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6: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大力推进县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也是着眼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有效地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结合县乡(镇)基层党校的实际,就要形成“县委领导,组织部牵头,党校负责,部门参与,基地(中心)带动”的“大党校、大培训、大效益”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培训格局力求“宽”。在培训格局上,县乡(镇)党校力求突破原有党校“小课堂”干部培训教学的局限,要努力构建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即纵向建立由“县委党校-乡镇党校-示范基地(中心、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种、养殖大户)”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横向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即形成“大党校”、“大培训”的格局。积极完善以县委党校为中心,现有的乡(镇)党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互相补充的新型党校培训体系,以构建起“大党校“适应“大市场”的格局。

培训面力求“广”。县乡(镇)党校在重点培训乡(科级)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县乡镇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村干部)的基础上,县乡(镇)党校力求把教育培训对象还要拓展到县域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上,营造人人皆可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材的良好环境。上级党委、有关部门应对县委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乡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农村示范基地(专业协会)培训的主要对象、党员示范户(党员种、养殖大户中心户)培训的主要对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拓宽培训面。

培训内容力求“实”。在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县乡(镇)党校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比如**县各类培训应该结合本县矿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加大对矿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和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双语”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还要结合本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满足本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班次设置力求“新”。在培训班次的设置上,县乡(镇)党校要有所创新。县委党校的班次设置,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增设村(社区)“两委”主要干部、党员致富能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专业协会骨干、农村中介组织负责人等政治理论专题培训班。乡镇党校培训班次设置,要求办好乡镇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社区)干部培训班、农村基层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要求依托本地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开展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以及青年农农民的培训。

培训方式力求“活”。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要力求“新”,做到“六个结合”:即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老师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推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专题讲座、学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多种培训方法。积极推行党校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专业协会的基地课堂、农户家中的农家课堂与县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种课堂”的教学,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类别的学员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近几年,特别是2007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党校还加大干部培训经费的投入,选拔大批青年干部到内地培训学习。**县每年也从财政专门列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干部的培训经费的投入,到目前为止,已选派了百余名干部先后多批次赴自治区农大和浙江大学等进行脱产中、短期培训学习,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培训资源力求“丰”。一是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二是完善办学基础设施;三是加强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和实习基地“三库一地”建设;四是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协商,邀请地区、自治区等上级的专家、教授来实地授课。

2007年以来,**县开设“**讲堂”,邀请了十余名疆内外的专家、教授来讲课,进一步转变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为加快**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县乡(镇)党校要把握好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改什么;要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定怎么改。必须建立培训经费

投入机制,要以为政府投入为主、党费增加支出的机制;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要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和安排班次。县级要党校立足于实际,扎实推进改革。从阿勒泰地区县(市)党校的目前状况来看,县党校的建设仍有不少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教学上,存在理论教学多、研究问题少;专题讲得多、系统教得少;灌输式教学多、互动式教学少等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领导班子不健全、学校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师资队伍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乡(镇)党校建设也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机构要进一步健全,配齐班子和兼职教师;其次完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设置;第三,积极推行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专业协会的基地课堂、农户家中的农家课堂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种课堂”的教学,努力发挥好乡镇党校的作用。

总之,要以改革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引进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县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的活力和效率。要大力推进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涵盖党校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严格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进一步推进党校教学水平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充分发挥党校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中的主渠道作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第二篇:乡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乡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校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搭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的新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产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2006—

2010年广西农村党员教育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党校的教学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校建设必须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教学对象需要延伸,教学内容需要拓展必须改革党校教学体制,使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和实践者,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适应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客观上要求党校必须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延伸”,即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村党员和各类人才延伸;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提高能力、素质和各种实用技术延伸,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基层党员和干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三)改革党校教学体制,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校是培训农村党员的重要阵地,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党校规范化建设不够,工作制度不健全,党校地位不明;党校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极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镇党校的发展。从改革教学体制入手,加强党校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体现主阵地作用是党校自身发展的必然。

二、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党校教学体制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改革镇党校教学体制,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农村党员学得会,用得上。

2、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要推进党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又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尤其要注重抓好培训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对象和内容的拓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3、坚持开拓创新原则。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党校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目标任务

1、通过对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拓宽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使党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实际需要。

2、通过对党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职能分工、目标责任、监督检查、日常管理、跟踪服务、奖惩激励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3、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起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拓展教育培训对象

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镇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农村

党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

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和农村各类技术人才。

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以及农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

各村、镇直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和技能培

训。

(二)拓展教育培训内容

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政治理论 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不断拓展教育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区情和市情、镇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法制意识。

3、加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富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一是对村“两委”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重点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对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四是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五是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

(四)改革党校的班次设置

要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党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和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训班、农村党员骨干培训班、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依托本镇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开设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以及青年农民的培训。

(五)创新党校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还必须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符合本镇实际的新型培训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镇党校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培训要改变目前“老师讲、学员听”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党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业务技能培训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特别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训练,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8月1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设施;

2、召开有关会议,落实具体分工,明确各单位、村、组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3、建立“三库”(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

4、安排确定好所设置的班次,办班时间,参训人数,授课老师等;

5、准备有关的文件资料;

6、做好经费预算。

第二阶段:8月16-10月20日为办班阶段:

1、党校举办培训班3期,每期100人,共300人;

2、各村专业协会每村培训100人,全镇共培训2000人;

3、每村设2个农家课堂,每个农家课堂培训30人,全镇共培训1200人。

第三阶段:10月21-10月31日为总结交流阶段

写好总结报告和经验材料,迎接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召开。

五、推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党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巩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拓展”,即教育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农村党员以及非党致富能力拓展,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实用技术拓展,积极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改革党校教学体制,不仅是党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决策上来,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强化党校的协调功能

党校要负责协调和指导本镇培训机构、各专业协会和党员示范户的培训工作。

(三)加强“三库一地”建设

1、师资库的建设。建设一支“领导干部 党校教师 科技专家”结合、专家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需要,不断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从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三是聘请一批专家、教授、相关课目的兼职教师。四是选拔推荐一批思想素质好、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生产技能高的农村党员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五是建立领导干部师资库,根据领导干部的专业特长,聘请他们给培训班上课。

2、教材库的建设。要根据本镇的具体情况,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从本镇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作实用技术专题片,以发挥其作为培训“师资”补充手段的作用。镇村播放点要不断更新充实电教片。

3、案例库的建设。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特别要注意编写本镇“三农”工作的成功典型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案例成为培训的重要“师资”。

4、教学场地的建设。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选择20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企业车间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现场。采取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教学(实习)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四)理顺党校的管理体制

一是党校业务上接受市委党校的指导,行政上归属镇党委领导。二是加强党校的内部管理。要加大党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行调整,按需设岗,以岗定人,明确工作职责;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师及管理人员,完善进出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三是党校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配备1至3人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党校的培训工作,并对专业协会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进行指导。

(五)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党校要做到有培训场地、有图书资料室、有多媒体等教学和办公设施,计划建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二是要对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予以扶持,完善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

(六)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不断增加投入

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争取自治区、玉林市和北流市对我镇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

(七)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年初及时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末进行总结表彰。

2、建立健全成效评估机制。改革现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评估体系。镇党校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由镇党委组织评估。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对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镇党委及各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把农村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效纳入党员和干部管理、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的培训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扶持,以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八)切实加强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成立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另行文),切实加强对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各村、镇直单位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工作责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共同推进党校教学体制改革。

第三篇:关于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力量的不断渗透与发酵,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和组织结构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矛盾。当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问题,就是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犹如一位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长者,已经明显地赶不上时代进步的迅猛节奏。倘若这个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阻碍我们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进程。

现在的乡镇政府在运行中有三个特点:一是“任务型政府”。乡镇几乎没有主动权,基本上是被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以泰山压顶之势所支配。数不清的“责任状”,当不完的“责任人”,日常工作就是围绕领导布置的各项“中心”任务转,一年四季疲命奔波于中央、省、市、县规定的各种升级达标的评比、考核事务之中。二是“经济建设型政府”。政府直接充当市场主体而从事经济活动,上世纪80年代是兴办乡镇企业搞工商经济,90年是调整产业结构“逼”民致富,现在则是全面招商引资促GDP快速增长。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被纳入“一票否决”范围,单位分任务,个人定指标,并与工资紧密挂钩。三是“全能型政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管,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党务、政务、社会事务无所不包。在这种背景之下,机构繁多、人员庞杂和“政经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便成了理所当然。为什么乡镇政府曾经多次“减肥瘦身”却总是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上级交办的事情多、责任大,处处得有机构管,事事得有人员干。哪一项工作不到位,乡镇政府都无法交待。

乡镇处于权力末梢,行政资源薄弱,过去主要依靠极不稳定的农业税、地方工商营业税和农民的“三提五统”来支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维持农村社会的公共服务支出。这也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不饱“皇粮”便吃“民粮”。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府赖以生存的财源呈现出“枯竭”和“断流”局面。“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制度设计在绝大多数乡镇已经悬空。虽然中央和省级政府空前地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上面给的“银子”并不足以弥补乡镇财政减收所形成的实际缺口。工资尚靠“乞讨”,公共服务更无着落。通俗说法是:“管了吃饭就管不了做事,不吃饭没人做事,吃了饭没钱做事”。这就必然导致责任与权利严重不对等,目标与手段明显脱节。

在乡镇,“条条”与“块块”间的矛盾冲突也十分突出。按理讲,乡镇政府对辖区内的社会经济事务拥有行政主体地位,并相对独立地行使执行权、管理权、制令权、保护权,管理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行政工作和其他事务。但在现实中,许多重要的管理职权与执法功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并不在乡镇,而在县以上政府的职能部门。这就决定了乡镇政府不是一个完整的政府层级。传统的“七站八所”,一般都是县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延伸到乡镇的派出机构。不同的职能部门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经常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这就更加严重地肢解了乡镇政府原本就很微弱的管理职能。缺乏法律依据、行政手段与财政实力的乡镇政府无法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块块”内的各种行政资源,并行使正当的管理权力,几乎只是个空有其名的“稻草人”。

然,乡镇政府也不总是只当“挨骂受气”的“小媳妇”,对于自己所管辖的行政村则又是一个颐指气使的霸道“婆婆”。尽管《村民自治法》已经颁行了好多年,但在很多地方,乡镇政府与行政村实际上是一种上下级性质的隶属关系,乡镇仍然可以随时向行政村下达各项行政命令、布置各项工作任务,将自己高高地凌驾在村民组织之上。一些乡镇干部“为民作主”的思维模式和乡镇政府主导一切的行为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地得到转变,口头上支持村民自

治,行动上“放碗不放筷子”。在这种情形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育自然十分缓慢与艰难。这不是哪一个乡镇干部的过错,而是整个体制机制作用的结果。

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的困难状况,可用“四有限、四无限”来概括:一是有限的职权,无限的责任;二是有限的财权,无限的事权;三是有限的作为空间,无限的作为要求;四是有限的自主,无限的被动。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各种新情况、新矛盾,“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叹息之声不绝于耳。许多基层干部的思想十分困惑,角色非常尴尬。不管吧,良心、党性和责任感不允许;去管吧,又缺乏有效手段和力量,甚至违背法规和政策,真是进也难退也难。税费改革虽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稳定了农业生产,缓解了干群关系,但乡镇政府管理功能软弱化、虚拟化和干部队伍思想混乱、行为迷茫的各种“病象”也在全面显现。乡镇政府向哪里去?基层干部怎么当?农村工作如何做?一句话,作为上层建筑的乡镇体制与机制,如何通过改革创新以积极应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领导广大农民去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无法回避、不容置疑和势在必行的重大决策。

在乡镇体制机制的问题上,当前社会思潮中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撤消论”。认为现行的以乡镇政府为中心的农村治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年,新中国秩序初定,合作化运动风起云涌,我们必须通过尽量“靠前指挥”的办法,将传统的“一盘散沙”的农民兄弟们高度组织化起来,并把他们置于政府体系的直接领导之下,以保证国家路线方针和各项工作计划特别是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战略在广大农村的贯彻落实。如今推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已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元素已主要由市场体系配置。加之有关法律政策一直没有给乡镇政府赋予多少管理职能和执法权力,那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存在前提、以完成上级交办任务为工作目标的乡镇行政管理体系,已经丧失合理性和必要性。分税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体制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基本上分崩离析。因此,乡镇政府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农村治理体制已完成了它的应有历史使命,应予撤销。国家可以通过完善与强化县级管理和村民自治这两头的功能作用,来取代现行乡镇政府,即按照“县政——村治”的格局,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农村治理模式。

一种是“加强论”。认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的农村治理体制仍然是当前帮助农民有效增收,维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佳治理模式。虽然现行的乡镇政府也确实存在许多毛病并呈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但不能证明乡镇政府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如乡镇政府无法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块块”内各种行政资源并充分行使正当管理权力的问题,分税制与减免农民税费所导致乡镇财源逐渐衰弱甚至入不敷出等问题,都属于乡镇治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外部制约因素,干扰和阻碍着乡镇政府正确而有效地履行好自己职责。因此 乡镇政府要坚决保留,并且还要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其现有的功能作用。

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按照前一种思路改革,在实践中将面临三个现实难题:

一是在操作上的法律与政策障碍问题。乡镇政府的建制是按照《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产生的,管理职能也是由一系列法律与政策赋予和安排的。同时,乡镇只是庞大的行政管理链条中的一环,涉及到国家现行政治体制方方面面的各种社会关系。此叫“牵扯一发而动全身”。

二是大量的乡镇基层干部需要妥善地分流安置。由于各种原因,乡镇机构臃肿、冗员繁多的现象众所周知。依靠县级政府内部“腾挪”来温柔消化的办法只能导致“瘦了乡镇,肥了县市”的结果。倘若采取一次经济补偿的方式转换身份,不仅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无法承受改革的成本,还有可能引发改革对象极强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不安定隐患。

三是乡镇政府撤销之后,传统的政权组织力量虽然可以通过乡镇公所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但乡镇公所如何在工作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上保证我们对于广大农村社会的有效领导和公共、公益事业的有效服务?现在恐怕没有人敢“拍胸脯”。加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尚需一个发育成熟的自然过程,这就有可能使得农村的治理出现盲区与混乱。

如果按照后一种思路去强化乡镇政府,重新“做实做强”,再铸往日辉煌,在实践中也必须考虑两个要素:

一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与政策已经把乡镇的许多管理职能和执法权力上收到了县以上政府,主体财源在税费改革之后亦日益枯绝,不得不依靠作为“嗟来之食”的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以维持基本运转。如果进行“翻盘”调整,势必又得增加大量机构与人员。“皇粮”不够吃“民粮”的话,农民负担问题就可能死灰复燃。

二是国家的治理模式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弱化行政干预力量,实施开放搞活政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如果只看到乡镇政府传统的组织动员能力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效应,不着力于我们领导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即使赋予了强大的行政权力,也不见得就能起死回生,遇难呈祥。

尽管乡镇体制机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可能是出于各种问题的复杂性,乡镇政府到底是撤消还是保留,或者演化为一个自治体,直到如今中央决策层仍然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由于乡镇改革缺乏明晰的战略目标,必然使得许多方面的传统关系如党政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乡镇政府与上级部门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财权与事权的关系等等,就像一道道崇山峻岭挡在改革者的面前,让人们缩手缩脚,左右为难。因此,近年来各地在乡镇体制改革问题上的许多探索行为,都表现出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包括湖北自2002年以来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所推行的一系列办法,也被有些专家学者们批评是一种“修修补补”的性质,没有对传统的农村治理模式形成根本性突破。

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拽着头发使自己离开安身立命的地球”。改革也只能在现有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即使是正确的方向,亦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任何过度的跨越,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鉴于乡镇目前的两难选择,建议中央决策层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保留好的传统,扬弃过时经验,既要有所进,也要有所退。

一、坚持民主法制原则,转换任用机制,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两推一选”即由广大党员和群众民主推荐,依法选举产生。

乡镇干部任用机制一直是乡镇工作能否正确应对机遇与挑战,以保持先进性的核心要素。过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上级党委确定候选人,虽然也经过党代会和人代会的选举,但实际上多属“走程序”而少有落选者。正因为领导干部的升迁去留主要由上级决定,而不是由群众决定,往往容易导致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作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甚至跑官买官等弊端均与此有关。因此,应全面推广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来产生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办法。即将那些符合提名条件的候选干部,交给乡镇的全体中共党员、非党员的村组及居委会干部、非党员的四级(省、市、区、乡)人大代表、非党的村民和居民代表去公开推荐,然后进入乡镇党代会和人代会选举。湖北的实践证明,“两推一选”的做法,坚持了民主法制原则,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要求,顺应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愿,使那些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群众称心满意的干部脱颖而出,走上乡镇领导岗位。由于乡镇领导干部的乌纱帽不再攒在上级领导手里,而是攒在党员和群众手里,升降去留由下面说了算,逼着他们往下跑,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的状况,跑官买官的风气为之一变。改革后乡镇干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怎样兑现在“两推一选”中对党员和群众的诺言。如果诺言一旦落空,下次换届选举时自己就要落选。乡镇干部任用机制的转换,使执政为民这句话,不再是嘴里喊的口号,而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厘定功能,明确职责,实行干部交叉任职,把乡镇党委、政府建成精干、高效的运行机构。

乡镇虽小,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一应俱全。某乡镇党委书记形容干部之多,开会的时候,“正科”干部一大房,“副科”干部一大堂,“股级”干部一大场。同时,多年来,政府机构设置一直强调上下对口,上面设多少庙,下面有多少神,导致乡镇机构越来越臃肿,人员越来越庞杂。机构多、领导多、人员多,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是“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必然造成的财政供养入不敷出,更严重的是职能混乱、权责不清、决策与执行效率低下、有利便相互争夺,无利则相互推诿,不仅办不成事,而且必然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干扰和谐社会的建设,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重新厘定乡镇的功能,明确职责边界。只有减事方可减机构、减人、减支。因此,必须将原来那些名不符实的管理职能和强制性压给乡镇的任务责任进行“盘存”。凡是被上收了的管理权力和由此衍生的任务责任,从乡镇“帐”中一笔勾销。职责主体“完璧归赵”给县级政府及部门之后,乡镇政府只充当一个“配合协助”的角色。过去许多“责任状”和“一票否决”项目,也应该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清理。管理“战线”的缩短和社会“防区”的减少,相关“庙宇”与“和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于是,干部交叉任职制度、机构与人员真正“减肥瘦身”便成自然,乡镇领导班子以党委建设为“龙头”的“一元化”领导和党政工作的“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就比较容易建立。

三、机构设置“扁平式”,干部上岗以竞争择优为主,人员分流以转换身份为主,财税体制实施县级统筹,以保障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上级政府不再向乡镇派驻机构,而是通过转换职能、改进方法为乡镇治理直接提供服务。乡镇党政机关必须严格编制管理。现有干部一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上岗,实行定编、定岗、定人。逐步创建包括县乡两级公务员在内的涵盖各劳动领域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化保障体系,以促进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富余人员采取男满55岁、女满50岁即允许内退的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其他年龄段则由中央、省、县财政筹集资金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从而置换身份变成“社会人”。此事虽然艰难,但“长痛不如短痛”,下决心挺过来了就是“满盘皆活”。湖北省咸安区在“五保合一”社会保障体系下推行以转换身份为目标的妥善分流,至今未出现重大上访现象。针对各乡镇因区位地理和经济基础的优劣,人口规模和社会事务的大小,导致财政收支上的差异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面临财源枯竭的困难,为确保乡镇政府基本的正常运转,防止“五乱”行为死灰复燃,应摈弃乡镇“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旧体制,坚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权,以责任定财权的基本原则,突出县域城乡之间财政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同时,要保障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增强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应在现行“乡财县管”的基础上,逐步将各乡镇与区直单位一样纳入“零基预算”范围,由县财政统一实行收支管理。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创新乡镇“七站八所”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探索新时期政府公益服务的最佳实现形式。

过去,向农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一直是大包大揽、自操自办的形式由政府直接“抓”在手里干。各种非政府性质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民间服务力量在被政府权力垄断了的市场里,长期无法得到正常的发育。早先“七站八所”的人员大多来自于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后来逐步演化成安排干部家属子女就业的去处。这些人缺乏技术,很难从事具体服务,却一般都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生是政府的“人”,死是政府的“鬼”,吃的是“大锅饭”,干的是“混混事”。这种“负优越性”,严重地抑制甚至扼杀了职工们工作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证明,传统的“七站八所”为主要载体的农村社会公益服务体系,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顽疾”并且“久治不愈”,多年来早就“线断了、网破了、人散了”,已经无力承担服务“三农”的基本责任,农民反映非常强烈。因此,应该移植推广湖北省“以钱养事”的改革经验,将这些事业单位整体转制,采取招投标制、合同承包制、聘用制等方法,探索新时期政府履行公益服务的最佳实现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公益事业的服务体系,以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上各项改革在湖北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当然,乡镇综合改革能不能真正成功,还需要县级政府改革的配套与村民自治建设的完善,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的良性互动与相得益彰的局面。通过上述渐进式的改革创新,撤销一般性乡镇政府的条件就应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一般性乡镇政府撤销之后,代之以乡镇公所,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对于那些区位优势比较好,人口规模比较大,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的中心城镇,则保留镇政府。健全其行政管理的各种功能,促进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使之真正成为能够辐射周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城镇的政府,也可以不再是传统的政府序列与设置模式,而应该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的办法,在基本的社会事务和管理规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后,由城镇居民实行民主自治。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大力推进县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也是着眼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有效地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结合县乡(镇)基层党校的实际,就要形成“县委领导,组织部牵头,党校负责,部门参与,基地(中心)带动”的“大党校、大培训、大效益”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培训格局力求“宽”。在培训格局上,县乡(镇)党校力求突破原有党校“小课堂”干部培训教学的局限,要努力构建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即纵向建立由“县委党校-乡镇党校-示范基地(中心、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种、养殖大户)”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横向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即形成“大党校”、“大培训”的格局。积极完善以县委党校为中心,现有的乡(镇)党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互相补充的新型党校培训体系,以构建起“大党校“适应“大市场”的格局。

培训面力求“广”。县乡(镇)党校在重点培训乡(科级)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县乡镇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村干部)的基础上,县乡(镇)党校力求把教育培训对象还要拓展到县域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上,营造人人皆可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材的良好环境。上级党委、有关部门应对县委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乡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农村示范基地(专业协会)培训的主要对象、党员示范户(党员种、养殖大户中心户)培训的主要对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拓宽培训面。

培训内容力求“实”。在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县乡(镇)党校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比如**县各类培训应该结合本县矿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加大对矿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和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双语”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还要结合本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满足本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班次设置力求“新”。在培训班次的设置上,县乡(镇)党校要有所创新。县委党校的班次设置,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增设村(社区)“两委”主要干部、党员致富能手、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专业协会骨干、农村中介组织负责人等政治理论专题培训班。乡镇党校培训班次设置,要求办好乡镇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社区)干部培训班、农村基层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要求依托本地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开展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以及青年农农民的培训。

培训方式力求“活”。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要力求“新”,做到“六个结合”:即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老师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推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专题讲座、学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多种培训方法。积极推行党校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专业协会的基地课堂、农户家中的农家课堂与县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种课堂”的教学,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类别的学员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近几年,特别是20xx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党校还加大干部培训经费的投入,选拔大批青年干部到内地培训学习。**县每年也从财政专门列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干部的培训经费的投入,到目前为止,已选派了百余名干部先后多批次赴自治区农大和浙江大学等进行脱产中、短期培训学习,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培训资源力求“丰”。一是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二是完善办学基础设施;三是加强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和实习基地“三库一地”建设;四是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协商,邀请地区、自治区等上级的专家、教授来实地授课。

20xx年以来,**县开设“**讲堂”,邀请了十余名疆内外的专家、教授来讲课,进一步转变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为加快**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县乡(镇)党校要把握好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改什么;要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定怎么改。必须建立培训经费

投入机制,要以为政府投入为主、党费增加支出的机制;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要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和安排班次。县级要党校立足于实际,扎实推进改革。从阿勒泰地区县(市)党校的目前状况来看,县党校的建设仍有不少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教学上,存在理论教学多、研究问题少;专题讲得多、系统教得少;灌输式教学多、互动式教学少等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领导班子不健全、学校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师资队伍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乡(镇)党校建设也待进一步加强。首先机构要进一步健全,配齐班子和兼职教师;其次完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设置;第三,积极推行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专业协会的基地课堂、农户家中的农家课堂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种课堂”的教学,努力发挥好乡镇党校的作用。

总之,要以改革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引进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县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的活力和效率。要大力推进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涵盖党校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严格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进一步推进党校教学水平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充分发挥党校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中的主渠道作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第五篇: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材料

今年7月,被列为自治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后,**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提高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和农村党员“双带”能力为宗旨,不断创新教学和管理模式,以拓展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为切入点,大力推行“土、特、实”特色改革,使县乡党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造就了一支党性

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队伍,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突出“土”字整合培训资源

“土”,就是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经过深入农村调研,依托**县域内的土专家和土技术,根据地域特点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发挥基层干部、基层致富能手的“双带”能力,兴办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种培训班,达到农民增收、共同致富的目的。

师资库、案例库、教材库和教学场地是县乡党校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针对当前培训网络不健全、县乡党校“三库一地”不足状况,**县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立足“土”字,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把各部门的培训工作纳入县乡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中,构建起党校培训新格局,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在师资库建设方面,该县采取“聘、竞、并”的办法,从大专院校或相关部门聘请优秀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通过竞争上岗从社会中选用一些优秀教师充实到党校,并将各部门专职、兼职教师整合到党校,聚集现有师资资源,建设完善党校师资库。同时,着重挖掘内部资源,整合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农村乡土人才等师资队伍。目前,该县党校师资库包括领导干部、党校教师、专家教授和农村乡土人才共125名,其中“土”教师78名,占总数62。

在案例库建设方面,该县精选在全县生产发展中获成功的典型,将他们的成功经验整理编写成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乡土内涵,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县案例库中,本土案例占66。

此外,为了充实教材库,该县还精心筛选符合本县实际的理论和实用技术,从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作实用技术专题片、专题教材。其中,该县农业、水产畜牧、科技局等就大丰镇小蚕共育示范基地、木山乡黑山羊养殖基地、白圩镇无公害网箱养鱼示范基地、明亮镇养蛙示范基地等的成功经验编写成养殖技术教材29个。

与此同时,该县结合当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选择了67个基础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养殖场、农业种植大户、企业车间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基地,在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面支持教学(实习)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突出“特”字创新培训模式

“特”,即特色、特点、特长,也就是在推进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根据本县县情和县域特点,找出**特点,突出**特色,激励各方积极性,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培训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培训的方式方法。**县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挖掘本土资源,采取传、帮、带等办法,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实用性强的培训。

该县围绕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采取“产业加专业、专业促产业”、“学校 公司 基地 农户”、“项目 培训”等培训方式,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中,他们既重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讲解理论,又着重加强对受训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每次培训都安排学员到相关基地现场实习、现场操作,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所学技术。此外,该县还根据党员群众不同的文化层次、理解能力,采取“因人施教”的办法,由县乡技术员、中心户、致富能手入户个别指导,手把手地教,确保每个培训对象学得懂、弄得通、用得上,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在聘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本地授课的同时,**县还采取“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巧借外县资源培训本地党员群众。今年8月,该县县委书记陈文儒亲率5个乡镇的书记到隆安县学习山羊圈养技术;同月,该县组织全县11个乡镇的有关领导58人,先后到田阳、隆安、宾阳等地参观学习;9月底,该县又组织了全县种养大户80多人,到马山县学习养鸡、养鱼、养羊技术……

突出“实”字抓好工作落实

“实”,即以实干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把广大群众的生产技术需要放在第一位,将最实用的技术推广到生产的第一线,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通过对全县各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县基本形成了由“县委党校—乡镇党校—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规范了县委党校建设,完善了全县11个乡镇党校和28个专业协会建设,建立了“养蛙”、“小蚕共育”、“巨峰

葡萄”、“立体养殖”等67个培训基地及139个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

对全县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县域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合理调配、统一使用,不仅拓宽了教育培训的对象和内容,还增强了教育培训的效果——通过“**县培训基地”,**县与中山德昌制鞋有限公司、深圳捷德电子公司、东莞忠信手袋玩具厂等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培

训共转移就业1900多人。

自县乡党校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在职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815人次;农业、林业、水利、经贸等13个涉农和商业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8期,培训人员5417人次,颁发专业技术证书289人。与此同时,该县各专业协会根据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农村党员人才示范户实用技术培训班;各“农家课堂(党员中心户)”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大量举办小型的短、平、快培训班,对本村党员和农户进行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村党员群众14265人次,使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得到有效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力量。

《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材料。

下载关于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乡镇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创新大培训 巧作大文章——xx镇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为了贯彻落实刘奇葆同志关于我县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xx镇党委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

    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自治区党委书记***指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要“适应农村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适应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适应提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突出为发展和基层建设......

    蒙山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调查报告

    蒙山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调查报告时间:2008-10-21 发布者: polaris 中共蒙山县委党校 五月初,我校组成三个调研小组,深入到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采取开座谈会和走......

    在全市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全市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 作 会 议 发 言 材 料中共田阳县委组织部2007年11月27日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一校五中心”新体系充分发挥县乡党......

    区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汇报(仁义镇)

    区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汇报仁义镇:莫衍鉴全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八步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利用“流动党校”这个载体,扎实推......

    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3-05-17 字体:小 中 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要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认真总结过去几年乡镇机......

    县级党校体制改革探究(范文大全)

    县级党校体制改革探究 [摘 要]县级党校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县级党校建设已凸显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加快县级党校体制改革......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简介:本文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实施改革的相关建议。从观念、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