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探索与思考
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探索与思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带给课堂组织结构革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型,促进课堂教学策略创新。在我国,一些典型的教改实践,如杜郎口模式、洋思经验、如皋活动单导学等也都充分应用了合作学习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组是新课堂模式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元素,是新旧教学模式的分水岭。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效能提升是构建新课堂模式的筑基工程。
一、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践背景
当前的历史课堂,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较为肤浅模糊,在教学中实施这一环节时,存在无序合作、无实合作、无效合作的倾向。笔者曾经对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的小组合作课堂展开关注,一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共有四次,小组合作环节有分工、有建制、有评价,但是相比传统的“师问生答”课堂,笔者总感觉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突破。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层次递进,要么是独自思考,要么是群起讨论,比如让学生填表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等。其次,小组合作仅仅体现于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小组长或组内汇报人员将各自的答案进行简单叠加,缺乏质疑、生成、融合。如探究曹操在两次战役中胜败的原因,以至于有小组写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原因之二是将战船连在一起,出现“1+1=1”的状况。再次,合作的情境材料不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无法提供给学生研究的途径。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毛泽东
(1)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你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一样的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眼中的曹操。
其结果就是学生复述伟人的评价,并未能真正体会历史真实与艺术作品的不同。可见,一堂运用了小组合作手段的教学,并非就一定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的成效与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距离。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定位合作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的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固然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但如果仅仅将“合作”定位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这远远不够。一方面,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团队精神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三大特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关注合作学习的模式、技术与策略,更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生活组织和精神组织。合作学习中必须坚持把握“弱化班级、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评价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如此,学生学习与进步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全体组员荣誉的事情,组员之间就会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局面,小组合作时就不只是应付了事地将答案进行简单叠加,至少小组长或学优生不会仅关注自己的收获,他们会通过质疑、讲解等方式引领组员关注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更好地促进整个小组共同进步。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逐渐地体验到小组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终极目标在于合作精神的养成及其合作型人格的养成。
(二)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教师说,历史学习没有必要合作,教材上答案找找、结论画画就行。倘若学习情境创设、问题的设问只是指向史实性描述,确实没有合作的必要。可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筑基工程。
1.情境材料体现开放性
以笔者曾经观察的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为例,“课标”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活动建议是“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赤壁之战”学生在小学课文里学过,“三国鼎立”在许多影视作品里体现较多,如果学习情境创设仅止于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展开合作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并没有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笔者认为,这一节课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的关键点之一,是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直白地说就是在历史学习中有追求历史真实的意识,形成证据意识,学会搜集证据。围绕此生长点,授课教师提供鲁迅和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结果学生只是复述伟人观点,假如能选择一组记载历史真实的史料呈现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开放性材料中形成自己真实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就凸显出来。如,请阅读以下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心得。
“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志?吴书传》
(译文: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船平衡后,驶船返回。)
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艺术家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文学作品刻画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由于《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误以为这些作品就是历史真实,事实上《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在“火烧赤壁”中甚至是七分虚三分实。通过以上情境材料的创设既激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质疑、碰撞,也避免了学生人云亦云,当学生遇到“舌战群儒”“苦肉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等信息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去寻找全面对称的材料、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使用信息才是关键。
2.情境设问体现深度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情境设问的不同深度将对这一目标的达成以及合作学习效率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三国鼎立》课例中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评价,可对比以下两个不同情境进行设问。
设问1: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各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请列举相关史实进行佐证。
设问2: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的进步?请试着说说理由。(注:示意图分别是东汉末年形势图、三国鼎立示意图、西晋统一地形图)
应该说,这两个设问都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正确认识,但是设问1通过小组合作后,只能是分别复述魏、蜀、吴发展经济的做法。设问2却给小组合作留下了思考生成的空间,有的小组可能从形势图中看出这种鼎立局面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的小组则可能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强调这一时期加强了与夷州的交往,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其发展生产;有的小组可能会挖掘,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与江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甚至有的小组会强调,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统一的条件还未具备,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归结为是进步还是倒退。显然,设问2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避免了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事实上,中学的历史课堂不应该过分关注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跟老师一致,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习惯在事实不全面的情况下悬置判断,是否能做到观点之前有事实、观点与观点之间有逻辑。
(三)多举措优化合作学习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效,细节成就未来。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如果没有细节的完善作为保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浪费时间、效益低于传统课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合作学习的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必要性中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关注合作学习的层次性
小组合作学习绝不只有自主独学和合作群学两个层次,它至少包括了独学、对学(小组内两两结对)、组内群学、组间群学四个层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将不同能级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环节中。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对于《三国鼎立》一课的“官渡之战”没有提及,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本次战役的示意图,让学生独立准备后,小组内两两合作讲述给对方听,在给所有学生展示表达机会的同时,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赤壁之战”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准备。
2.增加合作学习的多样性
初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单一,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是让学生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更多教师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合作学习,课堂形式就是活泼的,就体现了学生主体。讲故事、角色扮演、历史小论文、小调查等学习方式因为耗时较多,往往被教师束之高阁。事实上,如果整堂课都是就着历史材料进行独学、对学、群学流程化操作,学生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增加小组合作途径多样性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实现学生活动从“形动”向“神动”飞跃的关键。比如,《三国鼎立》一课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战役,可运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1)利用地图,组内两两互相介绍官渡之战。
要求:对于历史事件的介绍,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等要素。
(2)阅读课本“赤壁之战”这一目录,小组合作补充完成下图示例,并推荐组内最佳讲述者在全班详解图例。
要求:在下图的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找出曹操的进攻方向和败退方向,再找出孙刘联军进军方向和追击曹军的方向,分别填在右上角的图例上。
3.体现合作学习的选择性
历史课学什么?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一个个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素材而已。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应体现选择性,避免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合作探究,并且不以寻求标准化答案为目标。比如,《三国鼎立》中探究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胜负原因时,就可以体现小组自主选择权。这样更能激发和开发学生资源,因为有些学生对官渡之战了解较多,有些则对赤壁之战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探究,往往才是有价值的探究,才可能真正实现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最后都会忘掉这些素材,忘掉战争爆发于哪一年,但他可能会沉淀下一种思维方式,他会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
4.确保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时候发生于教师指令开始和结束,这就出现尽管学生并无学习困难,却因为教学预设了合作而合作,或是合作学习明明正在发生,却因为教学预设而戛然停止。笔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行为,而是发生在社交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更多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和同伴的交流。可见,合作学习应是学生自发的、内需的,时间的长短也应该建立在学情基础上。学生开始思考后,他(她)可能会产生问题,必然就主动去与他人对话。这时教师应像主持人一样,尽可能让讨论保持热度,让思想交锋激烈一些,火不够就加一把柴,如果一边的火太旺了,就给另一边加一点柴,教师要让爱发言和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讨论情境中,得到思想的锤炼、砥砺。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可以让学生阅读下列图片并设计一个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展览馆,思考如何设计展厅、图片分别归类到哪一展厅,并说明理由。
学生如何提取图片信息?如何按一定的主题归类图片、设计展厅?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是多样性的(可按照经济发展的阶段或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分类),更具有挑战性,因此,设计好展厅,选好图片后,学生必然会跟小组内其他成员展开合作学习,他(她)需要将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向他人求助,也需要了解别人是如何设计的,更需要在和同伴的互动学习、比较鉴别中学会准确全面提取图片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学习思维,加深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该环节的合作,即使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没有设计,它也会发生,这种不需要教师外在指令而产生的合作,体现出合作的必要性,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环节所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丰富,笔者在这里赘述,只是期盼专家学者能更多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共性基础上具有学科个性化的特点,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2
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新课标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全面调动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助、交流、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备课上下很大功夫。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以及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新知识的学习与传授由浅到深的设计成有趣味的问题,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思维都吸引集中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积极性,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是教师为下一步搞好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做的第一步。根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需要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去探讨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1.要合理划分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大约为六人小组比较合理,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安排有优秀、中等和较差的三部分学生,这样划分小组增加了同学们相互交流机会,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2.要为学困生设计较易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如果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时,小组可以安排鼓励引导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先回答,其他组员在认真听取他的发言后,对他的发言不断地进行补充、完善,在小组中形成一致的对问题比较满意的答案,这种做法能给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充分展示表现自己,从而调动这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增强了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锻炼和提高它们归纳表达能力,从而逐步树立了我能学好,我一定能学好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在学生即将完成时可安排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代表本小组对问题展示过程,其他小组成员可以不断的提出质疑点,也可以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在教师追问和点评中不断对问题总结、归纳最后形成能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得出问题中的答案或结论。
3.要对学优生设计较难的问题。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组内可安排一些在学习上比较优秀的学生先发言,达成一致意见后,对该问题还有困惑的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小组内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面对面的进行兵教兵的交流式学习,使小组内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不能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掉队,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协作意识,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增强了他们在学习中的友谊。
其次,小 组 合 作 交流 学习改 变 了 原 来 的 教 师 一 言堂、满堂灌等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让使同学们在课堂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确实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会的也不讲,把大量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的习惯。
第三,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讨论交不积极,课堂上合作交流的氛围不浓,这时我们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第一要反思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是不是符合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第二要反思你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难度,是不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问题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到伸伸手可以摸得到或者跳一跳也可以摸得到,是不是能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完成上也有困难;第三要反思你在所设计的教学中怎样“引”和“导”的,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领,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你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第三篇: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探索与思考
2007年下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尖山中学陈广军
《历史课程标准》(后简称《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实践《标准》提出的这些基本理念,强调社会实践呢?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形式,它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要求教师从“学生为本”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教育”,创立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本文就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模式、步骤、教师角色定位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现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我们政史地组的一个关于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学科来讲,这在本学校来讲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在从事这方面研究中还处于摸索阶段,起初在刚刚涉及此课题时,我还处于旧教材教学当中,因此对我来说,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新课程理念的在全国上下已全面推广开来,这就促使我们教师必定要提前洗脑,1、力争做到旧教材,新教法。这是我的研究的起始阶段,因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还完全陌生,甚至全然不知,我就得用学生还没进入新课程学习的时机,对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素质培养,例如在旧教材中寻找研究点,如;“一战”与“二战”的异同,对张学良的研究,抗战后对中国光明前途的设想等等,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表述与交流的能力、研究与探索的能力。这阶段积累了大量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为研究性学习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教材、新理念,从实际出发,从兴趣入手,全面铺开研究性学习在历史学科中的研究与探索,这实质是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实质阶段,也是核心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确定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这过程中,制定一个详细、严密、通盘的计划非常重要。计划应包括课题实施的目标、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所要查找的资料或考察的对象、结题形式、经费预算及注意事项等等。课题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合作研究方式,所以,计划必须由全组人员共同讨论拟订。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历史视角看西部开发”这一课题为例,其学习目标可以分为(1)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帝国主义蚕食地。(3)红色政权的所在地。(4)改革开放新天地四个方面。其学习方案可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拟订调查提纲;(2)采取查阅资料、采访革命老人、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研究学习;(3)按组完成调查报告;(4)全组交流,最后完成结题报告。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对我国“西部”这一知识点从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探索了西部历史给后人的启示,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合作精神,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3、总结交流
这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小论文、成果展示、报告会、创作宣传板、投稿、送政府有关部门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再以我指导的“想象北京人的一天的”课题研究为例,通过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结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了他们继续进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历史学科中研究实施方案简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②。根据新《标准》和本人的实践体会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分以下两种方案进行:
(一)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基本素质的形成。
首先,是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如:通读教材、确定课题、总结交流、反思所得等,1、通读教材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往往在通读的过程中确定主题。通读方式各异,一般可采用朗诵、表演、图片展示等。通过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2、确定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也是重要阶段,一般依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确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课题研究的价值等。当然,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如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等也应作为一个因素进行适当的考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如历史新《标准》二—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可以以调查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标准四—
(五)世界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等可采用研究性阅读资料的方式进行学习等等。
3、总结交流
这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小论文、成果展示、报告会、创作宣传板、投稿、送政府有关部门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再以我指导的“白马湖水质污染调查”的课题研究为例,通过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结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大大激发了他们继续进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
4、反思所得,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化阶段,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活动中所得,所感,所悟,进行自己反省,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达到自己独立学习的目的,这也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目的所在。
(二)真正授之学生以“渔”教会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研究、发现、探索的欲望。只是不知道实现这一欲望的具体手段,经常不知从何下手,以致走了很多的弯路,以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会学生几种独立研究学习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做了以下几种方法
尝试;
1、讨论式: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常用的方法,往往适用
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或新课结束时,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得出结论,发展创新性思维。如我们在学习“古代埃及文化”这一内容时,对金字塔奇特的建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对“岳飞”这一目内容,可以展开“你从岳飞身上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的讨论;对红军的长征过程,开展“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这些研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等的讨论。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2、辩论式:采用这种方式首先要确立一个辩论的主题,然后确定正反两方,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与辩论赛的规则相差无几。如我们在学习“秦朝”这一目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统一前的秦国因法而强大;统一后的秦国因法而灭亡”的辩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这过程中既让学生明白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又锻炼了口才,活跃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倡导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研讨式:
这种方式就是由教师精选课本某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学生自选书籍自学,完善观点,写成论文的一种新教学方式③。如中国近代史中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这一内容就可以采用这一方式。这样做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让学生单一地记住老师的结论或书上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4、撰写小论文式: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平时研究和实践的较多的一种形式,其撰写的范围非常广泛,可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等,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撰写一些比较简短的小论文。如在学习了“唐朝”这一目内容后,可以撰写诸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之类的文章;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撰写诸如“日本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等文章,这样做,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又使学生建立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学以致用,拓展了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5、调查研究式: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课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写成社会调查报告。其范围主要包括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等的考察,对历史研究专家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现代人的调查访谈等。如回访当地老人,调查大跃进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等。这种方法还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调研;绍兴越王台;上虞舜帝陵,上虞革命老区的现状等等。这种调研往往能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直观形象,可信度高,学生可获得直接经验,提炼观点,形成结论;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资料收集式: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一个主题,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可以从台湾与大陆的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去收集资料;新《标准》三—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内容,可采用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邮票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
信息的能力,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社交水平。
7、趣味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初中学生,方式有编演历史剧、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歌咏赛等。其特点是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精彩、难忘、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发挥才华
。适合使用这种方式的课本知识也是举不胜举,如在学习“秦朝”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表演小品“秦始皇焚书”;“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可编演历史剧,让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扮演四位航海家,表演航海经过。收集古代成语、典故,举办成语故事会或成语知识竞赛。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学会了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不愧为全面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好形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常用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指导学生撰写历史人物的小传、制作历史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开展小型演讲会等。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困惑所在:
目前在实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外,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双重的冲击,存在以下的困惑
1、研究性学习虽然已列入国家教育部的课程计划,但实际上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与教师把升学率当成学校办学的惟一追求,滞留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尚未尝试,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先导,让教师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既是对一种新课程形态的了解和熟悉,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⑥。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校的升学率,而且将大大促进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求实创新、互相合作的精神,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课堂的规范和实施的程序,尤其突出教师“教”的格式和步骤,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3、长期以来,能研透教学大纲,吃透书本教材,讲透教学内容是中学教师的理想境界,一般认教五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缺乏等问题。
4、受当地客观办学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的展开,如,当地缺乏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学生资料来源非常有限,学校网络资源不能优化,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有限,对学生历史感官刺激少之又少,研究性学习开展空间狭小。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已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地实践这一还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与实践,多多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研究学习的成果遍及历史教学园地。
第四篇: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唐 超
【摘要】新课改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原有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由于对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如何在有效的基础上做到高效合作,有效的情景预设,优化合作过程,正确的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思考 正 文: 新课改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我们的课堂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的同时,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也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要求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整个课堂都要“活”起来,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在肯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如:课堂由自主学习转为合作学习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课堂上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热热闹闹”的景象:学生忙于肆无忌惮地交流,小组忙于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成了旁观者,有的组甚至大家都干坐着,把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这其中的原因,是一些老师对高效课堂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殊不知大量的小组活动,使学生沉浸于活动之中,对外物的刺激变得麻木,它让我们失去了倾听的空间,也丧失了反思的品质,其结果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效率下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时看是活泼热闹的课堂,最终连有效都难以达到,更别说高效。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也就失去了信心,老师也对合作学习的合作苦于乏术。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有效的情景预设,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合作式学习也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往往被视为合作式学习的核心。既然合作式学习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教师就要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的确立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起导向作用。它能使学生明确合作目标,引导思维方向,诱发合作欲望,产生思维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学《法律为序强有力》一课时,在进行法律的作用时交流前,教师可先出示一个案例,通过案例引导、设问。使学生生成问题,从而产生了合作欲望。教师趁机提出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二、优化合作过程,提高学生合作实效
合作学习做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生合作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不同见解进行综合、归纳,提出正确的思想观点。同时,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讨论表现出来的典型思路给予评议,启发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优化合作的过程呢?笔者认为:
首先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三是小组成员就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其次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小组内应做好具体的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再次培养学生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合作互助意识和较高的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否则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地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指导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学会思考,尊重别人的发言。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中心规范有条理地表述。同时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行为,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向同学请教,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最后交流合作成果,体验成功乐趣。学生经过合作,获得了合作性的学习成果,并希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也希望在开展合作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听取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果。因此,教师要在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互相质疑等办法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师也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
三、及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性学习是学生自已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结论不可能是统一标准的,因此,教师点评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对或错来评判,应对学生具体结论作具体分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点评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成功的乐趣。
重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适当的评价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对在合作展示中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的发言尽可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展示交流的快乐。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即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等进行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进行充分的肯定。
总之,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把握合理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间的知识、态度、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体现新课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对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政治课高效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 《高效课堂22条》
第五篇: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一、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侧面,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呢?
以56人的班级规模构建4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14个合作小组。
首先编号,按多次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综合排名前14名学习的学生担任每组的中心组长,编号为A;第15名到第29名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纪律组长,编号为B;第29名到第44名的学生编号为C;以此类推直到F......这样就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其次编组,每组一个中心组长A,一个纪律组长B,CD2个组员;组长和组员都安排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学科组长(科代表),编组时可以让中心组长A负责,先让学生民主组阁,每组编号为ABCD的各一人,男女比例要适当,每组各科都有优秀学生,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二、如何建设学习小组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每个小组还可以安排学科组长(科代表),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2、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B、C、D。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有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3、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和口号。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口号要简洁有力,积极向上,催人奋进。
4、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
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当然,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但是目标要明确可行。
5、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
在共同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每个成员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同样的,个人的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自己的人生规划,短的可以是下一个题目如何处理的更好。由于小组成员和编号都是动态的,每次测验后可根据成绩微调,引导成员制定个人的短期奋斗目标就是让编号升级,从B升到A,从C到B等。
6、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
在以上见个步骤解决完后,就要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这个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痛苦与快乐,要乐于帮助他人。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因此,完成这个步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7、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
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以及面对面的座次。如何抓好课堂纪律以及自习课的纪律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化纪律小组长的作用,建立小组内互相监督机制,结合建立好的口号和奋斗目标来互相监督,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必要的惩罚措施是不可少的。
8、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
小组与小组之间是要对抗的,如何进行呢?主要做法有评选每一节课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周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个月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每一学期的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质疑对抗团队等等。这个可以由老师们自由发挥,只要到达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就可以了。
三、如何培训小组长和小组成员
1、培训小组长
培训小组长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措施: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
①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
②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好自主学习时间,根据A、B、C、分层完成训练学案,提醒小组成员按时完成学习报告,并督促各科组长(科代表)及时收齐上交;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内容的落实情况,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小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检查学习报告等。
③小组长要组织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④小组长要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每周公布、总结一次,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3)给小组长加自助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自助餐应注意的问题:有例题、有规律、有方法总结、有针对性习题、有答案;量上由少到多;对学习效果要有检查评价。这实际上锻炼了组长的自学能力。
(4)帮助小组长培养各科组长(科代表)。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小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5)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在当前学生绝大多数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也就属于其满足更高层次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
2、小组成员培训
①加强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为教而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能把别人教会才算自己真正会,兵教兵,兵帮兵,兵强兵是同学之间互相促进和共同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
②给差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
③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同时,要让小组成员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大家好才是真正好。
④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创造更大的舆论空间。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四、如何实施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
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自评也称小组自加工、小组反省等,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小组进行自评,小组自评初期教师可以明确一个自评的结构,使学生的评价可以参照一定的程序、围绕一个中心或突出一个重点。同时还要提醒学生运用他们的合作技能来进行自评,以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深度。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两者各有侧重。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经过反复对照,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当的行为得到纠正。这样就可使每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能够朝着小组期望和教师期望的合作目标迈进。
“说说我自己”、“大家评评我”、“老师眼中的我”则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的评价结果,认准自己今后的努力目标,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这样就使评价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促进的过程和一个开放的系统,最终成为一个增强学生发展动力的“泵”。
合作学习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实施小组奖励策略。在每次测验结束后,要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得分,以便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一般来说,把每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公平的。实质上是比较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励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