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2011年工作要点(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6: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2011年工作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2011年工作要点》。

第一篇: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2011年工作要点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中心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学习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1-2020年)》有关精神,坚持“巩固完善、积极发展、以用促建、共建共享”的方针,抢抓机遇,改革创新,重点推进,进一步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教育政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争取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和中心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促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1、围绕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2、参与研究、制订全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3、开展全省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编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2011年度发展状况白皮书,为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和依据。

4、配合省教育厅做好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实验校的试点工作。

二、推进和完善全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5、增强e21网站服务功能,推进e21教育新闻、学科网群等网站的改版,对课题管理、论文评审等管理平台进行升级。

6、对网络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提高技术环境的支撑能力。对互联网公网出口带宽进行扩容,对IDC机房基础运行环境进行设备更新,对教育厅局域网进行改造,提高网络环境和设备的支撑能力,保障各种网络应用顺利开展。继续加强对大型网络应用平台运维技术的探索和实践,提高网络运维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7、积极推进厅市共建项目“宜昌市教育公共管理平台”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全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共建共享模式。

8、成立e21网站联盟,建设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9、积极开展与基础运营商的广泛合作,顺应三网融合、三屏融合趋势,学习和引进新技术,开发基于3G的教育信息服务业务。

10、研究和推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组织相关软硬件品牌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宣传活动,组织典型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和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示范推广活动,推动省市县联动管理系统的部署,对市县区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规范、指导。

三、围绕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努力做好网络技术服务

11、配合省招办做好2011年高招信息发布、网上答疑、现场咨询等工作,保障招生网络通畅及信息安全。精心策划和实施好《高校招生》杂志及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运维工作。

12、继续推进全省高中课改网络化管理。完善高中课改各个子系统,强化数据管理分析功能,优化各教育管理部门权限配置。

13、配合省校安办做好“湖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题网站”以及湖北省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14、办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专题网站,充分发挥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试点推广网络联校模式,初步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网络教研平台。

四、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全省教育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15、配合厅办全面提升厅机关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服务、管理和宣传功能,加强省教育厅政务网站建设和维护,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力度。

16、协助厅办升级OA系统。做好功能需求调研、平台采购等相关工作。对厅机关OA系统按照技术进步、应用发展和上级要求,实现全面升级换代,为实现无纸化办公、协作办公

提供平台。

17、大力开展全省教育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活动,推动全省教育政务网站建设与应用。开展市州网站、中职学校网站、初中校园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启动高职高专和幼儿园网站绩效评估。做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评选”省级评选及推荐活动。

18、做好省电子政务办第二批电子政务项目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迁移整合工作,组织好项目系统测试、验收和经费落实等工作。

19、配合厅办开展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专项检查,推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20、承担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做好教育信息数据的搜集、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加强教育统计队伍培训。

21、加强全省教育类网站的管理,协助做好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工作。

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2、围绕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2011年工作重点,做好全省教育网络新闻宣传报道工作,重点做好我省承担的国家教改项目和省教育厅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23、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开门红、全省教育战线创先争优活动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24、加强网络教育舆情的监控和舆论的引导。坚持做好舆情收集、报送工作;加强网络互动栏目管理,及时反映网络民意,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增强正面宣传力度和舆情引导的能力。

25、进一步加强湖北教育信息网通讯员、评论员队伍建设,举办全省第三期通讯员、评论员研修班,提高通讯员、评论员和的编采能力。协助省教育厅做好湖北教育信息网2010年教育好新闻评选工作。

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

26、研究制定湖北特色教育资源开发方案,完成e21资源库改版,通过购买、引进、整合、共建等方式,分步建设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做好虚拟仿真实验室软件的推广应用。

27、组织全省教科规划办“十二五”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在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探索有关网络联校、网络教研和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应用。做好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英语教学智能化评价与有效性学习研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重点课题《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实验研究》的研究及结题工作。

28、组织举办湖北省2011年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育软件(中小学、幼儿园)大奖赛、职业院校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MOS)、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发展“‘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动漫教育实验基地”,配合中央电教馆积极开展基地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开展首届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配合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好面向在校学生及青年教师的“第三届网络文化节”活动。

29、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以及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

30、组织围绕中心组编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教材、《高中新课程与网络应用》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高中生人生规划与升学指导》教材开展应用研讨活动。

31、做好省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幼儿教育协作研究会的组织管理工作。编办会刊《信息化教育通讯》电子杂志,积极开展省内外学术研究活动,促进交流与宣传。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团队建设。

32、落实省部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有关协议,配合厅高教处做好全省高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实现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七、加强中心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33、加强对基层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调研和指导,组织全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活动,增进工作交流,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全省教育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34、做好全省教育信息化战线的工作宣传,办好《湖北教育信息化情况简报》,加强e21网站品牌宣传和各种资质建设,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

35、加强中心文化建设,推进内部综合管理改革,完善和推进中心OA平台应用,大力实施中心知识产权战略,逐步完善建立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探索创新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2011

2011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报告

一、发展情况综述

2011年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全年共投入了38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约340万,信息资源建设近40万,使得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又有了较大发展。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投入各类服务器硬件建设近20万元,组建学校的虚拟服务器群,同时更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平台;新建了部分无线点,使全校300M带宽的无线节点数达到460个;学校还继续扩展了校园网出口,新接通联通宽带,基本解决了校园网和国内各主要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学校本重点更新了办公用计算机、更新和建设了计算机房,此项投资超过250万元,彻底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化的硬件环境的限制,为学校下一步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2、信息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

到2011年年底,全校已经建成八大类信息系统近30个子系统,形成能够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起作用的综合框架,信息系统范围涉及招生、学工、教务、办公、财务、教学、图书和安防等。其中教务管理系统全面更换,充分满足了学校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年内还新建了学工系统,使学生管理工作迈入了信息化时代。此外电子资源通过多年积累也具有相当规模,拥有网上教学课程近700门,电子资源35T,中外电子资源库八大类,可实现网上自学、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考试、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等教学科研活动。

3、信息化人才培养

2011年学校定期组织网络使用技巧、计算机课件制作、电子资源检索、办公系统应用等相关信息化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师生运用信息化的能力,实现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全校师生在校园网运用各类信息化系统已没有障碍,教师的课件制作和电子资源的检索能力也不断提高。

目前全校相关信息化专业共有7个,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和电气自动化工程学院,分别培养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计算机自动化方面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培养具有信息化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全校还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极大提高了学生信息化运用能力。

为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培训工作,组织网络技术人员参加相关系统培训,组织应用建设人员参加数据库和系统开发相关培训,并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内部坚持每月一次内部培训工作,全年发表论文四篇,完成教学科研项目一项。

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和科研,信息化工作者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稳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所有这些均为我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建设经验及存在问题

建设经验:信息化建设还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探索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模式要求务必结合学校实际,选择最有利于学校的方式进行。学校必须强化信息化建设机制,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促进各部门在建设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和协调,统一领导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总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进行构建。

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30多个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是各部门独立运行,成为学校内部的信息孤岛,需要在今后建设时统一规划,并以建设数据中心为契机,整合学校所有信息系统相关数据。

二、2012年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学校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完成相关应用虚拟化服务,为学校建立私有云做好技术准备;继续做好各运营商网络和校园网的互联互通问题,适时开通下一代互联网的实际应用。

2、信息系统及信息资源建设

全面建成一卡通系统,完成学生图书借阅、上机上网认证、校内各类消费的一卡通用功能;初步建立学校数据中心,完成财务、教务、学工等主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建成迎新和离校系统,完成较为完善的报到、缴费、注册、学习、消费、离校等信息化管理体系。

3、信息化人才培养

进一步增强教师及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继续加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教研活动,提高信息化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作用。

第三篇: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交流

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交流【篇二】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系统抢抓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的机遇。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加快建设,强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随着XX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着南北、城乡、校际之间发展差距。如何让教育快速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在20XX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信息化突破了不同地域在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上的差距,用较低的成本高效便捷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20XX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在陕西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把教育信息化列入“百亿教育强市工程”八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中。市教育局按照整体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国内一流,省内领先”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先后编制了两期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协调有关部门将市电教馆建制由科级升格为副处级,明确教育局、电教机构、学校的工作任务,积极构建“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XX年和20XX年,市教育局先后两次召开教育信息化现场推进会在全市产生了积极反响,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发展态势。榆阳、靖边、子洲等县区先后召开了信息化现场会,全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快速推动。

二、加大投入,大力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条件,经费投入是基本保障。我市先后出台《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见》、《XX市教育局XX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2.2亿元,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通过大手笔投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一是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化。全市596所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295个教学点有261个接入互联网。在继续用好农远工程设备的基础上,又为31个教学点安装了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使全市中小学和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6%,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9.7%。二是实现了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化。一期行动计划中,全市共更新教学计算机4.5万台,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达到1.4:1;装备触控一体机(电子白板)9922套,10个县区实现“班班通”全覆盖,教室和主要功能部室普及率达94.4%,实现了“宽带网络进校园,优质资源进教室”,为“人人通”实现奠定了基础。三是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网络化。市财政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市直学校、薄弱县建设奖补和实施XX教育云工程,建成OA综合办公平台、同步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学研平台、微课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使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开展管理、教学、学习、办公等活动。

三、强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常态应用

需而不建是失职,建而不用是浪费。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是基础,教师是重点,应用是关键。我市坚持“建设为先、管理为本、应用为重”原则,市县先后出台《XX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常规管理基本要求》等28个管理文件,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相融合。我们主要做法是:一是抓重点,提升教师应用水平。为了让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常态化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几年来,市县两级采取送培到县、到校的方式,逐校、逐人开展应用培训,累计培训教师4万多人次,实现了人均一轮培训,使每一位教师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二是重活动,强化教师常态应用。全市深入开展

“六个一”活动。即50岁以下所有教师注册“人人通”空间,每年参加一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每名教师在教学研平台上传一份校本研修成果;每名教师每学期制作一个微课;每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示范课;中青年教师三年内至少参加一次新媒体新技术竞赛活动;每名教师课堂使用新媒体不低于80课时/学期,并进行一次考核。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良好局面,我市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在全国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赛中先后126人获奖。三是建资源,为师生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撑。我市积极构建以录播教室为基础的视频采集、制作、应用体系,通过各类竞赛,评选优课、微课加强本地生成性资源建设,市级资源平台通过自建、购买优质教育资源达到80T,并以“人人通”空间等形式,为学校数字化管理、师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环境支撑。四是重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我市通过OA办公平台、实验教学管理平台、考试管理平台、“三评一访”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管与教、教与评、教与学的高效互动。

四、立足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抓好常态应用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促进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新的模式不断呈现。一是课堂教学涌现新模式。我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创新活动,翻转课堂、名师专递课堂、慕课、晒课、VR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已在各学校不断涌现。XX十一中

“网络学习空间”和“翻转课堂”应用模式、XX一中VR教学模式、XX一中“互联网+智慧课堂”、XX小学“互联网+社团”、XX特校智慧教室常规教学应用等超过百所学校教学模式已在全市产生影响。二是均衡发展得到新提升。我们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络结对工作,先后有106所学校开展了网络结对工作,在各学科开展网络同步课堂互动教学,帮助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例如,X镇中学和XX七中结为学校发展共同体,积极开展在线集体备课、在线教学、在线教研等活动,实现了共同提升。XX小学原是规模较小的村办教学点,交通不便、条件落后,通过同步课堂,生源逐年增加,学生达到了280多名。三是特色办学出现新亮点。各学校通过建成的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等,积极开展新技术新设施创新应用,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行特色办学,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XX十中、X镇中学等80多所学校的3D打印、数字星球、机器人实验制作等在全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X中学等14所学校参加全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九个项目比赛中,8人获得第一名。X完全中学在澳大利亚国际机器人大赛中获得“最佳新秀奖”,两名学生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免试录取,并获得奖学金。通过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我市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也得到了上级、同行及群众的肯定。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市政府、市教育局先后4次在省上相关会议上介绍了经验,成都、银川、吴忠、鄂尔多斯等地市的教育同行相继到我市考察。《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和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中、省媒体也宣传报道了我市教育工作亮点。在省委考核办组织的社情民意调查中,群众对我市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连续4年名列第一。

我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中、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对比兄弟市区工作现状来看,我们还有差距、有不足。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再上新水平,为构建“智慧XX”、建设教育强市,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 普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普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普陀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进普陀区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网络环境优化为基础、以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为保障、以评估机制创新为驱动、以网络与课程有效整合为目标,聚焦应用,开展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实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行动目标

1、建立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各类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促进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共享。

2、增强教师及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与实践,提升应用效益。

3、加强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学习型城区建设服务,逐步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实验

1、以“数字导学”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推进学校课程管理和创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基于网络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促进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2011年项目启动,2013年平台上线试运行。

2、以“网络服务教育行动”为保障,支持“数字导学”网络课程平台的有效应用

(1)“校校通”网络带宽能级提升行动。研究和制定城域网带宽升级方案,消除信息传输瓶颈,优化网上教研、视频点播、远程交流、视频会议、学校监控、校园技防等项目应用环境。2011年完成网络升速工程第一期项目,2013年启动第二期。

(2)校园统一无线认证行动。实施校园无线网络全区统一认证接入项目,合理布局、分段实施、逐步覆盖,为校园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的无线上网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2011年完成项目调研工作,部分试点学校完成施工,2015年之前所有学校完成无线网络覆盖。

(3)“学分银行”建设行动。依托市电子学籍卡实施项目,实施普陀区学分银行建设项目,支撑数字化课程建设,为全区中小学提供创新课程资源和教学专业支持环境,形成集课程介绍、学生选课、过程评价、学分认定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平台,提高创新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知识管理社区”开源行动。建设“普陀区教育信息化知识管理社区”网络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知识服务。依托“家校互动”平台,构建面向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库。依托“中国基础教育文献资源总库”平台,构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数字化科研成果资源库。依托“普陀区基础教育信息公开”平台,构建面向家长需求的“普陀教育门户网”资源库。建设“普陀区教育视频播客”网络平台,整合“实时录播教室”等优质教育视频资源。基本实现基于视频教学(会议)系统的远程合作交流项目的常态化运

行。2011年项目启动,2012年平台上线试运行,2015年项目全面完成。

(二)创新机制和评估标准体系建设

1、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及评估体系

修订《普陀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和《普陀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体系》,并将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纳入区教育督导体系,形成推进机制。2011年完成标准建设。

2、制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 立足区域特点,引领和指导学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2011年启动调研工作,2012年形成正式文本。

3、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

以深化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2011年启动调研工作,2012年形成正式文本。

(三)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研究和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区域性数据交换平台。加强区域性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2011年开放普陀教育通行证用户库标准接口,2012年基本实现区域性主要门户网站的用户库统一认证,2015年全面实现以“普陀教育网”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平台共享服务。

2、信息技术保障服务

一是开展新一轮教师信息能力培训项目。以转变应用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拓展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拓宽教师的信

息化视野,增强信息化思维能力,提升信息化创新和拓展能力。二是启动网上阅卷及质量分析系统建设项目。加强考试工作的数字化管理项目的调查研究,提升考试管理效益,为校长和教师的科学决策提供针对性服务。三是实施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运维服务项目。以学校自主维护和公司托管维护相结合,加强对基层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管理、预算管理和报废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城域网中心机房的网络管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确保网络稳定、安全运行。2011年启动预拨公用经费专项预算计划,实施新一轮教育局统一招标外包运维服务项目,2015年全面提升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运维服务的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区教育信息化业务和服务体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业务职能,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经费保障

在软件应用、信息化标准制定、师资培养等方面予以和硬件投入相匹配的经费。逐步确立竞争机制,将资金向应用价值大的项目和应用成果好的学校及个人倾斜,促进信息化特色发展。

(三)队伍保障

加强教育信息专业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关注学校领导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重点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的师资队伍,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机制保障

健全教育技术应用激励机制。搭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交流平台,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审的评定工作,发挥实验学校在教学应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评估保障

制定区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检查办法,将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纳入区教育督导体系。由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等部门,组织相关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检查。

(六)安全保障

综合采用物理安全措施、网络安全策略、设备安全策略以及数据安全策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区域教育网络的安全。

第五篇: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要点

南京市2011年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11-04-26

信息来源: 科技处

字体:大 中 小

一、2010年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以来,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三个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速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主体、完善机制,加大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推进企业不断完善技术中心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大企业技术中心资金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新增企业技术55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8家,南京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6家。目前,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163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1家,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5家;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

(二)集聚资源、突出重点,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努力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坚持以水平高、体量大的项目来带动产业升级和优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重点推进了“面向固液分离的陶瓷膜材料产业化”、“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无聚态依达拉奉注射液”、、“数字化雷达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等一批国家和省重大创新项目的建设。完成市级以上技术开发项目899个,技术开发费总投入50.7亿元,项目开发完成达产后,将新增销售407.5亿元,利润68.7亿元,税收31.7亿元,其中155项列入《2010年江苏省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计划》。报请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宁委发〔2010〕15号),组织汇总和实施创新转型政策20条鼓励政策项目两批,安排补助和奖励资金共计2.3亿元,其中,组织实施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资助等五类技术创新项目101项,安排补助和奖励资金7130万元。

(三)制订目标、明确路径,全面推行千企升级计划。组织召开了“全市千企升级动员暨首届市长质量奖颁奖大会”,正式启动千企升级计划,并相继出台《南京市推进“千企升级”三年实施计划》(宁政发[2010]111号)、《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工作纲要》(宁经信科技[2010]185号)、《关于分解落实<南京市推进“千企升级”三年实施计划>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宁经信科技[2010]438号)、《关于对各区县、开发区千企升级计划实施评价考核奖励的通知》(宁经信科技[2010]44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千企升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3年发展目标,将“规模升级、创新升级、信息化升级、经营管理升级、绿色升级和人才升级”六个方面作为企业升级发展的主要路径,以鼓励扶持政策为激励,以考核奖励为手段,推动千企升级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2010年新增规模企业475家,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21家,新增百亿元以上企业5家,新增实现ERP信息化企业991家,规模企业ERP信息化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

(四)强化品牌培育,引导标准制订,快速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围绕“4+8+2”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企业品牌创建。目前,全市累计有中国名牌24个、省名牌264个、市名牌496个,各类名牌总数达到784个。落实资金1130万元,加强对企业主导制订国际、国家标准的奖励,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新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0个,主导研制国际、国家标准180项以上,总量突破了500项。按照工信部要求,对我市企业进行了贯标调查,涉及企业、标准数分别为190个和18545个,引导企业将以质取胜方略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推进企业开展质量攻关,推进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质量奖1项、15家工业企业获得市质量管理奖。

二、2011年重点工作

(一)总体思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战略要求,以贯彻落实创新转型政策20条为统领,以创新项目、技术中心、品牌建设为重点,以绩效评价、目标考核、强化激励为抓手,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构筑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1、深入推进千企升级计划,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拓新路。一是落实千企升级考核奖励激励政策。按照宁政发〔2010〕111号文件精神,切实执行千企升级计划评价考核奖励,及时兑现千企升级有关奖励项目资金,充分调动各区县、开发区主管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积极性,切实主动为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确保千企升级目标顺利实现。二是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和管理升级。制订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年培育计划,加速建设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实施品牌与质量战略,强化品牌创建,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

2、深入实施技术创新项目,为科技成果切实转化增动力。一是抓好创新转型政策20条有关项目实施。按照《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宁委发[2010]15号)精神,积极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对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主导制订国际、国家标准的牵头企业、成长型科技企业等重点项目的扶持,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围绕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集聚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抓好研发项目的实施。针对全市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以及符合产业导向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编制《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计划》,通过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等,推进1000项产业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项目建设,实现技术攻关升级、共性技术开发、新工艺突破,优化提升产业技术层次。

3、深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提能力。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推进晨光集团、南高齿、南钢、浦镇车辆、博特新材料等5家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推进中电电气、久吾高科、康海药业等10家重点企业,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中电联环保、国盛电子、烽火星空、旋立重型机械、冠亚电源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30家,争取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加速建设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模式。二是建立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对163家通过市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评价,从中择优给予补助,建立淘汰、激励机制,促进技术中心循环、滚动发展。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评价机制,以市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为样本,对半年快报、全年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挖掘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

4、深入实施品牌建设战略,为企业整体素质提升创标杆。一是争创100项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发挥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员作用,面向“4+8+1”产业,分行业、分重点,紧扣产业结构和产品特色,选定300项重点产品,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制定并实施全市工业领域争创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进行品牌开发和培育,强化品牌创建,争取新创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00项。二是打响一批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知名度。支持、鼓励南钢、新一棉、海尔曼斯、雨润、卫岗等品牌企业,着力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促进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展销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增强我市品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三是争创15项质量管理奖。按照《工信部关于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企业中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6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充分借助质量协会、行业协会的专业技术和组织优势,为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供培训、咨询服务,深化QC小组活动,争取工业领域创建质量管理奖15项。

5、推进VC/PE资本与重点企业对接活动,为产业转型发展建平台。举办好2011年重洽会VC/PE专场论坛活动,引导企业与VC/PE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发挥“紫金俱乐部”平台作用,开展重点产业企业与VC/PE资本的专场对接活动,推动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完善企业创新生态链。

6、研究学习国内外激励技术创新先进经验,探索激励产业创新新方法。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创新激励方法,建立项目、人才的评价程序和办法,制订有效政策,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各种科技创新主体来宁创业发展,支持和保护创新型企业,通过外部发展环境的完善来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质量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比重,健全核心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引导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下载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2011年工作要点(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2011年工作要点(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局评审中心工作要点

    财政局评审中心工作要点2012年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财政中心......

    教培中心工作要点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教研培训中心工作要点 本学期我中心以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为中心,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继续推进五步教研,继续坚持研教结合,研训一体化策略,努力打造......

    2013年电化教育中心工作要点

    2013年电化教育中心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县教育局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技术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全局,坚持“规范管理,以用促建,管、建、用、评并举”的方针,......

    2010年省继续教育中心工作要点(范文)

    2010年省继续教育中心工作要点 主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心: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卓越工程 重点:农村教师培训统筹兼顾作好其它各项工作 一、 师德教育 1、......

    四喜乡便民服务中心工作要点

    四喜乡便民服务中心工作要点四喜乡便民服务中心以便民利民、务实高效、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为原则,本着便民办事、为民理财、帮民致富、促进和谐的服务宗旨,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

    2021年融媒体中心工作要点

    2021年XX县融媒体中心工作要点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之年。县融媒体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统计局大数据中心工作要点(精选合集)

    市统计局大数据中心2018年工作要点 根据省局大数据中心2018年信息化工作安排及南充市、县、乡三级目前统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及问题,结合市局统计工作改革与发展对......

    2014年校务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2014年工作要点 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以“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综合评价文化年”为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