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地悲剧演讲稿
公地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公地悲剧呢?当然是过度放牧。草吃干净了,连草根也没有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荒漠化。避免草场的破坏需要所有牧羊人的集体行动,但是没有一个家庭愿意为了共有草场的繁茂而主动减少自己羊群的规模。正像没有一个小煤窑的主人为了保护煤炭资源自己主动减少煤炭开采是一样的。实际上,公地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它自身使用的负外部性。当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土地上吃草的时候,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养多少只羊时,并不考虑这种过度放牧的负外部性。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同公共草地放牧具有相同的性质:当一个人享用公共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两种途径:
1、是可以通过政府管制
2、是把共有资源变成私人物品
案例
梅家坞:第一次机遇
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是一个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乡村旅游地。其发展始于2000年5月1日梅灵隧道开通,从此这个被封闭在山坞里、景色雅致的小茶村与主城区的车距不过半小时。满眼绿色、清新空气、正宗龙井茶、现买现作的新鲜农家菜等吸引了杭州、上海、苏南及周边其他城市的自驾车游客,梅家坞成为了有口皆碑的距杭州市中心最近、最具原生态特征的乡村休闲区。
2002年左右,迅猛发展中的梅家坞遭到了严重的“公地悲剧”威胁,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戕害上。茶楼中的生活污水随处排放、垃圾遍地、溪沟变成了臭水沟、违章建筑随意搭建、车辆在公用地上随处停放、民居点呈现严重的现代化趋势。当地村落风貌失范,乡村性受到严重侵害,使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
2003:凤凰涅磐
2002年9月,梅家坞开始实施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把梅家坞改造纳入2003年三大工程中,实施公助民办政策;
政府负责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秩序管理、宣传促销等,农户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继续从事个体经营
杭州市政府从2002年10月起,按照“积极保护、民办公助”的原则,累计补贴4200万元用于梅家坞环境整治和景区建设。2003年10月整治完成后,梅家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观,前一阶段中的“公地悲剧”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溪沟面貌整治一新,沿溪、沿街基本上都是江南典型的粉墙黛瓦。各种清雅的茶市、茶庄遍布村中,“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及杭州最大的茶文化中心凸现出来。2003年全村接待人数为30万左右,服务收入2380万元,总收入3389万元(受前期施工影响),几年来黄金周日平均流量都在8000人以上,平时周末一般都座无虚席。普通家庭茶室的年净收益都在7、8万元左右,多的甚至达到20多万,户均收入由原来的6000多元猛增至15万元。梅家坞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被誉为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利用成功结合的“梅家坞现象”。
反公地悲剧
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迈克尔•赫勒(Michael Heller)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反公地悲剧‟的文章。2008年,他出版了《困局经济学》一书,对此学说进行了理论扩展。赫勒认为,所有权过度分散将导致资源无法被利用
仍以牧场为例,反公地悲剧的情况是,一块草场被划分成许多小块公开出售,每一位业主都有否决权以决定这块草场派什么用途:建造公园,高尔夫球场,还是用于放牧。因为很难使这些业主的意见统一,这片草场就闲置着,造成资源浪费,没有一个牧羊人可以进入这片草场放牧。
美国在1980年通过了《杜邦法案》,鼓励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对联邦资助的研究发现申请专利,并将技术转卖给私营部门,对其进行商品化。看似合理的法律,导致专利的数目飞涨,如今这些过多的专利给新药研制带来极大的阻碍,因为每种新药都可能涉及几十种专利,不但要付出高昂的转让费,还可能陷入纠缠不清的官司中。
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那么发达,看来也是一件好事。专利的合理运用,胜过专利本身。美国的宽带频谱资源居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私有化的。因为带宽的限制和各个电信公司使用不同频率通信,造成服务质量比不上日本或韩国。中国在住房私有化进程中出现过许多所谓“钉子户”,过去有些因为无法协商解决就强行拆迁了。现在,居民的权力受到更高的重视,拆迁补偿提高了,间接地造成土地开发成本的上升。
解决反公地悲剧的方法
1、市场途径(定价)
2、防止不合理的产权投资
3、公开技术、专利共享库(例如Google图书馆的发展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4、政府管制(如有限配额制)
第二篇:公地悲剧读后感
4.结论是,最佳人口数量应该是小于最大量的。但是怎么定义这个最佳量目前还是未能解决的问题。
作者说,希望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但是利益是什么呢?理论上利益也许无法衡量,但是现实中却可以,只需要一套评价准则和一个衡量系统。
5、公地的悲剧
用牧民放羊来论证公地的悲剧,(可以做折线图)让我们想象一块对所有人都开放的草地。在这块公共地上每一个牧人都会尽可能多地放牧他的牲畜。作为理性人,每一个牧人都期望他的收益最大化。不管直白还是隐晦,或多或少地他都会问,“给我的兽群多增加一头牲畜,对我来说有什么效用?”这个效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1)正面的影响是使牧群总量增加了。因为这个牧人能通过变卖这头额外的羊得到全部的收益,所以效用几乎能达到+1。(2)负面的影响是由这额外的一头羊所引起的过度放牧。因为不管怎样,过度放牧是由所有的牧人承担的,负面效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小部分-1。
将所有的影响加总,理性的牧人会得出结论:对于他来说,使他的牧群多增加一头牲畜是个明智的选择。但是其他每一个共用这块草地的理性的牧人也会得出如此结论。所以悲剧就发生了。每一个人都陷入到一个促使他无限制地增加牲畜数量的机制当中,而他们所处的世界是有限的。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追逐个人利益的人的行为最终会使全体走向毁灭。公地自由会毁掉一切。列举了马萨诸塞州的圣诞节塑料袋案例和国家公园的案例。又提出最近西部山区的牧羊人乡政府施压要求增加放牧数量、公共海洋的案例。以国家公园来说,公园本身是有限的,但是人数似乎是无限制地增加,公园的价值对游客来说就是逐渐减少的。坦白说,我们必须立即停止将公园当作公地对待,否则它们对于任何人将毫无价值可言。
作者发问,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有几个选择。我们可以把公园变卖使之成为私人财产,我们也可以继续把它们当作公有财产但分配进入公园的权力。否则,我们只能放任作为公地的国家公园不断遭受破坏。6.污染
从反向的方法来看,公共地悲剧在污染问题中是重新出现的。其效用的计算还是和之前一样,理性的人会发现他向公共地排放垃圾后,自己所承担的成本要小于排放垃圾前为它们作净化处理所承担的成本。因为这在每一个人看来都是正确的,所以只要我们像独立、理性而自由的企业家那样行事,我们就会陷入到一个“污染自家”的怪圈。提出解决方法---通过私人产权,或者类似的形式可以避免像食品篮子似的公共地悲剧。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水源却无法通过这种形式得到保护,所以必须靠另外的方法避免另一种如同污水池的公地悲剧,比如可以通过强制的法律手段或税收机制使排污者自己处理垃圾的成本小于不作任何处理就丢弃垃圾的成本。(当时)对于这两种悲剧我们都还未取得任何进展
又提出,污染问题是由人口问题引起的,所以,人多资源少,就需要对产权重新界定。
7、怎样制定自律法律?如何通过立法来节制?
作者发现。对由人口问题而引发污染问题的分析,使得我们发现了一条并未被广泛认识到的道德准则:某一行为在其被实施的那一刻,它的道德价值是此时整个系统所处状况的一个函数。道德的行为不能从表象看出,用古老的中国谚语来说”百闻不如一见。”但论证它的正确性可能需要10000字。我们社会的法律遵循古代伦理学的样式,因此不太适合统治一个复杂、拥挤和多变的世界。但是谁来监督执法者?约翰亚当斯说,我们必须有一个法律,而不是人的政府。禁令很容易立法,但我们如何立法来自律?经验表明,最好通过行政法来解决。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挑战是能否想出一种中和的反馈以保证监督者诚实可信。我们必须想出如何使监督者及中和了的反馈都得到合法的权威性。
8、不能容忍无节制生育/生育自由不能容忍
举列子,在福利国家中,如果一对父母过度生育孩子,那么他们就会因为无力照顾所有孩子,使一部分孩子饿死,从而生的多后代却少,作者抨击联合国《人权宣言》所提倡的“社会的自然和基本单位是家庭,任何有关家庭规模的意见和建议必须最终取决于家庭自己,并且任何人无权代为定夺”,并采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名言“被朋友压制的真理是敌人最有效的武器”。
9、良心使人自我净化
10、良心的原发性作用
通过举例,提出了bateson所说的“双重束缚”,“双重束缚”并不总是具有破坏性的,它只经常使得受它作用的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出现危机。几个世纪以来,似乎内疚都是文明的一个有价值的、或许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点不需要证明。今天,在这个后弗洛伊德的世界,我们却怀疑这一点。
Paul Goodman说的是现代的观点:”没有任何一件好事来自于感到内疚,既没有智慧也没有同情心。”有罪的人不关注客体但只对他们自己,甚至对他们自己的利益不感兴趣,这可能是有意义的,但这是他们的焦炉之处。(我自己翻译的)一些人已经提出大量的宣传活动来灌输国家生育者的责任感。但是在这个环境中,责任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它不仅仅是意识的同义词吗?
11、相互胁迫的双方商定
作者所推荐的胁迫是一种共同的胁迫,是建立在大多数人同意基础上的共同协商。作者说的共同胁迫不是说要去享受它,或是阻止人们去享受它,但是我们要接受缴纳义务教育税。
承认美国的私人财产以及继承的法律制度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在更好的制度到来之前,我们暂时忍受这些不公。
12、认识的必要性
每个人都参与了对别人私人自由的侵犯,黑格尔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口过生从技术上来看是没有可行解的,自由繁殖会破坏一切(看看现在有没有解决)唯一的方法是通过放弃繁殖的自由来维护和培育珍贵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公地的悲剧。
第三篇:解决公地悲剧论文
“公地悲剧”乱象怎么破
作者:黄嘉怡
公地悲剧,是1968年英国学者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为《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假设了一个场景,即有一群牧羊人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由于每个牧羊人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于是,他们会尽量扩大自己的羊群。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草场可以承载的羊的数量有限,但作为理性的人,在能无偿获取资源的条件下谁也不愿意自觉地把羊群数量减下来。最后的结果是,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所有牧民最终破产。通过这个假设,哈丁向人们展示了公共资源在缺乏明确责任人、缺乏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被迅速破坏殆尽的可悲结局。
公共资源由于权责不清而被任意挥霍的“公地悲剧”时有发生。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2013年的“秦火火”恶意传谣事件污染了网络公共资源,对如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无疑造成了最强力的冲击,从2009年至今各地的公交纵火砍人事件让我们对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了信心,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法定节假日高速路免费本是一件喜事,却造成了有家不能好好回,永远堵在路上的悲剧,还有过度砍 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和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这些环绕在我 们身边的一切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监督,都酿成了触目惊心的悲剧。
在经济领域中,哈丁的假设已经为实践所反复证明。然而,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无法在经济领域中反复深究,却能在公权领域中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公地悲剧”。经常看到这样类似现象,同样的触目惊心。举个例子,我们现有体制中的各个权利部门好比牧羊人,而整个政府这一块蛋糕像是牧羊人的公共牧场,公权领域中的无形资源譬如党的威信就是长在牧场上的草。要是理性人真的诉诸公共的理性,应该是尽力维护牧场上的草,但是由于没有人需要对党和政府是否能长久的具有公信力而负责任,于是所有的权力部门都在获取着自己私利的同时推脱责任,很多百姓反映常常看到大量类似的现象:一些部门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来提高所谓的“威信”,换来的却是百姓对政府的低效率高姿态的非议,更甚者,暗箱操作,为了获取既得利益,在重要的采购项目中缺乏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样的做法,损害的不仅是大家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真正为百姓做实事的人的利益,网络上对公务人员的非议谣传也由此产生。
这么多一桩桩触目惊心的例子,让人不禁想问一句,“公地悲剧”的乱象如此盛行是为何。究其原因,“公地悲剧”的产生有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名义上“公共所有”、大家都能无偿使用却又无需直接负责的公共资源;第二,该资源属有限资源而非无限资源,有可能被耗尽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必须有多个同时使用这一资源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人,他们之间有竞争和攀比。从这个角度讲,只要有公共资源,就存在发生“公地悲剧”的可能,因为本质上说,“公地悲剧”源于公共资源无节制的私人利用方式。而我国公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在不少方面都与这些条件相符合。特别是现有的权力配置特点,就是部门利益固化,共同责任虚化,名义上各部门都体现党的领导,实际上往往很难直接落到实处,公权力的“公地悲剧”由此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决策部门化产生自利行为。政府的公共决策过度依赖于各权力部门执行,直接决策直接执行造成了各部门先思考自己部门是否得利,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而不是站在全局的立场,诉诸所有人的利益。实际上很多的公共决策在出台的时候都是好的,然后在部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过多的私利及博弈行为,造成真正的决策不能执行,执行的决策让人失望。
第二,政府权力部门间缺乏相互制约。在垂直体系管理中,各部门在其领域下拥有了相对集中的权力,即领导与被 领导的关系,权力配置中没有相互制衡的一方存在,而是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权力留给本部门,却将责任和风险推给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助力,甚至有可能最大的阻力存在于自己的上级部门。
无论是什么原因,因为滥用权力而产生的“公地悲剧”并没有停止,而是持续的发生,如何阻止其继续蔓延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改革政府决策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了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体系的目标,现在需要的是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改革政府的决策机制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一是决策民主公开化,决策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该公平公正公开,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二是决策咨询论证化,如今很多政府内部的“智囊团”独立性不足,在参与决策中难以起到客观实际的作用,应该从体制外寻求合适的人才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三是决策信息完善化,上级部门在决策时所得的数据都是由下级部门过滤后上报的,因此上级的决策往往与基层单位的需要有所偏差,因而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和机制。
第二,加强权力监督约束。总书记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管理的缺位和监督的失效往往会造成公共决策不是惠民利民而是伤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权力监督是对决策很好的问责。首先要坚定思想,克服诱惑,以更强的信念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是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以更好的智慧管束权力的笼子铸得更牢;最后应健全制度,依法治国,以更高的态势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三,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一是建立公众评价新形式,着力建立开放的评价系统,充分运用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如互联网实时交流考评,广泛听取网民意见,引导公众建言献策,让社会对部门工作有更多的监督和参与;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应当增加相关被服务对象和第三方(如专业评估机构、学术评估机构)对部门工作和部门领导进行评价的权重,减少内部人评价的权重。
第四篇:公地学校简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简报
公地学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 十 期2014年5月12日
5月5日至9日,为进一步了解学校食堂管理服务和学生宿管工作的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师生感情,公地学校组织党员干部到食堂和学生宿舍走访。
活动分为两个小组,由校长和学校班子带队,教务、后勤、宿管、工会、大队部等环节部门参与,深入食堂和宿舍,走访师生,了解后勤服务、学生工作、学生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征求师生们的意见建议和方法。调研组的同志们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询问同学们课程学习进度,现场解答学习难点,寻找工作中的问题。在走访调研活动后,我们以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并形成调研报告在校内进行了公示。
我们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沟通协作,进一步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克服困难,破解难题。从服务学校工作大局的高度尽最大努力改善伙食,优化学生休息和学习场所的设置,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公地学校白飞
第五篇:公地学校党员承诺考核办法
公地学校党员承诺考核办法
为认真落实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员承诺制的有效实施,使党员承诺制真正取得明显成效,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组织领导
成立落实党员承诺制考核领导小组,党支部书记石文帅任组长,白飞同志任付组长,负责党员承诺制的落实、督查、考评奖惩兑现等事项,对党员的承诺落实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与定时定量考核,使党员承诺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定期督查制度
每位党员结合自已岗位职责作出承诺后,向社会公开。考核小组每月一次对党员承诺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督查,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工作实绩,检查党员承诺的具体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反馈,并督促党员本人对照整改;对问题较多的,由支部书记对其批评教育,批评及整改情况记录在案。
三、分析调度例会制度
根据督查结果,党支部召开党员承诺践行情况工作例会。调度党员公开承诺的落实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好的典型,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把党员践诺情况于会后及时反馈给各支部,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四、总结考评考核制度
考评采取分类分层评诺的方式。考评结果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
(一)召开党员承诺兑现会
每个党员对承诺践行情况写出个人书面总结,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群众代表逐项说明公开承诺的落实情况,并接受群众质询。考核领导小组根据党员践诺情况分层进行考核。
(二)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考评
实行“三评”。即由
1、群众代表,2、班子成员;
3、党委分别评议。
1、群众代表的考评:群众代表由各部门的非党同志组成,实行无记名填表测评方式,由工作组组织实施。
2、班子成员的考评:班子成员之间要在民主生活会上根据各自承诺的内容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考评中要形成正式的书面材料递交党委。
3、党支部的考评:党支部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对领导干部进行评议,作出最后评价。
由党员承诺制考核领导小组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评议,对每位党员落实承诺的情况作出最终评价,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三)对普通党员的考评
对普通党员实行“四评”,即①党员自评;②群众帮评;③领导点评;④组织总评。
①党员互评。全体党员参加,实行无记名填表测评方式,由考核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②群众帮评。由群众对党员进行测评,由工作组组织实施。
③领导点评。由党员所在部门的分管领导,对党员进行点评。
④组织综评。由党员所在支部根据公开承诺的落实情况,参照业务分管领导的评价,对党员作综合评价。
考评小组汇总以上四个方面的评议情况,对每位党员落实承诺的情况作出最终评价,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五、奖惩制度
两次评议满意率达到90%以上的,按照10%的比例确定为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奖励。
一次评议不满意率达到30%以上的,提出批评教育;两次评议不满意率仍在30%以上的,经调查核实有关问题后,定为不合格党员;对问题严重的党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磴口县公地学校党支部
201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