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个人公众形象与个人成功的关系
论个人公众形象与个人成功的关系
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专业:生物工程类
班级:生物1002班
学号:201041006
姓名:郭雅莉
论个人公众形象与个人成功的关系
个人公众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个体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形表现的综合反映。它无声而准确地在讲述你的故事,对你人生的成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公众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都说不想当军官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总希望自己能登上人生的峰顶,领略一览纵山小的气魄。一个人的气质和他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很多时候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从一名成功者的公众形象需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角度看,我们的公众形象既是世界观和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审美观和礼仪修养的具体表达。它们在清楚地为你下着定义——无声而准确地在讲述你的故事——你是谁、你的社会位置、你如何生活、你是否有发展前途„„所以只有具备了应有的品德、知识、修养、能力和业绩,才具备在外部塑造良好公众形象的底蕴。这些由内而外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公众形象,就是你展现给他人的最好的一张名片,它会对你的成功产生质的影响。
伦敦商学院的著名行为心理学家尼克森教授说过,人们用三个概念描述成功的领导者,一个是性格,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形象。性格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后天修炼的,而形象是我们展示出来的。一个有着口才流畅、志向远大、言行一致、决事果断、能充分利用身体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成功人士,他所展现给人们的公众形象一定能够辅助他事业的发展,展示给人们他的力量、成功的潜力,帮助他建立职业权威、可信度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他自己的发展做一个铺垫。但是,建立一个良好的、能够为公众所接受的形象不同于舞台艺术,不仅仅局限在关注个人发型、化妆和服饰,并不是“为了漂亮而穿着”,而是“为了成功的建立形象”。它更多地注重在公众面前建立自己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它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素质,是一个外表与内在结合的体现。所以只有具备足够的学识和自身修养的积累,才有可能在自己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成功者的公众形象的同时,有资格、有底气应付这个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才有可能进一步迈-2-
向成功的征程。作为大学生我们,全面塑造大学生成功的公众形象,不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如今,个人公众形象设计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艺术学科,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政界要人、明星,还是平民百姓都祈盼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每一个大写的人生都是从塑造一个成功的公众形象开始。可见,个人的公众形象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石,它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事业,甚至影响我们一生的发展。
第二篇: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个人与集体的定义概念出发,讨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分析了个人与集体的形成、差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分别对社会的影响等。从而得出个人、集体对中国社会以及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
集体
社会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与集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1]“所谓个人是指一个个独立的道德活动的主体,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并以独特方式进行道德活动的单个的人。而所谓的集体是指有共同的种族、文化、信仰、兴趣、风俗和需要的人们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某种组织集合。”此分别为个人与集体的传统定义,以上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包含在集体之中。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没有集体,也不会有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好比是一颗树木,而集体则是那整片森林,森林是由无数个树木组成,而集体也是由无数个人组成。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是最浅显明白的理解。现在我们则从更深层的角度来挖掘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一.个人与集体经常表现出彼此对方应有的特征
从古到今,我们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集体社会到个人社会的转变,这是社会进步的发展表现。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也是无处不在的存在着的。像那些强调个人人权自由意识的国家大多集中在欧美,也就是经济发达国家。而那些过分宣传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地区则大多集中在亚非,也就是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从集体到个人,这是社会意识进步的表现,但整个人类社会真的如表面所想的那样表现为注重宣扬集体精神的国家人民则表现为集体意识强烈,而着重于个人意识地区的人民则不关心集体利益吗?可能并不竟然。
那些强调个人主义的地方,如美国,往往是个平等自由的公民社会。而过分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如中国,却往往比较冷漠自私。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报道“美国人民在中国的城市里用自行车拦着乱过人行道的私家车”或者是“中国老人倒地无数人路过无人去扶”等等屡见不鲜。这些新闻虽是在思考道德人性,但更深的我们能看到在强调集体与强调个人的国家里对个人、集体的做法。
美国是个强调个人主义的典型国家,但就是这样一个个人之风盛行的国家居民却往往插手并不干个人之事的社会集体之中去。如上文的美国小伙在中国的城市里用自行车拦着乱过人行道的车。一个美国小伙,还是在中国的城市里,人家乱过人行车道干卿何事?没有损害到你,你骑着车走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多心思来拦其他车呢?但他偏不。虽然真的不关他什么事,但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交通法,会损害到其他某些人的利益,在这位美国小伙的心中就是不行。说到底 也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普通居民却能干涉中国的违规事,只因为这件事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也就是集体的利益,他这个人就出来干涉了。这是强调个人主义国家对集体的做法。
相反,中国是个传统的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如“老人倒地无人去扶”“看到人家落水无人去救”等等。我们不仅要问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一个最注重集体观念的国家吗?为什么倒地了无人去扶?这或许也有社会道德的方面,但这真的不仅仅只是道德的问题。中国人注重集体,但当某类人某类事损害到集体而无关他人利益时,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不会站出来的。像排队时有人插队会闹会吵的多半也是被插队的那些人,而绝不会是前面没有受到影响的人。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中国人秉持事不关己的态度。事不关己,只是因为没有损害到个人,这却已然成为一个注重集体的国度经常忽略集体利益的表现了。
无论是中国这样注重集体的国家还是美国那样强调个人的国家,都表现出了与意识层面相反的现象,即表现彼此对方的特征。但正如[2]“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我们需辩证认识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一个民族现象。
二.个人利益是否真的不如集体利益
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是有所区别的。什么是个人?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顾名 思义,个人就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个人做得如何,对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但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相对而言,集体代表着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还关系到整个集体。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耀,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正如我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但这并不是一些利己主义者的理论依据。[3]“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个人必须有团队意识,才能为集体赢得荣耀。
小的时候一度认为集体很重要,认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家长说的就是对的,认为团结互助的集体就是最重要的。但长大后了解了些社会知道有些事情做了对集体有益但对个人会不利。比如做班委要向老师禀报违反纪律的同学,又不能跟同学闹关系。但两者通常不能齐美,又该怎样处理这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呢?
[4]“个体的人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具体创造者和承担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具体创造者和承担者,是社会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具体承载主体。”有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特定的条件下,认为可以有必要牺牲集体利益,以维护一部分人或几部分人的利益,而相应的会使另一部分人或几部分人不能受益乃至受损。当集体内部发生了不一致,出现了冲突,我们就必须弄清楚究竟是哪几 部分人发生了冲突,它的原因、情形又是怎样的,判断双方的冲突谁是正义的。如果集体是正确的,那么个人理应做出适当牺牲。反之,如果个人是正义的,那么集体也要做出牺牲。正义的标准,就是个关键的问题了。
同样是在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成员,还是班干部,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需要去完成。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当做为班委时,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份职责便是那衡量正义的尺子了。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有时又有冲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把握那把尺子。
三.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如何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是我们讨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终点所在。个人与集体从来都不可分,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独立,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现象和关系。现在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一)注意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历来都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这样的自由从来都只是对少数人而言,而真正的自由社会并未实现。另一种是集体利益至上,集无论何时何事都只让个人利益做牺牲。那么又有谁从这牺牲的个人利益中受益呢?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绝对,我们需注重的是让个人与集体关系趋向和谐。
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和谐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 矛盾性。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尊重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差异性。集体内部成员利益的取得与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直接相关,一个彼此理解相互合作共创和谐的集体才能产生利益,每个个体才能从中获利。
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但是个人又是独立的,不依赖也不脱离集体。[5]“保持集体主义的生命力,对于集体来说,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为个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并使人们在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与集体建立和谐关系,处理好其中的利益关系,这是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重点。
(二)认清个人在集体中的恰当关系
每个人都要通过社会生活与他人乃至社会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得认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会这个集体中应负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人们在社会这个集体中,需要承担无数种责任。作为子女、父母、朋友、社会公民等等。这些责任都需要我们认清并认真承担。认清个人在集体中的关系,主动承担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关心他人。这不仅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个人与集体的基本纽带。
认清个人在集体中的恰当关系,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集体,通过恰当地处理这种关系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发展,这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关键。
(三)尊重个人的发展
人的存在目的是人的个性发展。集体中每位成员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它是由多种原因所形成的必然结果。集体能影响集体成员个人所起的作用,反之也能轻易影响到集体。集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个体在社会中是自由人,有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才合理。任何让个人受到压抑的集体都不是一个好的集体。
集体的良好发展需要尊重个人的发展,集体成员之间要客观的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建立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通过成员个体之间相互理解,取长补短,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集体的发展。只有尊重个人尊重个性的集体才是好集体,这也是其处理好关系的重要方面。
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一直复杂的关系,但它们又应该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总而言之,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的,但是个人又是独立不依赖于集体的。我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不能割裂个人与集体的联系。
四.结语
总之,我们作为个人,做好个人的职责扮演好个人的角色。我们作为集体,则融入进集体中努力做到集体与个人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这即是我们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中应当去做并努力做到的了。[6]“一个文明人造不成一个文明社会,只有在众多的文明的个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向外放射光芒、渗溢甘露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一个文明的社会”。这才是集体与个人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来自《百度文库》个人与集体概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3]《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19页
[4]《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10期
[5]高永芳:《科学把握集体主义的本质》,载《理论前沿》,2005年第17期。
[6]英克莱夫贝尔著,张敬清、姚小玲译,《文明》,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04页
第三篇:理财能力与个人成功的关系
理财能力与个人成功的关系
姓名:姜星 学号:2010725103
关键字:理财 个人 成功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日益深入,个人理财能力对于生活、工作、家庭的影响意义日益重大。从小到大看:一般人的经济福利会叠加影响整个市场的经济效率;从大到小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直接影响普通人的财富。美国理财师资格鉴定委员会的对于理财的定义是:个人理财是指如何制订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实现个人人生目标的程序。但是,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所以,理财能力强可以更好的帮助成功,进而也能由小到大、由个人辐射周边的促进发展。
正文:
仿佛一夜之间,理财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我们看到银行在提供理财服务(例如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证券公司在提供理财服务(例如集合理财);基金公司更是号称专家理财;保险公司也不甘落后,先是分红、然后是万能、还有投连……面对这么多的理财产品与工具,我们不禁迷茫,到底里才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关于理财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有各的说法。这里有一个较为专业的界定:理财(Financial management)即对于财产(包含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知识产权)的经营。多用于于个人对于个人财产或家庭财产的经营,是指个人或机构根据个人或机构当前的实际经经济状况,设定想要达成的经济目标,在限定的时限内采用一类或多类金融投资工具,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达成其经济目标的计划、规划或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该规划方案的过程,也称理财。再来看一看《理财周刊》对于理财的定义:理财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而制定、安排、实施和管理的一个各方面总体协调的财务计划的过程。
什么是理财?一般人谈到理财,想到的不是投资,就是赚钱。实际上理财的范围很广,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也就是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包含以下涵义: ① 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不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金钱问题而已。② 理财是现金流量管理,每一个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钱(现金流出)、也需要赚钱来产生现金流入。因此不管现在是否有钱,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财。③ 理财也涵盖了风险管理。因为未来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确定性,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会影响到现金流入(收入中断风险)或现金流出(费用递增风险)。因此,个人理财的范围包括:
(一)赚钱--收入。一生的收入包含运用个人资源所产生的工作收入,及运用金钱资源所产生的理财收入;工作收入是以人赚钱,理财收入是以钱赚钱,由此可知理财的范围比赚钱与投资都还要广。
(二)用钱--支出。一生的支出包括个人及家庭由出生至终老的生活支出,及因投资与信贷运用所产生的理财支出。有人就有支出,有家就有负担,赚钱的主要目的是要支应个人及家庭的开销。
(三)存钱--资产。当期的收入超过支出时会有储蓄产生,而每期累积下来的储蓄就是资产,也就是可以帮你钱滚钱,产生投资收益的本金。年老时当人的资源无法继续工作产生收入时,就要靠钱的资源产生理财收入或变现资产来支应晚年所需。
(四)借钱--负债。当现金收入无法支应现金支出时就要借钱。借钱的原因可能是暂时性的入不敷出、购置可长期使用的房地产或汽车家电,以及拿来扩充信用的投资。借钱没有马上偿还会累积成负债要根据负债余额支付利息、因此在贷款还清前,每期的支出除了生活消费外,还有财务上的本金利息摊还支出。
(五)省钱--节税。在现代社会中,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可用来支应支出,有所得要缴所得税、出售财产要缴财产税、财产移转要缴赠与税或遗产税,因此在现金流量规划中如何合法节省所得税,在财产移转规划中如何合法节省赠与税或遗产税,也成为理财中重要的一环,对高收入的个人更成为理财首要考虑。
(六)护钱--保险与信托。护钱的重点在风险管理,在指预先做保险或信托安排,使人力资源或已有财产得到保护,或当发生损失时可以获得理财来弥补损失。保险的功能为当发生事故使家庭现金收入无法支应当时或以后的支出时,仍能有一笔金钱或收益可弥补缺口,降低人生旅程中意料外收支失衡时产生的冲击。为得到弥补人或物损失的寿险与产险保障,必须支付一定比率的保费,一旦保险事故发生时,理赔金所产生的理财收入可取代中断的工作收入,来应付家庭或遗族的生活支出,或以理赔金偿还负债来降低理财利息支出。此外,信托安排可以将信托财产独立于其他私有财产之外,不受债权人的追索,有保护已有财产免于流失的功能。
我认为理财是一门艺术,因为理财是构成人生财富这幅精彩画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待人处事的缜密程度: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虽拥有巨额财富,但他始终保持锱铢必较的理财态度。他的各种花费开支都要记录,就连三分钱邮票也不漏记。因此,他的记账本从不离身。人们发现,他的每本账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正是这一“绝招”,令他在经营石油公司时,总是能准确无误地掌握成本与开支、销售与利润等数据。作为印尼首富,林绍良的资产总额已超过70亿美元。目前,在他名下共有192家公司,分布在印尼及世界各地,涉及金融、地产、矿产、电子、航运等七十多种行业。林绍良虽是商界巨贾,但从不炫耀富贵,而是处处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的个人理财观是:钱要用在刀刃上。
理财的目的,在于追求不虞匮乏的丰富人生。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房子、车子、股票、珠宝┅┅,在某些人眼里是财富的象徵,生活品质的保证,是他们 汲汲营营、努力追求的价值。也有许多所谓的有钱人,宁愿选择平平淡淡的生活,辛勤工作、努力储蓄,他们不认为华丽的表相可以代表高水准的生活品质。不过,显然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是无法满足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是有层级之分的:在安全无虞的前提下,追求温饱;当基本的生活条件获得满足之後,则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并进一步追求人生的最终目标自我实现。而要依层级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建立在不虞匮乏的财务条件之上。因此,必须认识理财的重要,制订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才能达成自己的生活目标。
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是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但这并非表示我们吝於付出,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稀少的资源,迫使我们必须做选择,而理财行为就是用聪明的选择,找出代价最少、收益最大的一条路,让有限的资源得以发挥
最大的功用。在生活的旅程中,我们常常面临选择,在正确抉择的同时,也代表了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对专业的依赖,以及对自己的信心。而对於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想要争取的,透过会计学对财富流量及存量的纪录,客观地显现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上,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财务状况,进而规划出符合自己需要、能力可及的财务目标。
我们往往能发现:那些事业经营的成功的人士,个人财富也都是井井有条、泾渭分明;反之,个人财富混乱、经济来源不明、奢侈骄逸浪费钱财的人往往都是生活不检点甚至是有罪之身。所以,个人理财的能力也是一个影响甚至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第四篇: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2010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参评论文
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摘要]在展开所有的论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企业与个人价值观的原始根基是什
么?不可否认,所有企业的创建和运转都是建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而具体到个人,为企业工作根本原因是为了得到经济来源,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对于这两点,都是无可厚非的。承认个人价值是企业实现效益的根本保证,承认个人价值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承认个人价值是企业形成企业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承认个人价值是企业得以成长壮大的保证。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满足最原始的需求后,都需要在发展中追求自身价值观的升华。
[关键词]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关系。
背景简述:本文从三个方面。通过对企业在十几年时间里,由一个濒临破产、产品大量积压、职工人心浮动、人才大量流失的企业,一跃而成为今天产品供不应求,香港职交所成功上市,企业效益提高,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的,成为中国内燃机行业举足轻重的大型优质企业,在此,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文提纲:
企业与个人价值观的原始根基是什么?
1、如何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2、正确理解“核心竞争力”,如何用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继而增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3、不断提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用知识培育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级干部团队,使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
一、如何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二者各自的含义。个人价值是一个表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概念,它来源于劳动和创造。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要看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在流行文化里,个人价值也常常被理解为,社会地位,个人财富,家庭财富(有着什么样的家人)的总和。在当代社会心理学里,个人价值是指个人认为什么是想做的事情(有价值),什么是不想做的事情(没价值),以及选择做什么事情的规则。
金融经济学家给企业价值下的定义是:企业的价值是该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到管理学领域,企业价值可定义为企业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显然,企业的价值越高,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就越高。而这个价值是可以通过其经济定义加以计量的。
在当今社会,各商家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而变化、速度与危机被称为21世纪的特征。在这个变化无定的环境中,企业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超常规发展,最终取得胜利呢?
2009年10月8日,董事长在《企业集团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三个统一”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团队价值与员工价值的辩证统一”、“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问题。我们从董事长的讲话中深切地感悟到一位企业家对他所热爱的企业在当今快速发展变革中的国企价值的忧思,对企业员工价值实现度上更多的期待。对于董事长提出的“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辩证统一”这一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每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克尽职守,勤勉敬业,就一定能使我们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企业价值的节节攀升中实现个人价值。
根据一项兰德公司、麦肯锡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表明:之所以全球500强企业能长久保持旺盛活力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给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四点是:第一,加强团体协作精神;第二,以客户为中心指导市场工作;第三,平等对待员工;第四,时常激励员工和让他们保持创新能力。
这说明什么,说明每一个成功的国际化大企业都必须要有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核心作为发展的根基,如果仅仅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的话,企业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功。同样,对于任何一个员工,如果在心中没有对企业抱有坚定的信念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的话,不可能成为一名爱岗敬业、工作努力的优秀员工!
二、正确理解核心竞争力,如何用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继而增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企业用文化统一和构建企业中高级领导干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董事长在《企业集团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企业核心价值观发生差异和文化缺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问题,是我们长期忽视累积形成的。这次领导干部集中培训就是首先要解决三个标准、其次要处理好三个统一,最后要实现三个推进的问题。这就是董事长讲话中关于价值观体系非常重要的问题。
其中,对于要解决三个标准中的诉求标准,董事长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长期诉求,但要有标准,这个标准要与企业价值诉求相适应,利用企业平台实现自我价值。但不管你是什么诉求,都不能与企业价值观相背离,创业要有
与企业共同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追求财富收入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企业不能满足你的诉求时,你的标准就与企业的标准发生了偏差。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调整自身的诉求标准,调整到企业统一的价值轨道上来。
行为标准统一,是价值观统一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我们的工作服统一,我们的标识统一,我们的做事方式统一。在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干部员工没有共同的行为标准,也就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就一定会出问题。如果管理层价值观不能与企业的价值观形成长期统一,短期行为必然导致企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统一行为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合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征程中无坚不摧。
在董事长讲话中提到的“三个统一”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辨证统一,团队价值与员工价值辩证统一,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中,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有的人在工作中感觉价值没有体现,有的人企业给了价值却认为没有满足。这体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长期存在,就会产生心态失衡,继而产生行为对抗。如果我们处理了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安全渡过各种险滩,我们才有发展。上下同欲者胜,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如果你不知道往哪里走,就往前走。”我想用这句话来描述企业某些职工的周末心态应该说是非常精辟的。从1998年起,企业的管理部门每周工作6天,休息一天;2000年以后,整个企业开始实施每周6天工作制,甚至大多数专业厂都是连轴转,很少有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按理说,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应该很珍惜,可以彻底地放松一下。但一些企业的职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却表示,“习惯了每天紧张的工作,突然闲下来,茫然若失,非常不适应。”于是决定到外面走走,但走出家门竟不知该去哪里,于是不自觉地又到了办公室。初次听到这种说法颇感诧异,不由地生出许多感慨与敬佩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曾开玩笑地说:谁要是能挖走微软最重要的几十名员工,微软就完了。与企业在业内的地位相对应,其中高层管理者毫无疑问是业内最优秀的,但企业的管理层之稳定超乎想象。从1998年至今,企业没有发生过一例中高层管理者跳槽事件,虽然曾有一些企业派人到企业来挖人、猎头。这不能不让人称奇。尤其是在处于社会转型中的许多企业都为企业价值观与职工个人价值观相距甚远,以至企业凝聚力不强而苦恼的时候。
对那些与企业一起从困境中走来的职工而言,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忠诚。企业这艘大船要在大海中劈浪前进而不停滞或者后退,需要全体船员与船长的配合和努力。如今,企业这艘大船乘长风破万里浪了,经历过艰难困苦的船员在欢欣鼓舞中,更明白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重要性。从中也更体现了企业每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统一。
对中高层管理者而言,除了感恩图报,还有更重要的能够让他们面对外部诱惑而不心动的是,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一致而产生的强大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不断提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用知识培育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级干部团队,使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
随着企业的发展,大中专院校毕业不久的学生越来越多,28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占到了职工总数的50%左右。这一代人与上一代不同,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同时,国家概念、民族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都很淡化。如何让新一代职工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并将企业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统一起来,企业的做法是对青年职工进行三热爱与爱企业教育。
对将曾经在全国风靡一时后来销声匿迹的三热爱教育作为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的必修课程,企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果不爱党,不爱国,不爱社会主义,何以爱企业?这种联想与推理倒不难理解,正是企业人的热爱企业的精神支撑着他们,我们的企业才能始终处于同企业中的领航标。
如果说三热爱教育是心灵的鸡汤,那么爱企业教育则是现实的价值赠予。企业对刚进入企业的青年职工进行的爱企业教育是立足岗位,成为人才,采用导师带徒的方式让青年职工尽快具备基本的工作技能。通过传、帮、带,导师保证学生在一年内达到什么样的工作技能,如技术人员能独立进行基础设计,青年工人能独立操作加工设备。导师实行合同制,徒弟带得好,每月还有
一定的补贴,带不好则取消导师资格并追究导师及单位“一把手”的责任。
这种现实的爱企业的教育方式,使理论见长而实践缺乏的学生很快拥有了一技之长,有了所长,就意味着更多的上升机会和更大的上升空间,也意味着更高的薪酬待遇。“当一个人在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可以预期的职业前景的时候,相信他对企业的忠诚度、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对企业的认同感都是最强的,个人价值已经充分在企业价值的平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施展。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现在,无论中高管理层还是一线职工,其个人人生目标与企业愿景趋向一致,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始终保持高度的统一。那么,我们的企业怎么会不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呢?
今天的企业已今非昔比,但我们敬爱的董事长仍深情地表示,“当前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职工与企业之间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没有变,职工与企业之间唇齿相依、甘苦与共的关系没有变。”企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困难的时候心里装着职工,形势好转的时候没有忘记职工,推进改革的时候时刻关心职工,企业发展的时候紧紧依靠职工。”
共同愿景能够鼓励成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愿意为达到目标而奋斗。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使职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坚定前进的方向,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确立共同愿景坚定企业前进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职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确立共同目标凝聚职工思想,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全体职工就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围绕着共同目标,培养企业职工所共有的价值观
体系,是全体职工对企业所倡的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涵。“打造精品,树立品牌,实现产品品牌核心价值提升。我们不仅要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精品,还要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服务。在各自的领域树立起行业品牌形象,真正实现品牌核心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不断提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用知识培育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高级干部团队,使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
第五篇:论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论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1],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的远景规划,称之为“梦”,更准确的说法是梦想,她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底蕴,浓聚了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的新局面,也必将在不久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是推动历史车轮的动力,人类有了梦想才有了翱翔于天空的机会,才有了深潜海底探秘的乐趣,才有了踏足宇宙的勇气。而这所有的改变都源于梦想。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乃至我们整个民族的梦想。我们已经实现了很多梦想,但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距离目标还有多远?实现“中国梦”还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中国梦”开辟了新的航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候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这么近。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追求,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现在距离这个梦想还有八年的时间。但这八年,我们一定要殚精竭虑,绝对不能够在改革开放这个路途上退缩、停留,一定要往前走。这以后我们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之后,我们还要继续奋斗,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现代化而奋斗,要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加有质量、更加个性化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另外,我们不能忘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还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个人梦,是最接地气的希望,是内心小小的企盼。每个人因环境、家庭、学历等的不同,对生活的渴望也大相径庭。但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逐是不变的。为人父母的梦想是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耄耋老人的梦想是老有所养、子孙贤孝,打工族们的梦想是买车买房、生活稳定,企业家们的梦想是世界经济向好、利润率稳步增长。这一个个的梦想看似独立毫不依存,其实却都需要一个大的前提和实现的平台,即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安定团结,人民才能在这片热土上安居乐业。这恰恰就是中国梦的实质内涵。
个人梦和国家梦,有内在联系,这就是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只有国家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才有了敢于做梦的权利;只有中国经济独立、发展态势良好,中国人才有了勇于追梦圆梦的途径和可能。
同时,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所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梦想,要在全社会中营造一种氛围,把全民族的梦想和追求凝聚在一起。只有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才能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逻辑中梦想成真。像总书记说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今天,我们圆了我们家门口的奥运梦、世博会让世界认识了崭新的中国,高速增长的GDP让强国侧目。这个时候,我们才有了做梦的权利,才有了对幸福指数的追求。我们是站在祖国这个已然苏醒的东方雄狮的肩上鸟瞰世界。
古人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警示,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作用,人的第一属性是 1 社会性,国家是人所构建的单位。如果说中国梦是一幅问鼎世界最高设计奖的大作的话,而我们的个人梦就是里面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构图元素。如果说中国梦是一局环环相扣、胜券在握的棋局,而我们的个人梦就是棋盘上各司其职、稳扎稳打的棋子。只要我们立足自身位置,扮演好我们的社会角色,就可以滴水入川、堆沙成塔,把微力量凝聚成巨大的正能量,让我们的梦和中国梦一起在阳光下画成最美丽的彩虹。中国梦的基本内容:
习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 大团结的力量。对于个人,代表了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对于民族,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对于国家,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为之努力,但是没有找到出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才逐步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
□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
中国梦是怎么来的,它的涵义是什么呢?
(一)“振兴中华”这句话,最早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他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我们党成立以后,承担起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对民族复兴作了大量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最响亮的一句话。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人们所熟知,一直是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励志警句。
中国梦,民族复兴,为什么能够凝聚中国人民,凝聚中华民族?
外国人往往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人搞发展的劲头为什么这么大。这首先要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近代以来又很悲惨,受尽屈辱,这个反差太大了。习近平同志说,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一个 2 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非常准确,非常有力量。
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首推汉唐。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现在世界上还把中国的语言文字称作汉语,把中国学称作汉学,可见它的影响。在唐朝的时候,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又强大又可亲的形象。强大而可亲,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是治国的理想境界。当时是时清海宴、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
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邓小平同志讲过这段历史。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明朝中叶大约是在1500年前后的时候。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也描绘了明朝衰落的情景。他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认为,这不但是明朝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转折时期。当时西方已经过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起来了。特别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西方世界发展速度加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了这个历史。这正是在明朝中叶的时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名的《世界通史》里,把世界史划分为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也说明这是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近100年,但是二者的目的和理念完全不同。这样,中国就开始落后了。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但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当时,英国已经过光荣革命,跑在了最前面。法国经过宗教改革,开始了启蒙运动。原本落后的俄国也在1698年开始改革,赶上了世界发展潮流。恩格斯称彼得大帝是“真正的伟人”,能够顺时而变。而清朝却不了解世界的变化,以为自己很强大,思想僵化保守。康熙也喜欢西学,但不是作为强国之道学的,他不理解其中的新思想,固守自己那套旧的东西,认为西方的东西不过是奇技淫巧。中国当时的落后,并非国力不行,而是理念的落后,是生产力性质的落后。大清帝国与欧洲先进国家在认识、眼界、气势上,已经不能相比。大清虽大,也只是囿于一隅,而那些被称作“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着眼于全世界了。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二)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人真是在做梦,找不到出路。毛泽东同志诗曰: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经过170多年的奋斗,现在是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那么,从“长夜难明”到“梦想成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满清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没有找到民族复兴的出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才逐步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
所谓“两个百年”,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百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百年,是从无路可走,到找到复兴之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这是民族复兴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这个世纪中叶,在新中国建立100年的时候,完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我们就是处于完成第二个百年任务的阶段。
这两个100年,最早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关于第一个百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讲到了。第二个百年,是他在1961年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讲的。他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他还讲过:“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后来邓小平同志按照这个思想,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使实现中国梦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了。他说,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温饱,第二步是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再用50年时间,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来,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党把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即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在第二个十年里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向着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前进。
“两个百年”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一直是执着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按照这个“梦”设计的。
十八大报告也讲了两个百年,即建党100年和新中国建立100年。这和上面说的“两个百年”不矛盾。第二个百年是一样的,第一个百年有交叉。十八大报告讲建党100年的目标,是强调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性目标,是我们现在正在干的事情。同时,从建党说起,也表达了一个更深刻的含义,就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使中国梦的实现有了可能。一个是建党,一个是新中国建立,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
那么,“两重任务”指什么呢?就是说,实现民族复兴是一个任务,但对我们党来讲,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搞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两重任务”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在19世纪中叶,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1840年鸦片战争,一个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两件事情当时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则是紧密相联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由此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则给我们指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然后又通过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历史证明,救中国和发展中国都要靠马克思主义,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实际上是一个梦。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特别不能忘记搞社会主义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崇高理想。
习近平同志在讲中国梦的时候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这句话说明,中国梦要落到中国道路上,只有把这条路走好,才能使这一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
(三)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梦的实现,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梦的好处,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感觉到这个梦和他们有关系,愿意为实现这个梦而付出、去奋斗。由此,这个梦也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民、激励人民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当初之所以要用“小康”这个概念来表述我们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每个老百姓都过上更加富裕、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正是基于这个认识。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老百姓的梦是什么?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讲话中就说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说得多么实在、具体、亲切。
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十八大报告在这些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
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们要把对中国梦的追求转化为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动力,必须继续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脚踏实地,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和力量,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付出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已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正在一步一步地接近我们的宏伟目标,我们要继续为之奋斗。中国梦不再是梦,而是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现实生活。
中国早已告别了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早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在世界上早已有了尊严。但是,要使中国变得更加富强、更加文明,中国人更受尊重,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两个百年的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第二个百年也已行程过半。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每一个共产党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为孩子们脚踏实地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