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县委安排,我局于近期组织专人对***“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全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兴工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对解决“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发展现状
***地处引黄灌区、**平原中部,是***市的近郊县,城郊农业优势明显
。下辖四镇一乡两个农牧场,共有农业人口14万人,在册耕地48万亩。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8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71元,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48.5万亩,粮食总产20.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二代节能日光温棚达到12万间,移动温棚达到3.5万间,蔬菜总产达到20万吨,总产值达1.8亿元;黄牛饲养量4.16万头,奶牛存栏6860头,羊只饲养量40.1万只,生猪饲养量14.4万头,各类家禽饲养量191万只;水产养殖面积5.2万亩,产品总量达到1.65万吨;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92家,实现产值29180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有各类经济合作组织8424家,从业人员1.2万人,完成财政收入1.15亿元。全县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但思想观念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虽然***地处***市近郊,距***市区仅有4公里,具有其它县市所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但农村经济还没有借助大***建设的强力带动和辐射获得快速发展,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个大市场对农副产品的巨大消费潜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传统的封闭的保守的小生产观念还禁锢着人们的头脑,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发展意识,开拓创新意识较为淡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投资软硬件环境相对较差,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强劲,但没有建立上规模,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全国500个产粮大县之一,年粮食生产能力达20万吨以上,是我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蔬菜种植面积近10万亩,(其中二代节能日光温棚种植规模达12万间),畜牧养殖业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2004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8868吨,2.2万吨;渔业养殖规模稳步扩大,养殖面积和产量居全区第一,产量占到全市的二分之一以上,外销率达到80%,成为西北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全县农业逐步形成,“金贵螺丝菜”“保南冷棚韭菜”“五星茄子”“经济桥黄瓜”“张亮香瓜”“金山西瓜”等在市场享有盛誉的优势特色产业。但与此相比,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少,全县没有建成一个规模较大、效益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形成一个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消化主要靠农民自销,抵御风险能力差,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难以提高,对县财政收入贡献不大。
(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达,但对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明显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将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截至2004年,全县共成立各类合作组织8424家,参与从业的人员达1.2万人。但在实际生产中,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缺乏应有的活力,对经济发展,产业壮大,增加农民收入贡献不明显。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但转移较少,没有形成劳务产业
全县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8万人,具有发展劳务经济的独特优势,虽然近年来县委、政府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大农民从劳务经济中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多数农民工思想观念落后,乡土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形式以季节性临工为主,彻底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很少,农民在由农民变市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劳务经济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劳务产业,劳务产业还没有成为县财政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实力相对不强
近年来,全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千方百计发展工业,先后建立了德胜工业园和暖泉工业园,在大力改善排水、供电、道路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努力从政策、稳定、服务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软环境”,为企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使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获得新突破,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截至2004年,共引进企业203家,完成税收1724万元。但从招商引进企业的规模和辐射带动方面看,全县招商企业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甚少,对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县财政增收作用
第二篇:浅谈财政会计管理调查与思考
浅谈财政会计管理调查与思考
赵瑞供稿
财政会计管理是国家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工程。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理念,规范财政监督,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坚持以依法行政为导向,全面梳理会计管理事项权力清单,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全面深化财政会计改革,推动会计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把握重点,全力推动会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会计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会计管理工作者法律意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积极推行“阳光行政”。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申领、代理记账机构审批等依法行政方面,严格按照权力运行机制和要求,依法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透明,全面梳理清理权力清单和规范权力运行,查找行政审批事项风险点,评估实施效果,不断优化流程、改进措施,做到依法用权、规范管理,确保工作中不出任何问题。
(二)会计管理工作以财政工作为核心。会计工作是财政工作的基础,是保证财政改革、促进财政发展的“基石”,更是维护财经法规、防止财政资金跑冒滴漏的“闸门”。财政会计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促进财政管理和发展为核心,在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支出上出主意、想办法,在控制财政风险、推进财政改革措施方面做好文章。
(三)会计管理工作以贴近服务为目标。一是积极服从和服务于毕节试验区财政发展中心任务,通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不断提高全区会计信息质量,夯实了财政管理基础;二是通过强化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的贯彻执行,为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 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以“零距离”、“马上就办”为思路破解当前会计管理服务中的瓶颈问题,争取开通 “毕节财政会计”官方微信平台,建立 “毕节市财政会计管理工作QQ群”、采取了“微笑服务”等便民措施,专门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财政会计综合服务窗口”,多方位服务试验区广大会计人员,使会计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服务对象,赢得了各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的关注和支持;四是大力推进了试验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明晰报账流程,规范会计核算,依法依规实施财务公开,促进了 “村财乡代管”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五是通过强化提高会计队伍业务素质,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和有效运行。
二、抓好会计从业资格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一)抓宣传,提高知晓率。利用毕节财政会计网、QQ群、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介,转发贵州财政会计网上关于会计资格考试报名的公告,积极宣传、发动广大考生通过“贵州财政会计网、毕节市财政会计网” 站报名。
(二)优服务,提高报名率。组织会计服务工作人员,集中时间,学习文件,在报名期间,耐心解答广大考生的各类咨询问题,对没有条件上网报名的考生提供电脑,指导他们报名。
(三)严把关,提高合格率。在报考确认时,做到严肃认真,严格把关,对不具备条件的考生,细心解释,坚决按政策规定办事;对具备条件的考生,热情服务,做好报名后期的后续服务,多种渠道通知考生打印准考证、成绩合格申请办证等。坚持把主动热情服务、文明接待贯穿日常管理的全过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依法、公正、高效办理业务,对每一位前来办事的人员,对受理的每一笔业务都要做到尽心、尽职、尽责、敬业,对所有咨询人员,耐心细致地给予答复,不能立即答复的,事后及时反馈至当事人,充分体现财政会计服务窗口的良好形象。
三、做好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加快从注重管理向注重管理与服务并举转变。县区级会计管理机构要在做好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从代理记账行业管理、会计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政策引导、延续服务。会计核算中心转型后,会计核算业务退回单位,一些单位没有独立记账条件,按照《会计法》规定,引导单位与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签定协议,实行代理记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通过社会力量,举办会计人员考前辅导、会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会计考试的通过率及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水平。通过网络平台,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和会计人员双向选择,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管理,加快从重点发力向全面推进转变。做好“村财乡代管”调研,一是继续加大对村级报账员和乡镇干部财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开展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促管理。三是加大对基层代理记账工作的监督检查,通过抽查账务,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票据的监管,重点检查会计核算的完整性,督促村级所有收入、支出全部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三)深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由突击工作向规范长效工作转变。结合各项会计制度、准则执行情况,加大调研检查力度,使单位会计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后期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活动中,要加强与税务、工商部门的沟通联系,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各类企业进行考核、检查,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各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臵、变更、调整等事项的进行合法性审核并备案,对无证上岗、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单位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作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基层会计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创新和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进一步健全会计管理工作监督机制。会计工作监管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对实现财政收支、增收节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全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引导和督导,以确保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大会计管理工作创新力度。日常管理工作中,针对不同会计主体,在制度落实、会计人员管理上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层级的会计管理制定不同的措施。同时注重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研究、善于探索,不断破解会计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难题,推动会计工作加快发展,着重打造区级会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全面满足新形势下会计事业改革和发展需求。
(三)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会计管理机构是财政部门对社会服务的最大“窗口”,服务质量高低关系着财政部门的形象。在服务理念上,要注重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既要当好“管理员”,更要当好“服务员”,使会计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广大会计人员的“娘家”。在工作重点上,要不断拓展会计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将工作重心扩展到制度贯彻、人才培养、市场规范和优质服务上来。在工作手段上,要加快会计管理信息化进程,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工作方式上,要做到日常与重点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服务与监督结合,确保管理出绩效、结硕果。
(四)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宣传和调研力度。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要注重发现、挖掘、总结会计管理服务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主动宣传。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有针对性地专项调查,围绕国家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准则,强化调研,及时解决会计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和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利于今后会计工作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一是充实会计管理人员,严格把好人员“选拨关”。要积极引进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平台;二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提升提升增提综合素质,强化考核机制建设,研究措施、制定办法,健全廉政防控机制,从制度机制上形成防止腐败的坚强防线。
五、加强财政会计管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力培养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财政会计管理工作热情。二是全面提高了会计行业管理的透明度。三是围绕服务不断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积极营造让会计人员满意的工作环境,树立财政部门良好的办事形象。
第三篇: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农村部分群众和村领导干部的走访调查总结了一些农村政务不公开的典型现象,并认真分析了根源所在,提出了几个实质性建议,希望本村政务可以得到切实改善。
关键字:政务公开干部
这个暑假利用了简短的时间在村委会内做了一些政务公开情况的调查。村委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通过近几天对广大群众的走访,观察部分群众对本村政务公开情况的态度。又对村级基层领导交谈,进行总结记录。从调查看,近年来,村委会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敷衍了事,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村委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或较远者群众的实际;还有公开内容不完整,只公开一些重要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或者半公开。
二是忽视监督,政务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相关重大事宜没有在村委会内讨论,仅是部分干部做决策。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多家管理,凝聚力不够。围绕农村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工作,有组织部、民政局、农经站、纪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村委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伤人、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出现了忽视农业而卖地搞工业的现象,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从客观上看,有的村委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民主评议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深入有效开展,同时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委干部进行一对一培训。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为依据,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让所有村民对村政务放心。
三、注重团队合作,切实解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团队合作本事职场的规矩,但村委也是村政指挥团队,当前村政务、村务公开由上级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脱,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
希望所有村委等基层干部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提高意识,抓紧培训,健全政务,更加民主的服务大众,真正达到切实利村利民。
2009年7月30日
第四篇: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浅析财政对“三农”投入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在我国现阶段,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也没有整个社会的繁荣,而如果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只有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才是我们全国社会和人民最重要部分的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才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由之路。
而我感觉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还是,政府在2006开始取消了农业税,这无疑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下改变了农业这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局面。从2003年以来,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而对于农民朋友影响最大的一年恐怕是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6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农业税被全部取消,9亿中国农民将因此受益。历朝历代都靠着农民的税赋维持运转,农业税也成为农民负担中最大的一块。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种农民的解放,使广大农民手头得到真正的实惠,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但这远远不只是对农民朋友有重大的意义,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第五篇:三门峡市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调查与思考
三门峡市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调查与思考
任海水 张鹏博
财政国库基础工作涵盖了财政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的多个环节,是保证财政国库管理正常运行的根本所在。为摸清三门峡财政国库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分成两个工作组深入到三门峡市所辖的7个县(市)区,重点调查财政国库机构队伍建设、资金安全、预算执行、财政专户管理、信息化等基础工作进展情况。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三门峡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
一、财政国库基础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及公务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财政国库基础工作似乎逐渐被这些“光环”所掩盖,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实际上,鉴于国库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各级财政部门从未放松过这项工作,而且工作力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加强。从调查情况看,三门峡市国库基础管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健全财政国库机构,财政国库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02年,根据上级对改革的总体要求,三门峡市财政局为适应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就将国库管理业务从原来的预算科中分 离出来,成立了国库科。其后,在市局和各县(市)区财政局的共同努力下,七个县(市)区陆续单设了国库科(股)。财政国库机构的单设,虽然从形式上看只是将原来预算科办理的国库管理业务剥离出来,实现了国库管理工作的独立运行,但其深层的意义却不止于此。从这次调查中的情况看,国库机构的单设对财政国库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为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很多人眼中,原来的国库管理工作被认为是预算编制的附属业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库机构单设后,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员力量和业务管理也因此得到加强,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启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财政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国库机构单设后,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实现了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化,岗位设臵更加清晰,职责更加明确,有效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三是初步解决现金调度困难的问题。国库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建立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随着账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账户管理的逐步加强,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较好地解决了原先广泛存在且难以解决的现金调度难题。
----加快财政国库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财政国库机构承担着财政预算执行、总预算会计管理、财政专户和非税收入专户管理、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大量重要而繁杂的工作,因此,一支高素质的国库干部队伍就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十分重视国库队伍建设,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 陆续充实到一线工作岗位,国库队伍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全市财政国库部门共有37名专职人员,其中市级7个,县级30人,平均每个县4.3人。市县两级共有会计人员25人,其中总预算会计8人,财政专户会计17人。从人员数量来看,这支队伍可以说是财政系统各业务部门中人数最多的,基本满足了国库业务的需要。从人员素质看,多数人员从事财政国库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多年,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三门峡财政国库管理工作才取得了较快发展,并走在了全省前列。2003年以来的四年间,三门峡市在全省财政国库管理各项业务评比中共获得10个奖项,其中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编审工作均连续三年在全省评比中获奖。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财政国库管理干部,初步统计,全市财政国库部门干部先后有两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2人次获得市级奖励。
----全面加强财政国库内部管理和监督,资金安全得到较好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是财政国库工作的生命线。要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必须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制度。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上,市县两级财政国库部门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预算内资金审拨支付办法、各财政专户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国库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明确相应的违规责任和惩处办法,使财政国库管理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二是加强集中支付管理,完善了会计报账、账务处理、资金清算及人员培训等工作,推进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 三是硬化预算约束,坚决执行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制度,确保部门预算的顺利执行;四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监管,规范预算外资金的支出。2008年,三门峡市财政局又在全市财政系统中开展了“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年”活动,根据市局的统一要求,各县(市)区进一步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全市财政国库部门每年经手的资金超过10万笔,流量达到60亿元以上,但从未发生过一起资金安全事故,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加快财政国库管理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财政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的业务量很大,同时对准确性的要求又非常高。因此,必须借助各种信息化网络工具,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近年来,三门峡市在财政国库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总预算会计、专户会计的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账务差错;实现了财政资金支付的信息化,保证财政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在全省首家建成了财税库横向联网系统,并开发了与总预算会计软件的数据接口,实现了国库收支电子数据导入凭证,保证财政收支数据的及时、准确;市县两级陆续建成了非税收入监管系统,实现了非税收入数据的动态监控;初步尝试了网上银行资金拨付系统,市本级80%以上的财政专户资金实现了网上拨付,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方便了用款单位。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以财政集中支付系统、总会计2000账务系统为主线,财税库横向联网、非税收入监管、网上银行、财政收支旬月报、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信息系 统为辅助的财政国库综合信息系统,财政国库管理业务全面驶入信息化轨道。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专户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规范化要求,各县(市)区都对原来由各业务科室分管的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了整合,由国库科统一管理。2006年以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三门峡市先后开展了两次财政专项资金账户清理工作,各县(市)区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对财政专户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对资金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专户进行合并,对连续两年内未发生资金往来的账户办理销户。两次账户清理共撤销、合并账户37个,占原有银行账户数量的22%。目前,各县(市)区财政国库部门共开设财政专项资金账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143个,管理财政专项资金7.57亿元。其中非税收入专户17个,资金1.12亿元。为加强专户管理,市财政局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审批方式和拨付流程,统一了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拨付流程,规定了对账办法和审计责任归属,使专户资金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预算执行管理逐步规范。2002-2003年,三门峡市县两级全面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各县(市)区建立了基本统一的预算执行程序和模式。都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兼顾集中支付和代理核算两种职能;都采用兴财公司开发的新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下达、用款计划批复、预算资金支付全 程网上运行;都建立了比较规范化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多数县(市)区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了集中支付范围,实行先支付、后清算的零余额账户管理模式等等。从这次调查情况看,各县(市)区的预算执行工作都能保持有条不紊的运行,初步形成了既符合上级有关要求,又适应本地区实际的运行模式,集中支付流程逐步走向规范化,纳入集中支付单位的比例逐年增加,直接支付占全部支付资金的比重逐年提升,改革的运行水平得到较快提升。
二、财政国库基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查找问题和不足上。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分类整理出各县(市)区财政国库基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管理方式不统一,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一是集中支付模式和资金清算程序不统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人行和代理银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有高有低,各县(市)区人行国库清算时间的安排有所区别,最终形成的资金清算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清算主体的确定上,灵宝市、义马市、卢氏县和开发区由代理银行直接与人行国库进行清算,而渑池、陕县和湖滨区仍是由国库科(股)与人行国库清算;在资金垫付方式上,陕县、卢氏县、开发区三个县(市)区由代理银行无偿垫付资金,义马市、灵宝市两个县(市)区代理银行有偿垫付资金,湖滨区、渑池县代理银行不垫付资金,采取国库科预拨资金或从财政专户垫付资金的办法。二是预算执行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县两级都已初步建立集预算管理和支付管理于一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平台,但从调查情况看,这 一信息平台还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各县(市)区均未建立人行国库、代理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联网,支付资金清算时仍然靠手工传递票据;财税库联网系统覆盖面小,只有市本级、义马市实现了财税库联网,湖滨区和开发区虽然已经联网,但因网络问题一直未投入正常运行;部分县(市)区非税收入监管系统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增加了非税收入账户管理的难度;网上银行等新型信息化工具未得到广泛应用。三是相关部门配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按照国家财政体制的规定,分别属于同级财政机关”。但在实际预算执行中,各地人行国库对财政支出一般都实行审批制,限额以下的拨款直接办理,超过限额的拨款要经主管行长签字方可办理。据各县(市)区反映,大额拨款通常要数天才能划出,遇上主管行长出差等特殊情况,时间还会拖的更长。这种做法直接造成财政支出无法按期发挥效益,影响财政支出进度。另外,预算执行分析需要国、地税提供的税收资料,但多数县(市)区的两家税务部门对此态度消极,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还存在障碍。四是部分县(市)区总预算会计对账不及时。如在调查中发现人行国库未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分户账对账单,造成对账不及时;财政部门根据开出的预算拨款凭证直接登记总预算会计账,造成月底支出数与人行国库实际划出数不一致。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一是专项资金规模过大,且仍在不断增加。截止2008年7月底,全市各级财政专户余额达16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库存款余额的好几倍。从资金性质上讲,财政专项 资金与预算内资金一样,都属于财政性资金,但由于财政专户都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设立的,资金具有专门的用途,必须“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从而使这一部分资金独立于预算内资金以外,实际上形成了“第二国库”。尽管财政部门已多次对财政专户进行清理归并,但新的专户仍在不断开设。仅2007年以来,市本级就新开设了廉租房资金、处理社会矛盾基金、抗震救灾等多个专户。财政专项资金规模的不断膨胀,一方面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分散和大量闲臵,地方财政可用现金短缺,另一方面也使资金运转程序复杂化,增加了财政国库部门的工作量。二是部分县(市)区财政专户没有全部归口国库部门管理。在调查中发现,财政资金专户分散管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虽然财政资金专户大部分已纳入国库部门管理,但还有部分县(市)区尚未完全由国库部门归口统一管理。三是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不统一。对于归口国库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各县(市)区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在专项资金管理分工方面,一种做法以市本级、灵宝市、陕县等为代表,由国库部门统一管理财政专户的账务和资金缴拨,资金支配权归主管业务科(股)。另一种做法以卢氏、渑池等县区为代表,国库部门仅管理专户资金,办理资金缴拨,只登记资金收支流水账,由主管业务科(股)负责专户账务。在资金拨付方式上,卢氏、灵宝等多数县(市)区都将专项资金纳入到集中支付范围,由支付中心根据主管业务科(股)下达的支出计划,从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拨款,然后与国库科财政专户清算。市本级、湖滨区则沿用改革前的拨款方式,由财政国库部门直接办理。
(三)内部监控及资金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漏洞。首先是印鉴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由于人员不足,国库部门的拨款业务又是随时发生,各县(市)区的印鉴管理还都不太规范,没有达到票、印分离的要求。其次是会计人员轮岗不够及时。由于会计人员轮岗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各级财政国库部门会计人员的轮岗周期长短不一,部分县(市)区一直未开展过岗位交流。第三是内部操作流程不够科学合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规划,各县(市)区资金管理的操作流程各不相同,虽然都能够正常运转,但也存在一些漏洞。如资金拨付普遍没有设臵复核这一环节,个别县(市)区没有成文的操作流程制度。
(四)国库机构和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国库队伍与财政部门其他科室相比,人数是相对多了一些,但相对于其承担的巨大工作量,仍然难以满足财政国库管理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县(市)区国库科(股)仍兼有其他科室职责,影响国库业务开展。如湖滨区国库科还兼有教科文科、社保科职能。二是国库科(股)人员兼职过多。由于人少业务多,大多数国库工作人员都兼职多项工作,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专人管理,尤其年底业务量叠加在一起,造成工作质量下降。三是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国库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但从调查情况看,国库人员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而且很少有业务培训机会。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程序办法,建立统一规范的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前各县(市)区集中支付的操作程序存在较多不统一、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必须按照财政部和省厅关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模式。一是统一资金清算方式。确定代理银行作为清算主体,由代理银行直接向人行国库清算资金,减少资金清算环节。财政国库部门通过下达支付额度的方式控制财政资金的支付和清算。二是统一账户管理模式。按照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规定,零余额账户的清算程序是先由代理银行对支付业务垫付资金,每日终了再由代理银行向人行国库清算,结平各零余额账户的垫付资金,当日账户余额为零。目前,部分县(市)区还无法达到当日向人行清算资金,但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每日终了用事先存在代理银行的周转资金或专户资金结平零余额账户的垫付资金,次日再通过周转资金账户或专项资金账户与人行国库进行清算,补足原有资金。但不论如何操作,都应保证零余额账户的规范运行。三是统一配臵支付系统。目前,市县两级使用的支付系统是不同的。根据省厅的要求,应当逐步过渡至使用同一套系统,即方正公司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通过使用同一支付系统,促进各县(市)区的集中支付业务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拓展改革覆盖面。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应当全面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首先要坚持将财政专项资金归口国库部门统一管理,便于资金的统筹使用,有利于提高账户管理水平和资金运行效率,保证资金运行安全。这也是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先决条件。其次建议对财政专户实行账务、资金分离管理的模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卢氏、渑池等县采取的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有助于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权责制衡强化内部监督。当然这种模式也会带来科室间的协作配合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第三要将专项资金的拨付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可在代理银行设立专项资金零余额账户,由各业务科(股)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发资金拨付通知书,支付中心办理报账或资金拨付,每日终了,专项资金零余额账户与财政国库部门管理的相应专户进行资金清算,将账户余额冲为零。第四是下大力气控制财政专户数量。继续对现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实行同类资金合并开户、分账核算;同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慎重出台政策开设新的财政专户,尽可能将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便于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牢把资金安全关。资金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具体以每一个市、县,其机构编制、资金规模情况千差万别,具体的管理方式也会因地而异。但在确定和落实资金安全管理措施时,应当把握几个原则:一要体现出分权、制衡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操作流程的设臵实际上是资金动用权的分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合理设计资金审批、拨付流程,每个操作环节要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作用,绝不能出现某个环节权力过大,而又缺乏相应制约措施的情况。二要兼顾资金安全和管理效率两方面的需要。不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制订过于繁琐的操作程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违背了财政改革的初衷;当然,更不能为了提高资金流转速度,去简化操作流程,将牺牲资金安全作为代价。三要兼顾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控制措施。在制订安全措施时,容易出现只重视事中控制,忽视事前防范、事后监督的重要性。事前防范措施应当包括警示教育、人员培训、岗位设臵等;事中控制措施包括流程控制、审批制度、印鉴管理等;事后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三个环节对于资金安全都十分重要,应当给予同等重视,不可偏废。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财政国库信息化建设。随着财政国库管理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信息网络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工具。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开发既符合上级规定、又切合本地实际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不断提高财政国库部门的综合业务能力。一是继续完善集中支付网络系统。加大对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尽快实现人行国库、代理银行和财政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清算资金运行效率。二是积极推进财税库联网工作。目前人总行、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推行的财税库联网系统,由于各部门分头开展,工作进展缓慢。建议成立专门临时机构,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加快进度。三是完善非税收入监管系统。各县(市)区应当针对监管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尽快组织维护和培训,进一步挖掘系统潜力,从而充分发挥监管系统的作用。四是进一步扩展信息化应用范围,逐步试行网上银行拨款、机打支票、拨款凭证,不断提高财政国库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目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还是资金问题,建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市县级开展财政国库管理信息化建设,让基层的财政国库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五)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机构,抓好国库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财政国库机构和干部队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应当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下一步财政国库机构的发展方向是将财政国库机构和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整合起来,建立“大国库”机构。财政部已于2004年对国库司和国库支付中心两个机构进行了整合。实践证明,机构整合理顺了工作关系,优化了国库收付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改革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财政部要求各地要加强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建设,加快理顺国库管理机构和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予以整合。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充编制,增加人员。目前一些地方国库机构的印鉴管理不够规范,其主要原因是人手不足,建议各级财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为财政国库部门增加一些人手,从而细化部门内部管理,提高资金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财政国库管理和会计核算工具,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工作中的开创性。在培训方式上,应当注重培训效果,加大学历教育、脱产培训的比重,减少走形式、走过场的小型、短期培训,让干部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