the crab from the sunlight and enemies C.keeps the crab warm D.is of no real use 3.When the fiddler crabs were kept in the dark , they ______.A.did not change colour B.changed colour more quickly C.changed colour more slowly D.changed colour on the same timetable 4.The crab’s colour—changing ability was probably developed ______.A.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进化)B.over millions of years C.by the work of biologists D.both A and B 5.The best title for this selection would be ______.A.The Sun and the Tides B.Discoveries in Biology C.A scientific Study D.A Living Clock
E
My father, at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was six years old, and he grew up without education.He moved from Kentucky to Indiana when I was seven.We reached our new home about the time the state came into the Union.It was a wild area, with many bears and other wild animals still in the woods.I grew up there.There were some so-called schools, but what was required of a teacher never went beyond “reading, writing, and adding.” If a stranger supposed to understand Latin happened to live for a time in the area, he was looked on as wizard(奇才).There was simply nothing to excite a desire for education.Of course, when I grew up, I did not know much.Still, somehow, I could read, write, and add, but that was all.The advance I have now made is on this store of education, which I have picked up under the pressure of necessity.1.When the writer was a child ____.A.his grandfather died in the state of Kentucky B.his family settled down in the countryside of Indiana C.Kentucky joined the Union as a member state D.his family had to move from place to place 2.When the writer was seven, his family moved to an area where ____.A.educated people were greatly respected B.only a few had a knowledge of Latin C.people were often killed by wild animals D.the land had yet to be farmed 3.The schools in the area ____.A.were of poor quality(质量)B.offered all kinds of subjects C.respected those who knew Latin D.had teachers good at reading, writing, and adding 4.How did the writer look at his early education? A.He believed he met the school requirements.B.He thought he was well-educated.C.He thought it was not satisfactory.D.He believed he was poorly educated.5.At the time he wrote, the writer ____.A.had to learn to read, write and add B.found it necessary to receive advanced education C.was probably fairly well-educated D.was dissatisfied with his level of education
.2017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英语上学期 几天,并表示一定爱护词典,并不损坏(damage)。请你给海伦写一张50字左右的便条。(写便条日期是199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