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如何保障自由
宪法如何保障公民自由
摘要:公民自由是宪法保障的人权,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公权力侵害公民自由有时比普通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公权力侵害公民自由有立法型和执法型两类。通过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对保障人权和厉行宪制具有重要意义 ,但仅限于对违宪的法律法规的审查。还需要设立一种程序和机制,对执法行为进行司法审查,以便及时、有效地保护公民自由的不受公权力侵害。
关键词:公民自由 宪法保障
Abstract: the personal freedom is the constitutional guarantee basic human rights, is a citizen exercise of any other right of premise.The public power enroach on personal freedom someti-mes than ordinary crime consequence caused more serious.The public power enroach on pe-rsonal freedom has legislative type and law enforcement type two kinds.Tong after nps for ensuring humanrights and unconstitutional acts of constitutional strict signi ficance, but o-nly for unconstitutional law review.Also need to set up a program and the mechanism of enforcement actions on the judicial examination, for timely and effectively protecting the pe-rsonal since by from the public power violation, read simultaneously apply the rules of unc-onstitutional acts.Keywords: personal freedomconstitution to protectlegal reliefunconstitutional acts
一、宪法保障公民自由的必要性
严格说来,公民自由的宪法保护应该定位在法治原则所属的次级原则的阶位上。换句话说,它是从法治原则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我们在此把它独立出来其意无非是要强调它的重要性。就本研究的主题和宗旨说来,这个原则足以让我们有理由把它提升到宪法、宪政、宪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的位阶上来。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更不排除其他的手段和力量,例如道德、政治、经济、社会调节乃至激烈的政治斗争甚至战争等手段和力量,对公民自由的保护和保障作用;相反,我们也积极地倡导和支持这些手段和力量对公民自由和权利发挥尽可能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是,从各国法治和宪政的经验来看,公民自由的宪法保护是防卫性保护的基本手段,也是最便利、最经常、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和力量,其优越性是其他手段和力量所不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
我们通常指出,只有建立切实的宪法法保护机制,使公民自由和权利一旦受到侵犯,就能及时地得到公正的司法救济,这样才能切实地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所带来的好处或效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说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具有实际意义。这个道理甚至从反证也可以得到说明。在人类宪法和宪政史上,过去、现在都出现过且仍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即在宪法上冠冕堂皇地规定着公民享有这样或那样的自由和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特别是有效的司法保护机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当然,有些自由和权利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或其他条件,如劳动权、休息权、享受体面的物质生活权等。这些自由和权利需要经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物质等方面条件的日益改善来逐步得到实现,这一点在任何国家,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都是如此。对于因物质等条件的不具备而暂时不能如宪法所规定的那样实现公民自由和权利,通常都能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和容忍;然而,人们通常不能理解、接受和容忍的是,宪法所堂而皇之规定的各项公民自由和权利受到他人,特别是公共权力部门、政府官员有意无意的侵犯之后,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甚至会出现有冤无处伸、投诉无门的状况;更令人不能容忍和愤慨的是,有些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在饱受政府及其官员的腐败行为、滥权行为的侵害之后,又遭遇官官相护、地方或部门的保护主义,甚至是腐败的司法机构或法官的不公正的、枉法的、滥罚的对待。这种状况在一些民主和法治不发达、欠发达的社会和国家绝非鲜见。这不仅是造成社会和国家不安定的根源之一,而且极可能对社会和国家的民主根基和宪法、宪政体制以及法治建设造成根本性的损害。正是出于对关系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深层次的宪法、宪政、宪治及法治建设的考量,一个社会和国家在民主与宪制、法制建设中,不论遭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险阻,都切不可忽视对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机制,特别是不能对司法保护机制采取漠不关心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更不能放任司法腐败任意扩散或泛滥。如果说一个社会和国家由于发达程度所限在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促进方面,还须假以时日来创造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话;那么,在对公民自由和权利的防卫性保护方面,特别是司法保护方面,则是刻不容缓的,而且还是能够做到的或较容易实现的。除非对社会采取不负责任的、轻慢的态度,或者根本不想去实施对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保护,而只想假借宪法愚弄人民。当然,如果是这种情况,则离民主与宪政、宪治和法治甚远了,应另当别论。
二、公民的公民自由需要受到宪法的保护
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保护公民的公民自由。中共十六大报告提 ,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 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其核心是保障公民自由不受非法侵犯。
公民自由不仅需要 普通法律的保护 ,更需要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的保护。日本学者小林直树认为,近代宪法之价值体系,乃是自由的个人不可侵犯之基本人权所构成。因此 ,在宪法条文中详细、具体而明确地规定公民自由,避免在公民自由保护上宪法与普通法律之间在“位阶上的倒错”。既然保障人权、规制公权力是宪法的本质属性 ,那么保障公民自由免受公权力的侵害就必然需要 宪法发挥作用。
在保护公民自由方面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宪法具有规制公权力的作用 , 当公民自由受到公权力侵害时必然需要宪法的保护。而普通法律限于保护公民自由免受一般违 法犯罪行为的侵害。面对普通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公民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求助 ,或依法采取 一些行动。如可向110 报警求助、可正当防卫 ,甚至自行将犯罪行为人扭送到公安司法机关。但 面对以执行公务为名的公权力的侵害,公民不可能也不能采用对待犯罪的方式来求救或自救 ,那 会改变事情的性质 ,变为抗法行为。因此 ,应当设置一种对宪法公民自由权利的救助措施 ,像普通法系的“人身保护令”(habeas corpus)制度 ,或大陆法系的预审法官审批羁押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原理是以公民的宪法权利制约和平衡公权力。违宪审查或宪法诉讼的本质就是平衡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一种防卫权 ,其设定旨在保障人民免于遭受国家权力滥用之侵害,以对抗国家的侵犯。从英国的《权利大宪章》、《人身保护令》到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宪法前 10 条修正案的近现代宪法史也证实,保障公民自由是宪法的出发点。普通法律若不能保障公民自由免受公权力的侵害,那么就有必要设置一种宪法保障机制。哈耶克认为,仅在书面上规定宪法 ,而不同时提供明文规定的机构对之加以实施 ,这无异于纸上谈兵 ,从而对现状的变革亦显然于事无补②。公民权利需要现实的保障,至于是承袭或借鉴“人身保护令”制度还是预审法官制度,则是可以探讨的另一个问题。①
三、公民的公民自由需要受到宪法的及时、有效的保护
公民自由受到公权力侵害时,需要受到宪法的及时、有效的保护 ,而不仅仅是事后的保护、也不仅是纸上的难以实现的保护。公民自由受公权力侵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立法违反宪法、法律规定,制定了可侵害公民公民自由的法规;二是执法或司法活动违法宪法和法律 ,侵害了公民的公民自由。立法型违宪如被废止的“收容遣送办法”;执法型违宪如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逼供。这是执行中的国家机关及受委托的机构将其异化①
②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 页。[英]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1997年版,第230 页。
成法外的权力,非法限制公民自由。
目前对立法型违宪审查制度讨论的较多,并可从宪法、立法法中找到一些依据。但对执法型违宪探讨不足。虽然对执法中侵害公民自由的行为可以通过“申请复议”、“申诉”和“行政诉讼” 等途径获得救济 ,但这是事后救济。立法上不仅不给予及时的救济,而且还限制及时救济。如孙志刚在派出所,警方表示“有身份证也不能保释”;在救治站,医生告知“必须是孙的亲属才能前来保人①”。于是公民自由受到公权力侵害而又没有及时法律救助的孙志刚就只有等待厄运的来临。显然,不及时的救济等于认同对公民自由的非法侵害。因此,应当规定凡是限制公民自由的措施,无论是行政的还是刑事的,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如12至48小时内提交司法审查。
公民自由还需要宪法和法律的有效保护。不及时的保护当然是无效的,但是及时的保护也 未必有效。有效保护需要至少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限制公民自由必须受到公开、公正的司法审查。这个审查应当是强制性的,不论当事人是否申请,提请限制公民自由的行政或司法机关都必须提起。违反者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第二,应当保证当事人有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第三 ,对于限制公民自由的措施,法院不仅应当审查事实和证据,是否合法、必要和适当,而且还可以应当事人的申请,对所适用的的法规做是否违宪、违法的审查。
四、公民的公民自由需要受到维护宪法权利的特别程序保护
针对公权力侵害人身权利的两种类型,需要设置两种违宪审查方式。一是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规定限制公民公民自由的法律、法规进行违宪审查;另一种是由法院对一切限制公民自由的措施进行司法审查 ,同时应当事人的提请,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进行违宪、违法审查。后者其实是更重要的违宪审查制度。因为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公民自由和安全。这一程序专门为保障公民自由和安全免受公权力侵害而设立。凡公民自由受到限制或剥夺者,都有权申请法庭公开开庭对此进行听证或审讯,以确定对宪法权利的限制是否合法、必要和适当。其作用是:1对作出限制公民自由决定的机关的权力的一种程序性限制,以遏止行政和刑事检控机关可能的违法行为;2)令有权做出此类决定的机关依照法律慎重行事,遏止任意滥用公权力;3)不至于令问题复杂、恶化。如孙志刚案 ,如有这样的司法审查,悲剧或许就能够避免4)对一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①警察给予的理由似乎是无法无天的。没有身份证原本是被收容的原因,但是有身份证令原因消失后“也不能保释”,就 是非法羁押了。另外救治站的“医生”是否获得法律授权以决定“必须是亲属才能保人”? 在涉及人身自由的问题上,那种无视法律的擅权、麻木和气指懿使令人难以置信。
限制公民自由的方式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如涉及劳教、留置、强制戒毒、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刑事拘留和逮捕等的法律法规和执法行为,都应当受到司法审查,不应有例外。
在程序上,必须保障公民享有以下权利:1)申请司法审查的权利;2)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3)无力付费时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诚如季卫东先生所言: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大最急迫的问题还不是民主参与的范围,而是自由权利的法制保障①。由于普通法律程序无力在公民自由受公权力侵害时予以及时、有效的救济 ,那么就有必要设立一种维护宪法权利的特别程序予以保护。这一方面可以“激活”沉睡的宪法,使其在维护公民权利和推动法治发展中发挥根本大法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遏止公权力在非法治状态下的扩张,令其受到规制 ,同时凸显出宪法的权威和地位 ,推动宪治的发展。宪法权利受侵害当然应当有宪法救济措施。宪法权利受侵害却与宪法却无关的现状应当终结了。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2.154.[2]董炯:《权利至上、制度设计及其运作》[M],1998年第3期《比较法学》
[3][英]洛克.政府论[M].商务印书馆,1997.91-92.[4]周永坤:《论宪法基本的直接效力》[M]1997年1期《中国法学》
[5]张庆福:宪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742.[6][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7]参见.陶涛.论宪法渊源[J].社会科学研究,2002(2).[8]周伟,《保护公民自由条款比较研究》[M],法学评论,2000第4期,25页.①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292 页。
第二篇:《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案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何以成为根本大法。
理解宪法与公民,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的权利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发挥的途径。
理解公民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维护宪法权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尚法律的思维习惯,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根据法制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塑造个人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权观念,在宪法最高准则的指引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地,准确地行使对国家的监督权。
教学重点: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 教学难点:公民的权利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知识要点: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二、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3、国家机关按宪法的要求保证公民权利的实现
4、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三、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认真学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2、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9 情境研讨,“兄弟争论,我来平息”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哪部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毛泽东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因为: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思考:宪法(母法)与普通法律(子法,如: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商标法,专利法,刑法等等)之间的区别:(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个方面的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3)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辨别: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此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3、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内容:序言和总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0 “社会风景”,讨论: 我国宪法是怎样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宪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宪法的基本内容
规范国家权利的正确行使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不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国家机关保护公民权利的任务,使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2、宪法规范和限制公共权力
国家权利来自于人民,使公民通过权利的享受赋予的。凡不是由公民政治权利授予的权利都不是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国家机关必须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保障与维护公民的权利。
3、国家机关按宪法的要求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宪法将保护公民权利的责任赋予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在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中负有相应的责任,如: 受教育权
劳动权 政府创造条件或提供机会来保障 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平等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府提供积极的法律保护 人身自由权 宗教信仰权利
4、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
①立法保障:立法机关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使公民在保护自身权益中有法可依。②司法保障:完善律师制度,法官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案例:某县原县委书记在一次政法会议上作报告时说:“你们说,是官大还是法大?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是官大!因为法是人制定的嘛!没有人哪里会有法?没有人,法哪里会大?大在哪里?所以说是官大!坐在这里的,我问你,你法院院长没有我提你的名,你能当吗?你检察长没有我提你的名,你能当吗?我看你们都当不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习了宪法知识,你一定拥有批驳这位书记“狂言”的依据,请写出来。(2)对这位原县委书记,你准备怎样劝告他?
四、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同时也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作为公民,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2、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3、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心国家管理事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阅读与感悟”《一条建议,促使一部行政法规的撤销》 实践活动——实践与评价指南:
课本p23 “社会风景”——擦亮眼睛,维护权利 认真阅读课本p23-24,思考:
1、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说明以上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2、“我给故事续一续”:
假如你是小张,小李或手表厂工人们的朋友,他们向你诉苦,但因为不懂得宪法知识不知道该怎么办,作为朋友,你给他们出个主意,并将这个故事成功地续下去。
第三篇:5.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
郭扶中学八(下)政治学教卷第五单元5.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5.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主备:陈孝容课型: 新授课备课组审核:领导审核:
班级姓名组别
第一课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何以
能成为根本大法。
2.感受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
尚法律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解宪法何以能成为根本大法。
教学难点:理解宪法何以能成为根本大法。
三、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预习课本5.3一标题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现行宪法由哪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4.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体现在什么地方?
【交流展示】
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提出未弄懂的问题。
【合作探究】就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组内合作探究。
【互动提升】
1、通过互动,进一步加深对重点、疑难问题的理解。
郭扶中学八(下)政治学教卷第五单元5.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阅读探究图之情景研讨“谁的法律单位高”,思考讨论课本所提的问题。
3、阅读实践与评价之社会风景—“公民哪些基本权利被侵犯了”,思考课本所提的问题并开展有关活动。
【检测与反馈】
一.选择题(1题为单项选择题,2——4题为多项选择题)
1、﹙单选﹚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保护人权、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等内容写入宪法,与此相关的普通法律也作
了相应的修改。以上材料说明()
A.宪法包含普通法律,可以代表普通法律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C.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D.宪法比普通法律更具体、更详细
2、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这表明﹙﹚
A、教育法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B、宪法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基础和依据
C、教育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毛泽东曾说过“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
个总章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因为宪法﹙﹚
A、是所有法律的总和
B、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C、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严于普通法律
4、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最根本的问题,下列属于宪法中的规定的内容有()
A、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B.、什么行为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并对此行为处以什么刑罚
C、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规定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思考题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
了修改,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权、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等内容写入宪法,与此相关的普通法律也作了相应的修改。因此,小明认为宪法修改是国家的事,与我们
公民个人无关。你认为呢?
【教学后记】
郭扶中学八(下)政治学教卷第五单元5.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第二课时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宪法与公民、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中的作用及
这种作用发挥的途径。
2、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懂得运用宪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进一步增
强宪法意识。
二、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预习课本5.3二标题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1、宪法对公共权力的规范和限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2、按宪法的要求,国家和政府是如何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的?
3、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4、为什么说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交流展示】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提出未弄懂的问题。
【合作探究】就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组内合作探究.【互动提升】
1、通过事例、讲解加深对重点疑难问题的理解。
2、阅读探究园之社会风景—“拆迁之前”,思考交流课本所提问题。
郭扶中学八(下)政治学教卷第五单元5.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阅读“阅读与感悟”,谈感悟。
【检测与反馈】
一.判断题
1、国家和政府负有保证公民权利实施的责任。()
2、宪法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国家通过法律规范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D.中央军事委员会
2、在第五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当天,某校举行了灯谜大猜想活动。其中一个谜面是:
排行我最大,母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这个谜语的谜底
是()
A.环境保护法B.刑法C。教育法D。宪法
3、下列不属于司法保障公民权利的有()
A.国家建立了律师制度
B.国家建立了法官制度
C.国家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
D.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处贪官
三.简答:
1、怎样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教学后记】
第四篇:宪法与自由
一、引言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列宁曾经说过:“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①孙中山先生有言:“宪法者,政府之构成法,人民之保证书也。”宪法的内容从1787年世界上第一部宪法颁布至今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始终是宪法中不变的核心内容,而且,其地位日益提高并为各国所赞同。而自由是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当代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有保障公民自由的规定。
二、自由的概念及其宪法保障
自由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其概念仁智各见,未有定论。但是各种对自由所下的定义都包括如下内容:自由是依凭自己的意志所做的行为,不受非法干涉,排除外来的强制。②自由权是人民要求国家机关(或他人),非依法律不得侵犯其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为了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或国家社会的利益,个人的自由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英国有“宪政之母”的美誉,其保障自由权的历史,从现有的法律文献来看,可以溯源到1215年的《大宪章》(又称“自由大宪章”),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在17世纪以前,君主享有无上的权力,人民基本上没有自由可言,对君主应尽服从的义务,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上述法律文件的目的都在于限制王权,宣告人类的天赋权利。到了17-18世纪,以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反对奴役,猛烈抨击束缚人类自由的封建制度,旨在推翻不自由不平等的旧制度。自法国1791年宪法明确规定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以后,各国宪法相继把自由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而明确规定下来。
20世纪下半叶,法律有明星的社会化倾向,提倡社会公共利益,限制个人漫无边际的自由成为世界主流,社会法学派的“权衡利益说”应运而生。此说之人认为,个人的自由,固应受到宪法及法律的保障,但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应受到法律的保障。如果这两种利益发生冲突,宪法及法律就应当着重于保障比较重大的利益而舍弃较小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欲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现代各国宪法对于公民自由权利的规定,无形中都采纳了“权衡利益说”。在宪法中,公民自由权利固然受到保障,然而与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相发生冲突时,宪法则“舍鱼而取熊掌”,着重于保障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而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利。
三、宪法应当保障的几种重要自由
自由的种类很多,其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其中自由是否受到宪法的保障,也随着时代或国家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各国宪法中所规定的重要自由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也称作人身不可侵犯权,即公民有按照自己意志来决定自己行动的自由,公民的身体自由不受政府或他人的非法侵犯。人身自由是各种自由中的基本自由,公民如果丧失了这项自由,则其他自由,如居住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则失去了依托的根据而随之丧失。因此,各国宪法对人身自由的保障规定最为周详。据有的学者统计,各国宪法中规定了保障人身自由的占88%.③我国现行宪法也有关于爆炸感人身自由的明确规定。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另外,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中也有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的条款。总之,公民的人身自由非由法定机关经法定程序依法律规定,不受侵犯,禁止非法审问,处罚,拘禁。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关国家机关不依法办事,不遵守法定程序,非法羁押,刑讯逼供等现象屡禁不止。笔者认为,改变此种现象,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如冤案错案追究制度,赔偿制度等,明确公民人身自由的范围内容,明确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二是加强监督制约,使侵犯人身自由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其法律责任。[!--empirenews.page--]
(二)居住迁徙自由。
所谓居住自由,即公民的居住场所,不受非法侵犯。这是保障个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劳作所必须的自由。迁徙自由。即公民有迁徙自由不仅是在国内公民可以任意旅行,并移居国内任何地方。而且还包括有国际迁徙的自由,公民可以自由迁徙国外,也可以自由迁徙国内。④据统计,各国宪法规定保障迁徙自由的占79%⑤。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从对住宅的保护来看,相当于保障居住自由。关于迁徙自由,我国1954年宪法中曾有规定,但在随后的包括现行宪法在内的三部宪法中均无迁徙自由的规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规定迁徙自由是可行的,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交易、经贸往来急剧增大,人员流动迁徙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公民在事实上已经享有了较大程度的迁徙自由。不幸的是迁徙自由依然没有在宪法中取得“名正言顺”的地位,再加上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限制,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得迁徙自由不能充分实现。因此我们建议在承认迁徙自由的宪法地位的同时,对于已经阻碍经济发展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是,公民的居住迁徙自由不得妨害社会公共秩序,否则宪法和法律应予以限制。一般而言,限制须在如下几种情况下方可进行:第一,在战争、戒严或者国家发生了大的社会动荡时,在战争区域、军事管理区域、戒严地域,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和公民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当限制禁止公民迁入居住。对于因战时或戒严需要,可以征用、检查公民的住宅。第二,为了公共卫生的利益或避免流行瘟疫、自然灾害,可以限制公民出入特定地区。第三,对于假释、取保候审、监外执行等情形的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应当限制其居住迁徙的自由。
(三)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方法表达其意志、思想、观点,而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言论出版是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言论自由是“获得真理的道路”。“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人都可以追求。至于各人自认的真理,则是任何人既无权压制也无权强制他人服从的。”⑥可以说,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追求真理的自由,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进步。所以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有保障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各国宪法规定了保障言论自由的占83%,⑦我国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如果公民的意见、言论和出版有害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或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时,则宪法或法律对此种言论、出版应予以限制,这也是各国的通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主要有二:一为“明显而当前的危险”原则,即言论有发生实质且明显的危害或者存在现实的危险时,可以加以限制。二为“恶劣倾向”的原则。即言论如有恶劣的倾向,而不必到了“明显而当前”的危险程度即可以处罚。我国在刑法中对于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益的言论和出版行为,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了具体规定。这对于打击借言论出版自由而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起到了极大的作用。[!--empirenews.page--]
(四)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包含两重意义:一是信仰自由,即公民有信仰任何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二是礼拜自由,即信教者有参加宗教仪式及宣传教义的自由。英国远在1689年的《权利法案》中就承认了信教自由。各国宪法规定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占80%,我国宪法第36条亦有规定。
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人内心信仰的问题,一个人信仰与不信仰某宗教属于个人事务,事实上法律不能加以限制。但是,参加宗教仪式及宣传教义,如有违反善良风俗或公共秩序,则应受法律的限制。近些年来,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有的不法之徒假借宗教之名或利用宗教来骗取钱财,非法牟利。更有甚者,自封为“大师”、“神医”,组织各种非法的“宗教”组织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同时,保护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抵制、反对邪教组织,是当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新特点。
(五)宪法所保障的其他自由
如通信秘密、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婚姻自由等。有些自由,虽未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但如果不妨害社会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和国家利益都应受到宪法的保障。公民的其他自由及权利,范围极其广泛,宪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穷举,而应在部门法中规定,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实现。
四、自由的保障及限制
宪法关于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方式可分为两种:其一为间接保障方式,或称法律保障,即政府非依法律不得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利;其二为直接保障方式,或称宪法保障,即公民的各种自由,都有宪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侵犯。更重要的是立法机关不得通过危险的法律,或通过超出宪法所授权的法律,以限制人民的自由,此类法律即可称之为“恶法”。此种保障,在于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不受政府违宪或违法行为的侵犯,也不受立法机关的违宪立法的侵犯,所以采取直接保障方式的国家,往往设有解释宪法的机构,以解释限制人民自由权利的法律或命令是否抵触宪法。美国是采取直接保障方式国家的代表。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会不得制定下列事项的法律:
1、确立宗教或禁止信教之自由;
2、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之自由;
3、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陈述救济的请愿的权利。由此可见,美国的立法机关及行政机关均不得侵犯宪法所保障的人民的自由权利。对于限制人民自由权利的法令,由联邦最高法院及下级联邦法院解释其是否违反、抵触宪法。在我国,解释宪法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是从1982年宪法制定通过至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宪法的功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而鲜有解释之事例。至于有立法机关直接保障人民自由权利的法律条文及相关制度则没有提及,这是宪法的缺陷,更是现行政治体制的缺陷。如何克服这个缺陷,是一个必须解决而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五、结语
上述应当为宪法所规定的各种自由,都应受到宪法的保障。受宪法保障的公民的自由不是漫无边际的,不得妨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因时代的不同,国家处于平时或战时状态的不同,人民所享受的自由权利的范围亦随之而异。自由不得滥用,它只有在法律的保障和限制之下才能真正实现。随着社会本位的日渐凸显,法律日趋社会化,宪法或法律更着重于保护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限制人民自由的法律条款,应当谨慎、明确、便于操作、拒绝任意。适当限制自由的本旨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是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做出的“舍鱼而取熊掌”的选择。绝不能使限制个人自由的法律成为扩张政府权力的手段,否则此种法律即使在形式上完全“合法”,最终也是不合法的-因为它是“恶法”。从根本上而言,限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享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所以,限制和保障是辩证统一的,保障之中包含着限制,限制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自由的。[!--empirenews.page--] 我国宪法对于公民自由的保障,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不足之处也是客观存在的。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不仅仅是宪法本身的任务,它牵涉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在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寻找不足,缩小差距,更能使人深刻领会“不自由,毋宁死”的沉重代价和不朽价值。
第五篇:《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案2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案2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在教学中,懂得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由宪法规定的;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制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能列举我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说明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宪法有关章节后,能将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简单的归纳;能对照社会生活的实际,大体说明宪法对我国公民各项自由和权利的有关规定;在教师的引领、帮助下,学生回顾先前知识,从而能说明我国法律是如何确保公民各方面权利和自由的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能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将遵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宪法的尊严。教材分析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是受国家根本大法保护的。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要尽可能地通过我国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教法建议
1、本框的内容,看似简单、枯燥,实际上同每个人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兴趣,可以从简单的、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入。比如“你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利吗?”、“你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等等。
2、由于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限,特别是对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了解的更少。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相关学科的一些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引发对新知识的思考与探究。比如,让学生回忆在历史上学到的一些知识——“五·四运动”。
3、在讲授“权利保障体制”时,最好用一些实际案例或十六大特别报道的节目,特别是一些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过程:导入新:
教师:A、首先出示一句名言:
梁启超说:“国家,譬犹树也;权利思想,譬犹根也……为政治家者,以勿摧压权利思想为第一义;为教育家者,以养成权利思想为第一义;为私人者,无论士焉、农焉、工焉,商焉、男焉、女焉,各自坚持权利思想为第一义。”
B、出示一个案例:
1990年,山东省某市学生小齐和小陈同时参加中专考试。之后,齐被录取为某校财会专业委培生,但录取通知书却被陈领走,上学、参加工作。不知情的齐以为自己落榜,直到1999年……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陈以侵害齐姓名权的方式侵害了宪法第46条所保护的公民受教育权,判决陈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齐各种损失98万元。
提示:请同学们思考上述案例和梁启超所说的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
1、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板书)
2、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手中的材料——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章节,同时也结合本第118页的内容来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1)什么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2)我国宪法规定了哪些公民的基本权利?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
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只有得到法律确认,才是合法权利,才能得到国家保护。宪法是根本大法,由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是基本权利。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和政府有保证其实现的责任。
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24项条款中,涉及公民权利的条款有18条,规定了公民20多项自由和权利,涉及政治、经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宗教信仰、批评建议、控告检举、劳动、休息、养老、抚恤、保护妇女儿童、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
中国人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建立一个人民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我们在宪法中看到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是受国家根本大法保护
3、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系(板书)
教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非写进宪法就完事大吉了。相反,必须有相应配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措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一些经历,我们要确保自身合法权益时,主要靠什么?进几年来,与法律相关的什么职业越来越热?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后归纳:
(1)立法保障。(板书)
(2)司法保障。(板书)
教师:有了具体而明确的法律,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就有章可循,但法律的实施还得靠司法系统,包括以律师、检察官、法官、舆论监督力量等一整套广泛的社会力量相配合。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的审判机关——各级人民法院
……
小结。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宪法宣传日系列活动目的:
⑴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⑵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步骤:
3、小组间进行小结,整理资料,设计宣传的方案。
4、在班内开展交流,进行评论,进一步完善各自的宣传方案。、在12月4日,请班主任与教育处协调、配合进行“宪法宣传日活动”对教师的建议:
整个探究的过程可能历时会比较长,教师应提前安排教学计划。每个小组的组员构成首先遵循自愿的原则,但也要考虑各自的特长。因此,要先明确有哪些小组,然后在分组。在宣传日之前,教师还应对各自的成果进行检查,给予一定的指导。由于此活动最后要面向全年级或全校,所以最好能与团委或教育处合作。评价重点:
⑴在整个宣传日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参与; ⑵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能团结协作,有团队精神; ⑶在宣传日当天,无论是何种角色都能积极、热情地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