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
**村“三农”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农”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以**镇**村为重点调研对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村双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产、文教线)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村地处**镇西部,与北白象相接,南面紧靠104国道线,东临柳白公路,新104国道穿村北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镇的一个经济较强村。2004年,获“平安千村”五星级村,2005年获“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
(一)经济发展好
该村村域面积3.89公顷,水田面积330亩,全村现有人口1530人,345户,外来人口1730人,党员36人。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主要来源房产出租、土地出让补偿费等),现有集体资金53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000万元。村内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村民从事二产的有200多户,主要是办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资企业;从事一产的20余户,从事三产的40户,在外经商120多户。贫困户20户(其中7户为低保);富裕户50户,家庭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
**村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村双委班子,有一个富于战斗力的党支部,有一支勤、肯奉献的党员队伍。近两届班子上马以来,一扫1997年因征地问题引起的村民与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团结的风气,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每项都能得到党员、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组推荐一人组成。村帐管理清楚,重大问题决策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决定。
(三)人居环境好
一是绿洲景观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两个小岛和一个半岛像绿珠一样洒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称,因为当时人们为了给农田增肥,都抢着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净。后来逐渐引进了化肥和农药,河泥没人要了,加上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种污染,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越来越脏。但那时村里没有多少集体资金,就一直没有对河道进行整治。经过几年的积累,村里的资金雄厚了。2004年2月,**村联合蟾西村投入18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将清出来的河泥倒在三个岛上进行绿化。随后该村又投入120多万元开始河道驳坎,并建置青石栏杆,2005年又投资68万元新建几个小岛的拱桥和九曲桥。为把蟾河建设成水上公园,目前小岛的绿化也提上了日程。
二是公共设施建设。该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综合菜市场,大大改变了露天路头菜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投资2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健乐园,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和绿化园地。投资300万元将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投资168万元建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办公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的15层**大厦,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体所有的三产用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兴办酒店和商场,每年可为集体创造150万元的租金收入。
三是社会治安管理。投入资金30万元安装监控设施,架置探头24个,通过电子监控将村里交通要道一览无遗。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泵,成立义务消防队。另外,调解、禁毒、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外来人员在册登记,进行分类管理,分ABC三类,对14名C类无固定居所、无经济来源、无就业单位的外来人员,由护村队骨干为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经常督查。
(四)历史文脉长
**村地处蟾河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有人称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现坐落在**村的蟾河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义塾的形式诞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领域获得显著成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施立明、设计制造填补我国液压起重机空白的机械部长江起重机厂总工程师施云权、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一批离退休干部、为振兴乐清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种祠堂田的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该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国初期均能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型人才。至今该村也采取了入学资金奖励政策、村民订报补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学和乐清中学的,均奖励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3000元;村民订报纸的,村里补助100元。
从整体来看,**村作为**镇这一经济强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以及初步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经形成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1999年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1999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村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比周边的村发展得快些,村民相对富些,人才出的多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因就是蟾河堡小学的义务教育制为全村培养知识人才的作用,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文脉就在于百年校龄的蟾河堡小学。
但是,蟾河堡小学这所曾经为该村培养了许多人才的百年老校,如今校舍破旧,规模不上档次,校祠合一更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教育设施的落后与该村发达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村民把子女送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百年老校的发展在该村经济的飞速进步中却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另外,蟾河堡人口密度大,周边交通干道多,小学生的外出上学势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蟾河堡小学的扩建工程不能在该村落实,不但对安全影响较大,且百年文脉也会从此断层。
蟾河堡“诗礼世家”、“革命老区”是构成**村施姓望族的基础,蟾河堡素以施氏书香门第名闻遐迩,涌现出施元孚等有造诣的文人。现今**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66人,仅占全村人口10;而高中485人,初中320人,小学332人,占了74,文盲227人,也占了15的比例。由此可见,**村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前景令人堪忧,这一现状不仅与祖辈的人文精神有一定距离,而且知识结构和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虽然村民对“文明百村行动”完全拥护,但一些村干部对在“文明百村行动”中要加强文明素质建设认识不足,重硬件建设、重实物工程,轻文化传承、轻素质提高。认为文明素质提高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中,措施和力度缺乏。该村虽有上规模档次的健身场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但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组织和引导,良好的文化、体育学习风尚未形成。
三、建议与要求
**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如何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何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拓展和深化“文明百村行动”等等问题,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村开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普遍共性。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力对经济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文明素质建设忽视和文脉断层的现象也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繁荣难以延续。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内涵,强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村要从该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教育为百年大计的思想,提高村民的觉悟和认识,动员多方力量尽快解决蟾河堡小学的新校舍的征地问题,使百年老校焕发新的光彩,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文明素质工程在农村的开展迫在眉睫,对农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也应成为农民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村一级,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村里的能人志士、文体骨干、技术骨干的作用,以组织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协会等形式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村里要有领导分管,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各类活动。如蟾河堡小学还有家长学校,村里可把村民学校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活动。对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活动开展的好的村,市、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近几年坚持开展的“文明百村行动”、“双建设双整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旧村改造和几类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如农村图书室建设,普遍存在图书较少、种类不多、流失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好等问题,需要每年加大投入,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要改进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要定标准、树典型,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开通了解民情、集聚民意、催生民力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部门对农村建设的办事效率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如**村的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现在只落实9亩,因有9亩是农保地,8年之久仍未返回,须抓紧时间落实;**大厦容积率太小问题,建议提升容积率,向空中要地,城市里的建筑容积率3—4.5的也不少;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的验收也应由有关部门配合,马上进行整改。
(三)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全面提高村容环境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以改厕、改水、改路、改善环境质量和旧村改造“五改”为重点的“文明百村行动”,狠抓农村生活环境、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针对**村的特点和现状,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治理:做好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品位;以河道驳坎和绿洲工程为契机,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整理乱拉线现象;将卫生制度化管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清除“牛皮癣”;村庄的庭园绿化已成规模,但道路两旁缺乏公共绿化,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
市“三农”调研组第五组
2006年2月9日
《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某乡村三农调研报告。Fki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1999年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1999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村没有优越的地理
第二篇: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农”工作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以**镇**村为重点调研对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村双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产、文教线)座谈会,进村入户等
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村地处**镇西部,与北白象相接,南面紧靠104国道线,东临柳白公路,新104国道穿村北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镇的一个经济较强村。2004年,获“平安千村”五星级村,2005年获“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
(一)经济发展好
该村村域面积3.89公顷,水田面积330亩,全村现有人口1530人,345户,外来人口1730人,党员36人。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主要来源房产出租、土地出让补偿费等),现有集体资金53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000万元。村内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村民从事二产的有200多户,主要是办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资企业;从事一产的20余户,从事三产的40户,在外经商120多户。贫困户20户(其中7户为低保);富裕户50户,家庭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
**村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村双委班子,有一个富于战斗力的党支部,有一支勤工作、肯奉献的党员队伍。近两届班子上马以来,一扫1997年因征地问题引起的村民与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团结的风气,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每项工作都能得到党员、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组推荐一人组成。村帐管理清楚,重大问题决策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决定。
(三)人居环境好
一是绿洲景观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两个小岛和一个半岛像绿珠一样洒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称,因为当时人们为了给农田增肥,都抢着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净。后来逐渐引进了化肥和农药,河泥没人要了,加上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种污染,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越来越脏。但那时村里没有多少集体资金,就一直没有对河道进行整治。经过几年的积累,村里的资金雄厚了。2004年2月,**村联合蟾西村投入18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将清出来的河泥倒在三个岛上进行绿化。随后该村又投入120多万元开始河道驳坎,并建置青石栏杆,2005年又投资68万元新建几个小岛的拱桥和九曲桥。为把蟾河建设成水上公园,目前小岛的绿化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二是公共设施建设。该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综合菜市场,大大改变了露天路头菜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投资2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健乐园,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和绿化园地。投资300万元将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投资168万元建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办公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的15层**大厦,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体所有的三产用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兴办酒店和商场,每年可为集体创造150万元的租金收入。
三是社会治安管理。投入资金30万元安装监控设施,架置探头24个,通过电子监控将村里交通要道一览无遗。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泵,成立义务消防队。另外,调解工作、禁毒工作、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外来人员在册登记,进行分类管理,分ABC三类,对14名C类无固定居所、无经济来源、无就业单位的外来人员,由护村队骨干为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经常督查。
(四)历史文脉长
**村地处蟾河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有人称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现坐落在**村的蟾河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义塾的形式诞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领域获得显著成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施立明、设计制造填补我国液压起重机空白的机械部长江起重机厂总工程师施云权、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一批离退休干部、为振兴乐清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种祠堂田的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该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国初期均能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型人才。至今该村也采取了入学资金奖励政策、村民订报补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学和乐清中学的,均奖励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3000元;村民订报纸的,村里补助100元。
从整体来看,**村作为**镇这一经济强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以及初步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经形成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遭遇瓶颈
1、村庄规划是1999年编制的,该修编而未修编。一般村庄规划是5年就要修编的,况且1999年做的规划没有数字化,现在使用不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划也早不适应了。(去年白石镇岐元村就是因为规划未修编而失去了一次申报土地指标的机会。)
2、蟾河堡小学选
址问题。由于校网调整,该校与**镇第五小学(地处西宋村)合并,现因校址的征地问题未落实,新校扩建工程遇到困难,校址尚未确定。
3、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由于“农保”的问题,尚有9亩未能落实。
4、**大厦容积率过小问题。原建筑容积率是2.67,只安置了72套。土地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阻碍了旧村改造的进程。
5、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未能及时验收,还有部分补助资金未到位。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村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什么能在近一个世纪一直比周边的村发展得快些,村民相对富些,人才出的多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因就是蟾河堡小学的义务教育制为全村培养知识人才的作用,是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文脉就在于百年校龄的蟾河堡小学。
但是,蟾河堡小学这所曾经为该村培养了许多人才的百年老校,如今校舍破旧,规模不上档次,校祠合一更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村级小学,教育设施的落后与该村发达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许多村民把子女送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百年老校的发展在该村经济的飞速进步中却后劲不足,举步维艰。另外,蟾河堡人口密度大,周边交通干道多,小学生的外出上学势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蟾河堡小学的扩建工程不能在该村落实,不但对安全影响较大,且百年文脉也会从此断层。
蟾河堡“诗礼世家”、“革命老区”是构成**村施姓望族的基础,蟾河堡素以施氏书香门第名闻遐迩,涌现出施元孚等有造诣的文人。现今**村村民的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166人,仅占全村人口10;而高中485人,初中320人,小学332人,占了74,文盲227人,也占了15的比例。由此可见,**村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前景令人堪忧,这一现状不仅与祖辈的人文精神有一定距离,而且知识结构和技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素质建设被忽视。
虽然村民对“文明百村行动”完全拥护,但一些村干部对在“文明百村行动”中要加强文明素质建设认识不足,重硬件建设、重实物工程,轻文化传承、轻素质提高。认为文明素质提高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该村虽有上规模档次的健身场所、图书室、活动中心等,但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缺乏组织和引导,良好的文化、体育学习风尚未形成。
三、建议与要求
**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如何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如何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何拓展和深化“文明百村行动”等等问题,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村开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建设中具有普遍共性。一方面,它的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力对经济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文明素质建设忽视和文脉断层的现象也告诫我们,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明素质的提高,经济繁荣难以延续。为此,我们建议:
(一)注重内涵,强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一是延续历史文脉,强调村庄的人文因素。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对农村的文化亮点、历史文脉进行重点梳理和强调,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新农村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重点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村要从该村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教育为百年大计的思想,提高村民的觉悟和认识,动员多方力量尽快解决蟾河堡小学的新校舍的征地问题,使百年老校焕发新的光彩,使建设人文村庄成为全村的共识,凸显村庄的人文亮点。
二是主动组织协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文明素质工程在农村的开展迫在眉睫,对农民的文明素质培训也应成为农民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村一级,要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村里的能人志士、文体骨干、技术骨干的作用,以组织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协会等形式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村里要有领导分管,为他们活动提供场所,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各类活动。如蟾河堡小学还有家长学校,村里可把村民学校与家长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活动。对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活动开展的好的村,市、镇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强化活动载体,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要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近几年坚持开展的“文明百村行动”、“双建设双整治”、“双百结对共建文明”、旧村改造和几类特色示范村的创建等活动,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如农村图书室建设,普遍存在图书较少、种类不多、流失损坏严重、管理不善、利用不好等问题,需要每年加大投入,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固定。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进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领导、政府主持、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要定标准、树典型,构建社会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开通了解民情、集聚民意、催生民力的“绿色通道”,从而提高部门对农村建设的办事效率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这不仅是基层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服务能力的考验。如**村的道路征用返回地指标未落实问题,一共返回指标18亩,现在只落实9亩,因有9亩是农保地,8年之久仍未返回,须抓紧时间落实;**大厦容积率太小问题,建议提升容积率,向空中要地,城市里的建筑容积率3—4.5的也不少;河道驳坎工程骏工后的验收工作也应由有关部门配合,马上进行整改。
(三)突出特点,把握重点,全面提高村容环境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施以改厕、改水、改路、改善环境质量和旧村改造“五改”为工作重点的“文明百村行动”,狠抓农村生活环境、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针对**村的特点和现状,要从以下几方面狠抓治理:做好村庄规划,提升村庄品位;以河道驳坎和绿洲工程为契机,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整理乱拉线现象;将卫生制度化管理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实行门前“三包”,清除“牛皮癣”;村庄的庭园绿化已成规模,但道路两旁缺乏公共绿化,要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的生态环境。
市“三农”工作调研组第五组
2006年2月9日
《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第三篇: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某乡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村“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农”工作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我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以**镇**村为重点调研对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内容为重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村双委、村民各界人士(一二三产、文教线)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村地处**镇西部,与北白象相接,南面紧靠104国道线,东临柳白公路,新104国道穿村北而过,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是**镇的一个经济较强村。2004年,获“平安千村”五星级村,2005年获“文明百村行动”一等奖。
(一)经济发展好
该村村域面积3.89公顷,水田面积330亩,全村现有人口1530人,345户,外来人口1730人,党员36人。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主要来源房产出租、土地出让补偿费等),现有集体资金53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3000万元。村内股份合作企业20多家(其中出口创汇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村民从事二产的有200多户,主要是办家庭作坊和一些合资企业;从事一产的20余户,从事三产的40户,在外经商120多户。贫困户20户(其中7户为低保);富裕户50户,家庭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占全村的15以上。
(二)民主管理好
**村有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村双委班子,有一个富于战斗力的党支部,有一支勤工作、肯奉献的党员队伍。近两届班子上马以来,一扫1997年因征地问题引起的村民与干部矛盾、原班子不团结的风气,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每项工作都能得到党员、干部、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代表54人,由全村分成20人一组推荐一人组成。村帐管理清楚,重大问题决策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决定。
(三)人居环境好
一是绿洲景观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前蟾河水非常清澈,两个小岛和一个半岛像绿珠一样洒落在水面上,素以“蟾河八景”著称,因为当时人们为了给农田增肥,都抢着挑河泥,河底被挑得一干二净。后来逐渐引进了化肥和农药,河泥没人要了,加上村民随意丢弃的垃圾和附近水域的各种污染,河道淤积严重,河水越来越脏。但那时村里没有多少集体资金,就一直没有对河道进行整治。经过几年的积累,村里的资金雄厚了。2004年2月,**村联合蟾西村投入18万元,对河道进行清淤,将清出来的河泥倒在三个岛上进行绿化。随后该村又投入120多万元开始河道驳坎,并建置青石栏杆,2005年又投资68万元新建几个小岛的拱桥和九曲桥。为把蟾河建设成水上公园,目前小岛的绿化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二是公共设施建设。该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面积1300平方米的**村综合菜市场,大大改变了露天路头菜市场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投资20多万元,建成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健乐园,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械和绿化园地。投资300万元将全村1500米道路全部铺上水泥路。投资168万元建造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办公大楼。即将开工建设的15层**大厦,总面积2万平方米,住宅72套,村集体所有的三产用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将兴办酒店和商场,每年可为集体创造150万元的租金收入。
三是社会治安管理。投入资金30万元安装监控设施,架置探头24个,通过电子监控将村里交通要道一览无遗。投入资金20余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泵,成立义务消防队。另外,调解工作、禁毒工作、外口管理都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外来人员在册登记,进行分类管理,分ABC三类,对14名C类无固定居所、无经济来源、无就业单位的外来人员,由护村队骨干为责任人进行重点管理,经常督查。
(四)历史文脉长
**村地处蟾河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有人称其村出了“一斗芝麻官”。现坐落在**村的蟾河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早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以义塾的形式诞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有在科技领域获得显著成果的中科院学部委员施立明、设计制造填补我国液压起重机空白的机械部长江起重机厂总工程师施云权、当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一批离退休干部、为振兴乐清起重要作用的领导干部等等。早年校祠合一,推行种祠堂田的免费教育政策,使得该村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之其他村普遍高一些,建国初期均能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型人才。至今该村也采取了入学资金奖励政策、村民订报补助政策等。凡考上大学和乐清中学的,均奖励1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奖励3000元;村民订报纸的,村里补助100元。
从整体来看,**村作为**镇这一经济强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以及初步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经形成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
第四篇:三农工作调研
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富民强村
——镇“三农”工作调研
根据区有关通知要求,近日,我镇对“三农”工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保障,不断健全“三农”工作体系。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特点,及时调整充实由镇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并积极制定便仓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把农业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列入村目标考核,与考核奖金挂钩。
(二)创新思路,着力推进“三农”机制改革。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我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完善我镇“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规范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流转办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思路,成立了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截止目前,通过中心服务,全镇累计流转土地11761亩,形成农业规模经营面积9502.5亩。另为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镇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新模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全镇已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4个。不断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是村级财务管理不断规范。我镇于2001年推行村账镇代记,并于2004年全面推行村级电算化管理。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通过多措并举,村级财务已规范运行。目前,已有8个村通过市、区验收达财务合格村。
三是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工作中一个全新的课题,正在被广大干群所接受,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稳妥的理赔,更使农业保险工作深入人心。2008年,农作物参保面积达40419.8亩,能繁母猪1436头,参保率达95%以上。
四是村企结对共建不断深化。为了使企业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我镇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泛开展了企业与当地村(居)结对活动。2008年,启动企业帮扶全镇薄弱村(居)共建项目,至2008年底就有4个村居,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预计今年所有村(居)村集体收入都可达到20万元以上,从而摘掉薄弱村的帽子。
五是其它各项事业深入推进。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镇村联动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 ;千方百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历
年来合作医疗参保率过98%;扎实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放心店”工程,农村便利店覆盖率达到80%,农村放心店覆盖面达到100%。
(三)突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始终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壮大市场主体,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镇千方百计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使其成为带动一方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我镇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今年新发展1家。涉及了农副产品加工、蔬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安臵当地劳动力600多人,为农民增收900多万元,真正带动了一方致富。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努力探索“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体系。至目前我镇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今年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并且新申报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新申报区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家。同时,着力提升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功能,并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
(四)以点带面,全面加快高效农业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大力发挥加强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地处金陈村,总面积约1300亩,主要产业有西瓜、食用菌、大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作物。
通过近二年的建设园区已初具形象和规模,供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并以此带动各村(居)高效农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效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拟形成村村有典型、户户有增效的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关键,强化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是基础,完善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是保障。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依旧长期存在,清醒的认识到所面临得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条件改善不明显。
二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创收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四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村稳定和谐面临压力
三、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镇”战略,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富民强村渠道。充分发挥便仓镇独特优势,全力发展农村新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持续增长,生活宽裕殷实。一是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我镇是农业型乡镇,农业是我镇主导产业,我们继续发扬传统,推动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便仓城镇化带动辐射作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开辟出更多适合农民就地就业的岗位。三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强化政府相应的帮扶责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重点做好镇内集体经济欠发达村的转化工作。发挥各村的比较优势。四是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指导,通过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动力市场交流平台,调整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民转岗就业。
(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重点问题。着眼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普惠均衡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大民生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巩固农村低保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全覆盖;继续深化农村居家养老和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农民门诊住院的受惠水平。加大农村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健康档案,确保农民健康工程的有效推进。四是强化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保持农村社会安定有序。继续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促进便仓和谐发展。
(三)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创新是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体制机制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土地向种田能力、规模大户集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好地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形成建设合力。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规范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
二OO九年十一月
第五篇:长乐镇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长乐镇“三农”工作调研报告
王相辉
平度市长乐镇位于青岛平度市西北部25公里处,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人口3.1万。该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理念总揽全局,抢抓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青岛加快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等重大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打造特色产业新增长点、税源经济新支撑点、品牌培育新制高点、民生工程新突破点,和谐稳定新着力点,民生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不断提升。我们深入农村,主要对上中下游3个梯队的3个代表性村庄河王、河刘、祝哥庄进行了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1900份,收回1780份,收回率占94%,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现阐述如下。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加快农业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2、突出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9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改善镇村环境。农民群众希望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农村“三大堆”和垃圾围村问题。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5、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6、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7、创建文明村,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村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8、加强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户希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 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长乐镇的基本做法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密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坚持“落实、创新、突破”工作基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具体工作中注重生财、保障生存、改善生活、强化生机,“生”字当头,保障民生的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四
生”机制构筑保障民生“幸福工程”。
(一)注重生财,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1、抓好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强化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企业招商、特色招商等新理念,发挥村级招商的长处,加强了对村级招商的指导和服务,指导村级招商扬长避短,增强针对性,力避盲目性,经常给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发放“明白纸”,讲解产业政策。加强了与“长乐籍”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充分利用长乐的人脉,通过感情交流、乡土文化,吸引长乐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利用村级闲置厂房、设施、“四荒”资源、名优产品等,采用租赁、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项目。利用长乐地处环渤海和环青岛经济圈黄金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利用互联网、招商报刊、灯墙广告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宣传推介长乐,打造区域性和谐招商品牌。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建成过亿元的大项目已有3个,分别是雅坤陶瓷、润隆石材和嘉盈建材。
2、鼓励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以奖代补、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投资,扩大小城镇规模,为民营业户提供贷款、担保、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经商。目前,镇商业街已经拥有各类民营业户200家,从业人员600人。今年以来,新增民营业户23家,其中预计年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12家,同比增长26%。
3、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农业。建立三农服务网络,在15个中心村建立“三农绿色服务站”,健全完善冬枣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加强与莱阳农学院等“农”字号高等院校的联系,进一步延长冬枣的储藏期,打造“长乐冬枣常吃长乐”的新品牌。目前已建成冬枣种植园3000亩,去年枣农户均增加收入1.8万元。新发展畜禽养殖大户160家,户均增收8500元。
(二)保障生存,让老百姓共享新农村发展成果
1、强化小城镇建设。按照群众急需、实效实惠、科学可行的原则,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按照“以北淄阳河为轴线,三点布局,向中心集中”的空间发展格局,逐年安排一批小城镇建设项目。抓住主汛期到来之前的有利时机,本重点实施的北淄阳河中学桥东浆砌绿化、北淄阳河东升桥拦水坝等7项工程正在推进。优先实施关系民生的项目,主要做好“路、桥、水、河”四篇文章,近年来主要实施了八大工程,即投资160万元,实施了北淄阳河镇驻地河段的游园工程;投资100万元,实施了新世纪公园工程;投资80万元,实施了长青路、长顺路亮化工程;争取资金投资350万元实施了泽灰路长乐段硬化工程;投资60万元,实施了镇驻地市场路硬化工程;投资60万元,实施了卢家大桥、东高家大桥建设整修工程。
2、强化新农村建设。按照“村村有改观、户户有改变、人人有改善”的要求,围绕街道硬化、街道整修、村庄亮化和绿化等方面,已经完成建设项目58项,其中街道硬化6项、街道整修23项、村庄亮化3项、村庄绿化5项、秸秆汽化1项、村委办公室改造5项、纯净水项目4项、老年人门球场项目5项、残疾人住房改造建设项目6项。目前12个农业设施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分别是东水西调一期,陈家庄漫水桥,前吴家拦河坝,东辛旺漫水桥整修,河王桥至三城路桥河道整理,唐家、东辛旺、卢家、王家村、南韩、前吴、东高家村的农灌设施改造;2个村集中饮用纯净水项目完成。分别是王西、苗家村;3个村街道整修硬化项目完成。分别是东升、胡家庄、棣家疃。
3、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慈善捐助、困难户帮扶等各项扶持弱势群体的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在农村施行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发动、组织带动、制度联动、服务促动,全镇参合户数达8227户,参合人数达到25866人,参合率达100%。徐王村的徐秋芳老人做心脏搭桥手术花去5万多元,镇新型医疗合作社和慈善机构为他送去报销款和各项捐助2.1万元,老人热泪盈眶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三)改善生活,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1、强化信访安全。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民事纠纷,充分发挥“四位一体”调处中心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保证信访安全。整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量,建立镇村信访互动网络,落实信访责任制,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坚持定期排查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主要领导接访日制度和分口负责化解纠纷的有效做法,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我们实现了无新生方案因素的目标,老信访息访率近四成2、强化危险群体和场所安全。加强对危险群体的管理,保证人员安全。抓好以企业安全生产、接送学生车辆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从严整治、常抓不懈的工作方针,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镇政府与村庄、企业、工作队、部门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对因工作失职导致安全事故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对危险场所的监管,保证场所安全。集中抓好学校、工业园、网吧、餐饮娱乐等重点治安场所的整治,保持高压态势,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对矿区炸药、村庄鞭炮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的管理。炸药和危险化学品存放使用要定专人、定专库、定规程,取缔鞭炮黑作坊。
(四)强化生机,积极探索村级规范化管理的新机制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立足建设精干高效的村级组织和农村干部队伍,选准配强以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两委”班子,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抽调22名骨干机关干部,组建工作队,实行领导帮包责任制,集中对后进村进行重点治理整顿,收到良好效果,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有23个村党支部被评为市镇先进党支部,3个后进村得到有效治理、积极转化。卢家、中辛旺2个村一跃成为先进村庄。
2、努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通过“双推双选”,民主竞聘等有效的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农村民主化进程。今年以来,全镇共选拔了11名年富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经济能人充实到了村级支部班子中来,其中2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为村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强化了从经济型人才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后备干部的力度,今年以来已经共从农村和各行各业选拔各类经济型人才56名,充实到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通过外出参观学习、脱产培训、挂职锻炼、向企业输入等形式,培养各类人才500余人次。
3、抓好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级事务决策听证制度、村级财务审接制度、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工作责任与结果公示制度等有关制度的落实,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走出一条民主化、科学化管理的健康路子。今年以来村级集体组织非生产性开支同比下降26%,招待费为零。反映村干部政务问题和村级集体问题的信访为零。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村广播、标语横幅等手段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要加大对各办事处的工作指导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 合、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3、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
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 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 足,又要加快村级商贸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 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 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 径。
4、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势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5、抓好新村镇规划建设。要搞好城市主干路两侧、高速路两侧和项目规划区周围村、重点村、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编制,发展强村、中心村,推进村居楼房化。强化 政府服务功能,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 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乡村道路的改造和管护,继续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
6、建立农民新保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站、农村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7、培养造就新农民。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和劳务中介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
8、弘扬农村新风尚。要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一是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 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 神文化生活。
作者系山东平度市长乐镇党政办王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