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信息公开 提升监督工作效能的思考与探索
强化信息公开 提升监督工作效能的思考与探索
论文摘要:利用网络实施企业信息公开,对于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拓宽干部职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渠道,从源头上防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石化企业为例,管窥国有企业推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公开标准,丰富公开内容,强化保密工作,开发在线服务功能,从而达到以公开促民主、以公开促清廉、以公开促效益的目的,拉近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关系,凝心聚力,促进国有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 企业 信息公开 网络 探讨
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全国各级政府纷纷利用网络搭建信息公开平台。2009年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出台,国资委各级网站上均开辟了信息公开专栏。本文试从国有企业信息网络公开一般问题入手,着重梳理和分析国有企业利用网络平台推行企业信息内部公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期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工作更加合理和深入的开展。
一、实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的重要意义
实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是企业管理的一大进步,它为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主动投入企业改革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展示作为的平台。这对于企业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和谐企业建设,促进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一)推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企业信息充分公开,可以有效约束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可以极大地改善公众的监督条件,提升公众的监督能力,使得权力运行从隐蔽变成透明,切断权钱交易的链条,包括其交易背后的利益共谋渠道,有利于防止****问题发生,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廉洁从业。
(二)推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有利于促进和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信息向职工公开是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体现。通过信息公开,尊重和保障员工享有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权利,有利于企业员工评价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公正性、合法性以及办事效率;有利于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批评权力的实施;有利于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问题的发生。
(三)推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
推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可以扩大企业领导干部密切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渠道,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架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桥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有效地调动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
(四)推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有利于维护企业稳定、社会安定
实行企业信息网络公开,让职工真正知企情,才能使职工安心工作,爱岗敬业。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参与全、决策权,才能使职工减少疑惑,情舒气顺,才能维护企业的稳定,维护社会的安定。多一项公开,少一项非议;多一项公开,多一分安定。
二、国有企业信息实施网络公开的优势
传统的公开形式,多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开。受公开形式和条件的限制,这种公开方式的受众面和受众程度都很不到位,公开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公开已是这个时代的必然命题。与传统的公开方式相比,实施网络信息公开有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覆盖面更广
传统的公开方式仅能覆盖本部门、本单位,且因为公开地点、时间和气候的限制,受众
面极为有限。而网络公开信息可以覆盖所有的网络终端,只要是企业所属单位,就可以登录企业网站查阅公开资料。
(二)信息量更大
传统的公开栏、报纸、广播、电视、职代会等形式受篇幅、时间、受众群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应该、可以公开的内容进行完全公开,公开的项目不全面、内容不完整。比如财务报表、招标书等冗长的内容,而网络公开则完全没有这种限制,所有可以公开的内容几乎是无限量地完全公开。
(三)互动性更强
通过网络公开,既可以让职工群众知道企业在做什么,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职工群众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直接解答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畅通决策层、管理层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渠道,同时,又可以做到同一问题一个答案,不用做重复答复。互动性在传统的公开方式中是无法或很难做到的。
(四)公开效率更高
网络公开与传统公开方式相比,不论公开方还是查阅方,操作都更快捷、更方便,效率更高。利用网络公开,查询也更加方便,无需再到指定地点或相关会议了解情况。网络公开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力。
(五)可追溯性更强
传统的公开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公开完毕后,就会更换新的公开内容,想查询往期的公开内容十分困难。网络公开的内容留存时间长,具有较强的可追溯性。
三、国有企业信息网络公开的难点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从开展公开工作的实践上看,大部分被要求公开的单位或部门对公开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躲避或搪塞公开。有的是嫌麻烦,认为信息公开的工作量太大,有的是为了掩饰自己工作的不足,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有一些领导者,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源,是权力的象征,认为“公开越多,做事会越难”。当然,也有的是因为工作的实际困难而不想公开。据笔者了解,在中国石化下属企业建设本企业公开网的初期,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消极抵触情况,比如:公开内容不及时、不完整、不全面;公开页面栏目设置混乱,查阅浏览困难;公开页面设置权限,没有密码无法进入等。
(二)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需要处理好
公开与保密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统一体。在推行信息公开的同时,信息保密的问题难以回避。一是公开和保密的界限不够清晰,致使实际操作困难。有些公开的内容虽然没有设定密级,但是竞争对手通过企业的一般信息也可以推断出企业下一步的运作方向。另外,因为网上公开的覆盖面广,受众人群不确定,也可能会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上公开的信息做出危害国家和企业安全、声誉的行为。二是个人隐私有可能被泄露出去。比如生育二孩指标分配等内容,既是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容易触及个人隐私,是否适合网上公开,尺度不易把握。三是可能出现人为扩大或降低密级的极端做法,在不该保密的信息上贴上保密标签而限制公开;在应该保密的信息上,不严格审查,导致失密情况发生。四是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尤其是各种形式的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将企业信息以网络平台进行公开,是否会发生泄密、侵权、丢失等问题,信息安全性需要关注。
(三)信息公开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从目前的公开的实践情况看,还仅限于公布一般性的信息、静态信息、结果性信息。比如招标工作公开,有的只是公开了发标情况,有的只是公开了招标结果,中间过程很少有公开的。有些信息是员工希望公开的,但同时也是企业不太情愿公开的;有些信息企业愿意主动公开,但是员工又不感兴趣。如何能够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矛盾。
(四)信息公开需要大力推动
公开需要强制力。作为当事人一般不愿意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在做的事情晾晒在公众面前,听凭别人品头论足,尤其是做的不好或原本就有问题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强硬的公开态度,企业推行公开难度较大。
四、企业信息公开工作的探索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业务部门,走出把信息公开看作“负担”或“紧箍咒”的误区,牢固树立起公开是监督、是诚信、是效率、是稳定、是保护的新观念,切实增强全面推行信息公开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实现由被动公开到主动公开的转变。
(二)正确把握保密与公开的关系,确保公开工作健康发展
企业信息网络公开不是放松了对保密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不能因为信息公开,就将保密原则摒弃一边,影响企业的利益和国家安全,也不能因为保密而人为扩大密级设定限制公开。一是把好信息上传前的审核,明确信息公开责任人、受众范围、提前做好保密教育、签订保密责任书等;二是把好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监督,做好网上巡视、增加网络即时监控,设定后台浏览下载记录程序等;三是实施责任追究,对出现的泄密事件,要查清原因、分清责任,实施责任追究。
(三)进一步丰富公开内容,切实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在公开的内容上,应该注意从“粗放公开”向“精细公开”转变。逐步公开办事的依据和程序,方便职工群众办事;公开办事的结果,显示公平、公正;公开重大事项的决策,便于职工群众参与讨论、献计献策。要重点公开重大事项办理的关键环节,压缩暗箱操作空间,给权力拥有者、实际操作者以巨大的压力和震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强化“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意识,自觉地抵制****。
(四)畅通沟通渠道,维护企业稳定
要真正发挥信息公开的作用,还应该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提高网站权威性和影响力。一是开发查询和调查、反馈功能。增加监督投诉、领导信箱,落实职工意见、建议、问题,网上受理投诉举报,提高网上服务效率。中国石化在信息公开系统中的每一条公开信息下面,都设置了留言板,每个页面都设置了举报信箱,极大方便了浏览者发表言论,反馈意见,效
果很好。二是开发在线访谈等网上互动形式。互动交流具有第一时间、无限空间和广泛参与性,通过这种形式与职工进行“近距离”接触,答疑解惑,及时回应职工质疑,澄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职工群众获取正面的信息,同时获得基层最真实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稳定职工队伍。
(五)实施网上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开暴露出的问题
企业信息网络公开,除了能够有效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外,作为企业,还应组织专业人员对网络公开的信息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查看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发现违规违纪嫌疑的,可以通过函询、电话咨询、调查核实等方式,予以澄清。涉嫌违规违纪的,移交相关门立案调查。中国石化在重点业务信息公开工作中,抽调退居二线的专业人员,按照业务内容组建了9个业务公开网上巡视组,专职进行网上巡视,一年时间就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89个,堵塞了管理漏洞,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六)建立和完善信息监控,提高应对网络攻击能力
在网络建设中,要把信息网络安全摆到突出位置,要充分考虑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订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在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服务等各个环节消除安全隐患和漏洞,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严格按照信息安全技术标准操作,确保信息和网络安全。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企业信息网络公开,不仅可以拓宽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渠道,还可以有效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切实达到以公开促民主、以公开促清廉、以公开促效益的目的,进一步拉近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关系,凝心聚力,促进国有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篇:强化法律意识提升工作效能
强化法律意识提升工作效能
机场第二快速通道、地铁三、八号线、金银潭大道改造等省、市、区重点基建项目的拆迁退地工作是街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其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再加上国务院于2011年1月19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给我街的拆迁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好新《条例》,确保辖区重点工程拆迁任务顺利完成,我街从强化法律意识、提升能力着手,于4月26日邀请武汉市普法宣讲团的高级讲师龚艺举办了一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专题讲座,组织机关、各社区和二级站所全体工作人员及辖区三家拆迁公司的员工共150余人参加了学习。
龚老师从征收制度概述、立法目的与适用范围、征收补偿程序、化解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四个方面,详细解读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她指出,新《条例》的颁布施行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和民主化的深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拆迁时代的结束和征收时代的开始,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遏制搬迁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对被征收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龚老师结合我市近年来实施的多项拆迁工程,对征收补偿程序和化解征收过程中的矛盾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通过她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家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今后严格按《条例》规定稳步推进我街的房屋征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篇: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督促检查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的一支有生力量,也是重要的领导环节和领导方法。今年以来,内乡县委督查中心紧紧围绕“产业兴县”、“项目立县”和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力开展督促检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督查工作的重要路子和工作机制,推进
了县域十二大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督查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突出县域特色,强化督查重心。产业兴县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决策,强力推进十二大产业发展是加快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全面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带动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的客观需要。按照这一思路,十二大产业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总抓手,强化产业工作督查是督查工作的重中之重。县产业工作会议以来,县委督查中心即把督查工作的重心落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决策的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完善决策,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督促检查,一方面,及时掌握决策执行中的情况、经验和问题,加强具体指导,保证决策落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决策接受实践检验的结果,总结经验,充实完善决策,纠正偏差,防止失误。三是有利于促使各级各部门加快办事节奏,克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和官僚主义,促使领导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用在外出招商引资上项目、用在壮大龙头企业打响内乡品牌上,带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务实、求是的良好风气。去年8月份,县委督查中心督导各产业形成了三年规划,制订了政策措施,完善了工作制度。今年4月20日,内乡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强力推进十二大产业工作会议,成立了十二大产业指挥部,县委书记王万鹏亲任政委,县长李建涛任指挥长,县委常委及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各位副县级领导任各产业小组正、副组长,夯实责任,加压紧逼,强力推进十二大产业发展。产业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委督查中心。4月份以来,县委督查中心紧紧围绕十二大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盯死抓牢,高效运作,形成了督在点子上、促在关键上、查在薄弱环节上的良好局面。
二是结合产业发展,建立督查平台。督查工作是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是落实工作的“助推器”,必须设立一个着力点,建立督导工作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重心,我们明确产业督查的工作目标,建立了三个工作平台。一是结合十二大产业的具体情况,把十二大产业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推出了《内乡县2007十二大产业工作督查台帐》,确定各产业阶段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完成时限,进一步对各产业领导小组加压紧逼,夯实责任。二是在总结2006招商引资考评工作的基础上,参照兄弟县市的成功做法,起草了《内乡县2007招商引资考评办法》。具体从考评范围、考评依据、考评组织及奖惩兑现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体现出考评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使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基本遵循,推动招商引资再掀高潮。三是发挥《产业工作通报》这个督查平台的作用,及时报道产业进展,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具体体现了3个字“快、敢、活”。“快”即快速、高效。第26期通报“县委书记王万鹏率先走出去远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中迅速汇总反映了各产业小组5月份“走出去”活动成效;“敢”即敢督、敢办。产业办4号文件对个别产业不在规定时间上报工作进展情况,采用分段、单列、黑体形式,通报有关产业小组,就是不为人情所左右,既督事又督人;“活”即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第47期通报“给各产业小组提个醒:你们6月份干什么?办公室不知道”。标题标新立异,并以工作信息反馈形式印发各产业小组,收到了良好效果。县产业大会以来,《产业工作通报》已编发至第55期,平均每个工作日编发超过1期。《产业工作通报》铺天盖地之势,让各产业小组坐不住、动起来,有效地炒热了产业兴县战略,推进了各项工作,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建立落实机构,完善督查网络。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不仅要求大员上前,靠前指挥,一线攻坚,而且要有工作部门和落实机构,细化分工,量化责任,确保落实。县委在成立十二大产业小组的同时,成立了产业指挥部办公室和项目服务组、环境保障组、项目督查组,形成了抓之有形、行之有为的组织运行体系,确保了各项工作稳健、高效推进。在此基础上,一是明确依托单位,建立各产业小组办公室,调配了专门人员,专人专责,专司其职。劳务产业、畜牧产业等抽调产业组成单位的业务骨干,到产业办公室集中办公;企业服务局克服承担产业工作较重的实际,想尽办法充实人员,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有效推进各项产业工作。二是指挥部办公室定岗定责,细化内部分工。实行了个人分包联系产业和岗位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增强与各产业的工作联系,做到了日常工作多沟通,职责明确促进度,从而形成了
上有决策层、领导层,中有督导层,下有落实层的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督查实效。规范程序是有条不紊落实重大决策的保证,健全机制是引导和激励十二大产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的基础。一是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初评、一年一考评”的跟踪问效制度。在组织听取各产业小组“一月一汇报”的基础上,产业指挥部根据各
产业工作小组上月汇报内容,分头进行实地督查、汇总通报,使县产业指挥部领导对各产业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估价,有针对性地安排下步工作,也为组织半年小结及考核活动打好基础,确保年终考评结果真实公正、实事求是,真正起到奖优罚劣、促进工作的目的。二是开展重点项目逐单位实地踏察制度。采取全面督查与重大项目的专项督查相结合的办法,经常性地深入重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踏察调研,全面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向产业指挥部领导反馈,较好地解决了仙鹤纸业、泰隆水泥等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20余个实际问题,服务了全县十二大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建立产业办公室主任例会和信息上报汇总制度。产业办公室主任每周五的例会汇报本周工作进展情况、下周工作安排及需要指挥部协调、解决的突出问题;每月5日前上报产业工作情况及招商引资进度情况,使各产业工作、招商引资工作能及时盘点工作成效,明确下步工作重点,确保两项重点工作月月有进度,月月大变样。信息上报制度对于随时了解各产业工作动态,反映招商引资重大成果、服务《产业通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县产业指挥部办公室已由专人建立了《各产业信息上报登记汇总表》、《内部发文登记表》、《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招商引资项目工作进度统计表》等,做到了随报随登记、随报随编发,并实行百分管理制,按上报、摘录采用、专题采用等几类,分别量化计分,年底作为评先评优的一项标准,列入十二大产业考核内容。
五是强化社会监督,营造舆论氛围。县域经济发展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庞大的体系,十二大产业是决定县域经济强势崛起的系统工程,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投入,发挥部门联动效应,尤其是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二次督查”作用,营造产业兴县、项目立县强势舆论氛围,强化社会及舆论监督,迅速掀起十二大产业发展热潮。一是由产业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宣传部、广电局配合,在县电视台、亲民网共同策划了《产业访谈》栏目,作为每天固定播出栏目,为全县人民架起一座及时了解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展示产业工作成果的桥梁。县委书记王万鹏第一个走进栏目,接受了记者采访,县四大家其它领导也紧跟其后,都把各产业小组的承诺置于全县人民的监督之下。目前,该节目已录制11期,县电视台、有线台每天在固定时间分别播出三次,社会反映效果较好。二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把在《亲民网》上设立的“督促检查”栏目,改制成为十二大产业和招商引资工作服务的“督查在线”网页。一方面及时对外展示我县产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存储有关档案资料,搜集社会各界呼声,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服务。“督查在线”开办2个月来,累计点击达到2000多人次,有效地扩大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工作的透明度,社会各界评价“督查在线”不仅已成为支持产业发展的“加油站”,也成为反映工作动态的“曝光台”。三是产业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县委宣传部开展的“2007.推动十二大产业发展‘十大新闻事件’、‘十大新闻人物’、‘十大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凡2007发生在十二大产业领域的重大新闻事件、为十二大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对十二大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均在评选之例。整个活动持续到年底,届时,县委、县政府将举办颁奖晚会,隆重表彰奖励入选“三十”的人和事。目前,承办“三十”活动的网络办公室已收到“第二届中博会成果丰硕”、“长葛众品项目成功签约”等新闻事件20余个,收到来自全县各类反映产业工作的新闻作品60余篇。
二、关于产业督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基石,产业督查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在督查实践中不断丰富督查手段,完善督查机制,不断探索督查方式方法。结合督查工作实践,我们认为:
1、坚持高位督查,提升督查层次,是推动督查工作的关键。“领导抓,抓领导”是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督查工作本质就属于领导行为,领导干部在督查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带动作用、指导作用和协调作用。县委书记王万鹏主动把自己摆在抓决策落实的核心地位,既对科学决策负责,又对落实决策负责,在安排部署工作时就明确提出抓落实的要求,多次深入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督查指导工作,在县委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把抓落实的责任压给一把手,督促检查对准一把手”,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分清责任,分工负责,归口办理,限期解决”,使督查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推动了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日,县委又以内发[2007]8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内乡县2007乡镇、县直单位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奖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乡镇、县直各单位2007的招商引资和服务产业发展两大项工作目标的监控、考核由县委督查中心负责,有效地树立了督查工作的权威。
2、坚持联动督查,增强督查合力,是推动督查工作的基础。督促检查工作常常涉及许多部门和单位,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特别是对党委重大决策的督查,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督查部门的主力军作用,而且需要上下联手、部门联动。县十二大产业领导小组成立后,就成立了产业指挥部办公室、环境保障组、项目服务组、项目督查组,实行了“一室三组”联动督查机制,对决策落实进展缓慢、工作开展不实不细等问题,项目督查组负责跟踪督查;对决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环境不优,违规违纪问题,环境保障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充分发挥亲民网“督查在线”、电视台“产业访谈”栏目等新闻媒体的监督优势,实行联动督查,合力督导。
3、坚持现场督查,发现解决问题,是推动督查工作的重点。开展督促检查,必须求真务实,增强实效性。通过深入基层现场督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党委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依据,是督查工作取得发言权的基础。在工作中,通过对十二大产业、重点项目的实地观摩、踏察,面对面地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明确时限等,有效地推动了十二大产业发展。因此,现场督查既是发现问题、推动决策落实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了解干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4、坚持过程督查,促进作风转变,是推动督查工作的保证。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往往不是靠一次、两次督促检查就能够落实的。在工作实践中,县委督查中心实行了“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初评,年终一考核”、“每周五各产业小组办公室主任例会”等工作制度,加强对各产业日常管理、动态监督。同时,利用《产业工作通报》集中反映一些在支持和发展十二大产业,招商引资中的具体做法、工作成效,向县四大家领导反馈督查工作动态,使县委领导及时掌握督查效果和督查要点。过程督查不但促进党委重大决策落到实处,而且督促了各级党员干部转变了工作作风,树立了督查权威。
5、坚持督查调研,丰富领导决策,是推动督查工作的前提。坚持调研与督查相结合,可以实现督查工作由浅入深、由事及里的转变,提升督查工作服务的层次和品位。十二大产业指挥部以《明传电报》的形式,要求各产业小组开展调查研究,服务于十二大产业督查工作。在各小组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立足督查抓调研,拓展调研领域,创新调研方式,狠抓调研质量,进一步提高督查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使督查工作以新的角度研究问题、以新的思维提供决策,以新的方式追求实效,确保县十二大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第四篇:关于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探索
庆阳市编办电子政务管理科
(2011年12月6日)
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形式,依法将有关行政事务事项向利益群体、服务对象、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公开,使其参与讨论国家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并对行政权实行监督的原则和制度。
机构编制管理属于上层建筑内容,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加强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对于全面实现“阳光编制”,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法律效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坚持从制度构建入手,把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关键性措施,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度进一步加深,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约束机制日臻完善,“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经费”的观念在机关事业单位更加深入人心,1编制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在机构编制方面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大大增强。
实践证明,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意义和作用是毋用置凝的,但如何让这项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化、常态化,建立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笔者结合甘肃省庆阳市近几年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思考。
一、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升理念是前提
政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运行的公开,也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的监督,更是权力部门的自我约束,必须建立在理念的提升和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各级编委和编办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力部门,能否主动自觉地撩开神秘的面纱,让机构编制工作冲破长期不完全公开的传统思维,这是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能否推行到位的关键,需要胆识和气魄,更需要现代理念和思维。对此,甘肃省庆阳市领导大胆探索,要求编办将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事项(除法律禁止的)都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以促进机构编制部门科学决策、严格自律和依法规范办事。同时,把是否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检验,纳入考评范围。各级各部门也把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从领导层面高度重视,为
庆阳市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构建制度是基础
从理论上讲,行政管理过程中有关行政事务事项,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都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很显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一对矛盾:一个方面是尽量地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众或特定群体公布;另一方面则必须敏锐而准确地界定把握公开的界限。机构编制工作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工作,准确把握机构编制管理政务公开的界限尤为重要,必须严格界定公开内容和范围,规范公开形式和程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基于此,近几年,庆阳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制度,将公开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和范围界定,并从工作标准、公开程序、公开时限、纪律要求和监督奖惩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从而使政务公开内容和范围等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标准。
三、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完善机制是关键
政务公开本身是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为公开而公开没有意义。政务公开的目的在于为公众监督行政和参与行政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要确保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构建起从公开、监督、举报、查处到信息反馈的完整工作流程,从制度上规范,从机制上保障。总体上看,就机构编制政务公开
工作,甘肃庆阳初步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联动机制。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操作要求高,而机构编制部门又普遍存在人手少、力量单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实际,因此,必须聚合力、借外力,建立起有效的政务公开联动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庆阳市已形成以编办为主,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联合行动的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实行大公开、大监督和全流程监管。二是建立了信息反馈监督举报机制。为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庆阳市各级编办开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制定了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工作规则,工作人员按规定及时接听来电和查阅网站信件,认真查处反馈举报投诉事项,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同时,庆阳市还在人事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相关人员中聘请了机构编制特约监督员,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监督面。三是建立了督查考核工作的机制。一方面,把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督查的范围,对公开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反馈的重要信息、举报的事项,按照督查办法规定,由编办与纪检、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查处。另一方面,把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的范围,以确保公开的质量与效果。
四、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强化基础是保障
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以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程序、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即使公开了,也只能是一本“糊涂帐”,也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近年来,庆阳市各级编办以严格的进人控编管理为抓手,以机构编制实名制为工作平台,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全面加强基础工作,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一是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名制实质就是要保证现有机构、实有人员与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的机构、编制相对应。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单位和人员编制管理证,实行“一人一编一卡”,保证了公开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实行进人控编审核审批。机关事业单位除领导任职外的其他形式进人,均须在有空编且符合单位编制结构的前提下,先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进人控编审批卡》,凭卡向调配部门申请人员调动;未经编制部门进行控编审批,相关部门不予受理调动、工资拨付等手续。三是严格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领导干部任职、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选调生、复退军人、高学历引进人才等增人事前沟通机制,确保了各类进人均在编制范围内进行。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协作化管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和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主体责任、其他部门分阶段协调把关作用,形成了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组织人事管理协作配合、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机制。五是实行工资预审制度。坚持工资基金联席审核,每月或每季度由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审核人
员基金,保证了机构编制部门随时掌握人员变化情况。通过这些措施和基础性的工作,既保证了政策执行的彻底性,又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供了保障。
五、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手段创新是方向
根据国家信息化整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电子政务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政务公开和公共信息透明,电子政务的战略任务是支持政府作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是提高行政效能,扩大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借助网络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机构编制部门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庆阳市适应新形势需要,积极探索,在市县各级成立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机构,加强了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2008年率先开通了庆阳机构编制网,今年又对其进行了改版,网站改版运行以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方便基层办事,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宣传机构编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受到了全社会的好评。
总的来说,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的现实需要,更是机构编制管理理念的提升、手段的创新、程序的规范的有效手段,对于促使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能,正确行使职权,防止滥用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关于强化人大监督工作的思考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党的十八大就人大监督提出了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的明确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人大监督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监督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大作用能否得到发挥,决定着地方人大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监督效果是人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时,要坚持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严于监督、勇于监督,才能切实发挥人大在围绕大局、监督为民、服务发展、推动法治、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能。
要做到敢于监督。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这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吴邦国同志曾经指出:“人大既要监督又要支持政府工作,监督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张德江委员长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理直气壮地把监督抓起来,以依法促进‘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认识到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不是找“一府两院”麻烦,更不是和“一府两院”唱对台戏,而是为了推动促进工作,只有敢于履行法定职责,有效监督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通过敢监督、能监督、会监督、出实效来落实监督职权。使监督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过程,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要立足善于监督。在实施具体监督工作中既要加大力度,务求实效,又要支持“一府两院”开展工作,不给工作添乱,不搞花架子,把握好监督的度。人大开展监督工作,要坚持抓大事、议大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突出、集中、普遍”的原则,“既要抓住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作重点,推动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也要考虑这些工作的现实条件。应紧紧抓住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选准监督议题,做应该做、能够做、做得成的事,力求干一件、成一件、见效一件。
要坚持勤于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要经常化,把促进人代会通过的决议的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监督,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监督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使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应经常性开展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访案件办理、代表建议的督办和代表专题视察等方式开展经常性监督,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全方面、多领域的监督,提高代表参政议政水平,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只有监督日常化,才能对“一府两院”形成有效的监督效应,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要突出严于监督。摸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工作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对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一府两院”通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求“一府两院”严肃对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制定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结果。人大常委会要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整改不到位,监督不停止。只有这样,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推动工作的目标。
要着眼勇于监督。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就确定了人大监督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机关绝不是“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人大监督也绝不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而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所以人大要真正树立权威,彻底改变“软弱人大”的局面,能否敢于和善于启用刚性监督手段非常重要,这也是改变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期望值的关键。《监督法》的实施,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强化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人大的期望越来越高,在监督工作中力求做到刚性监督多一些,监督手段硬一些。
因此,人大必要时启用特定问题调查、质询、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让监督真正“硬起来”。只有这样,人大的监督才能真正起威慑作用,才能切实提高人大监督权威,才能充分发挥人大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