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乡“三农”现状的调研报告
张子山乡政协
关于全乡“三农”现状的调研报告
(2009年9月15日)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了解我乡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张子山乡政协专门就“三农”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突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这个重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通过调研,结合我乡“三农”实际,在认真分析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专题调查报告。
一、近年来三农工作的主要成效
1、农民增收取得历史性突破。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14元,比去年增长514元,2009年将达到4800元,年增长保持+12%。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性扶持。自2001年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中央、省、市、乡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来扶持农业、反哺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负担逐年减轻。二是核桃富民战略效益明显。至2005年我乡实施核桃富民战略以来,近两年核桃栽植逐年增加,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到2008年全乡核桃总面积达14650亩,人均1.2亩,核桃总产量达 公斤,核桃总产值约 万元。三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初步建立、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业中介服务成效显著。新增劳务输出2310人次,新增劳务收入约230余万元。四是养殖业量效双增。全乡现有大型养殖场2个,养殖专业户32户,其中养猪1878,养牛1379,养鸡27273,养羊3235。
2、农林牧增效成果显著。首先,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到2008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4028亩,其中玉米7045.4亩,谷物282.5亩,其他杂粮4100.1亩。粮食总产达到403万斤,落实粮食直补款达49.098万元,;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粮食结构调整上扩大了玉米、谷物的种植面积,缩小了小杂粮的面积。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逐步形成。全面推行以南焉保护性耕作为典型辐射全乡,目前已有南焉、舍科两行政村实行了保护性耕作,全乡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800亩,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其次,林牧业有了长足发展。林业生产上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生态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林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资源总量不断扩张;林权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从2000年开始,乡政府紧紧抓住县政府实施核桃战略的良好机遇,一手抓好新栽核桃的规划,一手抓好老核桃园改造和核桃园的管护。2007年、2008年全乡高标准、高质量栽植优质核桃4800亩,另外对退耕还林地和未到期的核桃林进行补植补造,先后完成了熊熊山、付家焉、张子山、苏村园林绿化。三是畜牧业坚持发展与防疫并重的原则,扶持形成了付家焉、企业公司养猪厂为中心的万头养猪基地,姚家岭、椿树坪万头鸡养殖基地,森源林场特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实施了猪、牛、羊、鸡、狗免疫,免疫率达到100%。
3、建移民新村解决群众安居问题。2004年春季,在全乡房屋裂缝问题日渐凸现之时,新组建的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查,反复研究,认为因房屋裂缝已有很大一部分群众不得不举家搬迁或投靠亲友寻求居住安全,如不及时解决群众的安居问题,全乡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在请示县委同意支持,在金罗镇的协调配合下,慎重而果断地作出科学决策:决定对我乡矿区裂缝户进行整体移民搬迁,建设移民新村,从2004年起规划分三期实施移民工程,选址在交通便利的金罗镇北坡村和水峪村之间。一期、二期移民工程完工后,全乡将有800户危房户4000人的安居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三期工程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设计规模1000套,到时整个移民工程可解决1800余户10000余万人的居住问题,全乡绝大部分房屋裂缝户可走出矿区村庄。在此期间,乡党委政府千方百计解决临时住房或补偿部分房费安置严重危房户,切实做到群众过渡期有房住,有钱租房住,长远安居有盼头。
4、关注民生,倾心竭力解决群众移民后的诸多问题。针对群众移民后,面临新的就业和生活困难,乡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惠民利民保障措施,用足用活保障政策,对移民户60岁以上的人口全部享受低保,克服困难,对入住居民5至10年实行取暖补贴免费制,每户年均补贴取暖费1500元以上,同时与聚龙公司签订了住宅楼集中供热,解决移民新村供热问题,并由乡、村、企共同协商,优先移民户在企业就业,仅2007年,在企业安置劳动力145名,尽最大努力使移民户走出来,稳得住,真正能够安居乐业。为了移民新村能正常有序的运行,我们还组建了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目前共有工作人员9名,已全部进入移民新村进行村民入住前后的管理服务工作。现在一期移民新村正在正常有序的运行。
5、农村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为了保持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着重做好农民负担的监控、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维护、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管理等工作。严格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对涉农价格和收费实行“公示制”,对经营收费和服务性收费进行专项治理,对涉及农民负担方面的群众信访和举报做到及时接待、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健全并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乡14个行政村有13个行政村实行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95﹪的村实行了“两委”交叉任职。全乡普遍实行村账乡代理,按季进行结账记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村级三项资金由乡统一进行预算审批、集中统一审核拨付,村级债务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民增收面临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风险;错位的农村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延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农科知识欠缺以及农科信息的闭塞制约了农民增收的速度。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都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由重工轻农宏观政策导向的惯性作用而导致的农业资源流失及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三是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制约了农民增收的潜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四是因煤矿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致使土地无法耕种,并且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极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农村孩子上学问题加重了农民负担。自乡、村级学校合并以来,乡、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少数两三个村级学校只有两三名代教老师和十多名学生,绝大部分村级学校已经关闭。为了能给孩子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农村家长不得不在城里租房供孩子上学。首先,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在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每个农村孩子在城里一学期初中的费用约为1200元,上小学的费用约为900元,上幼儿园的费用约为700元;其次是租房费用,一般一间房一年费用为2100元,一间半房一年费用为3000元,一年水电费约为500元,取暖费约为1000元;再次,在家庭劳动力闲置不能务农的同时,日常开销比在村里增加约1500元,与村办学校相比较,农民一年增加约6000元开销,对于以务农为生的普通农村人来说,负担过于承重,甚至造成返贫。
3、农业增效后劲不足。农业生产上主要存在市场化生产不足,农业增产与增效矛盾突出。大宗农产品市场总量饱和,积压卖难;同时优质农产品明显市场供给不足。农业增产不增效、增量不增收现象比较普遍。现有农机具结构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机具技术档次低、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低、农机服务体系因设施、手段不健全服务功能差。林牧业增效潜力不大。全乡森林资源总量较少、林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木材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径材加工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畜牧良种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差。农业生产的产业特色不明显,基地建设滞后;各类农民经纪人和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少且作用不突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4、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些隐患依然存在。(1)农民负担方面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的收取使用同政策规定出入较大,资金大部分被村级占用,卡外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服务性收费不够规范且随意性较大;(2)农村土地承包方面侵害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少数村组随意调整或收回农户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随意违法截留土地流转收益、不尊重农民意愿违法强行征占用农户承包地在少数村组仍有发生;(3)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方面少数村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组织的建立不够民主、村务财务公开的时间不够及时、内容不够真实全面详细、重大村务财务事项的民主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4)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和适用,现有的制度没有完全执行到位,部分村组的财务结报和核算不够及时规范,村级收支普遍存在缺口,村级债务负担较重,个别村组干部存在着贪污、侵占、挪用、挥霍集体财物问题;(5)委托经营费偏低,群众反映强烈,目前,委托经营费执行标准是:按企业核定产量年销售收入的8%收取,我乡现有16对煤矿,2004年县核定产量总数106万吨,低硫作价400元/吨,高硫作价150元/吨,而现在煤炭价格一路攀升,全乡16对煤矿现设计生产能力为372万吨,为当初核定产量的3.5倍,当前煤炭资源的开采日渐加速,相应的服务年限缩短,而煤矿企业的委托经营费没有增加,对此群众反映强烈;(6)裂缝户原房屋赔偿标准偏低。目前执行的赔偿标准是2004年县政府会议纪要规定的,标准是平房400元/m2,砖窑350元/m2,土窑住人250元/m2,土窑不住人150元/m2。而普通城市拆迁的标准为 明显高于我乡,致使裂缝户对赔偿标准怨声载道。(7)因煤矿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致使土地无法耕种,并且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利益得到极大损害,致使农民一肚子怨气。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涉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在乡村两级政府全面掌握全乡专业技术人员的前提下,报请县委、政府批准,将村级涉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纳入年内重要议事日程,预算培训经费,确立培训人选,选择培训地点,实施选派部分骨干人员赴省市等农林牧业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提高他们以现代化模式服务三农的技能,并以他们为基点,带动全乡专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大提高,以此解决由于农科信息闭塞、农业科技水平低下造成农业发展减缓的问题。
二是加强市场调研。形成以乡政府为主导、村委班子为核心、优秀农民企业家、个体经营户参与的市场调研组,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着重了解本村农副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调整和扼制超出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引导和帮助农民寻找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鼓励农民尝试市场需求较大的新型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加工,并适当予以经济补贴和政策倾斜,提高农民搞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重申企业帮扶农民的政策。随着移民并村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外出务工人员、跟随子女外出读书人员、农村留守人员生存生活困难程度加剧,建议县委、政府从煤矿、企业委托经营费中切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这些人群的生活补贴。
四是重点突出的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双筹”资金、土地承包金、租赁金等被村级占用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全面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势在必行。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监管力度,充分调动乡人大、政协等同级部门参与财务监管的积极性,吸收群众参与监管,全面推行集体资产和村务财务的公开制度,全面推行重大资金和专项资金的群众性决策制度。
五是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建设。有两点建议:一方面是针对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房屋裂缝、土地塌陷的补偿问题,建议由乡级政府协调,县级政府参与,煤矿老板出资,按年度、按地段、按时价重新审定补偿标准;另一方是由于农村子女上学难、赴城区、大乡镇上学而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建议县委、政府在优化学校布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点,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物质奖励和政策支持,保证乡村教学软硬件与城区学校均衡协调。
第二篇:邮政服务三农现状调研报告
邮政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近几年来,邮政加大了服务“三农”工作力度。邮政具有网络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信誉,在服务“三农”方面大有可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资料,结合**县新农村的建设和邮政行业优势以及产品特点,就“充分利用和整合邮政企业资源,拓展邮政服务领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开展
市场调研。
一、**县农村经济情况调查
**县共有8个乡镇,82个行政村,224个自然屯,全县有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农村劳动5.65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9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0亩。
二、邮政服务“三农”的优势与条件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目前邮政企业拥有完善的仓储、运输、和完善的资金结算制度,邮政服务网点遍布城乡,贴近农村,方便农户,是一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局本着“政府满意、农民受益”的原则,在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网点和人员优势,积极参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邮政服务的基础建设,在服务“三农”方面已具备以下明显优势。
1、百年邮政所独有的品牌和信誉优势,邮政部门具有销售与配送一体化的经营策略,通过长期的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工作,邮政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2、邮政部门具有独特的网点、网络优势。目前全县共有邮政营业网点11处,以建立邮政三农服务站68处,邮政投递服务覆盖全县所有的村屯,邮政服务的触角已深入到千家万户。
3、邮政履行的通商、通政、通民的职能。通过提供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报刊杂志的订阅、投递服务,为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抢抓致富信息、购买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推销农业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
4、邮政部门具有人员优势。现有的农村营业网点的营业投递人员大多是农村土生土长,同时我局建立三农服务站人员都是当地有威望的人员,和村领导干部,他们能够准确了解农村现状和当地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每天都农民直接接触。邮政部门可以最大限度的了解农民的心声,满足农民的需要。
5、邮政部门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将依托现有的运输、投递和营业网络,网络运行和管理更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可以有效减少农资营销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将农资产品配送到乡下各支局,减少农民运输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与个体经销商渠道相比,我们在产品质量、价格和信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当前邮政服务“三农”的主要工作举措
1、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相关业务的宣传推动,进一步做好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工作,重点宣传储蓄业务,商易通自动转账宣传、代理保险的宣传,对区域内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上门服务。各支局做好代发粮食直补资金业务,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开展邮政储蓄代发养老金。同时,加大邮政绿卡业务的宣传,提高绿卡的使用率。充分利用邮政储蓄网络优势拓展业务种类,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个人金融服务。与区域内各中小企业联系,利用邮政储蓄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加大中小企业的推广力度,推动代发工资业务,根据农村地区企业不同情况制订金融业务服务方案,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支撑保障。农村地区邮政储蓄网点适当增加台席,缓解农村集市日业务猛增的现象,减少用户等候时间。
2、进一步利用自身网络和品牌优势做好邮政物流配送。根据季节备好各类农资产品,严把进货质量关,将质优价廉的种子、化肥,以及洗涤日化、酒水商品等配送下乡,缩短农村流通环节,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针对农民缺乏农业知识的现状,我局聘请一名有一定威望的农艺师1人,定期深入到支局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同时深入到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解答疑难问题。把优质高效的农资产品、快速配送到各支局,让农民能使用上优质高效的产品。
3、进一步发挥农村支局业务功能,强化农村邮政支局的服务功能。制订、落实支局工作考核办法,保证邮件报刊的投递深度和投递质量,根据农业产业特点推介种养殖科技信息类报刊,代收货款等便民服务。
4、以数据库商函为重点宣传函件业务,重点推介数据库商函、邮资封片和邮政贺卡业务。不断扩大社会对函件业务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数据库商函业务。针对农村中小企业和特色种植、养殖,通过函件业务将产品信息进行发布,起到农产品外销的龙头作用,为企业拓展市场,寻找客户提供业务支撑。
5、继续做好速递业务宣传,重点做好国际速递的宣传工作,对重点村屯进行重点营销,开展上门公关营销的方式,突出邮政品牌优势、网络优势,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迅速、准确便捷的速递业务服
务。
6、结合报刊大收订工作,做好宣传,通过免费向用户提供报刊目录、业务宣传单及上门服务等方式,重点宣传适合农村群体阅读的报刊,根据各村种植、养殖种类,重点推介农业信息类报刊,推动农业科技化建设,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提供科技信息,提高邮政报刊发行知名度。
7、我局以关注民生、服务发展,为载体、通过发放服务
意见函,调查了解广大群众对邮政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继续做好中小企业走访调查活动,通过走访了解客户需求,推介邮政业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邮政网络为载体,以优质、高效、快捷服务为手段,以促进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发挥邮政行业优势,不断增强邮政行业在促进“三农”工作中的作用,有力推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三农调研报告
三农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西南的农村孩子,我真正知道农村和城镇的巨大差距。这一次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我的家乡重庆市开展了“关注民生,服务三农的”调研活动。
我对三农的了解是这样的,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近些年国家对“三农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毕竟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三农问题任然存在。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延续中央和政府对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在2003年,中国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二是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承诺推出给农民减负具体方案;三是取消农业税,在2005年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经过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05年中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4.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通过本次调研,我再一次了解到三农问题,同时也看见了这几年农村发生的变化,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农村越来越好。
姓名:刘 浩
班级:交通10—班
学号:15
第四篇:“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供,或按经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给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农药等的外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4月6日
第五篇:“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 1
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供,或按经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
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给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农药等的外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