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公安职能,建设幸福东莞
发挥公安职能,建设幸福东莞
2011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跨越之年。要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是时代赋予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东莞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东莞的过程中,公安机关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构建和谐社会的六大具体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公安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是要抓住基础建设这个龙头,树立以信息为主导的警务理念,健全信息预警机制, 推进治安管理工作信息化。进一步加强治安情报信息工作, 全面提高治安部门服务现实斗争的能力和水平, 要建立健全治安情报信息日上报、月分析、季研判、年预测制度, 及时发现治安新情况、新问题, 准确把握治安新走向、新动态, 努力实现警务跟着警情走, 警力随着警务动, 最大限度地把握工作主动权。还要树立以科技为支撑的警务理念, 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推进治安管理工作科技化。
二是要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在公安工作中, 队伍建设是根本, 也是保证。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促进者, 要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关键是要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
质的公安队伍。加强民警素质建设,, 增强自主学习提高、建设学习型队伍的意识观念, 带头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法律基本知识和治安基本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准确把握治安大局的能力, 驾驭复杂治安局势的能力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 用良好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较高的能力水平带动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整体提高。
三是要强化自身职能。
第一,强化自身的维护稳定职能。建设和谐社会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实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要的政治使命,进一步明确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要围绕稳定信息,进一步健全超前预警网络,切实增强维稳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互动性;要围绕涉稳事件,不断强化“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原则,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与维护社会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围绕政治稳定,坚持“抓早抓小、积极预防、妥善化解”的方针,准确运用法律和政策的武器,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颠覆活动和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形成气候。
第二,强化自身的打击职能。公安机关打击职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因此,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出发,公安机关必须控制好社会局势,继续坚持严打方针,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打击能力,为创建“平安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坚决贯彻“抓小抓早,露头就打”的原则,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杀人、绑架、强奸等各类暴力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认真研究盗抢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规律性,科学制定对策,加大打击盗抢犯罪的力度;以集中扫除治安乱源为目标,开展专项行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是第一警务”的思想,认真按照“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要求,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以优质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切实转变公安机关的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好“冷、硬、横、推”等问题,把解决对待群众的感情问题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以热情的态度温暖民心,以务实的作风赢得民心,以此来构建良好的警民关系;切实完善公安机关的办事程序,不断健全和推进便民、利民的措施,狠抓规范与服务承诺兑现,坚持“主动不被动,帮忙不添乱,握手不伸手”的原则,在政策法律的范围内,打破常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以形成亲民、安民、扶民、富民的和谐氛围;切实增强人性化的执法管理理念,公安机关既要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又要把严格执法与人性化执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将执法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机结合。
公安机关只有发扬优秀传统,坚定信念,强化自身的维护稳定职能、打击职能、管理职能、调节职能、服务职能,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才会不辱使命。
第二篇:发挥政法职能 建设和谐社会
发挥政法职能 建设和谐社会
发挥政法职能 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做好新时期政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明确政法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是政法机关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发挥政法工作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政法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做好新时期政法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做好政法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使命,在维护国家安全、打击预防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管理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处于矛盾多发凸显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这一时期,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也很重,做好稳定工作至关重要。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政法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做好政法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政法机关作为贯彻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执法和司法。政法机关通过正确行使执法权、司法权,积极调整社会关系,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协调运行。例如,政法机关依法保障公民政治权利、民主权利,规范其依法表达诉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依法调节各类民事、经济纠纷,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依法受理和审判行政案件,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打击各种犯罪行为,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弘扬科学文明精神,引导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政法机关通过正确适用法律,对既有关系具有确认、调整和规范作用,对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具有引导、推动和促进功能,以实现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做好政法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做好政法工作,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政法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当前,政法工作的实际状况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以创新的思维,着重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相协调的思想理念、工作体系、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这既是政法工作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发挥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本身的重要任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政法部门必须着力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必须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维护稳定始终是政法机关第一位的政治任务。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单一的社会环境不同,当今社会更为开放、复杂,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维护稳定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尤其是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国际国内相互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人民内部矛盾和敌对势力插手利用相互交织,稳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是必须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政法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调整,因物质利益矛盾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加,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从根本上讲,这些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是各种利益矛盾的显性化、复杂化和尖锐化。解决这些矛盾,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去处理,必须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是各级政法机关最大量、最经常、最基础、最艰苦的一项工作。这对我们的大局意识、政策法律水平、工作艺术以及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是对政法机关化解矛盾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行政能力的考验。
三是必须提高公正司法的能力。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的提高,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到司法领域中来。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关注越来越强烈。不仅要求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而且要求保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人格等方面的利益;不仅要求结果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合法权益在司法裁判上得到确认,而且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执行;不仅要求司法公正,而且要求司法效率、程序透明,等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司法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成为司法工作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不断提高各级政法机关公正司法的能力,努力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司法保障,是政法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四是必须提高执法为民的能力。执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政法机关的本质要求,也是政法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谐社会建设核心在和谐,主体是人民群众。检验政法工作成效、衡量政法工作是否促进了和谐,最终要看是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法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法机关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群众意识,更加自觉地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专群结合的优势。不断强化执法为民的意识、丰富执法为民的内涵、提高执法为民的水平,始终是解决政法工作突出问题的着力点,是政法工作处于不败之地的立足点,是政法工作改革发展的着眼点。
五是必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为发展服务是政法机关的基本指导思想。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经济社会正逐步全面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这对政法机关如何保障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如何围
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切实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着力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司法环境;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侵害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种案件的审理力度,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如何围绕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积极预防和查办职务犯罪,确保奥运“阳光工程”实现,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政法机关服务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将政法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推进政法工作改革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政法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实现政法工作的与时俱进。
政法工作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体到政法工作领域,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提升。
一是在定位上,要进一步树立政法工作既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的理念,主动从发展大局出发研究、思考政法工作,努力使政法工作与发展大局相协调、相一致,努力在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政法工作的全面进步。
二是在目标上,要把促进和谐作为政法工作的价值追求,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政法工作,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检验政法工作。
三是在着眼点上,要在依法处理不和谐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培育发展和谐因素,不断巩固和扩大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政法工作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在职能发挥上有新拓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政法工作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对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职能有新的思考、新的认识、新的拓展。要主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在继续强调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四化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化解矛盾纠纷、管理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服务改革发展等职能。要通过职能的拓展,使政法工作更多地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动与其他部门的职能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这些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司法调解如何与治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效对接,执行工作如何与银行、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有效对接,轻伤害案件处理、社区矫正等工作如何与社会组织有效对接,维护稳定工作如何与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新闻宣传、外交外事、思想政治等部门有效对接,等等。要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不断丰富政法工作职能的内涵,实现政法工作与其他方面工作相衔接、相配套,进而促进在全社会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政法工作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在执法理念上有新飞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大战略思想在执法和司法方面的具体体现。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
指导,不断统一执法思想,转变执法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关系,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宽严相济的理念,在坚持严厉打击的同时,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及时总结推广实行宽严相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树立注重调解的理念,充分发挥调解的特殊作用,按照“当调则调,该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逐步扩大调解的范围,创新调解的方式,提升调解的地位,形成大调解的工作格局。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正确地执行法律、正确地调节利益关系,正确地处理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自由裁量权与社会公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正。当前,特别要深入研究“执行难”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当事人能够及时地、最大限度地实现法院裁判所确定的各项权益。
政法工作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在实践探索上有新成效。创新的活力在基层,要积极鼓励基层单位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跟踪、总结、提炼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发展需求,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推进政法工作思想理念、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使政法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协调一致、同步前进
第三篇:如何发挥工商职能建设新农村
发挥工商职能,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工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不但时刻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休戚相关,监管的领域更与“三农”问题呼吸与共,特别是基层工商部门更是活跃在市场监管一线。无数事实说明,工商职能发挥得如何,对农民增收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完全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工商部门参与、支持和配合;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工商部门可以大有作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乃至成败。当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这也就是说,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增收难,是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地把握发展规律,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深入研究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增收渠道、就业方法、权益侵害等诸多因素和问题,认真分析解决的办法和途径,选准角度,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一要善于运用政策保障杠杆,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对于农民从事个私经营或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等活动给予优惠、扶持和帮助。
二要善于运用法律救济原则,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强农民权益保护,主动延伸维权触角,健全执法网络,及时查处坑农、害农等损害农民利益的侵权行为,保障农民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三要善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因地制宜,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指导调整种植结构,建立优势产业和经济特色带。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
四要善于运用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农村优化产业构成,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村经纪人发展,走工业支持农业、农业拉动工业、城镇带动农村之路。
五要善于运用协调发展理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施名牌战略、大开开放之门,走产业拉动、龙头带动、节能开源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挥工商职能,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需要不断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维,积极创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平台,培育促农增收的新亮点。特别要围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民就业帮扶体系,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努力将工商职能作为规范农村市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武器,扎扎实实地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幸福东莞
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幸福东莞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加工贸易这种贸易方式在东莞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东莞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二十多年来,东莞加工贸易起到了扩大出口、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以及扩大就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但是,东莞的加工贸易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进行转型升级成为东莞加工贸易现阶段的必然选择。这是实现东莞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东莞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以及和许多国家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这为东莞加工贸易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但是不健全、不适当的相关政策以及现行的加工贸易监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为抓住有利的机遇,规避制约因素的限制,实现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成功。我们要建立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促进体系,深化加工贸易监管体制改革,积极创造东莞境外加工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同时加工贸易企业要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但是建设幸福东莞,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追求贴幸福标签的政绩工程。过去过分强调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形成了不健康的增长方式,如果现在过分追求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同样容易出现“幸福”政绩工程,获得形式主义的“幸福”,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可持续的“幸福”。如果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不注意人民群众长久的根本利益,寅吃卯粮,花钱让大家“幸福”,任期结束以后留下一堆“账单”,这种幸福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方面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比如西方一些国家在增加公共福利方面,因处理不当出现许多问题。一些国家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就是因为高福利必须依靠高税收来支持,税负过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整个社会不堪重负,难以持续。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发展的某个阶段给人民群众相适应的幸福感,既考虑当前的幸福,又考虑可持续的幸福,这才是正确的建设幸福东莞之路。如果不考虑将来和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当代人受益,后代人遭罪。我们要防止在过去片面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上出现的问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演。“做蛋糕”很重要,“分蛋糕”也很重要“分蛋糕”不能将蛋糕全分掉,还要考虑留一些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总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目标已经明确,但要把这一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还需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关键是持之以恒地干。我们要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努力工作,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一篇有关建设幸福东莞的文章
一篇有关建设幸福东莞的文章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其中提到了建设平安和谐之城,我党也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个重要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然而一个城市的生活平稳发展的社会状态氛围对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是极其重要的。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我国上下都在积极开展活动,许多地方还制定了和谐社会的衡量标准。不过,很多时候,人们谈及建设和谐社会时,只是强调要建设人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很少有人论及人的内心和谐,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
如有的地方建设和谐社会,把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追求城镇新区建设,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国营单位,国企等,本身各种款项在还未到位是就急忙开工建设,而工期又较长,各方都要拖欠,而各种承包商和农民工工人都认为这样的单位有保障,却忽略了当工程款到位时又不知道流向哪里去了;加上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农民工的劳资问题更加矛盾复杂化,直到农民工生活困难所逼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的只是想拿回自己应得的血汗钱、救命钱。面对这样建立起的“和谐社会”,人们内心里能“和谐”吗?
如有的地方把上访视为不和谐因素,不是积极解决上访反映出的问题,而是把心思放在减少上访行为上,在省城或是京城,常年驻着拦截
当地人上访工作队,只要见有人在省里、或者有人在京城上访,就会想方设法把人“弄”回去,社会也就算“和谐”了。这样的“和谐”,又怎么会有“内心和谐”呢?
惊震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年仅两岁的女童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可惜生命危在旦夕,不治死亡。
还有老人摔倒无人扶、政府强行拆迁、醉驾撞人、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人们对社会已经失去信念,人们又怎么能“和谐”呢?
所以,建设和谐城市,不能光是追求表面效果,关键是要看人内心和谐的程度。只有人内心里存在和谐,才会有真正的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和谐。
追求人内心和谐就必须始终牢记以人为本。一切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都应以有利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发展为出发点,不能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作为代价。
追求人内心和谐就必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学习工作生活机制,减少腐败影响,杜绝人为干扰,使人们对社会充满信任和信心。追求人内心和谐还应该建立以法冶为主的社会矛盾协调机制。使人们有苦有处诉,有冤有处伸。改变一些基层民众“屈死不告状”的现状。只有那种个人心情舒畅,社会欣欣向荣的和谐社会,才是国人追求的和谐社会。
为此,东莞要实现高水平崛起,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重拾人民对社会的信念,必须突出改善民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题地位,充分发扬人民的民主性,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逐步建设平安和谐文明城市,实现幸福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