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三讲 案例 6 新的伟大工程
第十三讲 案例 6 新的伟大工程
上传时间:2005-8-2 11:26:52 | 浏览次数:50
2案例6新的伟大工程
1、案例呈现:
毛泽东指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党,”这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这是我们党建立18年之后,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成功的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使我们的党不断发展壮大,胜利地领导了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并使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强大的执政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第二次革命进程中,根据国内国际的新形势和党面临的新任务,向全党提出执政党建设的新的伟大目标,十四届四中全会豪迈地称之为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五大又重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摘自邢贲思:《邓小平理论宝库》(下)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8年 第2071-2072页
1、案例讨论:
(1)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如何理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解决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
3、案例点评: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即党的建设目标和方向问题,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江泽民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命题,把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五大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涉及党的思想基础、根本宗旨、成熟标志、领导地位和作用、历史任务以及建党思路等基本规定。它既体现了我们党一
贯坚持的建党原则和优良传统,又部署了新的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注入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和前瞻性特征;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要求,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和确定,为面向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第二篇:第十三讲物证和鉴定结论
第十三讲
物证和鉴定结论
Ⅰ、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物证的基本证据法知识(2)掌握有关鉴定结论的知识
(3)了解外国关于物证和鉴定结论的理论和立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物证
第二部分、鉴定结论
Ⅲ、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物证?它有什么证明作用?
2、鉴定结论的合法性要件有哪些?
3、简述物证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Ⅳ、课外阅读资料
1、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第五、十一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修订版。
2、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第六、十一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72 第十三讲
物证和鉴定结论
第一部分: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和特点
(一)物证的概念
凡是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规格等标志证明待证事实的物品或者痕迹的,都是物证。例如,请求侵权赔偿的诉讼,被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财物和侵权人所用的侵权工具等就是物证;建筑工程质量的诉讼,已经完工的建筑物就是物证;伪造文书的诉讼,签名的笔迹、墨水等就是物证。物证的特点是,以自己的客观存在和特征证明待证事实,所以西方国家曾把物证称为“哑巴证人”,并将它作为最有证明力的证据来使用。
民事诉讼中,有些物证的原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长期保存,如易腐烂的物品、倒塌的建筑物等,需要用照相、复制模型等方法来固定和保存。物证的摄影照片或各种方法复制的物证模型,也属于物证。
(二)物证的特征
同其他证据相比,物证有如下特征:
1.稳定性。物证是客观存在的物品或痕迹,所以只要及时收集,用科学的方法提取和固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2.可靠性。物证是以其自身的客观存在的形状、规格、痕迹等证明案件事实,不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要判明物证是真实的,就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较强的证明力。
(三)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物证与书证的主要区别在于:
1.书证是以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包括作为物证的书面文件)则以它的存在、外形和特性等去证明案件事实。
2.法律对书证的规定,有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够产生某种法律后果;对物证,一般没有这种要求。
3.书证一般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书面形式,而物证一般是有形的物体,不包含人的意思的内容。
4.审查物证时,应当对物证进行鉴定或勘验,而书证一般是进行鉴定确定其真伪。
尽管物证和书证有显著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某些情况下,根据与案件的联系和所证明的案件事实,同一物品可以同时具备书
173 证与物证的特征,既可以作为书证,又可以作为物证。
二、常见物证
(一)物证的种类划分
1、从探讨其形成的条件及运用的特点的角度考虑,可以分为:物品、痕迹和微量物质。
2、从与案件关系的角度看,有刑事案件中的物证,如犯罪工具;民事案件中的物证,如合同标的物;行政案件中的物证,如查处的违法物品。
3、按照由谁占有,可以分为:当事人持有的物证和非当事人持有的物证。
4、按物证能否当庭出示或存入案卷,可以分为:能当庭出示或存卷的物证与不能当庭出示或存卷的物证。
(二)常见物证的含义
1、手印。人的手指掌表面与物体接触留下的痕迹,比较多的是无色的汗液手印。
2、足迹。人在行走站立的过程中,在地面或其他与足底接触的物体表面遗留的痕迹。有赤脚印、鞋印和袜印。
3、工具痕迹。在使用工具实施破坏障碍物或目的物时留下的、能清晰地反映工具表面形态结构特征的痕迹。
4、枪弹痕迹。指枪弹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痕迹。
5、整体分离痕迹。指当一个物体被分离成两个以上的部分时,被分开的位置形成的痕迹。
6、车辆痕迹。包括车轮在行使和停留时形成的痕迹和车体碰撞时形成的痕迹。
7、笔迹。人由于长期书写形成的动力定型,可以反映书写的习惯。
8、文书制作过程中形成的痕迹。如压痕、印刷痕迹、用章痕迹等。
9、人体与来自人体的物质。人的躯体、体液、毛发、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剧烈作用下的脱落物等。
10、文书物质材料。如纸张、墨水、印油等。
11、气态和液态物质。如房屋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12、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物品、物质。如化学品、毒物、易燃易爆品、放射性物质等。
174
三、物证的意义
物证是司法实践中经常使用的证据种类之一,在大多数案件中都可以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物证。物证在各种诉讼证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物证是查明案件事实的有效手段。
如根据现场遗物、痕迹以及尸体的有关情况常常可以确定案件的性质、犯罪者的身份和特点,为查获犯罪分子提供线索。
2、物证是检验、鉴别其他证据真实性、可靠性的客观依据。在司法实践中,物证往往是检验言词证据的一把尺子,如根据犯罪现场遗留的足迹和财物的损害程度,可以查证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是否真实。
3、物证是促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和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如实陈述案情的有力武器。
4、物证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
四、外国关于物证的立法和理论
(一)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1、关于物证立法的一般理论。
英美法系国家十分强调证据的关联性和可采性,认为证据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特征。所谓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关,能够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美国模范证据法典认为,“关联之证据,指证据之具有任何趋势,足以证明任何重要之事项者。”所谓可采性,即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容许,可用以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也就是指证据的合法性。具体就物证而言,英美法证据理论认为,物证必须同案件具有关联性,但是有关联性的物证并不一定在诉讼中被采纳,因为物证是否具有关联性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某一物证是否在诉讼中被采纳,则是一个法律问题。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在第四章“关联性及其限制”中规定,“证据虽然具有关联性,但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偏见、混淆争议或误导陪审团的危险大于该证据可能具有的价值时,或者考虑过分拖延、浪费时间或无需出示重复证据时,也可以不采纳。”基于此,英美法系国家就证据的采纳问题规定了及其烦琐的证据规则,对于采纳物证的规定更是如此。如违法搜查、扣押所获取的物证材料一律不得作为证据采用。
175
2、物证在立法中的地位及其采证原则。就对物证的理解而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理论通常将证据称为证明方法,将各种证据称为不同的证据来源,物证一般被看做是区别于人证以及书证的证明方法和证据来源。美国的诉讼立法和证据立法中没有明文规定证据的种类,理论上的证据分类不尽相同。许多学者根据证据的形式将证据分为物证、书证和证言三种。所谓物证,从广义上讲,是“为自身说话”的证据,物证包括用品、物体和其他有形物。通常认为物证是最可靠、最可信的证据,所以在使用物证直接证明争议事实时,只需出示相关的物证并在正确识别后即可采用,不必进行论证或者科学实验。
在英国,依据证据的形式的不同也将证据分为三类:口头证据、文书证据和实物证据。实物证据就是指具有实物形式的物证,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物品:[1]送检物品,如武器、衣服、被盗物品等。[2]当事人的身体外形,如身体伤害的部位等。[3]现场勘验。[4]文件的外形特点。
就具体操作而言,物证是否可采,由法官和陪审员本着“优势证明”的准则决定,只有同法律规定的证据规则不矛盾的物证才可以在诉讼中被采纳。物证一旦在诉讼中被采纳之后,对于其证明力的大小,则由法官自由判断,法律不再有限制性规定。
就物证与其他相近证据的关系而言,英美法系的规定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关于物证运用的规则不一定与运用书证的规则相对应,如最佳证据规则只适用于书证而不适用于物证。二是认定物证的证明力需要有佐证,即物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提供该物证的证言来确定其真实性,否则就不能接受为合法的证据。
(二)大陆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1、物证在理论上的界定。在大陆法国家,各国对于物证在理论上的界定是不尽相同的。在法国,没有物证这种证据种类,法律上规定的证据形式除了书证以外,其他证据都与人的行为有关,如当事人的陈述、证言或证人询问、专家确认、专家鉴定、专家诊断、第三人陈述、法官检证、陈述书等。可见,法律规定与学者分类没有把物证概括为一种类型证据,而是把物证这一类证据分化在其他证据类型之中,也就是说,将其作为一种证据方法或证据资料。
德国的证据理论将物证和书证称为实物证据,物证其德文原意为“感知证据”,指因其存在、位置、状态或性质而能对法庭判断案情产生影响的一切物体。物证还包括一定的无形的客观存在,如路口的交通和噪音情况等。对于录音资料,根据联邦法院的判例和大部分学者的意见,认为应
176 属于物证,而非书证。
在日本,对于证据,一般理解为认定事实所根据的资料。作为认定事实的素材的人和物,为“证据方法”,依据证据方法进行调查所取得的内容,为“证据资料”。对刑事诉讼而言,立法没有单独规定物证这一证据种类,理论上认为证据主要分为物证和陈述证据。日本所言物证包括了物品和文书,近似于我国学理上所说的实物证据。
2、物证运用的一般要求。
与英美法系国家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相比,在物证的运用与采纳问题上,大陆法系国家并没有规定过多的采纳规则。对于物证,大陆法系只强调物证同案件事实的关联性,而不过多地注重证据的法律性或可采性,对于某一物品或物质痕迹能否被采纳为诉讼证据以及该物证证明力的大小,完全由法官自由判断。如在大陆法系国家,非法获得物证材料的排除规则并没有引起立法与理论的重视。像在日本,法律也规定了违法证据排除规则,但这种排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违法。如果官员的违法行为同证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密切,可以承认该证据资料的证据能力。
在大陆法系国家,物证若为原始资料,可供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所用,为直接证据。如果仅仅为提供推理资料所用,则是间接证据。法官在运用物证、分析物证时,要对物证进行检证,包括对人身的检证、对尸体的检证,以及对文书的存在以其物理特性为证明作用物的检证。如在法国,法官或陪审员得亲自检查标的物。证人也可以作为实物证据而受到检查,在婚生子女诉讼中为核对血型对证人作科学检验是常见的。
177 第二部分:鉴定结论
一、鉴定制度概说
1、鉴定和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
鉴定,即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案件中有争议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鉴别的活动。运用专门知识对涉及案件事实的技术问题进行鉴定活动的人,称为鉴定人。诉讼中,当某一案件需要以专业知识、技能或者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后才能鉴别或判明的专门性问题,是鉴定的对象或者鉴定客体。经过鉴定活动,对鉴定对象所形成的判断性意见结论,称为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的特点是:一方面,它是鉴定人按照案件的事实材料,按科学技术要求,以自己的专门知识,进行鉴定后提出的结论性意见;另一方面,它是鉴定人对案件中应予查明的案件事实中的一些专门性问题所作结论,而不是就法律问题提供意见。
2、鉴定结论同证人证言的区别
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同属于言词证据。在我国,鉴定结论和证人证言属于各自不同的证据种类,界限分明,其主要区别是:(1)鉴定结论是一种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判断,属于意见性证据;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属于对事实的描述,而不是根据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进行的专门判断。(2)鉴定人是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者技能,由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指派或聘请产生,指派或者聘请何人进行鉴定具有可选择性,既鉴定人员具有人身的可代替性;尽管在对同一事实存在大量知情人的情况下,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也可以选择提出谁作为证人,但选择的范围只能是证人则是在案件感知了有关案件事实而不是进行专门判断的人,有人从这个意义上认为证人具有人身不可替代性。(3)鉴定结论是在案件发生后形成的;证人则通常是证人在犯罪事实发生过程中或者发生前后了解有关事实情况的,对于某些程序事实则是在诉讼过程中了解的,因此证言内容的获得大多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之前。
3、鉴定结论的种类 在刑事诉讼中,需要鉴定的问题很多,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可以罗列为以下几种:
(1).法医鉴定。(2).司法精神病鉴定。(3).物证技术鉴定。
178(4).司法化学鉴定。(5).司法会计鉴定。(6).笔迹鉴定。(7).测谎鉴定。(8).其他鉴定。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第十七条,划分为: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鉴定;其他类鉴定。
4、申请鉴定和重新鉴定。申请鉴定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是当事人的举证义务。申请鉴定是鉴定程序的一般启动方式。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5条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符合本规定第27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的除外。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结论有提出异议权。对于确有理由的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重新鉴定。重新鉴定,是在人民法院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后,对其可采信度存有疑虑,另行委托新的鉴定人进行的鉴定。重新鉴定应当附送历次鉴定所需的鉴定资料,新鉴定人应独立进行鉴定,不受以前鉴定的影响。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7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第一,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第二,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第三,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第四,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对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予重新鉴定。”
补充鉴定是在原鉴定的基础上,针对原鉴定中的个别问题,由原鉴定人进行再次修正和补充,以完善原鉴定结论的鉴定。它只是对通常鉴定的补救手段。需补充鉴定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原鉴定结论措辞有错误,或者表述不确切;第二,原鉴定书对鉴定要求的答复不完备;第三,原鉴定结论作出后,委托机关又获得了新的可能影响原鉴定结论的鉴定资料;第四,初次鉴定时提出的鉴定要求有疏漏。
179
5、鉴定书的内容。
鉴定结论应当采书面形式,鉴定人应当在鉴定书上签名,同时也应加盖鉴定人所在单位的公章。鉴定书的内容包括绪论、鉴定过程、结论等几部分。绪论写明委托或者聘请鉴定的单位、鉴定资料的情况、鉴定的目的和要求等。检验部分写明鉴定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对观察所见现象和特征的分析判断。结论是针对鉴定要求所作出的结论性意见。必要时,鉴定书还可以附上说明有关情况的照片、图表等。最后是签名盖章。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9条规定:“审判人员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当审查是否具有下列内容: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委托鉴定的材料;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鉴定过程的说明;明确的鉴定结论;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章。”
二、鉴定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1、鉴定人的法律地位。
我国学者一般也把鉴定人与证人、鉴定结论与证言严格区分开,认为二者的区别是:第一,鉴定人应当中立,对国家法律负责而不是对当事人负责;第二,证人是由案件本身决定的,不能选择和更换。鉴定人则是在案件发生后,根据需要指派或聘请的,可以选择,也可以替代、更换;第三,鉴定人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要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评价,而证人一般并不需要专门知识,只要对案件事实进行陈述即可,不必评价所感知的事实;第四,只要了解案件情况的人,都可作为证人,不论他是否与案件有利害关系,而鉴定人如果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则应当回避;第五,鉴定人一般在诉讼中担任鉴定工作才对案件情况有所了解,而证人则在诉讼之前案件事实发生时就知道案件的事实。
2、鉴定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鉴定人的主要诉讼权利是: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必须的案件材料;有权询问当事人或者证人;有权要求参加现场勘验;同时有几个鉴定人的,对如何鉴定可以互相讨论;意见一致的可以共同写出鉴定结论,不一致的,有权写出自己的鉴定结论;有权拒绝鉴定;对因鉴定受到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其他方法打击报复时,有权请求法律保护;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作鉴定结论;有权要求给付相应的报酬。
鉴定人的主要诉讼义务有:按时作出鉴定结论并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
180 性;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妥善保管提交鉴定的物品、材料;不徇私受贿或弄虚作假;对有意陷害他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确定
我国的鉴定人以前是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的。各级公安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单位内部往往都设立司法鉴定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机构也设立了鉴定机构。《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这一规定就是与“部门鉴定”相适应的。
近年来,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法释[2002]8号)、《医疗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国务院)、《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2005年9月29日司法部)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2005年9月29日司法部)、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等规定在不断探索完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途径,并对单位鉴定制度进行了改革。
2000年司法部颁布《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对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机构申请设立司法鉴定机构的资格、条件作了规定。具备该《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的,经司法行政机关核准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有关单位方可以在核准的鉴定业务范围进行司法鉴定活动。关于鉴定人的资格、条件,《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规定,司法鉴定人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制度的领域,由司法部视实际需要确定。在已实施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制度的领域内,未取得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应的司法鉴定活动。
根据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现在关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由各级医学会组织鉴定;具体是由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关于鉴定的方式,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6条和第28条规定了三种:其一,当事人合意确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其二,法院指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这一方式在双方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使用;其三,当
181 事人单方自行委托鉴定。当事人可以自行委托鉴定的结论,允许对方反驳,若反驳证据充分则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无论是当事人合意确定还是法院指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根据《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都由人民法院从社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以下简称鉴定人)名册中确定。
此外,我国司法解释还确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所谓专家辅助人,是指接受当事人的聘请就案件中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并接受询问或者对质的人。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负担。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由当事人各自申请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就有案件中的问题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 专家辅助人可帮助当事人和法庭理解专门性问题、澄清不当的认识,帮助当事人对鉴定人进行询问。所以,专家辅助人制度与大陆法系的鉴定证人制度相类似,属于事实证人;不过我国专家辅助人是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而引入诉讼的。专家辅助人不是就专门性问题作出结论性意见,而是阐释和说明专门性问题。
四、外国关于鉴定结论的立法和理论
(一)英美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立法和理论
1、英美法系对鉴定人职能属性的界定。在英美法系,鉴定人或鉴定专家,被作为广义上的证人或充当一般证人来看待,例如,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其他专业知识有助于事实审判者理解证据或者确定系争事实,凭其知识、技能、经验、训练或教育够格为专家的证人可以用意见或其他方式作证。”
在英美法国家,虽然鉴定人被作为一种证人看待,但是,这种专家证人与一般证人的主要相同之处在于,对鉴定人的口头询问在程序上除了少数例外情形,基本上与询问一般证人的规则相同。二者的重大差别在于,专家证人在其提供证言的范围内,必须具有某一特殊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在一般情形下,专家证人不能直接证明有关的事实,而只是从有关事实材料基础上作出推论。
182
2、英美法系鉴定人制度的特点。
(1)鉴定结论不作为独立的证据方式。
(2)专家鉴定人一般由当事人选择传唤,由法院选定鉴定人并不作为常规。
(3)对鉴定人的询问适用一般证人规则。
3、英美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质疑程序。
英美法国家对鉴定人的询问明显划分为主询问与反询问两种方式,实际上是为双方当事人就鉴定事项确立的一种对抗性机制。
4、英美法系对鉴定结论的审查与采信。在英美法国家,对普通证人和专家证人采用不同的规则,即普通证人只能提出以印象、直接感知为基础的陈述;而专家证人的意见既可以以印象也可以以推理为基础,并且允许专家证人从某些基础事实上进行推理和发表有关意见。
根据美国的立法,对专家证人的资格审查主要由当事人或其律师来进行。专家证人所作的鉴定结论对法官或陪审团并不能产生当然的约束力,也就是说,法官或陪审团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可以酌情自由决定是否采信专家证人的意见或推论。
(二)大陆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立法和理论
1、大陆法系对鉴定人职能属性的界定。在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专家鉴定人往往被作为狭义上的专业人员来看待。大陆法系所谓的专家,常常是指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土地房屋调查师等获得资格认证或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士。
在法国,专家被视为法院的组成人员;在意大利、西班牙,专家是法官的助手,而非证人。在我国台湾地区,鉴定人是作为法院的辅助机关的,其作出的结论并无约束法院的力量。
2、大陆法系关于鉴定结论的质疑程序。
尽管两大法系各国对鉴定人制度在理论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允许当事人及律师提出质疑的机会。这是构成鉴定结论作为事实认定基础的必要正当程序。
按照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鉴定人的意见一般以书面方式提出。大陆法国家一般允许当事人及其律师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以便让鉴定人就其鉴定结论进行辩解,并对鉴定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予以说明。
关于质疑的程序和方式,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在立法上规定准用于对证人的询问。除日本外,对鉴定人的询问不明确划分主询问与反询问。对
183 鉴定结论的质疑主要从鉴定人的资格、经验、送检材料、鉴定程序、鉴定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也包括有关外界因素对鉴定人的某些不良影响。
3、大陆法系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和采信。在大陆法系,虽然鉴定人通常由法院来选任,并往往被视为法官的助手,但是,法官作出裁判时并不受鉴定人的鉴定结论或意见的限制。法官对鉴定结论或意见的审查判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法官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结合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证据对鉴定结论或意见进行自由裁量,以便获得心证,从而确定鉴定结论或意见的证据分量;其二是借助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评价、质疑或辩论,对有关的疑难之处让鉴定人当场加以进一步阐释和说明,有助于法官发现真实。
184
第三篇:中级班第十三讲教案
经典诵读中级班第十三讲教案
一、总结复习课效果
关于离别诗的复习
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诗:《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诗:《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学习新课
1、唐诗:《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诗意精讲:
《早发白帝城》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途径白帝城,忽然接到赦书,一时悲喜交加,立即从白帝城乘船东下江陵。此时如笼中之鸟冲向蓝天,诗中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畅快喜悦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船顺水而下、飞速前行埋下伏笔。不写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就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高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行舟之快、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应接不暇,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的景色,诗人在这曙光初上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其妙处却在“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透露处遇赦的喜悦。江陵并非是李白的故乡,“还”字却亲切得犹如回乡一样,暗处传神,值得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之下的船上,高猿的长啸之声不断在耳边回荡。诗人畅快兴奋的心情跃然纸上。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接说船快,未免显得笨拙;这个“轻”字,别有一番韵味。三峡水急滩险,诗人因流放夜郎逆流而上时,不仅船重,心情更为沉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而“危呼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回康庄的快感不言而喻。最后两句,即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精妙无伦。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在雄峻迅疾中又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杨慎赞为“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品。诗人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运用了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起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2、《弟子规》第四篇
谨
(四)原文: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注释:
年:年纪、年龄。
少:小,年轻。丑:难看,这里指酒后失态的样子。
步:脚步,走路。
从容:不慌不忙。
立:站立。
揖:作揖,古时见面打招呼的礼仪。
拜:跪拜。译文:
年纪还小的时候,不能喝酒。即使是大人,如果饮酒过量导致醉酒,不但有害健康,而且还会丑态百出。做出失礼的事情。
走路的时候要不慌不忙;站立的时候姿势要端正;作揖行礼的时候身体要深深地弯下去,跪拜的时候都要很恭敬。
成年人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偶尔少喝点酒有好处,没什么害处;但是过量饮酒不仅会伤害身体,还能麻醉人的神经,容易误事,甚至做错事。小朋友、青少年的身体还没发育成熟,这时更不能饮酒,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过量饮酒能乱性,令人失去理智,自古以来,因为饮酒而误事,失败的事件不计其数。如商纣王把酒倒在池子里,不分昼夜地长期饮酒,以致经常失去理智,乱杀大臣,最后导致国破家亡。诗仙李白的死因也是与经常过度饮酒有关。他的死因有三种。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病死。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下面再讲一个关于饮酒闯祸的故事。
附:故事《张飞遇害》 三国时,张飞、关羽都是刘备手下的大将。三个人还结拜为异性兄弟,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关羽因为轻敌,导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敌人杀害。张飞听说后悲伤得正日饮酒痛哭,喝醉酒后还经常鞭打军中犯错误的士兵。很多人都被他给打死了。他急于为关羽报仇,命令部下限期赶制孝衣,准备全军戴孝,发兵去攻打东屋。部下因为完不成任务,被张飞痛打了一顿,张飞还说再完不成任务就统统杀了他们。
部下怀恨在心,夜里趁张飞喝醉了的时候,溜进大帐,将张飞杀死,然后投奔了东吴。
附:故事《张九龄的风度》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又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容貌清秀,衣帽整洁。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都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在朝廷的大小会议上,他总是很显眼,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皇帝说:“同一位衣帽整洁、举止文雅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觉得愉快,感到精神焕发。”
可见,一个人有良好的修养风度,是非常重要的啊!
三、布置下次课内容
(一)、复习本次课内容
1、唐诗《早发白帝城》(20讲)
2、《弟子规》第四篇
谨
(四)原文: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二)、学习新课
1、论语 八佾篇(共二十六章)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千字文》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第四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地区党的建设
地委党校 苏敏
做好阿克苏的各项工作关键在党,地委扩大会议工作报告把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承担时代使命突破点和落脚点,在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确立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 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具体工作路径。在当前阿克苏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党的建设就是要为阿克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起到重要的组织保障,提供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人才队伍支持。
一、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推进阿克苏跨越式 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决定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党的大政方针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黄三平书记所做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2012年 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要贯彻落实地委扩大会议精神,首先在于把全地区各族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地委扩大会议精神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依法执政能力。为此报告立足阿克苏工作实际,着重提出了:坚持用“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理念统一思想,用“两个率先”的政治责任统领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抓实干,开创阿克苏 1
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推进阿克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的组织保证。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广大党员干部是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织者,是各项事业的骨干,在阿克苏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报告重点提出了“三个不吃亏”和“三个过半”的用人导向,非常鼓舞人心。同时坚持从基层培养、考验选拔干部,这样就形成重视基层、加强基层的良好氛围。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举措,必将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地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上来。
三、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推动阿克苏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者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领导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具体体现,是其它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由此可见,只有基层党组织健全,网络全覆盖,运作机制成熟,才能固本强基,才能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到实处。所以,基层重要、基层光荣,坚持在基层牢固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报告提出了以城市社区、农村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壮基层基础。同时重点抓好敌社情复杂、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扎实推进“安心安居”工程,使基
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加强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黄三平书记的工作报告向全地区党员干部提出了要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坚持求真务实,不折腾、不懈怠,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把阿克苏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阿克苏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不断开创阿克苏改革开放建设新局面。
报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强化考核监督,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反腐倡廉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调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强农惠农政策、“双语”教育、就业再就业、医疗卫生保障等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推动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等等,这些措施表明了地委在推进阿克苏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中,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从而为实现地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推进阿克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作风和纪律保证。
作者:苏敏地委党校副校长***
第五篇: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新形势下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这些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体系严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主要谈三个方面:一是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深远意蕴,二是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三是仔细体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所蕴含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一、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深远意蕴
总书记为什么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切入抓党的建设?我认为,缘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统筹考虑。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国内外都在翘首关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和思路破题开局,如何给人民以信心赢得人民信赖支持,如何带好中国共产党这支庞大的队伍、掌舵“中华号”巨轮。很快,人们发现,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在第一次讲话中就开宗明义强调从严治党,第一次接见中外记者就表态要从严治党,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根本大法的文章,抓的第一个大项工作就是出台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接着就是以雷霆之势抓正风反腐。从这一系列大的动作中,人们感觉到,从严治党、正风肃纪,成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突破口。随着总书记从严治党系列重要论述的发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就越来越清晰地规划出来了。面对艰巨的形势任务,党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当好先锋队、长期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首先就要把自身建设好。自身过硬,才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带领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
1.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话,是习近平同志主持报告起草工作时明确主张写进去的。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历史上,每当遇到重大挑战考验时,都强调加强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五十年前,毛泽东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现在起,50年内外到100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他接着强调,“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
实际上,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激烈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有的还是相当激烈的,并且具有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历史特点。比如,在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在国际上遇到的战略遏制、挤压、干扰会增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会加大对我国遏制的力度,外交领域的斗争特别是军事斗争这一保底手段会相当激烈;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上升,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以及恐怖主义的斗争会上升;改革势在必行,在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同各种落后思想观念和利益集团作斗争;在各种力量都在为中国改革开药方、试图影响中国改革的情况下,我们要同“左”的、右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在思想文化激荡的今天,各种腐朽文化、落后文化侵袭主流思想文化阵地,我们要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打好主动仗;在党内,还要进行反腐败斗争,等等。这一系列斗争,对象复杂、对手强大、对抗激烈、对峙持久、对策两难,对党提出的挑战异常艰巨,必须要有非凡的政治勇气、坚毅的政治定力、卓越的政治智慧。
总书记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犹如爬山越岭,斗争层出不穷,要在各种斗争中取得主动、赢得胜利,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各方面都建设得很坚强。2.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人类历史上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最早出现在17世纪中后叶的英国。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政党政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普遍现象。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党者同盟,至今也有170年的历史了。目前世界上大约90%的国家存在政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政党发展。在这300多年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党同样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逐渐地向信息时代转变。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进步,推动着政党的阶级基础、运作机制、政策主张、执政方式等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这个世界大势下,有的政党在管党治党上积极适应变化,自我革新,调整自身的政策、体制机制、活动策略、执政方式,主动转型,经受住了时代发展变化的挑战,获得了新的发展;有的政党管党治党不严不利,跟不上时代变化,僵化老化,固步自封,逐渐失去了先进性,丢掉政权,衰落下去。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中国国民党,这些老牌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就是治党不严、管党不力,在政党建设上跟不上形势发展,自身建设出了问题,衰败落伍、丢权垮台。
中国共产党从其产生和发展看,属于次生型政党模式。无产阶级在当时的体制之外组织自己的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党建政。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其政治主张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政治目标决定了其在奋斗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剥削 阶级的顽强反对,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必然是以激烈的方式实现。因此,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强调从严治党,将其作为自身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为陕甘宁边区起草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提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都从重治罪”。毛泽东同志严抓党的建设,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他把建设这样一个党称为“伟大的工程”。现在,我们进行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这些考验和危险,使得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难度之复杂艰巨,比革命战争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残酷的斗争环境对共产党的队伍具有自然选择淘汰的功能,没有坚定信仰和伟大情怀的人,是不会加入到党的队伍中的,进来后也会被严酷的斗争环境所淘汰。现在,有些人入党做官的动机变得不再那么纯洁,而是非常复杂,他们的入党动机或多或少存在着谋取个人利益、获得升迁捷径等复杂成分。这些人一旦获得职位和权力,条件具备时就可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谋取个人私利。又如,按照我们党的理论设计,党的队伍结构成分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特别是产业工人要占相当的比例。因为他们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的。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分工越来越多元复杂,人民群众的外延进一步拓展。这对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提出挑战,也对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党的建设中出现一些突出问题:如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党的建设上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
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才能赢得人民信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保证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3.全面从严治党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经过近40年的探索,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我们称之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正确方向,动员全国各方面资源,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具体来讲,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充分发挥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党真正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者、设计者、推动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一切困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措 施全面推向深入;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正确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关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另一方面,其他三个“全面”也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任务都极其繁重艰巨,困难和挑战都相当严峻,要求党自身必须过硬,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才能担当起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强有力地推动各项建设和工作的健康进行。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实践已经证明,从严治党事关伟大斗争的胜利,事关伟大工程的坚固,事关伟大事业的取得,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二、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各方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必须学原著、读原文、悟原旨,才能全面科学深刻把握。我通过学习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感受深刻。
1.在战略定位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呢?我们从理论、历史和现实进行证明。我们说,党的领导不是自封的,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国体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科学社会主义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看,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就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进行了反复谈判,最后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民群众从党领导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全中国人民、有能力领导新中国建设的政治力量,各民主党派一致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政党制度,确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国体性质决定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现实情况看,在当今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能够领导国家 事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它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具有远大的理想,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优良的作风,强大的学习和创新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先进性纯洁性,都远非其他政治力量和团体所具备的。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100年前,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上海租界的牌子上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我们被污辱为“支那猪”。在国外,中国人被看作低人一等。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还处在物品短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西方学者预言中国也将失败。谁能想到,2010年,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如此之大。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现在,我们已站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不希望我们富强起来,他们认为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的复兴,会影响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就我们自己来说,我们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世界上难度最大、最复杂的社会运动,一定会有许多已知、未知的考验和困难等着我们,这些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风险点。在这种形势下,怎么保证中国共产党具有卓越领导力,以便很好地领航“中华号”巨轮呢?
第一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这是一条是根本要求,我们叫根本的政治规矩。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怎么理解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呢?从党的历史看,形成维护核心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前,没有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成熟的、有权威的核心,中国革命挫折不断,甚至走到了濒临失败的边缘;从遵义会议到1949年,我们党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取得最终胜利。巧合的是,以1935年为界,前后正好是两个14年。这两个14年的前后对比,中国革命两重境界,充分说明了形成和维护核心对于党的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从现代政治学上看,形成和维护核心是任何一个政治制度都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国家、政党有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总统制下的总统、议会制下的总理、君主立宪制下的首相、议会中的党团领袖,实际上都是这个国家和党的核心。
既然形成核心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那么,形成核心需要什么条件呢?综观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和古今中外核心人物的形成过程,我觉得核心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自身过硬,二是时代需要。
从自身条件看,核心人物必须具备不同于一般领袖、堪当灵魂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从整体上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特质。普列汉诺夫认为先进阶级的政治家要有两个条件:第一,先进阶级的 政治家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家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这种关键时刻提供精神动力、正确主张,给人们以意志力量和奋斗方向的特质,是古今中外一切核心人物所必备的。
从客观条件看,核心的形成需要有一个伟大的时代、经历伟大的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时势造英雄。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这个社会时代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列宁说,“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领导核心的形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决不能性急,而必须是在长期的工作中、斗争中形成起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成就伟大领导人的三个条件:伟大国家的伟大人物,经历并指导了伟大的事件。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重大事件,不是英法这样的大国恰逢其时地为丘吉尔、戴高乐这些伟大人物提供历史舞台,他们未必能成为历史上的伟大领袖。这启示我们,作为政党,要根据时代需要自觉培养和推出自己的核心,意识不到时代需要,不能顺应时代适时形成并确立自己的核心,政党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历史使命。
怎样维护核心呢?最根本的是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做到三个“看齐”: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这里的关键词是“对党忠诚”。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我们说,共产党人的忠诚是对党的忠诚,集中表现在习近平提出的这“三个忠诚”上,而不是对某一个领导的人身依附。现在有的地方、个别干部,认为听领导的话就是听党的话;跟着领导走,就是跟党走;甚至明知违背党的原则仍然我行我素,这实际上是一种“伪忠诚”“假忠诚”。
第二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强大的领航能力。这就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党的事业取得胜利提供根本保证。
第三条,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一艘“巨轮”的各个业务部门都要听船长的统一调度。对于“中华号”巨轮,党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各方面党组织要对党委负责,自觉向党委报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通过这样的规矩,来保证党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2.在思想建设上,强调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总书记特别重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 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为什么那么多人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最根本的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我们看违法犯罪干部的忏悔录,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理想信念滑坡作为出问题的一条根本教训来总结。这是来自出问题的人的警示。那么,现在没有出问题的人是不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呢?从出问题的人的范围和分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给予纪律处分120万人,上至原中央常委、政治局委员,下至乡村干部,都覆盖了。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在任的党员和干部都要问自己:理想信念这个问题,自己是否就很好地解决了?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人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直气壮,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直气壮,谈“两个一百年”理直气壮,但谈起共产主义就不那么理直气壮,觉得这个太遥远。这恰恰反映了在政治信仰上的动摇。
我们现在讲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先进性,其实不只我们,全世界都在关注和研究中国现象,最后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上。西方对我们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入侵,也是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欲遏制中国崛起,必影响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要打败中国,就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改变中国人的价值选择,从而阻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有的人犯迷糊,敌对势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抹黑,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一概归咎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有些人也跟着瞎起哄。一个仅用了60多年时间就把一个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政党,其信仰和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制度却被质疑。这真是莫大的悲哀!现在,在有的人心中,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是精神支柱,而且都不敢公开宣传了,好像理亏,多么可怕啊!有的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媒体上时有类似情况的报道。2017年初,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路透社记者提问:中国有没有计划建立一个不向党汇报的、完全独立的反腐败系统?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理直气壮地说:“关于是否建立一个独立监督机构的问题,我想这还是从三权分立、多元制衡的思维模式出发的。我们中国人讲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一个最好的诠释,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和DNA,我们的文化和你们的文化不一样。”面对类似错误的思想观点,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自信、觉悟和水平来反击驳斥。有人说,个人理论水平不够,实际根子还是个人的理想信念不牢。没有理想信念的巨人,就是泥塑的巨人,不管有再多的钱、再大的权,在困难、诱惑面前,都是不堪一击。所以,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
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用科学理论武装,用优良传统熏陶,用现实说话,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总书记要求的,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3.在组织建设上,强调选拔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造就“四铁”干部队伍
《资治通鉴》上说,“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毛主席讲:“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伟大的斗争,越需要高素质的干部。延安时期,针对党的事业大发展的形势,党中央做出大规模培养干部的决定,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准备了人才。今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 都有不少的差距。总书记对选拔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做出系列论述,对什么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提出系列要求。
什么是好干部?是听话的干部、稳健的干部、讨领导喜欢的干部是好干部,还是业务知识精湛的干部是好干部?这个标准问题不解决,人们就会无所适从。总书记在我党“德才兼备”“五湖四海”干部原则标准基础上,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求建设“四铁”干部队伍: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他还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
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总书记强调,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自身努力是内因,组织培养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为什么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起上学,一起工作,环境条件相似,有的人素质能力提高快,有的人素质能力提高相对慢,主要原因就在于个人努力不同。同时,作为组织,负有培养干部的责任,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好的条件。
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这是党组织的重要责任。毛泽东说:“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公元1058年,王安石给宋仁宗皇帝上了一个折子说:当前要进行变法,最关键的是人才问题,而在人才问题上,“教、养、取、任皆不得其法”,意思是教育、培养、选拔、任用都出了问题。为什么呢?王安石说,一是教不得法。他提出,古代学校教的和朝廷政事中用的,是完全一致的,工作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可是,现在教得是文章词赋。这些人写材料还可以,但不懂政治、经济、财政、司法,让这一帮子只会考试写材料的人来治理国家,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二是养不得法。王安石所说的“养”,是针对物质待遇和干部管理而言的。待遇跟不上,管理跟不上,官员太多,人浮于事,薪水又很低,官员不能做到清正廉洁。三是取不得法。王安石说历朝历代都是选拔有能力的人,按照德才大小高下用人,而现在却是一切都按程序走,要求官员每一个职务都要干过,每个台阶都要待过。实际上这样选拔出来的干部,什么都不会,因为干一段时间就要调走。官员只要不犯错误,不干事也能升上去。这样一来,选拔出来的干部多为平庸之人。四是任不得法。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办法,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其治国理政水平很难检验。这里,王安石讲到了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选拔、任用各个环节。
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知人还要善任,科学合理使用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为了做到知人善任,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减少感情因素和人为失误,特别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总书记还特别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的群团工作,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些论述,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4.在作风建设上,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重视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贡献。马克思、列宁在建党的时候,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如何在组织上把党建立起来,主要强调思想建设 和组织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把党的建设发展为三大建设。总书记对党的作风建设极其重视,鲜明指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反映了习近平强烈的人民观。
作风是思想行为的一贯表现,是内心世界最质朴的体现。一个党的成员的作风,反映的是他的“三观”、是党性、是人格。所以,一些吃吃喝喝、铺张浪费、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看似是小事情,实则是关系长期执政的大问题。吃喝也有吃倒红旗、喝塌长城的危险。
我们党诞生于风雨如磐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长期处于一种“非法”的地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党要实现政治目标,仅靠写文章唤起民众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人民进行斗争。因此,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既然是“为无产阶级群众奋斗的政党”,就要“到群众中去”,“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一清醒的认识和此后党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党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壮大的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就根本不可能有党的生存。
毛主席深刻理解人民群众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我党我军的宗旨。1944年在追悼张思德这个普通战士的演讲中,毛主席鲜明提出和深刻阐发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命题。在党的七大上,首次将其定位为我军的“唯一宗旨”并写入党章。毛主席一生中先后20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是其所有题词中最多的内容。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把政权定性为人民民主政权,许多权力机关甚至服务行业,前面都有“人民”二字,如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公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银行、人民邮电、人民铁道、人民医院,等等,使用的货币也叫人民币。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党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正因为这样的作风,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并在人民支持下打败各种敌人,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有一首歌的歌词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为什么社会主义好,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接着唱“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我们的好领导”。为什么共产党好,因为“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立功劳”。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归根结底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党和军队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所迫,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动力,有压力,有推力。因为不这样做,党员干部性命难保,人民军队打不了胜仗,党的事业无从推进。那么,革命胜利了,我们掌握了国家所有的执政资源,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为什么人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就逐渐疏远了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党提出一个重大命题:脱离群众是党面临的最大危险。
我们现在抓作风建设,核心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点,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十八大后,全党进行的第一个大的教育活动,就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抓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中,总书记形成了有关作风建设的系列论述,主要是:着力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总书记认为,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没拧紧,出现各种不良作风就在所难免,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 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他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是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根本。
加强党性修养。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
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风成于上,习化于下。作风具有上行下效的特点。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中央政治局逐条逐项、不折不扣落实八项规定,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形成了巨大的“头雁效应”,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而且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作风还具有弹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所以抓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这就要建立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抓长、细、常,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积小胜为大胜,直到营造出海晏河清的政治社会环境。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是落实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际举措。
5.在制度建设上,强调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提高法规制度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思想建党,解决了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但随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特别是现在党员结构成分多元化、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经济多元化的情况下,党仅靠思想建设已经远远不够了,把政党自身治理和执政的水平寄托在所有人员思想的高尚上已经远远不够了,制度建设显得既重要又紧迫。实际上,邓小平早就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这是对我们党的建设的一大贡献,体现了现代政党政治建设的规律。怎么理解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呢?
用制度治党,就是要依法依规治党。这是管党治党的新理念。依法,依的是国家法律;依规,依的是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是由国家权力部门制定,对适用范围内的全体公民都有强制约束力,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党自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这就要求党在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执行宪法和法律的时候,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内法规是由党内具有法规制定权的部门制定的,对适用范围内的全体党员都有强制约束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法依规治党要着力解决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二是执行不彻底。坚持依法依规治党,必须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后,党的制度建设力度很大,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我们宣布废除和停止一批过时的,修改一批不相适应的,出台一批新制度,最终的目标是要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抓制度执行,就必须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人)、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任何制度都要执行,不能选择执行)、制度落实刚性彻底(不折不扣,不能打八折)。用制度管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治党的关键是治权。权力是个好东西,把权力用好了能够更好地为人民造福,但权力有一个弱点,就是容易异化,成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所以,人们常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延安时期,有记者到延安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与人民一起奋斗、不搞特权的场景,分别向毛泽东请教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和向宋美龄反映延安共产党的精神风貌,毛泽东的回答是让人民监督,宋美龄的回答是“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两个回答,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但给人以共同的启示,就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应该是古今中外政治家们共同的追求,只是做法不同。总书记强调的思路是:扎笼子关权力,让人民监督权力,在阳光下使用权力,建立权力清单,反对特权。扎笼子实际上是权力的设计和配置,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区分和配置权力,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还当组织员;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因为权力来自于人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是为了方便人民监督;建立权力清单,是给权力设定边界,公权私权都要很清楚,实行权责对应,不能“你的也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反对特权,这是现代政治区别于封建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任何人都不能有不受法律制度约束的特殊权力。
用制度治吏,就是要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毛主席讲,治国就是治吏。从执政党的角度看,治党必治吏。总书记着眼于解决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在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上特别强调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设计制度就是,完善干部管理规定,明确告诉干部,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好了有什么激励,做不好或者违反了有什么惩处。在执行制度上,强调一个“严”字。通过干部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
6.在纪律建设上,强调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团结统一才有力量。这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对于一个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铁的纪律至关重要。总书记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这点到了问题的要害之处。党面临的复杂形势、严峻挑战、艰巨任务,要求必须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纯洁性要求,决定了党纪必须要严于国法,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首先要立起规矩。习近平在党的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和发展,就是提出了党的规矩。这是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其他政党很大的一个不同。其他国家的政党也都有纪律,但如果给他们讲“规矩”这个词,就会有很多人听不懂。因为,规矩这个词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的政治规矩、社会规矩,乃至家庭规矩。中国人教育孩子必须从小就要立规矩,有教养的家庭规矩都很严。规矩带有伦理性和法理性相统一、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特点,更容易为全体成员所一体遵循。所以,把纪律和规矩放在一起来加强,更具有持久和广泛的约束力,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以纪律严明著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内含了规矩的传统文化。那么,什么是党的规矩呢?总书记总结了四个方面:其一,党章是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其三,国家法律。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这第四条,必须要深刻理解,自觉遵守。
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强调,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政治纪律是 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它有自己的政治追求,要动员组织人民起来打败对手,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政党对自己的成员在遵守政治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上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如果党的组织和成员各有一套、我行我素,这个党就不可能有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因此,在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总书记还强调了组织纪律,指出,严明党的纪律,必须严明组织纪律。这一条,我们可以从党的组织原则、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来理解。从党的组织原则和历史经验看,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组织严密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列宁在参与苏联社会民主工党建设中就极力主张民主集中制,并且,每个党员都要加入一个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首先强调的是组织纪律。从现实挑战看,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内生活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由于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经济问题、个人问题不再通过党组织解决,逐渐的,经济组织、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在有的党员心中超过了党组织、党内关系,出现组织观念薄弱、组织涣散等组织纪律弱化倾向,这直接影响到党的意识,影响到党的组织制度的落实,影响到组织纪律的执行。所以,必须要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增强组织纪律性。
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就要严格执行纪律规矩,使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违反纪律的受到应有的处理,不能让党纪党规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在严格执行纪律上,我们党有要求,有行动,言出纪随,法也责众,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
7.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强调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做到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
腐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问题,腐败还是私有制度和私有思想的产物。目前为止,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下都有腐败,只是腐败程度不同。从理论上讲,共产主义是一种完全公有的制度,生产力高度发达,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们的思想觉悟高尚,因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与腐败作斗争是党的重要历史课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就难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比一切私有制度有优越性。这是党的建设中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因此,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
那么,在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影响恶劣的形势下,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呢?总书记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战略、治标与治本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并在实践中取得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显著成效,创新发展了我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理论。
在顶层设计和具体战略上,强调反腐败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把反腐败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贯穿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贯穿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改革精神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从根本上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治标与治本上,总的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但在具体推进上把 握治标与治本的关系,不断向人民群众传递反腐败的节奏、重点、信心。每年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对反腐败形势进行判断,根据形势和反腐败取得的进展,提出下一步反腐败的思路和重点,一步步地把反腐败推向深入。
总书记强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强调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惩治主要是治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是十七大期间审查中管干部人数的3.6倍,尤其是严厉查处了***、***、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这样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既发挥了震慑作用,又向全党全国人民表明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信心。
在治本上,总书记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二是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治本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制度创新也是治本之策。必须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加强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巡视和派驻监督全覆盖,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充分证明了总书记关于反腐败斗争重要论述的理论正确性。
以上从战略定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谈了一些对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科学内涵的学习体会。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是发展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会不断丰富和完善。这需要大家跟踪学习,不断深化认识。
三、仔细体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所蕴含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最大的特色就是严字贯穿始终、贯穿全部。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这里充满了辩证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总书记高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感觉到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很好地把握了“五个统一”。
1.重点与全面的统一
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和所有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层级。这一论述,极大地拓展了从严治党的覆盖广度、内容深度和严格程度。
在覆盖广度上,从中央到基层党组织,从中央领导人、党的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从党的机关部门到政群企各个口的党组织,纵到底、横到边,立体化、全覆盖,不留任何缝隙、死角。比如,巡视和派驻监督全覆盖,党的机关部门也要巡视和派驻监督,纪委也要有人监督。《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把纪委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谁都不具备天 然免疫力,哪一级也不敢说自己就是一方净土,信任不能代替监督。马列主义的“手电筒”既要照别人,也要照自己,要用“无影灯”照射全党,用“透视机”检查全党,对感觉有问题的地方还要切片处理。在内容深度上,全面体现在党的各方面建设上,体现在思想教育、干部管理、正风反腐、组织建设、制度执行等方方面面。在严格程度上,提出了很多过去没有提出的要求,或者过去也要求了但没有执行好的要求。有人称为“史上最严”。比如,对党员的管理,既管理八小时以内,也管理八小时以外,既管理党员本人,还要求党员管理好家人、身边人,还要管理好党员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对违规利用公款喝酒、过年过节利用公款送礼等过去认为不可以做到的事情,现在从全党范围内基本上做到了。这些都体现了全面的要求。
但全面不是平铺用力、一字平推。全面从严,还要重点突破,要点切入,带动全局。抓重点的本质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解决带动全部矛盾的解决。在力量使用上不能“洒胡椒面”,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问题最突出、群众呼声最高、效益最好的方面。在工作筹划上要突出重点,打出节奏,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一个单位有一个单位的重点。在工作对象上,也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的统一。总书记强调抓“关键少数”,以“关键少数”带动“最大多数”。八项规定首先是对中央政治局的要求,总书记带头执行,然后向各级党组织延展开来,现在八项规定精神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党作风建设的“代名词”了。在内容上,既强调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推进,又突出强调抓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结合。在纪律上,既强调六大纪律,又强调维护政治纪律。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总书记在党的建设上重点严与全面严相统一的特点。
2.知与行的统一
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名言形象地表达了知与行的关系,说明知和行两方面都不可或缺,也很难相互代替。在党的建设上,既有知的问题,又有行的问题。实践上升不到理论,永远摸着石头过河;理论不实践,掌握不了群众,脱离群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从严治党是理论问题,但主要还是实践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从严,才是真正的严格。
在知的方面,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他告诫全党,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正气上不来、邪气压不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出大问题。
总书记更强调“行”。习近平同志的语言很有力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说到做到。比如,在反腐败上,总书记讲,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这些论述,在党内外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震慑作用?因为总书记不仅这么说,而且这么做!有这么一种现象,党中央提出一项要求时,总有一些人在观望,有的心存侥幸,只有当纪律的利剑刺到身上,刺得满身血迹的时候,他们才心生敬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正风反腐的要求时,还有人在观望;当看到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这时候,那些仍然我行我素的人才真正害怕起来。2016年,在强有力的反腐败高压态势震慑下,全国有5.7万名党员主动向党组织交待了自己的问题。3.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人类文明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没有继承就没有文明,没有创新就没有文明的活力。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也体现了党的建设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的是党的建设规律和性质宗旨等根本价值追求,创新的是具体内容和做法。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的一贯方针,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就以严著称,将其作为自身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形成了严的纪律、严的组织、严的方针。我们一直强调党纪严于国法。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延续性,与自党成立以来的严格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总书记提醒全党要始终牢记当初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但同时,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对于党的建设优良传统的继承上,又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党的建设的具体内容、要求、做法上,与时俱进地发展了我们党的从严治党理论,丰富了从严治党实践。这一点,体现也是相当明显的。如在强调思想建党的同时,要求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依规治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了党内法规编制工作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同时,坚持破立并举,分别对1978年至2012年6月出台和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两个时期出台的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清理,共梳理出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178件,其中废止322件、宣布失效369件、继续有效487件。经过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专门性党内制度并存的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些都体现了很强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4.抓全党与全党抓的统一
管全党、治全党,需要全党管、全党治,仅靠党中央远远不够。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党组织,只有调动全党的积极性,才能把党管好治好,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部门、各层级。过去,我们强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一思路抓工作,也能把火车速度提起来,但到了一定临界值就很难提高了。现在,人们换一种思路,给每节车厢都安装动力,都发挥火车头的作用,临界车速很容易地就突破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建设上,特别强调调动全党积极性、发挥全党主体作用。
抓全党体现了“全面”这一从严治党的基础,全党抓则是为了保证“全面”这一基础的实现,也是保证“严”这个关键、“治”这个要害的实现。怎样才能做到全党抓呢?这就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就是空中楼阁。这就要建立党建责任制,具体明确各级党组织、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在抓党建上担负的相应职责、负有的相应责任,形成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加大问责力度,让失责必问 成为常态,这样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压茬推进。在抓党建上,不仅党委书记、党的部门抓,领导干部对于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分管单位的党建工作同样负有领导责任。曾经有一段时间,总有人感觉到抓党建是虚的,不好定指标,不好评估;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我不是分管党建的,只要在主业上抓出政绩就好;鲜有因为党建责任不落实被问责的,导致有的单位党建宽松软。现在,明确管党治党责任制,工作不落实、落实不到位就要被追究责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出台后,我在讲课中呼吁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瞪起眼来,认真落实,肯定会有一批领导干部因党建责任不落实被问责。最近,民政部原党组书记、部长李立国和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窦玉沛就因为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力被问责。2016年,全国共有1.7万名党员领导干部被问责。总书记正在向全党传递一个信号:规定的就要落实,党规条条都是高压线。
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在第一线,是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一线指挥员、战斗员,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总书记指出:“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怎么解决呢?一方面,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要营造鼓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特别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就是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明确相关的具体情形和政策界限,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健全激励保障制度,以此,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由组织把干部的翼侧和后方巩固住、保护好,让干部打消顾虑,一心一意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5.担当与智慧的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大担当,也需要大智慧。没有政治担当,无从严起来;没有政治智慧,无法严起来。只有把政治担当与政治智慧结合起来,以政治担当开路,以政治智慧推进,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
总书记具有强烈的使命担当、人民情怀,这是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所在。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为官避事平生耻”;“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要得罪。正是有了这样的政治担当,总书记成为了全党的精神支柱,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政治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一点,在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和实践中体现得相当明显。
敢于担当还要善于担当。总书记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他善于担当的一面。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清醒,对“十面埋 伏”“八面来风”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定力,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战略布局催人奋进,具体策略科学有效,实践结果深得民心,体现了总书记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卓越领导才能。
总之,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成果,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学习领会。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