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农村公路“十一五”发展纪实
谁持彩练当空舞
——我市农村公路“十一五”发展纪实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村村通”建设和县乡道改造为重点,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全市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深度、通畅程度、通行条件、建设质量、抗灾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多次受到省交通运输厅的表彰。五年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5.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8411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761公里,通村公路6650公里,新建大中桥86座5930延米。到201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303公里,较“十五”末净增了7730公里。路网密度由2005年的63.5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14.7公里/百平方公里。数据是粗糙的,但它真实地反映出了天中农村公路建设的辉煌成就。老百姓们高兴地说:“这是交通部门为我们铺的致富路,这是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连心路„„”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百姓们的心声。田野上,果园里,村落间,到处洋溢着天中农民的欢歌笑语。
加强领导 保证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注农村公路工作,连续六年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承诺的十五件实事和民生工程。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意见》,把农村公路工作列入政府责任目标并与县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农村公路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部署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深入施工一线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人大还组织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落实情况和《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实施情况等专题调研,帮助解决个别县区重
1视不够、资金不到位问题。县区党委、政府更是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当作重大机遇来抓,积极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配套资金,强化目标考核,为农村公路工作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及早谋划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
近年来,市农村公路管理处立足早谋划、早安排、早开工,每年年底都组织各县、区进行项目对接,对次年的项目进行安排,督促县、区做好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每年3、4月份,市政府适时召开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促进会,督促县区学习先进,自找差距,加快开工进度,掀起建设高潮。为准确掌握全市工程进度,推动工作开展,市交通运输局和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实行了领导班子包县区责任制,进行现场指导,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建设进度。在加强工程主体建设的同时,把路肩培护、平交道口、标线标牌等附属设施建设纳入施工合同,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完成,不齐全的项目严禁交竣工验收,打造了一批标准化道路示范工程。
为有力地推动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市政府推行农村公路“定期约谈”制度,对工程进度慢、配套资金落实不力的县区,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与各县区政府县长进行约谈,提出限定改进的时间和进度要求;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每年都要进行5到6次的专项督查活动,并将督查结果以市委、市政府督查通报形式下发,并在媒体进行公示。
严格管理铺筑“放心路”
为了保障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全市交通主管部门和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严格管理。近年来,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先后制定了《驻马店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公路县乡道改造
项目水泥砼施工要点》、《农村公路县乡道改造项目路面基层施工要点》等,并向一线施工人员和义务监督员发放《农村公路施工管理》等小册子,严格农村公路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每年年初组织对建设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质量监督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培训,年均培训人员达600余人次。在项目立项、勘测设计、施工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验收等方面全面履行和完备农村公路建设程序,严格规范项目实施行为和项目管理工作。构建有效的综合监督网络,实行质量巡查抽检和查处整改机制。全市交通部门组织开展了建成项目质量“回头看”活动和在建项目“拉网式”全面检查检测活动,及时发布质量通报、整改指令和预警信息,实行主要技术指标、重要环节部位和重要工序工艺等关键要素强制性控制,加强跟踪监督整改。
市交通运输部门和农村管理部门成立农村公路建设督导组,并选派5名专职人员长期驻县担任“农村公路建设特派员”,特派员工作生活和交通工具由市里统一安排,独立开展工作,每周对所在县区在建项目巡查一次、上报一次,随时了解掌握工作动态;同时,建立质量巡查制度,定期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排名并向全市政府发出通报。在项目施工现场设立了公示牌,对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举报电话、道路标准等进行公示;进入5月份后,对所有项目的建设进度进行公示,并以短信形式发送市、县领导和交通公路部门有关领导,增强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透明度,为铺筑“放心路”工程提供可靠的保障。
多措并举 破解农村公路建设难题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村村通”工程建设刚开始的时候,面临工程量大、资金筹集难等困难。近年来,面对难得的农村公路发展机遇,市、县两级政府克服配套资金筹集
难等困难,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力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达14.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1.4%,建设任务重的部分县区的配套资金占财政收入的30%左右。
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筹措难问题,市、县两级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内列支农村公路建设配套专项资金,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收费、返还建筑营业税、拍卖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等方式,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发行的政府债券资金,整合部门现有项目资源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尝试采用政府承诺、财政担保、人大决议、财政逐年还贷的形式向银行打捆贷款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矛盾;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单位积极采取民主协商的办法,组织、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捐款捐料、投工投劳,筹集建设资金。
为推进农村公路和谐发展,围绕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降低建设成本等发展难题,“十一五”期间,市、县交通运输和农村公路部门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拿出26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研究探索实用新型路面和路基结构。针对我市西部山区荒山岗地较多,天然砂石资源较为丰富的现状,在“村村通”项目建设中,研究推广应用了砾碎石混凝土路面;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推广应用了水泥稳定麻骨砂或砂砾石基层结构。
2007年在全省率先对旧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进行了研究尝试,2008以来在旧沥青路面改造中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上述路面路基结构,不仅造价低、质量符合要求,而且具有节能、环保、低碳、施工进度快等多项优势。旧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研究获得了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砾碎石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麻骨砂基层结构研究分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几年来,通过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市节约工程投资约1.2亿元,大大促进了农村公路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何须潜碧深红花,自是花中第一流。放眼天中大地,一个个以公路为纽带,以经济强镇、强县为核心的交通经济圈正在崛起,交通经济圈发挥出的威力,使人们对“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的观点感受更为深刻。一条路带动着一个经济圈,一个个经济圈勃发出强劲的活力,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牵引着“天中经济列车”快速前行。
第二篇:景泰县农村公路发展纪实
景泰县农村公路发展纪实
十二五以来,景泰县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5636.8万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80公里,养护农村公路489.8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548.89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0.46公里;全县12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含农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公路好路率达79%;新建三级客运站1个、农村客运站3个,设立汽车停靠站12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班车;公交线路9条近298公里,营运车辆46辆,方便了县郊30余个自然村5万多人的出行。设臵渡口9处,拥有渡船9艘、140只羊皮筏子及旅游快艇9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全县人民从中受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造和谐景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多方协调,积极筹备项目库。
一是实地查看筛项目。为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按照农村通畅工程建设要求,景泰县交通运输局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县各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村公路进行筛选,共确定建设项目316条。二是积极筹备报项目。准备有关资料,积极报备项目,使筛选的项目顺利进入“十二五”规划项目库。三是多方协调争项目。县交通运输局加大力度,调动多方因素,上下联动,积极争取项目。十二五以来,共争取到的项目有通畅工程61条372.9公里、安保工程3条76.06公里、大中修工程3条22公里,共投资15501.8万元。
严把“六关”,确保工程质量
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公路建设的首要位臵,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把六个关口,确保工程质量。
一是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关。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分管领导负责,重点抓示范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带动其他工程管理规范化。积极推行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计量支付“四分离”和包干责任制,将任务和责任靠实到主抓领导和技术人员,形成人人有指标,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是狠抓设计验收关。严把设计、审查等关键环节,确保施工图设计质量。
1、实行设计委托,对施工图设计进行严格审查。我局对设计单位下达设计委托书,明确设计标准、设计内容和设计深度。农村公路设计不在宽而在适用,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要求设计单位一定要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状况、地形地质特点,合理确定技术标准,科学选用技术指标。
2、抓好每个项目的设计外业验收工作。对项目进行初步的设计外业验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想全做细,使工程施工中的变更设计明显减少。对施工图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设计单位限期修改完善,最后报市局审核。
三是严把招标投标关。今年景泰县交通局对每个项目的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投标单位资质等级、数量、技术和设备力量、以往业绩进行了审查,对资格评审报告、评标报告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队伍进入全县公路建设市场。开标时邀请市交通局、县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检察院、审计局等有关人员参加,在招投标过程中能够做到合法、公开、公平、公正,程序合理。
四是强化资金管理关。县交通局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增加地方财政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制度,由县财政局封闭运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尤其是加强对上级补助资金的使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农村、用到项目。同时,定期公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加强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
五是严把工程原材料准入、施工程序关。
1、原材料选用标准:按照设计要求,砂石料选用直径1-4公分的水洗砂或破碎石、水洗细沙、寿鹿山牌425#水泥。
2、施工顺序:第一步,争取按照设计线路放线、定桩、测高程坡降;第二步,根据实际地形,铺压垫层10公分砂砾平整夯实,验收后,上基层三合土15公分,再次整压夯实;第三步,路面浇筑,按照测量标准,精心安装模板,严格配合比(水:水泥:细沙:碎石=1:2:4:10的设计比例进行配料搅拌),狠抓振捣、振动、提浆,杜绝出现蜂窝状,确保路面抗压度;第四步,采用覆盖保温塑料膜养生,保持塑料膜完整,如有破损,立即补盖,在破损严重处,可采取湿法养生,确保养生时间达到21天。
六是严把工程监理验收关。
县交通局抽调专门人员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各施工单位的检查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的作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质量监督,要求施工项目所在乡镇及村组抽调2至3名人员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邀请省市质检部门按照质量评定标准对各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评定,确保工程质量100%合格。
加强管养,力求公路畅通
为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质改革工作,县交通局确定了“建养并重,突出管养、强化实效”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着力提高管养水平和养护质量,有效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水平和事故应急能力,全力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向“范围全覆盖,监管全过程,项目全领域”奋进。一是强化科学养护。首先,实行分级管理养护,对已列入“十二五”改造计划的路线,在保通的情况下,采用较低的养护标准;把近几年新修建的农村公路列位重点养护路线,搞好日常管理和养护。其次,加强日常养护巡查,及时掌握公路病害隐患,适时调整计划,做到超前养护、预防性养护,使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再次,抓好季节性养护,重点把握雨季养护,冬季保畅等养护工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二是创新养护机制。以建设标准化道班、组建专业化队伍、购臵现代化机械为切入点,建立“以专业养护为主体,多种养护形式并存”的公路养护机制,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油路实行专业养护,乡村公路实行养护员和公路沿线农户划段承包养护,并与养护队及养护员签订了公路养护承包协议书,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全覆盖”。现有标准化养护道班1个,专业养护队11个,新增群众养护员48个,为切实抓好公路养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隐患整治。针对我县农村公路基础差、抗灾能力弱、危桥、险道路段多的情况,坚持以“立路为民,服务社会”为工作目标,着力改善路容路貌,提高路况质量;坚持日巡查、周巡查,汛期巡查次数,对路障随时发现随时清除,保持路面清洁。同时,对公路沿线安全设
施、排水设施、标志标牌等进行全面检查,对损坏的立即进行维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严格执法,强化源头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甘肃省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出三个加强,依法严厉打击道路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路产权完整和安全畅通。一是加强交通法规宣传。通过举办“好路杯,筑路月”、宣讲法律“下乡镇、进村组、入社区”等活动,大力宣传公路管理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印发各类宣传资料2万多份,使群众道路法规知晓率明显提高,爱路护路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加强隐患源头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多管齐下,逐步加大农村公路安保设施投入,在易发生安全事故路段和重要路段铺设警示牌和限速带,从源头上保证农村公路不受损坏。今年共设臵警告标示牌186块,施划减速标线及减速带7条,设立门架及限高限宽牌6处。三是加强路政执法检查。深入开展路产路权专项保护、车辆超限超载专项治理、公路保畅保通攻坚“三项行动”,严厉查处破坏路产案件和车辆超限超载行为,依法取缔违法违规建筑,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常年出动3两稽查车,执法人员12名,租用民用房2间,查处各类超限超载车辆800多辆,有效的遏制了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绕行县乡公路现象,并收取公路补偿费15万元,多次主动联系当地派出所打击拒绝检查闹事等违法事件6起。
第三篇:“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会东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会东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农村公路改造的历史机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建、养、管”并重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县农村公路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县53个乡镇和318个建制村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3.7公里,全县大部分乡镇实现了通油路。
一、“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发展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全县共建成20个乡88公里通乡油路,投入建设资金1438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85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部分3520万元,地方自筹部分1339万元,目前资金缺口9523万元。共完成通村公路81条。其中通达工程81个村505.7公里,通畅工程14个村共计105.8公里。农村公路依靠其点多、面广的特点,深入广大区乡,在公路整体路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县农村公路网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一直将解决通乡通畅问题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年年初,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加大地方配套,改善交通出行条件。
近年来,我县逐步调整了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提出要以通畅为主的速度规模型增长向注重路网服务水平的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本着“先县道、后乡道”的原则,逐步提高农村公 1
路改造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公路技术等级,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县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农村公路的养管水平逐年提高。
二、目前农村公路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不足。农村公路没有真正形成闭合畅通的公路网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仍受到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从我县实际情况看,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资金、土地及建设规划等原因,致使出现了邻县、邻乡之间断头路普遍现象。
2、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筹措日益艰难。从我县农村公路的发展历程看,“十一五”期间的农村公路主要是依靠省、州补助与地方自筹等政策和措施发展起来的,并未形成稳定的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交通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下,建设资金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加之我县经济实力原因,县政府财政投入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需求。
3、养护管理不到位。“三分建,七分养”,规范、合理的管养模式对农村公路而言至关重要,但对于农村公路临时性、突击性的群众性养护仍是最为常用的养护办法,不能从根本上道路的养护问题,特别是养护工程的实施受资金制约尤其严重。目前我县虽然都建立了专门养护机构,但人员力量薄弱、设备不足、经验欠缺,养护机制并不健全完善。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十一五我市工业发展由以下因素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得益于以下因素:
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为标志,“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有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总领,围绕“增加总量、增强竞争力”,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千百亿”工程为抓手,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群经济、特色经济,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有效化解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好完成了“十一五”工业预期目标,为新一轮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的坚强领导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采取强有力举措,着力推动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聚、政策向工业倾斜,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把优化服务和创新政策作为破解工业发展难题、推动工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着力推进帮扶企业长效机制建设,抓好政策的研究、出台和落实,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努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完善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产业空间。三是得益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战略层面上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编制高标准的发展规划,并强力推进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在企业层面,深入推进企业内部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开展跨行业固废综合利用、形成区域组团开展循环利用、培育发展静脉产业。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特别是以2007年12月28日,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铜冶炼厂——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正式关闭转产,标志着铜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到新的阶段。
四是得益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以千百亿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结构调整,铜、化工、电子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强化,进一步增强了铜加工、硫磷化工、电子基础材料、建材等产业基地的综合实力。节能环保、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铜深加工、光电、装备制造、PCB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成为铜陵工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五是得益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和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520余项,组建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铜产业产学研合作联盟。到201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拥有“铜冠”电解铜等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59个安徽省名牌产品。铜陵有色、三佳科技、中科铜都等企业负责或参与制定了相关产品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六是得益于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近500亿元,年均增长28%。实施完工项目300余项,争取国债项目11项。国电铜陵电厂一期、有色35万吨熔炼挖潜改造工程、金威铜业高精度铜板带、全威铜业光亮铜杆、新亚星焦化、海螺日产万吨线及余热发电、上峰水泥熟料及余热发电、超远印刷电路板、华纳年产万吨高档电子铜箔、海亮铜陵产业园项目、旋力特钢、智能数控绿色低耗炼铜、高精度铜板带材、金红石型钛白粉包膜、新型环境监测仪器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重点项目相继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工业竞争力。
七是得益于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融资上市等方式,将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推动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率和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名牌企业。随着铜陵有色被批准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我市在资本市场形成独具特色的“铜陵板块”的6家上市公司全部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铜都阀门、洁雅生物、铜冠机械、精隆电工等一批后备企业上市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提升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第五篇:中央企业“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纪实
国家脊梁 负重致远—中央企业“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纪实
这是一个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光荣群体:他们大多伴随共和国诞生,凝聚着几代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托起了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
这是一个被称为“经济顶梁柱”的中坚团队:他们数量不过百余家,却是各领域各行业的排头兵,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是中央企业。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收均实现翻番,企业的活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5年来,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一系列大事难事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披阅风雨,卓然而立。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谱写出一曲瑰丽的时代壮歌。
骨干中坚促发展——抓机遇、迎挑战,中央企业的实力和效益持续增强,有力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顶梁柱作用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刺苍穹,将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
在发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却并没有松一口气:“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后面还有嫦娥三号、嫦娥四号,还有一系列航天任务。”
航天科技是高科技产业,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央企,我们的事业事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马兴瑞说。
马兴瑞的话,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独特地位和作用。
中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也是国有企业的骨干。
国企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上世纪90年代,以国企改革脱困为标志,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相继启动;从2003年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经过这些年的改革调整,众多国有中小企业和国有大中型劣势企业逐步退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集中体现在中央企业层面。”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赵欣说。
这是一组最新数据:
——到2010年底,全部122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3万亿元,净资产9.5万亿元,净利润8489.8亿元(其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5621.5亿元),上交税金1.4万亿元、超过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
——中央企业目前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以及运输、矿业、冶金和机械等支柱行业;
——中央企业承担着全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约占全国80%,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60%,发电量约占全国50%……
国之大企,国之根基。
“中央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为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百姓生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发挥关键作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粮价又大幅下跌。然而,与国际粮价“惊涛骇浪”相比,中国粮价始终保持平稳。中储粮总公司坚决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跨省移库等调控政策,有效抑制了市场波动。
“作为中央企业,就要想政府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说。
不论在哪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每天清晨的“必修课”是三张报表,一张记录了最新的全球石油价格、美元指数,一张是全球天然气价格以及我国进口天然气情况,最后一张则是公司、全国和全球的大事要览。
石油与百姓生活、与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紧密相连。执掌全球第五大石油公司这艘“航母”,蒋洁敏每天都要从这三个角度审视中石油。
“每天赚多少钱并不是我最关心的,但哪个地方少了油、缺了气,则万万不可!”他说,“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是中石油首要职责。”
国之大企,国之命脉。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从2008年5月20日到12月5日,国际贸易先行指标波罗的海指数从11793点的历史高位跌至663点,跌幅高达94%。企业订单剧减,一批企业面临倒闭,失业加剧……中国经济遭遇严重冲击!
“2008年底,全球汽车行业一片悲观。汽车产业链非常长,我们一家企业牵连着上下游钢铁、橡胶、玻璃、纺织等数十个行业、数千家企业。我们必须挺住。”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李绍烛说。
通过内部挖潜、外扩市场,东风公司最终实现逆势增长:2009年销售汽车190万辆,实现利润260亿元,成为全球盈利最多的汽车公司,也助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销售大国。
沧海横流显本色。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逆境奋起,化危为机。一方面严控风险,积极采取“过紧日子”的措施,另一方面紧抓机遇谋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一定要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起来,这是中央企业的首要职责!”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说。水电、风电、光电、煤电一体化、铁路、港口、钾肥生产……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投密集上马一大批工程项目。
在最困难的2009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4%和17.1%,成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说:“完全有理由可以说,央企稳定了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又稳定了世界经济。”
国之大企,国之重器。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已成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2010年11月召开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国内外100架C919大型客机订单。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揭开了一款旨在与波音和空客展开竞争的大型客机样机的面纱。
当前,一批作为“国家名片”的中央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央企业在世界500强上榜数量由2006年的10家攀升至30家。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时代,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领制高点,成为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具有、也必须打造一批公司治理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企业,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胡鞍钢说。
勇于担当显本色——靠得住、打得赢,在大事好事难事中,中央企业勇担重任,践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了骨干和表率作用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一列装载500吨航空煤油的货车受损困于宝成铁路109号隧道中,阻断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一声令下,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800名将士火速集结。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每前进一步都充满危险。抢险队员们义无反顾冲进隧道。
关键时刻,电气化局董事长王其增和总经理刘志远站在洞内摇摇欲坠的大石下和抢险队员并肩作战。刘志远动情地说:作为“国字号”队伍,必须拼了。如果塌方,我们大家在“那边”,还是一支队伍!
不只电气化局,中铁一局、中铁十二局等数家中央企业单位的抢险队也在现场奋战,成为抢险任务的“突击队”。经过12个昼夜艰苦卓绝、舍生忘死的奋战,受损隧道在中断了283个小时后胜利抢通……
“在紧要关头,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队伍,就要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王其增说。
“长子”二字,意味着担当和奉献。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八百勇士”是央企人在抢险救灾中的一个缩影。保电、保油、保气、保通讯、保运输……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电力电网、石油石化、航空运输、通信、建筑施工等众多中央企业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历史定格着难忘的一幕幕:
2008年1月26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肆虐,正在高空除冰的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三位国家电网抢险队员,不幸因电线铁塔折断坍塌,壮烈殉职;
2008年5月17日,在四川抗震救灾中奋不顾身抢修通信线路的中国移动职工刘建秋,不幸被山体滑坡飞石击中,献出了36岁的生命;
2010年4月21日,连续多日在玉树震区抢险供电的国家电网职工杜金玉,因高原反应牺牲在岗位上,用生命为震区换来了光明;
……
这是一串铭刻在共和国史册上闪光的名字!正是在一次次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这些央企人忠于祖国、忠于职守,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缅怀这5年来16名牺牲在工作岗位的员工,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感慨万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义无反顾!”
难事、急事,中央企业冲锋一线;大事、好事,中央企业大局为先。
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上,一个个车队整齐有序地经过天安门广场。从进线到出线,仅有200米,车子只需开72秒,但必须做到分秒不差!
早在阅兵前一年,航天科技集团就接到了阅兵特种车辆的研制任务:保质保量,万无一失!
“安装应急启动装置、改装转速表……我们昼夜研制调试,车辆转速表单位最终精确到了普通车辆的百分之一。”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特种车辆底盘研究室主任陈喜宝说。
在整个阅兵筹备中,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科、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中央企业以零缺陷、零故障为目标,高水平完成了武器装备生产和保障任务。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设施保障服务中,处处都有中央企业的身影: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电网加大投资并投入上万人力,使电网供电能力提高了33%,确保所有奥运场馆正常用电;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中航集团、南航集团、东航集团推出多项服务措施,全面完成世博会航空运输保障工作;
……
如果说“紧要关头挑重担”是中央企业所肩负的光荣使命的话,那么“促进发展保民生”则是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湖北食盐运送3000多公里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1斤成本价就超过2.5元,但售价只有1元多。
“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山高路远,往往要赔本,只能抽肥补瘦、抽近补远、抽中补边,保障边远地区的百姓吃上质优价廉的盐。”中盐总公司食盐专营部主管王军峰说。
“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中央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张宇说。
在金融危机中,大部分中央企业在严峻的经营形势下,承诺并切实做到不裁员,还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中央企业2009年招收应届毕业生20多万人,比2008年增长7%。
到2010年底,有47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通过向利益相关方发布报告,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给予高度评价。而国资委则要求,2012年前所有央企都要定期向社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自觉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这正是中央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责任勇担当,努力无止境。
锐意改革增活力——求突破、练内功,中央企业不断开拓进取,深化改革,企业发展动力和活
在中央企业中,中国黄金集团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和关注,更鲜有人知道这家企业近年来发生了力不断增强 怎样的蜕变——
2007年以来,中国黄金集团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5倍、6倍和5.1倍,彻底摆脱了当初保行业地位、保央企“番号”的尴尬。
“得益于改革,我们已从一个单一的黄金生产企业转变为资本、产品、品牌综合经营的企业。”中国黄金集团总经理孙兆学说。
国企难,改革更难——曾几何时,人们还把国企改革脱困挂在嘴边。1998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一年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短短10多年过去,特别是经过最近5年的改革发展,如今中央企业月利润即可实现近千亿元。
改革,成了中央企业的共同行动。“央企是要踢世界杯的”“只要央企老板睡得着,我就睡不着”……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的名言广为人知。
改革的真正动力是市场竞争的压力。
2006年时,尽管中央企业的实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布局和结构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行业分布面过宽,95个大类行业中涉足86个行业,企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产权结构单一,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展缓慢……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了国企改革重组的进程。
2010年2月8日,东航和上航联合重组的“新东航”全新亮相,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诸如“东上重组”,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改革重组的大潮此起彼伏。5年来,中央企业数量从169家整合到目前的122家,但资产总额却实现了翻番,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改革重组波澜壮阔的同时,中央企业自身也在“强身健体”。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国铝业公司曾经是利润大户。然而,一场金融风暴让铝价“高台跳水”,中铝立时陷入了亏损泥淖。
24万职工要吃饭,近4000亿元资产要保值增值,怎么办?
中铝毅然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减少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压缩近30%;实行新的战略管控型管理模式,下属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拓展业务链条,加快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向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先进企业对标学习……
改革让中铝重新焕发了生机。“从2008年到2010年10月,每吨氧化铝和电解铝的完全成本分别降低365元、724元。”中铝总经理熊维平说,“2010年,我们实现了整体盈利。”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以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者为突破口,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中央企业用人机制更加灵活。
目前中央企业已从海内外公开招聘了100余名高管,其中还包括一部分正职。“公开招聘打破了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使央企„官味‟越来越淡。”赵欣说。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改制面超过70%,大部分中央企业的主业资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2.88%、净资产的68.05%,营业收入的59.65%都在上市公司,中央企业的核心资产大多集中在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可以说,中央企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独资企业,而是产权多元化的独立市场主体。
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有32家中央企业开展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工作,外部董事占了半数以上,董事会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赵欣说,“譬如宝钢引入外部董事后举行的首次董事会上,外部董事就对一项投资计划提出了异议,要求分析风险点,提出防范措施。”
科学发展谱新篇——转方式、调结构,中央企业努力做强做优做大,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新年伊始,在天津汉沽的滩涂上,国投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项目自来水供给能力由试运行阶段的每天8000吨提高至3万吨,淡化海水大规模流入寻常百姓家。
但海水淡化只是北疆电厂循环经济链中的一个环节,一期工程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发电、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再利用等“一举多得”。
“虽然目前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还没体现出来,但作为中央企业,我们必须为未来发展做技术储备,也要在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方面发挥投资导向作用。”国投总经理冯世栋说。
中国华能燃煤发电年捕集二氧化碳3000吨示范工程、国投雅砻江水电开发项目、中国建材余热发电技术改造……一大批中央企业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路径,在获得赞誉的同时,也赢得了发展新空间。
仅在2009年,中央企业就投入878.4亿元实施节能减排;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超过2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3%,中央企业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自主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5年来,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高铁领域,中国人用5年走完发达国家40年的路,创造了运营时速486.1公里的新纪录; 在航天领域,中国人用修2公里地铁的钱铺就了38万公里的漫漫奔月路,这是中国“嫦娥”缔造的惊人效率;
在电力领域,中国人用5年研制出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建成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这是中国输电技术的巨大跨越;
在通信领域,中国人完成了“TD-SCDMA”3G国际标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商用,推动“TD-LTE-A”入选4G国际标准,实现了从3G的追赶到4G的领先;
……
“中国创造”的背后,离不开中央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科研投入年均增幅达37.3%,33家中央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创新企业,46.2%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在中央企业,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
与此同时,中央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正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2009年底,国电集团旗下风力发电领军企业——龙源电力在香港成功上市,总市值进入世界风电企业三甲,这更坚定了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的决心。“谋定长远,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推广清洁煤发电技术、提高水电开发规模和质量、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朱永芃说,凭借这些“绿色着力点”,到2020年,国电集团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40%。
许多中央企业抓住国际市场调整的机遇,还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五矿、中国有色等不断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产业链;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水电等发挥技术和成本优势,争得了一大批大型海外工程项目……
作为行业的“排头兵”,一些中央企业在力争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引领带动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成立3年,就重组近150家企业,改变了浙江等地水泥行业无序竞争格局,实现了各方共赢;中国移动一家企业就直接、间接带动产业链创造了700多万个工作岗位……
百尺竿头,尤须进步。
当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我国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和质量与我国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还很小。中石化年销售收入不到壳牌的三分之二,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仅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一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营业收入仅为波音三分之一,东风和一汽营业收入总和仅为丰田汽车的三分之一……
当前的竞争,是产业链高端的竞争。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中央企业中只有极少数靠卖标准,少数靠卖专利,部分靠卖技术,大多数仍然处于卖产品的阶段,还有一部分主要靠卖劳动力。
“应该加快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张宇说。
目前,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中央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央企业母公司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相对落后,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转换经营机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中央企业办社会等各种负担仍然比较重,一些历史遗留债务、人员安置等问题尚未完全化解。
“继续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央企业做强做优的强劲动力,„十二五‟仍然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必须下大力气予以推进。”赵欣说。
回顾“十一五”,中央企业成就斐然;展望“十二五”,中央企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国内形势看,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压力将继续增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从国际形势看,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而我们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
国资委已将“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目标定位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着力点始终放在做强做优、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核心竞争力上,通过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和谐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记者张旭东、郑晓奕、何宗渝、陈玉明、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