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为下一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打好基础。最近我们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组织成立了调查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个别谈话、下发问卷等形式,对全镇个党总支和个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概况
马桥镇党委下辖有个党(总)支和个党支部,共有党员人。个党总支分别是教办党总支、机械厂党总支和口琴厂党总支;个党支部中,有机关事业党支部个、农村党支部个和企业党支部个。通过调查,我们对全镇基层党组织进行划类分析,其中作用发挥好的党(总)支部个,占总数的%;较好的个,占总数的%;一般的个,占总数的%;软弱涣散的党支部个,占总数的%,总体较好,略有问题。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几年来,镇党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市委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镇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
⒈坚持抓党建与抓发展相结合,全面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镇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和大局,把党建工作目标和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和推动了中心任务的完成,把党建工作做到了实处。
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辟基层党组织建设新领域。镇党委适应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不断更新党的基层工作理念。一是更新组织建设理念,注重研究各类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途径,做到各有侧重、分类指导。二是更新党员价值理念,通过给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强化党员意识,拓展党员参与社会工作的领域,使党员的价值在更多更广的领域得到体现。三是整合党建资源的理念,充分认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实现对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3、扎实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我镇把提高基层党员素质作为一项硬性任务,从教育培训入手,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的教育,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自觉性。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了广大基层党员的素质,不断增强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
⒋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保证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章可循。镇党委坚持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为根本,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组织生活制度、村务和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促进了党的生活正常化,规范化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二篇: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新形势下农村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同志们:
当前正值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确保社会稳定是十七大的要求所在。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面对面地交流学习,共同研究分析当前信访稳定工作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探讨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感到非常荣幸。按照培训班的安排,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当前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改革和发展为群众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
一、主要表现:税费改革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信访呈“两降两升”态势,过去比较突出的涉及农民负担和干部工作作风问题的信访大幅下降,而涉及权益类和民间纠纷类的信访呈上升趋势。从总体来看,农村信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因群众生活困难引起的上访占主要方面。虽然现阶段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因祸、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乡镇政府能解决的程度又无法完全满足部分群众愿望,出现了屡访缠访现象;二是由村级财务引起的信访。少数村财务管理不民主、不规范,从而引发村级财务问题信访;三是土地、山林权属矛盾诱发的信访。“两税”取消,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土地就开始变得紧俏,从而引发了新的林地矛盾;四是涉法涉诉案件引起的信访,“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成因分析:当前农村信访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有些信访群众对党的政策一知半解,把党和政府体现的“爱民为民”思想理解成是政府的妥协,认为无论有理无理只要上访就能解决问题,并且错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个别信访者不讲政策搞蛮缠,不顾实际讲实惠,把政府信访部门作为自己发泄情绪的场所。还有的群众对基层干部缺乏信任,抱着“看上面怎么说”的心态信访;二是信访工作体制不够完善,信访责任界限混淆。一些本应由司法部门解决的事情,变为行政直接干预,存在以信访代诉讼、以行政代司法解决的现象,留下了矛盾隐患,信访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通过正当途径得不到解决或不能及时解决,他们一旦上访,有关部门立刻特事特办,很快得到了解决,这就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访的不良风气。三是基层工作不扎实、不规范。有的干部认为群众反映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信访就是“揭短”,从而采取压制或置之不理的态度。还有部分干部主动性不强,责任意识淡薄,对信访矛盾排查调处不及时,对信访反映的问题相互推诿,致使小矛盾拖成大问题。
三、建议对策:一是变“上访”为“下访”,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各级干部和司法干警要经常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扶贫帮困和社会矛盾排查调解活动,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扎实做好村务公开,规范村务管理。坚持村民代表民主议事制度。认真做好各种工作记录、会议记录、群众代表讨论记录及各种原始合同、协议、申请的规范建档工作,做到有据可查,工作规范,减少和避免矛盾。四是重视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保证其起码的生存条件。五是切实提高干部素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预防和调处信访中的作用。镇村干部要提高“一个水平”,增强“三种能力”。提高“一个水平”就是提高镇村干部政策和法律水平,能够熟练运用政策、法律法规对信访问题进行接待调处,杜绝出现“一问三不知”、“接访的不如上访的”现象。增强三种能力,即增强引导说服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综合分析协调能力。六是强化干部信访责任,畅通信访渠道。要树立群众信访无小事的观念意识,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压制和置之不理,不能让事情久拖不决。同时,各级干部要及时掌握群众上访信息,早发现问题,及时介入解决。
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农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反映农村各种问题的信访呈上升趋势。如何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是当前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下面结合我县的实际,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我区农村信访反映的基本问题
今年1--月份,我县本级信访总量为 件(次),其中有关农村的信访问题 件(次),占信访总量的 %,主要反映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因县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整理等引发的信访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一致,同类级差的土地,由于用地的项目不同出现不同的征地价格,而且价格差距很大,同样的失地农民不同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标准,要求统一标准;二是对各村、组在土地征用政策处理、赔偿分配方案不一致相互攀比,引起集体上访;三是征用补偿费的分配过程中,“农嫁非”、“农嫁农”、在校大中专生及未有正式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部队服役军人及“蓝印户口”等对象要求享受同等的村民待遇;四是土地征用的有关收支帐目及安置赔偿的政策不够公开,村民对村提留少数的土地征用费、赔偿标准、分配方案有异议,要求公开赔偿安置政策、公布征用款数额及分配方案等。
(二)农村二轮土地延包中的问题。此类信访问题反映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农嫁非”对象及其子女要求村保留她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村民待遇;二是土地延包至三十年不变且不得随意调整,造成有人无田、有田无人现象,人地矛盾突出;三是在大田延包方案执行过程中,村干部以权谋私,延包方案由村干部个人说了算,未经大多数村民同意;四是《村规民约》的有关内容与修改后的《土地承包法》的有关条款产生矛盾,如对“农嫁农”妇女,大多数村按《村规民约》有关规定,要求户口迁出并退出承包田,但《土地承包法》规定,只要户口未迁出并未在男方享受承包田的,在承包期内就应保留其承包经营权,由此引发“农嫁农”妇女上访;五是少数村因人地矛盾突出,多数群众要求小调整,因工作不力等原因,大田调出户不划出承包田,采用动钱不动田方法找补,钱又收不上来,致使土地调进户既得不到土地又得不到钱,从而引发上访。
(三)村级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此类信访主要反映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侵占、挪用公款;二是独断专行、失职、渎职;三是铺张浪费、挥霍公款;四是违反规定上交养老保险;五是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打击报复。
(四)违章建筑、道路纠纷及建房问题。引发此类信访的原因一是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二是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三是农民建房处理相邻关系难;四是部分村村镇规划不明确或不按规划审批建房等。
(五)村委会换届选举遗留问题。此类信访反映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村委会公章该由谁保管问题;二是威胁、贿选问题,利用社会上的黑势力对村民进行威胁,使之不能正常选举;三是新上任的村委会成员大多数是通过村民海选的,少数人认为可以脱离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向村支部发难,制造事端,使村两委干部工作不协调;四是在选举过程中有违反选举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六)历史遗留问题和其他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80年代被辞退的民办教师、60年代下放知青、电影放映员、1955入伍的铁道兵及职业武警等要求生活补助问题,其他问题主要有要求乡、村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民事纠纷及涉法案件要求公正处理、执行到位等。
二、产生农村信访问题的根本原因。
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方面的原因,又有内部引发的原因,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原因。但农村大多数信访问题的引发,究其主要原因都与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密切相关,现着重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层干群关系不和谐。这是引发当前基层信访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干部方面的原因。(1)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较差,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吃、拿、卡、要。对村集体项目不公开招投标,优亲厚友,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有关款项分配、处理村民一些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所有这些都容易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在农村的形象,从农民反映村干部问题的情况看,相当部分都有村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因此,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是引起群众不相信干部,农村干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2)干部在决策时不民主、不科学、不按程序办事、不尊重群众意愿,不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如某村,在做村公路时,主要村干部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做“书记路”、“主任路”,引发村民多次集体上访。某村,在承包村集体山林时,未经广大村民同意,暗箱操作,引发农民集体上访多次,最后以终止合同才平息。(3)干部工作作风粗暴,法制观念淡薄,独断专行,民主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有些甚至借机公报私仇,进一步激化了干群矛盾。有的法制观念淡薄,仗势殴打群众,欺压百姓。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议事不民主,个人说了算,给班子内部不团结留下隐患等。(4)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村干部乱吃喝、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如某村,村干部招待费、请客送礼等一年化费六余万元,吃遍衢城的大小酒店、餐馆。有的村级财务多年不清理、不公开或虽清理公开但流于形式,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虽有财务制度但没有认真执行,形同虚设。如各级政府都明文规定取消村组招待费,但这项财务制度有部分村没有执行到位,缺乏相互监督,使村级财务呈失控状态,群众对干部在财务上的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进一步使干群之间形成互不信任、有隔阂的状况。(5)乱收费,无故加重农民负担。主要是在农民审批建房时,违反规定乱收费,群众对此虽有意见,但因有求于村,只能无奈交款。(6)一些村干部自身不过硬,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恶化了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有的自己带头拖欠村集体的承包款,有的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参与赌博,生活作风不检点等,使自己在群众中没有威信,说话没有份量,难以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有的在与村民发生个人利益的纠纷时,思想上存在着误区,以为自己有权有势,不管有理无理别人就要让他三分,不然自己就没有面子,一副“土皇帝”的样子,不注意以平等的身份,以理服人的方式处理与群众之间关系,这样虽然自己占了上风,但却失去了群众,积下了矛盾。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方面原因:(1)纵容村干部,少数甚至不讲原则地维护村干部的利益和声誉。在下村工作和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在村干部做错事时,不敢大胆提出批评意见,听之任之,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少数乡镇干部甚至与村干部同出一辙,结成共同利益,这样,不仅使上级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下降,也使自己的权威和对村干部的调控能力下降,致使一些村干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导致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2)在村主要干部选拔、村级班子组合、搭配等方面把关不严。如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惯于将一些以为有魄力,但思想道德素质不太好的“强人”选进村领导班子,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压制村里的一些“刁民”,使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往往在群众中缺乏感召力,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作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极易得罪群众,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虽然群众慑于其权威,敢怒不敢言,但一旦群众的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加之有外界因素,群众的不满情绪就会爆发,容易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另外,在村级班子搭配和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时,把关不严,出现村干部之间亲连亲、眷连眷,村主要领导和村财会人员是一家的现象,使权力过于集中,给腐败问题的发生带来了隐患,也是群众信访反映的热点之一。
三是群众方面的原因:(1)农村经过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加之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民从集体中得到的福利和实惠很少,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这样,使农民的集体意识淡薄、利己主义的思想增强,客观上给农村干群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2)对村干部的要求过高,考虑问题不够客观,缺乏从整个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要求干部怎么做,一旦干部不那样做,就满腹怨言,怀恨在心。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3)缺乏一种防微杜渐、时常关心集体的意识。平时一般都不太关心村集体的一些事情,总认为与自己不相干,任凭村干部怎么操作,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敢指出,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缺乏敢于、善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给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违法乱纪埋下隐患,往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或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出来。因此,现在农村上访群众反映村干部问题时,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一来就是反映一大堆的问题,而在平时却一点反映也没有,也就是缺乏防微杜渐,从小事或小问题就开始监督反映的习惯,殊不知如果平时就多关心集体的事务,多一点儿心眼,多给村干部提提意见,多找刺,许多矛盾就不会发展至此。(4)只要权利不要义务。部分村民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或利益的时候,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也是造成基层工作难做、一些社会矛盾难以调处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承担的合理税费不自觉交纳;二是在邻里关系的处理上,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他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在信访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尽《信访条例》规定的如实、客观、依法上访的义务。
(二)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到位。
随着法制的健全,村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但离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离村民的民主参政议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基层的许多信访问题都与缺乏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很大关系,如村级财务问题,这是基层信访的热点、焦点问题,虽然现在村村实行村务公开,但部份村公开内容过于简单,公开程序不够规范,公开时间不定期,使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当前基层组织的一些决策(如公益事业、山林承包等),往往不经过村民代表以上会议讨论,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利益。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不规范、不到位与村民逐步增强的民主意识产生矛盾,也是造成许多信访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班子内部矛盾引发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部分乡村在农村基层党员发展上把关不严。有的村党支部领导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是把那些有能力、有文化、办事公道、群众信任度较高的年青人培养入党,而是把自己的子女、兄弟、亲属拉入党内。如某村共有党员10名,其中支部书记一家就有5人,村民戏称“家族党”,开支部会,村民戏称“家庭会”。这样就给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三种负面后果:一是群众对党支部的公信度低;二是党支部在群众中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调整村支部班子时,回旋余地小、选人面窄。(2)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班子建设存在着使用多、教育管理少的现象,平时只注重布置工作任务,而轻视抓好村级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碰到困难绕道走,造成一些班子内部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致使一些村班子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这些村往往就成为信访高发村。(3)部分村“两委”在运作方面关系还未理顺,影响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稳定。影响村“两委”班子工作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一是“两委”班子运作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不规范,有的虽有制度但没有执行到位;二是村党支部长期包揽村里大小事务的思维定势一下子难以改变,对村委会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时存在着不支持态度或怕失权的心理;三是村委会,特别是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不尊重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总以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公信度比村支部领导高,往往脱离村支部开展工作。如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经村民公推直选后,脱离党支部领导,召开村民大会,决定村中大事,将村支部排斥在村民的自治权之外,加深村“两委”之间的矛盾;四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自身目的或宗族、派性利益,从中挑拨村“两委”班子的矛盾。
三、化解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密切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首先,要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清楚的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没有为自己谋私的权利,否则就会失去群众对你的信任,丧失你手中的权力。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时提醒自己“为什么当官、为谁当官、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群众才能把自己当亲人,干群鱼水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干部在群众当中的感召力和疑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有资格有本钱处理好农村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作风不民主,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是导致一些干部好事办砸、处事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干部民主意识教育,使干部真正懂得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是干部正确决策,办好实事的必备前提;二是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办事处理问题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本质和矛盾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妥善处理;三是要提倡严于律已宽于待人的好品质好作风,干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群众做到的,不但自己带头做到,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也要先做到,干部身教重于言教的表率作用,就能在群众中形成无形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多数群众也会自觉跟进,即使少数群众一时想不通,干部能采取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做工作,也容易使其思想转化,不会导致干群关系恶化的局面;四是要重用作风民主务实、办事公道、廉洁勤政的干部,形成一种好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首先,要加强四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受理、民主监督)两公开(即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推进力度。近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实行了村民委员会直选;二是初步推行了村务财务公开;三是积极探索出台了一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相关制度措施。但还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应着重做到三点:(1)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上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把关,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重大决策,不准村级组织随意实施。为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利落到实处,建立重大决策上级党委、政府审核制度。对未经审核随意实施,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对其它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也要经过集体讨论,决不能个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2)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工作。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要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的力度,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要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的运行机制,确保村务公开健康正常开展,切忌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实行村帐乡管后,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注意加强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功能,通过民主推选,将办事公道、群众公认、懂财务的人推选到民主理财小组,改变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干部指定,使第一道监督关口流于形式的局面。同时,建立村主要干部届中、离任审计制度。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普法教育。基层民主政治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密不可分。民主的顺利推进要靠法制来保证,更需要知法懂法的干部群众来实行。因此,必需把加强普法教育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应重点抓好宪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法、治安处罚条例、信访条例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自己民主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特别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自己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时,必需承担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有义务没有权利,都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基本原则。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疑聚力、战斗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农村大量的信访矛盾大多发生在基层,能不能把矛盾化解在前、化解在小、化解在始发地,主要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疑聚力、战斗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一些农村矛盾多问题多越级上访多,仔细分析都与当地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不力有关。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这才是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治本之策。抓好基层组织应从五个方面着手:(1)乡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它作为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牛鼻子工作来抓,切实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办法新路子。(2)乡镇领导要深入到问题多的村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花大力气整治,尽快扭转被动局面。(3)规范农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的运作机制,妥善处理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与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之间的关系,使两套班子能相互尊重各负其责,团结协调地开展工作。(4)加强动态管理,防范于未燃。要切实改变对基层干部重使用、轻教育管理的情况,平时要及时撑握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和班子内部的运行情况,发现干部有情绪有思想疙瘩或班子内部有矛盾,要及时去做工作,把矛盾解决在始发阶段,达到防范在前、化解在小的目的。(5)乡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把好关,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作风民主务实、有开拓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配到班子中,改变部分领导凭个人关系、好恶、印象来提拔使用干部的现象。在发展党员时要为村党支部把好关,避免出现一个村党员都是亲连亲、眷连眷的现象发生,切实把有素质群众公认的年青人发展入党,为支部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要靠外部环境(如政策法律的完善)的改善,又要靠各级领导重视信访工作,使信访工作做到组织、制度、责任三落实,信访问题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疑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的信访问题,从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信访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农村也随之凸显出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限制,各类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不断形成新的矛盾和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都可以得到逐步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基层信访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发挥信访工作积极作用的主战场。
农村相对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不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事业整体发展较慢,市场化程度也比较低,这就大大增加了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给信访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乡村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安臵转移的难度增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十分突出;因农村征地、退耕还林、交通建设、电站建设等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总量增加了,参与人数也增加了。
新的形势加剧了信访工作的难度,也给做好信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一项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样,才能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基层信访工作应立足于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目前越级上访、重复上访、仍时有发生,其中越级上访、重复上访、之所以不断发生,根本原因就在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当前信访涉及的内容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仍然是农村土地征用、退耕还林、交通建设、电站建设等方面的遗留问题。这些问题,通过领导包案、实行信访责任制、变上访为下访,已经解决了一大批,但仍有一些难啃的老大难问题得不到完全解决。这既有政策方面的限制,也有条件方面的阻碍,但主要还是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方面的问题。
基层信访部门,应充分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工作做深做透做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遇事先想想:群众为什么会这样?假如我是个上访户该如何?如果上访人员中有自己的父母姐妹该如何对待?从而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努力完善政策规定,从而使问题解决得有理有据。对群众要求合理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说服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法治社会的建立,绝大多数上访群众是懂政策、懂法律、讲道理的。只要我们的工作对路,群众是可以理解可以等待的。要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妥善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从政策措施上查找问题。在制定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时,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要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矛盾,损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处理结束后,还应当总结经验教训,做好跟踪回访。
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是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根本保证。首先,各村、各单位要畅通信访渠道,使上访群众有专人接待,上访信件有专人办理。要在基层和单位全面推行信访首长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切实提高初次信访的一次办结率和就地稳定率,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尤其是群众赴省进京上访事件的发生。现在之所以重复上访多、越级上访多,还有一个问题是初次信访得不到重视,一时解决不了就慢慢往后拖,有的甚至干脆放弃自己的责任。
信访工作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和谐稳定的最好体现。要建立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尤其是可能引发群众上访的苗头,做到早发现、早调解。各村、各单位要和基层信访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大调处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改上访为下访,加大对信访案件的督查督办力度,防止矛盾层层上交,群众越级上访,确保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乡镇信访办要进一步发挥协调、催办、督查作用
做好农村的信访工作,信访办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特点着眼,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经常开展信访工作专题调研,在维护信访秩序、开展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化解和处理越级上访等方面,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抓好信访工作,乡镇领导是关键。
对重点信访案件,特别是赴省进京上访案件,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党政领导包案,通过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切实把信访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限期解决。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对违反信访行政条例规定办理信访事项的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限期予以纠正。对因工作失职、激化矛盾,造成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或不良影响的,要及时通报批评,追究相关人责任,使信访工作真正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
减少农村信访问题的几点对策
农村信访工作,是我们纪检监察信访具保工作的重点。当前,信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发生在农村的信访问题大量涌向上级机关,这样,既增加了上级机关的压力,又不利于基层组织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如果能使农村信访量得到较大幅度的下降,就可以为整个信访工作取得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加强信访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针对此问题,如何减少农村信访问题的发生,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严格理财,减少农村财务不清引发的信访问题
大量实践证明,农村的大量信访问题是由于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有漏洞,群众有疑虑,有意见造成的,只有切实解决因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引起的农村干部不廉洁问题,才能减少农村信访问题的发生,为此,必须从改革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入手,理顺农村的财务关系,建立一些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和监督保障措施,有效地堵住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遏止和防止村干部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转变作风,主动深入化解群众矛盾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农村问题千头万绪,干部的作风如何与农村信访量的升降有较大关系,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信访工作,必须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群众、察民情、办实事。及时发现和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推测农村党群、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架起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减少和避免农村信访问题的发生。
三、明确责任,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使信访问题就地得到解决
农村信访问题如何能够及时就地得到解决,就会大大减少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的现象发生,而解决此问题,基层组织责无旁贷,有着直接的责任,只有大大加强基层组织解决信访问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使其发挥有效作用,才能使农村信访问题有所下降。
四、依法处理,制约群众信访行为,遏止集体上访的发生
正常的上访是群众的民主权利,但这种权利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否则会对信访工作秩序起干扰作用,而在现实中,确有少数人,只知道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不履行维护秩序的义务,群众无理纠缠或要求过高得不到满足而重复、越级煽动群众集体上访,对这种现象,必须依法治理,严肃处理,才能有效遏止集体上访的发生,维护信访工作的正常秩序,减少信访工作量。
要做好信访的外延工作,走出误区
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当前农村群众集体上访屡次发生,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一地的稳定大局,一方一地的民心向背,一方一地的干部工作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访工作决定的。信访工作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农村大局的基础性工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做好乡镇信访工作对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如何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职能,把握一定的政策界限、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妥善解决群众上访问题,已成为乡镇党委、纪委必须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做好乡镇信访工作,就要跳出就信访抓信访,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四个误区,在三个延伸上做文章,下功夫,使大量的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
一、信访工作的四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信访工作管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政治敏感性和“信访问题无小事”的意识不强,片面认为信访工作不是乡镇中心工作,不容易出政绩,群众反映的问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成不了大气候,无妨工作大局,对出现的问题反映不敏感,处理起来拖拖拉拉,“紧病慢大夫”,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难,群众不信任,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或因工作疏漏、留下隐患而形成新的问题,造成重信、重访和越级访。
第二个误区,认为群众反映问题是“找茬儿”、“闹事儿”。主要表现在缺乏换位思考、宗旨观念不强、工作作风差,强“堵”硬“压”,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存在厌烦、抱怨情绪,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视为“找茬儿”、“闹事儿”,不耐心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苦楚,不平心静气地与他们沟通,冷“眼”冷“语”,不疏不导,轻则不理不睬,敷衍塞责,重则出言不逊,厉声训斥。对所发生的集体访、越级访,不是主动从自身工作中查找原因而是牢骚满腹,强调客观理由,推卸责任。结果误了群众的事,凉了群众的心,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三个误区,处理信访工作“就事论事”。主要表现在不能多方面辩证剖析问题、缺乏拓展思路的能力和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作中凭经验、凭主观臆断或因私而偏,对信访个案只重表象,不看实质,看不透问题的根本结症,弄不清问题的相互关联,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处理起来常常是就丁抓丁,就卯抓卯,“糊涂僧判断糊涂案”,结果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治标不治本。第四个误区,信访工作习惯于搞“一阵风”。主要表现在缺乏长效性保障措施,头脑中“搞好稳定才能求得发展”这根弦没有时刻绷紧,平时不注重基础性工作,而是习惯于搞阶段性突击,一遇到敏感问题就仓促上阵,搞集中整治,一出现群众集体访问题才急三火四,下力量解决。
二、信访工作要实行三个延伸 一是工作重心向下延伸。首先,做好加强超前预防预测工作。树立稳定第一观念,实行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实施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制,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掌握抓好信访工作和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在敏感时期处理好敏感问题。建立健全信访网络,达到信访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使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其次,抓好乡镇初信初访的处理工作。对重点、重大信访案件,发案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包案,进行协调处理。对一般性信访案件,发案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协调处理,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或引发新的矛盾。第三,乡镇党委要从稳定大局出发,加强自办信访案件工作。为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客观公正处理,群众心服口服,乡镇党委、纪委在处理信访案件工作时要做到:受理环节上突出一个“心”字,调查环节上突出一个“实”字,处理环节上突出一个“严”字,反馈环节上突出一个“快”字。在办理比较复杂或突发难办的信访案件时,要主动取得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与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积极沟通,搞好联合办案。必要时,请上级纪委有关部门提前介入,确保案件质量和实效,形成办案合力,变“单枪匹马”为“兵团作战”,及时有力地解决问题。
二是向源头治理上延伸。首先,加强财务管理,普遍推行民主理财、财务监督制度,杜绝财务混乱、村干部乱花钱和贪污浪费现象的发生,减少群众的不满和猜疑,解决村干部因经济不清而“执政不廉”问题。其次,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民主日”活动,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解决村干部“办事不公”问题。第三,结合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开展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者活动。使村干部树立“为民、爱民、富民、安民”思想,促进基层干部作风好转,解决村干部“作风不正”问题。第四,实行首访责任制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使干部树立责任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时刻把群众的所盼、所忧、所急、所难挂在心上,付诸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消除隐患,解决“责任不清”问题。
三是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延伸。首先,进一步完善基层信访工作规范。围绕乡镇党委、纪委阅信、接访、查办和处理结果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关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逐步实现“工作程序化、制度系统化、队伍网络化、档案一体化”。其次,依法开展信访活动。各乡镇党委要采取多种形式,经常开展信访法规宣传活动,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强化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的意识,提高依法受理信访、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群众法制观念,自觉规范信访行为,做到依法有序处理信访。既严肃查处在信访工作中反映的违纪违法问题,也依法追究上访人在信访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做好法律咨询和党纪法规的宣传工作,为上访群众提供咨询和服务,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涉法信访问题。
第三篇: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措施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及对解决措施
2012年1月2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历史处在了一个转型时期,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工作性质和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年初,我们深入各村对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座谈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找出了存在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全镇农村实际,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党员难。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增多,在家的大部份是些老、弱、病、残及妇女和留守儿童,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发展趁势,帮带力弱,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渐降低,发展党员难。
(二)、是农民素质偏低问题相当严峻。农民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高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小农意识和既得利益思想严重,绝大多数农民看不到国家巨额资金投入的作用,斤斤计较,使农村各项工作很难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二是科技素质较差。近年来,农民的科技意识虽然有所觉醒,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人看不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科技含量低,不懂科学管理,部份边远村寨的农耕技术仍处于“刀耕 火种”状态,生产得不到发展,劳动效益低。调查结果显示,除常规的种养技术外,能够掌握1—2门致富本领的农民只占10%左右;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致富的特殊技能。三是思想陈旧落后。一部分农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在一定范围内,一些腐朽的东西有滋生蔓延的趋势,传统落后习俗根深蒂固,导致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在实施建设上进度缓慢。更为可怕的是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农民受穷天经地义,缺少“穷则思变”和“富而思进”的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四是市场意识不强。“两高”建成后,世界变小了,市场变大了,我县有望成为“珠三角”地区后勤的供给站,农民推开家门就是沿海经济开发区,农作物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了解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前提。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只有10%至20%的农民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大多数农民仍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统农民,习惯于盲目从众,根本不懂得按市场经济规律生产和经营,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总是看到别人成功了再去做,而不能独辟蹊径,单闯门路,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三)、干部领导水平和带领农民致富能力低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镇村干部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的新问题。一是历史责任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大部分镇、村干部面对当前的形势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增收难,公益事业发展难,集体经济壮大难等问题束手无策。二是市场知识不多,“双带”能力 不强,90%的村级干部不注重学习不善于积累,市场经济知识掌握的不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不强,自身既不能为各行各业树立典型,带头致富,又不能提供各种服务,带领致富。三是职责定位不准,工作方法不当。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镇、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把自己的工作职责仍然定位在对上完成任务,对下行使命令或传达指令上,而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意识,导致工作中不会服务,服务不好的问题相当突出。调查中,大部分镇、村干部仍旧思路不开,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收效甚微,群众不买账,工作很被动。
(四)、村级经济发展思路不清的问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推着干,发展没有思路。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村经济发展思路模糊,有的村思路不清,有的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既无长远打算,又无短期安排,把工作仅仅定位在保证工作正常运转,保证该村稳定上,至于农村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民增收却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二是工作跟着干,发展思路不清,有的村虽然有经济发展的思想,但既不切合实际又无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还有的村发展思路制定之后就是为了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全是一张废纸,思路归思路,实际归实际,起不到指导工作的作用。还有个别村在工作中不能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工作重点,不能大胆开拓创新,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而是亦步亦趋,上面部署啥就干啥,别人干啥就学啥,甚之善于用虚招、摆样子,作表面文章。
(五)、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十分棘手。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财力,远远满足不了公益事业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要通过“一事一议”的途径解决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从目前我镇的实际来看,除个别村外,其它村在“一事一议”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事难议、事难决、决难行”的问题。有的地方虽然能议成,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难以落实;有的地方让村民不掏腰包的事能议成,让村民掏腰包的事难议成;有的地方原本议成的事,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遇到阻力也大多夭折。由于“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我镇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村干部文化素质低、农村工作机制不适应的问题愈发明显。一是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文书工作上过多依靠包村干部来完成,工作进度慢。二是激励奖惩机制没有形成,在我镇,镇、村两级干部工资标准低,没有与实绩挂钩,从根源上无法调动村级干部的积极极性和能动性。因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没区别的思想支配下,一些村级干部因为自身“不脱产”,表现为不求上进,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部分干部应付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见工作能躲就躲,见难题能绕就绕。
二、解决措施以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调整党员发展方向,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输送新的血液,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村发展党员从以往偏向从中老年男同志中培养现象转变到从在校大、中专(或高中)生和初中毕业生及农村年轻、有知识、思想先进、帮带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妇女中培养,及时为党员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尽快落实党内关怀激励机制,使党员干部、党员群众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军人物,切实改变发展党员难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村级组织体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金字塔”,它由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组成。塔尖是党组织;塔身是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加强村级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村新问题的治本之策。抓好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就能实现村级其他组织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就能把党组织的决策顺畅地贯彻和落实到群众中,就能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的目的。
要想建好村级组织体系必须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成立村级民间组织,并纳入村级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民间组织,吸纳、教育和培养能人,能够使民间协会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和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索实施“1311”议事决策程序。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发展公益事业,必须通过群众代表“一事一议”来决定,而“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难题,实施“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是最好的办法。这个决策方式,既能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能突出村民代表及各类能人在议事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既能充分发扬民主又体现了村民自治,又能实现党组织意志和 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三是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免征农业税后,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弱化,镇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没有“章程”,迫切需要一套完备的村规民约来教育约束村民。村规民约经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后,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违反村规民约而不接受处罚的村民,除实行强制性措施外,还可用非强制性的道德舆论手段来解决。
(三)、创新选人用人办法,优化村级干部队伍。农村发展,关键在人。因此,要想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是优化村级班子结构,选准带头人。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要大刀阔斧地把那些只说不干,没培养价值和潜力的平庸型村干部,通过换届选举、组织调整等手段,淘汰出村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对镇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的培训,经常组织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他们统、带的能力和本领。今后在选拔村干部的标准上,要大胆地把那些既能自身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有门路、懂经济的能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二是转变工作职能,合理设置新形势下村级干部岗位。努力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时建议放宽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中选拔进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条件,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把他们中“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选拔到公务员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四)、以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完善干部激励机制,用活人才,提高工作效率。镇党委政府在制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上,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实行因岗设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根源上调动镇村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搭设农民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不高,是影响当前各项工作及他们增收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民教育是农村发展根本出路。要想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应用好政策宣传、科技培训等原有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应运用综合性教育载体,那么,充分利用县委在各乡镇投资建成的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各个乡镇要发挥远程教育设施的作用,刻录基层党建、政策法规、种植业、养殖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市场信息等课件。教师来源除部分来自于乡镇站、所、学校外。县上为了全面提高全县农民素质,可否成立一支农村多学科的专业教师队伍,每星期分赴各乡镇培训基地授课。教学教育对象可分为,村干部、党员、农民三个层次。教育形式可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观看光碟,入户辅导等教学方式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是否可行,可参考或通过试点,不过根据了解,农民群众还是盼望有知识的科技专家下乡讲课。
(六)、改进村级干部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他们参与管理各项村务工作的愿望愈来愈高,这就要广大基层 干部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克服各种困难,化解各种矛盾,应对复杂局面。要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思想,办事情,作决策,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极力为民解忧,帮民解难,努力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镇村干部在深化农业产业调整结构中,要为农民提供好的项目,解决难题,提供服务。其次是要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咨询。要做好“四个引导”即,观念引导、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商品观念和效益观念,弃小农意识,主动关注市场、走向市场。规划引导要结合各村实际,制定好村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正确导向;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典型引导,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抓好一批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带动农民发展效益农业。
(七)、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物质是基础,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要靠大力发展经济。只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组织才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才有实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八)、强化党员经济意识,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对接点”让党的政治“贯穿”三农建设,使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双丰收”。一方面,要结合我镇的实际,在平和、小河两村村支书、主任一肩挑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村,积极探索,村组合并的新趋,改革和完善农村党 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合作社上。把党的建设渗透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各个环节中去,更加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开展“支部+合作社”等形式。找准与各行各业发展对接的路子,使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渗透”到农村各个环节中,促进我镇党和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就新时期如何做好党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特别是就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8点的明确要求,是在科学分析新时期党建工作基本态势与客观要求、自觉运用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照习总书记对党建工作的要求,清楚地看到党建工作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1.党建工作内在活力不足,创新招法不多。一是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总书记对党建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犹如为党建工作注入了兴奋剂,党建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此大好形势下,如何创新活动载体吸引党员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从哪些方面入手进一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如何激发和调动广大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党员教育方法段过于单一。目前,党的组织生活缺少创新意识和手段,对党员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读读报纸、学学文件上,教育内容枯燥,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实际效果不佳。怎样借助当今社会对互联网的高度依赖,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平台更广、形式内容多的优势,去突破党员教育的传统模式,如何尽快占领微信、微博这个宣传阵地大力弘扬正能量,也是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难点问题。
2.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一是“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不同程度地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即使抓党建工作也是被动应付,缺乏搞好党建工作的责任。二是党建工作考核指标难以量化。党建考核指标不像经济指标那样具体量化,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和成员的绩效考核难以拉开档次,使得有的单位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摆位不高,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三是党建工作考核、奖惩制度落实难。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虽然建立了考核、奖惩等制度,但缺少抓落实的必要手段和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奖惩体系。
3.党务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基层党建工作资源配置不合理。党务干部专职人数少,兼职多。兼职人员中他们本身承担较多的行政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务工作,有的单位受人员编制限制无法配备专职书记,有的党务干部政工系列职称在退休时未能享受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同等待遇。二是党务干部系统培训不到位。党务干部参加系统培训较少,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上下联动不够,还没有形成党务知识浓厚的学习氛围,存在现用现学的现象,导致个别党务干部缺乏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开展工作的能力,难以适应党务工作。
第五篇: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意见》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意见》指出,要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制订村镇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自然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动村庄美化、环境净化。
深化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等创建工作。加强农村文明社区、文明集市建设,努力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和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制订完善乡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乡风。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平安村镇建设,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城乡共创活动,有效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创建资源,加大城乡共建力度,建设更多的文明县城、文明小城镇。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问题,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务工地共同开展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向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意见》指出,要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入进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宣传教育。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实际,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重视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倡导科学文明、移风易俗,传播现代文明风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兴办更多符合农民需要的文化服务网点,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资源,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与渠道。
《意见》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结合起来,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并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城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工作队伍建设,发挥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和大学生村官、文化协管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担负起重要职责、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