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营养三宝品牌运营入蓝海

时间:2019-05-12 15:0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营养三宝品牌运营入蓝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营养三宝品牌运营入蓝海》。

第一篇: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营养三宝品牌运营入蓝海

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营养3宝品牌运营入蓝海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必须明了健康产业的现状,那么,当今国内健康产业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我们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医院来看,大医院、条件好的医院,基本上都在大城市,而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和城镇,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有些地方甚至缺医少药,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缺乏保证。这些年来,由于医疗改革推进缓慢,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相对普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时有发生,广大老百姓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业内专家介绍说:在未来,营养保健将成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巨大增长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营养保健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新的市场环境下,健康产业市场营销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延寿之源(国际)健康产业集团旗下的营养3宝品牌事业部()做出了大胆的变革。

为了能真正深入了解市场、开拓市场,营养3宝品牌事业部放弃了传统的营销方法,率先探索并创新了营销模式,独创了健康自助专营店新模式。营养3宝品牌事业部负责人谈到,“未来5年内,对老年健康的重视必然带动老年健康产品的发展,如保健品、营养食品等,同时未来我国老年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老年康复中心以及提供医疗护理和保健器材等的服务将是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方向。”

市场营销专家指出,营养3宝健康自助专营店带动了健康产业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为其他保健食品、营养食品提供了一个生动、详实的“蓝海”案例。营养3宝品牌事业部负责人表示,营养3宝下一步将着手打造《千家健康自助专营店诚信工程》,诚邀全国有志之士加盟。该计划拟招募3000家营养3宝健康自助专营店加盟合作伙伴,与大家一起分享健康产业大市场。

第二篇: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探索研究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

按照《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精神开展领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现就探索研究如何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如下。

一、黔东南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大健康产业,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实现路径。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全省上下“十三五”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我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总的来看难点在农村,压力在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州是老少边穷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目前,全州16个县(市)有贫困县15个,贫困人口有73.3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8.8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4.37和8.27个百分点。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既可发挥黔东南州良好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健康全产业链价值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经济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又可在示范区建设中带动民族医药、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大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增收致富、同步小康开辟一条渠道,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一条新路,不失为黔东南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路径。

(二)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抢抓大好政策机遇,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治未病”、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要求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以“抓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结构调整”的战略眼光,提出把“大健康”“大数据”产业作为姊妹篇进行谋划和重点推进,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政策环境十分有利。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黔东南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进黔东南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

当前,国际国内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大健康产业以及与“大健康”相关的产业将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成为

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黔东南州地处中西部内陆地区,不靠海、不沿边,开放合作平台载体少,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开放型产业集群远未形成,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4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提出2017年医药产值达800亿元,明确贵州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吹响了贵州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冲锋号。健康产业是综合产业模式,产业链涉及非常广泛,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能带动全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顺势而为把南部片区培育成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四)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扬“两个宝贝”之长,抢占绿化发展高地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省委审时度势,准备把握国情省情州情实际,为黔东南州作出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定位。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是黔东南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药理、民族歌舞、民族建筑、农耕文化等,也是发展民族医药和医疗、民族文化旅游、健康饮食等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守住生态

底线,保持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也是开发健康养生、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业态的重要支撑。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既可扬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优势之长,推动绿色发展,又可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发展和生态两个成果一起收。

(五)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作示范的有力推手。

我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奋力后发赶超的重要路径,正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医药养生大省、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宜居颐养胜地,但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小、融合度低,迫切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做大做优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长板,推动大健康产业市场化、融合化、高新化、集群化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健康产业树立标杆和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治未病资源得天独厚。

1.黔东南州气候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是健康养身的胜地。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没有雾霾;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6.8%;境内清爽指数高,负氧离子含量超过全国平均数的22倍,为天然大氧吧,有27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州温泉浴点多,有机绿色食品丰富,农耕文化下形成的慢生活十分利于健康养生。黔东南州是中国科学

院认定的“贵州梵净山-清水江-镇宁长寿带”中长寿人口富集地,有从江县、黄平县、台江县等“长寿之乡”。

2.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独特,康养资源富集,是健康颐养的乐土。良好的生态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药材总储量1080万吨,是全国和全省药材主产区;境内药用野生动物400余种,药用野生植物1265种,被誉为“国家植物基因库”。苗侗医药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在治疗日常疾病、疑难杂症以及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方面疗效独特, 形成了“苗药三千,单方八百”的民族民间医药体系。州内温泉养生产业潜力巨大,如剑河温泉富含氡、硫、铁、钾、钙等元素,其理化指标与法国著名的维稀温泉相似,有消毒、去疾、健肤、康体之功效,常浴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疑难杂症。全州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产地产品认定认证27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61.95万亩,每年产出水稻、蔬菜、水果等大量健康美食。

3.黔东南州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景观富集,是健康养心的天堂。州内民族文化厚重,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最富集的地区。全州共有国家级4A景区6个,3A景区10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2个,世界自然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309个,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

(二)治已病之器厚积薄发。

1.医疗基础条件日益改善。2016年全州拥有卫生机构3845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28家,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卫生监督所17所,采供血机构3个,其他卫生机构9个,实有医院病床23008张。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政府办苗医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的民族医医院。目前,卫生技术人员22561人,其中,执业医师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7238人,注册护士8808人,药师855人,检验师920人,较“十二五”初期有大幅增长。

2.发展苗、侗等民族药条件趋于成熟。一是苗侗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成功列入国家治未病项目试点单位,国家“十二五”重点民族医医院建设单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州苗侗医药与医疗、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势必成为推动全州大健康产业的新品牌、新业态。2015年,全州中医民族医医院总诊疗人次数53.7万人次,较2010年总诊疗人次数增长79%。二是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9万亩,2016年总产量19.39万吨,总产值23.46亿元,建有中药材良种繁育重点基地7个。共有苗侗医药制造企业9家,2016年全州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增加值3.78亿元,同比增长20.4%。三是苗侗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2016年启动了第三批苗侗医培训和考核认定工作,培训和考核苗侗医1500余人。

通过人才团队聚集了36名博士、省管专家等科技人才到企业参与苗侗医药研发。四是苗侗医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截止2015年,全州从事苗侗民族医药研发的科研机构9个(国有1个、民营8个),研究开发了益肺止咳胶囊、隔山消积颗粒、枫荷除痹酊、龋齿宁含片等56件中药民族药获得国家专利,研发医院院内制剂30余种,苗药准字号产品5个。苗侗医药类获得科技计划项目46项,立项资金6500余万元。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GAP标准认证,其中头花蓼是全国唯一通过国家GAP标准认证的苗药品种。《侗医吴定元学术思想和临床医疗经验的研究》荣获2016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侗医药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大健康产业基础扎实

1.大健康战略全面推进。一是省政府先后出台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5﹞32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5﹞38号)等系列政策,明确黔东南州重点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重点打造大健康产业聚集发展平台。二是州委州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出台了《黔东南州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黔东南党办发„2016‟42号),进一步确立发展健康养生养老、健康医药医疗、健康运动、健康药食、康体旅游、健康管理等重点产业。在2017年全州经济社会发

展务虚会上提出了“1234”发展战略思路,黔东南州将坚定不移地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大健康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州、县两级大健康机构逐步健全。一是建立了大健康专门议事机构。成立了黔东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增设科室、配备干部,具体负责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工作;16各县(市)都设有大健康办,负责各县(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大健康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综合考评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园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10个50”重点工程》等系列文件,全州初步建立“周快报、月调度、季分析”的工作体系,“1+10+17”的调度体系以及综合考评体系。

3.交通区位优势日趋凸显。黎平、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贵广高铁、长昆高铁、黔桂铁路、沪昆铁路、沪瑞高速、厦蓉高速穿境而过,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日臻完善的交通使黔东南州进入了“大交通时代”,大健康消费市场近在咫尺,国内外重要健康消费市场向黔东南州敞开了大门,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4.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全州大健康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00亿元,争取到大健康产业建设资金70.11亿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侗乡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凯里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丹寨贵山灵草现代中药材产业园、黄平中国苗药生态园等一批

专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搭建了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苗之灵、苗仁堂、飞云岭、中泰生物、昌昊药业等一批大健康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引领和带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指日可待。目前,全州现有省级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5个,省级大健康养身服务产业聚集区1个。

5.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前景看好。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作为全州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通过两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城市道路建设完成里程约25公里,核心区主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供水管网铺设21公里,配水管39.3公里,实现日正常供水1.1万吨;完成德刷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架设供电线路299.4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1.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累计入驻企业37家,已投产16家,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三、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州大健康产业“一盘棋”格局尚未形成。一是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招数不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说得多、做得少,争论多、措施少,部署多、落实少问题,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举全州之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上还未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识。二是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省大健康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我省大健康产业主要发展“医、养、健、管、食、游”六大业态,涉及卫生计生、食品药品、民政、工信、农业、林业、体育、旅游等10多个部门,需要“多龙治水”。

而州、县两级大健康办均按松散型机构组建,统筹力度远远不够,工作中极易造成“松散的机构人人有责,最终无人理事和负责”问题。

(二)民族医药开发之路任重道远。一是苗侗医药产供销衔接不给力。目前全州苗侗医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产供销脱节问题突出。受经费保障不力等影响,现有民族医院过多依赖西医创收,中西医比例严重失衡,民族医院特色不突出,带动苗侗医药发展作用不明显。民族医院没有建立传承人进医院坐诊机制,很多民族医药秘方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二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及传承发展不乐观。中医药类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年龄偏大,部分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不扎实,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苗侗民族从医人员文化水平低,无法用文字记录传承下来,一些师徒传承的民间苗侗医生得不到公认,不能公开行医,民间苗侗民族医药人才及苗侗医药知识大量流失,苗侗医药传承困难重重。苗侗民族医药教育体系、认定体系、传承体系尚未建立,人才培养渠道不畅。苗侗民族医资质认证工作8年开展一次,时间跨度很长,全州取得资质的中医民族医仅200余人。三是基础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健全。苗医侗医诊疗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实践经验总结多,科学原理总结少,一些苗侗药材来源、性状、药理等研究不深,没有制定出标准。苗侗医药尚未建立医疗机构建设标准、技术目录及技术规范、药材指标体系等,苗侗医药至今未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工作滞后,民间大量验方未得到推广使用。

(三)平台载体带动效应尚未凸显。受地形地貌复杂、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及周边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交通网络覆盖不足,制约优势资源的向外输出和旅游休闲等消费者的进入。核心区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设施和服务功能尚待完善,难以形成城镇密集发展地区,资源开发与设施共享难度较大。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初级,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不足,核心产业尚未确立,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健康养生企业少,健康养生业态单一,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健康养生产业与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之间融合度低,大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研发、支持政策、法规制度相对滞后,缺乏统一标准。发展要素支撑不足,政务服务人才、健康养生产业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足,特别是对作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养生产业研发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形成。

(四)大健康产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从全国来看,各地大健康产业都在迅速崛起,特别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配臵集中的中东部省区,发展大健康产业先天条件好,而黔东南身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大健康产业困难重重。周边省市区也有与我省类同的资源,开发利用起步早,如广西的巴马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品牌和市场效应,对我们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带来一定压力。全省实施大健康战略行动,铜仁、安顺、黔西南等市州都在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并以此为主题探索建设示范区,其发展基础比我们好,发展速度比我们快,发展理念比我们新,向上争取的力度比我们大,得到支持比我们多,黔东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直接面对省内先行地区招商引资竞争。黔湘桂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相似、产业发展水平和人文习俗高度相似,旅游产品开发和目标市场高度重合,同质化竞争突出。特别是与黔东南毗邻的广西柳州、桂林两市,综合实力远远强于黔东南,三江、龙胜等县同样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基础条件远远优于黔东南。要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勇立潮头,需要全州上下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坚持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异军突起、后发赶超。

四、黔东南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相关建议

(一)着力构筑大健康产业平台,引领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突出建设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发展平台。立足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区”的战略定位,努力将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申报为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示范区以建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放式扶贫试验区、民族药(苗、侗药)产学研创新先行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生态文明创新区为路径,在大健康、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培育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养生、休闲度假、自然观光、赛事活动及培训教育等产业业态,着力培育一批大健康产业亮点工程。

第二,突出建设凯里市发展平台。依托凯里市作为全州

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优势,将之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打造沿清水江民族医药保健和康体运动产业带,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健身产业、医药物流产业等,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商贸基地建设,提升商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一批国际贸易商贸合作平台,强力支撑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突出建设各县专业园区发展平台。依托全州各县现有的各类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天然药物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温泉疗养、森林康养、生物制药、民族文化旅游、有机农业等,积极推进苗医侗药、大健康产品快速发展,为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注入新业态、新活力。

(二)着力做强大健康产业业态,支撑大健康产业规模总量。

第一,构建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产业。依托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智慧城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展“数字医院”、远程医疗等网络健康服务。

第二,构建以“健”为支撑的体育健身产业。抢抓山地公园省建设机遇培育山地健身运动产业链,不断完善全名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民族斗牛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形成独具山地特色的健康体育基地。

第三,构建以“医”为支撑的健康医药医疗产业。着重培育民族医药产业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中药及苗侗药饮片、中药材及苗侗药提取、中药及苗侗药制剂、中成药、保健化妆品、理疗产品等深度开发,大力建设一批中药

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加工基地和综合性中药生态园和中药材批发市场。

第四,构建以“康”为支撑的康复护理产业。着力培育健康养生产业链,依托全州生态气候、森林温泉、民族医药等资源,构建集休闲养生、温泉养生、瑶族瑶浴、森林疗养等为一体的健康养生产业体系,发展康复护理产业,合理布局护理院、康复疗养等机构。

第五,构建以“养”为支撑的健康养老产业。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第六,构建以“游”为支撑的旅游养生产业。高标准建设综合性游客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提升全州进入景区的通达性、快捷性和舒适性,构筑“快旅慢游”服务系统,充分挖掘全州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传的发展和保护,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传统村落小寨,推进州内重点景点景区建设、联动发展。

第七,构建以“食”为支撑的健康药食材产业。按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发展理念,借鉴塘约等发展模式,坚持高端化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安全基地,建成一批有机农业园区和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着力找准大健康产业发展发力点,推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引进高端健康管理产业龙头企业。按照“招大商、引龙头、树标杆、带集群”的理念,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存量、重点线索,主动向全国各地选择医药制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优质大健康企业精准发力开展招商,主动与华大基因、广药集团、国药集团等大企业、旗舰型、领军型企业对接,同时紧紧围绕北科生物、宁方科技等龙头企业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第二,打造健康品牌和培育传播健康文化。围绕大健康产业在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加大“中国聚宝盆.大美黔东南”品牌宣传力度,着力做活“水文章”、大力唱响“民族歌”、积极创建“山品牌”、切实走好“田园路”,加大农耕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推广利用,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唱响民族文化名片,努力把黔东南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具有苗侗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首选地。

第三,举办大型赛事和健康产业论坛。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依托境内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特别浓郁的侗族文化,积极谋划和举办国际侗族大歌文化艺术节、中国〃侗乡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侗乡国际芦笙文化节、侗乡国际斗牛节等,办好民族文化艺术节、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黔东南)有机大会暨国际有机峰会等现有的重大活动,打造一批知名的活动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为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积极筹办全国大健康产业高峰专家论坛、贵广高铁沿路城市经济发展论坛等,切实讲好黔东南新故事,发出黔东南好声音。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按照5A级景区的要求,统筹推进精品民俗客栈、慢行系统、旅游车队、停车场、旅游公厕、景观地标、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刺绣、银饰、根雕、侗锦等民族民间工艺旅游产品,切实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和接待能力。抢抓我省全域旅游及我州已经入“大交通”时代的机遇,积极对接桂林、张家界、荔波等州外旅游,做好旅游宣传营销文章,带动全州旅游井喷式发展。二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大健康产业智慧发展。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黔东南“健康云”,整合全州医疗健康资源,建设一个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的黔东南“健康云”,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政府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改善大健康产业发展软环境。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健康+”多业态融合。一是大力推进大健康+文化旅游,着力创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创新区。抢抓全州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以举办2018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积极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链。二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生态+大农业,着力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总体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的具体部署,依托境内良好的自然生态、厚重的农耕文化等优势资源,探索推进大健康产业与大生态、大农业的互动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大健康+通道经济+大数据,着力创建“两高”经济试验区。依托“两高”快速通道,继续深化与广州、深圳、海南、香港等发达地区在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大数据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两高”经济试验区。四是大力推进大健康+大扶贫,着力创建省内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大扶贫、大健康两大战略行动,统筹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的发展,在脱贫攻坚、共享发展方面探路子、作示范,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贡献。

第二,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市场化的投资项目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形成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消除隐性准入障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发挥好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对健康产业领域科技的投入,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强化行业治理支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州内健康产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改进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壮大民间医药人才队伍,切实招引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高端研发、医疗医务、保健护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努力建成一支“总量充足、层次多元、业务精湛”大健康产业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侗乡大健康学院建设、壮大,为

大健康产业发展筹备人力资源。

第四,加快改革创新,促进医养结合政策落地。统筹协调工商登记、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全州健康产业领域各行业企业注册、审批、监管等流程,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高效的登记审批制度,适当放宽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等。探索建立标准制定、环境监测、产品检测、质量认证、民间民医人才认定、数据统计等服务体系,创造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培育发展环境。

作者:吴明 周勇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廉江品牌农业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廉江品牌农业的思考

赖炳琨

品牌农业是特指生产著名农产品牌子的农业。发展名牌农业是加快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发展品牌农业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能促进商品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能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出路问题。总之,发展品牌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2006年11月,在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期间评出廉江红橙、茗皇茶、广海鸡、红杨桃、珊瑚饲料、劳福茂茶、广良荔枝、良梅茶、湛绿辣椒、源蕊鸭蛋等10个农产品优秀品牌。同时,还先后有廉江红橙、茗皇茶、广海鸡、梅占茶、红杨桃、劳福茂茶、日升荔枝、蜜糖荔枝等8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廉江红橙、茗皇茶、广海鸡等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几年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2.42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比上年增长7.6%。

然而,在发展农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笔者认为,要加快发展农业品牌农业,必须切实做到:

(一)实行基地化生产。无论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都

要搞基地化生产。重点抓好水稻、花生、糖蔗、蔬菜、水果等五大产业为主导产业。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五大产业中的20多个品种为主导品种,搞专业化、集约化、基地化生产。像安铺镇、营仔镇那样搞万亩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像青平镇、高桥镇、石颈镇那样搞万亩红橙种植基地,像良垌镇、吉水镇、石城镇、石角镇那样搞万亩荔枝、龙眼种植基地,像石城镇、横山镇、新民镇那样搞万亩蔬菜种植基地。这样就形成基地化、集约化生产格局。

(二)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培育拳头产品,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专业化市场,实行农工技贸一体化经营,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纳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行列,形成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企业+农户、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湛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1个,合作社成员2868人。这些都是“一企一品”、“一社一品”专业化生产的领头关。像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茗皇茶业有限公司那样,由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出种苗,农户出土地、出劳力、出管理,由公司统一收购产品加工销售。现已引种优质名茶1万多亩,带动农户1000多人种茶致富。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推广名优化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引进种植名、优、稀、特、新品种。如水稻推广种植培杂泰丰、培杂丰

2、汕优3550、特优

524、湛优226、丰美占、桂农占、粤香占、华航丝苗、粤晶丝苗等优良品种。花生推广种植粤油

7、粤油

13、汕油

27、汕油71等优良品种。糖蔗推广种植新台糖1号、新台糖16号、新台糖25号、福农15号、粤糖86/368、粤糖93/128等优良品种。红橙推广种植脱毒无病无核少核种苗。荔枝以种植妃子笑、白糖罂、白腊、桂味、鸡嘴荔、蜜糖荔为主。龙眼主要种植储良、石硖、广良。香蕉种植威廉斯、931等名优品种为主。辣椒种植新丰、萧丰、湘研、茂椒等系列杂交种。青刀豆以双青12号为主。这样,就能迅速提高单产和总产,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实施科学化管理。一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主要是市、镇、村委会、自然村和科技示范户等五级农科服务网络,每级都有专职或兼职科技人员。目前,全市有专业农技人员300多人,兼职农技人员2000多人。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推广、科技示范中的积极作用。二要层层办好科技培训班。重点办好粮、油、糖、蔗、果等种植管理和农药施用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专家、教授前来讲课,传授科学种田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使之更好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如水稻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廉江红橙早结丰产技术,青刀豆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三控”施肥科技,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10多项技术为主推技术。三要充分发挥群众性科协组织的作用。全市已拥有水稻、糖蔗、花生、红橙、荔枝、龙眼、香蕉等技术研究会或技术协会30多个,会员1000多人。要经常组织他们开展技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及时解决科学种田中遇到的新问题。四要加大技术投入。把科学研究、科技试验、科技应用等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按时划拨经费,确保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搞好社会化服务。一是抓好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服务。坚持推行专业承包经营,鼓励跨地区、跨行业承包;同时本着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大力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之间流转,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抓好种子种苗服务。积极扶持农业局、农科所和各镇农技站大量繁育优良种子种苗,供农民推广种植,坚决杜绝伪劣种子种苗进入田间地头。三是抓好市场销售服务。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6个,年成交量70多万吨。有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户)690家,从事流通人员6万多人,其中长期流通人员2万多人。在全国各地设有农产品销售网点350多个。要积极引导他们拓展国内外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各镇及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北京松际农网、廉江市政府信息网和

鹤湖商务网等网站,组织大量农产品信息在网上发布,及时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销商、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种养经营大户等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为全市农产品寻找商机,畅通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严格按照上述“五化”的要求,就能加快发展廉江品牌农业,把品牌农业做大做强,从而取得高产、高质、高效益。

第四篇: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杨瑛,王向东,陈兰瑛,屈战伟,李栓槽

(1.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陕西商洛 726000;2.商洛市农技站,陕西商洛 726000)

摘要:马铃薯是我国优势农产品之一,已纳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级政府都在加大政策和投入扶持力度。本文在研究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潜力,提出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现状;建议

22

马铃薯是商洛市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现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夏粮作物的五分之一,而产量却占夏粮总产的四分之一左右,其生产的丰歉对全市粮食产量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是商洛市主要优势特色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已成为部分山区乡镇的特色产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项目,是全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实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新形势下,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于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发展现状

1.1.1初步形成优生产业带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压麦扩薯”战略,以地膜马铃薯为主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全省马铃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全市形成了沿秦岭南麓柞水万青,商州牧护关、黑龙口,洛南巡检、石门一线的地膜马铃薯优生产业带,是我市集中发展的六大产业带之一。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32万hm2(其中地膜马铃薯1.67万hm2,占71.8%),比2004年种植面积增加0.31万hm2,平均单产862kg/667m2,总产30万t,占全省马铃 1

薯种植面积的8.59%,总产量占全省的10.69%,面积和总产量均列全省第5位。

1.1.2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2009年,我市洛南县实施的农业部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田较当地单产增产500kg以上,单产创商洛历史最高记录,《陕西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2010年,我市洛南、商州、山阳等三县区建立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3个2322 hm,平均单产3107.3 kg/667m;百亩核心攻关田正副点各3个71 hm,正点平均单产3587.9 kg/667m;商州区黑龙口镇里程村百亩核心攻关田平均单产4285.6kg/667m,产量水平位居陕南片创建县第一,单产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洛南县万亩高产创建田平均单产3499.7 kg/667m,创商洛市马铃薯春玉米167cm对开带间套种植模式最高产量。高产创建为提高马铃薯单产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对于实现“压麦扩薯”战略目标、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1.1.3建立了栽培技术体系通过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组装集成了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配方施肥、规范间套、适期播种、病虫防治等六大核心技术,形成了地膜马铃薯春玉米间套高产高效模式,是我省六大区域性先进集成技术之

一。创出了“压麦扩薯套玉米”的商洛模式,省农业厅要求在陕南浅山丘陵区推广“压麦扩薯套玉米”,建设陕南马铃薯高产、高效产业基地。

1.2存在问题

1.2.1耕地质量差,投入不足,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不强我市马铃薯种植多在中、高山区,这些地区耕地质量差,土壤瘠薄,群众经济收入低,物资投入少,制约马铃薯产量的提高。

22222

21.2.2品种退化,混杂严重,扩大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当前,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为紫花白、克新1号、克新3号等,这些品种的引进已近20-30a的历史,品种严重退化,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危害严重,产量不稳定;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繁殖供应跟不上生产需求,大部分群众用种主要来源于自留种或相互串换种,脱毒优良种薯推广率不高。

1.2.3耕作管理粗放,单位产量不高,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我市大部分农户仍按传统的种植经验进行栽培管理,连作不倒茬,施肥不科学,重氮轻钾,露地马铃薯广种薄收,地膜马铃薯整垄粗糙,覆膜不严,放苗不及时,病虫不防治,不摘顶打花,营养生长过盛,小薯多,大薯少,商品率低,单位产量水平低,2008年全市马铃薯单产列全省第7位,单产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靠后。

1.2.4深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提升产业效益的平台不稳我市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少,主要产品为马铃薯粉条、粉丝等,结构单一,档次较低,综合利用率不高;全市营销网络和中介组织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马铃薯在本地消费,外销量较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马铃薯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2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2.1我市具有良好的马铃薯生产条件

我市地处秦岭山脉腹地,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7.8℃-14.1℃,年均降水量740-900mm,日照2000-2200 h,无霜期为173-225 d,土壤多为壤土或沙壤土,土质疏松,PH多为中性偏酸,具有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等气候特点,适宜

马铃薯生长。马铃薯属于喜凉作物,尤其是块茎膨大期,最适温度范围15-20℃,当地温超过21℃时就会停止生长,我市马铃薯主产区为中、高山区,夏季温度较低,具有近似于马铃薯原产地的生态条件,是马铃薯生产的适生区,在这些中、高山区确有万斤薯而无千斤粮的情况。河谷川道区可以采取冬播或早春播,力争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收获,避过高温期,也可夺取丰收。

2.2马铃薯用途和市场不断扩大

马铃薯是粮、菜、饲兼用的高产作物,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增加食品营养源、丰富市场食品种类、保障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尤其是加工需求越来越大,其加工品油炸制品、脱水制品、膨化制品、冷冻制品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马铃薯生育期短,抗病性强,生产潜力大,是一种重要的救灾救荒作物,也是我市山区群众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来源。由于马铃薯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许多发达国家日渐减少马铃薯生产,马铃薯生产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我市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马铃薯增产潜力较大

据有关资料报道,马铃薯单株产量可达8.5kg,理论产量667m可达8000kg以上。近几年,我市马铃薯高产创建先后获得多项高产记录,创建田单产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实践证明,在良种、良法综合措施全面到位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市马铃薯增产潜力还很大。加之,我市七县区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整县环评,马

2铃薯生产基地基本分布在山区,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小,不使用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马铃薯生产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认定绿色食品、打造商洛马铃薯品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3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完善繁育体系,促进种薯良种化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或引进2-3个适合商洛大面积推广的高淀粉型、早熟菜用型优质专用新品种。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在市内高海拔地区和陕北、东北等地,建设稳定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不断提高脱毒种薯质量,扩大应用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种业公司和良种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支持网棚和种薯储藏库(窖)建设,改善良种繁育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满足群众需要,促进产业发展。

3.2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种植标准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搞好土壤改良,不断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六大核心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双

(三)膜覆盖栽培技术、冬(早)播技术、麦草覆盖技术等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马铃薯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体系的研究,形成技术规程,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实施整村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提高单产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支持农户和企业购置马铃薯深松、播种和收获等机械,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指导农户和企业规范贮藏,降低损耗,延长企业生产周期。

3.3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经营产业化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和鼓励全

民创业等形式,改造提升或兴办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发展订单生产,推广“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诚信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基地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硬件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马铃薯批发市场,开辟马铃薯产业绿色通道,积极开拓马铃薯产品销售市场。引进马铃薯保鲜、储藏、运输等关键技术和设备,促进马铃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提高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

3.4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服务常态化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出台扶持政策、奖励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产业发展。加大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宣传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落实工作措施,一级一级真抓实干,夯实工作责任。增加资金投入,要解决马铃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把服务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切实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杨瑛(1968-),女,陕西商洛市人,现为商洛市商州区农技中心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附:通讯电话王向东***

通讯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商中路市农业局院内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第五篇: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2006级经管本科班 王进涛

内容摘要: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基础地位。本文分析了临翔区林业产业存在林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困难、经营管理陷入困境、发展缺乏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制定充分激活林业资源的政策、提高林农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扶持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较好发展、积极向上争取林业项目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增加林业投入的思考。

关键词:林业产业 发展 思考

临翔区区林业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但林业产值所占比重还很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大,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收入少,正如部分林业职工所说,林业职工和农民现在是“抬着金饭碗要饭吃”。随着传统农业边际收入递减,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极具发展潜力的林业已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焦点。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基础地位。为此,云南省提出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把林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省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通过调研,我们深深地感到林业改革势在必行,抓住林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做好林业这篇文章,把林业产业建成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一、临翔区林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据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临翔区林业用地面积为231.3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9.9%,其中:有林地134.3万亩,无林地46.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5万亩,梳林地8.23万亩,灌木林38万亩,用材林62万亩,防护林54万亩,薪碳林0.85万亩,特种用途林0.09万亩,经济林26.9万亩。国有林地79.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4%;集体林地152万亩,占66%。森林覆盖率为44.6%,有林地覆盖率为33.7%。近几年来,我区林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森林资源日益丰富。临翔区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成“U”线型,1950年以前高达50%以上,随后由于毁林开荒逐年下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下降到最低点26%,1978年后加大森林保护,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逐步回升,2006年达到44.6%。目前我区森林覆盖率略高于全省44.3%的平均水平,林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9.9%,接近全省60%的水平。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1990年后我区活立木消长结构走向长大于消,活立木蓄积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618.68万立方米,2000年增长到800万立方米,十年间年均增长18.2万立方米;2005年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934.7万立方米,年增长量为36.8万立方米,年消耗量是20.34万立方米。从近几年看,我区活立木蓄积量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消耗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今后全区林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见,我区林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植树造林能力明显增强。临翔区森林覆盖率下降主要是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所至,而森林覆盖率提高则是在严格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植树造林。吸取生态恶化带来农业生产生活严重损害的教训,历届政府对植树造林工作都很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严禁毁林开荒,加强森林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我区广泛开展人工植树造林,在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实行飞播造林,1999年后实施项目工程造林,先后实施了“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以工代赈林业发展项目”、“澜沧江防护林工程”、“南汀河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绿色扶贫造林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扶贫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项目,“十五”期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6年全区植树造林面积达141.8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2.89万亩,飞播造林69万亩。“十五”期间,全区植树造林达到33.71万亩,占全部造林面积的23.8%,其中实施退耕还林17.1万亩,主要发展种植核桃、木瓜、紫胶等特色经济林木和杉木、西南桦、旱冬瓜、华山松等珍贵林木。仅2006年全区造林就达16.01万亩,占全部造林面积的11.3%。资金投入加大,造林能力增强,造林质量提高,为我区今后加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特色经济林发展速度较快。临翔区一方面发展用材林,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经济林,有效增加农民的林业收入。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特色经济林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市场价格不断走高,给群众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临翔区以核桃、木瓜、紫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得到更快发展。1990年全区干果、水果、紫胶寄主树等特色经济林总和还不到1万亩,到2000年核桃、板栗、芒果等经济林木已发展到9.14万亩。2006年,临翔区主要特色经济林更是发展到26.9万亩,其中:核桃17.5万亩,产量718.55吨;木瓜1.89 万亩,产量181.5吨;紫胶3.69万亩,产量40吨;水果3.8万亩,产量5867吨。由于特色经济林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使得其发展速度快,从而推动了全区林业的快速发展,所以特色经济林仍是我区今后林业发展的重点。

(四)林产品开发种类趋于多样化。随着政策逐步开放,加工设备和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以及人们对林产品需求不断变化,推动了临翔区林产品种类逐步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同时加工规模扩大,加工程度更加精深。从木材加工看,过去以个体式手工制作为主,制作家具、生活用具等;合作社时期组建了竹木加工企业,1964年购进压刨机、打眼机,木材加工主要工序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木材经济利用价值逐渐提高,主要加工制作办公桌椅和一般的传统家具;1980年以后外地木工大量进入制作家具,制作比较高档的办公用具和家具;1989年后,林产品开发公司加工木地板条、集成材,开始走向木材的精深加工。目前,临翔区林业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主要有:造纸产业,企业有云南库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口杯纸和包装硬纸板,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特色经济林产业,主要以核桃、木瓜、板栗、水果种植为主,企业有临沧市富临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核桃工艺品,扩建后可加工核桃1500吨,工艺品80万件;林化产业,以紫胶种植和松脂采集为主,企业有临沧圈内松香厂和平村兴达林化公司,年生产能力都设计为1万吨,主要生产松香和松节油;非木材产业,主要以开发林药、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野生花卉为主,企业有临沧广福药业,可生产30种药品;木材加工业,主要有临沧市林产公司、临翔区林产公司以及10余家个体生产加工厂;竹藤加工业,主要以个体加工为主,制作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特色森林旅游业,以五老山、小道河和旗山森林公园为依托开发生态旅游。“十五”期间全 区林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我区林业开发日益多样化,林业产业不断发展,产值不断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五)对林业的投入逐年增大。从《临沧县林业志》所记载看,上世纪90年代前,上级对临翔林业投入极其有限的,发展林业主要靠地方政府和群众投入。1977年到1988年十年时间人工造林国家累计投资50.5万元,1988年开始飞播造林投入22.5万元。90年代以后,投入逐步增加,1990年到2000年,一期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以工代赈林业发展项目、澜沧江防护林工程等三个项目总投资达1095.85万元,其中国家、省、地投入567.22万元,占总投资的52%;此外,这期间实施的“南汀河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绿色扶贫造林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扶贫地区林业发展项目”等项目也有很大的投入。“十五”期间,项目资金投入更多更大,实施了国家松毛虫治理项目,5年治理面积20万亩;全区共界定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42.46万亩;实施了退耕还林、青山绿水、绿色通道、城市绿化、澜沧江流域防护体系等项目,绿化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37.71万亩;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建设沼气池7500口;实施了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和省级病虫害工程治理。“十五”期间全区林业总投资6170.57万元,其中国家、省、市投入资金5751.57万元,占总投资的93%。仅2006年,实施云南防护林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公益林项目、省级公益林项目、森林防火设施项目、病虫害防治项目等,全区林业总投资就达2354.7万元。国家、省、市对林业越来越重视,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这对我区林业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六)爱林护林意识逐步增强。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增强,首先是毁林 开荒给人们带来的沉重教训。改革开放前,提倡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毁林开田开地,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人们从现实中切身感到了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其次是林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国家颁布并修订了《森林法》,省、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各种配套的林业规章制度。我区先后建立5个林场,1993年建立大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又建立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人员机构逐步健全完善。再次是林业政策的改革,林业给群众带来了实惠。随着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82年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确定山林权属,划分责任山、自留山,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尤其是近几年来,林业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爱林护林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十五”期间全区林业治安案件、行政案件、刑事案件查处率都达到100%,森林火灾控制在8起/年,火案查处率达89.5%,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86%。群众爱林护林意识的增强,为我区林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临翔区林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林业发展仍有很大的风险。林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尤以市场风险危害最为严重。林木生长周期相对较长,面对瞬息即变的市场,给林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弱化了林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抗风险的能力。我区紫胶产业就曾遭受过影响,紫胶是我区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多年来政府和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61年在蚂蚁堆乡进行人工放养紫胶实验成功,此后政府制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技术培训班,对资源状况进行普查,在全县适宜的范围内大力推广种植。1966年全县建立紫胶园14个,种植面积达4000亩,产量达32.2吨,1973年达到39.8吨。改革开放以来,受紫胶市场价格低廉和紫胶加工企业不景气影响,上世纪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下滑,直到2002年后才逐步恢复和发展,2006年面积达到3.7万亩,产量40吨。我们在对蚂蚁堆乡马蜂腰村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这个村过去曾经大面积种植紫胶,最多时达到几千亩,后来紫胶价格连续下降,农民收益较小,缺乏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多年种植的紫胶寄主树被大面积砍伐,而近几年来紫胶价格连续上涨,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于是又开始大面积恢复发展种植,2006年全村就发展到3700亩,但实际有高收益的只有少部分一直留着紫胶寄主树的农户。从全区看情况正如此,目前紫胶虽已发展到3.7万多亩,但过去的老胶树已大量砍光,多数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效益还出不来。就因为紫胶市场价格的高低起伏,我区的紫胶产业也随之波动,没有在价格回升的时候产生较大的效益,这就是市场风险给农民带来的损失。除紫胶外,如桉树、木瓜、水果、核桃等同样也会面临市场风险,让农民蒙受损失,据部分群众反映,近两年来桉叶的价格一直低迷不起,几乎连成本都难以收回。

(二)林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困难。临翔区目前缺少林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缺少精深加工企业。近几年我区重点发展核桃、紫胶、木瓜等经济林木,2006年核桃面积17.5万亩,产量达到718.55吨;木瓜1.9万亩,产量181.5吨,紫胶3.7万亩,产量22.6吨。根据我区2020年产业发展远景规划,核桃种植将达到52万亩,膏桐5万亩、紫胶寄主树7万亩。随着各种经济林木种植面积和产量提高,在缺少加工企业的情形下市场销售的压力将会逐步显现和增大。另外,我区依托自身林业资源优势引进的部分林产品加工企业却 处于原料供应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临沧库悦股份有限公司是2004年由原临沧国有纸厂改制而成,由于原有设备为50年代后期装备,耗能高,效率低,污染大,公司成立后投入130万元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增加漂白工序,改造两条生产线,目前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企业投入生产后很快就面临原料短缺的困难,2005年下半年产量为3200吨,只达到年生产能力的21%,部分原料需到区外购买,单运费一项就使每吨产品成本增加近100元,企业运营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圈内松香厂2005年投产,年加工能力为1万吨,2006年上半年生产期仅4个月,产量为4000吨,只达到年生产能力的40%,由于区内原料不足,企业主要生产原料也是向外购进,单从景谷所购原料就占90%以上。平村兴达林化公司原料主要是购买市国有林23.6万亩的采脂权,而由于价格因素,大部分松脂外流,基本处于半停厂状态。企业原料不足,生产成本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生产利润低,对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缺乏动力,既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区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林业经营管理陷入困境。生态旅游是依托林业资源开发的新兴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原始生态的大自然需求加大,生态旅游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临翔区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山林场建于1996年,森林总面积14.7万亩,1999年批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政府投入资金2千多万元,建立旅游景点,开展旅游服务,按一个旅游中心,三条旅游线路的布局,设30余个景点,建成后各种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为搞活经营,2004年将整个林场承包给私人管理经营,到2006年终止承包合同,林场被收回,原因是出现问题较多,管理人员不够,管理跟不上,森林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地管护,原有的公共设 施毁坏严重,承包费未能按期交清。林场收回后改革了经营管理方式,即林木、林地资源由林业部门派驻工作人员和聘请护林员进行管护,旅游服务由私人承包经营,但目前的状况是,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地保护,旅游服务经营却很不景气,原有的娱乐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大多几乎不能使用,通往几个景点的道路基本毁坏。小道河林建于1977年,1996年批复为省级森林公园,面积有5.4万多亩,其中人工种植的华山松有4.5万亩,对小道河的旅游开发投入相对较小,只在内部设有住宿、餐厅,据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旅游者每人次收取2元费用,由于林场与外界道路四通八达,收费成本高,加之附近过往群众也较多,现在已取消,目前餐厅承包出去,因经营不景气,暂时免除承包费,所以林场在旅游服务上几乎没有收入。可以看出,我区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上曾经做过一些尝试,但并没有取得多少发展,整个局面难以打开。

(四)林业发展缺乏激励机制。国家对林业的保护政策是很严格的,在不断强化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实行“伐一栽二”制度,严格限额采伐,林木的砍伐指标计划由上级层层下达,指标的争取要层层报批,所批准限额不能超过当年上级下达的指标数,如果当年砍伐指标已经达到,需待下年再申请争取,所以在木材原料产品需求旺盛的前提下,要取得砍伐指标是很困难的。另外,对林木的砍伐还需要交纳各种费用,如山本费、育林费等。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是为了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但同时也导致一些问题,因为林木生长周期较长,加之砍伐指标限制,致使资金回收难度增大,投资人缺少对林业的投资兴趣,特别是缺乏高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激励。马台乡清河村有集体林2000多亩,聘请3个护林员来管理,每年 管理费为990元,因为村集体无收入来源,所以支付管理费十分困难。为此,村干部就在集体林上做打算,在征求群众意见后,分别以3年和50年为期限,先后把440亩村集体林分三块承包出去,获取承包金15.3万元,主要用于全村公益性事业,部分留做支付管理费。问题是林地承包后,由于受砍伐指标限制,每年只能适量进行砍伐,而期限很快就到,承包人投入的成本却未能收回,故而要求村上无偿延长承包期限。承包期限短,砍伐指标受到限制,承包人就往往只看到短期利益,根本不可能再投入资金和人力对林木进行抚育和管护,如果监督不力,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砍伐,给森林带来危害。

(五)林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对林业的投入虽然加大,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入不足,导致林业部门负债过大,如区林业局至今负债高达2400多万元。从临翔区的几个国有林场看,一是缺少对林木的抚育,影响了林木的成长发育,导致林木的成材质量不高。比较突出的是小道河林场,目前整个林场可砍伐面积占40%,幼林和老林占60%,需抚育林有近3万亩,按每亩林地抚育资金15元算,需45万元左右,区林业部门曾多次向上反映,争取林木抚育项目资金,但一直未能批下来。二是护林员的付出与回报极其不对称。我区五个林场总面积74万亩,共聘请护林员54人,人均管护林地1.37万亩,护林员工作辛苦,生活环境条件很差,工资也很低,分别从300-500元不等,全区护林员工资每年需40多万元,目前区财政每年只拨5万元,不够部分需林业局补足,而最让护林员担心的是年老后的出路问题,许多在护林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解聘后却没有养老保障,全区目前在护林员岗位上干了十多年的就有10多人。三是林场办公经费不足,交通通讯设备简陋老化,护林人员不够等,难以满足当前防火、防治病虫害和防偷盗的需求。

三、推动临翔区林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充分激活林业资源的政策。把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我省两个《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市委政府的有关政策,制定并完善适合于我区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林业管理政策和优惠政策,是实现我区林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 “坚持以分类为基础,政府主导与市场相结合,管严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的原则,我区林业政策的制定应充分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林权制度上,要明晰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收益权和林地林木流转权,鼓励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森林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在经营管理上,把商品林的管理推向市场,由市场配臵资源,对国有商品经营型林产实行转让,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森林公园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将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组织和个人;三是在采伐管理上,商品林由经营者自主经营,确保商品材采伐指标安排到林木所有者手中;四在政策优惠上,要使非公有制林业与国有、集体经济主体同样享受财政、投融资、税费等方面的优惠,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对林农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要通过改革林权制度、经营管理制度、采伐管理制度,放宽我区的林业政策,最大限度地激活我区丰富的林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林业总产值,增加林农的收益。

(二)提高林农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帮助林农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民遭遇市场风险时的损失,是政府部门应做好的工作。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丰富多样的特色经济林木。我区地形 复杂多样,具有丰富的气候、土壤资源优势和物种资源优势,这就为发展丰富多样的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要根据水土气候的差异,在不同地带选择种植最适宜的品种,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十一五”期间,全区应继续发展以核桃、木瓜、紫胶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巩固发展以澳洲坚果、板栗等为主的干果和以龙眼、荔枝、杨梅、香蕉、芒果等为主的水果产业,积极规划培育膏桐等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产业。二是为林农建立规范的产品交易市场。我区的一些林产品交易市场往往是自然形成,政府部门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管理,为林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使其节约交易的时间,降低交易成本,及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增加产品收益。三是发展定单林业。要积极为林农寻找市场,主动与区内外企业沟通联系,协调企业和林农,为林农和企业牵线搭桥,使企业从资金、物资上对林农进行扶持,从技术上进行服务和指导,对产品实行订单收购,按市场变化情况确定收购价和最低保护价,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利益关系,以保障林农合理稳定的收益。

(三)扶持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较好发展。服务好现有企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获得发展壮大,既可以向外树立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是对已有资源的再优化配臵和再利用。针对我区部分林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具体困难,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基地建设,采取不同的形式,扩大基地规模,增加现有企业的原料来源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自身的生产基地,保证部分生产原料的自给;协调企业和林农,实行“企业+基地+林农”的模式,政府给予企业和林农政策优惠,企业给予林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生产技术服务。“十一五”期间我区应重点规划和培育林浆纸一体化原料生 产基地、松林采脂原料基地、珍贵商品用材林生产基地、竹林生产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等。二是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强技术培训和监督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合理科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使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以满足现有企业的原料供应。三是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引进新企业要考虑区内的筹备资源状况和可利用状况,考虑企业生产原料的来源问题,以免企业间在原料收购上产生恶性竞争,毫无价值地增大生产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抑制企业的发展。企业往往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只要有利可图就会盲目上马,所以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要发挥作用,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必要地调控。四是落实好优惠政策,兑现政府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和对林业加工企业的承诺,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切实为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促其较快发展壮大。

(四)积极向上争取林业项目资金。作为一个财政困难的县(区),自身对林业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要抓住国家加大对林业的项目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一是相关的林业职能部门要及时掌握和了解上级关于林业发展的政策动向和投资支持发展方向。2004云南省委、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用材林基地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等六大工程,继续争取这些工程项目落实到位仍是我区下步工作的努力方向。二是围绕主要的工程项目,林业职能部门要超前制定长远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方案。2005年由区林业局编制的《临翔区“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保护42.4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总面积32万亩,建设沼气池1.5万口,完成山区农村节柴改灶0.3万户,下步工作中还应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详细的实施方案。三是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工程质量,做好工程完成后上级的检查验收工作,做好工程的后续保障工作,确保工程能够发挥应有的功效。四是为保证上级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区上要给予林业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保证其正常的活动经费开支。

(五)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增加林业投入。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放宽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和经营形式,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以此作为增加林业投入的突破口,摆脱我区林业投入不足的困境。一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义务植树基地,进行开发性造林。二是动员个体或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承包开发荒山荒地,建立家庭林场和私营绿色企业,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好市委、政府《大户承包造林有关扶持政策》以及区委、政府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三是积极推进今年内将在我区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我区实际,确立农民对山林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臵权,保障收益权,激发农民投入经营山林的积极性。四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对条件具备的国有林场进行转让,加快我区林业对外开放步伐。当前重点以小道河林场为试点,抓紧抓好小道河林场的转让工作,对林场作合理的价值评估,按市场机制运作,推行企业化管理,增加各项投入,解决好林场工作人员待遇和今后生活保障问题,使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木获得良性生长,活立木蓄积量增加,达到真正效益型管理动作机制,使林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良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其它国 有林场改革。对五老山森林公园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将经营权转让给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增加后续工程投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带动全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五是加大对林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发挥企业带动林农致富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应重点围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林化产业、木材精深加工业、竹藤业、林下产品开发业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临翔区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总之,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赋予了林业产业管理工作新的内涵,林业产业需要走符合临翔区情、林情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新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素质;要协调好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要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以管理创新促进临翔区林业产业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1、《临沧县林业志》 临沧县林业局编印 出版时间:2001年9月

2、《云南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汇编》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编

出版时间:2007年4月

3、《中共临翔区委 临翔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07年6月

4、《临沧市临翔区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临翔区统计局 2003--2007年

下载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营养三宝品牌运营入蓝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营养三宝品牌运营入蓝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近年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我县由于受粗放型增长模式和资源依赖型特征局限,特别是随着资源稀缺度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邵琦 现状分析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其旅游资源由于地理地貌的天然分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组群(板块):一是壶关......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大全)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煤炭是工业产生中的重要能源。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拜城县的煤炭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国务院32号文件......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源的同时,要大力拓展周边的旅游资源市场。襄樊市要把地处所属县(市)的刘秀故里白水寺、雕龙碑古文化遗址、佛教文化遗址白竹园寺、道教文化遗址、唐梓山等等,一并纳入襄樊市旅游......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哲学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加入WTO的形势发展,我国迎来了旅游产业勃兴的春天。各地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各地必须思......

    加快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思考

    一、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之后又一经济增长点,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制造业、版权业等诸多行业。动漫产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